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1-/8
我的“长生果”
教学目的
1.认识课外阅读的作用。
2.体会作者对读书的情感态度。
3.培养热爱读书的情怀。
4.形成质疑性阅读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性阅读。
难点:质疑性阅读。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任务:理解性阅读。)
一、导入
在当代文学界,有一位女作家,她13岁时第一篇小小说在县报上变成铅
字,至今已写作了50年,完成小说集19部,散文集12部,文集3部,出版
作品字数达500万字以上。这么一位高产作家,你们想了解她少年时代的读
书生活吗?请我们一起走进叶文玲的文章《我的“长生果”》。
(简洁干脆的导语,既简介了作者情况,又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1.“长生果”在文中指什么?(书)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
22
-2-/8
3.作者截取了读书生活的哪几个片断?你怎么看出来的?
提示:读小画片、读连环画、读小镇文化站的图书、读学校图书馆的图书,共
四个片断。从表示时间的词语“最早”、“后来”、“上初中后”可以看
出。
(此环节为粗略感知课文。把握内容、理清思路应注重从“整体”着眼,同
时,要让学生关注与文章结构思路有关的词语或句子。)
三、研读
“读书”对“我”有哪些作用?
第一,请学生把相关的句子勾画出来。
1.觉得自己无知而空荡的脑瓜日益充盈起来。
2.对文学发生了越来越浓的兴趣。
3.作文常居全班之首。
4.大大扩展了想象能力。
5.悟出了“作文贵独创”的道理。
6.养成了做笔记的习惯(锻炼记忆力、增强理解力)。
7.悟出了“作文,要写真情实感”的道理。
8.使我发表了第一篇作品。
(此环节为定向搜索信息。要求学生扫描全文,快速筛选相关信息。)
第二,以上几条中,哪些在文中表达得比较鲜明突出?哪些是一笔带过?
提示:第4、5、6、7、8条较详细,其余简略。
(信息在文中所占的份量与比重,关系到文章主旨的定向。)
22
-3-/8
四、品读
“我”对“读书”是什么情感态度?你从文中哪些句子或词
语看出来的?
1.教师示例:读小画片。
①情感态度:热爱。
②相关词句:美差、抢、眼羡、卖力、饱览。
③品味词语:用替换法,比较表达效果。如:
遇到大人让孩子买烟,这美差(事情)往往被男孩抢了去。
我就卖力地呐喊助威,为的是最后能在赢家手里饱览(看)那一大叠画片。
(语言文字的背后有情感。对语言的品味,只有达到“情感”层次,才能真正
感受到其内涵。而“细读”则是其必要手段,没有细腻的品读,就不可能体验
到情感内涵,更不可能有欣赏和评价。教师的示例,只是一个引子,为学生引
路。)
2.学生活动。
依次找出读连环画、读文化站图书及读图书馆图书内容中表示对读书情感的词
语,并作点评。
读连环画:痴迷、想入非非、泪落如珠、忘吃忘睡、扎进、迷醉。
读文化站图书:绿洲、奔、囫囵吞枣、牵肠挂肚、如饥似渴。
小结:这些词语生动地写出了“书”对“我”的吸引,也写出了我读书的迷醉
感、愉悦感。你应该有这种感受吧!
(在品味中学习品味文学语言的表现力,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感受,
逐步形成品味语言的习惯与能力。)
22
-4-/8
3.讨论。
第2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提示:概述读书的感受,总启下文。“愉悦”为文眼。
(关注关键句。如果把l_2自然段视为“观点”的话后文就是“材料”。要引
导学生发现这两段与后文的内在联系。这对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大有裨益。)
4.背诵第2自然段。
(精彩片段,要引导学生适当积累。)
第二课时
(任务:质疑性阅读。)
一、导入
名家也可能有误笔。《我的“长生果”》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向我们传授了
极为宝贵的读书经验。不过,这篇文章也有瑕疵。我们试挑几根刺吧。
二、收集学生意见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中有价值的意见,它可能在教师预设之外,但仍然是教学
中不可多得的最宝贵的资源,要充分开发利用。
1.质疑一:标题。
①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本文以“我的‘长生果’…”为标题,你认为拟得好吗?
说说你的理由。
(此环节引导学生审视文章标题。好的标题,或者涵括全文,或者精练生动,
或者含蓄隽永,或者发人深思。增强学生拟题意识。)
附师生讨论结果:该标题很形象地写出了书的作用。但有几点值得商榷。其
一,标题的话题是“书”,而文章的话题中心是“读书”,标题不能涵括正
22
-5-/8
文。其二,正文中只有一句话照应标题,标题有悬空之感。其三,作者完全可
以把“读书”的作用与长生果对人的滋养联系起来,使标题与正文有机融为一
体,使“长生果”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更加深入读者之心。
②你怎样修改标题?
2.质疑二:部分材料的运用。
①提问:观点与材料的关系是什么?
提示:观点统帅材料,材料支撑观点。
②本文的观点是什么?
提示:读书有乐趣,有作用。
(确定了文章的观点,才能审视材料的选择、运用是否得当。)
③审视文中关于三次作文的材料。这三个材料都是先写“经历”,后写“感
悟”。“感悟”实际上是文章的小观点,“经历”就是支撑小观点的材料。请
思考:
a.从局部看,相应材料是否能支撑小观点?[
b.从整体看,小观点是否能支撑全文的大观点?
(观点与材料是阅读中永远要关注的内容。能够发现观点与材料的内在联系,
是阅读水平较高的标志;能够发现文中观点与材料不和谐现象,是阅读水平
更高的标志。此环节,有利于切实磨砺学生思维,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怀疑精
神。)
附师生讨论结果:
关于作文《秋天来了》材料:
22
-6-/8
①“感悟”与“经历”脱节,或者说“经历”并不能证明“感悟”。因为从第
9一ll自然段看,我悟出“独创”意思并不是课外读物的馈赠,而是我因为
“不安分”——大家都都这样写多没意思。所谓“独创是课外读物的馈赠”这
一观点缺乏相应材料做支撑,是一个空观点。
②整体看第9一12自然段,主要意思指向“课外阅读的好处”,这与全文的
主旨相符,文气也贯通。关于作文《一件不愉快的往事》材料:
①“感悟”与“经历”仍然脱节。“经历”主要说明“我作文是有了课外读
物的借鉴才“大显身手”,而“感悟”却扯到了“真情”和“创造”上,突然
转移了话题。
②从全文看,“感悟”应围绕“读书”写。比如可写成:读书使我在作文时有
了文学的借鉴。这样,文气也贯通。不应该枝蔓话题,游离中心。
③“经历”也有枝蔓情况。应该重点写平常看过的词语“全像酵母似的发挥了
作用”。这样也与上文第13自然段“养成了做笔记的习惯:记书中优美的词
语”相关联,相照应。嵌字运用这一例子很典型。但有关“真情实感”的叙
述,纯属多余。
关于小小说《夫妻间的小风波》材料:
“感悟”很好,可以支撑全文的大观点;但“经历”部分仍然与“感悟”联系
不紧密。
①如果要修改这三处,你怎样改?
(让学生亲自动手修改,强化实践环节。修改后再反思,是否没有问题了?观点
与材料是否成为有机的整体了?)
三、布置作文
22
-7-/8
根据课堂讨论,结合自己进一步的思考,写一篇文章。可以维护作者的写法,
可以质疑作者的写法;可以写成记叙文,可以写议论文。参考题目(也可自
拟):
1.名家也会有误笔。
2.第一次质疑。t
3.我对《我的“长生果”=》一文的质疑。
4.《我的“长生果”》指瑕。
5.为名家辩护。
6.给叶文玲的信。
(此环节将进一步巩固质疑性阅读的成果,也为学生提供了极好的练笔机会。
优秀作品可推荐给报刊发表,激励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后记】
我一直认为,语文学习要善于处理观点与材料的关系。从学生阅读与写作
的实际状况看,许多学生对观点与材料的关系缺乏深刻的理解和自觉的意
识。比如,读文章不知文中所用材料的真实意图;写文章,材料与观点常常脱
节。我痛感观点与材料问题的背后。是思维是否严谨缜密,它是语文学习中带
根本性的问题。
这节课,我做了一个尝试:用观点与材料的关系审视名家作品。我想告诉
学生,观点与材料的关系是阅读与写作的基本规律,任何人都不能违反。我的
体会是:
首先,教师对所教内容必须有真知灼见,方能在教学中出神人化。《我
的“长生果”》是一篇较老的课文,我在10年前就教过它。当时我并没有多
22
-8-/8
少怀疑性思考。教学参考书及教师用书也没有提出大的质疑。随着我对观点与
材料问题的有意关注,我才发现了该文在选例取材上有些不够严谨缜密,遂萌
生了进行质疑性阅读的念头。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为“质疑生发”,可以说给了
我一个契机。所以,教师精深的思考,是课堂成功的前提。
其次,要相信学生。学生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学生的头脑不是容器,而
是火把,教师要做的工作不是填充它,而是点燃它。只要教师引导点拨到位,
就能焕发出灿烂夺目的光彩。
内容总结
(1)我的“长生果”
教学目的
1.认识课外阅读的作用
(2)其三,作者完全可以把“读书”的作用与长生果对人的滋养联系
起来,使标题与正文有机融为一体,使“长生果”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更加深入读者之心
(3)提示:观点统帅材料,材料支撑观点
(4)“感悟”实际上是文章的小观点,“经历”就是支撑小观点的材料
(5)[
b.从整体看,小观点是否能支撑全文的大观点
(6)此环节,有利于切实磨砺学生思维,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怀
疑精神
本文发布于:2023-01-29 07:13: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5588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