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赛龙会音乐教案
五月五赛龙会音乐教案篇一:五月五赛龙会
五月五赛龙会
课题:小学音乐五年级
教材简解:
女声独唱《五月五赛龙会》选自苏州民歌《姑苏风光》(又名《大
九连环》)。《姑苏风光》由六首江南流行的时调连缀在一起,形成
大型套曲的民歌形式,歌唱了苏州十二个月的美妙景致和民俗风
情。《五月五赛龙会》是当中的第三段,用“六花六节调”演唱,
描绘了江南地区端午节赛龙舟的场景。歌曲为徵调式,用苏州方
言演唱,依字行腔,有低吟浅唱的感觉,富有地方特色的衬词,
体现出浓浓的古意和书卷气。在旋律上,以曲折的级进为主,旋
律骨干音以级进进行为主,润腔丰富,装饰音较多且细密,曲调
的主要风格曲折委婉,清丽流畅,圆润而细腻。
目标预设:
1、通过欣赏和演唱《五月五赛龙会》,感受苏南民歌的细腻、软
糯。
2、通过欣赏,乐于接受富有乡土气息、民俗气息和生活气息的
音乐。在欣赏与表演中体会音乐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来自民间音
乐的淳朴之风。
重点难点:
感受歌曲细腻、软糯的苏南民歌风味,感受歌曲表现的端午划
龙船场景。跟着录音模唱,感受用方言演唱的独特韵味。
设计理念:
关注学生的实践参与和能力培养,在欣赏中获得体验,在律动
中获得体验,在表现中获得体验。一首简单的民歌,是一个流动
的、具有生命力的“民俗博物馆”,整个教学环节都围绕学生的主
动参与,从听、说到唱、演,音乐的情绪就是学生的情绪。
设计思路:锣鼓声声,龙舟腾驰(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寻音探访,童趣盎然(歌曲欣赏与表现)——意犹未尽,寻绎吟
玩(课堂的拓展与延伸)
教学过程:
一、锣鼓声声,龙舟腾驰——组织教学与导入
(运用看、说、听、动、唱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欣赏导入。
多媒体播放刘和刚演唱的《赛龙舟》,学生聆听欣赏。
2、说说龙舟习俗——端午节、吃粽子、挂菖蒲、喝雄黄等。引
导学生自由发言,结合多媒体画面呈示。
3、复习歌曲《包粽子》。
4、律动:赛龙舟比赛。(背景音乐《赛龙舟》,分小组进行。)
(1)创编划龙舟的节奏。
(2)创编划桨动作和吆喝声。
(3)生练习:?—|??|
嘿划呀
(4)生活动。
二、寻音探访,童趣盎然——欣赏《五月五赛龙会》
(通过听一听、唱一唱、动一动的模式,让学生在初步感知以
后,进行分乐段赏析,在赏析中进行方言模唱,并在模唱中带领
学生走进民间音乐,想象音乐、表现音乐,最终热爱音乐。)
(一)“阅龙”——初步感受
1、过渡,揭题。
2、听听,想想。(初步感受全曲,结合《赛龙舟》说说速度和情
绪的变化。)
3、想想,说说。(根据音乐想象画面和情节)
4、说说,连连(根据音乐选择合适的画面)
(二)“悦龙”——完整感受
1、歌曲分析:(1)方言演唱(2)一字多音(3)旋律级进
2、歌曲表现:
(1)歌声悠扬——感受主题旋律
学生聆听并模唱:
五月五是龙船会,揽船摇放浜。(浜:小河)
端阳锣鼓轻轻摇,沙拉一声响。
打一招呀揽船摇放浜,(打招:转向)
再打个招呀摇进山塘。
(在聆听与模唱中体验旋律的变化与起落,感受江民族徵调。)
(2)低吟浅唱——为主题旋律配简单的合唱二声部。
(3)一唱一和——表现两个声部。师现场指挥,学生分小组合
作。
(三)“跃龙”——歌曲表现
1、整体欣赏一遍
(背景用赛龙舟动画,用具有故事情节的动画把孩子们带入情
境。)
生欣赏并思考:赛龙舟表现了劳动人民怎样的一种精神?——
坚强、勇敢、团结、热爱生活、勤劳等。
2、再听歌曲,提示学生想象画面,并注意提示学生加入划桨动
作,老师做鼓手,小组长当旗手。
3、生律动表现音乐。(通过生动的律动让学生在表现音乐情绪的
同时,更深刻地体会到音乐的社会性和生活性)
三、意犹未尽,寻绎吟玩——课堂小结
1、欣赏《大九连环》,你能从中找出熟悉的旋律吗?
2、小结拓展一:媒体介绍《姑苏风光》(《大九连环》又名《姑
苏风光》,民间小调。汉族民间有将若干首时调连缀在一起,形成
大型套曲的民歌形式,其中《大九连环》就是代表。该曲流行于
江南苏州地区,由“码头调”“满江红”“六花六节调”“鲜花调”
“湘江浪调”组成。该曲共有七段,尽管较长,但由于调式和结
构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所以很耐听,曲调明快、活跃、乡土味
浓。弹词吸收为女声独唱的小曲唱段。《五月五赛龙舟》就取材于
《大九连环》。)
3、拓展二:端午节相关文化。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
端午节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
产名录。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春秋之
前,吴越之地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
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
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端午节有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
白芷,赛龙舟的习俗。
4、下课,结束教学。
五月五赛龙会音乐教案篇二: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乡音多喜乐
第四单元乡音多喜乐
教学内容:
1.唱:《抓妈荷》、《采莲谣》。
2.听:《五月五赛龙会》、《喜报》。
3.动:采集与分享(抓妈荷);歌表演(采莲谣)。
4.认:三拍子指挥图式。
教学目标:
1.乐于接受富有乡土气息、民俗气息和生活气息的音乐。体会
音乐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来自民间音乐的淳朴之风。
2.能有表情地演唱《抓妈荷》和《采莲谣》,并能边唱边玩“抓
妈荷”的游戏,边唱边做荡舟水乡的律动,表现好三拍子的韵律。
在两声部演唱时能基本做到声部清晰、和谐。
3.欣赏《五月五赛龙会》,感受苏南民歌的细腻、软糯,并尝试
跟录音模唱。欣赏《喜报》,熟悉主题一旋律,能在教师指导下借
助曲谱听辨乐曲段落,进一步感受竹笛的音色特点。
4.学习三拍子的指挥图示,能随《抓妈荷》和《采莲谣》音乐,
边唱边划拍。
5.积极参与歌表演“采莲谣”和采集与分享“抓妈荷”,在与同
伴的合作中增强唱、奏、舞的能力,享受到自信表现和交流分享
的快乐。
教学重点:
在抒情、优美的乐声中,感受和体验音乐所表达的各种不同地
方的方言和特定的民俗场景,体会音乐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来自
民间音乐的淳朴之风。
教学难点:
积极参与歌表演“采莲谣”和采集与分享“抓妈荷”,在与同伴
的合作中增强唱、奏、舞的能力,享受到自信表现和交流分享的
快乐。
课时划分:
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唱:《抓妈荷》。
2.认:三拍子指挥图示。
3.动:采集与分享《抓妈荷》。
教学目标:
1.能有表情地演唱《抓妈荷》,表现好三拍子的韵律。
2.了解沭阳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气息,能用沭阳方言演唱歌
曲并尝试运用多种演唱形式演唱歌曲。
教学重点:
1.能有表情地演唱《抓妈荷》,并能边唱边玩“抓妈荷”的游戏。
2.乐于接受富有乡土气息、民俗气息和生活气息的音乐。体会
音乐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来自民间音乐的淳朴之风。
教学难点:
能用沭阳方言演唱《抓妈荷》。
教具准备:
电子琴、电脑、沙包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沙包,同学们你们熟悉这个玩具吗?平时都是怎么玩的?
2.学生示范玩沙包。(抛着玩、溜溜球、互相抛接)
3.请同学跟音乐试一试玩沙包。
师:你知道涟水话怎么说沙包?(挖蛋子)宿迁话怎么说沙包?
(妈荷)
4.你知道沭阳人怎么玩沙包吗?我们一起去看看。
5.视频欣赏《抓妈荷》。
二、唱《抓妈荷》。
1.初听乐曲,感受音乐内容。
2.相互交流,了解歌词。
(1)学生交流。
(2)师小结,前半部分是抓妈荷的玩法,后半部分说的是一些
节日和当地的一些风俗习惯。
3.学唱歌曲。
(1)出示歌谱,轻声跟音乐唱一唱。
(2)轻轻地跟着老师的琴填词唱第一段。
(3)跟琴把第二段唱一唱。
(猜一猜家家户户带活猴是什么意思?接女儿的意思)
(4)同样的方法跟琴唱第三段歌词。
(5)理解歌词继续学唱第四段歌词。
(6)难点乐句学习。
(7)连起来唱一唱。
(8)变换方式唱一唱。
(9)完整演唱歌曲。
4.认一认:三拍子指挥图示。
(1)出示三拍子指挥图示,师示范指挥。
(2)学生跟音乐《抓妈荷》练习。
(3)边唱边指挥。
三、沭阳方言唱歌。(转载自:教师联盟网:
五月五赛龙会音乐教案)
1.听音乐完整地唱一唱歌曲民谣,想一想:怎么才能记住歌词?
2.交流:你怎么记歌词的?数字记法。
3.听一听沭阳方言的歌曲。
4.用沭阳方言分段演唱歌曲。(可分男女生分段唱)
5.评价沭阳方言的唱法,纠正不正确的唱词。
四、采集与分享:抓妈荷
1.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收集、了解“抓妈荷”。
2.变换方式玩一玩“抓妈荷”游戏。
3.你还能找到哪些同类的歌曲?学唱一首,展示一下。
《丢手绢》、《传传传》、《包子剪子锤》??
五、师总结下课。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听:《五月五赛龙会》。
2.拓展:端午节相关文化。
教学目标:
1.欣赏《五月五赛龙会》,感受苏南民歌的细腻、软糯,并尝试
跟录音模唱。
2.通过欣赏,乐于接受富有乡土气息、民俗气息和生活气息的
音乐。体会音乐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来自民间音乐的淳朴之风。
教学重点:
欣赏《五月五赛龙会》感受歌曲细腻、软糯的苏南民歌风味,
感受歌曲表现的端午划龙船场景。
教学难点:
跟着录音模唱,感受用方言演唱的独特韵味。
教具准备:
电子琴、电脑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刘和刚演唱的《赛龙舟》,说一说你的感受。
2.学生相互交流。
3.师小结,你们知道什么时候赛龙舟吗?
4.小结拓展,端午节相关文化。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
端午节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
产名录。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春秋之
前,吴越之地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
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
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端午节有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
白芷,赛龙舟的习
俗。
二、欣赏《五月五赛龙舟》。
1.初听歌曲,感受歌曲情绪和一般的赛龙舟有什么不同?
2.学生交流。
3.再听歌曲,这首歌是用哪里的方言演唱的?跟着录音模唱,
感受用方言演唱的独特韵味。
4.师生交流小结。
五月五是龙船会,揽船摇放浜。(浜:小河)
端阳锣鼓轻轻摇,沙拉一声响。
打一招呀揽船摇放浜,(打招:转向)
再打个招呀摇进山塘。
5.随琴用苏州方言哼唱主旋律。
6.综合欣赏,创编划船的动作和赛龙舟的声响,并加入到歌曲
中。
X—︱XX︱
嘿划呀
三、拓展。
1.欣赏《大九连环》,你能从中找出熟悉的旋律吗?
2.交流小结。
《大九连环》又名《姑苏风光》,民间小调。汉族民间有将若干
首时调连缀在一起,形成大型套曲的民歌形式,其中《大九连环》
就是代表。该曲流行于江南苏州地区,由“码头调”“满江红”“六
花六节调”“鲜花调”“湘江浪调”组成。该曲共有七段,尽管较
长,但由于调式和结构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所以很耐听,曲调
明快、活跃、乡土味浓。弹词吸收为女声独唱的小曲唱段。《五月
五赛龙舟》就取材于《大九连环》。
3.欣赏《姑苏风光》,感受江南风情和细腻、软糯的苏南民歌。
教学反思:
五月五赛龙会音乐教案篇三:第四单元乡音多喜乐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乡音多喜乐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唱:《抓妈荷》
听:《五月五赛龙会》
采集与分享:抓妈荷
认:三拍子指挥图示
教学目标
1.热情、诙谐地演唱《抓妈荷》,并能边唱边玩“抓妈荷”的游
戏。
2.学习三拍子的指挥图示,能随《抓妈荷》音乐,边唱边划拍。
3.乐于接受原汁原味的童谣民歌,在边唱边玩中体会民谣独特的
旋律与句式。
4.积极参与采集与分享“抓妈荷”,在与同伴的合作中享受到自
信表现和交流分享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采用多种演唱形式表现歌曲,唱出游戏氛围
难点:在边玩边唱中体会民谣独特的旋律与句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沙包或沙包代替品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音乐问好
二、导入
1.徐州话考试
(一)选择题
①许清②吼咸
A.形容河水清澈A.味道特别咸
B.形容女孩长的漂亮B.大声的嚎叫
C.说明一个人清白C.一种动物的叫声
(二)简答题
请根据所给徐州口语单词填出所对应的普通话单词
“各拜子”——“膝盖”
2.游戏“心有灵犀”
老师做抓沙包动作,学生猜一猜。
三、感受体验
1.新授歌曲《抓妈荷》
(1)初听《抓妈荷》
这个游戏各地名称不同,但大多数学生都会做,在江苏沭阳就
叫抓妈荷,而在徐州叫做抓沙仔,夹沙仔。
(2)学习游戏当中的主要动作在强拍上徒手做出扔沙包的动作,
体验三拍子的强弱规律。
(3)节奏诵读
看着歌谱先做节奏诵读练习,为学习歌曲做铺垫,巩固体验三
拍子指挥图示。
(4)视唱歌曲
歌曲旋律简洁,音域只有七度,旋律起伏不大,节奏平稳,歌
唱中带念白,
简单易学。
(5)歌曲处理
歌曲采用多种演唱形式演唱,唱出游戏的氛围。(表演唱:一部
分同学用三拍子指挥图示指挥其他同学边唱边玩“抓妈荷”。)
2.听《五月五赛龙会》
(1)端午节
结合视频创设苏州过端午的情境,简单了解歌曲背景,以及中
华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习俗和来历。
(2)初听《五月五赛龙会》
随音乐做击鼓、划船等动作。
(体验苏州民歌委婉柔美的旋律特点)
(3)范唱
教师分别用方言与普通话范唱歌曲,引导学生对比感受用“吴
侬软语”演唱歌曲的风格特点。
(装饰音多而细密、发音靠前靠上,润腔丰富、音调软糯)
四、拓展延伸——采集与分享:抓妈荷
1.抓妈荷的玩法
介绍最基本的玩法------接等式及对应歌词。
a.妈荷:先将5个妈荷抓在手中,选出其中一个作为头子,向空
中抛出头子,同时将其他4子放下,然后再快速接住刚才抛出的
头子妈荷。
b.一个:向空中抛出头子,同时快速捡起地上的任何一个妈荷并
接住刚才抛出的头子。
c.抓三:将捡起的妈荷放在手中拿好,再向空中抛出头子,同时
快速捡起地上剩下的3个妈荷并接住刚才抛出的头子。
d.弯撮:继续向空中抛出头子,同时将其他4子放下,然后再快
速接住刚才抛出的头子妈荷。
e.抓一对呀,对撮:方法同b.c,只是两个两个捡。
f.好撮:同d
g.撒立头,头头哇,好头哇,不梳好头不下楼:方法同b.c,只
是一个一个的捡。
2.儿童游戏歌曲分享
以小组为单位,从网络上、图书中,或者是爸妈那里,搜集一
些传统的儿童游戏,以及在玩游戏时唱或者念的童谣,带到课堂
和老师同学一起分享。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唱:《采莲谣》
歌表演:“采莲谣”
成长的足迹(一)
教学目标
1.有表情地演唱《采莲谣》,并能边唱边做荡舟水乡的律动,表
现好三拍子的韵律。
2.在二声部演唱时能基本做到声部清晰、和谐。
3.能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自主的设计表演的方式方法。
教学重、难点
在二声部的演唱中获得声部清晰、和谐合成的体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音乐问好
二、导入
图片、诗歌以及音乐等为学生创设情境。
(播放黄自版《采莲谣》)
引导学生在情境中用动作体验坐在采莲船里荡悠悠的形象。
三、感受体验
1.新授《采莲谣》
(1)初听——熟悉歌曲旋律。
(2)衬词
a.用短促、富有弹性的断音唱好旋律。
b.找一找衬词出现在歌曲的什么位置,合作唱一唱。
c.为衬词设计打击乐器伴奏。
3/4
XXXO|XXO|XXXO|XXO||
(3)完整演唱
(4)歌曲处理
除了衬词部分可用断音唱法外,歌曲还有什么地方也可以用这
样的断音唱法?
632020|632020|232125|6——|
(5)新授二声部
a.全体学唱低声部旋律。
b.音准较好的同学演唱高声部,音准一般的同学和教师一起演唱
低声部。c.借助高低声部相同的音符,找到自己所唱声部的音准。
d.高声部跟录音,低声部跟教师钢琴。
e.寻找歌曲中相同节奏或相似旋律的方法,通过多次有效聆听,
逐渐学会歌曲。
《采莲谣》的第二乐段二声部有分有合,长音多用同度、四度
和八度音程,通过练习掌握无难度。
2.成长的足迹(一)
(1)用卡农的方式演唱《抓妈荷》。
交流:第二声部比第一声部晚几个小节进入比较好?
(在比较演唱的基础上,确定最佳方案。)
(2)两个声部虽然演唱相同旋律,但依照一定间隔进入,造成
一种此起彼,连绵不断的效果,最先出现的旋律是导句,以后模
仿的是答句。
(两组声音要相互倾听、关注、配合,切忌争先、争抢、争强。)
四、拓展延伸——歌表演“采莲谣”
(1)多种演唱形式表现歌曲
领唱与合唱:一个或一组领唱前半部分,后半部分混声合唱。(也
可分男女声进行合唱部分声部划分)
(2)指挥演唱
用四三拍指挥图示指挥学生演唱,用恰当的指挥动作引导学生
做到有表情、有变化地歌唱。
(3)设计动作随音乐律动
结合图片,引领学生了解水乡孩子的生活
交流:用什么动作表现?(划船、采莲)
是不是用相同的动作、节奏、情绪表达整首歌曲
(随音乐变化编创动作)
五、课堂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听:《喜报》
成长的足迹(二)
教学目标
1.熟悉《喜报》主题旋律,能在教师指导下借助曲谱听辨乐曲段
落以及各段落间节拍的变化。
2.感受竹笛的音色特点和丰富多彩的演奏技巧。
3.能体会音乐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悉《喜报》主题旋律,听辨各段落间节拍的变化。
感受竹笛的音色特点和多彩的演奏技巧。
难点:体会音乐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
教学课前播放曾格格作品《天上人间》,营造一个喜庆、愉悦的
音乐氛围。
二、导入
交流:在什么情况下会播放这首或者这一类音乐?
(结婚、过年、考学??)
听到这类音乐时是怎样的心情?
总结:有喜事儿的时候听,又是谁来报喜了?(播放《喜报》)
三、感受体验
听赏《喜报》
1.初听
交流:演奏乐器、演奏姿势、音色特点。
2.简介作者陆春龄
陆春龄先生是中国笛子泰斗、新中国第一代笛子演奏家、南派
笛子宗师之一。他曾多次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他还经常深入基
层演出,并创作了大量具有民族性、时代性、艺术性的优秀作品,
培养了众多笛子演奏家,为我国民乐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而《喜报》正是1959年陆春龄到山东、安徽深入生活,创作了
这首歌颂人民建设祖国的赞歌。透过欢快的笛声,唱出了对伟大
祖国的崇高敬意。
3.音色解读
松、透、圆、亮
4.演奏技巧
视谱演唱,对比感受竹笛丰富多彩的演奏技巧。
主要通过“叠、打、震、颤”的手指技法和内在的音头来实现。
如:
吐音:用舌尖轻吐的一种技巧,有单吐(T)、双吐(TK)、三吐
(TKT或TTK),是一种断奏的技巧,吐奏时短而急促。
滑音:音符之间移动的过程是“圆滑的”,有上滑音、下滑音、
复滑音。借助手指移动慢慢打开或按闭音孔,造成类似唱腔的效
果(滑音),或借助气息控制,达到类似软绵绵的效果(气滑音)
历音:由低而高(上历音)或由高而低(下历音)急速的逐级
上行或下行的音,叫做“历音”。吹奏中要求手指起落肯定、果断,
使经历的每个音都十分清楚、流畅,好像快速上下楼梯那样一级
一级地出现。
5.分段欣赏
(1)借助曲谱听辨乐曲段落,进一步熟悉主题旋律。
(2)听辨各段落节拍的不同,设计相应的体态律动参与音乐欣
赏。
6.重点听赏第一部分
(1)创设情境,设定情节
交流:报喜的过程用对话的方式演奏,一问一答,非常生动,
富有情趣。
(2)编创相应的节奏随乐队一起演奏。
锣4/4XOXX—|
鼓4/4XXXXXX|
7.完整听赏
用不同的体态律动和队形变化,再次体验不同节拍的韵律,完
成对乐曲的诠释。
四、拓展延伸——成长的足迹(二)
单元复习与测试
1.分组跟琴视唱P25旋律片段。
2.说出旋律出自哪个作品片段。
3.注意唱出不同节拍的韵律感。
五、课堂小结
“喜报报喜”,是艺术也是生活,生活的情境用艺术的手段表现,
只因为艺术源于生活。
本文发布于:2023-01-29 12:31: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5677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