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独坐敬亭山

更新时间:2023-01-29 21:20:44 阅读: 评论:0

怎么巧数梯形-毫升与克


2023年1月29日发(作者:端午节将至的祝福语)

有关李白的文章,感谢您的阅读!

文学分享

《独坐敬亭山》李白全诗赏析

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

和分享。

《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绝,是诗人表

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释】

⑴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

县北十里。山有万松亭、虎窥泉。”《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

亭山在府城北十里。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

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⑵尽:没有了。

⑶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朱谏

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独有敬亭之

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独去闲:独去,独自去。闲,形容云彩

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⑷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厌:满足。

【白话译文】

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

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

有关李白的文章,感谢您的阅读!

文学分享

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

敬亭山了。

【创作背景】

詹锳《李白诗文系年》系此诗于天宝十二载(753年),并认为与

《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为前后之作。天宝十二载,李白南下

宣城。行前,有诗《寄从弟宣州长史昭》,其中说道:“尔佐宣城郡,

守官清且闲。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自十年前放还出翰林,

李白长期漂泊。长期的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

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

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因怀才不遇一直抑郁不平。身心的疲惫,需

要得到慰藉。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

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篇,《独坐敬亭山》即

是其一。

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认为《独坐敬亭山》的写作年代值得商榷。

这首诗写于何年,在李白留存的诗稿中并没有注明,而认为这首诗写

于天宝十二载只是后人推测所得出的结论。这首诗或许不是作于天宝

十二载(753年),而是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的可能性更大。

因为:

首先,从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作者情绪来看,既然是孤

独、寂寞和无奈的心情写照,那么,李白当时的处境应该是非常艰难

的,其情绪也应该是非常低落的。如果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二载,这正

是李白初次来宣城的时间,那时的李白正值中年,且诗名如日中天,

有关李白的文章,感谢您的阅读!

文学分享

他来宣城并不是漂泊流离而至,而是应其从弟、在宣城为官的长史李

昭多次殷勤相邀的结果。这有李白在《寄从弟李昭》一诗为证:“尔

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闲,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李白到宣城后,

受到时任宣城太守宇文先生的热情款待,受到当地文人墨客的追崇和

欢迎。他经常与崔侍御、宇文太守、从弟李昭等人对酒酣高楼,散发

弄扁舟,“屈盘戏白马,大笑上青山”。经常与诗朋文友“时游敬亭

山,闲听松风眠。”“送客谢亭北,逢君纵酒还。”他用如花妙笔将

宣城描绘为:“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他豪情勃发,心中激荡着“但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冲

动,他沉醉在“歌舞共讴吟,欢笑相拜贺”的兴奋之中。不仅如此,

李白还在敬亭山下盖起了住房,接来了子女共住以享天伦之乐。有诗

为证:“我家敬亭下,辄继谢公作。”初到宣城的李白,生活的如此

悠闲自在,称心如意,怎么可能会有“独坐敬亭山”的孤寂和“众鸟

高飞尽”的伤感呢?此外,从这首诗的字面上分析,既然李白对敬亭

山达到了相看不厌的程度,应是看了多次,而不会是初次相看,所谓

“不厌其烦”、“好书不厌百回看”便是这个道理。由此推测,李白

这首诗不太可能是天宝十二载初次来宣城时所作,而应是在多次登临

敬亭山后所发出的感慨。

上元二年(761年),李白已岁逾花甲,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漂

泊流离,经历了蒙冤被囚禁的牢狱之灾,经历了带罪流放的屈辱之后,

李白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宣城时,再也没有昔日友朋如云、迎

来送往的场面了,再也没有北楼纵酒、敬亭论诗的潇洒了。他兀自一

有关李白的文章,感谢您的阅读!

文学分享

人步履蹒跚地爬上敬亭山,独坐许久,触景生情,十分伤感,孤独凄

凉袭上心头,情不自禁的吟下了《独坐敬亭山》这首千古绝唱。这比

较符合李白创作此诗的时空背景。

【赏析】

此诗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

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

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

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

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

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

消失在天际的感觉。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

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主

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

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众鸟”

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

有一种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字起

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

直至看不见。一个“尽”字,增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表现出李白此

时的万般惆怅。后句“云”为中心词,与“去”复合,默默的云也在

渐渐飘走。而云并非满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无伴,偏偏还悠

闲地慢慢地飘离。诗人以“闲”写出了孤云的状态,突出了离去的过

有关李白的文章,感谢您的阅读!

文学分享

程,让读者在品味孤云离去的状态时,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无奈。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

“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

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

“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

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

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

看着他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相

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

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

同时,“相看”也点出此时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与

“两”字相重,山与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结句中“只有”两字也

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鸟飞云去对诗人来说不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

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

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

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众鸟”、“孤云”这种动的意象与“敬亭山”这种静的意象相

反并置,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里仅仅出现了量的变化,而心理的维度却

产生着质的变化: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往往

对“逝去”,对“消散”有着特殊的敏感,人事短暂,宇宙永恒,常

有关李白的文章,感谢您的阅读!

文学分享

常是他们不遇时发出的慨叹。诗人引恒久的山为知己,可能是“长安

不得见”后,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方式了。就算长安招引他,他也不

知道自己会不会随“众鸟高飞”而去。

诗人笔下,不见敬亭山秀丽的山色、溪水、小桥,并非敬亭山无

物可写,因为敬亭山“东临宛溪,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从诗中来看,无从知晓诗人相对于山的位置,或许是在山顶,或许在

空阔地带,然而这些都不重要了。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

而是借景抒情,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内心无奈之情。诗人在被拟人化

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然而,恰恰在这里,

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被表现得更加突出。人世间的深重的孤独之

情,诗人人生悲剧的气氛充溢在整首诗中。全诗似乎全是景语,无一

情语,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虽句句是景,却句句是情,就

像王夫之所说,是“情中景,景中情”。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本文发布于:2023-01-29 21:20: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586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sure
下一篇:月亮
标签:独坐敬亭山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