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联合团队优化方案
2007年9月至12月 联合设计团队展开多轮方案优化、修改、深化设计,
期间业主单位组织上海、北京等地的专家和领导进行多轮的研讨会,为设计工
作提供宝贵的修改意见和建议。经过十几轮的方案比选和设计优化, “中国
器”方案与“叠篆”方案逐步实现有机融合,并进一步突出中国传统营造文
化.明确了坐北朝南、主轴统领的总体格局和主体建筑架空升起、基座平台水
平伸展的造型构思,最终形成了以 东方之冠 为理念的定稿方案。
2007年11月 定稿方案上报,先后得到组委会、上海和中央有关部门及领
导的认可与批准。
2007年12月18日.中国馆举行开工典礼.进入实施阶段。
转:驻场设计配合施工
2007年11月开始.联合设计团队驻现场设计,全力配合施工进度。来自不
同地区的设计师们为了共同的目标驻场上海、优势互补、紧密合作.在有关领
导专家的指导和协助下,同业主、监理、施工单位以及建材设备供应商一起全
力以赴推动中国馆的顺利建设。
设计先行于实施 设计团队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条件.在关注设计效果与
质量的同时.还必须全力配合建设进度抢节点、抢时间。在正确的设计决策
优良的职业素养、有效的协调组织和高昂的工作热情的支持下,设计团队排除
困难,攻下了一个接一个的进度节点,为中国馆工程的顺利建设提供了良好的
设计配合。
中国馆的设计围绕 中国特色、时代精神”两大理念.其中”中国红 的
外墙效果是体现设计理念的重要因素.成为设计的重要议题。为此上海市建交
委科技委成立设计咨询专家组,由国内外建筑学、外墙材料、幕墙工程、灯光
景观和色彩学等领域的专家组成.专门协助设计团队确定“中国红 外墙的做
法.从此展开为期约8个月的设计探索过程。设计团队在“体现红色经典.夜晚
罐 晕
红色透亮、诠释现代科技、保证安全可行”的定位指导下,放
开思路、精益求精,先后提出了几十种 中国红 外墙方案
经过四次专家研讨会的讨论和数轮足尺实样挂板比选.最终确
定了“中国红”外墙挂板的材质、色彩 构造和灯光效果.其
中色彩方案听取了中国美术学院色彩研究所专家提出的建议.
采用外部四种、内部三种共七种微差渐变的红色铝板,组成外
墙的整体”中国红”的视觉效果。
合:主馆呈现迎接世博
在设计与建设过程中.中国馆受到各级领导的关心.中央
和上海的相关领导多次亲临现场指导工作:2O1O年1月15日,
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世博园,并在中国馆现场亲切接见了中国馆
的建设者。
通过设计团队和参建各方的不懈努力.克服了种种困难.
在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工程建设顺利推进.中国馆于201O
年2月8日举行了落成典礼,以雍容大度、海纳百川的姿态迎接
2010年5月1日开幕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
_设计理念与定位
中国馆面对“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的文化主题,一要
包容中国元素,展现中国精神.体现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特
色,二要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表达当今时代特色和科技
成就。 “中国特色.时代精神”是中国馆建筑创作的两个基
本定位。
中国馆设计 从中国传统的和谐观哲学思想中.从表达
中国的“文化符号”中,从国宝级鼎冠文物造型中.特别
从中国传统的城市、建筑和园林中综合领会、整合、提炼.
以现代材料、技术和环保理念,通过空间立体构成“东方之
冠“的建筑造型 体现中国哲理思想.整合多元中国元素.
融汇现代科技特色 表达中国文化精神。
-东方之冠解读
天人合一盛世和谐
国家馆雄伟壮丽.气度雍容,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
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地区馆水平展开,柔性亲民.
以舒展的基座形态映衬国家馆。国家馆与地区馆主从呼应,
隐喻了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展现了一个属于城
市、服务大众、面向世界的中国盛世和谐之舞台。
斗冠鼎器华夏意象
国家馆架空升起,居中矗立,让公众对中国的斗拱
冠帽、礼器“鼎 等传统器物建立起某种联想:四组巨柱
托起上部展厅所形成的巨构空间成为一个提升人类精神的
体验场所。
一低碳世博特刊●●一轴四馆篇
经纬网络主轴统领
总体布局吸取中国传统城市构成肌理的特点.因时
就地,整合南北绿地.协调世博园区主轴线规划 形成
坐北朝南、纵横建构、主轴统领的整体格局,体现了中
国经典的建筑与城市布局的智慧。
传统构架现代演绎
国家馆的空间构成抽象于中国传统木构架的营建法
则.以纵横穿插的现代的立体构成方式生成一个逻辑清
晰、结构严密、层层悬挑的三维立体空间造型体系.在
继承传统建造思维的同时展现出现代工程技术之美。
中国之红和而不同
红色在不同的历史时空中呈现出多元的审美表达.
中国馆的红以有微差的四种红色组成庄重、大气的整体
效果 及红色印章的风口布局.以”和而不同”的整体
表达延伸 中国红 的内涵.并由上到下通过渐变的手
法由深到浅,以增加建筑整体的层次感与空间感。
叠篆文字传承转译
地区馆建筑外墙利用金属百叶有规律的拼合方式,
模拟镌刻出由二十四节气名称组成的叠篆体文字.使中
华人文历史地理信息的文明密码得到传承转译。
九洲清晏园林萃集
地区馆屋顶花园立意于圆明园九洲景区之形制.继
承以“九洲清晏”为代表的中国”园中园 式的集萃园
林传统,以碧水环绕的九个岛屿象征疆土之广袤.以分
布于其上的不同景观代表山河之瑰丽。
现代科技绿色环保
中国馆采用一系列节能技术措施和环保材料.如自
遮阳体形.架空中庭自然通风系统、屋面太阳能光伏系
统、雨水收集系统、冰蓄冷系统、能源综合管理系统、
流动水膜、绿化屋面.喷雾系统及集约化机房设计 透
水砖等,绿色环保理念贯穿设计全程。
茹古涵今铸造经典
世博会期间.中国馆以过去、现在、未来为主题展
现 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以及中国各民族的不同
风采,充分体现201O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
好 的主题。世博会之后.中国馆将成为中华文化艺术
的展示基地,与周边建筑共同打造上海国际文化商务交流中心以
及新的城市公其活动中心。
中国馆的经典形象和开放包容的现代姿态与时代民族精神高
度契合,她将成为上海国际大都会一个新的标志性建筑。
I红色肌理
中国馆设计中,外墙红色肌理板的确定是重中之重:一是设
计如何包容中国元素,体现中国特色;二是呼应当今世界的发展
趋势.展现其时代性。
设计目标:
-整体、大气.体现红色经典:体现中国特色和中国精神:
-满足近、中、远不同观赏距离的视觉要求;
-形成白天和夜晚不同艺术效果:
’诠释现代科技,保证安全、可行。
为了解决好这个课题.上海世博局组织了由中国馆主管领导
和筹建部门、专家顾问组(建筑、材料、色彩、幕墙、灯光等)及
联合设计团队共同组成的攻关小组.对多个方案进行了评审及样
板比选。首先是肌理板的确定,设计组在“整体、陌生、历史、
当下,构造、造价 的设计指引下先后做了多种红色外墙肌理、
材质方案的比较:动态纹理的双层彩釉玻璃 利用孔洞密度变化
的穿孑L锯板、传统工艺.随机组合的红釉瓷片、手工编织质感的
金属网纹材料、极具未来感及朦胧感的聚碳酸酯板,带有折扇纹/
传统屋面纹的铝板等等。通过比选三次样板试验及夜景灯光调试。
带有折扇纹,传统屋面纹的铝板方案因满足了上述指引而获得确
认。为保证板材(1.35m X2.7m)的平整度.最终选用0.8mm厚
肌理铝板+20mm厚蜂窝铝板的复合做法。
国家馆室外红板用色Red color of exterior wall of the National Pavilion
国家馆室内红板用色Red colorofinte rio rwall ofthe National Pavilion
一低碳世博特刊 一由g占 耐 一轴四馆篇
“中国红”在不同的历史时空中呈现出多样的审美表达:朱
砂,辰砂、朱红 朱嘌等等:联合设计团队在中国美院色彩研究
所的协助下,对故宫等传统红色建筑作了完整的色彩分析。中国
馆的”中国红”最终确认为四种红色的组合.以多元化、不确定
的整体表达延伸”中国红”的内涵。并由上到下通过渐变的手法
由深到浅,以增加整体 中国红 的层次感、空间感,这一设计
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并成为经典的“中国红 。
_园林设计
”新九洲清晏”是中国馆地区馆的的屋顶花园.取意于圆明
园四十景之终景”九洲清晏”,寓“河清海晏.天上升平.江山
永固”。
201O年上海世博会地区馆屋顶平台面积约27000m 在
世博会中主要用于人流集散,在会后主要用于公共休闲活
动。此平台上的屋顶花园是主体国家馆的衬托.也是上海
市最重要、最大规模的屋顶景观。地区馆屋顶花园形制为
圆明园九洲景区所提炼的中华疆域之抽象化景观——以碧
水环绕的九个岛屿象。被水环绕的中国馆作为最大的一个
洲,与八个“水上高土”之洲一同围绕内湖周围。其余八个
洲的命名,依中国的地势与气候把典型景观分类.抽象成
r新九洲清晏”总平面
“田” “泽” ”渔 “脊 “林” ”甸” “壑 “漠”八类.为
命名八个洲命名.并以现代景观手段对各种地貌景观进行诠释。
曲径蜿蜓于九洲之间 衔接了各种地貌景观,行走其中,亲临现
代景观诠释的中华美景交替掩映之画卷。我国疆土广袤.农耕孕
育了中华文明,对土地有深厚情感,为九洲的名字加上”土”字
旁,造出新的汉字,增加了当代感、唯一性和统一性.为景观注
入更深一层的文化内涵。
_建筑布局
项目构成:
中国馆由国家馆和地区馆两个部分组成。总建筑面积
160126 m ;包括地上建筑面积1 06874 m ,地下建筑面积
53252 m 2
。其中:国家馆地上建筑面积51212 m ;地区馆地上
建筑面积:55662 m 。檐1:3高度60.60m 最高点高度69.90m。
世博会后.中国馆将作为世博园区核心建筑物之一.永久保留。
总图布局:
中国馆场地位于世博轴东侧.整体用地为一不规则的四边
形。东侧云台路、南侧南环路、北侧北环路、西侧上南路。建筑
总用地面积71400 m 2。轨道交通M8号线在基地西北角地下穿过
并通过地铁周家渡站与场地内建筑连接,规划磁悬浮轨道在南面
经过。基地西南角为港澳馆用地,世博会后港澳馆拆除,场地转
为绿化景观用地。建筑整体形成坐北朝南,中轴统领.广场环绕
的建筑布局。
建筑功能:
国家馆与地区馆上下分区。国家馆位于上部,地区馆位于下
部。两者以四个核心筒体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功能分区明确的统
体。国家馆在33m、41m、49m共设有3层展览空间。地区馆展
厅主要在首层水平展开。
世博会期间.国家馆的展示设计将充分体现“城市、让生活
更美好”的主题 展示核心内容为 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
地区馆将给全国31个省 直辖市、自治区提供展览场所.展示中
国多民族的不同风采,及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城市的成就。
世博会后,国家馆将作为我国中华历史文化艺术的展示基地。
地区馆将转型为标准展览场馆,与周边主题馆、星级酒店、世博
中心、世博轴和演艺中心共同打造以会议、展览、活动和住宿为
主的现代化服务业聚集区。
交通组织:
国家馆展览区人流:国家馆人行主入口设在中国馆广场及
9.OOm标高的国家馆平台。其中9.OOm标高的国家馆平台是架空
广场空间。四个交通筒设置了满足疏散要求的疏散楼梯、客用电
梯、货用电梯.同时设有卫生间、设备间 储藏间等辅助用房。
n
●
-
o
E脐擅木柑■
Ⅲ…-714h
-II■■・ 1● ll●
t.I.-.-Ⅲ●…
I上_■■■ …I● ‘-’
………■●_.●・,
…_I_■-¨…I
●■■■ ¨●●-
…- ●‘|■
-|-- 1”
(I-_._.1I.■I
-..■・ H●●●■
Ⅲ●- IO●…Ⅲ-口_■'
●●●●_f●●■●l●‘●
平面图
“
n【.,— . , .. ,,。 .—r口
。百 . :.rj
: rr日广
.一■_ — —F
地区馆展览区人流:地区馆主入口门厅设在首层西面。门厅与展厅之间设有L型
通廊。由L型通廊向北进入地区馆展厅北厅.向东进入地区馆展厅南厅。由地区馆门
厅向下可进入地区馆地下大型多功能厅。
展览区货流:国家馆卸货场设置在地下层西侧。国家馆展厅通过四个交通核心
筒运送货物。地方馆首层展厅货车可直接开入.地下多功能厅 地下库房通过两组
货运电梯与首层展厅联系。
地铁连接:地铁M8线由周家渡站接入至中国馆地下 共设有两个接入口,分别
于地区馆地下大型多功能厅北侧和西侧上至地面。两个地铁出入口均有自动扶梯上
至地面,北侧出入口另设一部残疾人电梯。在展馆关闭时地铁出入口可独立使用。
一生态节能技术利用
中国馆运用了多种生态节能技术.包括自遮阳体型,自然通风架空层,太阳能
利用、雨水收集利用、绿化屋面 砂基透水广场砖 冰蓄冷技术、能源综合管理与
建筑设备管理系统等。
自遮阳体型:
针对上海地区夏季炎热、冬季湿冷的气候特点.中国馆设计方案特别强调利用
自遮阳体型实现夏季最大限度遮阳、冬季最大限度透光的效果。设计方案采用逐层
出挑的倒梯形设计.利用建筑体量自身形成良好的外遮阳,实现了遮阳与建筑设计
的完美结合。在太阳高度角较高的夏季.遮阳效果明显;而在太阳高度角较低的冬
季,又能最大限度让太阳辐射进入室内。实现在夏季节省空调运行费用,在冬季尽
量不影响采暖运行费用的节能效果。
一低碳世博特刊●●一轴四馆篇
自然通风架空层:
位于9m标高的国家馆平台.是呈“鼎”足状的四个核心筒构成的架空
层.可以使架空层公共活动空间在过渡季节利用室外风压形成良好的通风效
果.加上架空层本身良好的遮阳效果,可以获得良好的热舒适环境,消除了
热岛效应。同时,架空层的通透效果使大体量的中国馆不会对周边风环境产
生负面影响 体现了建筑与环境和谐统一的设计理念。
太阳能利用:
中国馆屋面遮阳板与太阳能光伏电池板方阵结合.形成光电遮阳板。无
遮挡的光伏电池板能在全年获得最大的太阳辐射量。每平方米的光伏电池板
可将太阳辐射能力转换为12OW电能。经太阳电池方阵一控制器一蓄电池~逆
变器的转换系统.可供给建筑本身的用电系统,或并入供电网络。
雨水收集利用:
中国馆利用屋顶作为集雨面 对雨水进行收集利用。收集的雨水主要用
于浇灌 冲洗、冷却循环等中水系统。可节约城市自来水用量,减轻城市排
水和处理系统的负荷,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和改善生态与环境等多种效益。
绿化屋面:
在夏季炎热的上海地区,屋面的隔热形式和隔热材料对室外热环境以及
室内节能效果影响很大。地区馆屋面的“新九洲清晏”大型园林采用覆土种
植屋面与蓄水屋面。与常规上人屋面比较.可以降低屋面外表面温度8℃以
上.大大缓减热岛效应,同时减少进入室内的传热,降低空调能耗。
砂基透水广场砖:
中国馆外围广场铺地使用的砂基透水广场砖.是以硅砂为主材的国家高
新技术产品。既能利用其高透水性防止地面积水、降低夏季地面辐射热,又
可得益于我国西北部硅砂资源的廉价易取。以利用砂资源、变废为宝为环保
理念,具有积极意义。替代原设计石材铺地的仿石砂基透水广场砖 在南面
的中国馆广场是首次应用。
冰蓄冷技术:
中国馆采用冰蓄冷技术,利用夜间低谷期以电制冰.白天高
峰期融冰制冷,实现用电的移峰填谷 在节省运行费用的同时平
衡电网负荷 提高市政电网效率及减低制冷机装机容量。
能源综合管理与建筑设备管理系统:
通过能耗分类分区的计量统计和能源利用效率的实时监测
建立科学的能源管理和能耗评估体系 及时掌握能耗水平.实现
能源使用合理、杜绝能源浪费。国
嗽.
一低碳世博特刊●●一轴四馆篇
本文发布于:2023-01-28 22:23: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5387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