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公开课教案
再别康桥公开课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意象分析,把握作者蕴含在意象中
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诵读感受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
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法问答法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入。
在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不可避免地会经历离别。在座
的同学们就刚刚经历了与培养你们三年的初中母校的分别,当回
忆起母校你们会想起什么呢?有没有写一些离别话语?(采访学
生并总结)今天我们就来赏析大才子徐志摩的一首关于离别的诗
(题目作者ppt)首先简单了解下作者和写作背景。关于康桥,
徐志摩曾这样评价(ppt,分析眼睛,胚胎,求知欲),从中我们
可以看出康桥对徐的重要性,没有康桥就没有徐志摩,没有康桥
就没有那么多的传世佳作,我们今天就要来看看徐志摩这首关于
康桥的离别诗歌能否与大家有心灵的共鸣。
三、学生朗读。
1、下面先请同学们边看视频边聆听范读,边听边思考读这
首诗歌用什么语速语调比较适合。
(板书生字词字音)
明确:轻柔舒缓
2、是什么内容决定要这么读?(与《沁园春》《雨巷》做
比较)
明确:离别,依依惜别的感情,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
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
情别绪
3、请同学们在配乐声中用轻柔舒缓的语调,带着依依惜别
之情齐读一遍,读得时候注意下黑板上的这几个生字词字音。(明
显比你们早读课时好多了)
四、品词析句
“离别”这个话题,历代诗人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歌。下面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初中时候我们学过哪些关于离别的诗歌?
(学生思考,发言。)
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分享
(ppt)。
关于“别”的诗歌: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依
依惜别之情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
然之广陵》)充满诗意的离别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深情体贴的离别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满
怀激情安慰友人的离别)
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比较一下,在送别的
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
“西天的云彩”。
3、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
——借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用康桥太直接,这样更诗意。
启发: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们要远行,面对父母亲友,你们
眼中所看到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
桥时,可能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车水马龙。但这
一高楼大厦切,诗人都没有写,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
彩”。在诗歌中,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中的山水草木,鸟兽虫
鱼,日月星辰等,一旦写进诗歌当中,就渗透着作者的感情,就
成了艺术形象了,这就是意象。云的意象自古就受诗人的喜欢。
(云的意象的ppt)徐志摩的很多诗作都深深打着“中国传统”
的烙印,《再别康桥》一诗中,徐志摩为了押韵将“彩云”改为
“云彩”,借这个意象来表达难舍难分之情。
4、因为是跟云彩告别,所以作者是轻轻的,挥挥手,就好
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一种清新飘逸之感,
所以他的告别有没有沉重之感,没有!而是潇洒洒脱(板书:潇
洒)。
㈠找出意象。
1、好。除了“西天的云彩”这个意象,同学们看看,这首
诗还有哪些美好的景物?
——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一潭清泉。(板
书:金柳新娘青荇潭天上虹等)
2、这些意象都集中在第2、3、4节,我们先来看第2节。
请一位同学朗读。
㈡金柳。
1、这一节写的是柳。那么在诗人的眼里,“柳”是什么柳?
其“影”又是什么影?柳是“金柳”,影是“艳影”。我们经常
说“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因在夕阳中。夕阳照射下柳树变成了金色的。作者又把
金柳比作了谁?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
2、如果不是“金柳”,而是苍松翠柏,那么还能不能说是
“新娘”,为什么?
——不能。因为“金柳”才有新娘的那种柔美,而苍松翠柏
是阳刚之美。
3、为什么要选择柳树而不是其他的树?难道是康桥边只有
柳树?
——不是。柳这种植物是特别的,读一读它的名字:柳——
留。柳在中国的传统中的意思等于留。中国古代就有折柳赠别的
习俗,在送别诗中柳是常见的意象。比如“客舍轻轻柳色新”(王
维《送元二使安西》)而且柳树下垂的枝条,风一吹就像在挥手
告别。原来不仅是徐志摩不想离开,河畔的金柳也不愿他离开。
3、为什么不说朝阳中的新娘?
——夕阳中的新娘是带着忧愁的,和离别的气氛吻合,而朝
阳中4的新娘太朝气蓬勃了,现在的你们才是这种气质,情调不
合,夕阳中的新娘比较温柔(ppt,婚纱照对比),我们都知道
新娘是少女最美丽的时候,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是那么婀娜多
姿,那么的美好,有了新娘,新郎是谁?诗人自己!诗人把自己
当做了新郎,作者是想透过新郎对新娘的爱来表达什么?对康桥
的爱,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板书爱)
5、金柳的艳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荡漾,诗人为什么说“在我
的心头荡漾”?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在我的心头荡漾”,无非是说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
扎下了根,难以忘怀,表达了诗人对康桥喜爱之情。
分析完,再次朗读感受。
第四节:
欣赏完美丽的新娘,我们接下来来一起探讨第四节的青荇。
1、请一位同学朗读。
2、“青荇另一种叫法是什么,只是河里普通的水草,我们
这边河流很常见,诗人竟然说他只想做一条水草,它有什么特别
之处吗?
明确:这个水草长得油油的,说明康桥的环境非常好,让人
直觉到它顽强的生命力。“招摇”的意思本来是故意张大声势,
引人注意,这个——拟人,什么样的人可以做到招摇,无拘无束,
但用拟人的手法用在植物身上就显得很可爱。
联系诗人在康桥的经历,他曾经在这里求学成长,在这里邂
逅他一生的挚爱,所以康桥给他的就是这样自由成长的环境,现
在离别之际,康河的流水、水草的那份安闲、自在让诗人无比眷
恋。所以才发出甘心做康河中的一条水草,字里行间满满的都是
对什么的向往?自由!(板书自由)
再次朗读感受
㈣潭天上虹。
1、我们接着来看第四节,请同学齐读第四节。这里用了什
么修辞手法?
——就是把清泉比成虹。
2、这一潭泉水就是拜伦潭。为什么说是彩虹似的梦,他们
两者之间是不是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美好的梦容易破碎,而彩虹虽然美丽,却也容易消逝。
所以说是彩虹似的梦
3、那么这个梦到底是什么呢?
彩虹和梦都是在描写诗人在康桥的生活感受,彩虹代表着风
雨过后的美丽,象征着诗意、浪漫、明丽和柔情,这里象征着诗
人在康桥的美好生活。梦是全诗理解的核心,整首诗写的都是梦,
诗人回忆其实就是一场美好的梦,年轻的时候每个人都有色彩斑
斓的梦,意气风发、豪情万丈,徐也是,但好多梦都破碎的,最
终他选择了文学的道路,实践了自己的文学梦。
七、品味五、六节。
1、请大家看到第五节和第六节。齐读。这两节的感情相同
吗?
——不同。第五节兴奋欢快,第六节失意低落。(两个词:
放歌/沉默)
2、第五节作者情不自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在那一瞬
间,他忘了自己要离开,他很愉悦。他似乎已经忘记了要离别康
桥而去了完全忘情了。诗人对康桥迷恋的感情到了高潮。
3、但是诗人放歌了吗?(没有。)你怎么看出来的?(但
我不能放歌。)
4、我为什么不能放歌呢?
——但是作者突然意识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而且是悄悄的
离去,他的那种无奈,依恋,使他不能放歌。不是谁阻止,而是
他觉得不应该放歌,唯有叹息,唯有悄悄地走。
5、他为什么要悄悄?为什么要沉默?
同学们什么时候要悄悄做事情?不想被人知道,或者不想人
打扰,面对康河的美景,作者选择默默享受着这一切,独自一人
分享着这一切的美好!因此这一节要读得稍微缓慢深沉。
5、怎么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萧”一语?
——“笙萧”是中国传统的用以抒发感情的乐器之一,音质
悠远苍凉。这一句把“悄悄”比作“别离的笙箫”,化静为动,
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具有很好的审美效果。“沉默是今晚
的康桥”一句也有类似的审美效果。
6、大家再看到“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
一句,究竟是谁在沉默?这是什么表现手法?
——康桥和康桥的夏虫都是无知无识的事物,不可能为他沉
默,因此是诗人自己沉默了。这是一种侧面烘托的手法。
总结:
上述几节诗,每一节都是一个可以画得出来的画面,比如河
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
满浮藻的青潭。这些画面具有意境鲜明、色彩绚丽的特点。很美。
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荡漾”“招摇”“揉碎”“沉
淀”,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更增添
了画面的美感。(板书美)
师:带着美再次朗读一下。
胡适曾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
个是自由,一个是美,在这首《再别康桥》里,他通过一个个美
丽、可爱的意象让我们沉浸在康桥美丽的画面里,让我们感受到
他对康桥的那份眷恋与柔情,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情景交融(板书:
情景交融)。正是因为这样一个个充满情感的意象,才让我们觉
得离别也可以这样美,那这首诗不仅意象美,还说传说中经典的
“三美”,我们留着下节课来慢慢品味。
五、作业
课后欣赏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并用今天
我们学习的意象分析的方法去赏析这首诗。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再别康桥公开课教案2
【教案设计说明】
《再别康桥》是现代著名的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现被选入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在教学中要体现《语文新课程标准》规
定的“课程目标”――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
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
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
的美,提高审美的境界的目标。
本课教案设计重点围绕诗歌的语言、艺术魅力两个方面,来
培养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目标的实
现,采用反复朗读,分析诗中的意象,通过朗读-思考-分析-
朗读-教师范读等几个环节,达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重点诗句的
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目标。
重点难点目标的突破,利用设计问题的形式,从诗歌的朗诵
技巧入手,从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和其表达的情感等方面启发引
导,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1.了解徐志摩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掌握一般的朗读技巧,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3.分析诗中主要意象,体会诗的意境,理解诗歌的情感。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2、分析诗中主要意象,体会诗的意境,理解诗歌的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学生朗读,教师引导、总结点评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导入
歌曲《再别康桥》欣赏。
二、谈谈你所知道的徐志摩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
1921年开始写诗,深受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拜仑、雪莱和印度
诗人泰戈尔的影响。他的不少诗作语言清新、比喻贴切,风格轻
柔明丽。
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
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1928年秋第
三次到英国、再别康桥。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归国途中写
下的切身感受。
“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恐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
蜜甜的机会了。我不敢说康桥给了我多少学问或是教会了我什
么。我不敢说受了康桥的洗礼,一个人就会变气息,脱凡胎。我
敢说的只是——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
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三、掌握轻重,注意节奏,读出诗歌优美流畅的旋律
1、配乐:《安妮的仙境-班得瑞》。
2、如何读出自己要强调的部分(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范
读诗歌)
关于轻重音的把握轻音如何读出强调的意味
四、体味意象,感知内容,读出诗中隐藏的康桥情结
试从每一节诗歌中找出一个主要意象,老师指导朗读,分析
这个意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的朗读出来。
板书设计:
星辉:狂放
↗↘
潭:梦想↘
↗夏虫:沉寂
青荇:陶醉↘
↗↘
金柳:喜悦↘
↗↘
云彩:伤感云彩:伤感
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应
该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缓步飘然离去的形象,要读出别离伤
感的情调。
第2节,写岸边的金柳树倒映在康河里,仿佛夕阳中的新娘,
要读出诗人无限眷恋和喜悦之情。
第3节,写在康河的柔波里,诗人甘心做一条水草,要读出
诗人对康桥深深的陶醉。
第4节,写榆树下的清潭,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要读出诗人
融情入景,将梦想全部融入康桥。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要读出他幻想着撑着一支长
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
放声高歌的狂放。
第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笙箫,要读
出情感回归沉寂的惆怅。
第7节,与开头呼应。重章叠唱,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
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也要读出别离伤感的情调。
情感线索非常清晰:愁(1)——喜(2-5)——愁(6-7)
小结:这一系列“经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
意象,构筑了哀而不伤,离愁中有沉醉的深沉意境,表达了诗
人在离别康桥时的依恋不舍。《再别康桥》优秀教学设计
五、欣赏配乐朗诵。
六、学生再次配乐朗读。有时间请同学做朗读点评。
七、尝试全班一起背诵诗歌。
八、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1背诵全诗
2课后看看电影《人间四月天》。
3朗读并赏析徐志摩诗《沙扬娜拉》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本文发布于:2023-01-28 15:06: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5215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