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社会科学论文

更新时间:2023-01-29 15:58:30 阅读: 评论:0

2019广州英语中考题-suppo


2023年1月29日发(作者:把耳朵叫醒)

.

.

浅析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建构

对于具体的社会研究具有直接指导作用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既不同于传

统社会科学方法论,也不同于作为一般方法论的历史唯物主义,它是在积极扬弃传统社

会科学方法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其核心是具体的社会实

践观)为基础,通过融合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论中人文科学方法论和科学方法论、方法论

个人主义和方法论整体主义建构而成的。

作为总体上最为科学、最为完备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方法论在19世纪中期已由马

克思、恩格斯所创立,而具体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则至今尚未被系统地建构起

来。尽管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很多,但长期以来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

看法所存在的严重偏差无疑是主要原因。人们习惯认为,既然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历史

上研究社会历史最为科学、最为完备的方法论,那么就没有必要研究和建构所谓的马克

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诚然,历史唯物主义是迄今以来人类认识和研究社会最为科学、

最为完备的方法论,但它只是一种一般的哲学方法论,而不是具体的社会科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作为一种具体的方法论,不同于历史唯物主义这一一般的哲

学方法论,它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于具体的社会科学研

究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之问是一种一般和

个别、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础,它为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提供一般的方法论指导,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历

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具体化。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是处于不同层次的两种方法论,它们对于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都具有指导作用,但历史

唯物主义对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只具有总体而间接的指导作用,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

方法论对于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则具有直接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联

结历史唯物主义和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的中间环节和桥梁,因而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可以

取代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来直接指导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的看法是偏

.

.

颇的。为了进一步推动社会科学研究的、丰富历史唯物主义,很有必要建构马克思主义

社会科学方法论这一具体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笔者认为,建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

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人手。

一、积极扬弃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研究成果

随着作为学科意义上的社会科学在19世纪中期的正式形成,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研

究也系统而全面地展开。在100多年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中,产生了大量的积极成果,

主要包括以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韦伯、温奇、吉登斯等为代表的众多社会科学家

系统创建的两对相互对立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包括人文科学方法论(理解方法论)和自然

科学方法论(实证方法论)、方法论个人主义和方法论整体主义以与对它们所做的种种有

益的综合研究。就建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而言,后一种研究的积极成果意义更

大,因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就是一种综合的社会科学方法论,而在社会科学方

法论研究史上,韦伯、温奇、吉登斯等社会科学家试图将相互对立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综

合起来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则是建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直接的理论前提。

尽管韦伯将人文科学方法论(理解方法论)作为其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但他也试图

同时综合自然科学方法论(实证方法论)作为其人文科学方法论的补充。韦伯在《与社会》

中提出的社会学定义就体现了他试图综合人文科学方法论和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倾向。他

说:“社会学……应该称之为一门想解释性地理解社会行为,并且通过这种办法在社会

行为的过程和影响上说明其原因的科学。〞简言之,社会学或理解社会学就是一门对社

会行为进行解释性理解和因果性说明的科学。也就是说,理解社会学除了对社会行为进

行解释性理解之外,还要对社会行为进行因果性说明,即将对社会行为的解释性理解通

过与具体的事件进程相比较而证实主观的理解。因为在韦伯看来,社会行为需要理解,

但仅有理解还不够。因为无论理解有多高的明确性,它终究是一种主观形式,只能作为

一种特定的假设。因此,理解社会学就是要将解释性理解与因果性说明相结合。很显然,

韦伯将理解社会学的方法论视为解释性理解与因果性说明的结合,其中,解释性理解就

.

.

是一种人文科学的方法论,而因果性说明则是一种自然科学方法论。因此,理解社会学

的方法论就是一种由人文科学方法论和自然科学方法论相结合的方法论。

温奇对于韦伯的这种综合人文科学方法论和自然科学方法论开展社会学研究的尝

试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进一步在其名著《社会科学的观念与其与哲学的关系》中集中探

讨了韦伯有关解释性理解和因果性说明之间的关系,即“获得对一个行为的意义的‘阐

释性理解’,与提供了导致这个行为与其后果的因果性说明之间的关系。〞然而.温奇

对韦伯综合解释性理解与因果性说明的“统计学方案〞,即“理解是一种在逻辑上不完

全的东西,它需要另一种不同的方法来补充,即统计学的收集方法〞f31(P123)是持否

定态度的。在温奇看来,“如果一种给定的阐释是错的,那么统计学——尽管能指出它

是错的——也决不像韦伯所说的那样是评判社会学阐释之有效性的决定性的、终极的法

庭。这时需要的是一种更好的阐释,而不是在类型上不同的东西。〞网(P123)尽管如此,

温奇仍然沿着韦伯的思路,尝试将人文科学方法论和自然科学方法论综合起来,只不过

他不像韦伯那样仅仅局限于以方法论来谈方法论,而是上升到哲学高度,以后期维特根

斯坦的语言哲学为基础探讨人文科学方法论和自然科学方法论相互综合的方案。

首先,他将人文科学方法论和自然科学方法论做了“内〞和“外〞的区分。认为自

然科学的实证方法论是一种外部观察的方法论,而人文科学的理解方法论则是一种内部

的方法论,因而理解必须在内部关系中进行。其次,论述了说明和理解之间的紧密关系。

认为理解是说明的目标和成功的说明的最终产物,但不能认为理解只有在已经存在说明

的地方才存在,“除非存在某种不是说明的结果的理解的形式,否则说明之类的东西就

是不可能的。说明之所以被称之为说明,仅当存在着,或至少被认为存在着理解中的缺

陷,而这样的标准只能是我们已经拥有的理解。进而,我们已经拥有的理解是表达在概

念中的,而概念构成了我们所关心的题材的形式。另一方面,这些概念也表达了应用它

们的人的某些方面的生活特征。〞总之,尽管温奇主X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解释性理解〞

和“因果性说明〞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即社会科学研究既要“说明〞(explanation)又

.

.

要“理解〞(understanding),但是“温奇的此种‘说明’和‘理解’的结合仍然强调

因果说明(逻辑)空间与理解(理由逻辑)空间之间存在边界,因此,在关于因果空间与理

由逻辑空间之间关系的辨析上仍然晦暗不明。〞

吉登斯在《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一种对解释社会学的建设性批判》中,立足于

解释学立场也尝试综合人文科学方法论和自然科学方法论以与方法论个人主义和方法

论整体主义来开展社会学研究。吉登斯同意温奇对韦伯的质疑,即认为韦伯“错误地假

定人类行为的解释可以采取一种逻辑上与自然科学特征相同的因果关系形式(如果不是

在内容上)〞,并进一步以他称之为“能动者因果关系〞的理论探讨解释性理解和因果

性说明之间的关系。他说:“因果关系并非以永恒联系的‘’为前提(如果有这种情况

的话,肯定是相反的),而是以①因果间的必然联系,和②因果效力的观念为前提。行

动是由能动者对他或她的意图的反思性监控所引发,这种意图不仅与需要有关,而且与

对‘外部’世界的需要的评价有关,这为本研究的必要性提供了一个行动者自由的充足

解释;我并不因此以自由反对因果关系,但更愿以‘能动者因果关系’反对‘事件因果

关系’。由此,在社会科学中,‘决定论’涉与任何将人类行动完全还原为‘事件因果

关系’的理论方案。〞很显然,在解释性理解与因果性说明之间关系的看法上,吉登斯

不同于温奇,因为在他看来,解释性理解和因果性说明之间是无边界的。

吉登斯又通过建构“结构二重性〞理论来综合方法论个人主义和方法论整体主义。

吉登斯在《社会的构成》中认为,“结构二重性〞(dualityofstructure)指的是“结

构同时作为自身反复组织起来的行为的中介与结果;社会系统的结构性特征并不外在于

行为,而是反复不断地卷入行为的生产与再生产。〞因而“在结构二重性观点看来,社

会系统的结构性特征对于它们反复组织起来的实践来说,既是后者的中介,又是它的结

果。相对个人而言,结构并不是什么‘外在之物’:从某种特定的意义上来说,

结构作为记忆痕迹,具体体现在各种社会实践中,‘内在于’人的活动,而不像涂尔干

所说的是‘外在’的。不应将结构等同于制约。相反,结构总是同时具有制约性与使动

.

.

性。这一点当然不妨碍社会系统的结构化特征在时空向度上延伸开去,超出任何个体行

为者的控制X围。它也不排除以下可能性,即行为者自己有关社会系统的理论会使这些

系统物化,而这些社会系统的反复构成却正是得益于这些行为者自身的活动。〞很显然,

吉登斯将“行动者和结构〞这一“二元论〞化为“二重性〞,尝试在具有反思性和连续

性的社会实践的具体过程中解决社会方法论综合方法论个人主义和方法论整体主义,认

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对立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可以具体化为“个人行为的自主性或能动

性与社会结构的制约性〞之间的对立。这一具体的对立关系在吉登斯的“结构二重性〞

理论中得到了统一,其统一基础就是循环往复的社会实践的具体过程。

韦伯、温奇以与吉登斯试图综合人文科学方法论(理解方法论)和科学方法论(实证

方法论)以与方法论个人主义和方法论整体主义来开展社会学或社会科学研究。韦伯强

调综合解释性理解和因果性说明来开展社会学研究,但他认为因果性说明只是解释性理

解的一种有益的补充,因为他所主X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本质上还是一种人文科学方法论。

温奇从后期维特根斯坦语言出发深刻阐释了解释性理解和因果性说明之间的关系,但在

他看来,解释性理解和因果性说明之间还是有边界的。温奇的不足之处在于他没有找到

综合这两种相互对立的方法论的现实基础。吉登斯从人文科学方法论(理解方法论)立场

出发来综合或统一两种相互对立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并最终将它们的综合或统一建立在

循环往复的社会实践基础上,但他仍然在方法论的漩涡里打转。总体而言,他们的努力

都加深了人们对于人文科学的理解方法论和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论之间关系的理解以

与综合它们的基础的理解。这无疑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建构提供了直接的理

论前提。

二、基于唯物史观融合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论

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或哲学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或哲学观和

方法论是一致的。人们对于社会所形成的理论化、系统化的观点就是所谓的社会哲学,

以这一社会哲学指导去观察、研究、分析和处理各种社会现象就是所谓研究社会的方法

.

.

论,即社会科学方法论。因此,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以社会哲学为基础的。传统的社会科

学方法论主要包括两对相互对立的科学方法论,即人文科学方法论(理解方法论)和自然

科学方法论(实证方法论)与方法论个人主义和方法论整体主义,它们分别以两对对立的

社会哲学为基础。首先,人文科学方法论(理解方法论)和自然科学方法论(实证方法论)

以“社会独特论〞和“社会类似论〞的社会哲学为基础。“社会独特论〞认为社会虽然

是自然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社会一旦产生就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从而与自然区别开

来。社会的独特性在于,它是一种人文或文化现象,是人的主观活动的结果。因此,在

“社会独特论〞看来,既然社会是一种不同于自然现象的独特的人文或文化现象。那么

不应照搬在研究自然现象时十分有效的自然科学方法(实证的方法),而应运用人文科学

方法(理解的方法)来研究这种独特的社会现象。“社会类似论〞认为社会是自然长期发

展的产物,又是自然的~部分,社会是一种“类自然现象〞,具有类似于自然的客观特

点和。因此,在“社会类似论〞看来,既然社会是一种与自然相类似的现象,那么在研

究自然现象时十分有效的自然科学方法(即实证的方法)对于研究社会现象也应是十分

有效的。其次,“方法论个人主义〞和“方法论整体主义〞以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

社会哲学为基础。社会唯名论认为个人对社会具有先在性,个人是先于社会的,社会是

由个人组成的,离开个人与其行为,社会团体和社会活动便不复存在,社会或集体仅是

“个人的聚集〞。因此,从社会唯名论出发开展社会现象研究,必然导致“方法论个人

主义〞,即认为只有从个人行为角度,以个人为分析基点,才能对于社会现象做出合理

的解释。社会唯实论认为尽管个人是社会的主体,个人生活形成社会,但社会不是“个

人的聚集〞,而是“自成一类〞的,它一旦形成便会产生新的特征,这些特征反过来塑

造个人意识与个人行为。因而社会并不源于个人选择,相反,个人选择假定了社会的先

在。因此,从社会唯实论出发开展社会现象研究,必然导致“方法论整体主义〞,即认

为只有从社会环境角度,以群体、制度和社会为5J-"析基点,才能对社会现象做出合理

的解释。然而,无论是“社会独特论〞、“社会类似论〞,还是“社会唯名论〞、“社

.

.

会唯实论〞,它们都是对现实社会生活的一种片面认识,因而都是一种片面的社会哲学。

“社会独特论〞只看到了社会不同于自然的独特性,即社会的个人性、主观性、精神性,

而忽视了社会与自然的类似性、社会的整体性、客观性、自然性。以这种片面的社会哲

学为基础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注重人文科学方法论而忽视自然科学方法论。与之相反,

“社会类似论〞则看到了社会与自然的类似性、社会的整体性、客观性、自然性,而忽

视了社会的个人性、主观性、精神性。以这种片面的社会哲学为基础的社会科学方法论

注重自然科学方法论而忽视人文科学方法论。“社会唯名论〞只看到了社会中的个人与

其主观性、精神性,而忽视了社会与其客观性、物质性、整体性。以这种片面的社会哲

学为基础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注重“方法论个人主义〞而忽视“方法论整体主义〞。“社

会唯实论〞则看到了社会与其客观性、整体性、物质性,而忽视了社会由以构成的个人

与其主观性、精神性。以这种片面的社会哲学为基础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注重“方法论整

体主义〞而忽视“方法论个人主义〞。

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不同于片面的“社会独特论〞、“社会类似论〞、“社会唯名

论〞以与“社会唯实论〞等社会哲学,它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既对立又统一,构成

了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而社会同自然界对立统一的基础与其相互作用的根本途径就是

社会的物质生产劳动;人类社会是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双重关系的统一,实践是

这种双重关系统一的基础,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历史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是一

种辩证关系,人的活动既改造着自然、社会和人本身,又要受到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

制约,人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因而现实的社会既类似于自然又不完全相同于自然,

既超越个人的特性又基于个人与其活动,它是自然和精神、客观与主观、客体和主体、

整体与个人相统一的完整而全面的过程,这一过程基于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以

这种全面而完备的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其核心是具体的社会实践观)为基础建构

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不仅能消除以片面的社会哲学为基础而形成的传统社会

科学方法论的内在对立(即人文科学方法论(理解方法论)和自然科学方法论(实证方法

.

.

论)、方法论个人主义和方法论整体主义的之间的对立),而且能使得这些相互对立的社

会科学方法论融合起来。

总之,我们所要建构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社会科学方法论发展史上一种

真正独立、科学而完备的具体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以它来指导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必

将推动社会科学研究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的大发展。

本文发布于:2023-01-29 15:58: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5738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