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一生必读的35本智慧书

更新时间:2023-01-29 20:31:09 阅读: 评论:0

高中去新东方补课好吗-ω


2023年1月29日发(作者:王宝强走出阴霾)

缘分天定,事在人为

在季先生看来,世界上的一些事是要凭缘分的,比如与自己最亲近的人,妻子或者丈夫,在

相识相爱之前,很可能天各一方,谁也不认识谁,但是缘分让彼此走到了一起,不管之前有

多远的距离,最后还是相亲相爱,不分不离了。

但是即使缘分再重要,季先生认为,也要通过自己的行动博得命运的青睐,获得难得的缘分。

也就是说需先“尽人事”才能“听天命”,只有行动才能改变命运,只有行动才能让生活变

得美好。

就像西方谚语说的:“我们生活在行动中,而不是生活在岁月里。”要改变你的生活,就要

行动起来,这样才能改变现状,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

曾亲眼目睹两位老友因车祸去世而患上抑郁症的美国男子沃特,在无休止的暴饮暴食后,体

重迅速膨胀到了无法自抑的地步,直线逼近200公斤。当逛一次超市就足以让沃特气喘吁吁,

半天缓不过劲儿时,沃特意识到自己已经到了绝境。绝望之中的沃特再也无法平静,他决定

做点什么。

打开年轻时的相册,里面的自己是一个多么英俊的小伙子啊。

深受刺激的沃特决定开始徒步美国的减肥之旅,迅速收拾好行囊,沃特带着接近200公斤的

庞大身躯出发了。穿越了加利福尼亚的山脉,行走了新墨西哥的沙漠,踏过了都市乡村,旷

野郊外„„整整一年时间,沃特都在路上。他住廉价旅馆,或者就在路边野营。他曾数次遇

到危险,一次在新墨西哥州,他险些被一条剧毒的眼镜蛇咬伤,幸亏他及时开枪将之打死。

至于小的伤痛简直就是家常便饭,但是他坚持走过了这一年,一年后,他步行到了纽约。

他的事情被媒体曝光后,深深触动了美国人的神经。这个徒步行走、立志减肥的中年男子,

被《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等媒体誉为“美国英雄”,他的故事感动了美国。不计其数

的美国人成为沃特的支持者,他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为的就是能和这个胖男人一起走上一段

路。每到一个地方,就会有沃特的支持者们在那里迎接他。

当他被美国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之一《奥普拉·温弗利秀》请到现场时,全场掌声雷动,为这

个执著的男人欢呼。出版商邀请他写自传,电视台找他拍摄专辑„„更不可思议的是,他的

体重成功减了50公斤,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

许多美国人称:沃特的故事使他们深受激励,原来只要行动,生活就可以过得如此潇洒。沃

特说这一切让他意外:“人们都把我看做是一个美国英雄式的人物,但我只是一个普通人,

现在我意识到,这是一次精神的旅行,而不仅仅是肉体。”他的个人网站“行走中的胖子”,

吸引了无数访问者,很多慵懒的胖子开始质疑自己:“沃特可以,为什么我不可以?”

徒步行走的这一年,沃特的生活发生了巨变。从一个行动迟缓的胖子到一个堪比“现代阿甘”

的传奇式人物,沃特用了一年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也让自己与肥胖绝缘,与健康和成功减肥

结缘。这一切的改变与缘分都是他自己的行动给自己带来的。

所以,如果你也想寻求某些改变,就不要坐等缘分和机遇的到来,而是要通过自己的行动勇

敢地实践和改变。谨记季先生的观点,缘分天定,事在人为,你的生活也会因此越来越美好。

在适应中进步,不在牵就中倒退

在季先生看来,适应和牵就虽有某些类似之处,实质却大为不同。牵就是某种妥协,适应则

是在正确的环境和形势下的灵活变通。

在《牵就与适应》一文中,季先生说:“在通常的情况下,牵就的事情本来是不能或者不想

做的。有些事情甚至是违反原则和做人的道德的,但是迫于无法掌握的形势,或者出于利己

的私心,或者出于其他的什么原因,非做不行,有时甚至昧着自己的良心,自己也会感到痛

苦的。”所以,季先生对牵就的态度是杜绝。杜绝向所有违背原则的事情妥协和低头。

但是面对适应,季先生是这样认为的:“适应与牵就不一样,它是好的事物,进步的事物。

即使开始时有点困难,也必能心悦诚服地予以克服。在我们一生中,我们会经常不断地遇到

必须适应的事务,适应成功,我们就有了进步。所以,我们要适应,不能牵就。”

在季先生看来,适应是好的。当你面对正确的事情时,即使遇到困难,也要灵活处理,这就

是变通。灵活的适应本身就是变通的一种。

季先生也主张大家在正确的变通中解决问题,发展、延续自己的人生。

其实,“变”是成功者或者想要成功者必须做的事。莫里哀曾说:“变通是才智的试金石。”

世间万物都在变。没有变化,就会落后,就无法生存。事变我变、人变我变,适者方可生存。

成功离不开变通。

“变”也是成功人士的重要法则之一。在汉语里面,有很多反映思想僵化的词语,比如

“死板”、“呆板”、“顽固”等。很多人之所以处处碰壁,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会变通。

变通是有层次的:有的人在小事上很机灵,可以说是“八面玲珑”,而在大事上却很糊涂;

有的人对于眼前的利益斤斤计较,而看不到长远利益;有的人只会“一是一,二是二”,不

会举一反三„„这些都是不对的,不会灵活的适应,正确的变通,事情往往会搞糟。下面故

事中的主人公张杰则是一个善于变通,能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高手,他的成功也得益于变通。

几年前,张杰还是一家建筑材料公司的业务员。当时公司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讨账。公司产品

不错,销路也不错,但产品销出去后,总是无法及时收到货款。

有一位客户,买了公司10万元产品,但总是以各种理由迟迟不肯付款,公司派了三批人去讨

账,都没能拿到货款。当时张杰刚到公司上班不久,就和另外一位姓张的员工一起,被派去

讨账。他们软磨硬泡,想尽了办法,最后,客户终于同意给钱,叫他们过两天去拿。

两天后他们赶去,对方给了一张10万元的现金支票。他们高高兴兴地拿着支票到银行取钱,

结果却被告知,账上只有99000元,很明显,对方又耍了个花招,他们给的是一张无法兑现

的支票。第二天就要放春节假了,如果不及时拿到钱,不知又要拖延多久。

遇到这种情况,一般人可能一筹莫展了,但是张杰突然灵机一动,拿出1000元,让同去的小

张存到客户公司的账户里去。这一来,账户里就有了10万元。他立即将支票兑现。当他带着

这10万元回到公司时,董事长对他大加赞赏。之后,他在公司不断发展,五年后他当上了公

司的副总经理,后来他又当上了总经理。

同张杰一样,许多成功者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善于变通。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遇到困难

就要改变,只有改变,才能克服困难,走向成功。美国著名人物罗兹说:“生活的最大成就

是不断地改造自己,以使自己悟出生活之道。”由此可知,变通就是我们遇到困难和变化时

所采取的方法和手段。这种方法和手段有这样两大特点:一是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改变自

己。二是深刻理解了变化原因之后,努力去引导变化、驾驭变化。

日本丰臣秀吉当政时期,有一次,一场暴雨使得河坝溃决。当时情况非常危险,丰臣秀吉立

刻赶到现场指挥,鼓舞部下的士气。

然而溃决河堤必须用土包才能堵塞得住,而土包的制作需要很长时间,雨势却愈来愈凶猛,

水位也跟着逐渐上涨。

就在大家议论纷纷、束手无策的时候,石田三成跑过来,他打开米仓,命令将士们将米袋搬

出来,去堵塞堤坝的决口。由于这项随机应变的措施,避免了一场大灾难的发生。不久,雨

势渐缓,水位也下降了。

这时,石田三成发布声明:如果附近的居民能够制造出可以堵住河堤缺口的土包,就用米做

奖赏。周围的人纷纷响应,制造了许多坚固的土包,因此在很短的时间内,堤坝就修好了,

而且比以前更加牢固。看到这种情形,丰臣秀吉赞叹不已。

石田三成的随机应变给了我们一个启示:面对变化层出不穷、意外不断的事物,冷静处理、

善于变通,将使问题迎刃而解。

所以,面对困难,我们要及时的适应这种预想不到的状况,开动脑筋灵活处理,而不是妥协、

退缩,畏惧困难。“在适应中前进,不在牵就中倒退”,季先生说的,就是我们应该去做的。

铭记过往,以史鉴今

面对过去和历史,我们应以怎样的态度和眼光去对待?是忘掉历史,一切往前看?还是掉到

历史的泥潭里无法自拔,整日为过去的错误与艰难买单?历史是已发生之事,是过去时,无

论现在怎样改变,它也无法更改。我们需要做的,是在承认它的同时,以史为鉴,警示未来。

季先生对待历史和过去就是这样的观点。他在一篇名为《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一切问题》的文

章中说:“今天的年轻人,看待自己要有全面的观点、历史的观点、辩证的观点。盲目自大,

为我们所不取。盲目的妄自菲薄,也绝不是正当的。”季先生话中的盲目自大,指的就是鸦

片战争。季先生现在讲这场战争,绝不是揭中国人的伤疤,而是让我们记住错误的、贫困的、

不堪回首的过去,用过去的“疼”激励自己,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创造一个美好更有希望的

未来。

这一点,对我们普通人也同样适用。你可能曾经贫困,可能遭受过一段不堪回首的经历,即

使现在已经摆脱了从前的困顿,逐渐发达起来了,但也可以用过去困难的情景激励自己。不

断激励,才会有不断创造美好生活的动力。

一天中午,太阳火辣辣的炙烤着大地,阳光刺眼,大街上没几个行人,晓芸独自从天桥边走

过,看见一个小伙子在吃力地背着个姑娘上天桥。小伙子的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像这样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事,晓芸见多了,所以她开始时并没有太在意。但

是当她从他们身边走过的那一瞬间,她突然看到男孩子的两腿抖得厉害,不像平时遇到的那

种玩闹的恋人。于是晓芸靠上前去帮忙搀扶,问男孩:“她生病了吧!是去医院吗?怎么不

打车?”男孩只是低头不语。

来到天桥上,姑娘忽然大笑起来,男孩一边擦脸一边说:“不好意思,谢谢您,我们是在游

戏。”“什么?做游戏?”晓芸有些不解。

姑娘好久才停止住笑,上前解释道,“今天是我们结婚三周年纪念日,我们特意来逛街,本

想买点东西庆祝。突然想起以前上学时的情景。那时我们刚刚恋爱,也是在这儿逛街,但都

是穷学生,没有钱,买不起任何东西。我就让他背我一会儿,说背一会儿就当买东西了。”

“于是我就一直背着她走过好多商店的门口,背了好久。现在,我们虽然有钱了,有车

有房了,但还是忘不了那段艰苦的时光。我们想让那段时光继续激励自己,更美好的生活,

还等着我们去创造呢!”

男孩说完,看着女孩,女孩轻轻地亲了一下他,说:“是啊,有了那段经历,我们才更加觉

得如今的生活的甜蜜和浪漫,我们不会忘记它的。”

用过去的清贫激励自己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这就是故事中的男女青年的幸福观。生活中的我

们,如果想让未来更加灿烂和辉煌,就要铭记历史给我们的教训,同时,将过去的甘苦转化

为前进的动力,这也就是季先生让我们不忘历史的原因,只有这样,未来的路才会走得更稳

更远更长久。

避免先入为主式的臆断

先人为主的人往往在最开始以自己的主观臆断判断某事,以为自己的所有判断都准确无误,

其实这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先人为主往往自讨没趣。

季先生在名为《隔膜》的文章中谈的就是这个问题。他先从鲁迅的“隔膜”谈起。鲁迅说的

隔膜就是“以主观愿望或者猜度去了解对方”。在季先生看来,这样做“鲜有不碰钉子的”。

于是,他就讲起自己在德十年间遇到的一件事。有一天,季先生看到窗外马路上两个男孩在

打架,一个大约十三四岁,一个大约七八岁,个子相差很大,力量也十分悬殊。不到一个回

合,稍小的男孩就被打倒在地,但是没过多久就爬起来继续与大男孩打架,如此往返数次,

小男孩总处于弱势,却没有认输的意图。于是“观战”许久的季先生就发出这样的感叹:“我

总期望,有一个人会像在中国那样,主持正义,说一句:你这么大了,怎么能欺负小的呢!

但是没有。最后还是对门住的一位老太太从窗户里对准两个小孩泼出一盆冷水,两个小孩哈

哈大笑,战斗才告结束。”

这一幕让季先生深思,他终于明白,不能以原来的标准衡量这次“战斗”:不是哪方弱就应

同情哪方,实力才是胜败的唯一标准。季先生也因此走出了“隔膜党”,不再先人为主地判

断某事,完成了自我的一次革新。

其实,生活中的我们,在做人和处事方面也要时时注意切莫先人为主,识人之时尤其应该如

此。当我们喜欢一个人时,就会忽略他的缺点而肯定他的一切;当我们讨厌一个人时,就会

忘掉(或忽略)他的优点,单挑他的弱点而否定他的一切。看到一个人衣着整洁,对他印象不

错,很可能就会认为他做事细心,有条理,甚至负责任;反之,若对某个人印象欠佳,就往

往忽视他的优点。

韩非子曾讲了一个很耐人寻味的故事:卫灵公非常宠爱一个叫弥子瑕的关貌少年。一天夜里,

这位少年家中传来他母亲患急病的消息,弥子瑕撒谎说已得到卫灵公的允许,就乘王室的牛

车赶回家探望母亲。按理说,随便乘国王的车是要被处以刖刑的。但卫灵公知道这事后却说:

“冒刖刑之险,赶赴母亲病床前,是好样的!”

有一天,弥子瑕同卫灵公在花园里散步。花园里的桃子看上去很甜,弥子瑕就尝了一口,果

真非常甜。弥子瑕把咬过的桃子递给卫灵公,卫灵公又大加赞赏说:“有好吃的东西不一个

人独吞,而是让给我,真是好样的!”几年过去了,长大了的弥子瑕渐渐失去了少年时代的

关貌,卫灵公对他也不那么宠爱了。卫灵公想起过去的事来:“你撒谎,说得到我的允许,

乘了我的牛车;另外还让我吃你吃过的桃子,该当何罪?”于是卫灵公处罚了弥子瑕。对同

一个人来说,在他爱的时候,即使是触犯了法律,那个人也能得到赞赏;一旦这种爱没有了,

爱就变成了恨,甚至将其处之以法。

有的人喜欢想当然地去识别一个人,没有事实根据,跟着感觉走。识别一个人忌主观臆想、

凭空猜测,应该有一定的事实依据。

从前有一个人遗失了一把斧头,他怀疑被隔壁的小孩偷走了。

于是,他就暗中观察小孩的行动,不论是言语与动作,或是神态与举止,怎么看都觉得那小

孩像是偷斧头的人。因为没有证据,所以也就没有办法揭发。隔了几天,他在后山找到了遗

失的斧头,原来是自己弄丢的。从此之后,他再去观察隔壁的小孩,却怎么看也不像是会偷

斧头的人。

认识一个人,切忌以自己的主观想象作为衡量的标准。主观意识太强,经常会造成识人的错

误与偏差。

无论是识人还是做事,主观臆断与先人为主的实质是内心的不开阔与蔽塞,只活在自己的圈

子里,看到的、想到的只是自己的观点,所以不论得出的结论怎样合理,都是狭隘和有失偏

颇的。为了避免这种狭隘性,就需要不断地打开自己,接受新鲜事物,扩展自己的眼界和胸

襟,站在更广阔和全面的角度看待他人和问题。如此一来,处理问题的方式才会更加合理,

兼顾他人感受的同时考虑到自己的利益,用季先生的话说就是消除隔膜,这样的人生才会更

具智慧性和愉悦感,自己也会因为这种改变获益良多。

容颜易改,光阴难求

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宝贵的,尤其对步入老年之人。季先生平素爱写文章,一旦涉及时间便感

慨不已,是感叹,珍惜,亦是留恋。

季先生在一篇名为《新年抒怀》的文章中写道:“一过中年,人生之坡好像是从高坡上滑下,

时光流逝得像电光一般,它不饶人,不了解人的心情,愣是狂奔不已。一瞬间,‘两岸猿声

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滑过了花甲,滑过了古稀,少数者或者什么者,滑到了耄耋之

年。人到了这个境界,对时光的流逝更加敏感。年轻的时候考虑问题是以年计,以月计。到

了此时,是以日计,以小时计了。”

正是有了对时间的紧迫感,季先生才不顾年龄的增长继续努力工作,才会“万年太久,只争

朝夕”,以至于有的年轻人善意地提醒他别忘了自己的年龄,而季先生则说,他没有忘记自

己的年龄,只是不想浪费一丁点时间。在《一寸光阴不可轻》中,季先生写道,无论是青年

还是老人,光阴都是转瞬即逝的,不爱惜就会一去不复返。每当他看到比自己小很多的人终

日无所事事,便替他们心痛。季先生总觉得,有了时间就尽量去做更多的事,人是浪费不起

时间的。或许正是凭借这种精神,季先生才在过往的岁月里取得了傲人的成绩。

智者与成功者往往是懂得珍惜和善于利用时间的人,同时,择时善用也是珍惜时间、提高效

率的方法之一。

午夜,墙上的挂钟敲了十二响,巴尔扎克准时从睡梦中醒来,他点起蜡烛,洗一把脸,开始

了一天的工作。这是最安静的时刻,既不会有人来打扰,也不会有人来算账,正是他写作的

黄金时间。

准备工作开始了,他把纸、笔、墨水都放在适当的位置上,这是为了不要在写作时有什么事

情打断自己的思路。他又把一个小记事本放到写字台的左上角,上面记着章节的结构提纲。

他再把为数极少的几本书整理一下,因为大多数书籍资料都早已装在他脑子里了。

巴尔扎克开始写作了。房间里只听见奋笔疾书的声音。他很少停笔,有时累得手指麻木,太

阳穴激烈地跳动,他也不肯休息,喝上一杯浓咖啡,振作一下精神,又继续写下去。

早晨八点钟了,巴尔扎克草草吃完早饭,洗个澡,紧接着就处理日常事务。印刷所的人来取

墨迹未干的稿子,同时送来几天前的清样,巴尔扎克赶紧修改稿样。

修改稿样的工作一直进行到中午十二点。整个下午的时间,他用来摘记备忘录和写信,在信

上和朋友们探讨艺术上的问题。

吃过晚饭,他要对晚饭以前的一切略作总结,更重要的是,对明天要写的章节进行细致缜密

的推敲,这是他写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晚上八点,他放下了一

切工作,按时睡下了。

这普通的一天,只是巴尔扎克几十年间写作生活的一个缩影。

巴尔扎克曾经这样说过:“我发誓要取得自由,不欠一页文债,不欠一文小钱,哪怕把我累

死,我也要一鼓作气干到底。”巴尔扎克珍惜人生的每一分钟,在他的人生记录中没有一页

空白,他用自己的努力进取让人生充实了起来,最终他成为一名世界闻名的文学家。

这不禁让我们想起季先生的工作作风:珍惜每一秒,哪怕只有一秒,也要创造十秒的价值。

而想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要会学会利用闲暇时间。

我国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说:“余平生所做文章,多在三上——马上、枕上、厕上。”三国时

董遇读书的方法是利用“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也就是充分利

用寒冬、深夜和阴雨天,别人休息的时间发愤苦学。他还认为“三余广学,百战雄才”。

古今中外,凡事业有成者,大都是善于驾驭闲暇时间的人。

世界闻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是一个榜样。他组织的“奥林比亚神学院”,每晚照例开会,

因为与会者都是大忙人,只能利用晚上闲暇时间相聚。开会时,他们手捧茶杯,边饮茶,边

议论科学上的各种问题。后来相继问世的各种科学创见,有不少产生于这个例会上。据说,

他们用过的茶杯和茶壶,已列为英国剑桥大学的一种“独特设备”,它起着永远鼓励科学家

们充分利用闲暇时间,沟通学术思想、交流科技成果的作用。

1904年,正当年轻的爱因斯坦潜心于研究的时候,他的儿子出生了。于是,在家里,他

常常左手抱儿子,右手做运算。在街上,他也是一边推着婴儿车,一边思考着他的研究课题。

妻儿熟睡了,他还到屋外点灯撰写论文。爱因斯坦就是这样充分利用零碎时间,通过日积月

累,一年中完成了四篇重要的论文,引起了物理学领域的一场革命。

所以,如果想像季先生等人一样成功,就要从现在开始认识到时间的重要性,加倍珍惜和利

用,莫在岁月流逝,容颜更改之时,才对时光的流逝追悔莫及,“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

时思有时”啊!

人生何须求圆满

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季先生在文章中提出的观点。季先生认为,即使是旧社会的皇帝也是

不完满一族。虽然“率土之滨,莫非王土”,但纵然大权在握的他们,最后也会像凡人百姓

一样难免一死,这一结果对他们就是不完满。于是“汉武帝造承露金盘,以饮仙露,唐太宗

服印度婆罗门灵药”,但最后都是寿终正寝,呜呼哀哉。

提到旧社会的科举制度,季先生说,在那个权术横行的年代,当官是每个人的梦想,于是就

出现了《儒林外史》中以周进和范进为代表的举人,为求得功名的圆满而窘态百出,令人啼

笑皆非。季先生告诫我们,人人都有本难念的经,难念即是不完满,但这种不完满确实是常

态,明白其中的道理,“对己,可以不烦不躁;对人,可以互相谅解。”人生也会在不完满

中取得和谐。

其实,人生永远都是有缺憾的。佛学里把这个世界叫做“婆娑世界”,意思为能容纳许多缺

陷的世界。世界本就“残缺”,没有缺憾就不能称其为“人世间”。因此苏东坡词日:“月

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而且,残缺也是一种美,残缺之美才是真正的

惊心动魄的美。欣然接受缺陷,才能发现隐秘之处的幸福,而人生正因为有了缺憾,才有了

不完满中的完满,季先生心得大抵如此。

有一位国王,他有五个女儿。这五位美丽的公主都是国王的骄傲。她们乌黑亮丽的长发尽人

皆知,所以国王送给她们每人一百个漂亮的发夹。

一天早上,大公主醒来,一如既往地用发夹整理她的秀发,却发现少了一个发夹,于是她偷

偷地到了二公主的房里,拿走了一个发夹。

二公主发现少了一个发夹,便到三公主房里拿走一个发夹;三公主发现少了一个发夹,也偷

偷地拿走四公主的一个发夹;四公主如法炮制拿走了五公主的发夹;于是,五公主的发夹只

剩下九十九个。

第二天,邻国英俊的王子忽然来到皇宫,他对国王说:“昨天我养的百灵鸟叼回了一个发夹,

我想这一定是属于公主们的,而这也真是一种奇妙的缘分,不知道是哪位公主掉了发夹?”

公主们听了这件事,都在心里想:是我掉的,是我掉的。可是头上明明完整地别着一百个发

夹,所以都懊恼不已,却无法将实情说出。只有五公主走出来说:“我掉了一个发夹。”

那时,五公主披散着一头漂亮的长发,王子不由得看呆了,于是一段奇妙的姻缘开始了,王

子和公主幸福的生活由此开启。

很多时候,人生并不是因为拥有全部而获得幸福,如同这九十九个发夹,虽然不够完美,却

在残缺中获得意外的惊喜,生命也因此迎来无限转机和希望。

面对不圆满,我们需要做的是勇敢地正视与面对。有时,过于顺利和完美,反而会令我们感

到乏味,以至心生厌倦,不再珍惜。

亚历山大大帝因为没有可征服的土地而痛哭;喜欢玩牌者若是只赢不输就会失去打牌的兴趣。

西方谚语说:“你要永远快乐,只有向痛苦里去找。”

你要想完美,也只有向缺憾中寻找,最辉煌的人生也有阴影陪衬。当你感觉到缺憾,你就体

会到了人生五味,而这就是季先生说的不完满中的完满,这就是真实而完整的人生况味。

错失良机:一辈子的老农

机遇的重要性对每个人都不言而喻,而对出身异常贫困的季先生来说,就更加难能可贵。季

先生的学生、著名学者钱文忠教授也曾在文章中说:“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季羡林先生的一

生当中,有很多非常神秘的、独特的机缘巧合结合在一起,都降临到他的人生路途上。”

1917年,季先生六岁,与任何一个普通的农村小孩别无二致:

上树、爬墙、追逐嬉戏,这让当时因局势混乱回老家避难的婶母看在眼里,婶母觉得这样发

展,季羡林不会有大出息,就和季羡林的父母商议,将他带到济南去抚养,从此,季羡林的

命运开始发生.转变。

季先生的叔父虽然没受过正规教育,却是自学成才。他喜好文史知识,常常将自己掌握的内

容教授给季先生,季先生至今还记得叔父曾经写过的一首诗:“杨花流尽菜花香,弱柳扶疏

傍寒塘。蛙鼓声声向人语,此间即是避秦乡。”同时,叔父还会让季先生阅读与背诵古代著

名文章,在叔父的教导下,季先生的知识得到极大增长,同时因为远离从前困顿闭塞的生活

环境,他的眼界与见识也大大增长,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除此,季先生赴德国学习之时,还遇到一位对自己学术研究有重大帮助的老师——西克先生。

季先生也在文章中说:“由于一个天上掉下来的机遇,我到了德国哥廷根大学。”他就是在

那里遇到了西克。西克先生当时已经八十多岁,是世界研究吐火罗文的权威。他教授季先生

不久就决定将自己平生的绝学,以及数十年的学术心得教授给季先生,而季先生也因此受宠

若惊。自此,季先生的学术研究因为恩师的教诲而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总道机缘因巧合,再巧合的机缘也不会无依无据地落到某人头上,总会有某些原因。季先生

六岁那年的机遇是因为事先有了一个灵光的头脑,叔父的苦心才没有白费;而德国西克教授

愿意将自己的绝学教给他,则是因为季先生当时早已是品学兼优的学生,老教授年事已高,

也想让毕生研究得以延续,所以季先生就成了那个“幸运”的人。

但是俗语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再好的机遇若无先期的准备,也无法很好地把握。

机遇的存在是客观的也是普遍的,事先做好迎接机遇的准备,就不会与机遇擦肩而过。守株

待兔得来的永远是一只兔子,只有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才会获得成百上千只兔子。

在西方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许多年前,一位聪明的国王召集了一群聪明的臣子,给了他们一个任务:“我要你们编一本

各时代的智慧录,好流传给子孙。”这些聪明人离开国王后,工作了一段很长的时间,最后

完成了一本皇皇十二卷的巨作。

国王看了以后说:“各位先生,我确信这是各时代的智慧结晶,然而,它太厚了,我怕人们

不会读,把它浓缩一下吧。”这些聪明人又长期努力地工作,几经删减之后,完成了一卷书。

然而,国王还是认为太长了,又命令他们再浓缩,这些聪明人把一卷书浓缩为一章,又浓缩

为一页,然后减为一段,最后变为一句话。

国王看到这句话后,显得很得意。“各位先生,”他说,“这真是各时代智慧的结晶,并且

各地的人一旦知道这个真理,我们大部分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这句话就是:“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没有积极的准备,你就抓不住机遇。在平常的生活中,也

许已经有许多机遇在等待着我们,或许机遇就在眼前,或许在你的问题当中就隐藏着一个机

遇,然而,你却一直忽略了它们。

你不妨从身边开始,找寻下一个成功的机遇,或是掌握住现在的机遇,把它做到最好。

俗话说:“天时,地利,人和。”若能早做准备,做充分的准备,或许真的会有“天助我也”

的机遇来临。如果学习季先生在机遇到来之前早做准备的态度,你的人生也会有自己的美好

轨迹。

宽以待人:敌人也曾是受害者

什么是宽容?马克·吐温这样形容宽容: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把香味留在了那脚跟上,

这就是宽容。宽容向来说起容易做起难,尤其在受过灾祸洗礼的人身上更是难得,季先生就

是其中之一。

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季先生也曾经受过不公正待遇,被人污蔑、打骂,由令人钦佩的大学

教授变为任人驱使的“臭老九”,其中心酸无人诉说。但当浩劫过去,回首那段往事之时,

面对那些伤害过自己的人,季先生没有选择报复,而是宽以待之。他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说,

如果他想报复,会有一千种一万种手段,信手拈来,不费吹灰之力,但他没有报复,这并不

是因为他是了不起的圣人君子。

“我有爱,有恨,会嫉妒,想报复,我的宽容心肠不比任何人高。可是,一动报复之心,

我立即想到,在当时那种情况下,那种气氛中,每个人,不管他是哪一个山头,哪一个派系,

都像喝了迷魂汤一样,异化为非人„„打人者和被打者同是受害者,只是地位不同而已。”

打人与被打者同是受害者,这就是季先生给我们的启示。佛家禅语:“以恨对恨,恨永远存

在;以爱对恨,恨自然消失。”季先生的这种摈弃报复,以爱对暴的慈悲心怀,在原谅他人

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宽慰与解脱,但凡了悟众生的大师莫不如此。

《论语》中也有很多关于宽容与恕道的言论,其中一个便是《论语·子张》中的一段话:“子

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日:

子夏云何?对日:‘子夏日: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日:

‘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

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子张与子夏都是孔子的弟子,他们有同窗之谊。这一天子夏的学生问子张交友之道。子张没

有直接回答,他反过来问子夏的弟子:

“你们的老师子夏是怎么说的啊?”对方回答:“对于能交往的人我们就友好对他,对

于那些不能交往的人就距离他远一点。”子张听说了以后说了这段话:“和我听到的不一样

(子张是指从他的老师孔子那里学到的学问),一个君子固然要使贤能的人敬重,不过与此同

时还要能容下众人。对好的要鼓励他,对不好的要更加关爱他。如果我自己是一个贤良的人,

那么别人为什么要将我拒之门外呢?假定我自己很不好,根本就不是一个有良好品质的人,

他人会因此疏远我,又谈什么拒绝别人呢?”

子张的这一段话表面上看起来是教子夏弟子的交友之道,其实是做人之道,是关于人生修养

的教诲。“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是一种美德和修养,是一种宽大的胸怀和气量。

通晓经史百家的林逋在《省心录》文中讲道:“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己之心恕人,

则全交。”讲的就是宽容之道。“宽容”两字包含着人生的大道至理。宽容不仅是一种雅量

和胸怀,更是一种人生的境界,宽容的同时,也创造了生命的美丽。

晋朝年间,朝廷重臣朱冲虽身居要职,但他并不仗势欺人,也不以权谋私。他一生恪尽职守,

宽厚待人。

朱冲生于南安,家境贫困,他很小就开始帮助家里放牛。

有一天,朱冲将牛赶到山坡上放牧。不一会儿,朱冲不由得打起盹来。睡梦中的朱冲被草丛

中传来的一阵声音吵醒了,只见自己的邻居蹑手蹑脚地向这边靠近,抓起一条牛缰绳,把朱

冲的一头牛牵走了。

朱冲并没有勃然大怒,他认为邻居不会无端地将别人的牛牵走,此中一定有缘由,等弄明白

事情的原委再说不迟,千万不可鲁莽行事。

不多时,邻居找到了朱冲,满脸歉疚。原来,这位邻居的牛找不到了,一时糊涂,错把朱冲

的牛牵走了。

朱冲听完宽容地一笑,说:“你家里穷,日子艰难,这头牛就送给你吧!”邻居原本准备换

朱冲的一顿责骂,没想到朱冲竟会以牛相赠,顿时感激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宽容也是一种幸福,我们宽恕别人,不但给了别人机会,也赢得了别人的信任和尊敬,宽容

更是一种财富。宽容和忍让是人生的一种豁达,是一个人有涵养的重要表现。

当时间飞逝,岁月变迁,不管经历什么,我们依然能像故事中人物以及耄耋之年的季先生一

样宽容待人的话,生命自会丰盈而消遥。

幽默中参透人生

在生活中,幽默对每个人都是必不可少的。它不仅是一种说话方式,更是人生智慧和达观心

态的体现。钱文忠教授曾在文章中提到,季先生平常是很幽默的,只是不常说笑而已。有一

次,季先生说起早年往事,自己的叔父在只剩几个救命钱的情况下,居然拿那些钱买了两张

彩票,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居然中了头奖。钱教授说季先生当时是这样跟自己说的,他说:

“文忠啊,这样的事情一辈子能遇到一次就不算少了,哈哈。”钱教授听了也禁不住笑起来。

有句话叫“文如其人”,意思是一个人写的文章和他本人的秉性没有太大区别。季先生的幽

默在他的文章中也有所体现。他曾经在一篇讲长生不老的文章中说道:“我有时候认为,造

化小儿创造出人类来,实在是多此一举。如果没有人类,世界要比现在安宁祥和得多了。可

造化小儿也立了一功:他不让人长生不老。否则人人都长生不老,我们今天会同孔老夫子坐

在一条板凳上,在长安大戏院欣赏全本的《四郎探母》,那是多么可笑而不可思议的场景啊!”

从季先生的话中,我们体会到的不仅是轻松幽默,更是厚重的人生智慧和洒脱的处世思想。

幽默渗透出的是看透世事的逍遥与乐观,是有再多的难事,也不让烦恼缠绕自己。

南宋著名词人苏轼曾做官多年,做官之时多次秉公进言,却屡遭迫害,后因“乌台诗案”被

贬,晚年更是遭到流放,按常理推理,面对这样的人生际遇,苏轼应该极度悲观消极,但林

语堂先生却说苏轼是十足的乐天派。“苏轼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

变化感和幽默感,智慧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

真正的幽默远远不只是语言的诙谐,更是内心的乐观与积极,是面对困难能及时地疏导自己,

而不是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作家钱钟书也是个极其幽默的人,他的幽默透着睿智与冷静。

一位外国朋友读了《围城》之后非常喜欢,想登门拜访,钱先生却在电话中跟他说:“如果

你吃了一个鸡蛋,难道还非要和下鸡蛋的母鸡认识一下吗?”钱先生文风犀利,简练、诙谐

的同时,又不乏人生哲理。其实,人生总在祸福中,钱钟书先生读《庄子》时曾说:

“人生虽不快乐,但不悲观。忍受人生痛苦、对快乐追求是人生精神力量所在。”所以

乐观最重要,信心最不可缺少,生命总会各有各的快乐。

有这样一个故事:龙王与青蛙一天在海滨相遇,打过招呼后,青蛙问龙王:“大王,你的住

处是什么样的?”

“珍珠砌筑的宫殿,贝壳筑成的阙楼,屋檐华丽而有气派,厅柱坚实而又漂亮。”

龙王反问了一句:“你呢?你的住处如何?”

青蛙说:“我的住处绿藓似毡,娇草如茵,清泉潺潺。”

说完,青蛙又向龙王提了一个问题:“大王,你高兴时如何?发怒时又怎样?”

龙王说:“我若高兴,就普降甘露,让大地滋润,使五谷丰登;若发怒,则先吹风暴,再发

霹雳,继而打闪放电,叫千里以内寸草不留。那么,你呢?青蛙!”

青蛙说:“我高兴时,就面对清风朗月,呱呱叫上一通;发怒时,先瞪眼睛,再鼓肚皮,最

后气消肚瘪,万事了结。”

人活在世上都要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或者是“龙王”,或者是“青蛙”,龙王有龙王的活

法,青蛙有青蛙的活法,不要一味地羡慕别人。“青蛙”们也有自己的生活乐趣,而这些乐

趣“龙王”们不一定具备。或许你的生活很简单,但你也有权让生活生趣盎然。

心理学家马修·杰波博士曾说:“快乐纯粹是内发的,它的产生不是由于事物,而是由于不

受环境拘束的个人举动所产生的观念、思想与态度。”所以,要想使自己的生活有趣、不乏

味,就要努力从自身寻找快乐的原点,不要狭隘地理解幽默,心的乐观、自由、无拘无束才

是最大的幽默和至高境界。

本文发布于:2023-01-29 20:31: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5837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