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转变发展方式促青藏高原绿色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绿色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标
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是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环保要求与健康需要而
产生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因此,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大力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原特色旅游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等促进促进青藏
高原绿色经济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
标签:转变发展方式;绿色经济发展;青藏高原
发展绿色经济推进经济转型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核心。绿色经济是以市场为导
向、以传统产业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标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
形式,是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环保要求与健康需要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青藏高
原是集中了民族地区、西部地区、高原地区、生态保护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所有共
性特征和困难问题的特殊地区,通过转变发展方式促进青藏高原绿色经济发展具
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凝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
发展理念决定着发展道路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自觉选择。要大力增强绿色意识
的宣传,在企业、社会和政府不同层面的树立起绿色生产观、绿色消费观和绿色
政绩观等绿色发展理念,通过各种渠道形成环境保护和绿色经济知识,增强人们
绿色生产和培育绿色消费的意识。一是从企业的角度,要不断提高管理者、技术
人员和劳动者的素质,加大绿色产品的精深加工、生产的科技人员培训,强化对
ISO14000和环境标志认证的宣传,为绿色产品生产提供科技、质量、监测、化
验保证;在绿色生产的准入、绿色生产的管理、绿色生产技术和绿色产品的形成
等关键环节切实把好关,使产品达到国际、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使产品从原料
生产到回收利用全过程对环境的影响最小。二是从公众的角度,通过绿色消费意
识的培养,从需求的角度培养参与绿色经济的意识,在全社会形成科学、合理、
安全、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崇尚自然、亲近自然、善待生命的生态文明观,
形成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为基础的可持续文明发展观,使绿色发展观念成
为全社会的自觉意志和理念。三是从政府的角度,树立绿色政绩观要求我们改变
传统思维模式和发展模式,将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安全视为发展的基本要素,
将绿色发展视为发展的基本取向,使之体现在制度设计和工作安排中,改变传统
的GDP至上的发展思路,突出强调增长的效益和质量。参考世界银行提出的绿
色GDP核算方法,积极探索符合青藏高原实际的绿色GDP考核体系。青藏高原
地区把保护生态作为重要责任,从2006年起,三江源地区停止一切矿产资源的
开发,不再对当地政府进行GDP考核,而把考核指标调整为考核民生,考核生
态保护,考核稳定;把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环保投资增长和群众性环境诉求等
列入考核指标,把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发展情况列入考核范畴,通过建立绿色发
展指标考核体系,正确衡量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代价,推动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
2.以转变发展方式为契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青藏高原绿色经
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随着世界经济进入“后危机时代”,人类正面临着一场新的文明转型,人们的
关注点从此前经济增长率的高低,转向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可持续性和绿色
经济发展。目前而言,战略性新兴产业例如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在青藏高原的
发展已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就青海的情况来看,太阳能光伏产业起步较早,已
投资太阳能产业的覆盖范围包括多晶硅、单晶硅、硅切片等上游产品,电池和系
统组件等中游产品,以及光伏发电及应用市场下游产业,已初步形成一个较完整
的光伏产业链,这为太阳能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青海拥有太阳能上、中游
行业20多家,6个425兆瓦光伏发电站拟建中。另外,青藏高原具备得天独厚
的太阳能资源优势,尤其是柴达木盆地,是全国光照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年
日照时数在2500~3650小时之间,年总辐射量可达7000~8000兆焦耳/平方
米,为全国第二高值区。在相同面积和相同容量情况下,光伏并网发电能比相邻
的甘肃、新疆多发15%~25%的电量。此外,柴达木盆地打造我国太阳能光伏产
业示范基地有地域优势,光照资源丰富的柴达木盆地和三江源有未利用荒漠面积
20万平方公里以上,大部分地区地广人稀、人口密度低于1人/平方公里,地
势平坦、地质结构稳定,可为大型并网光伏电站建设提供较好的土地资源,而且
有不少荒漠靠近电力线路和负荷中心,并网条件优越,是建设大型荒漠光伏并网
电站、建立太阳能电力输出基地的优选区域。另外,青藏铁路将青海与西藏两省
区紧密联系在一起,青海太阳能产业的发展及推广应用对西藏地区具有良好的辐
射和带动作用。因此,青海省要积极规划并争取把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建成西部
太阳能光伏产业示范基地的项目,争取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有更大的突
破。
3.以转变发展方式为契机,加快青藏高原特色旅游业发展是绿色经济的有效
形式
青藏高原是我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以其悠久的历史和复杂地貌,
形成了丰富多采、得天独厚的人文、自然旅游资源。就青海来说,地处“三江源”,
不仅生态地位及其重要,而且还拥有的独特的历史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雄浑
的山河湖泊以及丰富的高原生态赋予了青藏高原独有的旅游资源。首先,要加快
特色旅游资源整合与优势转化。目前,青海具有开发前景的特色旅游资源有“中
华水塔”三江源、“候鸟天堂”青海湖、“高原珍稀动物王国”可可西里、“碧水丹山”
坎布拉等景观景点,中外闻名,其中有些景区还是全球绝无仅有的“精品”、“极
品”。同时,这些地区隶属青海藏区范围,也是中央政府出台了政策要支持发展
的区域,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统筹地区。基于以上资源、政策、区位等多方
面的比较优势,青藏高原特色旅游规划要在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体
现后发优势,努力促进具有高原特色的青藏旅游业发展成为后发优势产业。其次,
深度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底蕴,并与旅游产业广泛整合。我国的西部旅游主要有三
个版块,一是西藏旅游;二是西安旅游;三是新疆旅游。青海高原特色旅游恰好
是西藏旅游的起点、西安旅游的延伸,要依托青藏高原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精
心培育民族文化产业,着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与高原旅游的融合创新发展。同时,
还要与铁道部等相关部门和地区作好协调与衔接工作,使青海高原旅游真正成为
到西藏旅游的起点与西安旅游的终端的叠加。再次,要注重多样化的优势宣传,
强化旅游营销策略,打造极品、绝品旅游线路,着力使高原特色旅游业进入跨越
式发展的新阶段。最后,全面规划青藏高原旅游带,完善青藏高原旅游综合服务
能力。要关注生态旅游规划,加强和保护青藏高原脆弱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根据
其旅游资源布局重点有序、逐步开发各种青藏特色旅游产品系列,面向国内以及
港澳台,欧美,日韩等中高端人群,重点开发了以科考,探险溯源为主题的高端
旅游产品,满足观光、生态、探险、登山等不同需求者的旅游愿望。多方联动,
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协调发展、向外辐射的旅游发展新路,建设青藏铁路沿
线旅游带乃至“世界屋脊”旅游带。
4.以转变发展方式为契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青藏高原绿色发展取得重
要突破
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效率、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就青海而言,柴达木
循环经济试验区是国内面积最大的循环经济试验区,该地区矿产资源储量丰富,
是全国重要的盐湖化工基地,钾肥产量占全国的90%以上,有条件、有能力成为
国家及青藏高原重点开发地区和支撑绿色经济发展的增长极。2011年试验区计
划实施76个重点循环经济项目,完成计划年度投资268.14亿元;重点培育壮大
盐湖化工、油气化工、煤化工、有色黑色金属、新能源、高原特色生物六大特色
优势产业,进一步发挥大项目、大企业对试验区绿色工业经济发展的带动和支撑
作用。但要针对目前有的地方和企业推进循环经济的成本较大,现行资源税征收
方式对节能减排促进作用不明显,资源开发的补偿力度不够,作为实体经济主体
的企业缺乏“我要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等问题。应该对推进循环经济模式的企业
给予适当的货币补贴;建议国家在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进行资源税改革和试
点,改革资源税征收方式,在扩大征收范围的基础上,针对资源产业的不同特性
分别实施从量和从价征收;对生产要素合理配置的产业链配套项目和链接的关键
项目,以及国家限制类产能过剩项目,落实分类指导、区别对待政策;将重大科
技攻关项目纳入国家规划,设立循环经济科技研发、奖励基金,加大科技攻关力
度;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扶持力度。
5.以转变发展方式为契机,大力发展高原生态农牧业是青藏高原发展绿色经
济的切入点
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青海省加大了草地和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
实施了天然草地退牧还草工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退牧还
草区已累计完成减畜290万个羊单位,工程区植被覆盖度提高了8个百分点,牧
草资产率达48.84%。目前,青海省正在积极探索高原生态畜牧业发展新模式——
草原生态畜牧业,其核心是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提倡建设养畜、科学养畜,
走组织化、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的路子,从而解决长期以来的人、草、畜三
者之间的矛盾,遏制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实现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和可持续发展。随着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工作的不断推进,还
需要进一步加快推进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促进土地和草场有偿流转;切实加
快蓄禽良种工程建设步伐;努力推进饲草饲料业发展;强化畜牧业科技推广等。
同时,要加大力度建设海北现代蓄牧业示范区。
本文发布于:2023-01-29 12:01: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5664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