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浮力课件

更新时间:2023-01-29 08:35:34 阅读: 评论:0

国有银行招聘条件-stand怎么读


2023年1月29日发(作者:圆柱体积)

.

《浮力的应用课件|浮力课件》

摘要:乒乓球、水、水槽、铁块、弹簧测力计、阿基米德原理实验装置等,=G排展开,即F浮=G排=ρ液gV排,根

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理解物体的浮

沉条件

浮力的应用的课件应该要怎么进行制定呢?下面浮力的应用课件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欢迎

大家浏览。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3)知道浮力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通过收集、交流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阿基米德原理

乒乓球、水、水槽、铁块、弹簧测力计、阿基米德原理实验装置等。

一.引入新课

轮船、鸭子、人游泳时能浮在水面,是什么原因呢?这节课研究与此相关的知识导出课题——

浮力。

二.新课教学

(一)用测量法研究浮力

.

演示实验:如图,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在空气中受到的重力记为G,再把此物体浸没在水中

测它的重力,记为F,比较两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发现了什么问题?据此,你能得出什么结

论?

分析实验:示数变小了,说明物体受到了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浮力。

F浮=G—F即弹簧测力计两次读数之差,这也是浮力的测量方法。

(二)浮力产生的原因物体受到向上向下的压力差。

(三)浮力的大小

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课本P95

1.提出问题2.猜想3.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5.分析实验6.得出结论

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阿基米德原理的公式表示:F浮=G排

为了更好地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将公式F浮=G排展开,即F浮=G排=ρ液gV排

这样就为利用阿基米德原理解答实际问题提供方便。

突破难点的方法:把此探究实验做好,真正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四)物体的浮沉

利用课件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物体受到两个力(F浮、G物)的作用,当F浮

G物时,物体将上浮;F浮=G物时,物体将悬浮;F浮G物时,物体将下沉。

对于漂浮在液面的物体,其所受浮力等于物体本身的重力。

(五)物体的浮沉的应用

1.密度计

2.潜水艇

3.飞艇

.

4.热气球

5.氢气球

1、教材内容要点分析:

第一,浮力;第二,物体的浮沉。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

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

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

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3、教学目的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

浮力产生的原因,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以及演绎推理能力等。还要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

对物体浮沉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

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个知识点既是

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任教班级属农村中学,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

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

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

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15岁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

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

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

生理解和掌握。

这节课可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

生为主体的原则。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

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

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新课引入: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课便以课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课题,引导

学生思考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

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讲授新课:

任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这节课主要采用实验的方法来建立浮力

的概念。我将书中图12-2这个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实验,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

能力,增强了他们的感性认识。为了使学生能认识到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托的力,这里我增

加设计一个用手托石块使弹簧秤示数减小这样一个随堂小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概括总结出浮

力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从日常生活和常见的自然现象中举例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

到浮力。

在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个重、难点时,日常生活中一些错误的经验或思维定势会在学生头脑

中形成模糊的观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这里可以演示一个小实验:

一根小铁钉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块在水中会上浮,大木块显然比小铁钉重。可能又有一部分同

学这时会提出小铁钉下沉是因为铁的密度大。教师可再演示一个小实验:一个废牙膏壳密度没

有变,空心时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团后在水中会下沉。说明密度也不是决定浮沉的条件。这样

经过演示,讨论和分析,纠正了错误观点,引导学生从运动和力的关系角度来讨论物体的浮沉

条件,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根据二力合成

知识,由学生讨论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

这时强调物体上浮、下沉是运动过程,此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结果是沉到液体底部,

上浮的结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并再演示一下浸没在水中的木头的上浮过程,以加

深印象。漂浮与悬浮的共同点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容易使学生产生“物体的漂浮与悬浮是一回

事或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的错误观点,这时我用一个乒乓球和一个空心金属

球投入水中分别演示漂浮与悬浮实验。使学生直观比较出漂浮是物体浮在液面的平衡状态,物

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悬浮是物体浸没在液体内部的平衡状态,整个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强

调同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是不可能的。

学生经过合理猜想,讨论,设计出探索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实验方案。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得

出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与液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浸没后深度改变无关。

受时间、器材限制,浮力大小与物体本身密度、形状等因素无关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加以说明。

这样就为下一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悬念,作好铺垫,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

3、反馈和巩固:

这节课教学容量大,所以反馈和巩固主要留待课后完成。如果课堂上有剩余时间,可请同学回

顾板书内容,归纳出通过本节课学到的三种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称量法,为下一节课理

解阿基米德原理实验做准备。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悬浮和漂浮的区别。

本文发布于:2023-01-29 08:35: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5619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浮力课件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