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题复习之古诗阅读(含参考答案)
1/8
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题复习之古诗阅读
(一)(5分)
春山夜月
[唐]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呜钟处,楼台深翠微。
1.“欲去惜芳菲”中的“惜”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2.“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两句诗妙趣横生,为后人传诵,请作赏析。(3分)
(二)(5分)
听蜀僧濬弹琴
[唐]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嵋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释】①绿绮:古代名琴。②客心:客居郁结之心。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此喻琴声。③霜钟:《山
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请结合诗句,从描写手法的角度谈谈作者是如何表现蜀僧琴声之高妙的?
(三)(5分)
月螺川①早发
[明]王猷定
月落秋山晓,城头鼓角停。长江流远梦,短棹②拔残星。
露湿鸥白衣,天光雁字青。苍茫回首望,海岳一孤亭③。
【注释】①螺川:螺山,委婉如螺,在江西境内,南临赣江,风景秀丽。②棹(zhào):船桨。③孤亭:这里指
螺江。
1.诗中哪些自然景物表现了“螺江早发”的“早”?(2分)
2.“景中有情”是这首诗的艺术特点,请结合诗句作赏析。(3分)
(四)(6分)
山寺夜起
[清]江湜
月生岩石颠,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题复习之古诗阅读(含参考答案)
2/8
开门惜夜景,翘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指出诗中“烟”的特点。(3分)
2.描述颈联和尾联中作者情绪变化的过程。(3分)
(五)(6分)
秋兴八首(其一)
[唐]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此诗是诗人55岁时,于安史之乱后大历元年(766)旅居夔州时的作品。
1.请简要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3分)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3分)
(六)(5分)
窘况为许衡州①赋
[清]郑燮
半缺柴门叩不开,石棱砖縫好苍苔。地偏竹径清于水,雨冷诗情瘦似梅。
山茗未赊将菊代,学钱无措唤儿回。塾师②亦复多情思,破点经书手送来。
【注】①许衡州:郑燮之友,生活困窘。②塾师:指郑燮。
1.分析诗中“竹”“梅”“菊”等意象的作用。(2分)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分)
(七)(6分)
塞下曲
[唐]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qīn):马跑得很快。②卢龙塞:古地名。
1.请赏析首联“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的作用。(3分)
2.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概括。(3分)
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题复习之古诗阅读(含参考答案)
3/8
(八)(6分)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唐]杜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1.有人说“惆怅”二字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试作简析。(3分)
2.这首诗的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虽是写景,在写法上却别具一格,请从艺术技巧角度作点赏析。(3
分)
(九)(5分)
见京兆韦参军量移东阳一首①
[唐]李白
闻说金华渡,东连五百滩。全胜若耶好,莫道此行难。
猿啸千溪合,松风五月()。他年一携手,摇艇入新安。
【注释】①唐代伟大诗入李白的组诗作品,共两首,此为第二首。这组诗当作于赐金放还之后。量移:唐时官吏
贬谪远方,遇赦改近地,谓之量移。东阳:今浙江金华。
1.诗中少了一个字,从“艰”“寒”两字中选择一个填入,你会选择哪一个,为什么?(2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十)(5分)
杭州春望
[唐]白居易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①,青旗沾酒趁梨花②。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注释】①柿蒂:绫的花纹。②梨花:酒名,古代趁梨花熟时酿酒,号为梨花春。
1.这首诗作于诗人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期间,诗人写出了当时杭州春天怎样的景象?(用两个四字短
语加以概括)(2分)
2.后世诗评家对白居易这首诗颇有微词,从以下两条评注中选一条,谈谈你的看法。(3分)
A.“涛声夜入”“红袖织绫”,虽俱是杭州事,然皆非春望之景,此亦颂而不觉其非者。六句自然,
五句终是凑泊(拼凑)。(《瀛奎律髓汇评》)
B.“夜”字不妥,易“晓”字方与首句相应。(《唐诗成法》)
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题复习之古诗阅读(含参考答案)
4/8
(十一)(6分)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送严士元①
[唐]刘长卿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君去若逢相识问,春袍②今已误儒生。
【注释】①严士元是吴(今苏州人)人,曾任员外郎。两人在苏州偶遇后,严要赴湖南,故刘长卿写诗赠别。②
青袍,唐代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颜色。
1.两首诗题目中都有“送”字,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简要分析。(3分)
2.两诗中的颔联都是写景名句,但意境各异。请根据提示,完成赏析。(3分)
【提示】李诗“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写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江水奔腾地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出一派寥廓的景象,蕴藏着诗人到楚地游览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和青春蓬勃的朝气。
【赏析】刘诗
(十二)(5分)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一)
[宋]欧阳修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1.这两首诗都写春天景物,但时段不同,白居易写的是时的景物,欧阳修写的是
时的景物。(2分)
2.细读欧诗的三、四两句,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这两句话的表达效果。(3分)
(十三)(6分)
渡易水
[明]陈子龙
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
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注释】易水:河名,发源于河北易县。战国时荆轲在易水与燕太子丹分别,前往刺杀秦王。
《雁门太守行》和《渡易水》都引用了“易水”一词,抒发的情感却不相同。结合诗句内容,简
要分析。(6分)
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题复习之古诗阅读(含参考答案)
5/8
附:《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十四)(6分)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咏史赤壁
[唐]胡曾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1.两首诗吟咏的都是三国时候赤壁之战的历史,而两位作者对周郎的态度并非一致,其中区别何在?
(3分)
2.杜牧诗前两句写了什么?与胡曾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3分)
(十五)(5分)
【甲】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甲、乙两诗都写到了“泪”,它们各自蕴含的情感是否相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5分)
(十六)(6分)
【甲】相见欢
[南唐]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乙】相见欢
[宋]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释】靖康之难后,作者朱敦儒南渡,作此词。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
大乱。簪缨:当时官僚贵族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倩:请。扬州: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1.试分析甲词中“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的表现手法。(3分)
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题复习之古诗阅读(含参考答案)
6/8
2.乙词的下片,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3分)
(十七)(6分)
泰诚园①闻笛
[唐]窦牟
曾绝朱缨吐锦茵,欲披芳草访遗尘。秋风忽洒西园②泪,满目山阳笛③里人。
次韵刚父即事绝句
[元]赵孟頫④
溪头月色白如沙,近水楼台一万家。谁向夜深吹玉笛,伤心莫听后庭花。
【注释】①奉诚国:原是唐代名将马延的园克、马氏因功高盖主,遭德宗精恶。②西园:系汉末建安诗人宴游之
所。③山阳笛:“山阳”为魏晋之际竹林七贤旧游之地。七贤中的康被司马氏杀害后,向秀重过其旧居听到邻人吹笛,
因而想到普日游宴之乐,作《思旧赋》。④赵孟頫:湖州人,宋王室后裔。
笛声中有故事,笛声中有情感,请结合典故分别赏析两首诗歌的情感。
知识卡片
典故指诗文等所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运用典故可以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言简意
丰。
(十八)(6分)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宋]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同样写“秋天”,下面哪一首诗(曲)抒发的情感与《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最相近?请简述
你选择的理由。(6分)
A.(唐)王绩《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
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B.(唐)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
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C.(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
肠人在天涯。
参考答案
(一)1.表达了诗人沉醉于山中月下的美景,将要离开时依依惜别的深情。2.“掬水”句,
将明月与泉水合二为一,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弄花”句,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写山花香气
溢满衣衫。诗句表现了诗人可爱的童心和游玩的兴致。
(二)①颔联“如听万壑松”一句通过比喻的手法,用大自然万壑松涛之声比喻琴音的清越宏远,
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题复习之古诗阅读(含参考答案)
7/8
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琴声铿锵有力的特点。②颈联通过用典的手法,借“高山流水”的典故表现蜀僧琴
声高妙,通过音乐和诗人所形成知己之感;借“霜钟”之典描写余音和薄暮时分的钟声融合在一起,
表现其余音绕梁。③尾联两句写诗人听琴,不知不觉中天色已晚,表现听者沉浸于琴声达到入神的状
态,用
反衬的手法,写出琴声之高妙。(答出两点即可)
(三)1.月落、残星、露湿、天光2.通过写水天苍茫中回望螺川好似一座孤亭,来表现自己
孤独的心境,表现离别螺川时的伤感之情。或通过写自己在舟中放眼远望,看到鸥鸟和大雁在天际水
雁飞来飞去,引发和暗藏了离别螺川的依恋之情。
(四)1.烟色如白云;流动起来虚无缥缈。2.作者打开门对眼前的景色既惊奇又欣喜,抬起头
欣赏浩瀚的夜空,联想起自己还是客居异乡的游子,心情失落。思乡之情愈浓,久久不能入眠。
(五)1.首联描写了阴沉萧瑟的秋景,烘托了诗人伤感抑郁的心情,奠定了全诗忧愁凄凉的感情
基调。2.表达了诗人暮年飘零的孤独愁苦之情,对故园的思念之情,对国家动荡时局的担忧之情。
(六)1.一方面用来表现许衡州生活的困窘,另一方面喻指困境中保持高洁情操的追求。2.表达
了对朋友的关心体贴之情。
(七)1.①内容:首联描写边塞的白草为北风所凋,战马奔驰,外族军队步步逼近,正在加紧寇
边的景象,营造了衰败/肃杀、寒冷的氛围,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②手法:借景抒情/以哀景
写哀情,表达了将士戍守边关的压抑、苦痛。③结构:为边将出场作铺垫(能答出“引出下文”“以
景起兴”也可)。2.①塑造了一个久戍边塞/饱受环境恶劣之苦/厌恶战争的思乡的边将形象。②情
感:表达了对边塞将士的同情,和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倦。(答“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
美好愿望”也可)。
(八)1.同意。“惆怅”即“若有所失”之意,作者在首联就定下这样的感情基调:放眼望去,
六朝繁华淹没在衰草之中,青山依旧,白云自闲。物是人非;颔联和颈联写所见之景,清丽恬静,让
人流连。可惜自己不能久留,因此景之美不过徒留无奈而已;尾联对范蠡功成名就身退的追慕则更添
惆怅之情。2.“鸟去鸟来”是所见之景,是实;“人歌人哭”是人事变化,是虚。虚实映衬,突破
时空,将山光水色、人事变化、历史沧桑融为一体,描绘出一幅意蕴丰厚的美丽图画。
(九)1.我选择“寒”,“寒”有寒冷之意,这两句诗是写景,猿啸之声与溪水流淌之声汇集,
愈显悲凄;山风吹来,松涛呼吼,这五月的山间,还真有点寒意。“寒”字状景之寒凉,更吻合。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贬谪友人的安慰之意。从“东连五百滩”可看出金华渡之广,远胜于若耶溪,“莫
道此行难”更是直接在安慰友人不要叹息路途艰难;诗歌也抒发了同病相怜之感,“猿啸千溪合,松
风五月寒”状景之寒凉,寓谪人心境之不佳,而此时诗人自己也被赐金放还,两人都处于仕途失意之
时,自然同病相怜。
(十)1.绮丽妩媚,繁荣兴旺。2.示例:B中“夜”字不应该改为“晓”。“晓”点明望的时间,
是在描述眼前波涛翻涌实景;“夜”可以理解为由眼前江涛和伍员庙,联想到晩上波涛滚滚、涛声阵
阵的雄浑景象,拓展了“春望”的意境。
(十一)1.李诗主要表达思乡之情。刘诗既表达了与友人相遇又别离的复杂情思,又写出了诗
人对仕途失意的不满。2.刘诗“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写出了毛毛细雨微微湿润了衣服,
树上偶尔飘下几朵残花落到地上连一点声音都没有,营造出一种闲适(恬静)的意境,道出了诗人与
友人相逢共赏江南美景的悠然自得的心情。
(十二)1.早春(或“初春”),暮春(或“晚春”“季春”)2.修辞手法:拟人、夸张。表达
效果:诗人用拟人手法写鸟语花飞,生动表现出春光的迷人、充满生机等;用夸张手法说酒醒春已归,
感叹春天的短暂,暗含着诗人浓厚的惜春之意(或“暗含着诗人对春光的留恋”)
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题复习之古诗阅读(含参考答案)
8/8
(十三)《雁门太守行》引用“易水”,写出战士如同荆轲一样义无反顾,奔向战场,誓死杀敌,
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表达对战士的赞美之情。《渡易水》写易水慢流,天青草绿,河山依旧,可惜
再找不到像荆轲那样的壮士。抒发了诗人知音难觅、报国无门的愤慨。
(十四)1.杜诗慨叹周瑜侥幸成功,胡诗赞美了年轻统帅周瑜的功绩。2.杜诗开头描写发现旧日
武器,磨洗辨认朝代的场景,引起人们冷静的历史沉思。胡诗却是直接陈述历史,表达对英雄的热情
赞颂。
(十五)甲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看到国家沦丧,城池破败,百姓离散,到处一片衰朽景象,内
心无比伤痛悲愤而伤心垂泪,这泪是伤心之泪。乙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听到官军取得战争胜利消
息后,内心无比激动和喜悦而落泪,这泪是欣喜之泪。
(十六)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抽象无形的愁丝比作“丝缕”,用“剪不断,理还乱”比
喻愁之繁杂、愁之难解,传神地将主人公的愁绪凸显于读者前面。(意对即可)2.前面直抒胸臆,
表达亡国之痛、收复中原的心志以及对朝廷的愤慨;后面用拟人的方法,请托“悲风”把泪吹过扬州
去,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十七)《奉诚园闻笛》:诗人由如泣如诉的笛声联想到马燧、嵇康的不幸遭遇,表达诗人的不
平之鸣和追慕先贤的心情以及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吊古伤感之情。《次韵刚父即事绝句》:赵孟頫
在月色如沙的深夜听到一曲《后庭花》,借“后庭花”的典故表达内心的亡国之痛。
(十八)我选C。晁诗写深秋时分天气寒冷,风声萧萧,落叶飘飞,孤舟霜月,表达了漂泊孤
寂、浓厚的思乡之情。马致远的曲中“枯”“老”“昏”“瘦”等字营造出了悲凉的意境,表达了断
肠人思念家乡的无限凄凉悲苦的感情。(选错不给分)
本文发布于:2023-01-29 12:02: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5665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