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
.
《伤仲永课件文字版:伤仲永的故事和道理》
摘要:(7)四处拜访(8)相当,(2)代“仲永”(3)代“仲永写的诗”(4)代“仲永的诗”,(3)表示比较(4)
介词,从
了解“之”“于”“隶”“宾客”“称”等文言虚、实词的用法;能翻译全文,体会语言简洁、
洗炼的特点,明确仲永“泯然众人矣”的深层原因。
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初晓课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成长中的青少年应把握美好时光,刻苦学习,早日成才。
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初步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
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
就”,“文理可观”等。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
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方仲永才
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
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讨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分组讨论)
1.在选材组材上,“见”“闻”交织,详略有序。
精品文档
.
理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
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
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
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明。
2.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
可从两方面体会:
①用词的精当传神。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
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环谒”
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②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
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本题意在训练学生确立观察角度、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能力,以及阐述观点的语言表达能力。
要求发言中心明确,层次清楚,语言简练。限定时间,是要求迅速思考、快速组织语言。要启
发学生从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炼观点,不拘一格。
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如“隶、异、奇、利、扳、文理、稍稍、宾客、环谒、泯然”等,掌
握它们的读音、词义。
2.了解常用的文言知识,如“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3.虽然本课没有要求背诵,但仍要重视诵读。课文一定要熟读,最好能背下来。理解文章的思
想内容,了解王安石的人才观。
4.生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5.要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学习本文寓理
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
6.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精品文档
.
7.理解本文中方仲永五岁能诗,但到二十岁却“泯然众人”这一变化的原因。通过学习本文,
引导学生认识人的知识才能并非一成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起决定作用这一
道理。
1.讨论法。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通过生生互动,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励
他们大胆发表意见,倾听他人看法,学会思考,学会倾听,学会与人交流。
2.竞赛法。适合年龄特点,在竞赛中激发他们的赶超意识。
2课时。
天才,什么是天才?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天才是打倒一百次仍站立着的人”被誉为
“发明大王”的爱迪生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中
国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这些话语都讲的是一个道理,即学业方
面的精深造诣来源勤奋好学。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自恃天才,结果沦为庸
才,今天我们学习的方仲永就是其中一例。看看王安石为何“伤”仲永呢?
(一)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
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小
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县官。安石少好读书,
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仁宗庆历进士。
嘉佑三年(1058)王安石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
兼并,强化统治力量,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加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
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
京),封舒国公,政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
健简练。
(二)、朗读课文,翻译课文,把握文章
1.初读课文,准确认读。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掌握字音。
教师提示一些字词的读音。
隶(lì)扳(pān)谒(yè)
精品文档
.
泯(mǐn)称(chèn)卒(zú)
请一名学生认读并领读。
2.复读课文,读清句字。
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1)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6)余闻之也/久。
3.译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第一轮: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第二轮:认读课文
幻灯显示: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种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
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
客其父或以钱币求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
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
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未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这是一段尚未标点的文章,由学生在规定时间认读。
精品文档
.
4.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
教师设计相关题目,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用意何
在?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3)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并自由发言。
明确:(1)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
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写仲永少年时天资聪明,以“闻”的形式;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
的形式;写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闻”和“见”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言。
课文详写第一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贪利之举却导致
他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详略处理,有力突
出文章主旨,体现“伤”的含义。
(2)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
光短浅,“不使学”。从道理上讲,方仲永“卒之为从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
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三)学生齐读课文两遍,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并背诵。
精品文档
.
3、课外收集被人誉称为“天才”的例子,探究他们的成长奥妙。
第二课时
(一)学生齐读课文
(二)悟读课文,自主评价作者的观点
教师提问: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课文引发了你怎
样的联想?请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角度,观点要
鲜明,要有理有据,思路要清楚,语言要简练。
学生自由发言。
生1:人们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是后天教
育、学习。
生2:仅有后天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人自身的努力,即勤奋。
生3:我们应该为天才的成长营造怎样的环境?文中邑人惊奇于方仲永的天才,因此,对他
“世隶耕”的父亲的态度也有了转变,“宾客其父”。仲永的父亲呢?日扳仲永环谒邑人“,
是世人的吹捧扼杀了仲永的才能。
生4:成功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天赋,有后天教育,有主观努力,三者缺一不可。勤出智慧,
勤能补拙。英国首相丘吉尔、古希腊演说家德摩斯梯尼就是鲜明的例子,实践正明,一个人才
能的高低、知识的多寡关键在于的程度如何。……
教师
(三)、品读课文,探究文章的美点,体味其妙处
学生自主赏读课文,品评课文的艺术特征。
生1:本文借事说理,叙是议的依托,议是叙的深化,说服力强,引人深思。这种写法值得我
们初学写作者借鉴。
精品文档
.
生2:本文的语言简练隽永。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仲永
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不使学”
三个字,看似平淡,却为方仲永和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
生3:文章先扬后抑,以巨大的反差给人强烈的心理冲击,产生“理不讲而自明”的艺术效果。
生4:事理结合是本文显著特点,但情感的流露也为本文增色不少。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一
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衰伤之情。
……
(四)、课堂小结
文章文理并茂。刚才我们品读课文,赏析文章的美点,它为我们写作提供了极好的范例。同时,
仲永的悲剧也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思考,天才需要呵护。天才需要勤奋。只要我们不怠于勤,
善求于勤,就一定能在艰苦的劳动中赢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就。(放自制的动画课件)
(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检测
幻灯显示:
1.解释带“——”的字。
(1)世隶耕(2)未尝识书具
(3)并自为其名(4)指物作诗立就
(5)稍稍宾客其父(6)或以钱币求之
(7)环谒于邑人(8)不能称前时之闻
(9)泯然众人矣(10)受之于天
(11)贤于材人远矣(12)得为众人而已耶
2.一词多义。
其诗以养父母忽啼求之
精品文档
.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借旁近与之
父利其然也借一乡秀才观之
其受之天也以钱币求之
如此其贤也余闻之也久
彼其受之天也不能称前时之闻
受之天也
环谒于邑人
于舅家见之
贤于材人远矣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3.词类活用。
邑人奇之客客其父父利其然伤仲永父异焉
4.翻译下列句子。
a.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b得为众人而已耶?
(二)检测方式建议
每道测试的单数题由第一小组代表完成,双数题由第二小组代表完成。如有困难,教师点拨。
参考答案
1.(1)属于(2)曾经(3)题上(4)完成
(5)渐渐(6)有的(人)(7)四处拜访(8)相当
(9)完全(10)承受(11)胜过(12)能够
精品文档
.
2.其:(1)他的,指方仲永的(2)代方仲永写的诗(3)这样
(4)他(5)他的(6)他
之:(1)代“节具”(2)代“仲永”(3)代“仲永写的诗”(4)代“仲永的诗”
(5)代“仲永很有才这件事”(6)结构助词“的”(7)代“通悟”
于:(1)引出对象(2)在(3)表示比较(4)介词,从
3.奇:对……感到惊奇
宾客:把……当作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
利:认为……有利
伤:为……哀伤
异:对……感到惊异(诧异)
4.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二)本检测题检测学生把握紧要字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翻译文章的知识。建议采用抢
答法。
《伤仲永》教学过后,本人感触颇深:
1.要面向全体学生,符合学生实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既重视基础知
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也重视智能的培养。文言文离不开字词的理解,但这种理解不是停留在
分解肢节。老师把生字落实的同时,又引发了更深层次的问题给学生思考。
2.在完成双基教学的基础上,给学生思考,发散的余地大,为学生制造"为学生制造"愤、悱"情
境,激发学生探求的欲望与热情。
3.一节课学生多次读课文和有组织的小组讨论,围绕仲永的各种境遇展开讨论。但却不是各自
为阵,有了争议问题,暴露无遗之后才易找到方法解决。
精品文档
.
4.教师找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带着激活课堂的意识去组织教学,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学
生学得心情愉快,思想轻松,若有所思。
本文发布于:2023-01-29 11:31: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5661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