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更新时间:2023-01-28 15:20:34 阅读: 评论:0

衡水中学推荐教辅-黠鼠赋


2023年1月28日发(作者:入住新房简单祝福语)

【V课堂】第18期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今天我们邀请的嘉宾是Amy老师

Amy老师是6岁男孩米米的妈妈。

青豆书坊首席培训师。国内“积极养育”理念倡导人。中国教育学会(CSE)会

员。美国“如何说孩子才会听”课程认证讲师。美国INSTEP“如何培养孩子的

社交商”课程认证讲师。

作为父母,你是否有这样的困惑:

我试着按照时下流行的育儿观点,接纳了孩子的情绪,为什么没有效果?

为什么接纳了孩子的情绪,孩子还是一直哭个不停?

所有感受都应该被接纳,是否意味着所有行为也都应该被接纳?

除了一味的接纳,问题该怎样解决呢?我还可以做些什么?

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amy老师带来的帮助孩子面对他们感受的四个方法

下面就让我们欢迎Amy老师为我们带来精彩的讲座分享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主题仍是源自于《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这

本书及课程中的内容。

我们似乎很好理解这些道理,但在实际

生活中,我们是这样想和这样做的吗?我们一起来回顾几个生活当中的场景,看

看我们是怎样面对孩子的感受的。

假设孩子刚刚睡完觉,对我们说:“妈妈,我累了。”我们可能会脱口而出:“怎

么会累呢?你不是刚睡醒吗?”或者“你怎么会累呢?是不是又不想去幼儿园

了呀?……”

假设孩子对我们说:“妈妈,我热。”我们可能会说:“怎么会热呢?我都穿三

件了,你才穿一件!赶紧穿上衣服啊,不然该感冒了,感冒了可容易发烧啊,发

烧就得去医院,去了医院没准儿还得先验血,你不是最害怕验血吗?快穿上

啊………”

我们可能还会说出更多的话。

前段时间是不是特流行一句话呀——“有一种冷是你妈说你

冷。”

假设我们递给孩子一本英文绘本,孩子一脸不高兴地对我们说:“这本书真无

聊!”我们可能会说:“怎么会无聊呢?这可是获了凯迪克大奖的!你那天在人

家乐乐家看了半天,不就是因为这个才和乐乐打起来的吗?你要再这么说以后我

不给你买书了啊!……”

这些话往往是我们出于本能或所谓原

生家庭的影响,不假思索的脱口而出,但孩子听了后会有什么反应呢?

我们来换位体会一下孩子的感受。

我们来看几种不同的应对方式,大家不需要对号入座,只想想自己产生的相应感受就可以。

1.提问的方式:“为什么?发生什么事了?”

2.否定的方式:“行了,别这么生气了,也没多大点儿事,小孩子打架常有的

事。”

3.建议的方式:“我建议你应该勇敢地告诉乐乐打人是不对的行为!”

4.怜悯的方式:“天哪,可怜的孩子,又被那个乐乐给欺负了!”

5.讲大道理的方式:“你现在知道了打人是不对的行为,你不喜欢别人打你,

以后也不要去打别人。”

6.偏袒对方的方式:“是不是你先惹他的?人家乐乐可是个听话的孩子。”

面对这些方式,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最不喜欢的方式。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另外一种方式:

共情式的回答:“你这么生气,你们之间一定发生了什么糟糕的事情!”

或者“你看起你很生气,和好朋友之间打架的确让人特别难过。”

我们习惯于直接提问“为什么”、建议、大道理等等方式,而容易忽略一个打开心门的动作,

就是共情。

这个时候,孩子会感受到自己的感受被理解和接纳,从而愿意和爸爸/妈妈敞开

心扉去聊聊发生了什么事情,当一个人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纳后,情绪会慢慢平静

下来,只有当人平静下来的时候才有可能自己来想办法解决问题。

接下来,我们再来聊聊具体该怎样来面

对孩子的负面感受。

对于如何接受孩子的负面感受,包括四个方法与技巧:

1.全神贯注地倾听。

2.用“哦……”“嗯……”“这样啊……”来回应他们的感受。

3.说出他们的感受。

4.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我们先来介绍第一个方法:全神贯注地倾听。

我们来看一组漫画。每组漫画都有正、反两个例子,大家来仔细体会一下其中的区别。

心不在焉、表面敷衍,孩子会很失望,从而不再与我们交心。

真诚、专注、尊重的倾听孩子,孩子就比较容易向我们倾诉他们的问题。

第二幅漫画中的爸爸是没有台词的每次线下讲座时,表演的爸爸本来很有表演

的冲动,却楞是没有台词。

可往往有的时候,我们甚至不必说什么,有时孩子所需要的只是深表同情的沉默。

有人问:这个爸爸怎么什么都不说啊,是的,爸爸是没有“台词”的,我们每幅

图都是关于每个技巧的分解动作,大家通过这幅图了解倾听的基本要求,后续有

更进一步的方法。

倾听时需注意:平视孩子的眼睛&不管孩子说的有多慢、多不准确,都不要打断孩子说的话。

第二幅图的爸爸其实只做了几个简单的动作,转过身来,注视着孩子,仔细倾听。

倾听这个环节很简单,但又很重要,做到真正的积极倾听并不容易,孩子如果说

得很慢,或很不准确,或很不靠谱儿时,我们就很容易去打断他们,说出我们的

想法,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愿意向我们诉说他们的想法,我们也同样失去了孩子

倾听我们的机会。

所以,当我们的孩子经常容易打断我们说话的时候,或者经常结结巴巴的急于表达自己的想

法的时候,想想这个行为背后的需求,也可能是因为担心自己的话说不完就被打断,急于先

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第二个方法:简单回应。来看第二组漫画:

想问大家一个问题,第一幅漫画中,孩子来向妈妈倾诉铅笔丢了的事,当时孩子

是因为什么事情产生的负面情绪?

所以这位妈妈是很成功的把孩子的负面情绪转移到自己身上来,和孩子形成了一

种对立的局面。

孩子现在要解决的可不仅仅是怎样弥补,把铅笔找回来,或者下次怎么避免再丢

的问题本身,而是怎么对付妈妈!

所以,可以避免提问、责怪和建议,因为那些方式对于孩子是一种干扰。

第二幅漫画中,孩子感受被尊重和理

解,愿意进一步沟通,孩子的感受被接纳后才会转而习惯确信地去接纳自己的感

受。

简单的回应其实非常管用。这样的词语伴以关心的态度会引导孩子去分析自己的想法和感

受,还有可能进一步找出自己的解决办法

相信没有任何一个妈妈愿意和孩子形成对立面,我提倡积极养育的方式,这些方法慢慢在

帮助我们形成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就是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避免先问“为什么?”

想问为什么也可以,别忽略了倾听和简单回应的环节。

刚刚第二组的第二幅漫画中,有人可能会问:光说“嗯、哦、这样啊”会不会有点傻啊,

当孩子很兴奋或者很情绪化的过来找人们时,我们也要这样说吗?

另外,除了“哦、嗯、啊”这样简单回应的语句外,我们还可以使用其他的简单词语,只要

态度真正是感同身受的。

比如:

特别是最后一句话“谢谢你把感受告诉我”这也是一种正强化,对于不习惯表达感受的孩子,

多些这样鼓励的话。

我们来看第三组漫画:说出孩子的感受。

第一幅中爸爸告诉孩子“别难过了”、“我再给你买一只”,孩子更多听到的是“别”,“再”

这样的词,孩子并没有感受到爸爸理解自己,甚至会觉得爸爸认为这件事情并不值得自己难

过。

第二幅中,爸爸仅仅是不断地说出孩子想要表达的语言和感受,孩子就会感到爸爸是感同身

受自己的难过的,会觉得这个事实更容易接受。

我们习惯脱口而出:别难过了,别伤心了,别哭了,别生气了……难道爸爸真的不理解孩子

难过吗?也许是理解的,但出于本能,更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安慰孩子。

想安慰孩子可以,想之后转移注意力也可以,之前别忽略了开心门的动作,只有这样,孩子

才容易听得进去。第一幅漫画是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说出的话,共情并不是我们的语言习

惯,我们怎样才能把我们本身没有的东西给到孩子呢,就像今天一样,也许需要更多的交流,

需要更多的练习。

说明一点,接纳孩子的感受和说出感受并不代表我们就要接纳孩子的行为,甚至并不意味着

我们赞同他们的观点,今天我们这次分享也算是个开门动作,我们希望孩子乐于合作,希望

孩子充满自信,感受这个话题永远是无法逾越的,认可感受才有可能更好的去和孩子沟通,

去引导孩子合作,去制定规则,去限制不可接受的行为。

孩子经常会气球破了就要这一个,香蕉掉了就要吃掉的那个。先不说孩子的完美敏感期,单

就情感上的确是需要得到安慰的。所以,我们需要——“先解决感受,再解决问题!!

我们来看第四组漫画: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越是逻辑性的解释,孩子越不喜欢听。

当孩子感受到想要某种东西的心情被理解,现实就变得更容易接受。

刚刚案例中第二幅漫画里的孩子是可以感受到妈妈理解她想吃脆饼的心情的,所以情绪也会

平静很多。而第一幅漫画中的妈妈却把孩子因为吃不到脆饼的沮丧、失望的情绪转移成自己

的不理解和逻辑性的解释上来。

这种幻想实现的方式是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在与他们沟通,我们也不希望生活是了无情趣,充

满刻板印象的。

把我们的王老师也就是牙牙妈的一个成功案例和现身说法分享给大家:

她3岁多的儿子牙牙咬完了一口o型的饼干,剩下的那块碎了。哭得厉害。她共情了半天,

突然想到幻想实现,于是她喊了一声“听,饼干在说话。”孩子马上停止了哭泣,最有意思

的是她和我聊这件事情时告诉我,她说“你知道吗?我当时还在想,饼干到底该说什么呢?”

结果灵感来了,她接着说“饼干说我的身体怎么没有了呢?你赶紧把我吃进去吧,这样我的

头和身体就可以在一起了!”孩子听了二话没说,把饼干吃进去了,还问妈妈“他们现在在

一起了吗?”

但,假设作为没有想象力的人呢?比如我,要我做到像牙牙妈那样很难,尽管我愿意为此而

努力。

一次,我的儿子米米打开乐天的巧克力蛋里的送的玩具,结果和旁边两位小朋友的小汽车

不一样,他难过得很,我说“要是每个巧克力蛋里的玩具都一样该多好啊,这样每

个人都可以有一个一样的小汽车了。”

过了一分半钟,他把他的玩具和他喜欢的另外一个小朋友的小汽车组合在一起玩的,他的是

一个套圈的玩具,还骄傲的告诉我“妈妈,你看,这个也可以这样玩。”

即使没有想象力的幻想实现也可以做到理解孩子的心情,表达出他们的感受,让他们觉得被

理解。

但我还是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有没有觉得在现实生活中,孩子可能会有不同的反应。

假设这个场景中的孩子说什么都不听,就要吃那个脆饼怎么办?大家都来说说。回到我们第

四组漫画当中,假设孩子说“你变啊,你变给我看吧”

有一次,一位妈妈说,我会告诉他“魔法怎么失灵了?快来帮妈妈看看哪个零件出了问题?”

昨晚,我儿子掉了一颗牙,我曾经给他讲过牙仙子的故事,就是把牙放到枕头下面,第二天,

牙仙子会拿硬币来换这颗牙齿。他很期待。结果我因为难受先睡着了,忘记放。第二天早上

他有点失望,我就趁着他不注意,撑着爬起来用硬币换了他的牙齿。他看到后高兴得不得了。

所以,妈妈们集体的智慧是很强大的,我们是在学习一种共性的方法,只要方法的主线没有

错,我们可以想出很多个性化的解决方案,方法的实行没有标准答案,只要不偏一个基准—

—尊重彼此。

那个要吃薯片的孩子也很有可能不会像那样顺利的转化情绪,很有可能因此哭上半天,但我

们需要明确的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这样做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什么要共情孩子?

也想听听大家的想法。

我们的共情是为了让孩子就范还是为了让孩子停止哭闹?

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我们是要给予孩子尊重和理解,我们是要通过这些方式打开一扇门,

这扇门里有尊重、有信任、有关爱,我们通过这些沟通方法作为桥梁让孩子看到和感受到。

我们并不需要通过共情去解决此时或表面的问题那么简单,每一次共情都是一次与孩子之间

的联结,这种联结越来越紧密

我们不可能做完美的父母,但做好父母的方法有很多,我们是多了一种方法。虽然我一直在

传递方法,但我也经常说,“别拿方法太当方法”,呵呵,它更多的是一个桥梁,帮助我们

实现与孩子的联结,每一次都是实现联结的机会。

我们不可能做完美的父母,但做好父母的方法有很多,我们是多了一种方法。虽然我一直在

传递方法,但我也经常说,“别拿方法太当方法”,呵呵,它更多的是一个桥梁,帮助我们

实现与孩子的联结,每一次都是实现联结的机会。

我们来做一个小结,接纳孩子感受的四个方法包括:

一、1.专心倾听“共情”

2.简单回应

“哦……嗯……原来是这样……”

3.说出感受。

“这件事让你很伤心!”“你很难过”“你有些失望”

4.幻想实现

“真希望我能立刻把香蕉变熟了给你吃!”

送给大家一句海姆.吉诺特博士的话,我非常喜欢:

要成就一个令人尊敬的人,就请用令人尊敬的方式。

—海姆•吉诺特

下面这张图片是“如何说孩子才会听”系列其他书籍,有针对青少年的《如何说少年才会听,

怎么听少年才肯说》、《如何说孩子才肯学》,针对多子女家庭的《如何说孩子才能和平相

处》。

-结束-

本文发布于:2023-01-28 15:20: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5221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张释之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