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道德缺失

更新时间:2023-01-29 07:45:01 阅读: 评论:0

中考数学用高中公式给分吗-遍地诱惑


2023年1月29日发(作者:设计师工作总结)

孔子的道德观解救“道德缺失”

中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期,由于一些人对道德水准的迷惘、道德评价标准

的失衡,从而导致了道德缺失现象的出现。现今的道德缺失已不再仅仅是作为独

立个体的人的道德失衡,而是以群体为尺度的集体道德缺失:蔑视道德、缺失诚

信、耻言理想、职业道德滑坡。道德的底线也是一个民族存亡的底线,正确认识

道德缺失现象,探讨解决道德缺失问题的对策,对于唤醒沉睡的人性,营造德福

一致的文化氛围,重塑社会需要的道德规范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道德缺失现象的几点表现

1、诚信缺失

诚信是一个古老的道德命题,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体现。由于我国建立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间较短,受千百年来传统文化的影响较深,人们对经济学本

身的内涵还不了解,导致中国社会生活中出现了诚信缺失现象。在经济领域,存

在着企业信用缺失、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缺失。在其他社会生活领域,假东西充

斥如假文凭、假政绩、假鉴定等,不一而足。以企业信用缺失为例,据有关资料

统计,企业逾期应收的贷款额占贸易总额的指标在完善的市场经济国家中仅占

0.25%一0.5%;而我国目前超过5%,其水平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10倍到20倍。

2.职业道德缺失

道德是一定群体认同的调节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集团之间行为关系的规范、

原则的总和。一个群体所遵循的规范和原则是以某种职业的道德体系来体现的,

职业领域中的道德素质滑坡主要是和从事职业的主体奉行拜金主义、个人主义、

权利本位的价值观密不可分的。医生“药品回扣”、“收受红包’、“漠视生命,’;

警察“知法犯法”、“警匪勾绪,、“随意扩张权力范围”;公务员“行贿受贿”、‘公

款私用”、“行政不作为”„„可见,职业领域中存在的道德缺失和失范现象确实

令人担优。

3.社会责任感缺失

中国现代化的宏伟理想能否早日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社会各阶层社

会责任感的强弱。而在当代的中国,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泛滥,假冒伪劣、

以权谋私、挥霍浪费行为屡见不鲜,吸毒贩毒、赌博盗窃、漂娟卖淫、坑蒙拐骗

等丑恶现象又滋生蔓延起来,使整个社会道德秩序混乱,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间题。

这里所说的社会责任感,不仅指对自己的家庭和国家承担责任,而且是指对全社

会、全人类的共同责任的担负,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面对上述各种道德缺失现象,人们回想起了中国的传统道德是否能够对现代

社会起到作用。

孔子的哲学是一种道德哲学,他的哲学思想,主要是企图回答社会与人生的

问题。关于哲学根本问题的论述,他远不如道家;关于宗教问题的论述,他远不如

墨家;然而,关于伦理道德观念的论述,他却远远超过先秦各个学派。因此,可以这

样说,孔子是我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奠基人,他的伦理道德观念,两千多年来深

深地影响着我国乃至整个华人社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至今仍然熠熠生辉。

孔子的基本思想是“为政以德”,他不满于当时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状况,一心

要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孔子的基本出发点是:只有把政治统治建立在道德教

化的基础上,才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自觉从善,走上正道;而依靠法制、刑政,百

姓虽然可以不做坏事,却不会有知耻之心。从上述基本观点出发,孔子提出了一系

列道德观念。

孔子思想的道德观主要是:仁、义、礼。

“仁”

孔子在继承了仁的传统含义基础上,将仁直截了当地归结为生命、人心,从

而形成了系统的仁学。他在短短的一个《论语》中,用了105个“仁”字,可见

他对仁的重视。

就本质而言,孔子的仁就是人心对生命的珍惜、热爱与尊重。大致看,主要

含三个层次。一是爱己,即对自我生命的珍惜与尊重,这既是人同于动物的天性,

又是生命价值的自我体现。二是“孝悌”,即热爱自己的父母兄弟,热爱自己的

妻子、丈夫和子女。“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三是“爱人”,即“博施于民而

能济众”,热爱社会、周围所有的人,也就是让世界充满爱,这是仁的核心。当

“藩迟问仁”时,孔子毫不迟疑地回答说:“爱人”。这种“爱人”思想可以沟通

人们彼此的心灵,弥合人与人之间的裂缝,减少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和利益之争,

消除人们心灵中憎恶与仇恨,增强集体主义与民族凝聚力。

近几年,社会越来越发展,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大,人与人之间的

感情越来越冷。客观地讲,短时间难以让大家都做到“爱人”,难以改变这个现

实。不可否认,现实社会中,不少人为了蝇头小利,给别人当“孙子”,视自己

如走狗、大粪,甚至出卖自己的肉体或灵魂;不少人不爱妻子爱女子,不孝父母

孝“长官”,甚至有人因遗产或其他利益之争视兄弟姐妹如路人、仇人。所以当

前应首先提倡爱己和孝悌,这是“爱人”,的基础,这是培养爱人的必经之路,

也是做人的起码伦理标准,很难想象一个连自己和父母家人都不爱、不孝的人会

爱别人,除非有利可图或有求于人。

就形式而言,孔子的仁有一贯之道:“忠恕”。它贯穿于整个仁学之中。它主

要包含正反两方面内容:“忠”包含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以至“杀

身以成仁”等一系列的道德内容,是一个由己及人,由父母及君王以至整个社会、

国家的与人为善、乐于奉献的高贵品德。“恕”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即

自己做不到有利于别人的“忠”时,起码要做到不有害于别人。

在如今个体贫富差距悬殊,地区差距较大,而又最求共同富裕目标的“特色”

道路上,倡导孔子的“立己”、“立人”的“忠”的思想具有特殊的历史与显示意

义。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损人利己、坑蒙拐骗盛行,欺行霸市、偷盗抢劫

屡见,我们更应该大力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道德思想,这也是做人的

基本要求,如果大家都能规规矩矩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话,民族的复兴才有希

望。

“义”

孔子将“义”看作人们必不可少的道德品质。他要求“君子”先“喻于义”,

即理解义的意义;再“义以为上”,以义作为行动的指南;进而“义以为质”,把

义化作自己的血肉,使自己的思想发生本质的变化。孔子在“袁公问政”时回答:

说:“义者,宜也”。“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即凡事“适

宜”即为“义”。他主张人们为人处世应以义为尺度,以“适宜”来衡量;不论

何时何地都应做到“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就主要内容而言,义包括两方面:一是正直。孔子在“子张问士:何如斯可

谓之达矣?”时,回答说:“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他把正直品质作为达德之

士的重要标志。孔子要求从政人员,特别是掌权者为人正直:“政者,正也”。“其

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正直才会

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才会得到大家的帮助和拥护。如果从政人员不秉公办事,

不“中立而不倚”,以权谋私,搞不正之风,考虑事情处理问题搀杂私心杂念,

则一定群众不服,政令不通,行政效率低下,社会不安定。二是后利。孔子肯定

人的本性,重视个人的物质利益,主张人们过上富裕的,“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他也曾为自己过上富裕生活而奔忙,“富而可求,虽执

鞭之士,吾亦为之”。但是,他不是片面地追求利,而是将利与义结合起来,先

利而后义。主张“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当自己得到利时,要扪心自问这种

利是否“适宜”?是否符合“义”?如果符合义,就可大胆地取。如果不符合义,

就不要拿,否则就是苟得不义之财,寡廉鲜耻。

今天,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许多人对善与恶、是与非的判断标准把握不准

或不正,社会歪风邪气上升,百姓拉关系,走后门,不情愿地请客送礼塞红包,

靠“扶上马”、“送一程”上来的干部见利忘义、假公济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

肆意侵吞挥霍国家和集体财产,极大地扭曲了人们的灵魂,破坏了社会风气,激

化了社会矛盾,阻碍了经济发展,危及到政权稳固。为此,我们应大力提倡、弘

扬孔子这种正直和先义后利的朴实思想,既注重个体意识,又强调群体意识,提

倡崇德重义,反对见利忘义,打击歪风邪气,伸张正气,教育人们以义为武器,

制裁不正当的利欲。

“礼”

孔子非常重视礼,认为礼是仁的外在表现,是人的外在规范。孔子在“颜渊

问仁”时,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他要求每个人的视、听、言、动都要以礼

为准绳,“非礼勿礼、非听勿听、非言勿言、非动勿动”,甚至尖锐地指出“不学

礼,无以立”。礼的内容很广泛,其核心是“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

顺,则事不成”。

就其内容而言,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守法。孔子主张德治,但同时重视法治。

孔子说过:“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怀刑即安于法。他主张以德治为主,法治为

辅。他认为,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必须制定一系列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这

总称为礼,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理解的法。法、礼的目的是一致的,殊途同归。

如果大家都懂礼、守法,社会即可维持安定。二是礼节。孔子认为,大家彼此尊

重就是礼,爱人要通过礼表现出来。礼要传下去,还要有所节制,所以又谓礼制、

礼节。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即一个人过于

质朴显得粗野,过于文饰流于虚浮。在礼节的训练和陶冶下,使人文质相济、恰

到好处、举止适度,优美大方,这才是“文质彬彬”的君子,才算高尚道德与才

能的人。三是贵和。孔子说:“礼之以和为贵”。他指出贵和是在礼的制约下的

和,如果脱离了礼,而一味追求和,那就不是“和”,而是“同”。“君子和而不

同,小人同而不和”指出了“和”与“同”的差别:“和”以礼为准绳,有原则

性;“同”从以个人私利出发,毫无原则性,是无原则的“苟同”。

孔子在一般道德修养方面,也有很多言论。孔子提出“内省”,即自我反省。

怎样反省呢?孔子指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篇》孔子

还鼓励人们改过:“过则勿惮改。”(《学而篇》)“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卫

灵公篇》)这种要求人们自我批评,并不断改正过错的言论,我们是应当借鉴的。

孔子还提出“三戒”,即对三件事应当戒备。他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

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季氏篇》)

他还提出“三乐”,即三种有益的爱好和三种有害的爱好:“益者三乐,损者

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季氏篇》)孔子把喜好用礼节节制自己,喜好说别人的优点,喜好多交品行好

的朋友,作为三种有益的喜好;把喜好骄傲自满,喜好闲游放荡,喜欢大吃大喝,作

为三种有害的爱好。这些教诲,在今天看来,仍不失其现实教育意义。

总之,孔子关于道德修养的思想是极其丰富的,有精华,也有糟粕。其基本精

神,历经两千多年,并没有减损其光辉,相反,历代志士仁人身体力行的光辉业绩,

丰富、发展了它,不断赋予其新的生命力。今天,它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也越来越

大。1988年1月在巴黎召开的有全世界2/3诺贝尔奖得主参加的诺贝尔奖得

主会议,多次引用我国儒家文化。大会宣言中有一句话:“要使人类在21世纪生

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到孔子那里寻找智慧。”可见,孔子倡导的儒家文化的

影响力是多么深远、广泛。我们作为儒家文化的源头———中华民族的子孙,更

应认真地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把我们的道

德建设推向新的高度。

姓名:杨少波

学号:2

班级:2008级广告1班

本文发布于:2023-01-29 07:45: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5600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妇女工作总结
下一篇:搞笑哲理故事
标签:道德缺失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