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

更新时间:2023-01-28 16:02:29 阅读: 评论:0

2020年中考要身份证吗-吃几画


2023年1月28日发(作者:爸爸简笔画)

寡人之于国也[附全文翻译]

------------------------------------------------------------------------

-------------------

教学目的:

①体会孟子议论的思辩色彩。

②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③积累文中文言实词和句式。

教学步骤:

1、导入:

孟子与他的思想: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继孔子之

后的儒学大家。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孔子孙)的学

生。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和天命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主张“民为贵,社

稷次之,君为轻”。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认为“人皆有不忍之心”,他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

仁、义、礼、智。孟子十分重视道德修养,士应该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

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

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课文通过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表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与本单元第一课《季氏将伐颛臾》中陈述的孔

子“德政”思想一脉相传,且有所发展。课文还反映了孟子雄辩,其辩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美的特

点。

2、字词①(注音释词)

好hào战:喜好征战。

弃甲曳yè兵:丢弃铠甲,倒拖兵器逃跑。

数罟cùgǔ:密网。

洿wū池:池塘。

衣yì帛:穿上丝帛衣服。

鸡豚tún狗彘zhì:豚,小猪;彘,猪。

畜xù:畜养。

庠xiáng序:学校,殷时叫序,周时叫庠。

孝悌tì:尊敬父母礼敬兄长。

颁bān白:(头发)斑白。

饿殍piǎo:饿死的人。

字词②(一词多义)

凶:年成不好/凶残、残暴接:交锋/接触

喻:打比方以说明/比喻直:只是/笔直违:耽误/违背时:季节、或时机/时间

树:种植/树木夺:丧失/夺取

谨:认真从事/谨慎检:约束/检点

涂:路途/涂抹发:开仓赈济/开发

3、思考与归纳:

①找出二人问辩的核心话题;

②从孟子的辩看“仁政”思想;

③谈谈学习本文的实词积累

(设想:答问过程中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中找依据,不要离开课文的具体表述而空谈“仁政”。)

4、讨论与点拨:

•核心话题:民不加多――

战国中期,诸侯争城夺地,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所谓“上古竞于道

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

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加上横征暴敛以及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人口减少,兵员和

劳动力匮乏。为达到富国强兵、问鼎天下的目的,各国诸侯的当务之急是增殖人口。梁惠王理所当然会为“邻

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而忧心忡忡。

梁惠王35年,孟子被“招贤”来到魏国,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

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史记•魏世家》)他迫

不及待地讨教治国之策。本文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

•问与辩――

梁惠王问: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辩:①请以战喻

五十步笑百步――无望民之多

②答以养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

王无罪岁――天下之民至

梁惠王自认为治国比邻国国君尽心,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应该主动投奔归顺他,但他的目的并没有

达到。这是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员,强化战备,老百姓看穿了他的小恩小惠背后的好大喜功和穷兵黩

武。孟子投其所好,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以梁惠王“好战”为喻,启迪对方思考。“五十步笑

百步”,巧妙地指出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其实与邻国之政相差无几,本质上都是虐民暴政。

孟子认为梁惠王要想使民“加多”,称雄诸侯,必须施仁政,行王道。才能得民心,进而得天下。而施行仁

政的措施就是关注民生,休养生息,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不征调百姓服役于农时,不滥捕捞,不忽视时

令以伐木,不误牲畜繁殖,不误粮食播收和种桑养蚕织布,“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解除后顾之忧,百姓衣

食安则心安,从而稳定人心,巩固政权。然后再兴办教育,使人人知廉耻,人人讲礼义,引人向善,倾心

归附。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王道可成”。此外,国君要常自省,革除虐政、苛政、酷政。孟子

始终围绕仁民、富民、养民、教民、利民、保民,抓住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

北宋哲学家程颐曾评《寡人之于国也》说,孟子论王道的文字没有超过这一章的。足见其在孟子政治学说

中的重要位置。“道”是“王道”,亦即“仁政”。

5、比较:孔子的“德政”与孟子的“仁政”

同:孔孟二人都反对武力征伐,提出富国安民的治国思想,并且都以“仁”为本。异:孔子的“德政”重“修文

德”,以此作为“使远人来”的手段,孟子的“仁政”重“民养生”,以此使“天下之民至”。其进步之处在于更了

解民众困苦,承认民众力量。

6、小讨论:为何从“战”入手作辩,是否与其反对武力征伐的观点矛盾?(设想:引导学生体会孟子的论辩

艺术。)

7、小结:

孟子善辩:为了让统治者接受“仁政”思想,孟子抓住统治者崇尚以武力征伐来扩充势力的心理,以战设喻,

诱导对方进入自己的议论思路,层层推理,步步深入,最终推出根本之论,施行“仁政”可使“天下之民至”,

由此达到国家治理的理想境界。

《孟子》风格:《孟子》的犀利、《庄子》的恣肆、《荀子》的浑厚和《韩非子》的峻峭,被称为先秦散

文的“四大台柱”。其一,长于思辨。诱导启发,争取主动,论辩层层深入,跌宕生姿。其二,善为设譬。

东汉赵岐《孟子题辞》中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孟子》全书261章,其中93

章总共使用比喻159种。本文“五十步笑百步”明白晓畅,喻意深刻。其三,结构严谨。本文3个部分末尾

分别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各部分内容画龙点睛,又强化

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文章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浑然一体,凸显出孟子论辩的雄浑、缜密、深沉的

特质。

附: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国家的治理,很尽心竭力的吧!黄河以南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灾民移往黄河以东,

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南。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我也是这样做的。看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想我

这样尽心尽力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而我的百姓并不见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欢打仗,就让我用打仗来打比方吧。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

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脚。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讥

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觉得行不行呢?”梁惠王说:“不行。他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可是这也同

样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您既然懂得这个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只

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密孔的鱼网不入池塘,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时,那木材

便用不尽。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无尽,这样便使老百姓供养活人,安葬死人不至于感到有什么不满

足。老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在五亩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上了五十岁的

人就可以穿着丝绸了;鸡鸭猪狗不失时节地繁殖饲养,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食了。一家一户

所种百亩的田地不误农时得到耕种,数口之家就不会闹灾荒了。注重乡校的教育,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

须发花白的老人们就不再会肩挑头顶,出现在道路上了。年满七十岁的人能穿上丝绸、吃上鱼肉,老百姓

不缺衣少食,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于天下,是决不会有的。”“现在,猪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设

法制止,路上出现饿死的人而不知道赈济饥民,人死了反而说‘与我无关,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和把人杀了

反而说‘与我无干,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您要能够不归罪于荒年,这样,普天下的百姓便会都

到您这儿来了。”

8、练习

①背诵全文

②翻译“养生”节

9、教学后记

[1]

》一文展现了冯谖的报效知己、深谋远虑和孟尝君的礼贤下士,但这些都是为了表现孟尝君

的政治地位是如何得到巩固的。即答案为A。

7.[解析]文中以南霁云抽刀断指、抽矢射塔描写了他嫉恶如仇、忠贞刚烈的性格特征。C、

D项是张巡所为。答案为B。

8.[解析]“胡服”是不同于汉族服装的服饰;“骑射”也异于兵车布阵,赵武灵王欲“胡

服骑射以教百姓”,有利于各民族之间交流融合,是古代思想文化方面的一场变革。答案为

C。

9.[解析]《先妣事略》以母亲生前琐事刻画了母亲形象,B、D项错误。以母亲娘家等“外

人”的行为表现等来写母亲的特征,属于烘托表现方法。答案为C。

10.[解析]本文借明末杭州人七月半游西湖的盛况,标榜了文人雅士清高拔俗的情趣,即“看

月而人不见其看风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A、B项指“凑热闹”的俗气,D项嘲讽达官

显贵附庸风雅的丑态。答案为C。

11.[解析]“爱尔克的灯光”的象征意义是美好希望的破灭和生活的悲剧。A项是“昏暗灯

光”的象征意义,D项是“我的心灵的灯”的象征意义。答案为B。

12.[解析]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赞《蒹葭》一诗“最得风人深致”。从艺术上说,风

格婉曲;从思想上说,境界深远,意在言外。答案为A。

13.[解析]诗文开头,以罗敷的服饰,及行者、少年、耕者等人对罗敷的美貌的反应来侧面

烘托罗敷美貌,其所运用的主要表现方法是侧面烘托。答案为D。

14.[解析]A项中作者借“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的行为举止,揭示英雄失意的抑郁悲愤。

B项喻仕途艰难,C、D项借典表达对前途的希望与信念。答案为A。

15.[解析]杜甫诗歌充分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其内容深厚博大,表现手法蕴藉沉著,

从而形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答案为B。

16.[解析]“旧栖”指生者所住,“新垅”指死者所葬,“两依依”则指出作者与亡妻之前的

深情早已超越了生死。A、B项描述丧妻之痛,D项是对亡妻的怀念。答案为C。

17.[解析]“火山”隐喻民众,“火山爆发”隐喻民众的革命风潮。D项是“霹雳”的象征

意义。答案为C。

18.[解析]《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每节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包蕴着特定思想感情的意

象群。通过这些意象抒发了对祖国的真挚感情。答案为B。

19.[解析]《苦恼》一文借写马车夫姚纳无法诉说自己内心苦恼而最终只

有和小母马诉说的事,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与人关系的自私、冷漠。答案为D。

20.[解析]本文通过金鲤鱼穿一次百裥裙梦想的破灭,表现了身为小妾的小人物令人心碎的

遭遇及其凄惨的一生,语言平实流畅,在不动声色中见出深昧。答案为D。

二、多项选择题

21.BE22.BC

23.BD24.ACDE

25.ABCDE

21.[解析]本文用逃跑者“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

有什么质的差别;以杀了人却说“非我也,兵也”作比喻,揭露统治者把“涂有饿莩”归罪

于“岁也”。答案为BE。

22.[解析]A项以“不忍登高临远”直接抒发了作者羁旅之苦,思乡之切;D、E项借关河、

残照等“红衰翠减”的萧瑟之景浸染了词人浓重的人生感叹,是借景抒情。B、C项以联想

到“佳人”也在“妆楼颐望”和自己“倚栏干”、“凝愁”的事件抒写游子漂泊的凄苦情怀,

属借事抒情。答案为BC。

23.[解析]《先妣事略》借母亲生前的生活琐事刻画了母亲勤劳、俭朴、待人厚道、严以教

子的形象,歌颂了母亲崇高品德,蕴含着对亡母的悼念之情;《我与地坛》一文落笔地坛,

却泼墨母爱,用地坛象征着母亲,是“我”新生的源泉。答案为BD。

24.[解析]戴望舒是30年代“现代派”的代表诗人,因《雨巷》而获得“雨巷诗人”之名,

B项错误。ACDE项均正确。

25.[解析]《红楼梦》中《宝黛吵架》一节以心理描写手法展现了热恋少男少女内心与言行

不符乃至相悖反的普遍现象,A、B、C、D、E项均是这种心理的具体表现。

三、词语解释题

26.凶:灾凶,此指饥荒。

27.就尽:渐趋覆灭。日滋:一天天增多。师:军队。

28.苟:如果。殷:深,此指爱护得过分。

29.是处:到处。红:代指花。翠:代指绿叶。

物华:美好的景物。休:这里是衰残的意思。

30.次第:景况,情形。了:完毕,了结。

31.危栏:高栏。

32.踟蹰:徘徊不前。

33.长门:汉武帝幽禁其失宠的陈皇后的冷

官。这是指代长安的宫殿。

四、简析题

34.

(1)描写的是红黑三武士生死对决的结局,表现了蚂蚁大战的残酷性。

(2)主要体现在:“暗红的眸子发出战争激发出的凶光”;“身首异处”,两颗头颅“仍死咬住

不放”。

(3)联想方式是类比联想,描写方法是细节描写。

(4)对人类战争及其狂热精神极其憎恶,对人类战争造成灾难极其哀痛。

35.

(1)物是人非,亡国之痛。

(2)表层意义是故国宫殿想必仍在,只是我的容

颜却改变了;深层寓意是江山易主,物是人非。

(3)一是以形象可见的江水比喻抽象难测的愁,使“愁”具体可感;二是以汹涌澎湃、东流

不尽的春水作喻,充分见出哀愁无穷无尽。

(4)因这首词抒发的是“故国之思、亡国之恨”,而借以抒情的景物“春花秋月”、“雕栏玉砌”、

“一江春水”都是美景、乐景。

36.

(1)西方现代文明猛烈冲击着东方古老文化,中国社会正面临着剧烈变革。

(2)只有把小说中的人物置身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才能更好地揭示主题,从而呼唤中国人

的精神觉醒。

(3)象征手法。

37.

(1)我应该用容忍的态度来报答社会对我的容忍。(抽取中心句概括)。

(2)为事实论据,提供了归纳论证的小前提,来证明论点。

(3)归,纳法。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归纳出论点。

(4)体现了一种“大家风范”,作者从自身的体会谈起,坦诚地进行自我反思,以身说法,拉

近了作者与读者的心灵距离,极具亲和力;作者不摆理论架势,将至理深意融化在平易的白

话之中,易被读者接受,这种“言之有物、明白清楚”的文风,是一种胸有成竹、透彻于心,

而后返璞归真、深入浅出的极高境界。

五、作文

要求考生用40分钟左右写好这篇作文。

一、单选题

1.《马伶传》马伶拜当朝宰相顾秉谦为“师”的主要启示是()

A.深入生活是艺术创造的根本途径

B.善于模仿是艺术创造的根本途径

C.刻苦磨炼是最可贵的从艺精神

D.耻居人下是最可贵的从艺精神

2.下列文章,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一句的是()

A.《寡人之于国也》

B.《秋水》

C.《五代史伶官传序》

D.《论毅力》

3.《哭小弟》中小弟、蒋筑英、罗健夫的共同品格是()

A.贡献卓着

B.无私奉献

C.全才罕遇

D.英年早逝

4.《长恨歌》第四部分所描绘的杨玉环在仙界思念唐玄宗的情景是()

A.天然之境

B.融情入境

C.移情于境

D.因情造境

5.贯串《爱尔克的灯光》的线索是()

A.故居的变迁

B.亡姐的不幸遭遇

C.三种灯光的依次闪现

D.“长宜子孙”四个字的联想

6.《先妣事略》写母亲娘家的良好家风和娘家人的受欢迎,对刻画母亲形象来说,这

种表现方法是()

A.对比

B.类比

C.烘托

D.象征

7.下列文章,通篇以寓言形式说理的是

A.《寡人之于国也》

B.《秋水》

C.《五代史伶官传序》

D.《论毅力》

8.《都江堰》说都江堰的水,“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这里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

A.比喻

B.比拟

C.借代

D.排比

9.杜甫《秋兴八首(其一)》中“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的情景交融方式

是()

A.自然天成

B.融情入景

C.移情于景

D.因情造景

10.《爱尔克的灯光》中,“爱尔克的灯光”的象征意义是()

A.封建家庭和礼教的没落与崩溃

B.美好希望的破灭和生活的悲剧

C.对旧家庭的憎恶和对财富的鄙弃

D.对新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

11.对《再别康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像一支优美的乐曲,缠绵深婉的诗句随着轻柔起伏的旋律流淌出来,回环往

复,一唱三叹,余音袅袅

B.这首诗像一幅生动的画卷,一系列近乎完美的色彩变幻与意象组合形成流动的气韵,

艳丽而又幽雅,飘逸中见静穆

C.这首诗具有完美的形式结构,每节诗四句,每个诗句基本上由三个节奏构成,匀称、

和谐,于清新活泼中求整饬

D.这首诗极好地体现了新格律诗派独特的美学追求,但唯美主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妨害

了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表达

12.以下哪一个不是冯谖所谋的“三窟”()

A.市义于薛

B.薛地建庙

C.游说于梁

D.游说齐王

13.《吃饭》选自钱钟书的()

A.《人兽鬼》

B.《围城》

C.《写在人生边上》

D.《谈艺录》

14.《声声慢》中,“寻寻觅觅”所体现的心态是()

A.休闲感

B.急切感

C.失落感

D.绝望感

15.《咬文嚼字》的中心论点是()

A.斟酌字句就是调整思想感情

B.文学的文字更注重联想意义

C.文字的运用要有创造精神

D.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16.《哦,香雪》的整体建构特点是()

A.思想感情的多重性

B.全景描述中突出中心画面

C.以铅笔盒为聚焦点

D.借景物描写刻画人物心情

17.称赞《蒹葭》一诗“最得风人深致”的是()

A.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B.朱熹的《诗集传》

C.郁达夫的《孤独的秋》

D.王夫之的《姜斋诗话》

18.以“心里想”、“心里又想”领起的人物描写方法是

A.行为描写

B.语言描写

C.直接心理描写

D.典型细节描写

19.《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抒情方法是()

A.借景物抒情

B.借象征抒情

C.借举止抒情

D.借典故抒情

20.在鲁迅散文《秋夜》中喻示一种顽强抗击黑暗的韧性战斗精神的形象是()

A.不惜献出生命去扑火的小青虫

B.对未来抱着希望之梦的小粉红花

C.饱经沧桑、坚实挺拔的枣树

D.奇怪而高的天空

二、多选题

1.《虞美人》中,借以表达“物是人非”情感的事物有()

A.春花秋月

B.小楼

C.雕栏玉砌

D.东风

E.一江春水

2.《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的主要议题有()

A.抱定宗旨

B.砥砺德行

C.改良讲义

D.添购书籍

E.敬爱师友

3.《蚂蚁大战》描写生动的原因有()

A.观察细致

B.描写细腻

C.画面清晰

D.类比贴切

E.拟人传神

4.下列作品,属于记事散文的有()

A.《爱尔克的灯光》

B.《香市》

C.《西湖七月半》

D.《马伶传》

E.《哭小弟》

5.《金鲤鱼的百裥裙》中小说内涵深刻性的主要体现有

A.时代变迁消解了等级观念

B.等级观念渗透到日常生活

C.身份意识浸透小人物心灵

D.等级意识遭到儿孙的唾弃

E.寓深意于不动声色的白描之中

三、词语解释题

1.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及:

2.肩此重任,责无旁贷。

责无旁贷:

3.明德先论于贱。

贱:

4.孤舟一系故园心。

系:

5.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弃甲曳兵而走:

6.此上元妹子所遗,故存之。

遗:

7.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

8.倚栏干处,正恁凝愁。

恁凝愁:

9.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

隆然:

10.旧栖新垅两依依。

旧栖新垅:

四、简析题

1.我用放大镜观察最初提到的红蚂蚁,看到它狠狠咬住敌方的前腿上部,且咬断了对

方剩下的触须,可自己的胸部却被黑武士撕开了,露出了内脏,而黑武士的胸甲太结实,无

法刺穿。这痛苦的红武士暗红的眸子发出战争激发出的凶光。它们在杯子下又缠斗了半小时,

当我再次观战时,那黑武士已使敌人身首异处,但那两个依然有生命的脑袋,挂在它身体的

两侧,犹如悬吊在马鞍边的两个恐怖的战利品,两个红蚂蚁头仍死咬住不放。

(1)这里描绘了什么?表现了什么?

(2)这里运用了怎样的联想方式和表现方法?

(3)从这里看,作者对人类战争持怎样的态度?

2.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

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

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

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1)这里主要运用了怎样的人物描写方法?

(2)项羽说这段话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3)从这里可以看出项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

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说明“寻寻觅觅”句的统领作用。(2)由“雁过”所引发的思绪中主要包涵哪些情景?

(3)“梧桐更兼”句有何作用?

4.东方的大梦没法子不醒了。炮声压下去马来与印度野林中的虎啸。半醒的人们,揉

着眼,祷告着祖先与神灵;不大会儿,失去了国土、自由与权利。门外立着不同面色的人,

枪口还热着。他们的长矛毒弩,花蛇斑彩的厚盾,都有什么用呢;连祖先与祖先所信的神明

全不灵了啊!

(1)概括这段描述的大意。

(2)小说开头为什么要作这样的社会环境描绘?

(3)总体说来,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和修辞手法?

5.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树

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树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始也。

——选自《寡人之于国也》

(1)孟子认为“王道之始”的标志是什么?

(2)这里体现出孟子怎样的治国思想?

(3)这里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五、作文题

1.知足常乐。写一篇字数为600-800的议论文。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a2.答案:b3.答案:b4.答案:d5.答案:c6.答案:c7.答

案:b8.答案:b

9.答案:c10.答案:b11.答案:d12.答案:c13.答案:c14.答案:c

15.答案:d

16.答案:b17.答案:a18.答案:c19.答案:b20.答案:c

二、多选题

1.答案:acde

2007年10月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

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

分。)

1.《秋水》中,庄子用“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来说明宇宙无限而人的

认识有限的道理,这种论证方法是()

A.演绎法和例证法

B.例证法和对比法

C.对比法和类比法

D.类比法和演绎法

参考答案:C

分析:这道题的回答有一定的难度。一看到问“论证方法”,脑子里先要把有关论证方

法的知识调出来,思路不要乱。论证方法有三种:归纳法,演绎法,比较法(包括对比,类

比)。然后,用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分析。所给的这句话显然不是归纳法,也显然不是演绎法。

我们知道:凡是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句子,所用的论证方法都是类比。这句话中的“如”,

表明运用的是比喻修辞手法,那末。可以肯定所用的论证手法是“类比”。“小石,小木”与

“大山”相比,显然是“对比”。

2.《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中心论点是()

A.“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B.“满招损,谦得益”

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D.“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参考答案:A

分析:这道题没有丝毫难度。教材上面明确写明的。

3.胡适在《容忍与自由》中认为,缺乏容忍雅量的心理根源是()

A.年轻气盛

B.狂妄自大

C.喜同恶异

D.愚昧无知

参考答案:C

分析:这道题有一定难度。首先要特别熟悉课文。在教材22页,写到不能容忍的根源,

在课文提示中,明确写明“容忍难以实行的心理根源是。喜同恶异”。

4.《张中丞传后叙》中,拔刀断指、抽矢射塔的人物是()

A.张巡

B.南霁云

C.许远

D.于嵩

参考答案:B

分析:这道题没有丝毫难度。

5.《前赤壁赋》全文展开的内在线索是()

A.感情的变化

B.逻辑的演绎

C.时间的推移

D.想象的展开

参考答案:A

分析:行文线索是考生需要掌握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前赤壁赋》全文展开的内在线索

是感情变化,在教材有明确交代。

6.下列记叙文,作者在全文最后进行评议的是()

A.《张中丞传后叙》

B.《先妣事略》

C.《马伶传》

D.《都江堰》

参考答案:C

分析:回答这道题,必须对课文相当熟悉。《张中丞传后叙》、《先妣事略》、《都江堰》

三篇课文在课文后面都没有加以议论,只有《马伶传》后面有侯方域一段议论。

7.下列散文中,运用多方面材料交叉垒积叙事方法的是()

A.《香市》

B.《纪念傅雷》

C.《我与地坛》

D.《哭小弟》

参考答案:D

分析:回答这道题,必须对课文相当熟悉。只有“哭小弟”行文是“把小弟的一生分为

四块,交错展现”。

8.《秋夜》所写的景物中,作者寄予深切同情的是()

A.蝴蝶

B.蜜蜂

C.小粉红花

D.红栀子花

参考答案:C

分析:只要对课文熟悉,这道题回答没有丝毫难度。

9.小说《林家铺子》的作者是()

A.鲁迅

B.巴金

C.老舍

D.茅盾

参考答案:D

分析:作家作品不是考核的重点,但是重要作家的重要作品需要记忆。

10.余秋雨在《都江堰》中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的根本原因是()

A.它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

B.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C.它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

D.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

参考答案:B

分析:只要对课文熟悉,这道题回答没有丝毫难度。

11.《蒹葭》一诗的中心意象是()

A.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C.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D.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参考答案:B

分析:《蒹葭》一诗的中心意象在教

本文发布于:2023-01-28 16:02: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5237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