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道德经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01-28 17:55:06 阅读: 评论:0

初中作业太多要熬夜-三点一线是什么意思


2023年1月28日发(作者:一站到底20120330)

《道德经》读后感(通用6篇)

《道德经》读后感(通用6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回

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

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道德经》读后感(通用6篇),欢迎大家分享。

《道德经》读后感1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祸是造成福的前提,

而福又内含祸的因素。也就是说,好事和坏事是能够互相转化的,在

必须的条件下,福就会变成祸,祸也能变成福。老子说的这句名言,

是很有道理的。

老子是中国,也是全世界最早具有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家之一。关

于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历来有争论。根据司马迁在《史记》

一书中给他写的一个简单的传记来看,他是春秋时著名的思想家、道

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

厉乡曲仁里人。“老子”是人们对他的称呼,“老”是年高德重的意

思,“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他的生卒年月不详。

老子做过周朝的“守藏室史”,所以他谙于掌故,熟于礼制,不

仅仅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并有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

公元前520年,周王室发生争夺王位的内战,这年4月,周景王

卒,大夫刘耿立王子猛为悼王。王子朝杀悼王自立。晋人攻王子朝,

立王子匄为敬王。这次内战达5年之久,公元前516年,王子朝失败,

席卷周室典籍,逃奔楚国;老子所掌握的图书亦被带走。于是,老子

遂被罢免而归居。形势的变化,使老子的地位发生变化,使他的思想

起了大转变,由守礼转向反礼。

老子由于身受奴隶主贵族当权者的迫害,为了避免祸害,不得不

“自隐无名”,流落四方,之后,他西行去秦国。经过函谷关(今河

南灵宝县西南)时,关令尹喜明白老子将远走隐去,便请老子留言。

于是老子写下了5000字的《老子》。相传老子出关时,骑着青牛飘然

而去。

老子的思想主张,大都保存在《老子》一书中。《老子》共81章,

分上下两篇,共5000多字。因为它所讲的是道与德的问题,之后人们

又称它为《老子道德经》。此刻我们所见到的《老子》一书,并不是

老子的原著,因有战国时人增益的文字,但其中的主要思想却是属于

老子的。

《老子》一书,文词简短,艰深难懂,因此后人作了许多注解。

最通行的有西汉时道学家河上公注,三国时魏国哲学家王弼注,还有

清朝时魏源的《老子本义》,等等。下方我们就透过《老子》这本书,

来了解老子的哲学和政治思想。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是我国第一个力图从自然本身来

解释世界,而不求助于超自然的主宰——天帝的意志的哲学家。在老

子之前,人们以为宇宙间的万物都有神在统治着,最高的神就是天,

又称天帝。这种观念,到了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时期才开始了变化。老

子就是较早的从哲学方面有意识地、明确地否认天帝的思想家。他在

《周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道

论”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说,“道”是万物

之母:“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第一章》)这就是说,作为宇宙的本源

就是道,它是永远存在的。道的运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

的规律而运行。天地万物都是由它产生的,它是宇宙的母体。

老子认为,道产生了天地,德是道的性能,天地生养着万物,万

物各成其形,各备其用。所以万物没有不尊道而贵德的。道的尊崇,

德的贵重,不是有谁给它爵位,而是自然而然的。所以道产生天地,

德畜养万物,长育万物,成熟万物,覆盖万物。他说:“道生之,德

畜之,物形之,器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常自

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盖之覆之。”(《第

五十一章》)这样,老子遂把自然创造的根源归于自然本身,从而摧

毁了一切超自然的主宰,一切宗教和唯心论的基础。因此,老子的天

道自然观,在当时有很大的进步好处,它打倒了宗教的天帝,否认了

鬼神的威灵。当然,老子的“道论”刚从传统的宗教解放出来,还未

能完全摆脱宗教的影响;他的自然决定论,使人完全听命于自然,轻

视了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之后有的哲学家把它发展为定命论,为害

颇大。

《道德经》读后感2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一

种生活的哲学。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是在现实中会发

现身边的人如何如何不如自己,真的好似无任何优点,无法包容一个

自己有所厌恶或是不屑的人。又如何三人行就有自己的老师呢?老子

的这句话却给了我启示。虽然取自的这一章主要是表达事物辩证统一

的论点,却能成为生活的一种哲学。人们知道美的事物之美,是大家

清楚什么是不美的事物,是不好的事物;知道真善之为真善,是知道

那些不真善的事情。当我遇见一个满是缺点的人时,就把他当作老师,

当作一个反面教材,让自己知道自己不能这么就行。我想这种哲学用

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的。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道与名是永恒的,

不可用言语来表达出来的,但它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我们平

常如果为了做好事而去做某一件好事,为了得到好评而去做某一件好

事,那不是善言善行,真正的一个好人,行不言之教,对每一个人都

会是同一心境,如春风淋浴,会善待周围所有,你说不出他哪里好,

但他总是那么亲切的对你好,大家都说她好,这才是真正的善人,好

人。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

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

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

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

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

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的角度,向社会

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

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的无

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

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

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

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

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

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

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辩证的.去看待它,取

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道德经》读后感3

缘起。

三年前,大约20xx年夏,感恩给孩子考察幼儿园的机缘,我了解

到了一莲瑞德学堂。曾经尝试过加入一莲大家庭。后因一些缘故,机

缘还未到。人虽离,心却在。如果用能量场的说法,一莲瑞德学堂有

一股巨大的能量,吸引着我,感恩一莲。

20xx年底,开始加入读经队伍,得益于学友们的陪伴,老师的引

领,一直坚持到现在。今天虽然是最后一课,但在人生道路上,修行

却是刚刚开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修身。

记得老师说过,“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我们要找经典做靠山,才

会底气十足。”听着,学着,悟着,我感觉到经典是圣贤们的总结,

如果把人生看成一场探索,那么经典就是指明灯,当我们陷入迷茫的

时候,经典会在冥冥中指引着我,帮助我们拨开云雾,重见天日。比

如,我以前和现在也会有一些执念,接纳力不足,对于人和事物,只

接受好的,不喜坏的,但是现在,我能理解了,人生就如同大自然,

有白天,也会有黑夜,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那么,

很多时候,心态就会变了,更奇妙的是,当我们的心改变了,周围的

能量也跟着发生了转变。

齐家。

最喜欢子复老师的国学课,还有一点就是,老师总能给恰当好处

地将经典和育儿巧妙地结合起来,给了我们家长一些启发。反观我的

家庭里,亲子问题不是问题,问题在我自己身上,我与婆婆,我与父

母。学了一段经典时间后,我发现我们的争执,不是因为不爱,而是

因为太爱了,而这个爱,都太傻了!都是想把自认为好的,带给对方,

而忽略了对方真正想要的。当我们收到自己不需要的爱,却不知感恩,

反而嫌弃。这样,就进入了情绪恶循环。

学了经典以后,每当唱起《春歌》我都会泪流不止。当然,现在

愈来愈好了。我有时候也会反问我自己,学经典是为了什么?这或许

就是原因吧,如今我知道了有一条路是修身,齐家,我会继续走下去。

大的方向跟对了,自己的小事,自己处理,醒悟,悔改。

治国。

近几年,在国内外新闻中,总能找到经典文化的影子。近期,孩

子爸爸带了一条新闻,伊拉克回应美国,要对美宣战。中方发言:

“我方不愿与某些国家为敌,但是某些国家想让我方成为敌人,那么

我方绝对是一位合格的敌人!”听完了,我问孩子,有什么想说的或

者有什么疑问,孩子说:“最后一句没听懂,不是说不想打架嘛,怎

么后来又说想打架呢?”我和孩子爸爸都笑了……

得益于学堂,得益于家长涵养班。感恩学堂,感恩经典,新的一

年,愿自己:愈错愈改,愈改愈好!

《道德经》读后感4

人到中年,经历渐长,有过一些沉浮后,偶尔会感觉迷茫——关

于所追求的事物的意义的自我否定。物质财富与健康、家庭孰轻孰重?

职业理想与职位高低是否挂钩?社会关系与个人能力有必然联系?你

更需要他人的认可还是自我的肯定。哈哈哈,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中

年危机?或许正是。但这些都是“思想问题”,现实中的阿Q仍然该

加班加班,该努力努力,该乐呵乐呵。或许,中年危机绝大多数其实

正是“思想”危机,“精神”危机;思想决定行为,思想问题不解决,

行为迟早出问题。于是乎,阿Q把目光看向了中华传统文化,闲了读

点国学经典,包括《三字经》、《弟子规》之类被看作儿童启蒙教材

的传统书籍。

这一看不打紧,就感觉自已特别没文化,也感叹咱们的教育的确

存在太大的问题。之所以没文化,因为阿Q不懂规矩,不明事理,最

起码的《弟子规》里我们看作教孩子的基本道德要求都做得极差。

“首孝悌、次谨信、范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18字总

纲,直接说明了咱们传统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是“以德为先”。咱们现

代的教育别看门类林立,学科繁多,但几乎都是在教人们“怎么做

事”,对于学生“怎么做人”的教育实在欠缺太多,这毛病越高等的

学校越严重。幼儿园和小学是最重视“德育”的,这个阶段的孩子们

升学压力小,学习任务“相对轻”,所以有时间和精力教他们“做人

的道理”;初中就差多了,学生的课本增加了,老师的任务也重了,

如果考不上高中,孩子的人生就“折损”在15岁了,“德育”当然只

能退居二线了;到了高中,还用说吗?文山题海,只有两个字——冲

啊!“德育”可能只在部份责任心很强的班主任手里能有些体现了;

大学?中国的大学听说是“放养”的,“德育”多半只能靠学生“自

悟”了。所以当下社会,高学历低素质的人不少;事做的倍儿好,人

做的倍儿差的也不少。

说的远了。前些日子,阿Q很认真的学习了《道德经》,受用良

多,不但帮助阿Q梳理了很多“思想”问题,也让阿Q进一步理解了

“管理”。

老子的《道德经》,虽不像《周易》被称为“群经之首”,但仍

然是中华文化中最重要的经典之一。《道德经》以天道讲王道,而王

道即是最高的管理学,所以有人称其为“帝王管理手册”是有道理的。

阿Q愚人也,用不着学王道,但结合企业管理有些感悟。

《道德经》第17章曰:“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

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犹呵,其贵言也。功成事遂,

百姓谓我自然”。

这段话是说给管理者听的。不但提出了管理的四个层次,还指出

了最好的管理效果。

“太上,下知有之”。管理的最高层次,员工只是知道有这个领

导而已,其它的不知道,也不用知道。为什么呢?企业建立了完善的

管理制度,并有效运行,企业的运转已经完全由制度和规则来支撑,

不需要领导英明神武,不需要树典型立榜样。记得任正非说过:“我

对于华为可有可无,我不在,华为照样正常运转,因为我们已经建立

了一套完善的制度,使企业不用依靠某一个人来运行”。类似的话,

马云也说过,阿里巴巴也做到了,否则马云不会这么早退休。当然,

绝大多数企业跟华为、阿里比不了,我们从上面的话里可以悟到的是:

企业领导者应该尽量建立建全企业管理制度,以制度支撑企业的有效

运转。哈哈,制度管人嘛,这谁不知道啊!知道不重要,重要是做到!

做到才算牛。

“其次,亲誉之”。这是第二个层次,也很难得。依靠领导的英

明神武,虽然这样的领导很有凝聚力,员工都喜欢他,都赞誉他,但

如果他不在了呢?往往企业会遭到重大的挫折。大多数发展不错的企

业都有这么一个好领导、好老板,但这些企业中的很大一部份都没能

保持太长时间的活力,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好领导、好老板不在了。其

实,既然都这么好了,为何不能进一步上升到“下知有之”的境界呢?

是不是“格局”还有点不够呢?

“其次,畏之”。这个层次就差一些了。员工怕你!领导是靠威

严或霸道维持企业的运行,这样的企业只可能保持表面的团结或美好,

其实是没有什么凝聚力的。受到一些外部压力往往就会崩溃。咱们从

员工的角度想想:你会长期跟一个你惧怕的人在一起工作吗?其实这

句话要告诫管理者的是:不能靠威严或霸道来管理。一个企业应该形

成和谐的文化氛围,对员工的关怀应该体现在管理细节中。企业的福

利发放,对员工的人文关怀,都关系着这种文化的建立。这些事情是

要实在去做的,而非说说而已。那些随时说着“以情留人”的企业,

往往人留不住,情也没有。

“其下,侮之”。最low的管理,员工都“侮辱”你了,这领导

当的也够差的。这样的企业,完蛋只是时间问题,员工之所以还能

“侮辱”你,而没辞职,或许只是因为你工资还拖着没给呢。

“信不足焉,有不信”。说的是管理者应该有信誉,言出必践,

政出必行。“老板说话不算数,所以员工才会不相信你”。因此,管

理者在抱怨“总有刁民想害朕”的时候,是否应该先想想自已是否在

管理中有失信于民的问题?该章短减数句,却有一句专门提到“信”

的问题,足以表明管理者和企业的信誉是何等的重要!如何才能做到

“信足”呢?阿Q的理解是:谨言慎行,不轻诺,若诺必践;缓发文,

制定制度应多斟酌,成熟再发;“万乘之主,不可以身轻于天下”,

身为管理者,一人之言系百人之利害,“君无戏言”4字可是沉甸甸的!

“犹呵,其贵言也。功成事遂,百姓谓我自然”。管理者如果做

到了“下知有之”的境界,企业制度完善,且得以有效运行,建立了

良好的企业文化,这种状态下企业自然欣欣向荣。这时,管理者无需

刷存在感,完全可以悠闲的钓钓鱼、写写字;即便企业谈下了大业务,

实现了大目标,员工们也会认为是他们自已的努力使然,而不知道

“老板”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这句话是对最好的管理效果的描述。

哈哈,这个要求有点高啊,不在意“存在感”的领导不多,善于“大

包大揽”的领导却不少;其实这也是人性之“恶”的体现,自私、贪

婪、占有欲,压抑了利他、分享。这一点即便是王候将相也难以做到,

因此历史上才有不少开创盛世却晚节不保的“明君良臣”。所以,这

样的管理效果,是一种理想境界,我们从中可以学习的是:“为而不

争”的哲学思想。

其实在中国的传统哲学里,管理没有现代这么多“门类”,只有

两个字——“和谐”,这里面有很深的辩证思想。拿生产性企业做个

例子,企业要做大做强,光靠市场拼杀不行,内部团队需要强大,得

能生产出好产品,得控制好生产成本,得有强大的技术研发力量;而

这些除了管理制度的支撑外,还需要有良好的企业文化做纽带和润滑

剂。当员工在企业工作的很开心时,恭喜你,你的企业一定会越来越

好。

说到读《道德经》,可能很多人会说你消极避世啦、没有上进心

啦,其实说这些话的人多半没看过《道德经》,对没了解的东西却能

“直言不讳”的评价,只能说太过主观和自我了。其实《道德经》的

核心思想并非“无为”,而是顺应自然,“无为而为”;书里大量借

用自然物性来讲为人为君的道理,如“水性”、“母性”、“天地之

性”等;所谓“无为”,只是作为“为”的方式而存在,最终要达到

的境界是“为而不争”!这是老子主张的“王道”的境界。

人到中年,更应该注重“内功”的修炼!年轻时不懂的道理、不

想的问题,此时却往往成了限制你的天花板。如何突破,往往不在掌

握更多的“知识”上,而在悟得更多的“智慧”中。现代社会,各种

人生哲学、价值体系琳琅满足,这些都可称之为“道”,因此当下社

会“悟道”太容易了,你只要买几本书读完,道理你都明白了;如何

“行道”,才是我们人生修行的核心内容。因此老子也感叹“上士闻

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

以为道”!

希望阿Q不要做“道理都懂,却行事荒唐”的人。

《道德经》读后感5

开篇之前我认为就应先提一个成语——紫气东来。传说老子当年

西游函谷关,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便出关相迎,果见一道骨仙

风的老者驾青牛翩跹而来,尹喜见这老者长须如雪,有圣人之象。于

是留老子于关内,并请他作一篇文章再行西游。老子不好推辞,便著

《道德经》以警后人。

《道德经》只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虽然字数不多,

却是章章锦绣,字字珠玑。可谓旷世奇书。个中道理自然“玄之又

玄”,故而让很多人望“道”兴叹。这也不奇,毕竟此书森罗万象,

其中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方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

哲学、人性修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的智慧。

中外许多人都曾给《道德经》写过书评,还有人曾为其写书。例

如鲁迅,他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

真谛。”再比如说日本的鲁川芳郎,他认为此书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它给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量。的确,《道德经》

一书告诉我们就应怎样释然的对待事物,怎样体悟万物的阴阳两面,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以一个乐观的

人生观、世界观看待天下万物。

我读此书的第一感觉就是一个字——深!能够说,此书中的每一

个字都足以让我们用一生去诠释!《道德经》一书只有五千余字,而

“道”字却出现了八十多次,那么究竟什么是道呢?老子在第一章曾

提到: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故道不可说,这便让我更

难以理解此书了,然而,他又在后几章多次为道注解,即使如此,

“道”在我脑海里还是很模糊的,毕竟老子是在多方面为道注解的。

其中包括宇宙的构成,为人处世,军事治国。老子的这些注解,反而

让我对“道”的理解更加不易了。也罢,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能悟

道呢?已悟道意的大抵是高僧大儒。而这样就失了老子著书之意。书

中多次提到水,第八章开章就是“上善若水”,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

接触这个成语,而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就我个人而言,水是至阴

至柔的,而道也就是这样的,善利万物而不争,孕育了我们却不求回

报,是故“居善地,心善渊,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

善时,夫唯不争,故天尤”。我们学习的就就应是象水一样的品行道

德——无为而无所不为,不争而不所不得。处众人之所恶,而得万物

之尊崇。所以那先悟得无为大道的高僧大儒才会被我们所尊崇!于是

我便从水中悟得一些道性。

水是至柔之物。千军万马难敌一张巧嘴,刀剑锋芒难劈至柔之水。

我们明白水是柔的,柔到了极致!我们能够用刀枪炮弹摧毁一些坚硬

的事物,例如建筑物,铜墙铁壁。然而你能用刀剑劈开水么?你能用

炮弹把水炸一个窟窿么?我们不能!这些强硬的物质只能在水中隐于

无形,是故“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水与道是没有形体的,

你难以捉摸而又触手可及。身边都是道,因为道是“无”。我们明白

宇宙是一个无限的空间!这个无限的空间孕育了无数星球,而我们的

地球只是这其中一点不起眼的颗粒,只是因其中有生命而独特。我们

并不能因为这一点儿自居,应为宇宙中可能会有无数个更高的生命体!

他们的科技可能是我们难以想象的!道就是就象是玄牝,所谓的玄牝

即女性生殖器,而我们永远都只是她的孩子。永远不能超越她!就应

她本就没有形体,只是一种“柔”的表现形式,我们就应学习道和水

的柔,只有这样我们的道路才会更平坦,我们的为人处世才会更圆滑。

有些人常认为只有“有”才是能够被我们所利用的。然而实际并

非如此,万事万物都不能够独立在“有”之上,只有透过必须的形体

才能显示出“有”的价值。而这种无形的形体就是“无”,之所以会

“有”是因为“无”。上方曾提到我们宇宙中的星球都是从无中演化

而来的。“无”其实就是指空间。比方说我们所住的房子,他之所以

有房子的用处是因为其中是空的,能住人,所以有房子的作用。如果

房子是一个实体,他就没有任何价值了。再比方说一个糖果盒,因为

里面是空的,能够装糖果,也就实现了他“有”的价值。“有”与

“无”这两个概念不仅仅适用于物质与空间。还适用于我们的心理,

我们常对父母说,给我们一些空间。如果其他人过多的涉及我们的空

间,我们就会觉的心理十分的窄,透但是气,十分的闷。宇宙之所以

为宇宙,是因为其有足够大的空间,能把万物都放在其中,而如果人

有这么大的空间,我们就会自由!但是,这是不可能的,我们不可能

与无形的“道”成相同阶级,或高之。所以我们内心总告诉我们,该

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是因为我们内心的空间是有限空间,而宇宙

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是无限的!我们不可能与其持平,只能不停的追

求!追求“无”。追求一个现实与虚拟“

有”与“无”并作的境界。只有这样,才可能到达相对自由,身

理心理都会得到放松。无形的道,至柔的水,都是先驱与我们共同学

习的对象,永远都不会停止。

老子的辨证观可谓是玄妙无比,最有名的就是阴与阳了。阴阳能

够引申出很多相对的概念,比如正与负,对与错。为什么太极图中的

阴阳会是旋涡形的呢?为什么不是由一条线将其分割呢?为什么黑颜

色中会有一点白,白颜色中有一点黑呢?我认为这样的设计就是“福

祸相倚”和“物极必反”的最好体现。白色中有一点黑,黑色中有一

点白是因为世事都有相对面。“塞翁失马”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而

当黑将要超越白,白将要超越黑的时候,就会成其相反的颜色,循环

往复。而有其他物质肆意破坏就会浑浊。就象人类,万物循环往复是

其道之根本。而人类却施加干预——破坏树林、大肆捕杀。这样只会

打乱正常的秩序,最后人类也会在这团浑浊的气流的中沉没。然后又

恢复正常。古人说过不能涸泽而渔,伐木而猎。翻译成现代也就是不

能破坏生态平衡。我们就应正确的、不干预的攫取利益。同时认清福

祸的相互转换,不能因为一时的成功而高兴的忘了本象,可能灾难正

潜伏在明天,也不能因为一时的失败而气馁,可能幸运就藏在你身后。

读道德经后我总结三十六个字。为无为,无不为,骋至柔,克至

坚,习水性,与人善,明阴阳,晓情理,知可止,利于本,有无生,

悟道德。

道德经不愧是我们中华礼貌的瑰宝,其中妙理,还得是你亲自去

读才可,每个人读“道”,都可得不一样道。

《道德经》读后感6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天长地久”、“上善

若水”,很早之前就对《道德经》中这些句子耳熟能详,但是一直对

这些话“不求甚解”,困惑不已。对《道德经》总是望而却步,只在

不同的场合读过一丁点片段,只能算是惊鸿一瞥,管中窥豹,难以谈

得上有什么深刻体会。上《政治学》时,楚老师为我们列的13本必读

书目中,中国的经典读物有三本:《论语》、《孟子》《道德经》,

这些文章是流传千古的经典之作,治国教材,不得不认真拜读。“明

德人生导航计划”启动后,我们与人生导师张学长达成共识——集体

阅读《道德经》,并将其思想和公共管理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思考。

这对我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因为《道德经》内容艰深晦涩,语

言精练而思想深刻,本人文言文水平不高,因此阅读过程中经常感觉

一头雾水,不知所云。《道德经》流传千年,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解

读,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处境,到现在,在国学热的大潮中,对《道德

经》的研究如火如荼。文章版本可谓千奇百怪,多种多样。我看的是

北京燕山出版社版的,是在北大的周末书市上买的,和《论语》、

《孟子》三本十元,买来之后,认真的看了两遍《论语》,正在看

《孟子》和《道德经》。目前看到第十九章,还不到四分之一,都好

像似乎没有真正看懂。下面就简单说一下似懂非懂的感受。第九章中,

老子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也。”拿的多了装不下,差不多够了就行了;揣的东西太多凸起来,

不可能长久,大家都会发现。满堂的金银玉石,是守不住的,富有高

贵但却骄奢淫逸,就是自己惹祸上身,咎由自取。大功告成,全身而

退,这才是天道。启示我们对待物质享受时要适可而止,秉持“中庸

之道”,要懂得进退自如。这使我想起了我国政界的“59岁现象”,

有一些有作为有追求的好干部,在光荣隐退之际,经不起物质诱惑,

抵挡不知内心不良思想的蛊惑,廉洁一生,糊涂一时。诚然,这与我

国官员的考核的激励体系有关,我国的官员体制中,有大量与职级职

位匹配的福利待遇,不能随着官员退休带走。在法治建设不健全,人

们思想价值体系混乱的年代,会浑水摸鱼游走于制度缺陷的人如日中

天,而严格遵守规则办事的人则很难有所作为,在这种奖劣惩优的体

制中,官员大多自身难保。需要有机会,同时也需要有动机,前者是

制度环境,人人面对的制度约束一样,权力不同的机会就有所不同,

如果你洁身自好,没有的动机,那就不会侵蚀到你,这就是为什么政

亡人息的封建王朝末期,总有一些道德高尚、为民请命的清官和青天。

从这个意义上讲,老祖宗已经为我们指明了道路,物质追求适可而止,

进退自如才是王道。

本文发布于:2023-01-28 17:55: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5277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荔湾湖公园
下一篇:工会工作报告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