.
1/11
浅析《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形象
论文摘要:
《红楼梦》是一部流传最广、意义最深远且文学价值也是最高的章回小说
之一。书中,作者对女儿之美的敬爱与歌颂是这部名著的一大特色。本文聚焦“金
陵十二钗”之一的林黛玉形象进行分析,力图从黛玉的“外貌、性格、爱情”三
方面挖掘她自身所散发的艺术魅力。
一、林黛玉的外貌。作者对黛玉的外在美描写并没有花费太多的笔墨,但
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黛玉——一个美貌出众,清新脱俗的女子跃然纸上。
二、林黛玉的性格。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形象有血有肉,文中的她纯真率
直、实话实说;心地善良、待人真诚;文中的她又时而多疑、小性、爱发脾气,
总之她是一个立体的形象。
三、林黛玉的爱情。黛玉与宝玉的恋爱是全文中的经典恋情,黛玉用眼泪
去浇灌爱的花朵,无奈的是眼泪并没有挽回他们的婚姻。本段通过两个方面分析
宝黛二人爱情破灭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红楼梦,人物形象,浅析
曹雪芹的一部《红楼梦》不知倾倒了多少代人,这是一部流传最广、意义
最深远且文学价值也是最高的章回小说之一。作者将他一生辛酸的血泪史,将他
的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和感受,借作品中这一虚拟贾府的兴荣衰败折射出来。在
这样一个大观园里,上演着人间百态,其中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都像是发生在
我们身边,让我这样的初级红迷如痴如醉。不管你有怎样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
只要你愿意去读,便可以享受到其中不同层次的艺术魅力。
书中作者对女儿之美的敬爱与歌颂是这部名著的一大特色,在百花争艳的
女儿国大观园里,有着妩媚丰美的薜宝钗,有直爽天真的史湘云,有文采精华的
贾探春,有才貌不亚于其姐的宝琴等等众多人物。曹雪芹笔下的女儿个个如花似
玉,他毫不吝惜地赞扬她们每一个人身上的美好品质,休凉着她们的不足与过失,
最终发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这一千古绝唱。曹雪芹这位“造物主”,也只将
.
2/11
“精华灵秀”钟情于女儿,并特别多地钟于林黛玉这一角色。
黛玉,小说中的女主角,“金陵十二钗”之一,贾母的外孙女,林如海与贾
敏之女,宝玉的姑表妹,也是他毕生难忘的恋人。这是一位集美貌、灵性,才华
于一身,纯真率直又敏感多思的女子。她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精心塑造的典
型人物之一,许多年来,黛玉身上所散发的魅力折服了很多读者。
为什么这么多人挚爱林黛玉,挚爱这位身体不好,脾气不好的侯们千金小
姐呢?到底她的身上有什么可贵之处,吸引那么多人为她笑,为她哭,为她狂。
基于这些问题的思考,本文从“外貌、性格、爱情”三个方面浅析这一人物形象,
试图找到问题的答案。
一、林黛玉的外貌:
黛玉是小说中最有思想,最清醒的一位。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此处
的“我”当然不区分男女性别,但事实上真正有思想的女人从来就不多。更有哗
众取宠者说什么“漂亮的女人没思想,有思想的女人不漂亮”未必,不过凭心而
论,在有思想的女人中,不漂亮的比漂亮的要来得多,而我们这位“造物主”,
将这为数不多的可能性统统给了他笔下的林黛玉。
在通篇《红楼梦》中,作者对林黛玉的外在美描写并没有花费太多的墨水。
然而,就是那不经意的描写却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美丽印象。我们可以从开篇
的“绛珠仙草”得“受天地之精华,复得甘露滋养,脱了草本之脱换得人形。”
这些词句中体会到“仙草化身”的一种超凡脱俗的清秀非凡之美,作者虽没有直
接描述黛玉的美,但相信在读者心中早已对这“仙草修成的女休”心仪已久了!
就连雨村也说:“我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凡女子相同,度其母不凡,
故生此女,今知为荣府之外孙,又不足罕矣!”
我们再看黛玉居住的潇湘馆,“一进门,只见两边翠竹夹路,土地下苍苔布
满,中间羊肠一条石子漫的甬路。”“金陵十二钗”中唯有黛玉的住处有竹相伴。
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表示着文人的刚直不阿,有节气、有骨气,这也预
示着这名封建弱女子的不凡。走进潇湘馆看一看,“窗下案上设着笔砚,书架上
放着满满的书。”粉香和脂香被这满屋子的墨香和书香代替,难怪刘老老道:“这
必定是那一位哥儿的书房了”,“那里像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
呢!”这样的潇湘馆也只有超凡脱俗的林黛玉居住最为适合了。
.
3/11
在读者初见黛玉时,作者也没有大手笔从头到脚的直接描写,而是巧借凤
姐的嘴及宝玉的眼来突出黛玉的美丽。心直口快的凤姐一见她便惊叹:“天下竟
有这样标致的人儿!我今日算看见了!”这话虽没有直接写黛玉的美丽。却给读
者在心里留下了一个“绝美”的形象,一句“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给人留下
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我们再从宝玉的眼来看黛玉的形象: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
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
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作者有意将林黛玉的外貌与西施联系起来,又借宝玉的口给她取名“颦颦”,
更显得黛玉楚楚动人,一个“神仙似的妹妹”已跃然纸上,宝玉因这样一个神仙
妹妹没有和自己一样的“通灵宝玉”。将其怒而掷之,清新脱俗的女子谁不喜欢
呢!
黛玉超群出众的天生丽质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同样,她的内涵更不能忽视。
二、林黛玉的性格:
1、多疑、小性、爱生气
一直以来,人们都习惯性的将多疑、小性、爱生气,目无下尘等等这样的
评价用于黛玉。
看第八回“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一语未了,忽听外面人说:‘林姑娘来了。’话犹未了,黛玉已摇摇摆摆
的进来,一见宝玉,便笑道:‘哎哟!我来的不巧了。’宝玉等忙起身让坐,宝钗
笑道:‘这话怎么说?’黛玉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道:‘这是什么
意思?’黛玉道:‘什么意思呢:来呢一齐来,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明
儿我来,间错开了来,岂不是天天有人来呢?也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太热闹。
姐姐有什么不解的呢?’”
富有的皇商家的小姐薜宝钗容貌美丽、温柔大方,赢得了贾府上下的一片
称赞,鲜明地表现了宝钗在婚姻问题上的绝对优势,这无疑让黛玉那原本就不松
的心弦绷得更紧了。所以不安的她赶到梨香院,当她看见宝玉和宝钗在一起时,
心里是不高兴的。她本能找宝玉泄气,可又不好直说,到底是大家闺秀,用了一
.
4/11
个较为含蓄的表达方法,让宝玉也明白是在说他,宝钗问起来,她给的回答也可
以自圆其说。都说爱情是自私的,不要说黛玉多疑小气,如果换了别人也会有这
样的心理反映,至于是否处理的比她好就不得而知了。
再看第十七回:
“少时黛人倒了茶来,见身边佩物一件不存,因笑道:‘带的东西必又是那
起没脸的东西们解了去了。’黛玉听说,走过来一瞧,果然一件没有,因向宝玉
道:‘我给你的那人荷包也给他们了?你明儿再想我的东西,可就不能够了!’”
这事还得从“大观园试题对额”说起,宝玉得以大展其才,贾政的小厮们
上来闹着玩,将宝玉身上的佩物一起解了去讨赏。黛玉以为她送给宝玉的荷包也
被人拿走了,所以生气。也许有人会不理解:这幸好是一场误会,就算是真给别
人拿走了,宝玉身上的佩物又不差一个小小的荷包,谁都不闹不气的,偏偏黛玉
生气,不是她爱生气是什么。依我看,一个最后可以将自己的情敌当成好姐妹的
女子,气量是不会小的,她对情故都可以坦露心扉,姐妹相称,却唯独不放过一
个小小的荷包,这其中必有原因。我个人认为归根结底,便是一个“情”字,除
了宝玉,她还送给别人亲手做的小饰品吗?没有,只是宝玉一人。虽然荷包谈不
上什么定情信物,可我们按照常理分析,黛玉有可能是借荷包来试探宝玉。荷包
虽小,情意深重。如果宝玉真将黛玉看来如此贵重的试情之物随便送给他人的话,
那么黛玉有充分的理由生气,气宝玉,也气自己。“你连我送的东西都不在乎,
对我的人也就更不在乎了!”
多疑、小性、爱生气,这些在黛玉这一角色中多有体现。可我们看问题不
能只看表面,更不能用一种世俗的眼光去点评经典名著中的人物形象,这对这个
人物角色分析本身是不客观,对作者也是不尊重。我们说,分析人物要将人物和
当时的环境相联系。
让我们看看黛玉的生活环境。她是独身女,聪明可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
她原来的生活非常幸福,但她的幸福生活到她母亲病逝后就结束了。父亲认为女
儿在外祖母身旁能有个照应,即使黛玉不愿意去,仍安排她住进了与众不同的贾
府。小小年纪,单身外出,又寄人篱下,那种害怕、孤单、紧张的心情可想而知。
再加上贾府又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仕宦家族,处事要小心,她时刻以“步步留心,
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来要求自己。在这种压力下,她
.
5/11
的这种复杂矛盾的个性也就形成了。
2、纯真率直、实话实说
在那么一个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荣国府里,每天都发生着“坐山观虎斗”、
“借刀杀人”、“推倒油瓶儿不扶”的事情。小姐探春说得好“咱们倒是一家子亲
骨肉呢,一个个都像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在森严等级制
及家长制的控制下,能保持一片纯真之情、玉洁之心的恐怕要数黛玉最能代表了。
第四十八回“慕雅女雅集苦吟诗”:
“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
的造化了。’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
你。’香菱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作师,你可不许腻烦的。’黛玉道:‘什么
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的对
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
言律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百二十首老杜的七言律……’”
香菱是个十分可爱的姑娘,无奈被无情的命运玩弄股掌之中,一段学诗的
日子,也便是她唯一的阳光明媚的生活了。
这里有个问题值得推敲。宝钗让香菱给她做伴,这么一来,香菱每天都可
以和宝钗见面。我们都知道,宝钗的才学不在黛玉之下,为什么香菱没有拜宝钗
为师呢?
原来很简单,当她怀着激动的心情向宝钗说出心中所想时,宝钗不但没有
支持,反而给她泼冷水,讥笑她是“得陇望蜀”,“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
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香菱为做诗着了迷,乃至“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在
宝钗看来可笑透顶,与她相比较,黛玉对香菱的态度就显得可亲可近,随和多了。
香菱来到潇湘馆,将她的这一迫切想法告诉黛玉,黛玉立刻以诚相待。她
给香菱讲解诗的作法和要求,并将自己的诗集本借给香菱“你只看有红圈的都是
我选的,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的问你姑娘,或者遇见我,我讲与你就是了。”
此外,她还耐心地批改香菱的习作,堪称“诲人不倦”。习作中好的地方给予肯
定,不足之处当场指出,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她可不会像宝钗评香菱的诗
那样,说话说半截“这个不好,不是这个做法。你别害臊,只管拿了给他瞧去,
.
6/11
看他怎么说。”黛玉的纯真透明如一泓清泉,有这样一位老师,香菱当然愿意请
教了!
黛玉的才华在大观园里是有目共睹的,她是个不折不扣的才女,一个诗化
了的才女。这和她的家世,是有关系的,父亲是前科探花,母亲是侯们千金,黛
玉自幼充养子,受到过极好的文化教养。在元妃省亲宝玉做诗,宝玉眼看就要江
郎才尽之时,黛玉略一思索,便欣然替他作了首《杏帘在望》向元妃交了作业。
没想到这道诗竟成了宝玉所做四首诗之冠,深得元妃赞赏。诗一直陪伴着她,她
也用诗来发泄和悲愤,用诗去抒发欢乐和爱情。诗让她拥有与众不同的迷人气质,
如果没有诗,黛玉也将是不完整的。这里,我们仍可以从做诗中看到黛玉的纯真
率直。
第七十六回,黛玉和湘云在凹晶馆赏月,两个女孩子无拘无束的即景联诗。
沉浸在创作冲动中的她已忘了自己孤苦伶仃的处境,她的兴致极好,神采飞扬,
每每张口先笑。当湘云对了一句好诗,她便真诚的回应“好对!比我的却好。”
对到忘情之处是“又叫好又跺足”这些夸张的举动正是黛玉纯真可爱的真情自然
流露。当她集中思维,全力以赴对出“冷月葬诗魂”的好诗句,湘云拍手称赞时,
黛玉也十分自然坦率的笑道“不如此,如何压倒你?只为用工在这一句了。”
总之,在黛玉的生活里找不到半点虚假成分。如果将那位人见人爱,懂得
为人处事的薜宝钗作为圆滑的代表,假的象征,那么黛玉便是真的化身了!
3、心地善良、待人真诚
黛玉的善良,我们可以从她与宝钗之间的相处便能了解。起初黛玉对宝钗
是存有敌意的,因为她们都爱上了同一个男人,更何况那“脸若银盆,眼同水杏;
唇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十分妩媚的宝姐姐在才貌方面与黛玉不相上下,
再加上宝钗又有黛玉最为忌讳的“金锁”,更是让黛玉心存警惕。
如第二十九回的金麒麟事件:
“贾母因看见有个赤金点翠的麒麟,便伸手拿了起来,笑道:‘这件东西,
好象是我看见了家的孩子也带着一个的。’宝钗笑道:‘史大妹妹有一个,比这个
小些。’宝玉道:‘他这么往我们家去住着,我也没看见。’探春笑道:‘宝姐姐有
心,不管什么他都记得。’黛玉冷笑道:‘他在别的上头心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
的东西上,她才是留心呢。’”
.
7/11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只需宝玉、黛玉、宝钗三人在一起,黛玉便会找机
会打趣对方,不是宝玉便是宝钗。可这两名女子的关系越往后相处越好,直到最
后像姐妹一般,就连宝玉也感到吃惊,这全在于宝钗对黛玉的略表关怀,善用心
计的宝钗分二步实现她的计划。书中第四十二回,黛玉在行酒令时,一时不甚将
《牡丹亭》、《西厢记》中的“良辰美景奈何天”脱口而出,被宝钗记下,闹着玩
的要审她,将个黛玉羞的“满脸飞红,满口央告”。宝钗见时机已成熟,便不往
下问,款款的告诉她道:“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诸如这些《西厢》、《琵
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聪明的宝钗找到两人的共同爱好,一下拉近
了二人的距离,逐渐瓦解黛玉对她的敌意。再以一种长者的口吻规劝黛玉“咱们
女孩儿不认字的倒好。”可怜的黛玉顿时感受到亲人抚爱般的温馨感,虽说她在
荣国府里一直有外祖母的疼爱,可外祖母身边的人毕竟太多,与人交际又不是她
的强项,要让黛玉挤入那是非,也是不可能的事。再说黛玉姓林,不姓贾,这样
细致入微的话怎么着也用不到贾母来说,所以黛玉平日里很难听到这样暖人心的
话。不仅如此,宝钗还仔细分析了她的病,认认真真提供了进补的方法。心地善
良的黛玉不由感叹起来,她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
人,只当你有心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谢你。往
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怪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
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比如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你的,你
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若不是前日看出来,今日这话,再
不对你说。”
别人的几句软话,几两燕窝便滋润了黛玉的心田,她将平时里对宝钗的陈
见一一推翻,一枝烛光般的温暖竟化开了她心头的薄冰。尽管两人在平日里为情
所累而有些磨擦,而至后来待宝钗“竟更比他人好十倍”,还把宝钗让她“每日
吃上等燕窝一两以滋阴补气”当作是宝钗对她的体贴。这些我们在感叹黛玉的痴
情之余,更欣赏她内心的天真善良。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前面所提到的她教香菱作诗以及她的葬花之举中同样
可以看出她内心的善良。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形象是有血有肉,一个立体的形象。文中的她美貌出
众、清新脱俗;文中的她纯真率直、实话实说、心地善良、待人真诚;文中的她
.
8/11
又时而多疑、小性、爱生气,作者立求在人物的塑造上驱于完美。他没有忘记,
从古至今,爱情是永恒的主题。女子可以没有沉鱼落雁的美貌,可以不用才思敏
捷,但一定不能没有爱情,尤其是有思想的女人,她们更懂得感情。
三、林黛玉的爱情:
黛玉与宝玉的恋爱,是全文中的经典恋情,从二人的初次见面感觉便非同
一般。一个心中想到“好生奇怪,倒象在那里见过的,何等眼熟。”一个笑道“这
个妹妹我曾见到的。”二人这“远别重逢”似的感觉注定了他们之间要有一场惊
天动地的爱情即将发生。更何况黛玉那孤独无依的生存状态为她的爱情提供了理
想的场所和心境。她没有父母的指教监护,黛玉可以与宝玉忘形的亲呢,相对自
由地发展他们心中的爱情,这微妙细腻的感情一直缠绕着他们。在第十九回“意
绵绵静日玉生香”的场景里,让我们充分感受到宝黛之间的亲呢无忌。两小无猜
的一双小儿女,脸对脸地躺在床上说那小耗子的故事。宝玉巧妙的借小耗子的嘴
称赞他爱慕的小表妹是“最标致美貌的一位小姐”却又是一个“极小极弱的小耗
子”听的黛玉翻身爬起来,又笑又拧,好不热闹,二人的爱充满了无邪的天真。
秋窗风雨夕宝玉挑灯而至,临别时,刚刚披裳戴笠的出去了,又翻身进来,
问道:“你想吃什么呢?你告诉我,我明儿一早回老太太,岂不比老婆子们说的
明白?”他经常刚下台阶,又复翻身回来,几个重复地问着:“你夜咳嗽几次?
醒几遍?”这种繁琐重复的语言不仅黛玉听懂里面所包含的不寻常的爱,连读者
也能从中体会到那不同的份量。
第三十四回,晴雯把宝玉的旧手帕放下后,冰雪聪明的黛玉马上就体会出
宝玉赠绢的意思。有人认为作者在写宝玉赠帕情节与明代冯梦龙所编《山歌》中
的一首歌词有关。歌曰:“不写情词不写诗,一方素巾寄心知,知心拿了颠倒看,
横也丝(谐音“思”)来竖也丝,这般心事有谁知!”(1)我个人认同这种解释,
黛玉领会其意,便提笔在帕上写了三首诗,第一首有泪,第二首有泪,第三首仍
有泪,她要用眼泪去浇灌爱的花朵。
遗憾的是,眼泪并没有挽回她与宝玉的婚姻,像其它作品一样,如此美丽,
圣洁的爱情之爱被无情的蹂孽,最终枯萎调谢。没有成功的主要原因我想来自两
个方面,首先是他们心中所向往的爱情是一种建立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这与当
时的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相矛盾。“结婚是一种政治的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
.
9/11
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贾母与王夫
人处心积虑策划了一场骗局,硬是把薜宝钗嫁给宝玉,无非是为了使联络有亲的
四大家族,亲上加亲,便于扩大自己的政治势力,一旦到了维护自己利益的关键
处,贾母即使将自己的命根子,心肝宝贝置于死地也在所不惜。
第二十五回,凤姐借吃茶说笑话,赤裸裸地将黛玉和宝玉放在一起比较出
来:“你给我们家作了媳妇还亏你么?”“你瞧瞧人物儿配不上?门第儿配不
上?根基儿家私儿配不上?哪一点玷辱你?”这分明是从各方面拉开两个人的差
距门第、根基家私这些个法砝顿时使宝黛的爱情天平失去了平衡。黛玉的才华学
识,在以贾母为首的封建家长眼里,又值得了多少,他们需要的是门当户对,这
一条黛玉就通不过。
其次,宝玉是一个精神叛逆的典型,作为大观园里的富贵闲人,他自然有
许多公子哥儿的习性,在他身上深深打着贵族地主阶级的烙印。但是,他同贾琏、
薜蟠之流相比,确实别是一样的性情,他不走所谓读书应举,出任做官,立身扬
志,光宗耀祖的所谓正道。反而攻击那些热中于功名利禄,仕途经济的人,骂薜
宝钗等劝他留心仕途经济的话是“混帐话”,更是做出翻案的文章“天地间灵淑
之气,只钟与女子,男儿们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以。”他甚至怨恨自己“为什么
生在侯们之家?绫锦纱罗池不过衰了我这枯株朽木;羊羔美酒,只不过填了我这
类窟泥沟,富贵二字,真正把人荼毒了!”这些思想与行为和封建正统观念是相
对而立的,而黛玉和宝玉的思想可以说是一脉相承,她从来不认为宝玉说的是混
帐话,也从来不说宝玉所讨厌听到的混帐话,她认宝玉为知己,他们的爱情也是
建立在这种共同的叛逆精神基础上的。因此贾母是不会成全他们的,她还希望宝
玉身边有一个能将他引入正途的人,很显然,林黛玉不是。
多少年来,黛玉那无力表达自己要求时,拿着绢子,指着箱子,喘成一处
也说不出话来,只得闭了眼的形象。还有黛玉那接到诗帕,瞧也不瞧,挣扎着伸
出另一只手来,狠命地撕那绢子,却只有打颤的分儿,那令人心酸的样子是如此
强烈震憾,弥留的黛玉决意不给负心的宝玉和冷酷的世界留下任何一点儿属于自
己的东西。最终,她完成了最后的反抗,痴情的黛玉在莫大的遗恨中熄灭了自己
的爱情之火,凄然离去。
这便是曹雪芹笔下命运多难的凄美形象,在黛玉的身上有很多优点,最为
.
10/11
可贵的便是她的率直和真诚。其实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优点也会是缺点。正因为她的率直,说话直来直去,才会在不经意间得罪了人;
也正是因为她的率直,也就注定她不可能像王熙风、薜宝钗那样的八面玲珑、圆
滑世故。
林黛玉可能是个神仙,可望而不可及。“黛玉的悲剧是性格悲剧、时代悲剧、
社会悲剧,它产生着巨大的反封建力量,林姑娘虽然死了,但她的形象却在读者
的心中形成了思想感情的沉淀,时间愈久,停蓄愈厚,魅力愈大!以致林黛玉已
成为一种世界性共名。”(2)
总而言之,曹雪芹在黛玉身上倾注了所有的爱心,他既没有把她写成完人,
也没有夸大她的缺点,我想这可能是为什么《红楼梦》中的人物描写都给人真实
感的原因吧!今天我关注黛玉,今后我将会继续关注下去。黛玉是真实而又虚幻
的,她是我们的一个理想,她代表我们心底的某种呼声,那个在我们心灵深处时
时会响起的一个声音。若不是,我们又怎么会在这样一个《红楼梦》的世界里邂
逅的一个黛玉,找到了这样一条回家的路。
尾注:
(1)、蔡义江著《红楼韵语》第24页
(2)、邸瑞平著《红楼撷英》上编典型形象鉴赏第25页
参考书目:
1、《红楼梦》
2、《红楼韵语》
3、《红楼撷英》
4、《红楼梦研究》
5、中国青少年新世纪读书网《悲哀的林黛玉》
.
11/11
点评:
该同学以林黛玉形象为研究对象,题目大小适中,论文观点鲜明,
严格遵照论文规范,结构严谨,逻辑层次清晰,语言表达能力较强。
但对黛玉诗才的表现稍显薄弱。综观全文,不失为一篇较好的本科毕
业论文。
本文发布于:2023-01-29 23:24: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5918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