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教育专著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01-29 08:48:46 阅读: 评论:0

1040洗脑最危险的一关-梯形形心


2023年1月29日发(作者:中药治痔疮)

教育专著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0篇)

教育专著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0篇)

我们有一些启发后,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么做能够提升

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能感染读者呢?下面

是收集的教育专著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

家能够喜欢。

新世纪教育事业的飞速开展,对我们教育工作者而言,既是机

遇,又是挑战,读教育专著读后感。教育新形势下,对加强教师的

自身学习,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非常必要。古诗有云:“欲穷千

里目,更上一层楼。”活动中,本人也受益多多。

一、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者

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

政管理者,有思想的教育刊物,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

这些教师应该有自己明确的教育理想和教育追求。

一句话,没有了思想,人就只是酒囊饭袋、行尸走肉;没有了思

想,教育者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者,他注定了会一事无成、枉度此

生。

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它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用思想武

装我们的行为,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

改变;行动改变,命运改变”。命运的改变,远远不只是个人命运的

改变,也将是整个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改变。二是用思想陶养学子的

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

中,倘假设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假设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

撞,倘假设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

事业,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

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珍贵的生命。

思想的创生,是一种精神的历险,需要胆识,需要勇气,也需

要宽松、宽容的气氛。让我们共同去营造,让我们用心去呵护生长

思想的土壤,让阳光洒满大地,让美好永驻人间,让我们的心灵沐

浴在思想圣洁的光辉中,自由地舞蹈。

二、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这篇报告中指出:“教育的根本作

用,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更在于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

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考、判断、感情和想

象方面的自由,读后感《读教育专著读后感》。”

与“自由”相对的是压抑、禁锢、灌输、奴役、摧残、践踏、

束缚、钳制……这是两种向度的力量。教育保证自由,意味着教育

是探索,是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

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

是防范。

把人从相互敌视、相互防范中解放出来,从狭隘的功利和世俗

的羁绊中解放出来,把人从依附、盲从和定势中解放出来,把人从

习俗、传统、群体压力以及本能欲望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就是教

育的使命。

任何教育无论它处于什么层次,以哪一方面为侧重点,致力于

人自由而全面的开展都应是其安身立命之所,都是其根系所在,人

的自由、解放、超越、完善都应是其根本性内涵。舍此,教育就不

成其为教育。

三、学习,学习,再学习

“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在为不可知的未来效劳,教师和学生间

的代沟从来没有像今天那么大,教师第一次不得不抛去因丰富而摆

出的架子,虚心向孩子学。这是我们怕见到而不得不见到的一幅图

景。教师此时有‘一桶水’也是不够用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

建议》在教育新形势下,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者,学习是唯一的途

径:学习,学习,再学习;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学习,不急功近利,不

心浮气躁;从错误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

学习是人深层的精神需要,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精神

漫游。学习是辛苦的,但更是快乐的,是一种用努力酿造的快乐。

学习是一种交流,是一种滋润,也是内省与自察。伴随着感悟

和体会,淡淡的喜悦在心头升起,飘荡的灵魂也渐渐归于平静,让

自己始终保持着一份纯洁而又向上的心态,不失信心地契入现实,

介入生活,创造生活。

学习能够我们自己。我们通过学习,让知识活化成了诸多良好

的品质:个性、修养、风度、气质、幽默感,对人尊重的态度,以

及对真理的追求与敬畏。这就是教者的魅力所在。最终,因为学

习,我们胜任着我们的工作,我们将学习与工作合为一体,我们实

现了我们美好的生活。

最近阅读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听名字就让人感觉

到了畅快,教育确实需要点“自由”了。

细细地品读了李希贵老师《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就被

它深深的吸引了。参加工作时间不算长,经常会思考一些关于教育

的问题,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常常在耳旁响起,可

时代开展到今日,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更应是心灵的“引路

人”,“授人以鱼,更应授人以渔”,诸如此类至理名言,更是随

处可见,可是,现在的学生到底要的是怎样的教育呢?我也一直在思

索着。

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用非常平实的语

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一个他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

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

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

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

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

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多

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言

解释的淋漓尽致,我不由的为李老师的观点鼓掌。是啊,教育确实

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

反思几年来的教育历程,重新审视教育,我感觉教育应该像农

民种庄稼一样,春天播下一粒种子,缺少水份为它浇水,长满杂草

为它除草,遭遇病虫害为它洒药,缺少营养为它施肥,让它能在一

个安康的环境下一天一天长大,直到秋天收获果实,这期间我们不

能拔苗助长。

而我们在实施教育的时候,总是希望学生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

生长,更希望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成熟,不断地把自己的养分无私

地输送给他们,希望他们全部吸收并强壮起来。但是肥胖并不等于

强壮,孩子们不一定会你给什么就吸收什么,他们总是挑自己喜爱

的零食去吃,他们才不管有没有营养,营养均衡,协调搭配的问

题,只要口感好就行。

书中提出,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

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

我们没有挖掘学生的潜力,反而尽力把他们塑造成另一个我

们。我们要所有的孩子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开展,把本来一个个鲜活

的个体雕刻成千人一面的丧失个性的木偶,把本来丰富多彩的世界

变成一个个塑像。书中说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隐藏

起来的教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

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气氛,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

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

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

当一个孩子感受到成人世界充分尊重的时候,也就是他的自我

教育、自我完善开始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的心智自觉开启的时

候。一个孩子对一门课程的喜爱,有时并不是基于课程本身的什么

价值,而很可能是些常常被我们忽略的十分微小的细节,当孩子从

细微之处感受到了老师真诚的爱,当孩子同样爱上了自己的老师,

也就是孩子热爱这门学科,热爱学习的开始。

放开孩子的手脚吧,让他们自己走路,也许他们能够更快地奔

跑起来!让我们走出为了教育而教育的误区。其实教育很简单,一腔

真爱,一份宽容。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

最近读了《教师行为的50个细节》,通过读书让我觉得,读书

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读这些教育专著时,我边

看边与自己平时的教育实际相比较,不禁有了感触,有了共鸣。这

些书在教我将来如何成为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

人。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一、教师教育行为细节

育人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教师的教育行为要发挥理想的效

果,必须摆脱枯燥与乏味的单一说教,关注自身行为的细节,从细

小之处来影响学生。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教育片段,常常源自与

不经意间的一个细节。一句平常不过的话,一个细小不过的动作,

都有可能给学生的心灵烙下痕迹。一次无意的非言语行为失误,一

句脱口而出的伤人之语,那么有可能疏远师生之间的关系,使教育

产生的真实影响与预期的目标背道而驰。

二、教师教学行为细节

课堂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根本教

学工作。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能够对学生产生教育影响,这

些行为也表达了教师个人的根本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表现出

来的行为细节,不管是言语行为,还是非言语行为,不管是有意表

现出来的行为,还是无意流露出来的行为,都可能对学生的课堂学

习,乃至日常生活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以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语

行为为例,假设教师表现出得当的言语行为,那么就能够感染学

生,引导学生的情绪变化,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假设教

师表现出失当的言语行为,那么就有可能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

情,疏远师生之间的情感,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教师管理行为细节

在学校教育世界里,教师经常承担着管理者的角色。在课堂教

学中,要进展课堂管理或者教学管理;在课余与学生的互动中,要进

展学生管理。教师在管理课堂、管理学生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自己

的行为细节,努力从细节之处做好管理工作。教师与学生打交道比

较多,尤其要注意管理自己的管理行为细节。

四、教师学习行为细节

古人云,“活到老,学到老”。在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知识激

增的当代,作为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的教师,需要抓住

各种学习的时机,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素养,促进自

己的专业开展。因而,不管参加有组织的学习活动还是自我学习,

教师都要管理好自己的行为细节,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教师日常行为细节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在校园之中的日常

行为,也要时时注意细节,以免给学生传递不良信息。在很多时

候,教师日常的行为细节,就是对学生的一次次“身教”,而且这

种教育比“”言教更具影响力。

闲暇之余,我终于读完了这本教育专著--《为了自由呼吸的教

育》,由此我认识了李希贵老师,了解了一名农村中学教师,成长

为全国知名教育家的传奇人生。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过:但凡我所

有的好东西,都要归功于书。我国也自古就有“读书改变命运”的

说法,李希贵老师的人生历程或许能作为这些话的映证。他在文中

写道:像多数文学爱好者一样,我搜寻着所有可以找到的名著,急

迫地、贪婪地阅读,我恍假设置身另一个世界,时而犹豫,时而彷

徨,时而沉思,时而激昂…这种高度痴迷、全身心投入的大容量阅

读,为我的精神世界储蓄了一笔丰厚的财富,随着岁月的流逝,年

龄的增长,这笔财富不断生息、增值,实实在在地滋养着我的心

灵,影响着我的价值取向,为我的生命打上了浓厚的底色。毫无疑

问,在此后的人生道路上,我将幸福地享用这笔财富的利息。

他说:我真正的学习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

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教

育是与读书连在一起的,书是最重要的。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

的养成,民族素质的提高,乃至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都离不开书。

一个人在他相应的年龄阶段,如果没有读过适合他的书,那将是终

生无法弥补的缺憾。李老师之所以能从教师---校长---局长---教育

家一路走过来,跟他通过读书进展的大量的阅读积累及对这种阅读

积累进展的思考和利用是分不开的。他走到哪里,就把读书的种子

播撒到哪里。

他以自身和专家、大师的成长经历,告诉每一个孩子和每一位

家长: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

命运。在终身学习、建立学习型社会的今天,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坚

持学习。今天倡导教师多读书活动,其实更多的是要求教师要处在

真正的读书状态。做一个善于读书,知识渊博,视野广阔的读书

人,而不是只在原有知识水平上,作低质量的重复。当今这个正在

发生宏大的、深刻变化的时代,新学科、新知识迎面而来,只有学

习,才能丰富自己,才不会,不会被时代淘汰,新的教育环境,刻

不容缓的教育改革,逼人的教育形式---我们没有时间再去重复,去

等待,去观望。人生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它不会停留在一个地

方,也不会停顿在某一阶段,它需要不断超越,但不是超越所有的

人,而是要超越自己,超越自己的过去。

养成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更是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

重点内容。今年寒假我有幸读到一本关于养成教育的教育理论专

着。本书的作者关鸿羽是我国著名教育专家,曾先后在中央人民播

送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主持养成教育

专题节目,深受全国观众欢迎。

这本书中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培养良好的习惯不只是为了

成才,更重要是为了孩子成人,在一定意义上说成人更为重要。”

良好的习惯是可以养成的,习惯养成之后看上去如自然,但是

养成的过程却并不是自然的。一些家长经常说:“树大自然直”,

并不符合自然的规律。更不符合人的成长规律。有些人确实在长大

成人之后变“直”了,改掉了幼时的某些恶习,但是这要经过多少

痛苦的磨练,碰了多少次钉子之后的结果,决不是“自然”的。现

在对于青少年的教育,有种流行的偏向是只重视智育而无视德育。

道德作为一种行为标准,实际上离不开行为习惯的养成。现代教育

的长处是学科各有分工,而我们教育的任务正是培养人,培养德智

体全面开展的人。我们每一位教师、每一堂课都各有分工,任务是

很明确的。但是人的全面成长,特别是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实

际上这只能渗透而且必须渗透到各种教育之中去。否那么就不可能

很好地完成教学生怎样做人的任务。所以,养成教育应当每一位教

师、家长都能掌握的教育艺术。从多角度总结丰富的经历,使我们

得到更深刻的规律性认识。

怎样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呢?养成习惯贵在躬行实践。叶圣陶先

生非常强调在习惯养成中的身体力行。他认为,要养成某种好习

惯,要随时随地加以注意,才能收到相当的效果。他以常见的事例

来说明这个道理。他在《习惯成自然》一文中写道,“要有观察的

能力,必须真个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个动手去劳动;

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个把书本翻开,认认真真去读”,这样,

我们“所知”的才能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成为相应的能力和素

质。现代著名遗传学家也获得同一结论,相信对人类来说,进化的

最好方法是学会在从事于必须去做的事情中获得乐趣。把一个信念

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

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性格;把一个性格

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命运。用科学的方法培养良好习惯,不

吝惜在品德教育上花钱,才能使智力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刚开始看《优秀是教出来的》这本书时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感

觉,书中所提的要求都让我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说话先要讲礼

貌、主动询问表关心、乘坐公车不吵闹、见到老师问声好,完成作

业不拖延等这些不都是我们老师平时经常强调的吗?书中没有长篇累

牍的大道理,有的只是些微缺乏道的小细节。真正开始对这本书感

兴趣时是在寒假里,我又再次拜读了这本书,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这

种对事业执著追求的精神。俗话说:“没有教学生,只有不会教的

老师”,好学生要靠老师的鼓励、引导、催促教育才能成功。

作者克拉克先生从细微处着手,通过对55个教育细节的处理,

创造出教育奇迹。作为成功的教育者,作者在书中并没有谈及如何

教书、如何分析教材、如何准备教案,而更像是在谈论如何为人处

事、待人接物。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的例子,让读者感觉作者所描

述的就在我们身边。书中讲述的创造奇迹的55个细节确实常常被人

们忽略,而正是细节创造了奇迹,成就了辉煌。书中提倡对孩子要

从小在平时的一点一滴、一举一动中表达出尊重孩子、宽容孩子、

赏识孩子,并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孩子从生活中学习,从鼓励

中学会自信、从宽容中学会耐心、从赞美中学会感谢、从接纳中学

会自爱、从赏识中学会行动、从分享中学会感谢、从老实中学会真

理、从公平中学会正义、从关心中学会尊重、从保护中学会信任、

从关爱中学会友善……

让绝大多数的老师感到比较头疼的就是如何处理后进生的问

题,比较听话的还好,虽然完成质量不是很高,但至少作业还是能

根本完成的,而对于作业经常拖拉不做的,我们一般采取的方法是

一方面联系家长,让家长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另一方面就是和后

进生谈话,刚开始还是能收到一定的效果的,但久而久之,家长听

惯了孩子在学校的“不好表现”,也会对孩子失去信心,而孩子那

么会认为自己在老师的眼里就是一个差生,就更不想学习了。

作者克拉克也碰到了这样的情况:他的一个“问题”学生已经

很多天没有交作业了,他马上想到了和他的家长联系,但都没能联

系到。有一次总算联系到了,他就把这个消息直截了当地告诉了这

位学生的家长,想得到这位家长的支持。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家长听

完了竟然说:“我孩子在家里也一向如此,你就将就一下吧”。这

个答复真是让克拉克哭笑不得。也许是克拉克他自己认识到了自己

和家长的交流方式有待改善,所以在另外一个学生犯错误的时候,

他改变了策略。他首先是耐着性子给这个家长拨通了,但与第一

个学生的处理方法不同的是他没有直接向这位家长“告状”,而是

向这位家长违心地说他的孩子这段时间表现得如何如何好,这位家

长听了以后自然非常快乐,表示要老师对他的孩子一定继续严格要

求,家长会竭力配合。过了两天,克拉克再次拨通这位家长的,

这一次向这位家长陈述了孩子这两天的表现,家长当然非常气愤,

当即表态,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回家一定批评教育自己的孩子。

读完克拉克的处理方法,真是佩服他的别具匠心。回想自己平时的

教育方式,也是把孩子的不好表现直截了当地告诉家长,而孩子表

现好的方面就很少会去告之家长了。

还记得去年任教六年级时,我也碰到过类似的学生,打给家

长告诉她孩子经常不做作业,家长直接跟我说;“我管不了她,我都

放弃她了,老师你也别管她了。”后来再打她就再也没接过。如

果那时我也象克拉克先生一样,先让家长了解孩子优秀的一面,也

许结果就不一样了。

事在人为,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处理方法会有不同的结果。

优秀是教出来的,我们要给孩子营造一个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

互支持的气氛,唤起他们的学习激情,让他们享受学习的快乐和成

功。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相信我们的孩子会更优秀。

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创造性的

使用教材,积极收集有效的生成资源,重组课堂信息,生成有效的

教学过程。而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活动也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对

知识的反响直接影响着一堂课的成功与否。所以,师生课堂的双边

活动在我看来是一堂课的重点之一,也是课堂灵魂的一部分。师生

互动的成功与否也跟教师对课堂的控制有关。

通过教育读书研讨,让我在语文教学工作中能够不断地提升自

己,锻炼自己。讲《荷叶圆圆》这堂课中,我给予学生足够多的时

间让学生与老师一起共同学习生字词,共同游戏、开火车等多种形

式,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评价等。学生在活动中全都积极主动地

参与,这些双边活动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语言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如果

正确把握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然后教师发挥自

己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一起学习这几个要求学生会听、说、认、读的

生字。将课本语言融入实际情景中,还突出了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特

点。这样一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获取到知识,整个

活动中,学生感到教师不仅是他们传授知识的人,还是他们的朋

友、伙伴,形成了平等和谐的师生气氛,学生与教师到达融洽,情

感交流的目的,使师生的双边活动有成效。

总之,在丰富多变的课堂上,有经历的老师往往能抓住有用的

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教学活动自然顺利,使学生兴

趣盎然,创造出了热闹,活泼,有效的课堂教学气氛。而我在这方

面就需要向有经历的老师学习。教师在教学中也不要无视学生的主

体地位,走上讲台就讲个滔滔不绝,将学生当作了承受知识的容

器,那样学生参与程度不高,导致教学效率低下。新课程理念下的

语文教学,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把课堂的

时间还给学生,通过有效的师生双边活动提高教学效率。

这个寒假,我读了周弘的《赏识你的孩子》读后有几点心得值

得和大家一起分享。

周弘他利用传统教育中赏识的宏大能量,把女儿周婷婷由一个

令人同情的聋哑孩子培养成为我国第一位聋人大学生。他在《赏识

你的孩子》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赏识教育的概念。赏识教育是教育者

在教育过程中,运用欣赏、鼓励的态度去看待、评价受教育者的一

言一行;它成认差异,允许失败,符合生命成长的规律。它能重塑孩

子的安康自信,发现和发挥学生的长处和潜能,使其最终走向成

功。去发现、去挖掘、去放大孩子的优点,孩子的优点就会十倍、

百倍、千倍的无限放大。这样孩子就会找到自信的感觉,就更加相

信自己是好孩子,孩子自己会不断强化自己的优点,最终成为优秀

的孩子。

小学阶段的孩子相互间智力差距不大,我自认为除数学以外的

其他学科,步态需要智商多么高就能学得好,这就需要我们做老师

的运用赏识教育理念,只有不断发现孩子某些详细的优点而放大、

强化它使之形成某一方面的优点,最终形成孩子的优势,成为孩子

的强项,那么孩子可能变得突出了。你的孩子将来在口才、阅读、

写作方面肯定非常突出,因为你在培养、发现、挖掘和强化孩子这

方面的才能、智慧,最终他们会硕果累累。你的学生水平较高,也

是不断发现、挖掘和放大孩子的优美词、句、段、片、章而形成的

效果。

赏识教育的根源是爱,如果我们的老师、家长都能用爱的眼睛

去发现孩子的优点,用正确的方式指出和改正孩子的缺点,那我们

的孩子或许会是另外一个样子。“你能行”,“你真棒”“你做的

很好”“老师相信你的能力”,在老师、家长的鼓励下,许许多多

的孩子在快乐中改变,在快乐中成长,在成长中成才。赏识性语言

与动作带给孩子们的是一种快乐的动力、一种向上的自信,其微妙

就在于它卸掉了压在他们心上自卑的巨石,于是孩子的潜能就象火

山一样爆发了。这世界上没有教孩子,优秀的名师就是使用“赏识

教育”这把开启孩子心灵的金钥匙。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请记

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宏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

愿望。”不少孩子有这样的体验,因为在某次考试中考出了好成

绩,从此就爱上了该门课程。

作为教育工作者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热情,确立教育目标,迎

接教育的挑战。日常生活中,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的顽皮淘

气,教师宽容笑对,节之有法结果耗资会一点一点地改变,最后变

得连我们都不太相信;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贪玩懒散,教师坚持

笑对,坚持培养习惯,最后学生的成绩会一点一点地提高;总有这样

一些画面,学生心灵受伤,教师真诚笑对,平等交流,抚平创伤,

点燃信心,托起希望,最后这个孩子会变得活泼开朗,他总会敞开

心扉笑着生活每一天,成为阳光少年……总有这样一些画面让我们

感动,让我们发自内心地为之赞美!学生年龄虽小,内心却也是丰

富、敏感的。他们更需要教师的赞美和赏识,需要教师发自肺腑的

真诚赏识,愿学生在教师们的赏识中长大,在赞美赏识之中成为最

优秀的孩子。

赏识,抓住了孩子渴望被关注、被重视的心理,让孩子在“我

能行”“我是好孩子”“你真棒!”“你很出色!”“这方法真

妙!”“我真为你骄傲!”的感觉中走向成功,它符合孩子那种希望

得到他人肯定和欣赏的心理。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说:“人性

最深刻的原那么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加以赏识。”他还发现:一

个没有受过鼓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鼓励

后,其能力是鼓励前的3-4倍。因为在学习过程中,鼓励的存在至

关重要,任何孩子都需要不断的鼓励。在教育过程中把赏识的目标

应定位于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有爱心,充满自信,全面开展的新人,

这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守望教育》是刘铁芳教授一本关于教育理想的真情守望的著

作。书中这样写道:“我们今天的世界确实需要雷厉风行的教育改

革家,需要意气风发的行动开拓者,他们站在时代的潮头,引领着

现实教育的走向。但这个世界同样需要默默的思想者,他们把目光

停驻在喧嚣的背后,寻思现实和历史中那被热闹、浮华所遮蔽、遗

忘的问题之域,在无言中追索他们心中的朴素和静谧的思想之路。

他们可能常常被名之为实际的脱离者,时代的落伍者,但他们依然

在寂寞中执著地思索。他们同样是可敬的!”书中还提到,近年

来,社会越来越关心教育了,但是从很多方面我们接收到的信息都

是以批判为主的,把教育的问题都归结于教师,甚至传言"一流的学

生,二流的教师"。教育,其实是跟我们每个人相关的整个社会的

事,应该是整个社会"关心并团结协作"的事,而不是出了问题就是

老师或者学生个体的事情。

有人说当今的孩子非常幸福,不管是生活条件还是教育条件,

都远远超过过去!想要什么就能有什么!真的是这样的吗?不禁要

打个大大的问号。不能全否认,但至少有一点,对孩子来说是不公

平的,这样的说法都是以自己的角度来说的,从未站在孩子的角度

来看待!“让教育充满爱和乐趣,让孩子成为孩子”这是《守望教

育》给我的最大触动!印象颇深的一句是“没有故事的生活是寂寞

的,没有故事的童年是暗淡的”,让我思考最深的一个问题便是

“对于孩子什么最重要?”

每个家长最大的期望就是培养一个“成功”的孩子。什么是

“成功”?在他们眼中便是考试成绩优秀的人抑或读书机器罢了。

为了这“成功”,他们费尽心思替孩子着想,甚至愿意付出一切。

殊不知,这只是美其名曰罢了!那孩子除了认真读好学校的书考出

好成绩之外是否还需要其他的本领和知识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

我认为儿童更需要童话故事的滋润。童话是人类的梦,是生活的

酒,是智慧的乳汁,是美好希望的翅膀。

曾几何时,祖母、母亲的故事是伴随孩子的童年的。模糊记得

“山里的破庙”、“狼外婆”、“小红帽”……即使自编的也给童

年增添了许多神秘和快乐的色彩。童话总是用浅显的语言,通过梦

想将一个个聪明、善良、淘气、可爱、愚钝、可笑的人物、动物用

梦想的手段编织起来。即使童话中总是好人战胜了恶人,到最后过

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但孩子们还是会听得津津有味。有故事陪伴

的童年,虽然但不寂寞。即使长大后,这些童年的故事还会在依稀

在记忆中存留。现在的童话故事丰富多了,但孩子们口耳相授的故

事却少了。也许正如人们所说“社会的开展总是要付出代价”,那

孩子们的代价就是听故事看故事的时间被电脑游戏和兴趣班所替

代,家庭也仅是个学校的延伸。教育本该让孩子贴近儿童生活儿童

世界,可是现在的教育是纯而又纯的。故事渐渐走出了孩子的生

活,逐渐的就是快乐童年越来越远。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想象力那么贫乏?我猜想这和接触的童话多

少有关。童话是儿童想象力的引发者,是培养想象力的最好材料。

童话中有很多“怪”思想,多看童话的孩子必然会有奇思妙想,而

每天只接触试卷作业的孩子,他们的想象力从何而来?他们的生活

是枯燥乏味的,在他们的世界中,每天都是“安静”的,都是“平

淡”的。要让孩子有丰富的想象力,我想应该从故事从童话开始。

我也试着给孩子们每天讲故事,让孩子真正的走近故事,走近

真正的童年,我觉得还是应该从社会出发。但作为教师的我们还是

要努力还孩子故事。

让孩子成为孩子,让孩子有个七彩童年,让孩子多看看到冉冉

上升的朝阳,渐渐落下的夕阳,夜空中闪烁的星星;草丛中蹦跳的

蚱蜢,稻田里忙碌的青蛙,花丛中飞舞的蝴蝶,树枝上淘气的毛毛

虫,小河里欢畅的鱼鸭,不要让孩子的童年变得“黑白”一片,让

他们在以后回忆时有更多的快乐,让他们童年的风景是美妙的。这

是我看完整本书最想说的。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一生

有着许多精辟的教育思想,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他的教育思想,效

劳于我们的教育事业。在陶行知看来,生活教育就是以生活为中心

的教育。他说:“生活教育是生活原所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

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

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主要包含三个根本点:生活即教育,社

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对于先生的教育理念,我有几点启示:

一、教育要生活,更要回归于生活。要与生活严密结合。

陶先生所倡导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陶先

生提出“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

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

学”。他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

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

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

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

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历,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

这种经历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历,学生才能

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

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

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陶先生倡导“生活即教

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

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社会即教育”,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

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

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

育。陶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

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今天我们的教学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

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学习离不开生活,学习就在生活之中,学生

活中的问题,已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所努力做到的。我们也更应该

明白我们所要教育出来的学生不是只会背书只会知识的学生,而应

该是会学习,会思考,会生活的学生。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才是教

育的本质。

二、教育方式多样化,要有新颖性和创新性,多角度激发学生

的兴趣和学生的求知欲

陶行知先生作为一名大教育家,他的教学方法论十清楚白。首

先,教育教学方法是灵活的,根据“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教学方

法的选择要根据“做”的内容特点及教的规律、学的规律来决定。

陶行知极其重视实践,他由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的口号而改“知行”之名为“行知”。在教育方法论上,他特别重

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解决了长期纠缠于中国教育史的“劳心”和

“劳力”的问题。他说:“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创造之母。事事

在劳力劳心,便可得事物之真理。”并由此得出学习方法的论断:

运用知识,“用心以制力,就是一件重要想如何可以把这件事做

好,如何运用书本,如何运用别人的经历,如何改造用得着的一切

工具,使这件事和别事相互影响。”柳斌说:“只有让学生主

动开展,人才会有多样性,如果都是机械被动地开展,那将来都是

一个模子。”提倡的是个性。陶行知把腐朽思想称为“裹头巾”,

提出“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继续创造。”号召人们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在详细

教学中,“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

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素质教育

讲的也是个性、创造,一切陈腐的、机械的、损害学生身心安康的

教育活动是错误的、有害的,必须坚决抵抗

所谓“教学”即教学生学;所谓“学生”首先要学会生存。因

此,归根结底教育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如何生存”。

至于如何教才是最有成效的捷径,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

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老师如果只

“教”或只“教学”,就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承受知识,

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师是主

导,学生是主体,陶行知认为,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传授给学生,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

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正确结果。与此同时,陶行知又指出不

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设计好一系

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本

身而言,能推而广之,到达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对解决问题

的方法而言也能够发出去,以期到达解决别的问题。他想通过这一

方法的寻求来最终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学生就不仅能使自

己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可以解决新的问题。陶行知说:“唤起

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学’和

‘乐’是不可别离。”又说“治学以兴趣为主,兴趣愈多,那么从

事弥力,从事弥力那么成效愈著。”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各科

教学都必须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前提,方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本文发布于:2023-01-29 08:48: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5625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