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文本分析】
《记念刘和珍君》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一篇悼念
性散文,在文中作者鲁迅热情的赞扬了爱国青年临危不惧的反抗斗争精神,愤怒
的揭露了帝国主义、反动军阀政府的凶残,痛斥了御用文人无耻的谎言和卑劣的
行径文中作者的感情忧愤,爱憎鲜明,具有经典性、人文性的特点。《记念刘和
珍君》就是这样一曲赞颂“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悲壮战歌,一支激励
仁人志士“更奋然而前行”的深沉号角,一篇声讨反动势力的战斗檄文。全篇洋
溢着悲愤炽烈、激动人心的强烈感情。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了解时代背景,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文章的思路
过程和方法:反复诵读,品味散文写人记事的语言,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
义,学习记叙、议论、抒情综合运用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
自尊心、自信心。感受鲁迅刚正不阿的性格、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嫉恶如仇的精
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难点:关键文句的理解。
【教学层次设计】
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从刘和珍切入——讲述文章第二部分回忆刘和珍——分析刘和珍所做
事迹极其性格
第二课时:把握文章思路——把握情感线索——分析重点语句——总结鲁迅性格
【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课时(45分钟)
一,导入(2分钟)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历史是公正的,只
为一己私利而活着的人,会被历史的大浪冲走;“淘尽黄沙始见金”,那些活着是
为了别人更好地活着的人,将在人民心中永生。年仅22岁的刘和珍,在“三一八”
惨案中牺牲了,而她的名字,连同她的高尚精神,永远刻在了人民心中。(出示
刘和珍遗像及对联图片),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关于她的一篇纪念文章。
二、知人论世(8分钟)PPT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新文学运
动的奠基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
话小说《狂人日记》。
1921年12月发表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
一。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散文集:《朝花夕拾》散
文诗集:《野草》;以及十几部杂文集。
毛泽东称其为“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
化的方向”
2、背景介绍
大沽口事件:1926年3月,奉系军阀张作霖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
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
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
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
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
进攻。
三•一八惨案:3月18日,北京的工人、学生、市民五千多人在天安门前
举行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的示威大会,共产党人李大钊在会上作了演讲。会后,两
千多名群众组成请愿团,到段祺瑞执政府前请愿。这时数百名荷枪实弹的士兵,
奉段祺瑞之命,突然向群众队伍开枪射击。随后,士兵们又手持马刀、刺刀追
杀群众。群众死47人,伤200多人,死难烈士中就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
珍、杨德群。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惨案发生后,反动军阀的走狗文人极力为其主子开脱罪责,在报刊上发表
文章,诬蔑参加请愿的群众是“暴徒”,是“自蹈死地”等,并把杀人的罪责推
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罪
孽当然不下于开枪杀人者”。
事件过后,鲁迅怀着满腔的悲愤,写下了《死地》和《可惨与可笑》,
揭露控诉反动派的这一暴行,4月1日又写了《记念刘和珍君》。
3、人物简介
刘和珍,是一名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的
学生。1926年3月,大沽口事件发生。18日清晨,身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的刘和
珍,动员组织同学集会游行。中午她扛着白底黑字大校旗,冲入段棋瑞执政府左
边大门,昂立人群中。突然身中七弹,壮烈牺牲,年仅22岁。君:是对人的尊
称,以此来称呼刘和珍等遇害青年,这是对他们的礼赞。
三,围绕人物,探究三四五节(30分钟)
1、《记念刘和珍君》从题目看,这是一篇什么性质什么体裁的文
章?题目为何用“记念”而不是“纪念”?
明确:纪念性的回忆文章,属记叙文。题目中的“记”字相当于“纪”字,
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有些用语不是很规范。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
中“那”实为“哪”字,鲁迅当时用“记念”一词,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
“纪念”。
2、文章主要纪念刘和珍,哪些小节主要记刘和珍的?记了她哪些
活动?
明确:三、四、五部分——生活艰难中,定进步期刊,学生自治会成员,被
开除;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听鲁迅先生授课;虑及母校前途;向执政府请愿;
为请愿而死。
3、由此看来,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是一个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有远见卓识,温和善良而又
具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
4、描写刘和珍最多的是什么?请找出相关描写中的关键词。
明确:想象中的刘和珍——桀骜,锋利。叙述事件
第一次见到刘和珍——微笑着,很温和。神态细节
赁屋授课时的刘和珍——微笑着,很温和
教职工准备引退时的刘和珍——黯然至于泣下
怎样的刘和珍死掉了——微笑着的,和蔼的
怎样的刘和珍喋血——微笑着的,和蔼的
5、写人时为什么选择写其生前的微笑和温和及其他情形?
明确:用来铺垫和反衬下文的遭枪杀;在此基础上再写刘的遇难经过,
更突出了烈士的沉勇友爱、为国捐躯的品质,控诉反动军阀屠杀爱国青年的罪行。
6、请用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的模式为刘和珍写颁奖词。要求:
人物特征鲜明,句式变化多端,词汇五彩缤纷,修辞手法典型。字数
100字左右。
【参考答案】她以柔弱的身躯,扛起一个民族的良知;以坚决的反抗,唤醒
黑幕之下的正义;以殷红的鲜血,证明中国女子的勇毅。罪恶的子弹,洞穿她的
身躯,却无法穿透她对自由的追求。她从容笑对惨淡与鲜血,殒身不恤,鼓舞后
人奋然前行!
7、“从背部入”说明了什么?为什么突出“其一是手枪”?
明确:刘当时中弹,是“弹从背入”,可见并不是“丛击军警”与军警面对
面地搏斗,证明她完全是无辜的,她不是什么“暴徒”,倒是国府卫队的卑鄙。
手枪是军官使用的,证明这次屠杀是有人指挥的,事前筹划好的,决不是军警各
自的“正当防御”。这些铁的事实,有力地戳穿了段政府对死难者所横加的种种
罪名。
8、题目为“记念刘和珍君”,文章是不是全用来记刘和珍?除了
三四五小节描写刘和珍以外,其他部分写了什么?
明确:下节课解答
【作业布置】(2分钟)
课下再看几遍文章,理清文章结构,看看文章可以分为哪几层?
【板书设计】(3分钟)
预定《莽原》全年——“毅然”坚定追求进步思想
参加师大学潮斗争——“反抗”;斗争精神
“微笑”、“温和”;温和善良
“黯然”、“泣下”卓识远见
前往执政府请愿并被戕害——“欣然”爱国热忱
刘和珍:是一个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有远见卓识,
温和善良而又具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
第二课时(45分钟)
一,导入(2分钟)
上节课给大家留了作业,这节课先请几个同学说说你们划分的层次
二,理清情节,理清情感(25分钟)
1、总结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2),纪念刘和珍的缘由,分两层:一是为纪念烈士,二是为
警醒庸人。
第二部分(3、4、5),追忆刘和珍的生平,共三层:分别是认识过程、遇
难经过概况及遇难经过特写。
第三部分(6、7),“三一八”惨案的思索,分两层,分别论述情愿方式
不当和精神永存人间。
2、分析第一部分
(1)学生齐渎后,思考本部分写作的缘由,文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语句?如何理解这
句话?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
(2)明确:文中具有提示性的语句是“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句话在文
中出现了两次。“必要”何在呢?其一是要悼念、祭奠遇害者刘和珍君,正如文中
所言:“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
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其二则在于唤醒庸人,因为“造化又
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
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鲁迅先生为了让人牢记这笔血债,唤醒国人打破这“非人的世界”也“觉得有写
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3)板书:奠烈士醒庸人揭恶习
(2)鲁迅的笔还触涉及哪些人?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明确:反动势力、爱国青年、庸人。对刘和珍、革命青年等是沉痛悼念、
奉献尊敬高度赞扬;对反动者和流言家是愤恨控诉;对庸人(苟活者、“无恶意
的闲人”)是痛心;全文以悲愤的感情作为线索贯穿始终(其中,悲是悲痛的意
思。悲的是刘和珍的牺牲;愤是愤恨的意思。狠杀人者的残忍,流言家的下劣)。
3、分析第三部分
1、鲁迅对请愿这种斗争方式持什么态度?怎样表达?由此总结出怎
样的教训?
明确:不赞成徒手请愿。运用比喻,大量木材——小块煤;大量血——社
会历史前进一小步;请愿大量流血——不能推动社会进步;“徒手”,更多血——
更不能推动进步。反动派的本质是“吃人”,应该改变斗争方式。
2、文中引用陶渊明的诗有什么用意?
明确:说明烈士的鲜血没有白流,他们与青山同在,万古常青,还是会给世
人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人们会永远纪念死者,记住惨案的教
训,从而下定决心投入战斗。
3、从这节看,作者认为“三一八”惨案的意义有哪些?
明确:中国女子没有压抑致死;让庸人看到希望;激励真的猛士前行。
4、纵观全文,到处充满了作者说与不说的矛盾,找出相关语句,分
析作者情感
明确:1、“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2、“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3、“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4、“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5、“我还有要说的话”
6、“呜呼,我说不出话”
纵观全文,作者对学生有爱,对段政府有恨,对流言家也有恨,对大众庸人有失望,
这些感情混杂在一起,也就是哀痛的、悲愤的、激昂的、仇恨的、失望的,但作者在表达时
处于要说和说不出话来之间。作者说不出话来,也许是太痛苦、太愤怒,有太多的话,不知
从何说起;但最终还是要说,责任感、正义感和复仇意识充塞于作者的心胸,情不自禁要张
口说出。
这里,主要体现了作者悲、愤的感情。(详见PPT)
说:奠烈士醒庸人揭恶习VS不说:悲愤至极言不尽意
三、品味句子,解读内涵(15分钟)
许广平曾说:“《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
坎里的同声一哭。”下面我们就用心去解读几个句子,用心去感受先生的悲愤之
情吧!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
者和幸福者?”
明确:“直面”中的“面”是动词,面对的意思;“正视”,正眼看,不
回避。“哀痛者”、“幸福者”分别为“以……为哀痛”的人和“以……为幸福”
的人。“哀痛者”和“幸福者”都是指刘和珍等革命青年。她们在黑暗面前不逃
避,在屠杀面前不退缩,她们深知社会的黑暗和民族的苦难有多深重,所以她们
的“哀痛”超过常人;但她们又坚信黑暗终将过去,并正在为光明的到来而奋斗,
所以又是“幸福者”。
2、“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
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明确:根据上文,缘由有两个方面,一是反动派的残酷镇压,一是反动文人
的恶毒诬蔑。在这白色恐怖下,人们还怎敢说话呢?但沉默后的结果将会怎样?
作者列举不同的前途,即暗示只有“爆发”才是唯一的出路。
3、“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明确:“中国人”泛指中国人。“向来”、“不惮”、“最坏”等词语,
表明作者对自己的观点的执着和自信。
4.“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
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明确:“大量的木材”喻指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其中”指流血斗争。作
者用煤的形成来比喻牺牲巨大才换来了社会的一点进步,而请愿何能推动历史的
进步呢?可见作者是否定徒手请愿这种斗争方式的。
5.“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
而前行。”
明确:这个并列复句,十分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死难烈士对于将来的
意义。尽管,在这“并非人间”的世上活着的,有许多是“苟活者”,但即使是
“苟活者”,也将从壮烈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而
“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猛坚定地
去斗争、前进。
【作业布置】(1分钟)
熟练背诵文章的二、四小节。
【板书设计】(2分钟)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
悼念刘和珍爱
控诉反动政府
写作缘由痛斥走狗文人
(一、二)唤醒麻木庸人憎
追述刘和珍生前
回忆追述
(三—五)详写遇难过程死后
劝诫徒手情愿否定
教训意义
(六、七)激励奋然前进肯定
本文发布于:2023-01-28 21:59: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5375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