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清明节图片 背景图片

更新时间:2023-01-28 23:59:29 阅读: 评论:0

易县第一小学许玉娇mp4-阿摩尼亚


2023年1月29日发(作者:祝女神节日快乐的句子)

《清明上河图》赏析

【摘要】清明时节是我国传统的祭祖扫墓的日子,也是人们

外出踏青春游的大好时光。北宋画家张择端(生卒年不详)的《清

明上河图》生动地展现了当时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清明春日的

市井民俗风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清明上河图》;构图;民俗

《清明上河图》作为我国十大传世名作之一,深刻地展示了北宋时

期的民俗风情,生动再现了北宋时期中国城市生活面貌,具有极高

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清明时节是我国传统的祭祖扫墓的日子,

也是人们外出踏青春游的大好时光。北宋画家张择端(生卒年不详)

的《清明上河图》生动地展现了当时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清明

春日的市井民俗风情。

《清明上河图》的特点最为明显的便是长,作为中国古代长卷作品

的代表作,《清明上河图》构图总长度达到4米,显示了画家非凡

的功力和高超的技能。在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的长卷中,“采

用鸟瞰俯视和散点透视相结合的方式,将数量众多的景物十分精妙

地包容于画卷之中”。从远郊画到街市,《清明上河图》主要包含了

农村和集市两个部分,整个画面给人的艺术感觉是,规模宏大,场

面繁复,但中心突出,虚实相间,其主要特点集中在两个方面。

1内容丰富

《清明上河图》画面的内容十分丰富,从人物、房屋,到景物、牲

口等,无所不包,单是人物就有士、农、工、商、僧、纤夫等,牲

畜有牛、马、骆驼、骡等。而画面中的情景从行走、饮酒、谈论、

玩耍,到嬉戏,买卖、表演等,也极为丰富。据统计。全画有各类

人物684人、牲畜96头(匹)、车15辆、轿8顶、船25艘、房屋

22座、树木174棵等,但不论状物写人,还是动画描静,无不精确

入微,笔墨一丝不苟。如此宏大的布局和丰富的内容,在我国古画

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清明上河图》中的人和物,

不仅数量众多,还具有相当形象的故事情节,或交谈,或拉车,或

买卖,或玩耍,神态各异,衣着鲜明,使得整个画面具有强烈的动

感和视觉冲击。

2构图严谨

虽然内容十分丰富,但是《清明上河图》的构图却十分严谨,整个

画面浑然一体,“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分明”,画面中的人物

有聚集,有独行,画面的疏密、简繁安排得当,整个画面元素分布

都十分协调,没有过于密集和疏松的画面区,表现了画家对画面排

布和元素组织高度的协调和控制能力。

3技法多变

在画面的用笔上,《清明上河图》采用了大笔与工笔相结合的方法,

这在我国古代绘画中也并不多见,对于人物和景物以及房屋桥梁建

筑的描绘都一丝不苟,入木三分,而对于风景和远处山水,又采用

写意与大笔的方法,不过分拘泥与形式,是画面十分多变。技法的

变化使《清明上河图》即有大气磅礴的写意风景,又有细致入微的

人物刻画,细到船只的钉铆和绳结都一览无余,令人叹为观止。

在画面内容上,《清明上河图》细致刻画了北宋时期清明时节的民

俗风情,分为田野、码头以及市区三个主要场景。

在田野部分,脚夫改着托运货物的牲口正在前行,树林枝头已悄然

泛绿,给人春回大地的感觉,点出了清明时分的背景。“有一小队

驮着木炭的毛驴正向城市方向行进,路上还有骑马、坐轿的人群”。

桥上插着柳枝,这是当时清明的习俗,画中轿子之后跟骑马挑担者,

俨然一副清明踏青扫墓归来的装扮,草屋、小桥、流水,是田野部

分的主要景致,为全画的展开打下了清明这一特定时间和民俗的基

础。

在码头和市区两个部分,画面浑然一体,画家以上河即汴京河道为

主线,利用河岸的高低曲折,引导着观者不断地转移视点,由右向

左缓缓展开画面。在远郊农村景色之后,画面向前延伸,人物渐多,

房舍逐渐稠密,河道逐渐宽阔。汴河是当时主要的交通干线。中段

主要描写汴河码头的繁忙景象。船一艘紧接一艘。满载着货物的,

有的是纤夫们在牵引,有的是船工们在摇桨;已经泊岸的,有的正

在卸货,有的货已卸完,等待返航。横跨汴河,是一座规模宏大的

拱桥。桥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桥下舟船相接,一片忙碌。靠近

拱桥处,一只载满货物的大船逆流而上,将要过桥,船工们发觉桅

杆过高,正紧张地采取措施,或举蒿抵着桥梁,或放下桅杆.桥上、

岸边的人们在观看,指指点点,大呼小叫。再向前,河道出现了开

阔的弯曲,画面稍微松动一下。然后进入第二个路口。这里有造车

的作坊、卖事物的摊贩、卖药的地摊、算命的席棚等。最后由汴京

东门进入城内。后段描写繁华嘈杂的街市市容。“街道纵横交错,

商店鳞次栉比,酒楼、茶坊、药店、肉……各行各业,应有尽有”。

活动在街市中间的是三教九流,男女老幼,各色人等,无所不备。

《清明上河图》在后世出现过很多仿本,著名的如明代画家仇英

(1501-1551)作的《清明上河图》。仇英借模仿张择端的作品,实

际上画出的是一幅表现明代江南社会风俗的画卷。在清代,也有画

家描述以清代社会生活为题材的《清明上河图》。就是今天,画家

们同样在运用《清明上河图》的方式,对社会民俗作多彩的表现。

《清明上河图》以其独特且具有开创式的形式,再现了北宋时期清

明民俗的情景,惟妙惟肖。对于我国古代民俗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支

撑意义,而其构图方法和多元素融合技巧,对后世也多有启发,作

为传世之作,《清明上河图》将永放光芒。

参考文献:

[1]叶小明.谈谈《清明上河图》中的民俗文化[j].历史视

窗,2007,7.:12-13

[2]程宜康.《清明上河图》赏析[j].人文,2009,9:34-36

[3]管平.中国传世名作赏析[m].教育出版社2009

本文发布于:2023-01-28 23:59: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5424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