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醉落魄咏鹰

更新时间:2023-01-28 19:29:37 阅读: 评论:0

初三物理常考题-有机氮


2023年1月28日发(作者:8月12日是什么节日)

1/8

古代诗歌鉴赏题型设计与答题思路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另外一种问法:这首诗描绘

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解答分析: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

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3.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

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气氛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

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表达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

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1:

春行即兴华

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答案]1.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

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

2.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

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答题示例2:

游月陂宋·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容分析。〔3分〕

[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分〕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

〔1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1分〕的心情。

2/8

〔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3分〕

[答案]1.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1分〕2.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静。〔2分〕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另外一种问法: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

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2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3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传达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1:

与夏十二登楼白

楼观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第三联运用了夸手法(步骤一)写出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

在天上“行杯〞(步骤二),写出了诗人恍假设置身仙境的情景(步骤三)。

答题示例2:

醉落魄·咏鹰[清]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②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

象。〔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8

[参考答案]①“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②“人间多

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另外一种问法: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

艺术。〕

2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

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

笔调婉约、简练生动……3答题步骤:

(1)用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1:

江村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突出的语言特点。

[参考答案]清新、自然、质朴(步骤一),描绘的清江、梁上燕、水中鸥构成了一派恬静优雅的自然田园

景象;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爱;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足可爱(步骤二)。不作

雕饰,自然成趣,生活意味十足(步骤三)。

4/8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另外一种问法: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

它好在哪里?〕

2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

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1:华子岗裴迪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请谈谈“侵〞“拂〞两个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侵〞字写夕阳余辉逐渐消退的过程(步骤一),展现了诗人在夕阳中一步步下山的生动情景

(步骤二)。“拂〞字运用拟人手法,增强了动感(步骤一),也使人想见山色的青翠可爱、柔和多姿(步骤

二)。这两个动词写云光山翠对诗人的眷恋不舍之情,折射出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步骤三)。

答题示例2:旅夜书怀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问:结合作品简析《旅夜书怀》第三联中的两个虚词“岂〞“应〞使用的妙处。

[参考答案]“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的意思是“(我的)名誉哪里是因为文章而显扬呢?(我的)官位

也真该因年老多病而罢退〞。〔步骤二〕诗人本是以诗文自负的,而一个“岂〞字说,表达了心的愤懑之

情。诗人本是想建功立业的,而一个“应〞字反其意而用,表达了受排挤被罢官的无可奈何的情绪。“岂〞

“应〞二字,将一个不得志者的心理表现得颇为准确、精炼、传神。〔步骤三〕

答题示例3:溪驿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5/8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2分〕

[参考答案]驿站秋夜难眠图

〔2〕诗人的心绪集中表达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

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局部原因,为进一步写“乱〞

蓄势。颈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答题示例4:溪亭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芽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

[参考答案]用“日暮〞即落日,“月初白〞即初升的月亮这两个意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

化,表现作者的孤独寂寞情感。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

[参考答案]“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句中“穿〞字写出了在萧萧落叶中穿行,而无人相伴的孤独。

一人独坐而无聊,一个“数〞字表现了主人公的动作神态,更表现出闲极无聊的寂寞情感。

第五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

1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

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3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1:

春夜洛城闻笛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参考答案]“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

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6/8

答题示例2:

江阴浮远堂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

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步骤一)。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眺的惯常心理,在写法

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那么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

悲愤之情(步骤二)。

答题示例3:山行即事王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蘋①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②。

[注]①:一种水草。②酲:chéng,酒后神志不清有如患病的感觉,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

(1)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是如何统领全诗的?(3分)

[参考答案]拟人手法(1分)。由首联浮云不定议“阴晴〞领起,颔联写“荷雨〞、“湿〞——下起雨来;

颈联写“日出〞——太阳又出来了。(2分,合情理即可给分)。

(2)颈联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3分)

[参考答案]借喜鹊的喧声表现对“日出〞的喜悦;雨霁日出,波平如镜,爱水的“鸥〞尽情地玩乐。有

声有形、有动有静,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2分)。诗人精神愉快、神清气爽(1分)。

第六种模式情感、主旨型

1.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

句某一联发问。

3.答题步骤:〔1〕诗歌某句写了什么容〔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3〕抒发什么情感

答题示例1:

南柯子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7/8

试分析下阙的容,以与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一〕〔因

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2:

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参考答案]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步骤一〕作者主要是通过

这幅想像的画面,〔步骤二〕来表现“思家〞的。〔步骤三题目已说明情感〕

第七种模式评价题型

1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

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说明理由。

2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

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展恰当的表述。

3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容,结合评论答题

4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容,点面结合地分析;说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答题示例: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

要说明

[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

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

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答案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

“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

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

8/8

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第八种模式比拟评价题型

1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拟阅读后,对其异同进展分析评价。

2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拟角度(思想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清楚。

答题示例: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万里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

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分析]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

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要按照情感

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容。

[答案参考]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一〕含有诗人

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二〕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

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二〕

[特别提示]不论回答何种问题,都应尽量涉与三方面的容:诗歌相关容、表达技巧、诗歌主旨。例如第

五种模式的示例,答案中已包含容和主旨两方面的容,如果加上“‘折柳’运用了双关修辞,既指听到

的折柳曲,又指联想到的现实生活中的折柳相送的生活场景〞,那么就万无一失了。

本文发布于:2023-01-28 19:29: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5318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约束的反义词
标签:醉落魄咏鹰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