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数学家小故事

更新时间:2023-01-28 16:39:10 阅读: 评论:0

app中题库如何导出-虑组词


2023年1月28日发(作者: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

数学家的故事

数学家的故事(一):

陈景润

陈景润一个家喻户晓的数学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创立

了著名的“陈氏定理”,所以有许多人亲切地称他为“数学王子”。但有谁会想到,他的成就

源于一个故事。

1937年,勤奋的陈景润考上了福州英华书院,此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清华大学

航空工程系主任留英博士沈元教授回福建奔丧,不想因战事被滞留家乡。几所大学得知

消息,都想邀请沈教授前进去讲学,他谢绝了邀请。由于他是英华的校友,为了报达母

校,他来到了这所中学为同学们讲授数学课。

一天,沈元老师在数学课上给大家讲了一故事:“200年前有个法国人发现了一个

搞笑的现象:6=3+3,8=5+3,10=5+5,12=5+7,28=5+23,100=11+89。每个大于4的偶

数都能够表示为两个奇数之和。因为这个结论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是一个猜想。大数

学欧拉说过:虽然我不能证明它,但是我确信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它像一个美丽的光环,在我们不远的前方闪耀着眩目的光辉。……”陈景润瞪着眼

睛,听得入神。

从此,陈景润对这个奇妙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余时光他最爱到图书馆,不

仅仅读了中学辅导书,这些大学的数理化课程教材他也如饥似渴地阅读。因此获得了“书

呆子”的雅号。

兴趣是第一老师。正是这样的数学故事,引发了陈景润的兴趣,引发了他的勤奋,

从而引发了一位伟大的数学家。

“老师,我没有胡闹”

数学家的故事(二):

华罗庚

有一次,他跟邻居家的孩子一齐出城去玩,他们走着走着;忽然看见路旁有座荒

坟,坟旁有许多石人、石马。这立刻引起了华罗庚的好奇心,他十分想去看个究竟。于

是他就对邻居家的孩子说:

“那边可能有好玩的,我们过去看看好吗?”

邻居家的孩子回答道:“好吧,但只能呆一会儿,我有点害怕。”

胆大的华罗庚笑着说:“不用怕,世间是没有鬼的。”说完,他首先向荒坟跑去。

两个孩子来到坟前,仔细端详着那些石人、石马,用手摸摸这儿,摸摸那儿,觉

得十分搞笑。爱动脑筋的华罗庚突然问邻居家的孩子:“这些石人、石马各有多重?”

邻居家的孩子迷惑地望着他说:"我怎样能明白呢?你怎样会问出这样的傻问题,

难怪人家都叫你‘罗呆子’。”

华罗庚很不甘心地说道:“能否想出一种办法来计算一下呢?”

邻居家的孩子听到这话大笑起来,说道:“等你将来当了数学家再思考这个问题吧!

但是你要是能当上数学家,恐怕就要日出西山了。”

华罗庚不顾邻家孩子的嘲笑,坚定地说:“以后我必须能想出办法来的。”

当然,计算出这些石人、石马的重量,对于之后果真成为数学家的华罗庚来讲,

根本不在话下。

金坛县城东青龙山上有座庙,每年都要在那里举行庙会。少年华罗庚是个喜爱凑

热闹的人,凡是有热闹的地方都少不了他。有一年华罗庚也同大人们一齐赶庙会,一个

热闹场面吸引了他,只见一匹高头大马从青龙山向城里走来,立刻坐着头插羽毛、身穿

花袍的“菩萨”。每到之处,路上的老百姓纳头便拜,十分虔诚。拜后,他们向“菩萨”身前

的小罐里投入钱,就能够问神问卦,求医求子了。

华罗庚感到好笑,他自我却不跪不拜“菩萨”。站在旁边的大人见后很生气,训斥

道:

“孩子,你为什么不拜,这菩萨可灵了。”

“菩萨真有那么灵吗?”华罗庚问道。

一个人说道:“那当然,看你小小年纪千万不要冒犯了神灵,否则,你就会倒楣的。”

“菩萨真的万能吗?”这个问题在华罗庚心中盘旋着。他不相信一尊泥菩萨真能救苦

救难。

庙会散了,看热闹的老百姓都回家了。而华罗庚却远远地跟踪着“菩萨”。看到“菩

萨”进了青龙山庙里,小华罗庚急忙跑过去,趴在门缝向里面看。只见“菩萨”能动了,他

从立刻下来,脱去身上的花衣服,又顺手抹去脸上的妆束。门外的华庚惊呆了,原先百

姓们顶礼膜拜的“菩萨”竟是一村民装扮的。

华罗庚最后解开了心中的疑团,他将“菩萨”骗人的事告诉了村子里的每个人,人

们最后恍然大悟了。从此,人们都对这个孩子刮目相看,再也无人喊他“罗呆子”了。正

是华罗庚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

数学家的故事(三):

笛卡儿,(1596-1650)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解析几何学奠基人之一。

他认为数学是其他一切科学的理论和模型,提出了数学为基础,以演绎为核心的方法论,

对后世的哲学。数学和自然科学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笛卡儿分析了几何学和代数学的优缺点,表示要寻求一种包含这两门科学的优点

而没有它们的缺点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用代数方法,来研究几何问题--解析几何,《几

何学》确定了笛卡儿在数学史上的地位,《几何学》提出了解析几何学的主要思想和方法,

标志着解析几何学的诞生,思格斯把它称为数学的转折点,以后人类进入变量数学阶段。

笛卡儿还改善了韦达的符号记法,他用a、b、c……等表示已知数,用x、y、z……

等表示未知数,创造了“=”,“”等符号,延用至今。

笛卡儿在物理学,生理学和天文学方面也有许多独到之处。

数学家的故事(四):

“数学王子”高斯的故事

7岁那年,小高斯上小学了。教师名字叫布特纳,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数学家”。

这位来自城市的青年教师,总认为乡下的孩子都是笨蛋,自我的才华无法施展。三年级

的一次数学课上,布特纳对孩子们又发了一通脾气,然后,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长长的

算式:81297+81495+81693+……+100701+100899=?

“哇!这是多少个数相加呀?怎样算呀?”学生们害怕极了,越是紧张越是想不出

怎样计算。

布特纳很得意。他明白,像这样后一个数都比前一个数大198的100个数相加,

这些调皮的学生即使整个上午都乖乖地计算,也不会算出结果。

不料,不一会儿,小高斯却拿着写有答案的小石板过来了,说:“老师,我算完了。”

布特纳连头都没抬,生气地说:“去去,不要胡闹。谁想胡乱写一个数交差,可得留意!”

说完,挥动了一下他那铁锤似的拳头。

但是小高斯却坚持不走,说:“老师,我没有胡闹。”并把小石板轻轻地放在讲台

上。布特纳看了一眼,惊讶得说不出话来,没想到,这个10岁的孩子居然这么快就算出

了正确的答案。

原先,小高斯不是像其他孩子那样一个数一个数地加,而是细心地观察,动脑筋,

找规律。他发现一头一尾两个数依次相加,每次加得的和都是182196,求50个182196

的和能够用乘法很快算出。

小高斯的难以置信的数学天赋,使布特纳既佩服,又内疚。从此,他再也不轻视

穷人的孩子了。他给小高斯买来了许多数学书,并让他的年轻的助手巴蒂尔帮忙小高斯

学数学。

数学家的墓志铭

一些数学家生前献身于数学,死后在他们的墓碑上,刻着代表着他们生平业绩的

标志。

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死于进攻西西里岛的罗马敌兵之手(死前他还在主:“不要弄

坏我的圆”。)后,人们为纪念他便在其墓碑上刻上球内切于圆柱的图形,以纪念他发现

球的体积和表面积均为其外切圆柱体积和表面积的三分之二。德国数学家高斯在他研究

发现了正十七边形的尺规作法后,便放下原先立志学文的打算而献身于数学,以至在数

学上作出许多重大贡献。甚至他在遗嘱中曾推荐为他建造正十七边形的棱柱为底座的墓

碑。

16世纪德国数学家鲁道夫,花了毕生精力,把圆周率算到小数后35位,后人称

之为鲁道夫数,他死后别人便把这个数刻到他的墓碑上。瑞士数学家雅谷·伯努利,生前

对螺线(被誉为生命之线)有研究,他死之后,墓碑上就刻着一条对数螺线,同时碑文

上还写着:“我虽然改变了,但却和原先一样”。这是一句既刻划螺线性质又象征他对数

学热爱的双关语。

数学家的故事(五):

为了中华民族的富强-------苏步青的故事

苏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阳县的一个山村里。虽然家境清贫,可他父

母省吃俭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学。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

简单,一学就懂。可量,之后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是苏步青上初三时,他就读浙江省六十中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

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

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

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职责。”

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

了救亡图存,务必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务必学好数学。”

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杨老师的课深深地打动了他,给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兴奋剂。读书,不仅仅为了

摆脱个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国广大的苦难民众;读书,不仅仅是为了个人找出路,而

是为中华民族求新生。当天晚上,苏步青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

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

一迷上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苏步青只明白读书、思考、解题、演算,4

年中演算了上万道数学习题。此刻温州一中(即当时省立十中)还珍藏着苏步青一本几

何练习薄,用毛笔书写,工工整整。中学毕业时,苏步青门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

17岁时,苏步青赴日留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在那里他

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步青较早地进入了数学的研究领域,在完成

学业的同时,写了30多篇论文,在微分几何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并于1931年获

得理学博士学位。获得博士之前,苏步青已在日本帝国大学数学系当讲师,正当日本一

个大学准备聘他去任待遇优厚的副教授时,苏步青却决定回国,回到抚育他成长的祖任

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苏步青,生活十分艰苦。应对困境,苏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

什么,我甘情绪愿,因为我选取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一条爱国的光明之路啊!”

这就是老一辈数学家那颗爱国的赤子之心。

数学家的故事(六):

八岁的高斯发现了数学定理

德国著名大科学家高斯(1777~1855)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高斯在还不会讲话

就自我学计算,在三岁时有一天晚上他看着父亲在算工钱时,还纠正父亲计算的错误。

长大后他成为当代最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他在物理的电磁学方面有一些贡

献,此刻电磁学的一个单位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数学家们则称呼他为“数学王子”。

他八岁时进入乡村小学读书。教数学的老师是一个从城里来的人,觉得在一个穷

乡僻壤教几个小猢狲读书,真是大材小用。而他又有些偏见:穷人的孩子天生都是笨蛋,

教这些蠢笨的孩子念书不必认真,如果有机会还就应处罚他们,使自我在这枯燥的生活

里添一些乐趣。

这一天正是数学教师情绪低落的一天。同学们看到老师那抑郁的脸孔,心里畏缩

起来,明白老师又会在这天捉这些学生处罚了。

“你们这天替我算从1加2加3一向到100的和。谁算不出来就罚他不能回家吃

午饭。”老师讲了这句话后就一言不发的拿起一本小说坐在椅子上看去了。

教室里的小朋友们拿起石板开始计算:“1加2等于3,3加3等于6,6加4等于

10……”一些小朋友加到一个数后就擦掉石板上的结果,再加下去,数越来越大,很不好

算。有些孩子的小脸孔涨红了,有些手心、额上渗出了汗来。

还不到半个小时,小高斯拿起了他的石板走上前去。“老师,答案是不是这样?”

老师头也不抬,挥着那肥厚的手,说:“去,回去再算!错了。”他想不可能这么

快就会有答案了。

但是高斯却站着不动,把石板伸向老师面前:“老师!我想这个答案是对的。”

数学老师本来想怒吼起来,但是一看石板上整整齐齐写了这样的数:5050,他惊

奇起来,因为他自我以前算过,得到的数也是5050,这个8岁的小鬼怎样这样快就得到

了这个数值呢?

高斯解释他发现的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古时希腊人和中国人用来计算级数

1+2+3+…+n的方法。高斯的发现使老师觉得羞愧,觉得自我以前目空一切和轻视穷人家

的孩子的观点是不对的。他以后也认真教起书来,并且还常从城里买些数学书自我进修

并借给高斯看。在他的鼓励下,高斯以后便在数学上作了一些重要的研究了。

数学家的故事(七):

从小立志科学救国------熊庆来的故事

熊庆来(1893-1969)是云南弥勒县人,中国现代数学的先驱,为中国数学事业的

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熊庆来的父亲熊国栋,精通儒学,但更喜欢新学,思想很开明,对熊庆来的影响

很大。少年时的熊庆来从他父亲那里常听到有关孙中山民主革命的事情,这在幼年熊庆

来的心田播下了爱国的种子。

1907年,熊庆来考入昆明的云南方言学堂,不久又升入云南高等学堂。当时满清

王朝已日薄西山,各地的反清斗争风起云涌,抗捐、抗税、罢课、罢市、兵变遍及全国,

清政府陷入于风雨飘摇之中。熊庆来由于参加了“收回矿山开采权”的抗法反清的示威游

行而遭到学校的记过处分。现实的生活与斗争命命名熊庆来认识到:要使国家富强,务

必掌握科学,科学能强国富民。

1913年,熊庆来赴欧留学。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从比利时经荷兰、

英国,辗转到了法国巴黎。8年间先后获得高等数学、力学及天文学等多科证书,并获得

理学硕士学位。1921年,28岁的熊庆来学成归国,一心想学以致用,救民于水火。1949

年6月,国民党反动政府趁熊庆来去巴黎参加国际会议的机会,解散了熊庆来苦心经营

12年的云南大学。年近花甲的熊庆来怀着“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情绪,决定滞留在法

国继续从事函数论的研究。

“……祖国欢迎你,人民欢迎你!欢迎你回来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1957

年4月,周总理给熊庆来写信,动员他回国。同年6月,熊庆来在完成了函数论专著稿

后,毅然启程,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他表示,愿在社会主义的光芒中鞠躬尽瘁于祖国的

学术建设事业。在回国后的7年中,他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了近20篇具有世界水平

的数学论文。还培养了杨乐、张广厚等一批数学人才,为祖国赢得了荣誉,表现了这位

七旬老人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

1969年,一代宗师、著名数学家熊庆来先生与世长辞。临终之前他还表示为人民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回答人的补充2010-02-1117:49拉是数学史上著名的数学家,他在数论、几何学、

天文数学、微积分等好几个数学的分支领域中都取得了出色的成就。但是,这个大数学

家在孩提时代却一点也不讨老师的喜欢,他是一个被学校除了名的小学生。

事情是因为星星而引起的。当时,小欧拉在一个教会学校里读书。有一次,他向

老师提问,天上有多少颗星星。老师是个神学的信徒,他不明白天上究竟有多少颗星,

圣经上也没有回答过。其实,天上的星星数不清,是无限的。我们的肉眼可见的星星也

有几千颗。这个老师不懂装懂,回答欧拉说:"天有有多少颗星星,这无关紧要,只要明

白天上的星星是上帝镶嵌上去的就够了。"

欧拉感到很奇怪:"天那么大,那么高,地上没有扶梯,上帝是怎样把星星一颗一

颗镶嵌到一在幕上的呢?上帝亲自把它们一颗一颗地放在天幕,他为什么忘记了星星的

数目呢?上帝会不会太粗心了呢?

他向老师提出了心中的疑问,老师又一次被问住了,涨红了脸,不知如何回答才

好。老师的心中顿时升起一股怒气,这不仅仅是因为一个才上学的孩子向老师问出了这

样的问题,使老师下不了台,更主要的是,老师把上帝看得高于一切。小欧拉居然责怪

上帝为什么没有记住星星的数目,言外之意是对万能的上帝提出了怀疑。在老师的心目

中,这但是个严重的问题。

在欧拉的年代,对上帝是绝对不能怀疑的,人们只能做思想的奴隶,绝对不允许

自由思考。小欧拉没有与教会、与上帝"持续一致",老师就让他离开学校回家。但是,

在小欧拉心中,上帝神圣的光环消失了。他想,上帝是个窝囊废,他怎样连天上的星星

也记不住?他又想,上帝是个独裁者,连提出问题都成了罪。他又想,上帝也许是个别

人编造出来的家伙,根本就不存在。

回家后无事,他就帮忙爸爸放羊,成了一个牧童。他一面放羊,一面读书。他读

的书中,有不少数学书。

爸爸的羊群渐渐增多了,到达了100只。原先的羊圈有点小了,爸爸决定建造一

个新的羊圈。他用尺量出了一块长方形的土地,长40米,宽15米,他一算,面积正好

是600平方米,平均每一头羊占地6平方米。正打算动工的时候,他发现他的材料只够

围100米的篱笆,不够用。若要围成长40米,宽15米的羊圈,其周长将是110米

(15+15+40+40=110)父亲感到很为难,若要按原计划建造,就要再添10米长的材料;

要是缩小面积,每头羊的面积就会小于6平方米。

小欧拉却向父亲说,不用缩小羊圈,也不用担心每头羊的领地会小于原先的计划。

他有办法。父亲不相信小欧拉会有办法,听了没有理他。小欧拉急了,大声说,只有稍

稍移动一下羊圈的桩子就行了。

父亲听了直摇头,心想:"世界上哪有这样便宜的事情?"但是,小欧拉却坚持说,

他必须能两全齐美。父亲最后同意让儿子试试看。

小欧拉见父亲同意了,站起身来,跑到准备动工的羊圈旁。他以一个木桩为中心,

将原先的40米边长截短,缩短到25米。父亲着急了,说:"那怎样成呢?那怎样成呢?

这个羊圈太小了,太小了。"小欧拉也不回答,跑到另一条边上,将原先15米的边长延

长,又增加了10米,变成了25米。经这样一改,原先计划中的羊圈变成了一个25米边

长的正方形。然后,小欧拉很自信地对爸爸说:"此刻,篱笆也够了,面积也够了。"

父亲照着小欧拉设计的羊圈扎上了篱笆,100米长的篱笆真的够了,不多不少,

全部用光。面积也足够了,而且还稍稍大了一些。父亲心里感到十分高兴。孩子比自我

聪明,真会动脑筋,将来必须大有出息。

父亲感到,让这么聪明的孩子放羊实在是及可惜了。之后,他想办法让小欧拉认

识了一个大数学家伯努利。透过这位数学家的推荐,1720年,小欧拉成了巴塞尔大学的

大学生。这一年,小欧拉13岁,是这所大学最年轻的大学生。

伽利略17岁那年,考进了比萨大学医科专业。他喜欢提问题,不问个水落石出

决不罢休。

有一次上课,比罗教授讲胚胎学。他讲道:“母亲生男孩还是生女孩,是由父亲的

强弱决定的。父亲身体强壮,母亲就生男孩;父亲身体衰弱,母亲就生女孩。”

比罗教授的话音刚落,伽利略就举手说道:“老师,我有疑问。”

比罗教授不高兴地说:“你提的问题太多了!你是个学生,上课时就应认真听老师

讲,多记笔记,不要胡思乱想,动不动就提问题,影响同学们学习!”“这不是胡思乱想,

也不是动不动就提问题。我的邻居,男的身体十分强壮,可他的妻子一连生了5个女儿。

这与老师讲的正好相反,这该怎样解释?”伽利略没有被比罗教授吓倒,继续反问。

“我是根据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讲的,不会错!”比罗教授搬出了理

论根据,想压服他。

伽利略继续说:“难道亚里士多德讲的不贴合事实,也要硬说是对的吗?科学必须

要与事实贴合,否则就不是真正的科学。”比罗教授被问倒了,下不了台。

之后,伽利略果然受到了校方的批评,但是,他勇于坚持、好学善问、追求真理

的精神却丝毫没有改变。正因为这样,他才最终成为一代科学巨匠

华罗庚原先也是个调皮、贪玩的孩子,但他很有数学才能。有一次,数学老师出

了一个中国古代有名的算题——有一样东西,不知是多少。3个3个地数,还余2;5个

5个地数,还余3;7个7个的数,还余2。问这样东西是多少?——题目出来后,同学

们议论开了,谁也说不出得数。老师刚要张口,华罗庚举手说:“我算出来了,是23。”

他不但正确地说出了得数,而且算法也很个性。这使老师大为惊诧。

但是,这位聪明的孩子,在读完中学后,因为家里贫穷,从此失学了。他回到家

里,在自家的小杂货店做生意,卖点香烟、针线之类的东西,替父亲挑起了养活全家的

担子。然而,华罗庚仍然酷爱数学。不能上学,就自我想办法学。一次,他向一位老师

借来了几本数学书,一看,便着了魔。从此,他一边做生意、算帐,一边学数学。有时

看书入了神,人家买东西他也忘了招呼。傍晚,店铺关门以后,他更是一心一意地在数

学王国里尽情漫游。一年到头,差不多每一天都要花十几个小时,钻研那些借来的数学

书。有时睡到半夜,想起一道数学难题的解法,他准会翻身起床,点亮小油灯,把解法

记下来。

数学家的故事(八):

欧拉

欧拉是数学史上著名的数学家,他在数论、几何学、天文数学、微积分等好几个

数学的分支领域中都取得了出色的成就。但是,这个大数学家在孩提时代却一点也不讨

老师的喜欢,他是一个被学校除了名的小学生。

事情是因为星星而引起的。当时,小欧拉在一个教会学校里读书。有一次,他向

老师提问,天上有多少颗星星。老师是个神学的信徒,他不明白天上究竟有多少颗星,

圣经上也没有回答过。其实,天上的星星数不清,是无限的。我们的肉眼可见的星星也

有几千颗。这个老师不懂装懂,回答欧拉说:"天有有多少颗星星,这无关紧要,只要明

白天上的星星是上帝镶嵌上去的就够了。"

欧拉感到很奇怪:"天那么大,那么高,地上没有扶梯,上帝是怎样把星星一颗一

颗镶嵌到一在幕上的呢?上帝亲自把它们一颗一颗地放在天幕,他为什么忘记了星星的

数目呢?上帝会不会太粗心了呢?

他向老师提出了心中的疑问,老师又一次被问住了,涨红了脸,不知如何回答才

好。老师的心中顿时升起一股怒气,这不仅仅是因为一个才上学的孩子向老师问出了这

样的问题,使老师下不了台,更主要的是,老师把上帝看得高于一切。小欧拉居然责怪

上帝为什么没有记住星星的数目,言外之意是对万能的上帝提出了怀疑。在老师的心目

中,这但是个严重的问题。

在欧拉的年代,对上帝是绝对不能怀疑的,人们只能做思想的奴隶,绝对不允许

自由思考。小欧拉没有与教会、与上帝"持续一致",老师就让他离开学校回家。但是,

在小欧拉心中,上帝神圣的光环消失了。他想,上帝是个窝囊废,他怎样连天上的星星

也记不住?他又想,上帝是个独裁者,连提出问题都成了罪。他又想,上帝也许是个别

人编造出来的家伙,根本就不存在。

回家后无事,他就帮忙爸爸放羊,成了一个牧童。他一面放羊,一面读书。他读

的书中,有不少数学书。

爸爸的羊群渐渐增多了,到达了100只。原先的羊圈有点小了,爸爸决定建造一

个新的羊圈。他用尺量出了一块长方形的土地,长40米,宽15米,他一算,面积正好

是600平方米,平均每一头羊占地6平方米。正打算动工的时候,他发现他的材料只够

围100米的篱笆,不够用。若要围成长40米,宽15米的羊圈,其周长将是110米

(15+15+40+40=110)父亲感到很为难,若要按原计划建造,就要再添10米长的材料;要是

缩小面积,每头羊的面积就会小于6平方米。

小欧拉却向父亲说,不用缩小羊圈,也不用担心每头羊的领地会小于原先的计划。

他有办法。父亲不相信小欧拉会有办法,听了没有理他。小欧拉急了,大声说,只有稍

稍移动一下羊圈的桩子就行了。

父亲听了直摇头,心想:"世界上哪有这样便宜的事情?"但是,小欧拉却坚持说,

他必须能两全齐美。父亲最后同意让儿子试试看。

小欧拉见父亲同意了,站起身来,跑到准备动工的羊圈旁。他以一个木桩为中心,

将原先的40米边长截短,缩短到25米。父亲着急了,说:"那怎样成呢?那怎样成呢?

这个羊圈太小了,太小了。"小欧拉也不回答,跑到另一条边上,将原先15米的边长延

长,又增加了10米,变成了25米。经这样一改,原先计划中的羊圈变成了一个25米边

长的正方形。然后,小欧拉很自信地对爸爸说:"此刻,篱笆也够了,面积也够了。"

父亲照着小欧拉设计的羊圈扎上了篱笆,100米长的篱笆真的够了,不多不少,

全部用光。面积也足够了,而且还稍稍大了一些。父亲心里感到十分高兴。孩子比自我

聪明,真会动脑筋,将来必须大有出息。

父亲感到,让这么聪明的孩子放羊实在是及可惜了。之后,他想办法让小欧拉认

识了一个大数学家伯努利。透过这位数学家的推荐,1720年,小欧拉成了巴塞尔大学的

大学生。这一年,小欧拉13岁,是这所大学最年轻的大学生。

数学家的故事(九):

欧几里得是第一个把几何学系统化、条理化、科学化的人。多少个世纪以来,中

国在技术方面一向领先于欧洲,但是从来没有出现一个能够同欧几里得对应的中国数学

家。其结果是,中国从未拥有过欧洲人那样的数学理论体系(中国人对实际的几何知识

理解得不错,但他们的几何知识从未被提高到演绎体系的高度)。

关于欧几里得的生平,没有详细的记载。然而,却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搞笑的故

事……

欧几里得的名声越来越大,以致连亚历山大国王也想赶时髦,学点几何学。于是,

国王便把欧几里得请进王宫,讲授几何学。谁知刚学了一点,国王就显得很不耐烦,觉

得太吃力了。国王问欧几里得:“学习几何学,有没有简单一点的途径。一学就会?”

欧几里得笑道:“陛下,很抱歉,在学习科学的时候,国王与普通百姓是一样的。

科学上没有专供国王行走的捷径。学习几何,人人都要独立思考。就像种庄稼一样,不

耕耘,就不会有收获。

前来拜欧几里得为师的人越来越多。有的人是来凑热闹的,看到别人学几何,他

也学几何。一位学生曾这样问欧几里得:“老师,学习几何会使我得到什么好处?”欧几

里得思索了一下,请仆人拿点钱给这位学生,冷冷地说道:“看来,你拿不到钱,是不肯

学习几何学的!”

学习数学没有捷径,只有透过独立思考,才能真正掌握它;学习数学却有方法,

掌握方法,事半功倍。

数学家的故事(十):

数学天才——莱布尼兹的贡献

莱布尼兹(1646-1716)是17、18世纪之交德国最重要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

学家,一个举世罕见的科学天才。他博览群书,涉猎百科,对丰富人类的科学知识宝库

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生平事迹

莱布尼兹出生于德国东部莱比锡的一个书香之家,父亲是莱比锡大学的道德哲学

教授,母亲出生在一个教授家庭。莱布尼兹的父亲在他年仅6岁时便去世了,给他留下

了丰富的藏书。莱布尼兹因此得以广泛接触古希腊罗马文化,阅读了许多着名学者的着

作,由此而获得了坚实的文化功底和明确的学术目标。15岁时,他进了莱比锡大学学习

法律,一进校便跟上了大学二年级标准的人文学科的课程,还广泛阅读了培根、开普勒、

伽利略、等人的着作,并对他们的着述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评价。在听了教授讲授欧几里

德的《几何原本》的课程后,莱布尼兹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7岁时他在耶拿大学

学习了短时期的数学,并获得了哲学硕士学位。

20岁时,莱布尼兹转入阿尔特道夫大学。这一年,他发表了第一篇数学论文《论

组合的艺术》。这是一篇关于数理逻辑的文章,其基本思想是出于想把理论的真理性论证

归结于一种计算的结果。这篇论文虽不够成熟,但却闪耀着创新的智慧和数学才华。莱

布尼兹在阿尔特道夫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便投身外交界。从1671年开始,他利用外交活

动开拓了与外界的广泛联系,尤以通信作为他获取外界信息、与人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

主要方式。在出访巴黎时,莱布尼兹深受帕斯卡事迹的鼓舞,决心钻研高等数学,并研

究了笛卡儿、费尔马、帕斯卡等人的着作。1673年,莱布尼兹被推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

员。此时,他的兴趣已明显地朝向了数学和自然科学,开始了对无穷小算法的研究,独

立地创立了微积分的基本概念与算法,和牛顿并蒂双辉共同奠定了微积分学。1676年,

他到汉诺威公爵府担任法律顾问兼图书馆馆长。1700年被选为巴黎科学院院士,促成建

立了柏林科学院并任首任院长。

1716年11月14日,莱布尼兹在汉诺威逝世,终年70岁。

二、始创微积分

17世纪下半叶,欧洲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各方面的迫切

需要,经各国科学家的努力与历史的积累,建立在函数与极限概念基础上的微积分理论

应运而生了。微积分思想,最早能够追溯到希腊由阿基米德等人提出的计算面积和体积

的方法。1665年牛顿创始了微积分,莱布尼兹在1673~1676年间也发表了微积分思想的

论着。以前,微分和积分作为两种数学运算、两类数学问题,是分别的加以研究的。卡

瓦列里、巴罗、沃利斯等人得到了一系列求面积(积分)、求切线斜率(导数)的重要结

果,但这些结果都是孤立的,不连贯的。只有莱布尼兹和牛顿将积分和微分真正沟通起

来,明确地找到了两者内在的直接联系:微分和积分是互逆的两种运算。而这是微积分

建立的关键所在。只有确立了这一基本关系,才能在此基础上构建系统的微积分学。并

从对各种函数的微分和求积公式中,总结出共同的算法程序,使微积分方法普遍化,发

展成用符号表示的微积分运算法则。因此,微积分“是牛顿和莱布尼兹大体上完成的,但

不是由他们发明的”(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然而关于微积分创立的优先权,数学上曾掀起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实际上,牛顿

在微积分方面的研究虽早于莱布尼兹,但莱布尼兹成果的发表则早于牛顿。莱布尼兹在

1684年10月发表的《教师学报》上的论文,“一种求极大极小的奇妙类型的计算”,在数

学史上被认为是最早发表的微积分文献。牛顿在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的第一版和第二版也写道:“十年前在我和最杰出的几何学家G、W莱布尼兹的通信中,

我证明我已经明白确定极大值和极小值的方法、作切线的方法以及类似的方法,但我在

交换的信件中隐瞒了这方法,……这位最卓越的科学家在回信中写道,他也发现了一种同

样的方法。他并诉述了他的方法,它与我的方法几乎没有什么不一样,除了他的措词和

符号而外。”(但在第三版及以后再版时,这段话被删掉了。)因此,之后人们公认牛顿

和莱布尼兹是各自独立地建立微积分的。牛顿从物理学出发,运用集合方法研究微积分,

其应用上更多地结合了运动学,造诣高于莱布尼兹。莱布尼兹则从几何问题出发,运用

分析学方法引进微积分概念、得出运算法则,其数学的严密性与系统性是牛顿所不及的。

莱布尼兹认识到好的数学符号能节省思维劳动,运用符号的技巧是数学成功的关键之一。

因此,他发明了一套适用的符号系

统,如,引入dx表示x的微分,∫表示积分,dnx表示n阶微分等等。这些符号

进一步促进了微积分学的发展。1713年,莱布尼兹发表了《微积分的历史和起源》一文,

总结了自我创立微积分学的思路,说明了自我成就的独立性。

三、高等数学上的众多成就

莱布尼兹在数学方面的成就是巨大的,他的研究及成果渗透到高等数学的许多领

域。他的一系列重要数学理论的提出,为之后的数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莱布尼兹曾讨论过负数和复数的性质,得出复数的对数并不存在,共扼复数的和

是实数的结论。在之后的研究中,莱布尼兹证明了自我结论是正确的。他还对线性方程

组进行研究,对消元法从理论上进行了探讨,并首先引入了行列式的概念,提出行列式

的某些理论。此外,莱布尼兹还创立了符号逻辑学的基本概念,发明了能够进行加、减、

乘、除及开方运算的计算机和二进制,为计算机的现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丰硕的物理学成果

莱布尼兹的物理学成就也是非凡的。他发表了《物理学新假说》,提出了具体运

动原理和抽象运动原理,认为运动着的物体,不论多么渺小,他将带着处于完全静止状

态的物体的部分一齐运动。他还对笛卡儿提出的动量守恒原理进行了认真的探讨,提出

了能量守恒原理的雏型,并在《教师学报》上发表了“关于笛卡儿和其他人在自然定律方

面的显着错误的简短证明”,提出了运动的量的问题,证明了动量不能作为运动的度量单

位,并引入动能概念,第一次认为动能守恒是一个普通的物理原理。他又充分地证明了“永

动机是不可能”的观点。他也反对牛顿的绝对时空观,认为“没有物质也就没有空见,空

间本身不是绝对的实在性”,“空间和物质的区别就象时光和运动的区别一样,但是这些

东西虽有区别,却是不可分离的”。在光学方面,莱布尼兹也有所建树,他利用微积分中

的求极值方法,推导出了折射定律,并尝试用求极值的方法解释光学基本定律。能够说

莱布尼兹的物理学研究一向是朝着为物理学建立一个类似欧氏几何的公理系统的目标前

进的。

五、中西文化交流之倡导者

莱布尼兹对中国、的科学、文化和哲学思想十分关注,是最早研究中国文化和中

国哲学的德国人。他向耶酥会来华传教士格里马尔迪了解到了许多有关中国的状况,包

括养蚕纺织、造纸印染、冶金矿产、天文地理、数学文字等等,并将这些资料修改成册

出版。他认为中西相互之间应建立一种交流认识的新型关系。在《中国近况》一书的绪

论中,莱布尼兹写道:“全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和最发达的礼貌仿佛这天汇集在我们大陆的

两端,即汇集在欧洲和位于地球另一端的东方的欧洲——中国。”“中国这一礼貌古国与欧

洲相比,面积相当,但人口数量则已超过。”“在日常生活以及经验地应付自然的技能方

面,我们是不分伯仲的。我们双方各自都具备透过相互交流使对方受益的技能。在思考

的缜密和理性的思辩方面,显然我们要略胜一筹”,但“在时光哲学,即在生活与人类实

际方面的伦理以及治国学说方面,我们实在是相形见拙了。”在那里,莱布尼兹不仅仅显

示出了不带“欧洲中心论”色彩的虚心好学精神,而且为中西文化双向交流描绘了宏伟的

蓝图,极力推动这种交流向纵深发展,是东西方人民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繁荣进

步。

莱布尼兹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毕生的努力,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

的虚心好学、对中国文化平等相待,不含“欧洲中心论”偏见的精神尤为难能可贵,值得

后世永远敬仰、效仿。

本文发布于:2023-01-28 16:39: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5251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小木船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