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弥撒歌词

更新时间:2023-01-29 11:05:50 阅读: 评论:0

我本初高200g密码-丢失的英文


2023年1月29日发(作者:hao rising cn)

名词解释

1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音乐理论的奠基

人。他是数学家,认为“一切皆数”,因此

音乐也与数学密不可分。在他看来,音乐

由数字决定,并体现了宇宙的和谐。也就

是说,音乐在微观世界中反映了统治宇宙

的协和法则。他把音高关系与数字的比例

联系起来。

2,四音音节:是整个音乐系统的基础。

它自上而下排列,两端的音构成固定的四

度音程,中间的两个音可以变化,从而形

成三种不同的四音音节。

3里拉琴:重要的弦乐器,类似小竖琴,

在一个碗状的,包着兽皮的共鸣体(最初

用龟壳制成)上有两根弯曲的支柱,在支

柱的横档上系着5至12根羊肠弦,用手或

拨子弹奏,是供业余演奏者使用的比较简

单的乐器。

4《梅索梅德斯的缪斯赞美诗》:单声部

织体,没有和声或对位,表演中可能有即

兴产生的支声复调,音乐的节奏与诗歌的

节奏是一致的。

5弥撒:所用的音乐史整个仪式的重要因

素。按照歌词可分为两类:1特定弥撒,

这是为特定的宗教节日所用的弥撒,它的

歌词是可变的,以适应教会年历中各种特

定的节日。它形成较早,一般包括五段:

进台经,升阶经,阿里路亚,奉献经,圣

体经。2常规弥撒,它的歌词在全年的使

用中固定不变,形成较晚,14世纪后形成

作曲家用这套歌词创作的复调弥撒套曲,

一般有五段:慈悲经,荣耀经,信经,圣

哉经,羔羊经。

6教会调式系统:中世纪圣咏的基调式系

统,也称教会调式系统,是在7—9世纪之

间形成的。由法兰克人在整理和记录圣咏

时代归纳而成。它是以拜占庭调式系统,

古希腊音乐理论和对圣咏旋律的研究作为

基础,以圣咏的音域,结束音和一些常见

的旋律程序作为依据来制定的。这个调式

系统有八种调式,由多利亚,弗利吉亚,

里底亚和混合里底亚这四种基本调式,加

上他们各自的变格形式组成。

7规多·达莱佐记谱法:11世纪的音乐

理论家规多·达莱佐发明了一套唱名法,

以便帮助唱诗班的僧侣在歌唱圣咏时记住

全音和半音的位置。规多当时还发明了一

种教学工具,为了方便僧侣们演唱音符和

音程,规多把六音音阶系统的音高唱名依

次写在左手的每个关节上。

8《我看到云雀高飞》:是南部游吟诗人伯

尔纳·德·旺塔多恩的作品。这是一首节

歌,当时流行很广,至少有五首其他的诗

采用了这个旋律。他倾诉了失恋之苦,生

动的表达了热情而悲伤的宫廷之恋。它的

歌词共有八段,每段有八行,按照ABAB

CDCD来押韵,而每行有个有八个音节。

每行采用一个乐句,整个旋律一贯到底,

每段都有情绪变化,从最深的哀愁到最大

的欢乐。它的调式是多利亚,D――A的

五度上行在乐句一开始便确定了歌曲的调

性倾向。

9附加段:是新创作的附加在已有的圣咏

中的段落,它可以加在圣咏的前面或插在

圣咏中间,经常采用纽姆式的旋律风格。

它有三种做法:1,在已有的花唱旋律上加

词,2,既加词又加音乐,3,只加音乐。

著名的圣加尔修道院成为创作附加段的一

个重要中心。兴盛于10世纪—11世纪,

以后逐渐消失。

10奥尔加农:同时唱两个不同音高的现

象,我们称为奥尔加农,它是西方复调音

乐的祖先。他被看做一种特殊的演唱实践,

这种实践最初似乎是在成人与儿童同时演

唱胜圣咏时自然产生的。一首圣咏可以通

过下方增加一个平行四五度的声部得到装

饰而使之显得突出,音响亦可以通过上下

方八度的重叠而变得更加和谐。不过,这

需要用谨慎的速度和准确的音程来演唱。

11花腔奥尔加农:它的圣咏声部位于下

方,演唱长音符,被称为“支撑声部”,位

于其上方的奥尔加农声部,演唱华丽的旋

律,也就是说,用很多音符与圣咏旋律的

每个音符相对。它的节奏自由,记谱中还

没有节奏标记。在这种风格中,雷奥南继

续了十二世纪上半夜的阿奎坦复调的做

法,支撑声部的圣咏用无节拍的长音符演

唱。

12节奏模式:出现于12世纪,是记谱

法中最早的标记节奏的系统,对它的运用

是巴黎圣母院复调的一大特点。13世纪法

国音乐理论家约翰内斯·德·加兰迪亚对

它做过很好的总结:“节奏模式”一共有六

种节奏型,用纽姆谱的组合加以标记,有

长、短两种时值构成,大体近似诗歌的韵

律模式,其基本单元可以被分为“完美的”

三拍。

13经文歌:(克劳苏拉。);经文歌产生

的初衷是出于对已有浮雕题材的进一步装

饰,他是从克劳苏拉帮派生出来的,克劳

苏拉成为一种可以分开的作品后,它的上

方生部原来是无词的,在加上新的歌词后,

便被称作经文歌。

14有量记谱法:复调的发展促进了记谱

法的完善,因为声部之间的协调要求更准

确的节奏和节拍。13世纪的音乐理论家弗

朗科在他的著作《有量歌曲艺术》中总结

了1225年以来的记谱法,提出了一种新的

音符时值系统,这就是对以后几百年的西

方音乐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有量记谱法。

15游吟诗人:兴盛于11世纪至13世纪

末的游吟诗人,首先出现在法国南方的普

罗旺斯以及加泰罗尼亚和意大利北部的一

些地方,这种游吟诗人叫做“特罗巴多”

大多来自贵族、骑士阶层或封建王侯,也

包括有才能的下层人士,还有少数女性游

吟诗人,叫做“特罗巴里兹”。12世纪中

叶,在特罗巴多的影响下,法国北部也形

成了一个游吟诗人聚集的中心,被称为“特

罗威尔”。南部与北部的游吟诗人的歌曲在

题材上是近似的,中心是爱情,最重要的

新主题是“宫廷之恋”,歌曲的大部分旋律

都是音节式的,音域在一个八度以内。

16:等节奏手法:这是一种利用节奏因素

来组织音乐结构的手法。其中,支撑声部

有一个不断重复着的节奏,叫做“塔利亚”,

还有一个不断重复着的旋律,叫做“克勒”。

克勒与塔利亚在周期性的反复总结和在一

起。

17:《弗威尔的故事》:新艺术时期最有代

表性的作品之一,是一部带有插入的音乐

段落的讽刺诗句《弗威尔的故事》。该剧对

法国宫廷中的各种罪恶进行了讽刺,并批

评了腐化的教士和一些政治时事。它是用

动物预言的传统来写的。它的诗歌是丰富

而生动的,音乐也很多样。

18:马绍:马绍是法国新艺术时期最著名

的作曲家。他的音乐作品有23首经文歌,

1首圣母弥撒曲和大量的复调世俗歌曲,

其中有叙事歌42首,回旋歌22首,25首

单音的和8首复调的维勒莱,以及19首单

音和复调的行吟歌。他的作品包括了当时

大部分流行的体裁,并混合了保守的和激

进的各种因素。

19:叙事歌:它有固定的曲式结构,被称

为固定形式,音乐受到原有诗歌结构,即

带有叠句的分节诗的影响,它的结构是

aabC。大写的字母代表叠歌,它以特定的

押韵方式和叠歌的重复诗句为特征,叙事

歌常用到二到三声部的复调。

20兰迪尼终止式:弗朗西斯科·兰迪尼

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兰迪尼终止式”是当

时最常见的一种终止式。其中,两端声部

仍然是大六度到八度,但是在高音部的导

音进入主音之前,先下行到导音的下方临

音,即音阶的六度音上,然后再上行三度

跳进到主音。

21邓斯泰布尔:在文艺复兴风格转变时

期,邓斯泰布尔一位重要的英国作曲家,

他的作品当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他的

作品从音乐语言的基本因素到题材,都对

15世纪初的大陆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除了创作常规弥撒的套曲外,还写了很

多三声部的经文歌。经文歌在15世纪有了

更广泛的含义。

22定旋律弥撒:这是15世纪主要的弥撒

曲形式,其中所有乐章都与一个借用的旋

律相结合,这个旋律通常是圣咏,由支撑

声部陈述,形成了对位的基础。同时,这

种手法也保证了弥撒套曲各乐章之间的统

一。

23《玫瑰在近日开放》:它是为当时弗罗

伦萨的圆顶大教堂落成后的献堂仪式而

作。这是一首四声部的等节奏经文歌,在

他的整体节奏的比例和许多细节上都与这

座教堂的比例严格相应。

24勃良第尚松:英国音乐的特征在百年

战争之后,在欧洲大陆的勃良第地区与一

种国际性的音乐风格结合在一起,有时也

被称为“勃良第风格”,

25《mi—mi弥撒曲》:一个三音基本动

机E—A—E作为题词出现在各乐章的开

头,只在节奏和对位方式上不同,这个动

机决定了此曲的名字,低音E是C调六音

音阶系统中的Mi,而A则是F调六音音

阶中的Mi。

26格拉瑞安:1547年,瑞士僧侣格拉瑞

安在《十二调式论》一书中在过去的8种

调式的基础上补充了两种调式,爱奥里亚

调式和伊奥尼亚调式,加上他们的变格,

共计12种调式。其中的爱奥尼亚与多利亚

结合,升高7度音,便逐渐形成了小调式,

而伊奥尼亚则是大调式的前身。

27比特拉克:早期牧歌的发展与当时对

14世纪意大利诗人比特拉克的复兴运动有

密切的关系,大部分早期的作曲家都曾为

这位诗人的作品谱过曲,

28英国牧歌:英国牧歌受到意大利牧歌

的很大影响,但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形成

了一种独特的牧歌风格。这种牧歌虽然也

是为无伴奏的独唱声乐而作,但其中很多

在出版时也标明可以用弦乐器取代或重叠

一些声部。

29绘词法:对个别词句进行特殊的音乐

处理,通常是做象征性的音乐描述,以加

强表现力

声乐套曲,它的原意为“环圈舞”,声乐套

曲是利德盛期,确定下来的一种固定的歌

曲套曲形式。声乐套曲中的各首歌曲通过

其内容和音乐风格,使它们之间相互联系

在一起。

30众赞歌:众赞歌是路德教会的赞美

诗,它的歌词通常是分节体的德文诗

歌,配以单声部的旋律,以单声部的众

赞歌为基础的复调,有三种形式:一是

复调歌曲风格的作品,二是众赞经文

歌,三是主调和声风格的作品,众赞歌

的旋律放在最高声部,下方三个声部用

块状的和声对它加以支持。

31拉索:奥兰多·迪·拉索是16世纪

文艺复兴晚期一位重要的组曲家,他的

创作范围相当广,题材、风格和技巧都

非常多样化,在宗教和世俗题材上不拘

一格,均有建树。自他的作品中,既有

尼德兰古老的传统,也有意大利新的自

由,大量融合了欧洲国家的音乐成就。

拉索的音乐语言精美而生动,特别注重

词与曲之间的配合,力图最有效的依据

歌词内容创作出富有表现力的音乐。

32《马采鲁斯教皇弥撒》:广泛的运用

了模仿的手法,在六个声部中展开了一

个赋格式的段落,并利用紧接模仿逐步

达到壮阔的高潮,完美的结束了整首弥

撒曲。它是复调对位风格的,混用主调

和声式的织体,可以使歌词更加清晰易

懂,同时也可缩短演唱时间,并可在复

调与主调的段落之间形成必要的对比。

33坎佐纳:它是一种最早的器乐作

品,出现于1520年,最初是由法国尚

松移植或改编的,而且都是为管风琴而

作的。采用器乐合奏的形式,并独立于

声乐,而自由写作的坎佐纳直到16世

纪末才较为多见,它最终发展成一种独

立的器乐形式,通常由若干对比性的段

落组成,每段各有自己的主题。

34通奏低音:通奏低音是巴洛克音乐

的一个重要的特征,低音部通常有大提

琴、低音维奥尔琴或大管演奏,和弦由

键盘乐器或琉特琴演奏,叫做通奏低音

的实现。

35《尤丽迪茜》:1600年,佩里为利努

契尼作词的《尤里迪茜》谱曲,表现希

腊神话中的奥菲欧的故事,在弗洛伦萨

为梅迪奇家族的宫廷婚礼上演出。卡契

尼也参加了这个作品的一部分音乐创

作。两人都在1601年出版了这部作品

的总谱,他们代表了现存最早的完整

保存下来的歌剧,其总运用用了单生歌

曲风格的所有类型,特别是宣叙调的风

格。

36吕利:吕利是创作抒情悲剧这种法

国歌剧的代表性作曲家,他出生于意大

利,但长期服务于法国宫廷,他的歌剧

脚本作者是让·菲利普·奎诺,他们共

同创作了富有特色的法国歌剧。

37路德教会康塔塔:进入18世纪以后,

在德国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康塔塔,这就

是路德教会康塔塔。这种宗教性的康塔

塔包括一系列的宣叙调、咏叹调、重唱

和合唱。有时还以众赞歌为基础,伴奏

通奏低音乐器以外还经常加入其他乐

器。

二简答题。

1简述古希腊在音程、音阶和调式方面的

理论。

答:1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音乐理论的奠

基人,他曾经利用测弦器的弦长振动频率

的数字比例来计算音程。他根据计算的结

果把音程分为协和的与不协和的两类,其

中,协和音程只有八度、五度和四度。其

他音程(包括三度和六度)都是不协和音

程。托勒密是古希腊音乐理论最后一位重

要的解释着,他把音程和天体的运动联系

起来,他所谓的天体的音乐是一种有行星

的运动产生的听不到的音乐。2对于音阶

和调式的理论,亚力斯多西诺斯和克里奥

尼德斯有较大贡献。他们首先对音高进行

了研究,指出四音音节是整个音乐系统的

基础。他自上而下排列,两端的音构成固

定的四度音程,中间的两个音可以变化,

从而形成三种不同的四音音节。

2比较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音乐思想。

答: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音乐理

论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音乐具有伦理

道德的性质,可以影响人的性格、行为和

思想。音乐中不同的调式会使人产生不同

的情感反应。例如亚里士多德认为混合里

底亚调式会使人悲伤多利亚调式可体现出

勇敢,而弗里吉亚调式则会使人激动和好

战。柏拉图对此也有同感。他限定了一些

他认为可以使用的调式和节奏,教音乐与

体育完美结合,才能培养出理想国家的人

才,而某些不好的音乐则必须加以禁止,

否则可能导致人们产生不良行为。亚里士

多德更注重经验和实用,并认为音乐也可

以用于人们的娱乐。他们二人的这种强调

音乐对人的道德品行的教育作用的观点,

就是所谓的“音乐教化作用说”。

3格里高利圣咏的基本特征和历史意义。

答:1基本特征:a基本风格特征:(1)

单音织体,拉丁文歌词。(2)节奏自由,

有歌词的韵律决定。(3)音乐较窄,旋律

以激进为主,多成拱形。(4)音乐结构有

歌词段落的划分来决定(5)音乐剧有节制

和超脱的表情特征。b旋律风格:(1)音

节式(一个音符配一个音节)(2)花腔式

(一个音节与很多音符相配)(3)纽姆式

(二到五个音符配一个音节)。C演唱方式

(1)直接齐唱的圣咏(2)交替圣歌(3)

应答圣歌。2历史意义:a今天已知的格里

高利圣咏大约有三千首之多,他们在多年

的口头传唱后,直到9世纪前后才被记下

谱来,成为西方音乐文化遗产中的一批古

老的珍宝,同时也是西方艺术音乐发展的

一个重要基础,b正是从这些单声部的圣

咏中,逐渐孕育和发展出一种丰富的复调

音乐的传统,对后来西方音乐的发展产生

了很大的影响。

4法国游吟诗人歌曲概述。

答:(1)宫廷之恋,人们常用歌颂圣母的

歌曲所采用的风格和手法还创作和演唱这

种歌颂人间至爱的世俗歌曲。(2)康索,

是一种以爱情为主的分节歌。(3)晨歌,

也是一种情歌,主要表现幽会的情人在清

晨不得不分手时的情感(4)田园歌,主要

表现骑士与牧羊女之间的爱情,有些甚至

发展成为一种有角色的小音乐剧(5)辩论

歌,两个或更多的游吟诗人就爱情、政治、

宗教、文学等广泛的题目进行讨论的一种

对话似地歌曲(6)讽刺歌,是对社会问题

和政治时事进行讽刺的歌曲(7)悲歌,是

与游吟诗人的保护人或其他重要人物的丧

葬有关的哀悼歌曲(8)记功歌,是叙述历史

上民族英雄的功绩的史诗,也是最早的世

俗歌曲题材之一

5简述9世纪末到12世纪复调音乐的发

展线索。

答:(1)9世纪末,正当圣咏的记谱开始

增多时,同时唱两个不同音高的现象便出

现了,这种唱法被称作“奥尔加农”,是西

方复调音乐的祖先。最早的奥尔加农是在

即兴演唱中产生的,几乎没有被记过谱。

大约850年出现了《音乐手册》和《学习

手册》这两篇最早解释这种现象的无名氏

论文。(2)11世纪末出现了一种与过去很

不相同的奥尔加农,它以四、五、八度的

混合为基础。最早已知的两声部的11世纪

奥尔加农曲集来自英国南部的温彻斯特大

教堂,据说是由该教堂的僧侣伍尔夫斯坦

所作,这些复调的部分由唱诗班中的独唱

者演唱。(3)12世纪初,法国南部的阿奎

坦地区,特别是位于里莫日的圣马蒂亚修

道院,保存了一些复调乐谱,被称为阿奎

坦复调或圣马蒂亚修复调。奥尔加农在这

里被分为两种,一种是花腔奥尔加农,另

一个为迪斯康特奥尔加农。(4)12世纪后

半叶,在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同时,法国的

首都巴黎一带也开始成为一个知识和艺术

的中心,出现了巴黎圣母院复调。

613世纪经文歌的形成与发展。

答:形成:经文歌是从克劳苏拉派生出来

的,克劳苏拉成为一种可以分开的作品后,

它的上方声部原来是无词的,在加上新的

歌词后,便被称为经文歌。发展:(1)不

久,人们便开始更自由的处理这种体裁。

支撑声部的圣咏始终不变,但是作曲家们

经常要重写上方声部或增加新的声部。他

们先加上了第三声部,但与下方的第二声

部唱不同的歌词,然后,第三声部也换上

了新词,这样,三个声部便各唱不同的歌

词,被称为二重经文歌。(2)在13世纪末

的经文歌中,不仅上方声部可以替换世俗

的内容,甚至支撑声部的圣咏有时也可以

被世俗曲调所替换。(3)经文歌在后期的

发展中,出现了一种叫做弗朗科经文歌的

形式,它与早期的经文歌不同的是,它的

第三声部的歌词比第二声部的更长,因此

第三声部的旋律运动需要运用更快的音符

时值,而支撑声部仍然是最慢的一个声部。

714世纪的新艺术新在哪里?

答:(1)记谱法有了新的发展,音符时值

增多,由过去的三种扩大到五种:倍长音

符,长音符,短音符,小音符,微音符。

(2)音符时值既可以运用二重划分法,也

可以运用三重划分法,过去认为不完满的

二分法现在得到了官方的接受,可以与完

满的三分法并用,这导致音乐在节奏和节

拍上有了更多的变化,(3)新艺术经文歌

还经常运用等节奏的手法,(4)这个时期

音乐的另一个特点是有了一种新的和声

感、

8什么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解

释它对当时音乐艺术的影响。:

答:人文主义:在漫长的中世纪之后,出

现了人文主义思潮的觉醒。人文主义是指

强调个人的尊严和价值的一种哲学态度,

也用来指14—15世纪遍及欧洲的一场思

想文化运动。它与中世纪的经院哲学针锋

相对,称为文艺复兴的一个重要的方向。

影响:这种人文主义思潮导致了一些音乐

风格的变化,例如,这时的作曲家开始有

意识的追求用音乐更好的表现歌词的音

韵,意义和情感,是音乐与诗歌更紧密的

结合起来。结果,文艺复兴时期不仅出现

了很多具有强烈个性的、完全不同于以往

的音乐风格,而且最终形成了一种遍布西

欧的国际化的音乐语言和一系列重要的音

乐体裁。

9简述杜费和若斯堪的音乐风格。

答:杜费:他的作品综合了来自英国、法

国和意大利的各种因素,形成了一种国际

化的风格。他所采用的自由的、无规则重

音的节奏与平滑流动的对位声部,构成了

15—16世纪宗教音乐风格的一个主要特

征。他加强了对不协和音的控制,三六度

音响已十分常见。同时,模仿手法,如八

度卡农等已经开始在作品的局部加以运

用,此外,杜费在支撑声部下方增加一个

低音部,从而形成了完整的四声部织体,

若斯堪:他是一位承上启下的音乐大师。

若斯堪改进和发展了以杜费为代表的早期

文艺复兴的音乐语言,使之更灵活,更有

表现力,更适于表达作曲家的思想。在复

调的模仿手法为主的作品中,他也经常插

入和弦式的段落,使织体富于变化。他的

和声虽然仍是调式的,但是通过低音部频

繁的四五度运动,已经暗示了主—属和声

关系的萌芽。在段落的结尾处,他还常用

一种很有动力感的“驱动终止式”。

10简述16世纪意大利牧歌的产生和发

展。

答:产生:这种牧歌与14世纪的牧歌并

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它有一个重要的前身,

叫做弗罗托拉。

这是一种世俗歌曲形式,歌词是轻松或讽

刺性的分节诗,流行于15世纪末和16世

纪初的意大利。

发展:意大利牧歌的发展经历了早期、中

期和晚期的三个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有(1)

阿卡代尔特。他的音乐被认为是早期牧歌

的一个转折点,他把以前的弗罗托拉的一

些特点与牧歌的新特点结合起来,这些新

特点包括多变的人生组合、终止式的重叠、

以及对歌词重音和意义的大量关注等。(2)

罗尔。牧歌中期的代表性作曲家之一,罗

尔的音乐特点首先在于其情感的直接性和

表现性。他的作品开始了牧歌发展的一个

新阶段。这一时期的牧歌是以音乐技巧的

复杂核对表情手段的广泛探索为标志的。

(3)马伦奇奥。他主要活动于罗马,曾先

后为几个红衣主教服务。它主要以善于运

用为此法和制造强烈的音乐对比而著称。

(4)杰苏阿尔多。他的很多音乐作品运用

了非常奇特的和声语言,以远关系调的和

声并置为特征,充满了高度的不协和音与

令人惊讶的半音体系。(5)蒙特威尔第,

他是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最伟大的作曲

家,他集16世纪文艺复兴的复调技巧之大

成,同时,有开创了17世纪的巴洛克音乐

之先河。

11文艺复兴晚期的器乐。

答:(1)舞曲,跳舞在文艺复兴时期是一

种重要的社交手段。但是舞曲后来逐渐脱

离了伴舞功能而专供欣赏,阿拉曼德和库

朗特这两种舞曲也是16世纪中叶出现的,

后来成为巴洛克组曲的基础。(2)即兴作

品,包括前奏曲、幻想曲和托卡塔等自由

即兴的和具有引子功能的器乐曲。(3)对

位体裁。主要是利切卡尔,最早它是一种

短小的即兴的琉特琴作品,后来发展到键

盘乐器上像一首无词的经文歌。(4)坎佐

纳和奏鸣曲,(5)变奏曲,有两种主要类

型:或在不断重复的低音音型上即兴创作,

或用熟悉的旋律型进行变奏。

12简述16世纪“宗教改革”和“对应

宗教改革”时期的音乐。

答:宗教改革时期的音乐,是以马丁·路

德为代表人物的,他领导创作了一种新

型的会众演唱的歌曲—众赞歌。众赞歌

是歌德教会的赞美诗,在音乐上,一首

典型的众赞歌是短小的,旋律易于演

唱。它有三种形式:一是复调歌曲风格

的作品,二是众赞经文歌,三是主调和

声风格的作品。众赞歌作为德国宗教改

革在音乐上的重要成果,为后来的很多

德国作曲家,特别是巴赫的创作奠定了

基础。对应宗教改革时期的音乐是以帕

勒斯特里纳为代表人物的。他的音乐之

所以受到高度好评,一方面是由于他的

技法和风格非常规范,内容形成教学规

则,被后人广泛的模仿和分析,成为对

为教学的基础。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他与

罗马教会在对应宗教改革时期的音乐

改革之间有着传奇性的联系,他经常运

用沉着而均衡的拱形旋律,以激进为

主,偶有跳进,但随后立即用反响级进

加以缓和,各声部的模仿点彼此重叠,

形成流畅的对位织体;避免对自然音调

使系统以外的半音的运用,采用有旋律

的和声节奏,小心的处理不协和音,把

和声外音限定在各种延留音和经过音

之中。

13威尼斯乐派的代表人物和创作特

征。

答:威尼斯乐派的代表人物有:A。加

布里埃利和他的侄子,G加布里埃利以

及扎利诺和梅鲁洛等人。

G加布里埃利很多经文歌是为两个或

更多合唱队而作的,他们彼此呼应,交

替演唱,行程宏伟的气势。加布里埃利

的双合唱通常都有器乐伴奏。在他的早

期作品中,声乐和器乐的声部是可以互

换的,但在后期,他探索了更多的符合

器乐语言特性的写作。他创作的坎佐纳

代表了这题材的顶峰。成熟的坎佐纳大

多是为两个或三个乐器组而成的,据说

他受到圣马可大教堂的多重圣楼的启

发,对不同乐器组之间的音响上的对比

给予强调,这预示了巴罗克时期的协奏

风格

14简述意大利歌剧的早期发展

答:11607年蒙特威尔第创作了他的

第一部歌剧《奥菲欧》,他所写的音乐

包含了多种多样的声乐和器乐的风格。

首先,他运用了更加连续不断地宣叙风

格,在戏剧发展的重要时刻,他的宣叙

调是歌唱性的,并带有精心的调性组

织。其次,它的对比性的段落中运用了

多种风格。最后,他在歌剧中加入一些

器乐的利托内罗与合唱,这些段落有助

于对场景的组织和界定。217世纪中

叶,意大利歌剧的发展开始出现角色增

多、布景豪华、强调壮观场景和娱乐性

的倾向。31637年,威尼斯建立了第

一座公众歌剧院,叫做圣卡西亚诺剧

院,蒙特威尔第的最后两部歌剧就是为

威尼斯的公众歌剧院而作的。他们分别

是作于1641年的《乌利塞还乡记》和

作于1642年的《波佩亚的加冕》4弗

朗切斯克·卡瓦利和安东尼奥·切斯蒂

的歌剧中,咏叹调开始展现出一种新的

特征,即美声风格。

15意大利巴罗克时期的清唱剧和康

塔塔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清唱剧的特点:1采用宗教题材,

歌词是拉丁文或意大利文,以圣经为基

础。2类似歌剧,采用宣叙调、咏叹调、

二重唱和乐队3与歌剧不同的是,无需

舞台布景和表演。4情节有一个叙述者

进行描述。5合唱比在歌剧中占有更重

要的地位,可以进行叙述、评论和反思。

康塔塔的特点:1它是为独唱和通奏低音

而作的,乐队中有时增加一两件助奏乐

器。2它通常采用意大利文的抒情的或近

似戏剧性的歌词,3一般由几个段落组

成,在宣叙调和咏叹调之间交替。4到

17世纪下半叶,宣叙调和咏叹调的数目

一般是二或三首。

本文发布于:2023-01-29 11:05: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5650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弥撒歌词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