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文艺生活LITERATURELIFE文学品析
鲁迅对青年以及青年革命的态度
———论许广平的鲁迅研究
张玮瑜
(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广州510006)
摘要院本文以许广平的视角为切入点,了解鲁迅对当时广大青年的深切期待和殷切关爱,以及鲁迅对待青年革命的态度,
展现更真实、更立体的鲁迅。
关键词院青年;青年革命;许广平;鲁迅
中图分类号:K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9)12-0007-01
从许广平的研究中看鲁迅对青年及青年革命的态度具有很
重要的意义。原因有两个,第一,许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就
读时曾以“青年学生”的身份受教于鲁迅,与鲁迅有“双向”互动
的经历;第二,许自1927年10月与鲁迅一起旅居上海后,因为
“许广平先生和他(鲁迅)共同的生活以及她所体验和所知道的
一切,都是最有价值和最需要的。”①十年同居生活,许与鲁迅一
起扶助青年,两人又有“同向”直接经历。这两种经历使我们能从
许的视角中更深入地发掘鲁迅与青年的密切关系,以及鲁迅对
待青年革命的态度。
一、对青年的态度
鲁迅以一颗真挚、热忱的心关爱青年,爱青年正是鲁迅爱中
国的一种深刻反映。与青年通信、谈话、支持青年运动,鲁迅在现
实中给予青年无限的鼓励,更用思想为青年竖起精神的旗帜。
许广平写道,鲁迅“欢喜青年,不论认识与不识,写信去请教
他,没有不详详细细地回复的。”②当许还是学生时,她初次写信
向鲁迅求教,表达自己对前程的迷茫和对社会的愤懑。结果,许
在第二天就收到鲁迅的回信。信中,鲁迅称呼许为“广平兄”,这
让许深感惊异。鲁迅在第二次给许回信时解释道,“称呼来信者
为‘兄’已是习惯。”③此时的许不过是一个普通的青年学生,鲁迅
回信之快和回信称谓的这种习惯,可见他对青年的尊重和重视
了。
后来,许与鲁迅一起同居上海后,许总是见到鲁迅积极鼓励
向他热切求教的青年,鲁迅“绝不忍为了自己宝爱的光阴而抗
拒”④。许评价鲁迅与青年的关系:“他不自私!正义感蕴蓄在他的
心中;扶助被压迫者,揭发并浸透在每一个接近过他的青年底纯
朴的胸怀。”⑤鲁迅耐心地回复青年的来信、与青年交谈,他从来
不是空喊口号,而是走近青年,站在青年中间去鼓舞他们。鲁迅
爱青年,也为青年所敬、所爱。
二、对青年革命的态度
鲁迅认为青年在当时混乱黑暗、暗潮汹涌的复杂社会中应
当具备热血的心和冷静的头脑。
鲁迅从不赞成青年去“赤膊”革命。他反对主动牺牲,原因在
于“对于观看牺牲者受难的另一个潜在的牺牲者而言,前者会导
致更大的牺牲;而对于大多数看客而言,却会驯化一种卑怯的人
格而使牺牲失去意义。”⑥进步青年在革命中不惜以“牺牲生命”
为代价,而这种行为或是引起更大的牺牲,或是使后来者失去信
心,这都是他不愿意看到的,都是他认为“不值得”的革命。
在震惊中外的“三一八”事件的前一天,鲁迅挽留了许广平,
希望她不要参与游行请愿,而许最终也没有参加。惨案发生后,
许回忆鲁迅不让她去“请愿”的原因,是“为了避免手无寸铁的群
众和敌人正面冲突”⑦、“要聚积革命力量,待到时机成熟的时候,
再与敌人决一死战。”⑧鲁迅认为青年革命要慎重,但绝不是在黑
暗前畏缩,而是要坚忍蓄力,等待时机,给黑暗社会以致命一
击。
许广平回忆在“三一八”惨案后读到鲁迅的《纪念刘和珍
君》,她说:“这是不甘屈服而抗争的呼声,是唤起‘中国的有志于
改革的青年’,‘知道死尸的重量’急起奋斗的宣言!”⑨中国需要
的不是一个“刘和珍”,也不是十个百个“刘和珍”,无谓的牺牲会
浪费青年滚烫的热血,只有整个民族的青年都挣开束缚,一起去
斗争,这样才有足够的力量去打破当时中国浓稠的黑暗。
三、结语
鲁迅是战士,他以笔为武器;鲁迅也是革命的引领者,他以
思想为旗帜。鲁迅与许广平,他们在一段艰难的岁月里携手前
行。因为两人患难与共的经历,我们能在许广平的视角中看到那
个可亲、可敬的鲁迅,更可见鲁迅站在时代的波涛中指引青年革
命的坚定。
注释:
①冯雪峰.雪峰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486-487.
②许广平.青年人与鲁迅,许广平文集(第二卷)[M].南京:江苏文艺
出版社,1998:153.
③张恩和.鲁迅与许广平[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106.
④许广平.鲁迅先生的日常生活———起居习惯及饮食嗜好等,许广平
文集(第二卷)[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88.
⑤许广平.鲁迅和青年们,许广平文集(第二卷)[M].南京:江苏文艺
出版社,1998:11.
⑥梁展.观看与惩罚———鲁迅的道德批判之一个视角,张克,崔云伟.
70后鲁迅研究学人论文集[M].上海:三联书店,2014:81.
⑦⑧⑨许广平.女师大风潮和“三一八”惨案,许广平文集(第二卷)
[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219,220,218.
参考文献:
[1]许广平.许广平文集(第二卷)[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
[2]韩雪松.鲁迅青年观的嬗变及其对《两地书》创作的影响[J].西南
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3).
,
,
7
Copyright©博看网htsRerved.
本文发布于:2023-01-28 15:19: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5221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