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对当代中国教育的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著作中,对中国教师影响最大的是《给教师的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的原著《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写于1965年—1967年间,是
苏霍姆林斯基用毕生的心血和汗水写成的最著名的教育遗产之一。在我国,此书
最早于1981年11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后来教育科学出版社根据我国的情
况和教师阅读的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精华部分,另从苏霍姆林
斯基的其他著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仍然定为
100条,改称《给教师的建议》,也于1984年6月出版。后来此书再版和重印多
次,成为全国中小学幼儿教师教育经典阅读的必读书目之一,在中国教育界产生
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现在无法统计全国中小学和幼儿教师中,有多少人阅读过《给教师的建议》,
又有多少人从这本书中得到启迪和鼓舞。可以说,许许多多的青年特级教师、优
秀教师都是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的陪伴下成长起来的,都是从《给教师的建
议》中汲取了成长的力量和教育的智慧。许多名师在谈及自己的成长经历时,都
感恩于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给教师的建议》。
杭州市拱墅区著名特级教师闫学老师谈阅读此书的感受是:阅读这些温暖的
文字,我常常会不自觉地朗读出声,抑或在久久的静默中泪湿眼睫。悲悯的情怀,
心灵的关切,人性的尊重,永不言弃的理想与信念……只要你从事教育,只要你
是教师你就不能不知道苏霍姆林斯基,不能不阅读他的这本灯塔似的著作——
《给教师的建议》。
上海松江区名师谈永康老师说过:我找到一本令自己百读不厌的书就是《给
教师的建议》。前几年,刚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一著作,我很激动,我从来没有
看到教育可以这样做,还可以这样写。它激活了我对教育的思考。
谈到苏霍姆林斯基及其著作在中国教育界的影响,教育科学出版社的编辑刘
灿曾说过:我们在部分中小学老师和教育研究者中进行了一个关于教师阅读
的调查,其中一个问题是:“在您读过的古今中外的各类书中,有哪些令您印象
深刻,对您当老师特别有启发或帮助?觉得特别值得推荐给中小学老师一读?”
很荣幸也很骄傲,我社的多种书籍被大家提及,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
系列著作。
一位教育研究者说:“它(《帕夫雷什中学》)点燃了我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
情。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所有的书都值得推荐给中小学老师阅读。
一位特级教师说:“我只想提出一部书——《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
它激发了我对教育的深刻思考。这是部‘永恒的教育经典’。”
一位小学老师说:“通过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明晰了自己的一些
蒙睫的教育思想,教育教学变得大气沉稳,不再浮躁。”
首都师范大掌教育学院2009级的研究生们说:《给教师的建议》“里面有很多
教育原则是一个教师必须具备的,而大多数老师却仍缺失”;因而称其为“一本
教师的行动手册”。
《给教师的建议》是l980年我们建社第一年出版的,畅销至今,累计销量逾
百万册。苏霍姆林斯基的其他几都著作(如《要相信孩子》、《学生的精神世界》、
《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后再版改名《公民的诞生》)、《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爱情教育》)自我社上世纪80年代出舨以来,也是常销不衰。(《人民教育》2010
年第24期52页《努力做中小学教师的良师益友》上述资料可以说明,苏霍姆林
斯基和他的著作成就了教育科学出版社,也足见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和其教育思
想在中国广大中小学教师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新世纪之初开始实施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无数教育管理者认识到:苏
霍姆林斯基的许多教育理念正与我们新课程改革的许多观念不谋而合。许多主管
部门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纷纷印发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著作,作为新课程改革
通识培训的教师必读教材。例如在2003年11月份,笔者所在的潍坊市教育局和
寿光教育局曾统一下发文件下,要求全市中小学教师共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
师的建议》,并组织了多次学习考试和论文评选活动。此项活动,也促进了广大
一线教师对苏霍姆林斯基著作的学习,也促进了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在中国的
传播。
在今天的中国,许多教育者也借用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的格
式,写下过《给教师的100条新建议》、《给班主任的100条建议》、《给学生的100
条建议》、《给校长的建议》等,也足以证明苏霍姆林斯基这本著作对中国教育的
巨大影响。
通过对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的学习,一大批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开始有意识
在实践中运用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以指导自己教育教学活动,其中有魏书生、
李镇西、李吉林、吴辰等。
一名教师要想为名师,取得一定成就,就必须阅读大师经典,与大师对话,
从大师的教育经典著作中汲取营养,这是名师成长的必由之路之一。朱永新教授
在《我的教育理想》(第28页)中说:勤于学习,充实自我,这是成为一名优
秀教师的基础。一个理想的教师,一个要成为大家的教师,一个想成为教育家的
教师,他必须从基础的做起,扎扎实实地多读一些书,在苏州,我们搞了一个名
师名校长培训班,除了进行“与大师对话”等各种培训外,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读
名著。你不读《论语》、不读陶行知、不读杜威、不读苏霍姆林斯基,恐怕很难
成为教育家。
苏霍姆林斯基在中国为什么会受到教育工作者们如此的青睐和欢迎?这不能
不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
1、他的“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教育思想适合中国国情。人的全面发展是
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苏霍姆林斯基根据苏联社会的要求
和自己的实践,提出苏联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是
他终生执著追求的目标,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他认为全面和谐发展
的人,就是把丰富的精神生活、纯洁的道德、健全的体格和谐结合在一起
的新人,是高尚的思想信念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融为一体的人,是把对
社会的需求和为社会劳动和谐统一起来的人。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实
施全面和谐发展教育,即把教育看作由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美
育五部分有机地相互联系并相互渗透的统一的整体。
2、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思想,对于如何把学校
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
兴趣和特长,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的问题,进行了成功的探索。他一生在
基层从事平凡工作,创造了不朽的业绩。他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
是他取得成功的力量源泉;他对理论问题的勤奋、求实的探求精神,使他
获得了重大理论建树。苏霍姆林斯基的精神,是一切教育实践工作者和理
论工作者学习的榜样。苏霍姆林斯基“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理
念,对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的教育国情来说,也是非常适合的。
2、他有一颗终生爱孩子的心。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础
和灵魂。而苏霍姆林斯基更是把自己毕生的“爱”献给了教育,献给了孩子们。
在《我把心灵献给孩子》一书的前言中说:“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
以不假思索地回答说:爱孩子。”(三—4)教师想爱孩子,必须要先了解儿童
的基本情况。“不了解儿童,就不可能成为教育者。”(三—9)“热爱孩子”
的观点和语言,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文章中俯拾皆是。
在《我把心灵献给孩子》一书的前言中,苏霍姆林斯基曾深情地说:
“儿童世界则是一个特殊的世界。儿童有他们自己的善恶和荣辱观念及人的
尊严观念;他们有自己的美的标准,甚至有自己的时间长度:童年时代,一天犹
如一年,而一年则是无限长的。我一向认为,进入童年这个神秘之宫的门,就必
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一个孩子。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才不会把您当成一个
偶然闯入他们那个童话世界大门的人,当成一个守卫这个世界的看守人,一个对
这个世界发生的一切都无所谓的看守人。”
在今天的中国教育界,接受教育的儿童和孩子们被放在了非常尊重的位置,
因而“爱”孩子的思想和作法,非常容易引起教师读者的共鸣。阅读苏霍姆林斯
基的文章,我们无不为他爱孩子的语言所打动,更为他倾注满腔爱心帮助困难学
生转化和成长的做法所感动。
3、他有着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
苏霍姆林斯基22年年如一日地在帕夫雷什中学担任校长,他把全部心血都倾
注在教育事业上,他每天坚持早上5点至8点从事写作,白天亲自上课、同教师
们一起听课评课和参加教研活动,并兼任班主任,晚上则整理教育笔记,思考一
天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他整整花了10年时间,跟踪观察和研究学生从童年到
青年的各种表现,对3700多名学生作了观察记录,积累教育教学资料2000多本,
先后转化了107名差生,都作了详细产记录。此外,他还勤奋阅读了国内外各种
教育著作,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学习经验,在生前即获得了崇高的荣誉,但他一直
默默无闻地工作,从没有脱离帕夫雷什中学的师生和课堂,直至最后逝世。他把
终生献给教育和孩子的做法在世界上产生的广泛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经
验几乎涵盖了基础教育的各个方面。他提出了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主张,从
教育的内容来说,主张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美育诸方面全面发
展,并在各项教育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也都有非常精彩的论述。可以
说,基础教育的方方面面,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都涉及到了,而且还有建立
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体系,这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家的著作与实践中是很少见的。
苏霍姆林斯基生活在上世纪中期苏联社会主义国家中,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坚
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注意吸收人类教育丰富的历史遗产,密切联系苏联
教育的实际,并进行长期实验研究而形成了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教育理论,这是
他与欧美其他教育家的根本区别。苏霍姆林斯基的国情同中国基本是一致的,他
的学校管理模式和教育方法也同中国大致一样,这也是他的教育理论受到中国教
育工作者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
4、他的教育理论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基本吻合。
中国新世纪基础教育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成功实施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
革。这次改革,步伐之大,速度之快,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它促使我国的
中小学教育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历史性转
变。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与苏霍姆林斯基的个性
全面和谐发的教育思想是相通的。新课程改革倡导课程功能从传授知识到引导学
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转变;课程结构要体现均衡性、
综合性和选择性;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确立
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等等,所有这些理念,都与苏霍姆林斯
基的基本教育思想是符合的。
5、苏霍姆林斯基“培养集体”的教育思想,也与我们倡导的“学习型组织”
的理念相吻合。
“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学习型组织”中的所有成员均通过个体的学习
和共同的学习不断修善着的团体、创造着自我,整个组织成为了学习的生命体。
而苏霍姆林斯基的“集体”是一个充满个性的组织,个性只屈从于集体中核心的
权威,其间的每个人对集体都有着独特作用和贡献。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集体的
温暖支持,需要集体中各种人际关系的积极参与,需要用集体来反观、约束、激
励自己,即围绕学生的复杂关系和行为使孩子无意识地受到感染,这是道德教育
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的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培养责任心和“尊重人的态度”。
责任心表现为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对自己的亲人、朋友、熟人负责,对人民、国
家负责,对生活的土地负责,这是道德规范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尊重人的态度”
是普遍的道德规范。道德教育需要通过学生进行相互交往(知识学习、课外活
动),在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和环境中感化,并且让其在集体活动中感受到他人
的需求而愿意为周围的人的幸福去努力。评价学生的道德水平也需以其思、言、
行的统一为标准。在集体教育中,学生将养成三个重要的品质:兴趣、善良和自
由。所以,苏霍姆林斯基对高扬集体的思想,包括重视良好集体的形成、集体对
个人成长的作用、集体对形成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意义,等等。而且苏霍姆林
斯基把学校、家庭、社会构成一个网络式的最优化整体施教体系,并把其中的众
多施教主体比作“雕塑家”,施教观上强调“系统”、“综合”、“最优”。
6、苏霍姆林斯基教育著作的语言富有强烈的感染力。
凡阅读过苏霍姆林斯基专著的教育者,无不为其生动优美的文字所吸引。苏
霍姆林斯基的文章有以下四大特色:
一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目前工作在一线的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
阅读时间很少,迫切需要提高阅读效率,而很多的外国教育专著名词述语充斥全
书,让教师们难以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文章中既没有艰深难懂的教育理论,也
没有玄奥晦涩的学术概念,作者犹如同朋友叙话家常,语调亲切平和,道理简单
明了,如同聆听一位教育长者的谆谆教诲,如同聆听一位教育智者的娓娓叙谈。
例如在《给教师的建议》232页中说过:“学生和教师好比是在共同构筑一座楼
房,当学生从教师那里接过一块块的砖头时,要知道把这些砖头垒到什么地方去,
并且能看见整个楼房,用思维来把握它,不时地站得远一点来看,把这个建筑物
看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
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
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
的真正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的所有教育论著,都是用散文的语言表述的,读
他的著作,便是听他一边讲述故事,一边抒发感情,一边阐述理念,阅读他的文
章简直是一种享受。
二语言浅显,富有哲理。苏霍姆林斯基著作中的许多语言,在浅显的论述中
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对儿童和阅读的成年人都具有非常深刻的教育意义。
例如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第257页《人生下来是为了在自己身后留下痕迹》
开头说:“人生下来,并不是为了像无人问津的尘埃那样无影无踪地消失。人生
下来是为了在自己身后留下痕迹——永久的痕迹。一个人首先要使自己留在人的
心中。我们常说的不朽就在于此。我们活着,就是为了使儿子或女儿牢牢记住自
己,就是为了活在他们的激情和劳动之中。人最大的幸福和生活的意义就在于此,
如果你想留在人们心中的话,那你就去培养自己的子女吧。培养人,这可是最重
要的社会责任。”
三是如诗如画,生动优美。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教育家,也是一位文字水平
高超的文学家,运用生动的描述性的语言,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排比等句式。
阅读他的论文中的事例,如同阅读一篇篇充满爱心的优美的小小说;阅读他的描
述性的文章,如同阅读一篇篇优美的散文诗。例如,他在《我把心灵献给孩子》
第56页中论述孩子们的思想表现时写道:“于是我看到:一个孩子的思想河流
汹涌澎湃地在畅流,不断产生新的形象;另一个则如同一打气势磅礴、水面宽阔、
深浅莫测,却缓缓流动的大河。河水的流动甚至无法察觉,但它却奔流不息,无
法使它转入新的渠道;而另一些孩子的思想河流则轻快急速,好似可以加以堵截,
使它立即转变流向。”
四是平易浅显的理论与生动的教育实例相结合。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实践型
的教育家,在平易浅显的理论叙述中,融入了自己亲身经历和总结实践的教育实
例。这里既有师生教育活动的内容,更有师生教育实践的案例,增强了其著作与
文章的可读性。苏霍姆林斯基在叙述这些教育案例时,并不是平铺直叙地进行介
绍,而是包含着对师生的爱心,让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很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并受到感染。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包括经验)
在当代中国的传播与生长,正犹如一丛移植并盛开的玫瑰,虽然其主要思想基本
适合于我们这一块土地和今天时代大背景,但我们要从他丰富和教育著作和教育
理论中,吸取更多适用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点,以指导好我们今天的
教育教学改革。
本文发布于:2023-01-29 08:18: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5615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