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精选5篇)
古诗《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借助字典与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写课文。
2、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课外资料、字典,朗读体会、小组合作来
学习古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对诗中描绘的景物展开充分的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教学过程】
一、创情激趣
1、教师即兴背诵一首古诗,引发学生兴趣,问:
在你学过的古诗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首,背给大家听。
2、老师:
我听出来了,你们掌握的许多古诗都是在课学习的。那你是
怎样学习古诗的呢?有什么好办法吗?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诗:
板书课题。齐读,解释诗题:
“谁愿将课前收集到有关李白的资料介绍给大家?”
二、自读交流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自由的诵读古诗,注意古诗的韵
味,读的舒缓些,并划出节奏。
2、再来读一读古诗,边读边品味:
你的心中有什么滋味?
3、请你带着你品味的这种感觉,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
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古诗,对不明白的地方,小组内讨论,教师巡
视指导。
4、学生小组派代表汇报,学习组长先汇报是以什么方式来
学习古诗的,弄明白的什么?其他学生补充。
三、精读品味
1、老师:
听了你们的介绍,我也仿佛能感受到诗人的心境,的确,这
首诗写得是多么的含蓄深刻,韵味悠长呀!让我们再次读古诗,
画出令你感受最深的词句。
2、互相交流:
你通过朗读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3、小组讨论:
说说这首是中的词语有什么特点?读了以后你发现了什
么?
四、达标测评
1、诗人李白把山拟人了,寄情于山。学完这首诗你联想到
什么?
2、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以及诗人的感情,选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感受。
(写作、绘画、背诵、抄录等)
五、拓展延伸
1、把这首诗默写下来。
2、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加以想象画出来。可以在诗句
意思的基础上丰富内容。
3、你还知道李白的哪首诗?读给大家听。
古诗《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2
(一)导入课题,揭题。
1、今天,老师想向同学们请教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李白是
怎样的一个人吗?谁来告诉大家?你又是怎样了解的?
2、揭题:是啊,李白一生写了很多诗,今天我们再学习他
的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3、解题:“独坐”是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识字,引入意境。
课件:(字理识字)“亭字”的读音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样
的(顶尖,角飞翘下面有柱子。)怎样记“亭”字?(简笔画画
亭的样子)“亭”字的一点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飞
起的角象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请同学们在
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
1、听音朗读,初识古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1)把诗读通读顺。
(2)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同桌读。
(三)再读,感悟诗意。
1、同学们再读诗,看有哪些词不理解的,可以通过看注释
或者解决,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理解。
2、集体交流词的意思。
3、小组讨论交流诗句的理解。
4、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5、这首诗描写了那些景物?(鸟飞尽,云飘走了,孤山。)
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凄凉)诗人的心情怎样?(孤单寂寞)
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
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
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
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
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
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
寂寞。
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视
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这使
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
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
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
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
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表面看来,
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
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
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古诗《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3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你喜欢哪首古诗?谁来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再学三
首,这三首诗想像奇特,你们一定会喜欢。
板书课题:古诗三首
这节课,我们先学第一首《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
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
2、解题:
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⑴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⑵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⑶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⑴指读全诗。(正音)
⑵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
(师生评议)
尽:没有了。
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
闲:休闲,休息。
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
(“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
思的一种方法)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
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
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四、扩展
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
喜欢它?
2、交流。
(学生说)
3、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
五、布置作业
熟背《独坐敬亭山》。
古诗《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李白诗《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默写《独坐敬亭山》。
3、能通过朗读、绘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
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以前学过李白的诗吗?谁来给大家背一首呢?
(如:《静夜思》等)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独坐
敬亭山》(板书诗题目)。
2、解题:
谁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可以根据课本上的注释或课外资料来理解)
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初读古诗
师:诗人独自一人坐敬亭山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
让我们读读古诗。
生齐读──抽生读──再齐读(把古诗读正确、流利,并在
读中感知古诗大意。)
三、自读自悟诗意
1、学习诗的一、二两句:
⑴自学: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课文注释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⑵反馈自学情况:
师: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李白在这首诗中描绘了这样的一幅
画面呢?请同学们把诗中所描写的画面画在黑板上。(学生面露
难色,不敢上台。)
老师又减轻难度:你想到了什么就画什么,画不完也没关系,
其他同学还可以补充,我们共同来完成这一幅画。究竟这些同学
画得对不对,好不好,就请大家根据诗句的意思来评价,看看你
是不是把诗句读懂了。
(一会儿,几双小手举起)老师抽了一位中等生。
生1:画了一座大山,又在山上画了一个亭子,亭子中站着
诗人。
刚画完,就有学生提意见:
诗人是坐在敬亭山上的,你怎么画起是站着的呢?这时,又
有几个学生附和。这位一听有道理,赶快将人画成坐着的了。
师引导:下面的同学说得很对,黑板上的同学也改得很好,
你们读得可真仔细,非常好。谁能接着画出诗中的景象呢?
(学生受到了鼓励表扬,一下子就信心十足了,小手纷纷举
起)
生2:走上台,很认真细致地在天空中画了两片云,又画了
一只鸟。
师问:他画得好吗?
生甲:他的鸟画得很好。
生乙:他画得不好。诗中说“众鸟高飞尽”,“众鸟”说明
有很多只鸟,他却只画了一只鸟。
师:你说得有道理,能上来帮他改一改吗?
生乙:又在黑板上多画了几只鸟。
师问:这下他画对了吗?
生丙:我觉得不对。因为“众鸟高飞尽”是说鸟飞得很高,
很远,都快看不见了。他却把鸟画得这么大,这么清楚。
(同学们都用赞许的目光看着发言的学生)
师:这些鸟改怎么画,你上去画出来,好吗?
生丙,兴致勃勃地走上台,用简笔画画了一排小小的鸟影。
师:这下,他画对了吗?
生齐答:对了!
师小结:
刚才,你们读诗读得很认真,画儿也画得很好。你们仔细琢
磨了诗中每个字、每个词的意思,认真体会诗中每句话的意思,
理解得很准确。你们用老师讲,自己就读懂了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你们真能干!让我们来读读诗的第一、二句吧。(齐读)
诗的第一、二句所写的景色,给你什么感觉呢?
(孤独、凄凉、幽静)
(这个环节,利用了中年级学生喜欢画画儿的特点,激发了
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在绘画中、讨论中、
修改中逐步悟到了学习古诗的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
“学习古诗,想象画面”的学习习惯。这种方法,适合于写景的
诗,而且,诗中的画面容易画出来。)
2、学习诗的第三、四句:
师:诗人坐在敬亭山上,面对此情此景,心情如何呢?我们
一起来读读后面两句吧!
生: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尽:没有了。
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
闲:休闲,休息。
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
(“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
思的一种方法。)
(诗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
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三、领悟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师:常说“写景是为了抒情”,那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
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介绍写作背景。学生结合背景资料理解:
(为以后学生学习利用背景资料理解课文埋下伏笔。)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五、布置作业
1、熟背、默写《独坐敬亭山》。
2、课外阅读李白其它的诗文。
古诗《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5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课的一首古诗。
诗中写了许多鸟高高的飞走了,单独漂浮在在天空中的一片云
彩,也悠闲的越飞越远。只有作者和敬亭山两个怎么看也不厌倦。
选编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增加传统文化的积累;二
是激发对古诗的喜爱,并在背诵中陶冶爱美的情趣。
二、学情分析
根据四年级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要
求,应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通过读去感悟,用自己
喜欢的方法识字,理解词的意思。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并与
同学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合作能力。根据诗
的描述进行想象,在脑海里浮现画面。在这些环节中,学生可能
对古诗的意境感悟需要老师点拨,因为诗人写诗的心境生无法理
解,这需要师适当介绍诗人当时的背景,朗读方面可能没真正把
诗人的心情溶入情境中,可能交流时有的学困生被冷落,教师重
要的是要生通过反复读,想象画面,体会意境,弄懂古诗的意思
体会诗人孤独、寂寞、苦闷的心情。
三、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诗中词语意思,能正确、流利,
有感情的诵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理解感悟诗的过程中,能通过想象
和朗读,了解古诗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
诗人感情。
四、课前准备
1、事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李白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3、古筝音乐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题,揭题。
1、图片引入,引出诗人所作《望庐山瀑布》,介绍诗人。
2、揭题:诗人一生漫游过许许多多山山水水,足迹遍及祖
国的大江南北,也留下了许多的山水诗篇。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
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3、解题:“独坐”是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介绍诗
的背景。
设计的意图:从课题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让学生的
的思维调动起来,使他们积极投入学习中。
(二)自读自悟,初步感知。
1、配乐欣赏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1)把诗读通读顺。
(2)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同桌读。
3、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采用多种方式的读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三)合作学习,探究诗意。
1、同学们再读诗,看有哪些词不理解的,可以通过看注释
或者解决,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理解。
2、小组讨论交流诗句的理解。
3、集体交流词的意思。(“众鸟”许多鸟;“高飞尽”都
高高的飞走了;“孤云”孤单的云;“独”独自;“闲”悠闲;
“相看”互相看;“不厌”不满足;)
4、教师详讲古诗意思。
(四)说诗意,模拟画面
1、小组互相说说古诗的意思。
2、小组代表口头表达诗意。
(五)议诗情
1、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鸟飞尽,云飘走了,孤山。)
2、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凄凉)
3、诗人的心情怎样?(孤单寂寞)
课件介绍背景:李白少年时就博览群书,以才闻名天下,很
有文采。他写这首诗时正被权贵迫害,长期流落他乡,饱尝了人
间辛酸,世态的炎凉。
4、如果你是李白,遇到这样的处境,你会怎么想?
设计意图:设计让学生自读自悟,不理解的与同学交流,讨
论,目的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重视学生的合作参与,
让每一位学生有效参与。适时补充李白不得志的材料、设计假如
你是李白,你会怎么想?是寻找学生与文本的撞击点,引起学生
共鸣。因为李白距离学生久远,他们无法理解诗人当时心情,引
导他们进行说话,也加强了语言的训练,使语言的人文性和工具
性得到了升华。
(六)配乐朗读,体会诗人的感情。
(七)诵读
1、试着读一读,用你的声音的快慢、轻重来塑造这些画面。
2、闭上眼睛,静静聆听,想象画面,感受诗人的心情。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也是引起生与文本语言的撞击,重
要是培养生的想象能力,给诗配画一环节也体现了“尊重个性,
面向全体”的设计理念,让学生自己想象的的情景,使学生的想
象能力得到提升。
(八)诵读大比拼
1、男女生比拼。
2、小组比拼。
3、背诵古诗。
(九)课堂小练笔
本文发布于:2023-01-29 21:49: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5875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