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毕业论文全范文
护士毕业论文范文一:糖尿病患者门诊健康教育护理运用
糖尿病是一种持续高血糖的代谢性疾病,长时间患有此病会导致眼睛、肾脏、心脏、
血管、神经等慢性衰退,从而引发其他的各种病变,增加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1]。临床上
治疗该种疾病的主要方式是药物治疗、饮食疗法、运动疗法等。由于该疾病是一种慢性疾
病,因此在治疗的同时给予有针对性的门诊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效果[2,3]。我院
在糖尿病患者门诊护理中应用健康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本院2021年10月-2021年10月所诊治的糖尿病患者中选取84例为观察对象,将其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35~67岁,空腹血糖
为8.7~13.7mmol/L;对照组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36~70岁,空腹血糖为8.6~
13.6mmol/L。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空腹血糖等一般临床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门诊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门诊健康教育护理:1每个月
对患者进行一对一的门诊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内容包括糖尿病基本知识,糖尿患者的饮食、
运动训练、生活习惯、血糖检测等。平时给予电话随访,共随访护理1年。2发放糖尿病防
治宣传册,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3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
康心理教育,帮助患者消除不良情绪,营造良好的治疗氛围。
1.3评价指标
1在护理干预前、后分别对患者进行空腹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指标水平进行检测。2
患者的护理满意度。1.4统计学分析利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16.0对相关数据展开统计学
分析,对计数数据进行χ2检验。当结果满足P<0.05时,二者对比具有显著差异,且具统计
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血糖指标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血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
理后,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血糖指标较护理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明显优
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经过1年的护理,对照组患者中对护理满意31例,满意度为73.8%,观察组患者中对护
理满意40例,满意度为95.2%,通过对比,两组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6.515,P<0.05。
3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患有糖尿病的人数在不断的增长。据有
关统计显示,全国糖尿病现患人数在3万左右[4]。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
生物作用受损而引起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5]。长期的高血糖会导致各种组织,
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等慢性损害、功能障碍。作为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糖
尿病的长期性会给患者的身心健康、日常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临床上治疗该种疾
病的主要方式有药物治疗、运动治疗、饮食疗法等[6]。但由于该疾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因
此在治疗的同时给予有针对性的门诊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效果。门诊护理是患者
进入医院首先享受到的护理服务,门诊护理工作的优劣直接影响患者的就诊心理,影响患者
对医院医疗水平和医疗服务的评价[7]。门诊护理人员通过实施完善的健康宣教,每个月对
患者进行一对一的门诊健康教育,平时给予电话随访,可以让患者认识到按量服用降糖药的
重要性,提高临床治疗的依从性;通过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心理教育,帮助患者消除不
良情绪,营造良好的治疗氛围;通过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动态的实施有针对性的健康教
育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控制血糖,从而延缓病情的进展[8]。本文中,对照组给予常规门诊护
理,观察组给予门诊健康教育护理,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血糖指标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血糖指标较护理
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对护理的
满意度为73.8%,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95.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之间存在较大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515,P<0.05。综上所述,在糖尿病患者门诊护理中应用健康教
育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延缓病情发展,提高治疗效果,因此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护士毕业论文范文二: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护理医学论文
1、临床资料
本组50例患者中,男38例,女12例;年龄19~81岁,平均52.7岁。所有病例均经CT
和或MRI检查:脑干损伤10例,广泛脑挫裂伤22例,颅内血肿合并脑挫裂伤8例,硬膜
下血肿5例,硬膜外血肿5例。GCS评分均少于8分。实施气管切开术最短为发病后3h,
最长为12天。昏迷时间为1~7个月不等。带套管时间最短为7天,最长45天,平均带
管治40.00±5.08d,其中7~9天13例26%,10~14天25例50%,15~30天8例16%,
31~45天4例8%。住院天数30~78,治愈46例;死亡4例,死亡原因均为脑疝,抢救成
功率为92%。
2、术后护理措施
2.1体位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气切术后,常因误吸、长期卧床等诱发各种并发症,正确舒适的卧
位可使病人安全舒适预防并发症发生。气管切开术后24~48h患者需去枕平卧,保持头颈
伸展位,保证气管套管在气管内的居中位置。颅内压增高者应将床头抬高15°~30°,以
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每2小时给患者翻身1次,以减少分泌物潴留。同时叩拍背
部使黏稠的分泌物松动、脱落并排出。拍背时右手掌屈曲成杯状,腕微屈呈150°,用腕
力或肘关节力,力度应均匀一致,不可用掌心或掌根,由下向上,由外向脊柱方向震动,
可有效地协助患者排痰。防止套管移动,堵塞或脱出而造成窒息。昏迷患者应平卧与侧卧
交替变换,防止造成坠积性肺炎。在患者睡眠时,将患者安置于舒适的体位,创造舒适的
睡眠环境,治疗护理过程中给予心理与技术的周到服务,使昏迷恢复期的病人睡眠舒适。
2.2切口护理
气管切开口及周围皮肤应保持清洁干燥,每日用无菌的生理盐水棉球清洁切口局部,
用酒精棉球清洁切口周围皮肤,一般每日换药2次,切口周围用0.5%碘伏消毒后更换无菌
纱布,严格无菌操作,并注意观察有无伤口出血或皮下气肿的发生。使用无菌纱布剪一Y
型切口垫于切口处,上层用Y型塑料薄膜保护防止痰液浸湿敷料。内套管每日清洗消毒2
次,用2%戊二醛浸泡消毒后,置管前应反复冲洗干净,预防切口感染效果好。
2.3心理护理
患者气管切开之前,需向家属进行全面的解释,讲清楚气管切开的必要性、安全性和
重要性。气管切开之后,患者均呈昏迷状态,无自主运动及意识,告知家属可能遇到的问
题,指导他们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并取得家属的信任。意识清醒的患者对疾病对环境
等有更多的害怕心理,对医务人员做的每一项检查和护理都会害怕,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
的焦虑、恐惧等心理。因此,医护人员每进行一项操作要及时跟患者沟通,给患者精神上
的支持,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由于气管切开术后患者不能发音,护理人员应主动关心、
体贴病人,采用非语言性沟通方式,通过观察患者面部表情、口形、手势、眼神等情况进
行有效沟通,也可让患者用书写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使患者能积极配合治疗,并用语
言和手势对患者的配合表示赞赏和鼓励,让患者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感。尽最大努力满足患
者的需求,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争取早日康复出院。
2.4呼吸道护理
2.4.1固定外套管
护理人员应该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在合理使用范围内选用较粗的气管套管,使套管居
于气管中央而不易偏向一侧。套管固定要松紧适当,固定套管的系带要打外科结,系带的
松紧度应以能容一指为宜,系带每天更换1次,发现被痰液或渗液污染时应立即更换。根
据患者颈部肿胀程度随时调整系带的松紧度,防止脱管等并发症导致的窒息。
2.4.2气道湿化
①超声雾化吸入。我院神经外科采用的是用无菌蒸馏水20ml+α-糜蛋白酶4000U+庆
大霉素8万U+地塞米松5mg配成雾化液,经气管套管口给予超声雾化吸入,以稀释痰液,
使痰易于咳出或吸出,起到抗菌消炎作用。无菌蒸馏水湿化效果优于生理盐水,是因为生
理盐水进入支气管内水分蒸发快,Na离子沉积在肺泡支气管形成高渗状态,不利于气体交
换,极易引起支气管炎、肺水肿。雾化吸入每6~8小时1次,每次15~20min。同时给氧,
并注意保持雾化器喷嘴距人工气道6~10cm,以免因过于接近导致只有雾气进入而造成窒
息。②湿化液间隔注入法。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湿化液2~3ml后取下针头,在患者吸气末
时沿气管导管内壁缓缓滴入,间隔时间为1次/30min,当患者吸气时沿套管内壁滴入,以
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
2.4.3内套管的清洗消毒
在气管切开期间,内套管分泌物过多过于粘稠,应每隔4小时清洗、煮沸消毒一次。
分泌物多或粘稠,应增加清洗消毒次数。从拔出内管到重新放回,每次间隔时间不宜超过30
分钟先将水烧开,再投入清洗好的内管,可缩短时间,以免外套管内存积痰痂,使内套管不
易放入。目前随着塑料套管的广泛运用,用3%双氧水溶液浸泡5min后彻底清洗,再用同
样溶液浸泡5min,最后用生理盐水冲洗,无菌纱布擦干,每日4次。临床实验证明,消毒
效果与煮沸法相同,但可缩短内外套管脱离时间。
2.4.4更换气管内套管
取内管时,应一手按住外管的双耳,另一手旋开外管口上的活瓣。再将管取出,操作要
轻,否则有将外管一并带出之危险。避免刺激气道引起患者剧烈咳嗽。有研究表明更换套
管间隔8小时一次较为合理。
2.4.5吸痰
吸痰是气管切开术后护理的关键,但同时吸痰本身对呼吸道又是一种损伤。因此必须
严格掌握吸痰的时机、方法和技巧。吸痰前、中、后密切注意患者心率、呼吸、意识、面
色的改变。心电监护者可密切注意氧饱和度,出现心律失常或血氧饱和度<90%时立即停止
操作吸痰并吸氧。先调好吸引器负压,并将吸痰管放入无菌生理盐水中,以测试导管是否
通畅及吸引力是否适宜。成人一般控制在10.64~15.98kPa,儿童一般控制在7.98~
10.64kPa。吸痰前必须充分给氧,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动作轻柔,在无负压情况下,当插
入一定深度后一边轻轻旋转一边缓慢退出,同时进行吸引,切忌做上下抽吸,每次吸痰时
间不能超过15s,每次吸痰时均应更换吸痰管。协助患者翻身,以手掌叩击患者背部,使
附着于肺部周围、气管、支气管壁的痰液松动、脱落,以利于痰液吸出。避免拉锯式的吸
痰,否则容易损伤呼吸道黏膜,也不易保持血氧饱和度和氧分压。吸痰管应选择较粗一些,
吸引管沿套管的内壁稍用力,边吸边下滑,可把内壁的痰块吸出。
2.5口腔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由于昏迷、禁食、中枢性高热等原因,易发生黏膜糜烂,加之抗生
素应用,易发生真菌感染。口腔分泌物是进入下呼吸道重要的感染源,患者吞咽、咳嗽反
射减弱或消失,口腔分泌物更容易进入下呼吸道,而引发肺部感染。因此,应加强患者口
腔护理,根据病人唾液pH值用生理盐水或2%NaHCO3棉球擦拭口腔每天4~6次,擦拭时
动作要轻,避免损伤口腔黏膜。口腔护理可使口腔内的细菌数减少,促进唾液分泌,增强
口腔的自净力,从而保持口腔清洁、湿润,使患者舒适、清爽。本组患者无一例发生口腔
感染。
2.6泌尿系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并气管切开患者,由于昏迷,经常发生尿失禁,须留置尿管排尿。但由
于留置时间长,护理至关重要,须随时更换尿管,一般每周1次,定期冲洗,减少或预防
感染发生。
3、结果
本组50例重型颅脑损伤并气管切开患者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46例治愈,4例于手术
后4~15d内因病情严重,抢救无效而死亡,未发生窒息和继发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对气
管切开患者,术后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及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及时清除气道分泌物。
4、讨论
重度颅脑损伤常伤及中枢神经系统,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疾病。临床表现为眼底、瞳孔
和、生命体征的改变,呕吐、头痛、意识障碍和脑疝等。重型颅脑损伤极其凶险,死亡率
高,如不及时有效处理及护理,均可造成呼吸道堵塞而死亡。气管切开是重型颅脑损伤病
人常用的抢救措施之一。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的患者由于机体内环境发生变化,免疫力
下降,加上昏迷、卧床、禁食,使各种生理反射减弱或消失。特别是实施气管切开术后人
工气道的建立,增加了患者的感染机会。采取正确的体位护理、切口护理、心理护理、呼
吸道护理等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减少肺部、切口等感染的发生,给病人创造最佳康复环境,
重型颅脑病人的救治是能达到满意效果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重度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科学的护理非常重要,能有效减少
和预防气管切开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医患密切配合,和患者成为朋友,使治疗护理工作有
效开展、顺利完成,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本文发布于:2023-01-29 04:40: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5539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