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古调虽自爱

更新时间:2023-01-29 05:39:17 阅读: 评论:0

金博教育怎么样-镜的组词


2023年1月29日发(作者:自考第二学历有用吗)

统编版高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一、高中诗词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太原早秋①

李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②流。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注释】①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秋天。这年夏季,诗人应友人元演之邀,同

来太原,意欲攀桂以求闻达,然而辗转三晋,时历数月,终未能得到实现抱负之机会,到了秋季便

写下了这首诗。②大火: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即心宿。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借自然景物含蓄地表明了季节。从律诗的结构来看,这一联是起,以写景起头,是诗歌

创作常见模式。

B.颔联中“威”就是威力、威风,在此处指秋霜很浓。“塞”指边塞,“河”指黄河。此联直接描写

了太原的自然气候。

C.颈联形式上相对,意义上递进,转入诗人对边关国事的挂念,写的是诗人梦境,含蓄地写出诗

人正处在异域他乡。

D.诗人虽心绪不高,而此诗格调自高,且带边塞诗之雄健。后半写怀归之意,意重而不觉其重,

语直而不觉其直。

(2)本诗尾联颇受称道,尤其“悠悠”二字更佳,请赏析其妙处。

【答案】(1)C

(2)①“悠悠”本是忧郁的意思,也有情悠悠、思悠悠之意。联系“思归若汾水”来看,“悠悠”

也有绵延不断的意思。②这两句运用了比喻修辞,以水喻情。大意是说,我思念归家之情时

时刻刻萦绕心头,就如同汾河水一样,没有一天断绝过。③为了强调自己的“思归”之情的深

远,通过日夜不停的汾河水不停流淌,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了自己日夜思归的情怀。

【解析】【分析】(1)C项,“转入诗人对边关国事的挂念,写的是诗人梦境,含蓄地写出诗

人正处在异域他乡”分析错误。颈联从上面描写“早秋”的景色中,转入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梦绕边城月”写的是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心飞故国楼”写梦醒之后的状

况。故选C。

(2)此题注意从“比喻的修辞手法”“叠词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分析。“思归若汾

水,无日不悠悠”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思念归家之情时时刻刻萦绕心头,就如同汾河水一

样,没有一天断绝过啊。所以这两句运用了明喻的修辞手法,以水喻情,生动形象地把抽

象的思归之情形象化。此处的“悠悠”要联系“思归若汾水”来看,“悠悠”有连绵不断的意思,

表达了自己的思归不断的情怀。

故答案为:⑴C;

⑵①“悠悠”本是忧郁的意思,也有情悠悠、思悠悠之意。联系“思归若汾水”来看,“悠悠”也

有绵延不断的意思。②这两句运用了比喻修辞,以水喻情。大意是说,我思念归家之情时时

刻刻萦绕心头,就如同汾河水一样,没有一天断绝过。③为了强调自己的“思归”之情的深远,

通过日夜不停的汾河水不停流淌,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了自己日夜思归的情怀。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

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

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

进行分析概括。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在该

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

语等。答题时,先要解词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

词语放回到诗句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2.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曲),完成下面小题。

[南吕]金字经•胡琴

张可久

雨漱窗前竹,涧流冰上泉。一线清风动二弦。联,小山秋水篇。昭君怨,塞云黄暮天。

听弹琴

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1)两首作品结尾抒情方式不同。“昭君怨,塞云黄暮天”:________;“古调虽自爱,今

人多不弹”:________。

(2)赏析两首作品音乐描写的角度与手法的异同。

【答案】(1)以景结情;议论抒情

(2)同:运用比喻手法,将无形的音乐转化为可感的画面。第一首,琴声就像雨水冲洗着

窗前的翠竹,又像初春的涧泉在冰上奔逐。第二首,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

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异:①第一首,起首两句运用对仗。②第一首,从视觉角度描写音乐。“雨”“窗前竹”“泉

流”“塞云”“暮天”,将优美的琴声化为形象的视觉画面。第二首,从触觉角度描写音乐。以

“寒”表现琴音逐渐转为清幽、凄清,引导读者似乎也与作者一同领悟听琴的妙趣。③第一

首,不以单一曲子,而以相连乐声表现演奏者的技艺。胡琴二弦上的乐声相联,连续演奏

小山秋水篇、昭君怨,从胡琴的两根弦上娓娓流出了优美的琴声,使人感受到演奏者技艺

的娴熟与柔和。

【解析】【分析】(1)“昭君怨,塞云黄暮天”写了昭君出塞的一幕的景象——塞云黄尘,

天色昏暮,所以用了以景结情的抒情方式。“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意为“我虽然很喜爱

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在今天人们大多已不去弹奏了”,表达“我”的看法,所以是议论抒情。

(2)相同点,从手法上看,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喻手法,第一首“雨漱窗前竹,涧流冰上

泉。一线清风动二弦”,琴声就像雨水冲洗着窗前的翠竹,又像初春的涧泉在冰上奔逐;第

二首,“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

滚的松涛声,两者都将无形的音乐转化为可感的画面,形象生动。不同点,从手法上,第

一首,起首两句运用对仗;从描写角度,第一首从视觉角度描写音乐,如“雨”“窗前竹”“泉

流”“塞云”“暮天”。第二首,从描写角度看,从触觉角度描写音乐。以“风寒”表现。分析了

手法,还应分析其表达效果和表达的情感。第一首以相连乐声表现演奏者的技艺,连续演

奏小山秋水篇、昭君怨,从胡琴的两根弦上娓娓流出了优美的琴声,使人感受到演奏者技

艺的娴熟与柔和。

故答案为:⑴以景结情;议论抒情

⑵同:运用比喻手法,将无形的音乐转化为可感的画面。第一首,琴声就像雨水冲洗着窗

前的翠竹,又像初春的涧泉在冰上奔逐。第二首,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

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异:①第一首,起首两句运用对仗。②第一首,从视觉角度

描写音乐。“雨”“窗前竹”“泉流”“塞云”“暮天”,将优美的琴声化为形象的视觉画面。第二

首,从触觉角度描写音乐。以“寒”表现琴音逐渐转为清幽、凄清,引导读者似乎也与作者

一同领悟听琴的妙趣。③第一首,不以单一曲子,而以相连乐声表现演奏者的技艺。胡琴

二弦上的乐声相联,连续演奏小山秋水篇、昭君怨,从胡琴的两根弦上娓娓流出了

【点评】(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

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再结合诗句确定答案进行作答。译文:张可久:就像雨水冲洗着窗

前的翠竹,又像初春的涧泉在冰上奔逐。胡琴的双弦交替拨动仿佛有一丝清风从弦下送

出。演奏一曲又一曲,贯联得那样圆熟。乐声先是清空高妙,一变而为凄切的怨诉。令

人想起昭君出塞的一幕:塞云黄尘,天色昏暮……

(2)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题

干的要求,再结合诗句确定答案进行作答。刘长卿: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

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我虽然非常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如今人们大多已不去弹

奏了。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海棠

(唐)郑谷

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秾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

莫愁①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

菩萨蛮

(唐•五代)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注释】①莫愁:古代美丽女子的代称。

(1)郑谷诗的颔联抓住了海棠在________时秾丽的颜色和娇娆的形态。

(2)郑诗写“莫愁粉黛临窗懒”,温庭筠词写“懒起画蛾眉”,两诗都写到人物之“懒”,作用

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新著雨、花待放

(2)①本诗写莫愁的懒是表现她临窗欣赏海棠入迷,所以忘记梳妆,从侧面表现出海棠

的娇艳美丽,用女子来衬托海棠,能更加突出海棠的形象特征。②温诗中的“懒”是一种慵

懒,表现女子美貌如花却无人相伴、无人赏识的孤寂,是正面描写人物形象。

【解析】【分析】(1)首先圈出颔联,即“秾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然后理解

这两句话的意思,即海棠花最秾丽是在刚刚著雨之时,最妖娆在要开的时候,由此可见,

海棠最美最动人之处就在于含苞待放之时。海棠花蕾“新著雨”而又在“欲开时”,色泽分外

鲜红艳丽,看上去有如少女含羞时的红晕,娇娆而妩媚。海棠显得别具一番风韵,显得异

常之美。

(2)首先看郑诗,“莫愁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那美丽勤劳的莫愁女为欣赏海

棠的娇艳竟懒于梳妆,善画海棠的画家梁广也为海棠的娇美所吸引而迟迟不动笔,不肯轻

易点染,唯恐描画不出海棠的丰姿神韵。海棠的美丽和风韵也就可想而知,真所谓,尽得

风流。此处写美人、梁广其实是为了侧面衬托海棠的特点。然后再看温词,“懒起画蛾

眉”,意思是“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此处的“懒”是“慵懒”,这是直接描写美人的情态,

从词中来看,美人美貌如花却无人相伴、无人赏识,故“起”是“慵懒”,“画蛾眉”也是慵懒,

这是正面描写人物形象。

故答案为:⑴新著雨、花待放

⑵①本诗写莫愁的懒是表现她临窗欣赏海棠入迷,所以忘记梳妆,从侧面表现出海棠的

娇艳美丽,用女子来衬托海棠,能更加突出海棠的形象特征。②温诗中的“懒”是一种慵

懒,表现女子美貌如花却无人相伴、无人赏识的孤寂,是正面描写人物形象。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句与把握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要求考生结合诗歌

中对人物形象的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把握其性格、情感、心理等形象特征。本

题中颔联抓住了海棠颜色和形态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⑵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与鉴赏诗歌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做这类题目,首先要理

解诗歌所表现的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价其深层内涵。对诗歌中流

露出来的复杂感情,我们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对诗歌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此题形式

是比较诗歌题不同处,可以考虑手法,情感态度方面。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室内寂寞,故出门掩扉,环视山居外景以解闷,正切诗题"即事",吟咏眼前景物。

B.颔联运用了对比手法。松茂鹤多,访者稀少,两相对照更显山居环境的幽静。

C.夕照满山,鸟鹊还巢,炊烟袅袅,人们采菱而归,无不流露出作者闲适喜悦之情。

D.诗中用“处处采菱归”来表达归隐之意,这与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手法相同,都是双

关。

(2)颈联体物精细,状写传神,“诗中有画”,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1)C

(2)颈联描绘了一幅金秋美景图:柔嫩的竹节添上了一层新粉,衰老的荷花落下了片片花

瓣。这幅图画描写细致入微,渲染了山居环境清新雅致的氛围,内蕴生命的活力,表现出

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喜爱和高洁的隐逸情怀。

【解析】【分析】(1)C项,“无不流露出作者闲适喜悦之情”情感解读错误,“夕阳满山”

透露了诗人的落寞之情。故选C。

(2)颈联中“绿竹”对“红莲”、“新粉”对“故衣”,“故衣”指莲花败叶。“新粉”指竹子刚生长

出来,竹节周围带有的白色的茸粉。这一联的描写像一副图画,画面描写的是柔嫩的竹节

添上了一层新粉,衰老的荷花落下了片片花瓣。好一幅金秋美景图。渲染了山居环境清新

雅致的氛围,内蕴生命的活力,光影流转里体现出摩诘高洁的隐逸情怀和对隐逸生活的喜

爱。王维天性擅画,精通画理,且移植画艺以丰富和提高诗歌的表现力。此句即为力证。

故答案为:⑴C;

⑵颈联描绘了一幅金秋美景图:柔嫩的竹节添上了一层新粉,衰老的荷花落下了片片花

瓣。这幅图画描写细致入微,渲染了山居环境清新雅致的氛围,内蕴生命的活力,表现出

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喜爱和高洁的隐逸情怀。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

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

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

进行分析概括。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

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

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5.阅读下面这首同,完成各题。

水龙吟·夜闻海涛声

张惠言

梦魂快趁天风,琅然飞上三山顶。何人唤起,鱼龙叫破,一泓杯影。玉府清虚,琼楼寂

历.高寒谁省?倩浮搓万里,寻侬归路,波声壮侵山枕。

便有成连①佳趣;理瑶丝、写他清冷。夜长无奈,愁深梦浅,不堪重听。料得明朝,山

头应见,雪昏云醒。待扶桑净洗,冲融②立马,看风帆稳。

【注释】①成连:春秋时代的著名琴师。传说伯牙从成连学琴,成连带伯牙至东海蓬莱

山。使伯牙闻海水激荡、林鸟悲鸣,最终令伯牙琴艺大进,成为天下妙手。②冲融:从

容。

(1)词中“玉府清虚,琼楼寂历,高寒谁省?”表达了词人内心的________之情。“省”在

这里的意思是________

(2)请分析说明下阕中词人情感变化的情况。

【答案】(1)孤寂;体验或领会

(2)①词作下阕“愁深梦浅”点出词人无端的心事、难抒的积郁;②接着想明朝“雪昏云

醒”的光景,营造沉寂、凝重的氛围;③结尾峰回路转,“待扶桑净洗,冲融立马,看风帆

稳”,以超旷的胸襟,表达对美好前景的期待与肯定。

【解析】【分析】(1)从“琼楼寂历”中的“寂”可知,是“孤寂”之情;结合“省”的占义可

知,是“体验或领会”。

(2)题干已经表明本词的下阕,词人情感是有变化的,答案需要表现这种变化。抓住关

键词“愁深梦浅”“雪昏云醒”“看风帆稳”作答即可。下阕继续写涛声,以呼应开篇。其中,

“愁深梦浅”点出词人无端的心事、难抒的积郁,而其具体意蕴究属怀知音还是伤逝者、悲

时局还是感身世,抑或兼而有之,已无从实指。云情雪意,通力营造沉寂、凝重的氛围,

折射出人的心态。但是读下去却又不是一味清愁不断,词的最后出现了对未来的壮美憧

憬,对光明的热切期待。路转峰回,词人也已自行解开了连环情结。

故答案为:⑴孤寂;体验或领会

⑵①词作下阕“愁深梦浅”点出词人无端的心事、难抒的积郁;②接着想明朝“雪昏云醒”

的光景,营造沉寂、凝重的氛围;③结尾峰回路转,“待扶桑净洗,冲融立马,看风帆

稳”,以超旷的胸襟,表达对美好前景的期待与肯定。

【点评】⑴此题考查把握诗歌重点字意思的能力。此题可以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中具体

语境(上下文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应是正确的。

⑵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

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寄黎眉州①

苏轼

胶西②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

瓦屋③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

治经方笑《春秋》学,好士今无六一④贤。

且待渊明赋归去,共将诗酒趁流年。

【注】①黎眉州:黎錞,四川人。②胶西:诸城。③瓦屋、峨眉:四川山名。④六一:

六一居士,指欧阳修。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作者登高远眺,“孤云落照”,既是实景,又饱蘸了诗人的情感。

B.颔联中作者借助想象,将内心情感融人对瓦屋山和峨眉山景色的描绘中。

C.颈联将自己与欧阳修做比较,表达出不及欧阳修贤能的自谦之情。

D.本诗语言质朴平易,风格明快,景情交融,动中寓静,平淡中寓激情。

(2)诗歌的最后两句有何含义?请简要分析。

【答案】(1)C

(2)①“且待渊明赋归去”借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传达出诗人志向难酬、不满时政、思

乡归隐的想法,表现了作者孤寂清寥、不得志的情感;②“共将诗酒趁流年”写出诗人想和

友人在流逝的岁月中共同饮酒作诗的期待,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以及期待与朋友相聚的温

情。这两句对比鲜明。

【解析】【分析】(1)C项,“颈联将自己与欧阳修做比较,表达出不及欧阳修贤能的自

谦之情”分析有误。颈联是说如今再无爱好人才的贤能的欧阳修了,表达出对恩师欧阳修的

敬仰。故选C项。

(2)“且待渊明赋归去,共将诗酒趁流年”两句中,前一句是化用陶渊明的诗“归去来兮

辞”,借陶渊明远离官场,渴望归隐诗句含蓄表达自己对时局不满,意欲归隐的心态。后一

句,意思是时光在流逝,诗人很想和友人在一起饮酒作诗,共叙友情。表达了对远方友人

的思念之情。

故答案为:⑴C;

⑵①“且待渊明赋归去”借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传达出诗人志向难酬、不满时政、思乡

归隐的想法,表现了作者孤寂清寥、不得志的情感;②“共将诗酒趁流年”写出诗人想和友

人在流逝的岁月中共同饮酒作诗的期待,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以及期待与朋友相聚的温

情。这两句对比鲜明。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

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

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

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句子含义、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

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

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徐衡仲惠琴不受①

辛弃疾

千丈阴崖百丈溪。孤桐枝上凤偏宜。玉音落落虽难合,横理庚庚②定自奇。

人散后,月明时。试弹幽愤泪空垂。不如却付骚人手,留和南风解愠诗③。

【注】①此词作于淳熙十一年,辛弃疾退居带湖赋闲的第三个年头。②庚庚:纹理横布

的样子。③舜作《五弦琴歌》曰:“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

阜吾民之财兮。”

(1)本词上片是从哪些方面写琴之“奇”的?词人写琴的用意是什么?

(2)本词下片是如何由个人的小境界上升到心怀天下的大境界的?试简析。

【答案】(1)琴之“奇”的具体体现:①制琴的材料生长环境孤危;②琴音不合流俗;

③琴身纹理横布而奇特。

用意:以琴喻己,通过写琴的不凡突出自身与众不同的才华和孤标高卓的人格。

(2)①下片前三句,写“人散后”,词人独自在明月下弹琴,勾起了自己不为世所用的悲

愤之情,这里词人只是为个人的际遇鸣不平,是一种个人的小境界。②“不如却付骚人

手”,词意一转,由己而人,用舜作《五弦琴歌》的典故,表达了借助词人之手,弦歌于广

众,以解民之愠,阜民之财的愿望。这样,就跳出了计较一己之得失的小境界,上升到了

心系万民的大境界。

【解析】【分析】(1)上片“千丈”句,写凤凰栖息的梧桐孤危的生长环境,意在突出琴的

不凡。“玉音”“横理”两句,描写琴声高卓不合流俗,琴身断纹横理高古名贵。这四句借“琴”

的名贵不凡突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才华以及自己的功名抱负,表达自己不平凡、不甘受人冷

落的心境;借物喻人,以琴名贵不凡突出自身与众不同的才华;以幽愤的琴声表达自己不

为朝廷重用的不甘与愤懑。

(2)“人散后,月明诗,试弹《幽愤》泪空垂”,意思是月下试弹的琴声让退居赋闲的自

己泪流不止,再结合注释中“辛弃疾退居带湖赋闲的第三个年头”这一背景信息,可以知道

词人以幽愤的琴声突出自己内心不被人重用的愤懑情怀。为个人的小境界。最后两句,“不

如却付骚人手,留和《南风》解愠诗”,意思是“不如将琴留给你自己,好与《南风》诗唱

和”,还琴友人,表达自己虽不为朝廷所用,但依然心牵百姓。此为大境界。这样作者由个

人的小境界上升到心怀天下的大境界。

故答案为:⑴琴之“奇”的具体体现:①制琴的材料生长环境孤危;②琴音不合流俗;③

琴身纹理横布而奇特。用意:以琴喻己,通过写琴的不凡突出自身与众不同的才华和孤标

高卓的人格。

⑵①下片前三句,写“人散后”,词人独自在明月下弹琴,勾起了自己不为世所用的悲愤之

情,这里词人只是为个人的际遇鸣不平,是一种个人的小境界。②“不如却付骚人手”,词

意一转,由己而人,用舜作《五弦琴歌》的典故,表达了借助词人之手,弦歌于广众,以

解民之愠,阜民之财的愿望。这样,就跳出了计较一己之得失的小境界,上升到了心系万

民的大境界。

【点评】⑴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主旨的能力。解答诗歌内容,要结合诗文理

解诗意,梳理情感。解答本题,注意把握琴的奇特之处,抓住材质、音色、纹理,用比喻

的手法表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和孤标高卓。

⑵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思想情感的能力。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

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

合解读。

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拟行路难(其六)

鲍照①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②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注释】①鲍照南北朝诗人。②蹀躞:小步走路或裹足不前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精确传神地刻画出主人公内心的惆怅。

B.诗的第三、四句运用借代和反问表现作者辞官前的生存状态和感受。

C.第五至第十句描绘了家庭日常生活的场景,与之前诗句内容构成反差。

D.这首诗内容有张有弛,波澜顿挫,写法上较《拟行路难》(其四)直露。

(2)比较本诗与李白《行路难》在表达的情感方面有何异同。

【答案】(1)B

(2)①相同点:两首诗都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不平和自我宽慰。②不同

点:鲍诗侧重于抒写个人的失意情怀,并提升到了控诉时世不公道的新高度;李诗还表现

了一种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乐观的自信,思想境界更高。

【解析】【分析】(1)B项,“借代”错,应为比喻。故选B。

(2)此题为比较异同,并且给出比较的范围,较为容易,结合诗歌作答即可。从情感的

角度可以理解为:相同点:两首诗都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不平和自我宽

慰;不同点:鲍诗侧重于抒写个人的失意情怀,并提升到了控诉时世不公道的新高度;李

诗还表现了一种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乐观的自信,思想境界更高。

故答案为:⑴B;

⑵①相同点:两首诗都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不平和自我宽慰。②不同

点:鲍诗侧重于抒写个人的失意情怀,并提升到了控诉时世不公道的新高度;李诗还表现

了一种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乐观的自信,思想境界更高。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

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

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

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

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

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

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

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

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古意

[唐]李颀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杀人莫敢前,须如蝟毛①磔②。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得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注:①蝟毛,即猬毛,比喻胡须稠密。②磔,zhé,张开。

(1)“事长征”的意思是________,交代了“男儿”________的身份。

(2)诗歌运用多种手法刻画“男儿”形象,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答案】(1)从事远征;边疆从军的“勇士”(或,将军)

(2)①外貌描写,“须如蚜毛磔”,须发又短又多又硬,显出“男儿”勇猛刚烈的气概;②

心理描写,“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尽显刚勇犷悍的男儿本色;③环境渲染,“黄云

陇底白云飞”。雄伟葬苍的塞上风沙,烘托出志在报国的硬汉豪士的形象;④人物衬托,

“使我三军泪如雨”,一曲出塞声,三军尽落泪,从侧面表现了铮铮男儿亦有思乡柔情。

【解析】【分析】(1)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

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男儿事长征”,意思是,男子汉当以国事为重,从军

远征。交代了“男儿”勇士或的身份。

(2)本诗刻画了一个从军塞上猛勇粗犷的男儿形象。从事长征的男儿是自古多慷慨悲歌

之士的幽燕一带人。他胡须又多又硬,勇猛刚烈,他在马蹄之下与伙伴们打赌比输赢,战

场上视死如归,奋勇杀敌,令敌人畏惧。本诗塑造男儿形象,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

相结合的手法。正面描写主要运用了外貌描写“须如蚜毛磔”和心理描写“赌胜马蹄下,由来

轻七尺”;侧面衬托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环境的渲染和烘托,“黄云陇底白云飞”,一种是他

人的衬托,“使我三军泪如雨”,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含蓄而精炼。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

效果即可。

故答案为:⑴从事远征;边疆从军的“勇士”(或,将军)

⑵①外貌描写,“须如蚜毛磔”,须发又短又多又硬,显出“男儿”勇猛刚烈的气概;②心

理描写,“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尽显刚勇犷悍的男儿本色;③环境渲染,“黄云陇

底白云飞”。雄伟葬苍的塞上风沙,烘托出志在报国的硬汉豪士的形象;④人物衬托,“使

我三军泪如雨”,一曲出塞声,三军尽落泪,从侧面表现了铮铮男儿亦有思乡柔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

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

⑵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具体考查塑造人物的手法。诗歌塑造人物形象时,

主要通过人物的直接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神态),以及间接烘托(环

境、情节、人物的衬托)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形象特点。解答此题,先指出塑造人

物的手法,再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10.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青玉案·残春

赵长卿

梅黄又见纤纤雨。客里情怀两眉聚。何处烟村啼杜宇。劝人归去,早思家转,听得声声

苦。

利名萦绊何时住。恼乱愁肠成万缕。满眼兴亡知几许。不如寻个,老松石畔,作个柴门

户。

(1)这首词写作者在________(季节)的所遇所感,抒发了自己________的感情。

(2)词的下片是怎样表达情感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1)暮春厌倦仕途;思念故园

(2)①直抒胸臆,“利名萦绊何时住”,将作者内心宦游无归的愁苦之情直写无遗。②运

用比喻、夸张,“恼乱愁肠成万缕”,将愁绪比作万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悲愁之深之多。

③口语入诗,质朴自然,“不如寻个,老松石畔,作个柴门户”,与其这样无用挣扎,不如

找个地方隐居下来,抒发作者对目前仕宦的厌倦和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分析】(1)根据标题《青玉案·残春》可知,本诗写的是暮春之景。上片“客里

情怀两眉聚。何处烟村啼杜宇。劝人归去,早思家转,听得声声苦”,表达故园之思;下片

“利名萦绊何时住”和“不如寻个,老松石畔,作个柴门户”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可见诗人

有归隐之意。

(2)从修辞方面来看,运用比喻、夸张,“恼乱愁肠成万缕”,将愁绪比作万缕,生动形

象地写出了悲愁之深之多。从抒情手法来看,直抒胸臆,“利名萦绊何时住”,直接写出了

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从语言风格来看,下片善用口语,如“不如寻个,老松石畔,作个

柴门户”,通俗易懂,抒发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流露出隐居之意。

故答案为:⑴暮春厌倦仕途思念故园

⑵①直抒胸臆,“利名萦绊何时住”,将作者内心宦游无归的愁苦之情直写无遗。②运用

比喻、夸张,“恼乱愁肠成万缕”,将愁绪比作万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悲愁之深之多。③

口语入诗,质朴自然,“不如寻个,老松石畔,作个柴门户”,与其这样无用挣扎,不如找

个地方隐居下来,抒发作者对目前仕宦的厌倦和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

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

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

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

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

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咏梅

(宋)王安石

颇怪梅花不肯开,岂知有意待春来。

灯前玉面披香出,雪后春容取胜回。

触拨清诗成走笔,淋鴻红袖趣传杯。

望尘俗眼那知此,只买夭桃艳杏栽。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借对梅花迟迟不肯开放的不解,突显梅花“有意待春来”的志向。

B.颔联用拟人手法写梅花的高洁幽香和不畏严寒傲雪独放的品格与神韵。

C.颈联写梅花触发作者诗兴,笔走龙蛇,唤酒畅饮而弄湿了自己的衣袖。

D.该首诗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借物言志,意味深远。

(2)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C

(2)意为世俗之人满眼看到的只是艳丽的桃杏,却不识凌寒独放色香俱佳的梅花。诗人把

世俗之人对桃杏和梅花的态度作对比,讥讽世俗之人的浅薄与庸俗。借梅花自喻,暗示自

己的改革志向不被世人理解的复杂心情。

【解析】【分析】(1)C项,“作者……唤酒畅饮而弄湿了自己的衣袖”不对。“红袖”不是诗

人自己的衣袖,而是指女子的衣袖。意思是梅花绽放,让闺阁中的女子也趣味盎然地聚在

一起传杯饮酒,以致于酒泼洒出来沾湿了衣袖。故选C。

(2)“望尘俗眼那知此”,反面讥诮俗人眼光低俗,不解梅花,“只买夭桃艳杏栽”。拿俗眼

不“知此”而“颇怪”“只买”与梅花实际情形形成对比,突出梅花形象与气质;同时,不“知此”

又暗中与“议论者”(“我”)形成对比,突出“我”之眼光与追求。由此,我们看到了作者王安

石的独特的眼光与不同凡俗的追求。联系作者的政治追求与作为,我们不难由此诗感受到

他的确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同时感受到诗人改革志向不被世人理解的无奈与落寞等复杂

心理。

故答案为:⑴C;

⑵意为世俗之人满眼看到的只是艳丽的桃杏,却不识凌寒独放色香俱佳的梅花。诗人把世

俗之人对桃杏和梅花的态度作对比,讥讽世俗之人的浅薄与庸俗。借梅花自喻,暗示自己

的改革志向不被世人理解的复杂心情。

【点评】⑴此题是综合考核诗歌鉴赏能力,做题时要注意全面理解诗歌。诗歌鉴赏的技

巧:一是读题目,推测诗歌内容;二是读作者,了解作者生活的朝代和思想;三是读注

释,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四是抓关键词,推出诗歌的内容。

⑵本题考查的是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注意题干要求。做题时,先要全面理解诗歌内容,

抓住关键词句弄清诗歌表达的中心主旨;其次根据题目找到重点词句,结合全诗组织答

案。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曲江

杜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注释】①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唐军暂时击退叛军收复长安后。杜甫时任左拾

遗,因屡次进言,被皇帝疏远冷落,频遭贬官。麒麟:传说中的瑞兽,此指冢边石塑之麒

麟。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从花瓣飘飞的景象落笔,描绘出“风飘万点”的暮春图景,“落花时节”所牵动的不仅

是诗人的伤春之愁,还有国家大难未靖、自己忠而见弃的哀愁。

B.“一片花飞减却春”表现出诗人非同寻常的敏锐感觉,美好事物的一点点缺憾便引起诗人

惆怅。此处“一片花飞”与成语“一叶知秋”异曲同工,堪称锤炼语言的典范。

C.颔联写趁花还未落尽,赶快欣赏;不怕酒多会伤身,开怀畅饮。句中的“且看”是只管看

之意,“莫厌”是不推辞之意,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光、尽情行乐的愿望。

D.颔联两句不仅形象丰富,对仗工整,而且“且”“莫”等虚字的运用,更利于传达丰富的意

蕴和幽微的情绪,展现了格律与灵活辩证统一的特色。

E.颈联与刘禹锡的两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内容和手法相同,都是以

小见大,在荒凉破败之景中寄寓了诗人慨叹盛衰兴亡的伤感。

(2)尾联中的“物理”指事物变化的规律。诗中诗人“细推”的有哪些“物理”?体现了诗人怎

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C,E

(2)物理:①春有始末,花有荣枯。②家国有盛衰,人事有兴亡。

思想感情:诗歌表面上写诗人感到世间万物无常、得失难料,不欲留恋官位荣华,而思抛

开世俗束缚、及时行乐,实际上写的是作者这种旷达之语背后的有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

哀。

【解析】【分析】(1)C项对词句的分析不误。“且”是姑且、暂且,并非“只管看”;“莫

厌”是莫厌烦,并非“不推辞”。诗人没有“只管看”“不推辞”的率性无忌,看花和饮酒的举动

在这里表现的是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和无法挽回的悲哀,不能说尽情行乐。E项,刘诗的景

象并不荒凉破败,与杜诗中的江上小堂、苑边的景象不同。

(2)第一问是概括诗中所“细推”的事物变化的规律,“一片花飞减却春!”历尽漫长的严

冬,好容易盼到春天来了,花儿开了。这春天,这花儿,是很值得人们珍惜的。然而“一片

花飞”,又透露了春天消逝的消息。春有始末,花有荣枯的规律。“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

高冢卧麒麟。”就写到了人事。诗人“且看欲尽花经眼”,目光随着那“风飘万点”在移动:落

到江上,就看见原来住人的小堂如今却巢着翡翠──翡翠鸟筑起了窝,何等荒凉;落到苑

边,就看见原来雄踞高冢之前的石雕墓饰麒麟倒卧在地,不胜寂寞。经过安史之乱,曲江

往日的盛况远没有恢复;可是,好容易盼来的春天,眼看和万点落花一起,就要被风葬送

了!这并不是什么“惊人”的“奇想”,而是触景伤情。面对这残败景象的办法,仍不外是“莫

厌伤多酒入唇”,只不过换了一种漂亮的说法,就是“行乐”。是家国有盛衰,人事有兴亡的

规律。第二问,“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这两句意思是:难道“物理”就是这

样的吗?如果只能如此,无法改变,那就只须行乐,何必让浮荣绊住此身,失掉自由呢?

联系全篇来看,所谓“行乐”,不过是他自己所说的“沉饮聊自遣”、或李白所说的“举怀消愁

愁更愁”而已,“乐”云乎哉!绊此身的浮荣指的就是“左拾遗”那个从八品上的谏官。因为疏

救房琯,触怒了肃宗,从此,为肃宗疏远。作为谏官,他的意见却不被采纳,还蕴含着招

灾惹祸的危机。这首诗就是公元758年(乾元元年)暮春任“左拾遗”时写的。到了这年六

月,果然受到处罚,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从写此诗到被贬,不过两个多月的时间。明乎

此,就会对这首诗有比较确切的理解。实际上写的是作者这种旷达之语背后的有志难酬、

报国无门的悲哀。

故答案为:⑴CE;

⑵物理:①春有始末,花有荣枯。②家国有盛衰,人事有兴亡。思想感情:诗歌表面上

写诗人感到世间万物无常、得失难料,不欲留恋官位荣华,而思抛开世俗束缚、及时行

乐,实际上写的是作者这种旷达之语背后的有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哀。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

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

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

进行分析概括。

(2)此题考核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要求分析“行乐”在诗中具体所指,诗人“行乐”的原

因,答题时注意根据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作答即可。

13.(2019•全国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2)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答案】(1)B

(2)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②这几句诗

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解析】【分析】⑴B像,“能看到远处田塍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错误,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意思是远望田塍像条线,一片白水波光参差。故选B。

⑵《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一首七律。此诗首先紧承白居易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名

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

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

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

前头,万木争春。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

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全诗感情真挚,

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插田歌》以俚

歌的形式记叙了农民插秧的场面以及农夫与计吏的一场对话。首六句以清淡的色彩和简洁

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连州郊外的大好风光以及农妇农夫的衣着,色彩协调,具有浓郁的

南方水乡气息。接着六句以自己的听觉写出农民劳动的情绪。全诗用白描手法,语言通

俗,对话全用口语,朴素无华,生动有趣,传神地表现出不同身份的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

和性格特征,深得汉乐府民歌的真髓。

故答案为:⑴B;

⑵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②这几句诗则

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

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

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

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⑵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

新,有的古朴。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

此意彼。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

会其内蕴。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观兵

杜甫

北庭①送壮士,貔虎数尤多。精锐旧无敌,边隅今若何。

妖氛拥白马②,元帅待雕戈。莫守邺城下,斩鲸辽海③波。

【注】①北庭:都护府名。②妖氛拥白马:指安史叛贼。③辽海:叛贼史思明的老巢,

今辽河流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虎”是指勇猛的战士,而“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中的“虎”指如猛虎一样的

气势。

B.额联表现部队精锐,气势无敌,对其寄予了厚望;“边隅”指“邺城”,是指前线作战之

地。

C.题目“观兵”,“观”是指观看,“兵"是指正在出征的战士,本诗写了战前的预设与战后的喜

悦心情。

D.本诗综合运用了比喻、对比等艺术手法,融叙事、议论为一体,语言精炼,笔力雄健。

(2)结合全诗,分析“斩鲸”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态度。

【答案】(1)C

(2)①斩鲸,就是斩首的意思,是指直剿叛军老巢、平定叛乱;用了比喻的手法。②对

出兵决战、平定叛乱充满期待与自信;从诗中“壮士”“貔虎”“精锐”“元帅”等词语,可以看出

战前准备充分,士气高昂。③表现出擒贼先擒王、不达目的不罢休、斩草除根的必胜决心

和意志;暗含了对和平生活的期待与向往。

【解析】【分析】(1)C项原诗是作者观看将士们出征,表现了他们的勇猛,主要写了战

前的预设,对必胜的信心。作者写的是战前,还没开始作战,也就无所谓“战后的喜悦心

情”。故选C。

(2)本诗“斩鲸”,是斩首的意思。“斩鲸”运用了比喻,比喻平定叛乱势力;“斩鲸辽海

波”,是指应该率军直捣敌人巢穴,平定叛乱。本题要求结合全诗来分析“斩鲸”所表达的情

感。考生先要读懂诗歌,在读懂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题目、时代背景、注释等揣摩作者

通过“斩鲸”所表达的情感。本诗的意思是:北庭都护府派遣的豪壮勇猛的战士,数量很

多。这支精干勇敢的部队过去无敌于天下,现在把他们放到临敌的边境会怎么样呢?安史

叛将气焰很盛,元帅等待着挥兵进击,荡平贼寇。不要一味围守在邺城之下,还应该率军

直捣敌人巢穴。从诗中“壮士”“貔虎”“精锐”“元帅”等词语,可以看出战前准备充分,士气高

昂。可以看出作者对平定叛乱充满信心,所以才会用“斩鲸”对士兵们寄予厚望。从“妖氛拥

白马”表现了对叛军的轻视。从“莫守邺城下,斩鲸辽海波。”可以看出作者斩草除根、擒贼

先擒王的决心和意志,作者的谆谆告诫和殷切期望突出了他对和平生活的期待与向往。

故答案为:⑴C;

⑵①斩鲸,就是斩首的意思,是指直剿叛军老巢、平定叛乱;用了比喻的手法。②对出

兵决战、平定叛乱充满期待与自信;从诗中“壮士”“貔虎”“精锐”“元帅”等词语,可以看出战

前准备充分,士气高昂。③表现出擒贼先擒王、不达目的不罢休、斩草除根的必胜决心和

意志;暗含了对和平生活的期待与向往。

【点评】(1)本题综合考查了诗歌的内容、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

每个选项对应一联,注意结合诗句分析。主要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

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词语鉴赏和情感鉴赏。对于词语的含义,首先要解释本义,接着解释在句

中的意思,如果有运用修辞手法,要进行分析。

15.阅读下面这一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忆秦娥注

(唐)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㶚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注释】此词相传为李白所作。

(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呜咽的箫声惊醒夜梦人,为全词奠定了凄凉的情感基调。

B.上片写闺情念远,由月色到柳色,由虚到实,道尽了离别之伤。

C.下片写秋望伤时,咸阳古道、汉家陵阙勾连古今,抒兴废之悲。

D.全词意境开阔,既有时序的跳跃,又有场景的转换,开阖有致。

(2)这首词的结尾两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有何妙处?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案】(1)B

(2)①意象叠加(列锦)。这一句将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三个名词性短语叠加在一

起,描绘出在西风落日的映衬下,汉王朝陵墓宫阙凄冷荒凉的景象,营造出古朴苍凉的意

境。②以景结情。“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既是眼前实景,又是历史遗迹,营造出一种悲壮

的历史消亡感,含蓄蕴藉,意境深远,寓深沉的历史浩叹于开阔的景象之中。

【解析】【分析】(1)B项,错在“由虚到实”,由月色到柳色,是由眼前照着楼台的月色

回想往年在灞桥折柳,送别爱人的悲伤情景。应该是由实到虚。故选B。

(2)“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将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三个名词性短语叠加在一起,使

用了意象叠加的艺术手法,描绘了从乐游原上远望咸阳古道的悲凉景象,引出秦娥眼前之

所见,只有在肃杀的秋风之中,一轮落日空照着汉代皇帝陵墓的荒凉图景。这既是眼前实

景,又是历史遗迹。诗人以景结情,将秦娥怀古伤今的弦外之音,表达得淋漓尽致,意境

深远。

故答案为:⑴B;

⑵①意象叠加(列锦)。这一句将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三个名词性短语叠加在一起,

描绘出在西风落日的映衬下,汉王朝陵墓宫阙凄冷荒凉的景象,营造出古朴苍凉的意境。

②以景结情。“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既是眼前实景,又是历史遗迹,营造出一种悲壮的历

史消亡感,含蓄蕴藉,意境深远,寓深沉的历史浩叹于开阔的景象之中。

【点评】⑴此题考查古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主要集中对诗意理解、诗歌主旨、诗歌形象

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

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要读懂诗意,注意情感、形象、技巧等表述不

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⑵此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从诗歌鉴赏的角度说,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

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

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

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虚实、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

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答题时按照如下格式:先点明运用了什么手法,体现在何处,然

后再解释写出了什么内容,最后点明表达了什么情感。

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酬李端校书见赠

司空曙

绿槐垂穗乳乌飞,忽忆山中独未归。青镜流年看发变,白云芳草与心违。

乍逄酒客春游惯,久别林僧夜坐稀。昨日闻君到城阙,莫将簪弁胜荷衣。

【注释】簪弁:籍,冠簪;弁,礼帽。二者都是官员身上的服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由眼前之景引发对山中生活的回忆,流露出对好友独行未归的慨叹。

B.颔联中诗人感叹岁月流逝,黑发已变成白发,自己钟情的白云芳草也已经久违。

C.颈联中诗人四处游玩、与人推杯换盏的生活状态和昔日与林僧静夜长坐形成对比。

D.“昨日”句写诗人听闻李端已到京城,点出写作背景,暗合题中“见赠”二字。

(2)诗歌末句对朋友的叮嘱劝告中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简要分析。

【答案】(1)A

(2)①从诗人对山中生活的回忆,对白云芳草的钟爱,可见诗人对自由自在的山居生活

的喜爱;②从诗人对四处游玩、与人推杯换盏的生活的厌烦,以及劝勉朋友不要误认为做

官胜过归隐,可见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解析】【分析】(1)A项,“流露出对好友独行未归的慨叹”错误,从诗中来看,“忽忆

山中独未归”中“独未归”三字流露的是诗人自己不得归去的慨叹,并不是对好友独行未归的

慨叹。故选A。

(2)“昨日闻君到城阙,莫将簪弁胜荷衣”,“荷衣”,楚辞云:“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

以为裳”,本指人品高洁,后为隐者代称,簪弁是为官的标志,此指做官;李端最近忽然来

到城市,诗人以为他有求仕之意,劝诫他说:不要认为簪弁就比荷衣好,也即不要认为做

官胜过归隐,这两句看似是劝勉李端归隐之辞,其实也是诗人心曲的表白,是自勉之辞,

流露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再结合前面几联来看,“忽忆山中独未归”是回忆曾经的山中生

活,“白云芳草与心违”是说钟情的白云芳草已经久违,这两处流露出对那种自由自在的山

居生活的喜爱,而“逄酒客春游惯,久别林僧夜坐稀”借助诗人四处游玩、与人推杯换盏的

生活状态和昔日与林僧静夜长坐进行对比,表达诗人对四处游玩、与人推杯换盏的生活的

厌烦。

故答案为:⑴A;

⑵①从诗人对山中生活的回忆,对白云芳草的钟爱,可见诗人对自由自在的山居生活的

喜爱;②从诗人对四处游玩、与人推杯换盏的生活的厌烦,以及劝勉朋友不要误认为做官

胜过归隐,可见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

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

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

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

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1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南康望湖亭①

苏轼

八月渡长湖,萧条万象疏。

秋风片帆急,暮霭一山孤。

许国心犹在,康时②术已虚。

岷峨家万里,投老得归无。

【注释】①时苏轼被贬惠州,途经鄱阳湖边的南康。②康时:即匡时,以避宋太祖赵匡

胤名讳。

(1)请赏析颔联的写景艺术。

(2)简要概括诗歌后两联所蕴含的情感。

【答案】(1)①动静结合,“片帆”动,“一山”静;②借景抒情,秋风劲吹,片帆急渡,

暮霭弥漫,孤山静立,表现了诗人的愤懑、孤独之情。

(2)①报国无门的愤懑(济世无术的无奈);②漂泊异乡的孤苦;③思归不得的忧伤。

【解析】【分析】(1)“秋风片帆急,暮霭一山孤”,颔联中“片帆”“一山”,一动一静,

“急”“孤”透露出诗人的情感,景中含情,结合注释①分析,表现了诗人的愤懑、孤独之

情。

(2)“许国心犹在,康时术已虚”表明作者有为国效力之意,然而面对自己不断贬谪的命

运,却报国无门,济世无术;“岷峨家万里,投老得归无”则表达诗人漂泊异乡,思乡而无

法归去的悲苦之情。

故答案为:⑴①动静结合,“片帆”动,“一山”静;②借景抒情,秋风劲吹,片帆急渡,暮

霭弥漫,孤山静立,表现了诗人的愤懑、孤独之情。

⑵①报国无门的愤懑(济世无术的无奈);②漂泊异乡的孤苦;③思归不得的忧伤。

【点评】(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写景艺术主要包括:①修辞(比喻、

比拟、排比、夸张、借代、设问、反复、用典),②表现手法(对比、衬托),③多感

官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味觉),④两个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⑤空间的

角度(远近上下高低)等。如果没有特别突出的手法,就一定要考虑“借景抒情”手法,这

是最基本的手法。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注意运用知人论世和抓关键词句法回答此题。

注意注释和关键词句“孤”“许国心犹在”“岷峨家万里,投老得归无”。

18.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秋瑾

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换春霜。

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浊酒不销忧国泪,教时应仗出群才。

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A.首联写诗人往返于中日之间,有感于日使战争导致国土沦丧,内心哀恸如受雷霆之击。

B.颔联的“图画移颜色”指中国领土在战争中变成了日本领土,点出了题目中的现用之事。

C.本诗用典自然贴切,如“乘风”两字用了宗想“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之典,气势豪迈。

D.全诗语言朴素自然,直抒胸臆,披襟见怀,风格刚健,字重千钧,丝毫不见女儿之态。

(2)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A

(2)①对日俄横行中国领土的强烈愤慨。“忍看”“肯使”以反诘语气,写出对日俄战争所带

来的国土沦丧的极大愤慨。②深重的忧国之情。“浊酒不销忧国泪”,直抒忧国忧民的愁苦

之深,即使借酒销愁,也难于排遣。③对民众共同救亡图存的强烈呼吁。“救时应仗出群

才”写出了诗人对于有志之士共同挽救时局命运的热切期盼。④愿为国牺牲的崇高志向。

诗歌尾联表达了愿抛头颅洒热血,以求挽救危亡的豪迈情怀。

【解析】【分析】(1)A项,“内心哀恸如受雷霆之击”理解有误。“春雷”指春天的雷声,

可使万物复苏,故“挟春雷”有唤醒民众之意。故选A。

(2)“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不忍心看到祖国的地图变成别国的领土,怎

能让锦绣江山被侵略者炮火化成飞灰,抒发对日俄横行东北的极大愤恨。“浊酒不销忧国

泪”,那浊酒哪能排解我忧心国事所洒的热泪,表现诗人的忧国之情。““救时应仗出群

才”,国家的救亡图存依靠的是大家群策群力。由忧国而思济世,对民众共同救亡图存的强

烈呼吁。“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就算是需要拼上十万将士抛头颅洒热血,

我也必须把这颠倒的乾坤大地拼力挽回。表达愿为祖国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崇高志向。全篇

所写,都是忧国的思想和救时的抱负,充满动人的爱国激情。

故答案为:⑴A;

⑵①对日俄横行中国领土的强烈愤慨。“忍看”“肯使”以反诘语气,写出对日俄战争所带来

的国土沦丧的极大愤慨。②深重的忧国之情。“浊酒不销忧国泪”,直抒忧国忧民的愁苦之

深,即使借酒销愁,也难于排遣。③对民众共同救亡图存的强烈呼吁。“救时应仗出群才”

写出了诗人对于有志之士共同挽救时局命运的热切期盼。④愿为国牺牲的崇高志向。诗歌

尾联表达了愿抛头颅洒热血,以求挽救危亡的豪迈情怀。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

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

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

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

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19.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小题。

九日水阁

(宋)韩琦

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

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酒味已醇新过熟,蟹螯先实不须霜。

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

【注释】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也就是传统的重阳节。这一天既要登高怀远,也有以菊

花配螃蟹的饮食习俗。韩琦: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北宋政治

家、词人。这首诗作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秋。诗人正在京中任右仆射,可谓官隆位

显。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七言绝句首联两句很好地照应了标题,“池馆”“古树”照应“水阁”,“重阳”照应“九

日”。

B.颔联两句对仗整,以“老圃”对“黄花”,“秋容”对“晚节”,“淡”对“香”。这两句从正面写九

日赏菊。

C.颈联写新酿的美酒已经很熟,味道醇厚芬芳。螃蟹早就长得肥嫩,不必再等秋日的寒

霜。

D.整首诗歌体现的并不是在秋色里持续的的消沉,而是在一片肃杀的秋景之中强调一种高

洁的人品。

(2)这首诗塑造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答案】(1)A

(2)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淡泊宁静、晚节弥坚、豪情满怀的诗人形象。①首联两句写诗人

住处的水阁古榭虽倾颓破败也不介意,还高兴地在那里宴请嘉宾欢度重阳,表示诗人生活

俭朴,不尚奢华。这是从外在的表现来写的。②颔联两句借赞颂重阳时节,菊花虽晚开而

尤为芬芳,以“黄花晚节香”喻晚节可贵,要注重晚节。这是从内在的精神实质来写。③尾

联两句写此时作者年事已高,然而他从心底里并不服老,自己酒量虽衰,诗情却不减当年

的豪情逸兴。

【解析】【分析】(1)A项,“这首七言绝句首联两句很好地照应了标题”错误,“七绝”应

为“七律”。故选A。

(2)第一句写池馆园林荒凉的感觉,与第三句“秋容淡”相呼应。第二句点出九日宴会之

事,虽然池馆倾圮。台榭荒芜,却有嘉客来助成重阳雅集,环境虽然荒僻,人的兴致却很

高,表示诗人生活俭朴,不尚奢华。三、四两句正面写九日赏菊,这两句借赞颂重阳时

节,菊花虽晚开而尤为芬芳而寄意:晚节可贵,要注重晚节。两句含比兴之意,字面上是

写菊花犹有晚香,言外之意则是表达自己有岁虽晚而节弥坚的品格。五、六两句写眼前宴

会之事,重九宴会饮酒是诗歌中的传统内容,蟹螫也是展现文士风流雅致情趣的传统意

象,但此诗不仅仅是简单借用这两个传统的重九意象,还更多地写到了酒和蟹螯本身,这

种写日常生活中文士生活趣味的作法带有自居易的特点。诗的最后写自己年老虽不能豪

饮。尾联两句写此时作者年事已高,然而他从心底里并不服老,自己酒量虽衰,诗情却不

减当年的豪情逸兴。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淡泊宁静、晚节弥坚、豪情满怀的诗人形象。

故答案为:⑴A;

⑵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淡泊宁静、晚节弥坚、豪情满怀的诗人形象。①首联两句写诗人住

处的水阁古榭虽倾颓破败也不介意,还高兴地在那里宴请嘉宾欢度重阳,表示诗人生活俭

朴,不尚奢华。这是从外在的表现来写的。②颔联两句借赞颂重阳时节,菊花虽晚开而尤

为芬芳,以“黄花晚节香”喻晚节可贵,要注重晚节。这是从内在的精神实质来写。③尾联

两句写此时作者年事已高,然而他从心底里并不服老,自己酒量虽衰,诗情却不减当年的

豪情逸兴。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综合鉴赏的能力,注意借助诗歌的注释理解。阅读注释,

根据注释正确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阅读选项进行辨析。

⑵本题考查的是诗歌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注意正确翻译诗歌的内容。先翻译诗歌来了解

诗歌的基本内容,根据题干概括分析诗歌的相关诗句,抓住重点词组织答案。

2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太白岭

王安石

太白巃嵷①东南驰,众岭环合青纷披。

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

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

生民何由得处所,与兹鱼鸟相谐熙。

【注】①巃嵷(lóngsǒng):山势高峻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化静为动,形象地写出了太白岭山势的高耸绵延和山色的青翠纷披。

B.颔联借厚薄变幻的烟云和疏密相间的树石,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

C.诗人认为太白岭这样景色宜人的地方,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处所。

D.本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关注百姓的情怀。

(2)本是颈联的景物描写别具特色,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答案】(1)B

(2)①动静结合。“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诗

人愉悦的心情。②视听结合。“鸟语乐”诉诸听觉,“溪水不动”“鱼行迟”诉诸视觉,描绘太

白岭动人的美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③衬托。用“鸟语乐”的欢闹反衬太白岭的宁静,

用“溪水不动”“鱼行迟”衬托太白岭的清幽,表达诗人的欣悦之情。④拟人。“鸟语乐”和“鱼

行迟”,把人的心情与行为赋予鸟和鱼,具体可感,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解析】【分析】(1)B项“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错,诗句“烟云厚薄皆可爱,树

石疏密自相宜”的意思是烟云不管厚还是薄都很可爱,树与石的疏与密自是很合宜,表达的

是一种物我相谐,诗人心情平静舒适的情感。故选B项。

(2)颈联“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的意思为:明媚的春天已到来,鸟儿欢快

地说着话,溪水也不愿流动,鱼儿也贪恋这美好行动变迟缓了。从景物描写的表达技巧方

面可从以下几方面作答:①动静结合。“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写出太白岭

宜人的美景,表达诗人愉悦的心情。②视听结合。“鸟语乐”诉诸听觉,“溪水不动”“鱼行

迟”诉诸视觉,描绘太白岭动人的美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③衬托。用“鸟语乐”的欢

闹反衬太白岭的宁静,用“溪水不动”“鱼行迟”衬托太白岭的清幽,表达诗人的欣悦之情。

④拟人。“鸟语乐”和“鱼行迟”,把人的心情与行为赋予鸟和鱼,具体可感,表达诗人喜悦

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B;

⑵①动静结合。“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诗人

愉悦的心情。②视听结合。“鸟语乐”诉诸听觉,“溪水不动”“鱼行迟”诉诸视觉,描绘太白

岭动人的美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③衬托。用“鸟语乐”的欢闹反衬太白岭的宁静,用

“溪水不动”“鱼行迟”衬托太白岭的清幽,表达诗人的欣悦之情。④拟人。“鸟语乐”和“鱼行

迟”,把人的心情与行为赋予鸟和鱼,具体可感,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点评】⑴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该题型做题前要整体感知读懂诗

歌,根据诗歌的注解,所选意象以及诗歌的情感语句即可把握诗歌主旨情感。在整体感知

基础上,把选项带入诗歌语境即可判断。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

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

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

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

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⑵此题考查文本中景物描写的特点。景物描写从手法角度,可能是动静结合,远近结合,

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视觉听觉嗅觉相结合,色彩对比鲜明,点面结合等。答题时按照如

下格式:先点明运用了什么手法,体现在何处,然后再解释写出了什么内容,最后点明表

达了什么情感。

本文发布于:2023-01-29 05:39: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5560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烟台南山大佛
下一篇:女人与猫
标签:古调虽自爱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