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平流层中的臭氧主要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的反射作用最强。所以,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
散射作用:散射可以改变太阳辐射的方向,所以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是明亮的。蓝紫光最容易
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通过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保持热量,然后通过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
3.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1)睛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导致昼夜温差大。因此,深秋至第二年
早春,霜冻多出现有睛朗的夜里。
(2)秋冬季节,北方农民常用人造烟幕的办法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面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二、热力环流
1.概念: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2.形成:冷热不均(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
流。
注:高气压、低气压是指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高低状况。
3.理解热力环流应注意的问题:
①近地面受热,气流上升,形成低压(气温高则气压低),高空则形成高压;
近地面冷却,气流下沉,形成高压(气温低则气压高),高空则形成低压。
②在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③同一水平面,高压区等压面上凸,低压区等压面下凹(凸高凹低)
实例:
气压值B=C=E
气压值A>B,E>D(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所以,气压值A>D。
4.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
①海陆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的大气运动形式。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升温快,气温高,空气膨
胀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高空气压升高),形成“海风”;夜晚情况正好相反,空气运动形成“陆风”,(白天海
风,夜晚陆风)
②山谷风: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强烈增温,导致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夜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
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白天谷风,夜晚山风)
③城市风:由于城市热岛的存在,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在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热力环流。研究城
市风对于搞好城市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外,绿化带应布局在城市风
下沉距离以内。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2.风力大小: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
3.三种作用力
A: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B:摩擦力(与风向相反,既影响风速(降低风速),又影响风向。)
C: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只影响风向)
4.风向
气压带和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三圈环流:
(1)影响因素:高低纬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
(2)情况:低纬环流(0°~30°),
中纬环流(30°~60°),
高纬环流(60°~90°)
(3)地面表现: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赤道
低压为轴南北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
中间为风带。
附:近地面气压带、风带分布图
气压带分布成因特征气流影响气候
极地高气压带南北纬90°附近热力原因冷高压下沉冷干
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纬60°附近动力原因冷低压上升温湿
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纬30°附近动力原因热高压下沉干热
赤道低气压带0°附近热力原因热低压上升湿热
风带分布
风向
属性(影
响气候)
北半球南半球
极地东风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和极地高气压带之间
东北风东南风冷干
中纬西风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
西南风西北风温湿
低纬信风带
赤道低气压带
与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
东北风东南风干燥
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规律:(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海陆分布下气压带、风带特点:
(1)南半球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优势
(2)北半球气压带断裂成块状分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大,且海陆相间分布。
2.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分布:
3.季风环流
(1)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对比:
风理想状态高空风近地面风
作
用
力
水平气压梯度
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
向力、摩擦力
风
向
垂直等压线,
高压流向低压
与等压线平行
风向与等压线间成一夹
角
东亚季风南亚季风
季节冬季夏季冬季夏季
风向西北风东南风东北风西南风
源地蒙古、西伯利亚太平洋蒙古、西伯利亚印度洋
成因海陆热力差异海陆热力差异和气压带、风带季
节移动
性质寒冷干燥温暖湿润温暖干燥高温高
湿
比较冬季风强于夏季风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分布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西南
注意:①冬季风东亚的西北季风和南亚的东北季风成因相同,均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②夏季风东亚的东南季风和南亚的西南季风成因不相同,东南季风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西南季风是海陆
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2)三种季风气候的特点
A.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
B.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
C.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3)季风的共性特点: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易有旱涝灾害,宜兴修水利。
四、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气候分布与成因
2.气候类型的判读
(1)判断所属南北半球。最热月出现在7月前后,则可推断为北半球;最热月出现在1月前后,则为南半球。
(2)以温定带:根据最冷月或最热月均温值,确定热量带。
(3)以水定型:根据降水量和降水季节分配(主要雨季)确定降水类型,最后确定气候类型。判断指标如下:
少雨型:全年少雨或无雨。
年雨型:全年降水量较多,季节分配均匀,没有明显的雨季和旱季。
夏雨型:夏雨较多,且降水集中于夏季,冬季降水较少。
冬雨型:冬雨较多,且降水集中于冬季,夏季降水较少。
3.常考的气候类型
气候类型成因特点分布特点
地中海气候
受副热带高压带(夏季)和
西风带(冬季)交替控制
夏季炎热干燥,冬
季温和多雨
南北纬30°—
40°大陆西岸
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受西风带的控制全年温和湿润
南北纬40°—
60°大陆西岸
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带的控制全年高温多雨赤道附近
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锋与天气
1、锋面系统
(1)冷锋和暖锋的比较:
冷锋暖锋
概念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天
气
特
征
过境前单一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单一冷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过境时阴天、雨雪、刮风、降温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晴朗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
转好
降水的分布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前
天气举例
北方夏季的暴雨,北方冬春季的大风、
沙尘暴,冬季爆发的寒潮
一场春雨一场暖
注:锋前和锋后是根据冷锋、暖锋的移动方向确定的,以锋线为界。
锋面天气图:
(2)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均力敌,或遇高大地形阻挡,使锋面来回摆动的锋,常形成阴雨连绵天气。
实例:①夏初,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②冬半年,贵阳多阴雨冷湿天气。
二、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
气旋反气旋
气压状况低气压(中心低,四周高)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运动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
垂直运动上升下沉
天气状况多阴雨天气多晴朗、干燥天气
举例
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的台风
长江流域七、八月份的伏旱,
北方“秋高气爽”天气
三.锋面气旋:近地面气旋一般与锋面联系在一起,形成锋面气旋。锋面气旋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位置的判读
锋面出现在低压槽中,锋线往往与低压槽线重合。
(2)锋面类型的判断
根据等压线判断锋面是冷锋还是暖锋,可以先画出低压槽线两侧气流的方向,锋的运动方向与气流方向一致,如
图1中锋作逆时针运动。一般来说,从高纬移来的气团是冷气团,从低纬移来的气团是暖气团,然后就可根据气
团的移动方向判断出锋的类型。如下图中,锋面OA是由气团①(来自高纬)主动向气团②(来自低纬)移动形成的,
因而是冷锋;锋面OB是气团②主动向气团③移动形成的,应为暖锋。
(3)锋面气旋的不同部位天气状况不同
见图2,阴影区为雨区。
四、灾害性天气
1.台风:是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的强大的热带气旋。
台风灾害主是由狂风、暴雨和风暴潮造成。
2.寒潮:冬半年大范围的强冷空气活动。
寒潮的天气特点是剧烈的降温和大风,同时伴有暴风雪和霜冻。
全球气候变化
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1)变化特征:近百年来全球气温波动上升,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温升高,是就全球平均状况而言的,并非表
明地球上每一地区气温都在上升。
(2)主要原因:①大量燃烧化石燃料,人为排放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的数量增加。②森林毁坏严重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①海平面上升(海水热膨胀,两极冰川融化):淹没沿海低地、改变海岸线
②对农业的影响:低纬度国家农作物减产,高纬度国家农作物增产。
③水资源不稳定与供需矛盾:径流减少,蒸发增强;旱涝的频次、强度增加。
三、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1.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削减温室气体的排放。
2.植树造林,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
3.适应气候变化(如培养新的农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建设海岸堤坝等)
4.鼓励公众参与5.加强国际合作
本文发布于:2023-01-28 22:58: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5403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