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水调歌头赏析

更新时间:2023-01-28 15:00:35 阅读: 评论:0

谈任性高中议论文800-魅力的近义词


2023年1月28日发(作者:明天会更好 mp3)

第1页共4页

[水调歌头苏轼原文赏析]苏轼《水调歌头》的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

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

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

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

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

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

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

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

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多

少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诗人,当他抬头遥望中

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

上片写中秋赏月,因月而引发出对天上仙境的奇想。起句奇崛异常,词人

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诗意,用一问句

把读者引入时间、空间这一带有哲理意味的广阔世界。词人的提问,似乎是在

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伊始,又好像是在赞叹中秋的美景、造化的巧妙。其

中蕴涵了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作者之所以要化用李白诗意,一是李

白的咏月诗流传甚广,二是苏轼经常以李白自比,这里也暗含此意。李诗语气

比较舒缓,苏词改成设问句以后,便显得峭拔突兀。苏轼将青天作为朋友,把

酒相问,显示了豪放的性格与不凡的气魄。“不知”二句承前设疑,引导读者

第2页共4页

对宇宙人生这一类大问题进行思考。“天上宫阙”承“明月”,“今夕是何

年”承“几时有”,针线细密。继续设疑,也将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推进了

一层。设问、思考而又不得其解,于是又产生了“我欲乘风归去”的遐想。李

白被称为“谪仙”,苏轼也被人称之为“坡仙”。词人至此突发奇想,打算回

到“天上”老家,一探这时空千古奥秘。苏轼生平自视甚高,以“谪仙”自

居,所以他当然能御风回家,看看人间“今夕”又是天上的何年仙境是否胜过

人间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

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

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

的神仙生活。苏轼后来贬官到黄州,时时有类似的奇想,所谓“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以及《前赤壁赋》描写自己在月下泛舟时那种飘然欲仙的感

觉,皆产生于共同的思想基础。

然而,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

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

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

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

的热爱。同时,这里依然在写中秋月景,读者可以体会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

光的寒气逼人。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

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

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歌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高处不胜寒”并非

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与

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

影为伴。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

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

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

的强烈。

下片写望月怀人,即兼怀子由,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换头由中秋的

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夜深月移,月光穿过“朱阁”,照近“绮户”,照到

第3页共4页

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

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月圆人不圆是多么令人遗

憾啊!词人便无理埋怨圆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相形之下,更加重

了离人的愁苦了。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同时又

含蓄地表示了对不幸离人的同情。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

辜的,便转而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

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

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

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故结尾

“但愿”便推出了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

共婵娟”是要突破空间的阻隔,让对明月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

起。这两句并非一般的某某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

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张九龄

《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秋霁寄远》说:“唯应

待明月,千里与君同”,苏轼就是把前人的诗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铸成

对天下离人的共同美好祝愿。

拓展阅读:

苏轼简介

苏轼,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

(今属四川)人。出身于寒门地主家庭。幼年承受家教,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

母程氏也曾“亲授以书”。既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苏辙《东坡先

生墓志铭》)。

嘉祐二年(1057)与弟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

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

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

(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哲宗

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

第4页共4页

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

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

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

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五,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高宗朝,赠太师,谥文忠。《宋史》、《东都事略》有传。诗、词、文、书、

画均卓然大家,著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东坡乐府》三卷。为“唐宋八

大家”之一,词学上,为北宋词坛豪放派主要作家之一。

本文发布于:2023-01-28 15:00: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5212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炼精化气
下一篇:共青团章程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