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巴金《随想录》有感
读巴金《随想录》有感
我开始了解巴老,源于他的《鸟的天堂》。那时的我,上小学四
年级。望着语文教科书上那一幅世外桃源般的插图,便幻想着自己是
一只会飞的小鸟,我的家,就在远方小岛的那棵大树上。那时对巴老
的印象,现在想来,更多的是快乐无忧,享受着大自然的美景,岂不
乐哉?
然而,当我读了《随想录》,我的心里多了几份沉重。我是读巴
老的文章长大的,知道《随想录》是他的暮年之作。在这里,积蓄了
他一生的感悟,我也在字里行间中感悟着,使自己的心渐渐成熟。以
下是我读完《随想录》第一集的所感所想。
《随想录》总结了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挖掘了知识分子的心
理缺陷,提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革博物馆。写得沉重、真诚、
深刻,被文学界誉为“一部说真话的大书”。巴金因此被誉为“当代中国
知识分子的良心”。
我认为,巴金之所以被誉为“当代知识分子的良心”,一方面源于
他对读者的负责,另一方面是对他自身而言。
经过十年浩劫,他开始在写作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逐渐认识自
己,开始对自己进行解剖,进行反省。他发觉自己在建国以来,没有
了自己的理想,一味地想自保,一味地依顺,他曾无实在根据地批判
过人,而在心灵上倍受煎熬。所有的一切,他把所有的一切看做体内
的脓血,势必除之而后快,以免毒害全身,病入膏肓。从这一点可以
看出,他在呼唤着自己的良心,事实证明,他做到了:他视笔如刀,
一下一下割自己的心,他感到了剧痛,但他没有放弃,于是每片每页
满是血迹,但更多的却是十年创伤的脓血。
我不禁惊叹,一位文字老人,在服用是非颠倒的一剂毒药之后,
是怎样的挣扎过来的?面对自己的虚伪,他没有选择继续,而是选择
了自己的良心,真诚地忏悔着,仿佛在将自己的灵魂示众,耐心地听
取世人的指点。因此,对他自身而言,他是对得起良心的。
至于我说:“一方面源于他对读者的负责。”是我在读《随想录》
时自始至终最强烈的感受。
在我的印象中,我所读的前30篇没有一篇是不提“读者”二字的。
这也使我有理由相信,我是理解巴老的。这并不是说我狂妄自大,而
是在说明,巴老把一切献给了读者,难到我会选择不理不睬?!
巴金的每一篇文章都在表示对读者的歉意。《随想录》后记中有
这样几句话,“我觉得我在接近死亡,我愿意向读者们讲真话。”“虽然
收在这里面的是‘随想’,它们却都是自己‘想过’之后写出来的,我愿意
为它们负责。”多么可爱的世纪老人,他在为自己的过去还债,多么慈
祥的世纪老人,他在病魔的折磨下,用颤抖的笔尖书写了什么是真正
的“良心”,又是多么令人心疼的世纪老人啊!
无论是对读者负责,还是对自己负责,巴老无疑是我们的榜样。
但现实生活中,情况却不容乐观。现在不少所谓的“作家”,将文字作
为名利的符号,用发行量、销售量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可怜的人们
都去争相抢购。浮燥的人们,浮燥的行为,浮躁的社会。
这些都是我们不想看到的,但在现实中,对文学名著的冷落,对
言情八卦书的痴迷仿佛一场文学瘟疫席卷文化市场,什么“快餐文化”,
什么“速冻时代”,不得不让我们寒心。
还记得《随想录》连载不到十几篇,便遭香港大学生的强烈抗议。
原因是他们反对巴老要让人们牢记“文革”,他们要让人们忘记在我们
国土上发生的那些事情。然而,巴老选择继续,因为他不想让人否认
它们的存在,不想让人们把这史无前例的“浩劫”看做遥远的梦,希望
国人有法国人正视过去的坦然(我想他在参观伊夫堡时曾想过吧。)
为何他的愿望如此强烈?我想这来自于苦难的经历,“只有经历了接
连不断的政治运动之后,只有在被剥夺了人权在牛棚里住了十年之后,
我才想起自己是一个人,我才明白自己应当像人一样,用自己的脑子
思考。”
看吧,正是因为巴老的坚决,《随想录》才得以继续、完成。巴老
所经受的苦难,我无法替他减轻,但我愿为他的精神所净化而后蜕变
成长,以此来纪念一个真正的巨人曾经存在,现在存在,也必将永远
存在!
沂源一中07级23班
翟晓春
指导老师:于兴江
本文发布于:2023-01-28 17:05: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5264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