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忆江南 古诗

更新时间:2023-01-28 23:08:07 阅读: 评论:0

学霸都用什么时间刷题-synchronic


2023年1月28日发(作者:一秒钟歌词)

忆江南其三古诗

忆江南-其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庭枕上看潮头。何日复重游!

忆江南-其三

江南忆,其次是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何日复相逢!

译文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风景久已熟悉。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

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江南的回忆起,最能够唤醒追思会的就是杭州:游玩天竺寺找寻中秋的桂子,荣登郡

亭,枕头斜其上时,观赏钱塘江大潮。什么时候能再次回去游玩?

江南的回忆,再来就是回忆苏州的吴宫,喝一喝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一看吴宫的歌

女双双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清晨夜晚总要再次相逢。

解析

第一首“能不忆江南”,那么杭州这个白居易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是什么给他的感

受最深呢?古籍载:“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

子堕,寺僧亦尝拾得。”既然寺僧可以拾得,那么看起来,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时候,很

有兴趣去拾它几颗,也似多次去灵隐寺寻找那月中桂子,正好欣赏三秋月夜的桂花。白居

易是诗人,自然不乏浪漫的气质,在八月桂花暗飘香的月夜,徘徊月下,流连桂丛,时而

举头望月,时而俯首细寻,看是否有桂子从月中飞堕于桂花影中。这是何等美丽动人的一

副画面。一个寻字,而情与景合,意与境会,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第二首诗中“山寺月中寻桂子”就是提及了一个传说,传说中秋节晚上可以在宁静的

寺院里听见月亮上桂花飞舞的声音。第三首诗中“吴宫”指苏州,“吴娃”指苏州的美女。

这诗就是说道苏州的酒不好,美女和舞蹈更奇妙。

第三首,写的是苏州。吴酒一杯春竹叶,也许有人会说,竹叶青并非是吴酒啊,这是

怎么回事呢?一来,竹叶是为了与下句的芙蓉对偶,二来,“春”在这里是形容词,所谓

春竹叶并非一定是指竹叶青酒,而是指能带来春意的酒。白居易在另一诗里就有“瓮头竹

叶经春熟”的说法,而且白居易所在的中唐时代,有不少名酒以春字命名,如“富水春”、

“若下春”之类。文人大多爱酒,白居易应该也不例外,喝着吴酒,观“吴娃双舞”犹如

醉酒芙蓉的舞姿。“娃”者,即是美女,西施就被称为“娃”,吴王夫差为她建的房子就

叫“馆娃宫”。也许白居易这样写,就是出于对西施这位绝代佳人的联想吧。十多年后,

他在洛阳,回忆起当年饮酒观舞,不禁叹道:“早晚复相逢?”。早晚,是当时的口语,

意思就是何时。

赏析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太原(在今山西省)人。他是唐代仅次于李白、杜甫的

伟大诗人,诗歌成就很高,对词的发展也有贡献。

这首《忆江南》就是他晚年在洛阳写下的,词中充满著了他对江南生活的平易近人回

忆起。

江南,指长江下游以南的地区,包括今江苏、安徽两省的南部和浙江省的北部。《忆

江南》这首小令,只有二十七个字。首尾是咏叹江南景物的美好,三四两句描写钱塘江的

`景色,色彩绚丽,令人向往。“风景旧曾谙”,“谙[ān]”,熟悉。这句的意思是说,

那里的风景作者过去就很熟悉。白居易做过杭州、苏州的地方长官。他关心当地人民的疾

苦,熟悉那里的山水草木。拿杭州来说,那里绕城的荷花、拂郭(城)的松树、画图似的

西湖、奇特的钱塘江大潮、碧线毯一般的稻田..都曾写入他的诗篇。这一切是那么美好,

使他难以忘怀。他记得,在春天的早晨,他徘徊江边,看着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

“日出江花红胜火”,江边的春花沾满了露水,本来就很可爱,在阳光的照射下,更是红

艳得胜过了火焰。江花,即江边的花朵。“春来江水绿如蓝”,“蓝”是一种蓼[liǎo]科

植物,叶子含蓝汁,可以制深蓝色的染料蓝靛[diàn]。春天的水色绿得象蓝靛,这是一个

很贴切很生动的比喻。它写出了春水的色泽和深度,这些比喻都好在真切地写出了自然景

物的美。“能不忆江南”是用设问的语气来作肯定的结论。读到这里,热爱祖国锦绣河山

的人们,仿佛听到了作者赞美的声音,感觉到了他的激动,很自然地也会产生一种共鸣。

本文发布于:2023-01-28 23:08: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5405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