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注释】《论语•⼦路第⼗三》第四章
樊迟请学稼。⼦⽈:“吾不如⽼农。”请学为圃。⽈:“吾不如⽼圃。”樊迟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
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情。夫如是,则四⽅之民,襁负其⼦⽽⾄矣,焉⽤稼?”
樊迟向孔⼦请教如何种庄稼。孔⼦说:“我不如⽼农。”樊迟⼜请教如何种菜。孔⼦说:“我不如⽼菜农。”樊迟退出以后,
孔⼦说:“樊须真是个⼩⼈!执政者只要好礼,⽼百姓就不敢不敬畏;执政者只要好义,⽼百姓就不敢不服从;执政者
只要好信,⽼百姓就不敢不真⼼诚意对待你。如果能够做到这样,四⾯⼋⽅的⽼百姓都会举家来归附,哪⾥⽤得着⾃⼰
去种庄稼呢?”
学稼:种五榖⽈稼。樊迟学稼,或欲如神农、后稷以稼穑教民。或值年歉,有感⽽请。学为圃:种菜蔬之地⽈圃。为,
治理义。孔⼦以不如⽼农之⾔拒樊迟,樊迟或疑学稼事重,嫌不胜任,故继请学为圃。不⽤情:情,情实也。⽤情者,
犹⾔民皆以忠实对其上。襁负其⼦⽽⾄:襁,负⼉之⾐,背负以⾏。四⽅之民皆来⾄其国,斯不待教民以稼,⽽民之从
事于稼者将⼤增。古者井地授⽥,耕户有去留之⾃由。
本章樊迟请学稼圃,亦⾔为政之事,⾮⾃欲为⽼农⽼圃以谋⽣。然时有古今,后世⽂治⽇隆,临政者不复能以教稼⾃
务。孔⼦⾮不重民⾷,然学稼学圃,终是⼩⼈在下者之事,君⼦在上临民,于此有所不暇。战国时,有为神农之⾔者许
⾏,孟⼦辞⽽辟之,亦孔⼦本章之意。然李悝亦出儒门,⽽仕魏有尽地⼒之教。樊迟之问,可谓已开其先声。
稼是种五⾕。圃是种菜蔬。
樊迟请学稼,⼜请学为圃,孔⼦不答复,只说“吾不如⽼农”,“吾不如⽼圃”⽽已。
待樊迟出去后,孔⼦为其余的弟⼦说明不⽤学稼的道理。“⼩⼈哉,樊须也”,这⾥的⼩⼈,不是褒贬之辞,是指种五
⾕、治园圃种菜蔬⽽⾔,这些都是⼩⼈之事。所以⼩⼈是⽼农⽼圃的称谓。
在孔⼦时,政治不好,礼乐⾏不通,樊迟请学稼圃,意思是在讽劝孔⼦教民稼穑,这样对于民⽣也有益处。但孔⼦不以
为然,⽽以办政治为重要,所以解释,在上位的⼈好礼,民众就不敢不敬,在上位的⼈好义,民众就不敢不服从,在上
位的⼈好信,民众就不敢不⽤情。情是情实,⽤情,是以诚实相待。在上位的为政者能够如此,四⽅之民⾃然襁负其⼦
⽽来归。何⽤⾃⼰耕稼。襁负是⽤布将⼩⼉束负于背上。
“焉⽤稼”,是孔⼦勉励弟⼦们要研究修⼰安⼈的⼤学问,要致⼒于治国平天下的⼤事业,不要分⼼去种⾕种菜,因为种
⾕种菜的事情⾃有农业专家如⽼农⽼圃去作。⽽且农业是否振兴,要看政治是否改善,如果政治不好,则农业以及⼯商
等业都兴不起来。所以改善政治实为发展农业的先决条件。由此可知,“焉⽤稼”⼀语并⾮忽视农⼈与农业。孟⼦滕⽂公
篇辩论许⼦并耕之⾮,可以参考。
樊迟请学稼,⼦⽈:“吾不如⽼农。”请学为圃。⽈:“吾不如⽼圃。”种五⾕⽈稼,种蔬菜⽈圃。樊迟出。⼦⽈:“⼩⼈
哉,樊须也!⼩⼈,谓细民,孟⼦所谓⼩⼈之事者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
莫敢不⽤情。夫如是,则四⽅之民襁负其⼦⽽⾄矣,焉⽤稼?”好,去声。夫,⾳扶。襁,居丈反。焉,于虔反。礼、
义、信,⼤⼈之事也。好义,则事合宜。情,诚实也。敬服⽤情,盖各以其类⽽应也。襁,织缕为之,以约⼩⼉于背
者。杨⽒⽈:“樊须游圣⼈之门,⽽问稼圃,志则陋矣,辞⽽辟之可也。待其出⽽后⾔其⾮,何也?盖于其问也,⾃谓
农圃之不如,则拒之者⾄矣。须之学疑不及此,⽽不能问。不能以三隅反矣,故不复。及其既出,则惧其终不喻也,求
⽼农⽼圃⽽学焉,则其失愈远矣。故复⾔之,使知前所⾔者意有在也。
◆蕅益⼤师《论语点晴》:
宁为提婆达多,不为声闻缘觉;⾮⼤⼈,何以知此!
◆江谦补注:
“提婆达多”,⽰现逆⾏,⽽授记成佛;“声闻缘觉”,安于⼩乘,⽽不求作佛。读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及信解品可知。
本文发布于:2022-11-14 05:04: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548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