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化石吟课件

更新时间:2023-01-29 04:28:00 阅读: 评论:0

中马产业园燕窝厂招聘-形容失望的成语


2023年1月29日发(作者:顺丰快递什么时候上班)

语文A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化石吟》课件【三

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

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想象化石向人类讲述的那份

大自然的奇幻,进一步认识自然的奥妙,认识人与自然的关

系。

3.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

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把握内容,

体会化石向人类讲述的那份大自然的奇幻。

2.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

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进一步认识自然的奥妙,认

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

教学准备:

教师可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并指导学

生搜集有关资料图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1.激趣:利用电教媒体放映多种恐龙的图片,并配以恐

龙的模拟声音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质疑:距今几千万年甚至上亿年前的恐龙早已灭绝,

我们看到的恐龙模样是怎样再现出来的?

3.讨论:鼓励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猜测,保留同学们

的奇思妙想。

4.阅读:网上搜索“猛犸冰封3万年遗体完好眼睛至今

仍透明(组图)”。

5.小结:正是这些沉睡亿年的化石裹藏着昨天生命的信

息,为历史留下一套珍贵的密码,人类才得以把思绪带进曾

留下生命辉煌的远古世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赞颂化石

的抒情诗——《化石吟》。

板书课题:16.化石吟

6.解题:

(1)理解“吟”的意思。

吟,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2)化石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一组图片就知道了。

①欣赏化石图片(网上搜索)。

②说说化石是什么?

③定义化石:动物或植物死亡后的残体经过长时间而没

有腐烂,有机体自身保存完好,或在沉积岩中形成印模,或

保留生存时留下的痕迹,漫长时间后成为地壳的一部分,这

就是化石。

(3)课题是什么意思?(赞美化石)

二、诵读全诗,加强理解。

1.自由诵读,初步理解。

学生分小组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自由诵读,要求读准字

音,有节奏地朗读诗歌,并能有选择地背诵。

2.阅读资料,加强理解。

①最早的鱼儿、最早的鸟儿、最早登陆的鱼儿、最早的

树,依次指的是无颌鱼类、鸟类的祖先、两栖类的祖先和裸

子植物。

②猛犸象:也称“毛象”,古代哺乳动物,大小近似现

代象,身上长满棕色长毛,上门齿向上弯曲。生存于亚欧大

陆北部更新世(延续时间自160万年前至1万年前)晚期的

寒冷地区。中国东北、内蒙古和宁夏等地曾有这类动物的化

石发现。

③“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研究表明,化石

还部分保存着生命有机物的残余,并未真的完全石化。

④骸骨:尸骨。

⑤太古:远古的时代。

3.开火车分小节诵读。其他同学注意诵读者对于会认字

和会写字是否读准,节奏是否掌握恰当。

三、评价讨论,理解感悟。

1.读后评价,同学们在评价讨论的过程中加强对诗歌的

理解感悟。

(1)关于读音。

思绪xù不朽xiǔ躯qū壳裹guǒ藏档dàng案葱茏lóng

幽yōu雅卓zhuó越

(2)关于写字。

强调“裹”的写法,“果”字夹在“衣”中间。

(3)关于节奏。

结合学生读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朗读,重点指导:

“……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

卓越的雕刻家!”

(4)关于感情色彩的处理:

①针对刚才同学们读的情况大家互相评价,指出读得好

与不好的地方。

②说说应该怎样读,自己读读。

③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④师生共同探讨诗歌感情色彩的处理,整体感受。

第1、2节是第一层,开头运用排比的手法通过连续不断

的问句,以疑问略带遐想的语气引发作者和读者的想象和思

考。

板书:发问想象

第3、4、5、6节是第二层也是诗的主体部分,具体抒写

遐思的内容,用一种赞美的语气、拟人的手法来写化石,语

气中满是对化石所具有的神奇力量的赞颂和对大自然的由衷

的叹服。

板书:遐思飞跃

第7节是第三层,用陈述的语气为第2节做了肯定的回

答,进一步赞美化石的神奇、大自然的神奇。

板书:回答呼应

整首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应通过反复

诵读、评价讨论来加强对文本的理解感悟。

2.好诗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进一步感知、

思考(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本诗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大意。

学生可在自由诵读中思考,然后讨论,讨论时要给予充

分的时间。

3.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1)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

景象。

(2)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的赞美之情。

(3)诗歌分为三层:第一层为1—2节,通过发问,引

发联想;第二层为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第三层为

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4.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后,可以再次指导朗读,为进一

步理解诗歌作铺垫。

四、全文总结,整体感知。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感叹科学的神奇、大自然的奇妙)

板书设计:

自然奇妙——科学神奇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板书课题。

二、研读赏析,精读课文。

1.学法指导:我们对文章的大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基本了解后,还应学会细致研究好的段落、句子、词语,以

便把握文章的主旨。阅读诗歌的时候需要有节奏地、反复地

吟诵感悟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点字词需要用心体会,通

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的情感。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

2.学习第一层、第三层并结合理解第5节。

(1)一、二组读第一层,三、四组读第三层。

(2)学习分析。

①师引入:哎呀,读了第一节真是感到奇怪!最早的鱼

儿没下巴,最早的鸟儿嘴长牙,最早登陆的鱼儿竟然没有腿,

最早的树又不开花,这些最早的动物、植物所具有的特征人

类是怎样知道的?(是化石告诉我们的)

②小结:对,是沉睡亿年的石头告诉我们的,是长眠地

下刚苏醒的化石告诉我们的。

③对照了解前后呼应。(幻灯片演示诗歌第二节、第七节)

A?演示第二节,师指读问:请问同学们,沉睡亿年的石

头能否说话?演示第七节,师:第七节做了回答,齐读。

师引导学生齐读: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

B?(学习方法同前)演示第二节,师指读问:逝去万载

的世界可会重现?演示第七节,师:第七节又做了回答,齐

读。

师引导学生齐读: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

C?对比着读后,你们发现了什么?(第一层问、第三层

答)

D?小结:第一层问第三层答,第三层就是对第一层的呼

应,进一步赞美化石的神奇、大自然的奇妙、科学的伟大。

这就是写作手法中的前后呼应。我们在今后的作文中也可以

用到这种方法,使文章结构更完整、紧凑。

E?再读一遍。(一、二组读第二节,三、四组读第七节)

(3)深入学习结合理解第5节。

①这两节中的“逝去万载、沉睡亿年、长眠地下”这些

词语说明什么?(说明化石所讲述的故事是非常非常遥远

的。)

②诗歌中哪一节很能说明这一点?(第五节)

③齐读第五节。

④了解化石的特点之一:年代久远。

提问:

A?“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

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指谁?怎样理解这句话?(“刻

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

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外表的样子比作人脸皱纹,不正是地

球古生物的档案吗?)

B?“海枯石烂,斗转星移……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

向近代进发。”说明什么?(说明不管时间过多久,成千上万

年以后,生命仍然在不断地延续、发展)

⑤过渡:多么遥远的故事啊,可正因为遥远,它所讲述

的神话才会怎么样?(奇幻、令人神往、惊讶)让我们一起

走进那奇幻的神话。

3.学习第二层。

(1)学习第三节。

①指名读第三节。

②这一节说明了什么?找出本节中的关键词。(生物进

化)

③“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

回答”说明了什么?“冰冷的骸骨”指的是什么?“平凡的

真理”指的又是什么?

④小结:说明生物是不断地进化来的,不是造物主造出

来的,在沉睡亿年的化石身上找到了这个真理。

(2)过渡:为什么说化石能证明生物进化这个平凡的真

理?哪一节给了我们答案?

(3)学习第四节。

①齐读第四节。

②“生之灵火、生命的信息、珍贵的密码”分别指什么?

(化石中的有效物质)

③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

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之所以是“裹藏着生命的信

息”“一本珍贵的密码”,是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

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

件。)

④阅读资料,进一步了解化石的特点之二:生命的信息。

7000万年前的骨头还“活”着

美国古生物助理教授玛丽•施魏策尔宣称,已经成功从距

今7000万年前的霸王龙腿骨化石中分离出软组织。被分离出

的软组织不仅几乎是完好无损的:仍旧透明和具有柔韧性,

而且显微镜下看起来像血管和细胞的内部结构仍旧存在。科

学家宣称,恐龙化石分离出活性组织,有望复活恐龙。

⑤小结:真是不可思议!可它就有这么神奇。

(4)学习第六节。

①齐读第六节。

②组图欣赏:(此时可以出示一组图片,也可以利用课本

的图片。有条件的学校网上搜索)

③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象时,你有何感想?

学生发言可以畅所欲言,只要想象合理,赏析到位即可。

(5)指名分节读第二层。

三、质疑交流,剖析课文。

1.诗歌运用了那些表现手法?这样表现有什么好处?

(拟人、比喻、第二人称)

2.对诗歌的学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或有哪些疑问?教师

与学生可以相互质疑,形成参与式讨论。

四、课后作业,拓展想象。

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逝去万载的世界重现的是

怎样一番景象?结合自己的感想写一篇想象作文,题目自拟。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体会赞颂之情。

2、理清结构,展开联想和想像,理解本诗内容。

3、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发挥联想和想像,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自从人类产生后,人类通过自己的文字去记载人类了解

到的一切事物,特别是人类自身的发展历程,但在人类没有

出现之前,以及人类出现后大自然许多未知的东西,我们今

天又凭什么去了解和研究呢?

学生讨论,回答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化

石吟》。它不仅带给我们进入远古的年代,从中窥见亿万年前

奇幻有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而且还会帮助我们解决许多未

知的东西。

解题化石:远古时代某种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由

于火山、地震、冰川等自然原因而被埋在地下,经过漫长的

时间变迁,最终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就是化石。研

究化石的目的,一是了解生物的进化,二是帮助确定地层的

年代。

二、整体感知

重要字词注音:骸骨、躯壳、猛犸、葱茏奇幻裹藏幽雅

海枯石烂引颈长吼

朗读诗歌

1、感受其中对大自然高妙的赞叹和节奏、韵律之美。

2、题意:赞咏化石的科学价值。

化石——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

跟石头一样的东西。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课文里是

赞咏的意思。

这是一首科学抒情诗——用诗的形式写科学内容。

三、品味鉴赏

《化石吟》既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更是一首科学

诗,请同学们继续看这篇文章,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把不懂的

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来探讨。示例问题(屏幕显示问题)

1、诗文题中“吟”含有什么意味?诗中表达了诗人什么

思想感情?《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吟”本

是古曲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本诗通过对化

石的赞美来赞美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2、诗歌运用什么手法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全诗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

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亲切自然。

3、诗歌结构有何特点?哪两节结构相近?起什么作用?

诗共7节,可分3层。1、2节是第1层,通过问句的形

式,引发读者的想像。打开了读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

者一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

幻的神话。4、5、6节是诗的主体部分,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

最后一节回应1、2节结构相近,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

有问有答。并板书:发问想像——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4、说说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

在哪里。

“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

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

石头能否说话”。这两节的后两句也互相照应。可以说,第7

节是对第2节的回答。好在使诗歌的节奏美以及前后照应。

第二课时

一、深入探究思考问题

1、“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

用?

既引起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

2、理解:“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

的真理回答”诗眼。

3、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

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古代的生物虽已死亡,其肉体经过亿万年早已化为乌有,

但它们作为生命之躯的证据是实实在在的,有这些深埋在地

下的化石的存在,就足以证明地球上的生命是生生不息的、

繁衍不断的。在这些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化合物还

保留着,为科学家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这些有机物的残余就是生命的信息,科学家的研究工作

就是破译这些密码。

4、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呢?

二、自读感知

1.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2.诗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3、这首诗在创作手法上有什么特色?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手法,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

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显得自然亲切。全诗共4个“你”,

其中三个都用称呼化石,但第6节中的“你”却另有所指——

大自然。

三、小结

内容上:化石有哪些科学价值?

1、得出了生物进化的观点。

2、证明了地球上的生命是生生不息、繁衍不断的。

3、地球的生命由低级向高级演化。

结构上:首尾呼应

板书设计:

发问想像——遐思飞跃——回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把握作者的感情。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

的结构特点。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教学设想:

教学时要注意诗的韵律,通过反复诵读,感受思想感情

和体会诗歌的音乐美。要联系生物学知识,充分调动思维活

动,要注意把语文知识和自然知识结合起来。要求学生在课

前参观当地的博物馆,走访有关专家,请教生物老师,或通

过图书馆和因特网,查找有关古生物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问大家一个问题:你化石了解多少?(学

生回答)看来大家对化石有一定的了解,化石就是生活在遥

远的过去的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科学家通过研究

化石可以逐渐认识遥远的过去生物的形态、结构、类别,可

以推测出亿万年来生物起源、演化、发展的过程,还可以恢

复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各个阶段地球的生态环境等。面对化

石我们会产生许多遐思,今天让我们走进张锋的一首科学抒

情诗《化石吟》,看看作者面对化石抒发了什么感情?

二、整体感知:

1、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裹藏(guǒ)骸(hái)骨潜(qián)行躯壳(ké)猛犸

(mǎ)

①安静美观而不落俗套。(幽雅)②形容寂静无声的样子。

(悄然)

③称赞而且佩服。(叹服)④(草木)青翠茂盛。(葱茏)

⑤形容经历的时间极长。表示意志坚定,永不改变。(海

枯石烂)

2、、听配乐范读,要求: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

及重音的把握。

3、根据范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小组内一听一读式交流。

5、朗读展示。

6、再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理解题目的含义:“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内容

多有悲愁慨叹之意,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从结构与内容上看文章是如何展开的呢?

示例:本诗共七节,可分三层来理解:1、2节是第一

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使读者和作者一起

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

话。3、4、5、6节是第二层,为诗的主体部分,具体抒写

遐思的具体内容。最后一节为第三层,回应1、2节,使全

诗结构完整。

三、问题探究:(

学生自己根据对课文的整体掌握提出问题,教师加强引

导。

预设:

1、你觉得第一、二节作者采用问句的形式有什么作用?

提示:诗歌1、2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

连续不断的问句(排比),增强语势,富有强烈的节奏感,表

现出作者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也打开了读者

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

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2、体会第3节中“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在行文中的

作用。

“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是表现作者思路的句子,是

紧承问句之后引出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

3、为什么第3节中用“你”这一人称?

“你”指代苏醒的化石,用第二人称,显得亲切自然。

4、你喜欢哪些诗句?为什么?

示例:“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

本珍贵的密码”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在化石中,

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

了必要的条件,为我们打开了探索生命科学的大门。

5、化石重视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

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发挥想象说一下)

生命的起源。大约在46亿年前,地球刚刚形成。那时候

地球的温度很高,天空中赤日炎火,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

喷发,熔岩横溢。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氨、甲

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后来,地球的温度逐渐降低,

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又

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海水中

所含的有机物,不断地相互作用,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逐

渐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生物进化的历程。原始的生命由于营养方式的不同,一

部分进化成为具有叶绿素的原始藻类植物,另一部分进化成

为没有叶绿素的原始单细胞动物。这些藻类植物和原始单细

胞动物就分别成为各种各样的植物和动物。

人类的出现。人类和类人猿都起源于森林古猿,最初,

森林古猿在茂密的森林里过着树上生活。后来,地球上一些

地区,气候变得干燥了,森林减少了。在这些地区生活的森

林古猿,被迫下到地面上来寻找食物,经过漫长的年代,它

们就逐渐进化成了现代的人类。仍然生活在森林里的古猿,

经过漫长的年代,有的灭绝了,有的就逐渐进化成现代的类

人猿。

6、齐读课文,思考:诗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示例: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7、你学到了那些写作技巧?

示例:开篇采用问句的形式,引发遐想;这首诗运用了

拟人的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它,

显得自然亲切等。

课堂小结: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具有能吟,能唱,琅琅上口,

又便于记忆等优点。作为说明文的一种表述形式的科学诗是

借助诗歌向人们传播知识和信息,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又焕

发了艺术性。诗人张锋以一首科学诗《化石吟》,饱含感情地

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引领我们去遨游那远古洪荒、

沧海桑田。给人深深地教育和启迪,如何尽可能地去保护地

球上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而不是让后世的人们在博物馆去

慨叹、遐思,这更多地需要全人类珍爱我们生活着的这个星

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作业:1、积累本课所学字词。

2、化石的故事令人神往、惊讶,阅读全诗请选择一种化

石,合理想像,写一段故事,体裁不限。

本文发布于:2023-01-29 04:28: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5533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化石吟课件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