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民族风俗习惯

更新时间:2023-01-29 05:28:01 阅读: 评论:0

全等三角形压轴奥数题-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上一句


2023年1月29日发(作者:流鼻血怎么治)

中国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及特色

中国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及特色

少数民族展示的是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他们的风俗习惯是不乏有

趣的。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中国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及特色,希望

对大家有所帮助。

维吾尔族的风俗

维吾尔族的住宅,多成院落,一般大门忌朝西开。房屋呈方形,

有较深的前廊,庭院多栽花卉、葡萄、果树,打扫得十分洁净。室内

砌土炕,墙上挂壁毯,开壁龛,并饰以多种花卉图案。饮食方面,他

们以面粉、大米为主食,喜喝奶茶,佐以面粉烤制的馕。饭菜种类很

多,有抓饭。肉粥、拉面、汤面、薄皮包子、烤包子、油塔子、烤肉

等。喜欢吃甜瓜、西瓜、葡萄、苹果、梨、杏、石榴等水果,主要吃

牛、羊肉以及鸡、鸭、鱼肉;禁食猪肉、驴肉、食肉动物及凶禽猛兽;禁

食一切动物的血。

维吾尔族的传统服装为,男女老少均戴四楞小花帽。男子普遍喜

欢穿对襟“袷袢”(长袍),内着绣有花纹的短衫。女子喜着连衣裙,外

套黑色对襟背心,戴耳环、手锡、戒指、项链等装饰品,姑娘多梳小

辫,现在城市居民一般穿时装。

维吾尔族人待人讲究礼貌。在遇到尊长或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

按在前胸中央,然后身体前倾,连声问好。家里来客都热情招待。维

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舞蹈轻巧、优美,以旋转快速

和多变著称,反映了维吾尔族人乐观开朗的性格。维吾尔族以农业为

主兼营牧业,有经商传统,同时传统手工业十分发达,而且具有较高

的艺术水平,他们制作的地毯、刺绣、丝绸衣料、铜壶、小刀、民族

乐器等,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朝鲜族的风俗习惯

我国的朝鲜族主要生活在东北三省和内地的一些大城市。居住最

集中的地区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他们居

住的地区是我国北方的“水稻之乡”。

朝鲜族的房屋屋顶由四个斜面构成,房屋正面开三扇或四扇门,

室内用砖或石平铺成炕,进屋脱鞋,席炕而坐。朝鲜族妇女的传统服

装是短衣长裙,以长布带打结。男子也穿短衣,外罩坎肩,裤腿宽大。

朝鲜族能歌善舞,姑娘们爱荡秋千和在跳板上飞腾,小伙子则喜欢一

对对扭在一起摔跤,似猛虎角力。朝鲜族的传统食品有冷面、泡菜和

打糕等。

高山族的民族特色

过去在高山族各支系中普遍存在着身体毁饰的习俗,如拔毛、凿

齿、穿耳、束腹、纹身等。40年代中期以后,这些习俗逐渐趋于衰退,

但其残余影响还在。

拔毛

指的是拔除体毛,有的支系是男性拔除,有的是女性拔除,有的

是男女皆拔。男性用竹片夹子拔掉,女性以细麻线绞拔,有的甚至以

火炭燎烧,并不觉得痛苦。

凿齿

是在十二岁至十六岁时,拔掉左右两个门牙或两个犬齿。有的直

接用小铁棒抵在牙上用石头敲掉欲拔之牙。有些无拔牙缺齿习俗的支

系,愿将牙齿染成黑色,以黑齿为美。

穿耳

尤以排湾人与阿美人的男子最为突出。他们耳垂穿孔较大,一般

用铅盘,贝壳和竹管做耳饰,并将琉璃珠用丝线连在雕有花纹的竹管

一端,结扎在脑后的头发上,来防止摆动掉落。

束腹

是一些支系男子的特殊习俗。束腹带是用厚竹片弯成的,两端钻

孔,穿麻绳以勒紧,勒扣在后腰。从十二三岁起直到五六十岁停止,

昼夜都紧束在腰腹,以使胸部和腿部肌肉发达健康。

纹身

各支系具体情况不同,有的男纹女不纹,有的女纹男不纹。有的

以纹身为美饰,有的以纹身为勇武的象征。受原始宗教的影响,认为

纹身可以得到祖先灵魂的保佑,去灾免祸。除纹身外,还有纹面的。

无论以什么方式毁饰身体,其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美观、勇武、联姻、

纪功、尊贵。

壮族的风俗习惯

壮族过去有20种称呼,1949年以后统称为僮族,1965年改称为

壮族。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

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少数分布在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

壮族聚居地区多山,他们大多从事农业生产。

壮族人喜欢吃腌制的酸食,以生鱼片为佳肴,妇女有嚼槟榔的习

惯。壮族人信仰多神,除祭祀祖先外,最早还膜拜巨石、高山、土地

和龙蛇等。壮族人有歌圩的习俗,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日,大家聚集到

山坡上,搭起赛歌台,参加唱山歌的男女青年们先唱“见面歌”、

“迎客歌”。唱过山歌之后,就开始抛绣球、碰彩蛋、抢花炮等娱乐

活动。大的歌圩有上万人参加,他们常以唱山歌来祈求风调雨顺,五

谷丰登。

壮族在两三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瑰丽的文化艺术。壮

族的先民在广西左江两岸的陡壁上绘制了大量的崖壁画。从战国时期

开始,壮族人民就能铸造铜鼓,它既是乐器,又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

独具民族风格的壮锦久负盛名,远销国内外。

布依族民族节日

牛王节

每逢农历四月初八,布依族无论农活多忙,都要放牛休息,每户

都要做黄、蓝、黑、白、红“五色”糯米饭(用“染饭花、叶”上色),

糯米饭蒸熟先捏一团给牛吃,以示慰劳牛的辛苦,然后人们才吃。这

一天,房屋四周要挂上枫香枝叶,相传这样庄稼就可以长得像枫香一

样茂盛。

小年

小年为贵州省部分布依族传统节日。时在每年正月十五曰。是日

晨,家家打糍粑敬袓。晚饭前堂屋八仙桌上摆好一只炖猪脚及各种菜

肴,开始点香烧纸钱,放爆竹敲铜鼓,恭请祖宗回来过小年,而后合

家就餐。晚饭后青年男女去“偷亲(青)”,就是去蔬菜地里偷几片青菜

叶,到路边互相抽打身子,表示要打掉身上的邪恶,以保平安吉祥,

还意味着越打越亲,友爱相处,被偷者则认为偷他是因为和他亲热,因

此感到非常高兴。

董朗桥歌节

董朗桥歌节是贵州省惠水一带布依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初

六举行,届吋毗县邻村近万名布依族群众,来到当地的董朗河边,引

吭高歌,欢聚一堂。这一天,是年轻人谈情说爱、寻求情侣的大好机

会,姑娘和后步们一般见面后要先唱热情洋溢的相识歌,互通姓名、

地址,然后是绕有风趣的盘歌(也叫猜歌)盘天问地,相互摸底,接着就

开始唱赞美歌和爱慕歌。如果姑娘们通过对歌找到意中人,布依族的

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便向其赠送粽粑和袜垫,然后双双躲到避静处去

谈情说爱。

赶干洞

赶干洞节是贵州省晴隆县布依族传统节日,时在每年清明节的第

二天。据当地传说,位于晴隆县城东南的干洞,原名清泉洞,而且长

年泉水清澈。那时候,当地两个寨子中的一对青年阿韦与阿花相爱了,

常在清泉洞边对歌约会,双方父母念他俩心真意切,也同意了他俩的

婚事,并定在清明节时成婚。不料此事让族长知道了,他认为不经过

媒人上门聘定的婚缘是伤风败俗的,故而加以干涉。阿韦阿花得知后

非常气愤,便于清明日晚偷偷来到清泉洞边,以山洞为媒,跪拜天地,

自行婚礼。就在第二天,族长带人前来问罪,阿韦阿花只好逃出后投

清泉洞殉情。清泉洞神被二个青年的忠贞所动,便放清泉水,并

让阿韦阿花变成一对金画眉飞去。从此清泉洞变干涸了。阿韦阿花的

事迹感动了附近布依寨子中的青年男女,他们于每年清明节第二天,

都要赶往干洞唱歌玩耍、谈情说爱。如今此节日已演变成了规模很大

的集贸盛会。

赶糯米坡

赶糯米坡节是贵州省惠水县党古一带布依族、苗族民间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四月八日举行。是日,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向当地的糯米坡,姑

娘们身着盛装,或歌或舞,老年人则聚一处拉家常。男青年们牵着各

自的`马,先绕场一周,然后在糯米坡上来回驰骋,一时间跑道两侧观

者云集。坡会上最主要的活动是对歌,附近许多苗族青年也来参加对

歌,歌曲多为相识歌、赞美歌,青年男女们相互中意后便唱情歌,再

到僻静处去私定终身。夜晚,坡边的寨子家家宾客满座,大家继续饮

酒对歌。据说糯米坡坡会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相传从前布依族妇女

们到坡上边挖野菜,边唱诉生活的贫困和礼教的残酷,并带糯米饭做

晌午饭。后生听到歌声,就来对歌,遂形成此节。苗族则传说,他们

的先民因不堪忍受土司压榨,迁徙到此,也把“四月八”节俗带到这

里,故每年过此节。

苗族的风俗习惯

秦汉时代,苗族的先民聚居在“五溪”(今湖南省西部和贵州东

部地区),后来不断迁徙,分散到南方各省。现在,苗族主要分布在

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广东、海南等地。

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长裤,系大腰带,

头缠青色长巾。妇女大多穿大领短衣和百褶裙。山区苗族的住宅建筑

大多是“吊脚楼”,它是按照山坡的自然地势,在下方和上方分别竖

立较长和较短的木桩支撑,在桩上铺楼板建筑。楼上住人,楼下堆放

杂物或关家畜。

苗族有悠久的文化传统,能歌善舞,芦笙是他们最喜爱的乐器。

苗族的芦笙舞蜚声国内外。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在国内外享有盛

誉。

彝族的风俗习惯

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少数在广西。他们主要从事

农业,有定期赶集贸易的习惯。

彝族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用长数

丈的青布包头。女子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男女外出时都披

“擦尔瓦”,形如斗篷,下缀长穗。

彝族的传统节日以火把节最为隆重。《阿诗玛》是著名的彝族民

间叙事长诗,在国内外广为流传。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省西北部、湖北省恩施地区和四川省东部

等地。在唐宋时期,土家人手工生产的溪布、水银和朱砂远近闻名,

成为贡品。“西朗卡铺”(土家铺盖)是土家族的两朵艺术之花之一,

它编织精巧,色泽绚丽,有100多种图案。土家人的另一朵艺术之花

是摆手舞,它是土家族流行的古老舞蹈,古朴优美,生活气息浓厚。

土家妇女爱穿左襟大袖短衣,滚花边,下着八幅长裙或镶边筒裤,

头挽发髻,喜欢戴耳、项、手、足圈等银饰物。男子穿对襟衣,多扣

子。衣料多用土布或麻布,史书上称为溪布、峒布。

布依族的风俗习惯

布依族主要聚居在贵州省黄果树瀑布周围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

州和兴义、安顺地区的几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县。

布依族男子大多穿多襟短衣或长衫,包蓝色或白底蓝方格头巾。

妇女大多穿右大襟上衣和长裤,或套镶花边短褂,或系绣花围腰,也

有穿大襟大领短袄,并配腊染百褶长裙的。在节日里,妇女还戴各种

银质首饰,腊染是布依族珍贵的手工艺品。

布依族居住区风景秀丽,除了黄果树瀑布外,还有被誉为“贵州

高原之花”的花溪。那里土地肥沃,适宜农耕,盛产木棉、剑麻、竹

笋、香蕉、黄果以及松杉、青冈等建筑木材。

侗族的风俗习惯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两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他们主要从

事农业生产、兼营林业。鼓楼是侗族村寨中别具一格的建筑物,形似

宝塔,是村民聚会、休息和娱乐的地方。各村寨都有鼓楼,有的高达

13层,颇为壮观。逢年过节,侗族人民便聚居在鼓楼前的广场上,尽

情歌舞。

侗族人大多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

村落依山傍水,住房一般用杉树建造木楼,楼上住人,楼下关牲畜或

堆放杂物。饮食以大米为主,普遍喜食酸辣味,好饮米酒,用油茶待

客。

白族的风俗习惯

白族自称“白子”、“白尼”,意思是“白人”,主要聚居于云

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四川西昌和贵州毕节等地也有少数白族人散居。

白族聚居区地处云贵高原,气候温和,适宜农业,号称“粮棉之区”。

白族服饰以蓝、白、黑色为主,男女都包头。他们喜欢吃酸、冷、

辣味食物,还爱喝烤茶。白族信奉佛教,洱海地区寺院遍布,曾有

“妙香古国”称。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

哈尼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哀牢山区。他们善造梯田。元

江南岸遍是层层叠叠的梯田,有的高达数百级,从河谷一直延伸到山

顶,梯田内还养鱼,堪称哀牢山区的鱼米之乡。

哈尼人喜欢用自己染织的藏青色土布做衣服。男人穿对襟上衣和

长裤,以黑布或白布裹头。妇女穿右襟上衣,下穿长裤,胸前挂成串

的银饰,头戴圆帽。哈尼人的住宅大多在山腰,依山势而建。房屋多

为土墙草顶楼房,分上、中、下三层,上层堆放杂物,中层住人存粮,

下层关养牲畜。

哈尼人大多信奉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以“龙树”为保护神。几

段打了结的绳子作为账本,被哈尼人珍藏在家中最安全的地方。1957

年,哈尼族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

傣族的风俗习惯

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

治州,以及耿马、孟连自治县。傣族人大多居住在群山环抱的河谷平

坝地区,雨量充沛,四季常春,盛产稻谷、甘蔗、樟脑、咖啡等农作

物,经济作物,出产柚木、紫檀、铁力木等珍贵木材,还有野象,犀

牛、金丝猴、孔雀等珍禽异兽,被称为“孔雀之乡”。

傣族男子上身穿短衫,下着长裤,冷天披毛毡,多用白布或青布

包头。有纹身的习惯。妇女穿窄袖短衣和筒裙。住房是干栏式建筑,

西双版纳、德宏瑞丽一带的竹楼别具风格。傣族信奉佛教,过去西双

版纳未成年的男子几乎都要过一段僧侣生活,识字念经,才能还俗回

家。傣族人民能歌善舞,尤其是孔雀舞具有鲜明独特的民族风格,深

受我国各族人民的喜爱。

黎族的风俗习惯

黎族生活在海南省最南端“天涯海角”地区。这是一个能歌善舞

的民族。钱铃双刀舞、打柴舞、舂米舞等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黎族

妇女精于纺织。宋末元初,著名纺织家黄道婆高超的纺织技术,就是

在黎族地区居住了40多年学到的。黎族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种

植水稻、玉米、甘薯等,还盛产橡胶。

黎族妇女在脑后梳髻,上插用箭猪毛或金属、牛骨制成发簪,披

绣花头巾,上衣对襟开胸无扣,下穿无褶织绣花纹的统裙。盛装时戴

项圈、手镯、脚环、耳环等。男人上穿无领对襟衣服,下穿前后两幅

布的吊幨。部分地区的黎族人保留着纹面、纹身风俗。黎族人喜欢吃

水饭。肉食用火烧或生腌,腌肉掺加米粉、野菜等,酸渍后长期保存。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

“蒙古”最初只是众多的蒙古地区部落中的一个,后来演变成民

族的名称。他们的生活方式独具特色。他们冬季穿皮衣,外罩丝绸或

布面,夏季穿布袍,袍身肥大不开叉,俗称蒙古袍。他们居住的是圆

形的蒙古包。蒙古族人民喜欢吃牛羊肉和奶食品、喝红茶。

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以及新疆、青海、甘肃、河北

和东北三省等地区。

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

维吾尔族自称“维吾尔”,有“联合”、“协助”的意思。他们

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多聚居于天山以南的各绿洲,也有

少数分布在湖南省桃源、常德等县。

维吾尔族很早就从游牧畜牧业转向定居农业了。南疆干旱而温暖,

北疆寒冷、雨雪充足。在盆地边缘和戈壁上开发绿洲,是维吾尔族农

业的一大特色。维吾尔人一般穿棉布衣,男子穿的对襟长袍称“袷

袢”,妇女在宽袖衣裙上套黑色对襟背心。男女老少都爱戴四楞小花

帽,俗称“尕巴”。未婚少女梳十几条发辫,以长发为美。饮食方面

以面为主,喜欢喝奶茶,吃用玉米面或白面烤制的馕。抓饭是节日和

待客不可缺少的食品,用羊肉、羊油、胡萝卜、葡萄干、洋葱、大米

制成,用手抓食,别有风味。

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

哈萨克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木垒、

巴里坤两个自治县,少数分布在甘肃和青海等地。

哈萨克族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他

们的服装多用皮毛制成,长袖肥身,便于骑乘。男子在冬天穿皮大氅,

腰系皮带,右侧佩挂小刀。妇女穿连衣裙,天冷时外罩对襟棉大衣。

姑娘们的花帽上常用猫头鹰羽翎做帽缨,十分美丽。妇女们所戴的白

布披巾绣有各种图案。哈萨克人以肉类和奶制品为主食。哈萨克牧民

按季节转换牧场,春、夏、秋住圆形毡房,俗称“宇”,冬季住平顶

土房。

哈萨克人热情好客,进餐时,主人献上羊头,客人要将羊头右面

颊上的肉***下来放在盘中,再***一只羊耳给座上的年幼的人,这是表

示接受的礼节。

高山族的风俗习惯

高山族主要居住在台湾岛的山地、东南沿海纵谷平原和兰屿上。

由于地区、语言的差异,内部有阿美人、泰雅人、排诱人,雅美人等

不同的名称。高山族有本民族的语言,但各地语言差别较大,没有本

民族的文字。

高山族的衣服主要用麻布、棉布制成,样式各地不一。一般男子

穿披肩、背心、短褂、短裤。妇女穿短上衣、围裙和自肩上向腋下斜

披的偏衫,在衣服上加刺纹绣,并佩戴用贝壳、兽骨磨成的装饰品。

高山族人民能歌善舞,精于雕刻和绘画。

高山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种植水稻、旱稻、粟、黍等。雅美人

以捕鱼为主,同时饲养鸡、犬、猪。排诱人主要养牛。

扩展阅读:

我国少数民族风俗特点

(1)稳定性

任何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都是一定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

它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自然根源。只要民族存在,反映

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的风俗习惯就会长期存在。而且,民族风俗习惯

的变化往往落后于社会经济生活条件的发展变化。一个民族的风俗习

惯蕴藏着一个民族浓厚的共同心理感情,例如: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

族服饰,尽管住在不相连接或甚至相距千里之外,一旦聚会在一起,

看到穿戴自己民族服饰的人,就会感到十分亲切;各民族都具有自己独

特风格的歌舞和节日,每逢节日,大家很自然地盛装歌舞,沉浸于节

日的欢乐之中。这种深厚的民族共同心理感情,具有民族内部的稳定

性。

(2)群众性和社会性

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为整个民族所共有,而且世代相传,渗透

到这个民族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和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具有广泛的

群众性和深刻的社会性。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各民族在长期社会历史

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社会现象,因而必然对这个民族社会发展阶段

的各个方面都留下深刻的印记。我国少数民族由于到解放前还不同程

度地分别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阶段,

其风俗习惯不可避免地会残留着这些历史的痕迹。

(3)民族性和敏感性

民族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方面的一种反

映,在不同程度上反映着民族的生活方式、历史和文化传统、心理素

质和思想感情以及道德准则、宗教观念等。民族风俗习惯一经形成,

即为全民族所公认和遵守,并成为代表民族的标志之一。因此,在各

民族的相互交往中,尊重民族风俗习惯,是民族关系中一个极其重要

和敏感的问题,需要慎重对待。

(4)地域性

在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为适应居住地区自然

的、地理的、气候的条件和经济条件而形成的,反映了地域性的特点。

如在居住方面,我国北方较寒冷、风沙大,当地农区的少数民族多住

土木结构和石木结构的房屋,房顶低矮微斜,有利于保暖和御防风沙。

南方较炎热、雨水多,当地少数民族的住房多为杆栏式的,分上下两

层的吊脚楼,建筑材料一般为木材和竹子,房顶高,既通风凉快,又

可防洪、防潮。从事畜牧业的民族,为适应畜牧业生产的特点,多住

蒙古包和帐篷。在服饰方面,生活在北方和南方少数民族的差别很明

显,北方少数民族多穿皮的、棉的长袍和靴子,南方少数民族则多穿

单衣或短袖上衣、短裤和裙子,脚穿拖鞋、凉鞋,甚至光脚;在饮食方

面,牧区的少数民族多吃牛羊肉和奶制品,喝奶茶和酥油茶,农区的

少数民族则喜吃大米。

我国四个少数民族简介

1.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潞西等

县。其余分布在盈江、龙陵等县。人口27708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

普查)。1950年,阿昌族人民获解放。1952年在陇川县户撒地区成立

了阿昌族自治县(区级),1953年、1954年又先后在潞西县江东区高粳

田乡、梁河县遮岛区的丙介乡和关璋乡成立了三新阿昌族民族乡。阿

昌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阿昌族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闻名。水

稻品种多、质量好,梁河地区的“毫安公”品种,过去曾号称“水稻

之王”。数百年来,阿昌族制造的铁器极负盛名,以“户撒刀”著称

于世。阿昌族主要节日有会街节、窝罗节、泼水节等。阿昌族禁止在

正月初一杀家畜和伤害动物;妇女生孩子未满7天时,忌讳别家男子进

入院内。

2.景颇族

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陇川、盈江、瑞

丽、梁河五县,少部分散居于其他州县。景颇族的来源与青藏高原上

古代氐羌人有关先后出现了"峨昌"、"遮些"、等名称。新中国成立后,

经民族识别确认为景颇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过去没有自己

的文字,20世纪末叶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节日、

祭、礼仪食俗景颇族过去信仰鬼灵,最大的活动是“目瑙纵歌”,即

景颇族人民驱恶扬善,预祝吉祥幸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正月举

行,为期2-3天。每次“目瑙”都要杀牛祭祀,然后牛肉大家分食,

并伴以歌舞活动,参加者多时成千上万。此外还要祭“能尚”宸庙,

祭“能尚”每年两次。一次在春播,祭品比较隆重,届时要杀牛、猪、

鸡等,以庆贺丰收。景颇也过“吃新谷”节,“吃新谷”都选在农历

八月的一个龙日,届时把新谷炒干、舂成米,与老米合在一起做饭,

以喻老米、新米接续不断。吃新饭时,要把好吃的饭菜和酒洒到地里

一部分,献给地鬼,然后全家共餐。

3.白族

有人口1594827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以洱海为中心的大理

白族自治州。少部分散居在四川、贵州、湖南等地。由于白族风俗尚

白,历史上曾有"白人"、"白王"、"白史"之称。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

名为白族。白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白语支。大多数

白族通晓汉语,并作为与其他民族的交际工具。白族是个古老的民族,

有着自己光辉灿烂的科学文化。在天文、历法、气象、医学、文学等

领域都有许多发明创造和优秀作品。白族大都喜饮酒,酿酒是白族家

庭的一项主要副业。由于所用的原料和方法不同,家酿酒的种类很多,

制酒时常用40多种草药制成酒曲,制成各种白酒,其中以窑酒和干酒

为传统佳酿。饮茶是白族人的.另一嗜好,白族很注重每天清晨和中午

两次茶。晨茶称“早茶”或“清醒茶”,一起床就烤茶,全成年人都

喝;午茶又吃“休息茶”或“解渴茶”,内放米花如乳扇,包括小孩也

要喝一杯。山区的白族日常灶具也很独特,一般是用4根70厘米高木

柱支撑的平台,中间留有一个洞,台面为1.5米见方,上面铺砌青砖或

石板,覆盖一层土,支上一个铁三角架,可吊锅等,台下烧火,火苗

通过洞,加热吊在三角架上的食物,灶上方吊有一排竹篾笆,上面用

木板铺上作为烘烤食物用。

4.藏族

有人口4593330人,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

川、云南等临近省。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

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

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藏族是

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的炊餐灶具自成一体。在藏族地区,家家

都备有酥油茶筒、奶茶壶。大部分地区的藏族都以干牛粪为燃料,以

铁三角架为灶。云南藏族茶具、酒具、餐具喜用铜制。其他地区的藏

族喜用木碗并漆上红、黄、橙色的油漆。比较讲究的还要在碗上包银。

牧区的藏族都要随身配带一把精制的藏刀,主要用来切割食物,还用

于宰羊、剥皮、削帐房厥子等劳动,藏刀的制作历史悠久,工艺精湛。

本文发布于:2023-01-29 05:28: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5556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