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师范大学
逻辑学论文
题目“简易逻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
指导教师**教授
年级20**级
专业***
系别***
学院***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年*月
论文提要
在逻辑学中,判断是对客观事物所有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所以判断有真有假。判断的
真假要看判断是否符合思维对象的实际情况,并要通过检验。数学判断是关于数学对象及其
属性的判断。命题是数学逻辑的名词,在数学中用来表示数学判断的语句或符号的组合称数
学命题。
“简易逻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黑龙江省哈尔滨150025)
指导教师**教授
摘要: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命题;高中的定义是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叫命题.这两个定
义都不严格.两个定义中使用的“判断”一词,与语文中通常的意义不尽相同.在逻辑学上,
它的意义是:判断是对客观事物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判断有真有假.所以,初中和
高中的两个定义在意义上是完全相同的:命题是这样一个语句,这个语句能够判断真假.
关键词:命题判断真假逻辑学
一、逻辑联结词与四种命题
(一)逻辑联结词四种命题
1.命题: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叫做命题
2.逻辑联结词:“或(∨)”、“且(∧)”、“非(┐)”这些词叫做逻辑联结词。
或:两个简单命题至少一个成立且:两个简单命题都成立,非:对一个命题的否定
3.简单命题与复合命题:不含逻辑联结词的命题叫做简单命题;由简单命题与逻辑联结词
构成的命题叫做复合命题。
4.表示形式:用小写的拉丁字母p、q、r、s…来表示简单的命题,
复合命题的构成形式有三类:“p或q”、“p且q”、“非p”
5.真值表:表示命题真假的表叫真值表;复合命题的真假可通过下面的真值表来加以判定。
pq
非pP或qP且q
真真假真真
真假假真假
假真真真假
假假真假假
(二)四种命题
1.一般地,用p和q分别表示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用┐p和┐q分别表示p和q的否定。
2.一个命题的真假与其它三个命题的真假有如下四条关系:
(1)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不一定为真。
(2)原命题为真,它的否命题不一定为真。
(3)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
(4)逆命题为真,否命题一定为真。
(三)几点说明
1.逻辑联结词“或”的理解是难点,“或”有三层含义:
以“P或q”为例:一是p成立但q不成立,二是p不成立但q成立,三是p成立且q成立,
2.对命题的否定只是否定命题的结论,而否命题既否定题设又否定结论
3.真值表P或q:“一真为真”,P且q:“一假为假”
4.互为逆否命题的两个命题等价,为命题真假判定提供一个策略。
5.反证法运用的两个难点:1)何时使用反证法2)如何得到矛盾。
二、充要条件
(一)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
1.充分条件:如果A成立那么B成立,则条件A是B成立的充分条件。
2.必要条件:如果A成立那么B成立,这时B是A的必然结果,则条件B是A成立的必
要条件。
3.充要条件:如果A既是B成立的充分条件,又是B成立的必要条件,则A是B成立的
充要条件;同时B也是A成立的充要条件。
(二)充要条件的判断
1若成立则A是B成立的充分条件,B是A成立的必要条件。
2.若且BA,则A是B成立的充分且不必要条件,B是A成立必要且非充分条
件。
3.若成立则A、B互为充要条件。
证明A是B的充要条件,分两步:
(1)充分性:把A当作已知条件,结合命题的前提条件推出B;
(2)必要性:把B当作已知条件,结合命题的前提条件推出A。
(三)给定两个命题,p、q,可以考虑集合A={x︱x满足p},B={x︱x满足q},则有
1.若AB,则p是q的充分条件。
2.若AB,则p是q的必要条件。
3.若A=B,则p是q的充要条件。记住:小范围能推出大范围,大范围不能推出小
范围。
三、关于命题的两个定义
关于命题,初中的定义是: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命题;高中的定义是可以判断真假的
语句叫命题.这两个定义都不严格.两个定义中使用的“判断”一词,与语文中通常的意义
不尽相同.在逻辑学上,它的意义是:判断是对客观事物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判断
有真有假.所以,初中和高中的两个定义在意义上是完全相同的:命题是这样一个语句,这
个语句能够判断真假.例如语句“4的平方根是2”,作为一个判断,它是错误的,所以它是
命题,是假命题.
四、“或”、“且”的含义
复合命题“p或q”与“p且q”是用逻辑联结词“或”与“且”联结两个命题p与q,
既不能用“或”与“且”去联结两个命题的条件,也不能用它们去联结两个命题的结论.
例1(1)已知p:方程(x-1)(x-2)=0的根是x=1;
q:方程(x-1)(x-2)=0的根是x=2,
写出“p或q”.
(2)p: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q:四个角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写出“p且q”.
错解:(1)p或q:方程(x-1)(x-2)=0的根是x=1或x=2;(2)p且q:四条边相等
且四个角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分析:(1)(2)两题中的p、q都是假命题,所以“p或q”、“p且q”也都是假命题,
而上述解答中写出的两个命题却都是真命题.错误的原因是:(1)联结了两命题的结论;(2)
联结了两命题的条件.
正确的答案是:
(1)p或q:方程(x-1)(x-2)=0的根是x=1或方程(x-1)(x-2)=0的根是x=2.
(2)p且q: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且四个角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这两个命题都是假命题.
但是,在不影响命题真值的情况下,又可省略第二个命题的主语,这是符合语言习惯的.
例2p: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q: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写出“p且q”.
解:p且q: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且(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这个命题中括号内的部分可以省略.
文[1]中“4的平方根是2,或4的平方根是-2”,就不能简写成“4的平方根是2或-2”.
五、关于“非”的含义
“非”的含义有下列四条:
3.1“非p”只否定p的结论
“非”就是否定,所以“非p”也叫做命题p的否定,但“非p”之“非”只否定命题
的结论,不能否定命题的条件,也不能将条件和结论都否定,这也是“非p”与否命题的区
别.所以欲写“非p”应先搞清p的条件与结论.
例3p:有些质数是奇数.写出“非p”.
错解:有些质数不是奇数.
分析:因为p是真命题,所以“非p”应为假命题,上述命题不假,故答案错.错误的
原因是对p的条件与结论没有搞清楚.这个命题的条件是“质数”,结论是“有些是奇数”,
正确的解法:先将p写成等价形式,质数有些是奇数,“非p”:质数无奇数.
不是用“不”否定“是”,而是用“无”否定“有些是”.
例4p:方程x2-5x+6=0有两个相等的实根.写出“非p
错解:方程x2-5x+6=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
分析:命题p的条件是“方程x2-5x+6=0”,结论是“有两个相等的实根”,所以
“非p”应否定“有”,而不能否定“相等”,所以“非p”应为:方程x2-5x+6=0没有
两个相等的实根.
3.2p与“非p”真假必须相反
例5写出例1(2)中命题p的否定“非p”.
错解:非p: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不是正方形.
因为p是假命题,“非p”必须是真命题,而上述命题也是假命题,所以上述命题不是
“非p”.
正确答案为
“非p”: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不都是正方形.
“是”的否定有时为“不是”,有时为“不都是”,要视“是”的含义而定,此例的“是”,
其含义是“都是”,故其否定为“不都是”.
3.3“非p”必须包含p的所有对立面逻辑联结词“非”相当于集合在全集中的补集.假
定p与“非p”的结论所确立的集合分别是A、B,则A、B必须满足A∪B=U(全集),A
∩B=Ф.“非p”的结论必须包含p的结论的所有对立面.这一点如果不注意,使用反证法
证题时就可能发生错误.因为反证法的理论依据是欲证p为真,可证“非p”为假,如果“非
p”不包括p的所有对立面,反证法就站不住脚了.
例6p:方程x2-5x+6=0有两个相等的实根.写出“非p”.(与例4相同)
正像写一个集合的补集必须先搞清全集一样,这个题目也面临类似的问题.因为实系数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情况有三种,任何一种的否定都应该包含另外的两种,所以p的对立面
是“方程x2-5x+6=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或无实根”.但“非p”不能这样写,而写成
等价形式:方程x2-5x+6=0没有两个相等的实根.
3.4“非p”必须使用否定词语
写“非p”时还要注意,必须使用否定词语对正面叙述的词语进行否定.
例7p:方程x2-5x+6=0有实根.写出“非p”.
错解:方程x2-5x+6=0有虚根.
尽管“虚”是对“实”的否定,但“虚”不是否定词,“方程x2-5x+6=0有虚根”
仍是简单命题,正确答案为:方程x2-5x+6=0无实根.
六、给定一个复合命题,写出构成它的简单命题时应注意的问题
例8指出构成下列复合命题的简单命题:
(1)实数的平方是正数或0;
(2)4的平方根是2或-2;
(3)方程(x-1)(x-2)=0的根为1或2;
(4)四边相等且四个角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解:(1)p:实数的平方可能是正数;
?q:实数的平方可能是0.
注:因为实数的平方只有正数或0两种情况,所以由p、q构成的“p或q”中,“可能”
一词就可省略而成为“实数的平方是正数或0”,文[1]中认为它是简单命题,这种认识是
错误的.同样,后三个小题的答案为:
(2)p:4的平方根可能是2;
q:4的平方根可能是-2
(3)p:方程(x-1)(x-2)=0的一个根是1;
q:方程(x-1)(x-2)=0的一个根是2.
(4)p:四边相等的四边形可能是正方形;
q:四个角相等的四边形可能是正方形.
在由p、q写“p或q”、“p且q”时,有些词语可以省略,反过来由“p或q”、“p且q”
写p、q时,省略的词语必须补上.而由“非p”写p时,必须先搞清“非p”的条件和结论.
结束语:命题的结构问题是很复杂的,中学只研究结构简单的命题,本文的一些观点只
是笔者的一点教学体会,不当之处,欢迎大家指正.
参考文献
1关于命题的困惑,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2,1~2合期
2教育出版社
逻辑学论文(设计)成绩表
论文题目“简易逻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作者***
指导教师**职称教授
指
导
教
师
评
语
本文中心突出,论据较充足,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表达能力较强。材料丰富,数据可靠,能运用科学方法进
行加工整理。
指导教师签字等级
本文发布于:2023-01-29 19:49: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5822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