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
高中数学必修+选修知识点归纳
新课标人教A版
一、集合
1、把研究的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
体叫做集合。集合三要素:确定性、互异性、无
序性。
2、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就称这两个
集合相等。
3、常见集合:正整数集合:*N或
N,整数集合:
Z,有理数集合:Q,实数集合:R.
4、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
§1.1.2、集合间的根本关系
1、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B,如果集合A中任意
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中的元素,则称集合A是集
合B的子集。记作BA.
2、如果集合BA,但存在元素Bx,且Ax,
则称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B.
3、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作:.并规定:
空集合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4、如果集合A中含有n个元素,则集合A有n2个子
集,21n个真子集.
§1.1.3、集合间的根本运算
1、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集合B的元素组成
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并集.记作:BA.
2、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所有元素
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交集.记作:BA.
3、全集、补集?{|,}
U
CAxxUxU且
§1.2.1、函数的概念
1、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种确定的对应
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
合B中都有惟一确定的数xf和它对应,则就称
BAf:为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
Axxfy,.
2、一个函数的构成要素为:定义域、对应关系、值
域.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一样,并且对应关系完
全一致,则称这两个函数相等.
§1.2.2、函数的表示法
1、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解析法、图象法、列表法.
§1.3.1、单调性与最大〔小〕值
1、注意函数单调性的证明方法:
(1)定义法:设
2121
],,[xxbaxx、则
],[)(0)()(
21
baxfxfxf在上是增函数;
],[)(0)()(
21
baxfxfxf在上是减函数.
步骤:取值—作差—变形—定号—判断
格式:解:设baxx,,
21
且
21
xx,则:
21
xfxf=…
(2)导数法:设函数)(xfy在*个区间内可导,假
设0)(
xf,则)(xf为增函数;
假设0)(
xf,则)(xf为减函数.
§1.3.2、奇偶性
1、一般地,如果对于函数xf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
x,都有xfxf,则就称函数xf为偶
函数.偶函数图象关于y轴对称.
2、一般地,如果对于函数xf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
x,都有xfxf,则就称函数xf为奇
函数.奇函数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知识链接:函数与导数
1、函数)(xfy在点
0
x处的导数的几何意义:
函数)(xfy在点
0
x处的导数是曲线)(xfy在
))(,(
00
xfxP处的切线的斜率)(
0
xf
,相应的切线方
程是))((
000
xxxfyy
.
2、几种常见函数的导数
①'C0;②1')(nnnxx;
③xxcos)(sin';④xxsin)(cos';
⑤aaaxxln)(';⑥xxee')(;
⑦
ax
x
aln
1
)(log';⑧
x
x
1
)(ln'
3、导数的运算法则
-
.z.
〔1〕'''()uvuv.
〔2〕'''()uvuvuv.
〔3〕
''
'
2
()(0)
uuvuv
v
vv
.
4、复合函数求导法则
复合函数(())yfgx的导数和函数
(),()yfuugx的导数间的关系为
xux
yyu
,
即y对x的导数等于y对u的导数与u对x的导数的
乘积.
解题步骤:分层—层层求导—作积复原.
5、函数的极值
(1)极值定义:
极值是在
0
x附近所有的点,都有)(xf<)(
0
xf,
则)(
0
xf是函数)(xf的极大值;
极值是在
0
x附近所有的点,都有)(xf>)(
0
xf,
则)(
0
xf是函数)(xf的极小值.
(2)判别方法:
①如果在
0
x附近的左侧)('xf>0,右侧)('xf<0,
则)(
0
xf是极大值;
②如果在
0
x附近的左侧)('xf<0,右侧)('xf>0,
则)(
0
xf是极小值.
6、求函数的最值
(1)求()yfx在(,)ab内的极值〔极大或者极小值〕
(2)将()yfx的各极值点与(),()fafb比拟,其中
最大的一个为最大值,最小的一个为极小值。
§2.1.1、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1、一般地,如果axn,则x叫做a的n次方根。
其中
Nnn,1.
2、当n为奇数时,aan
n;
当n为偶数时,aan
n.
3、我们规定:
⑴m
n
m
n
aa
1,,,0*mNnma;
⑵0
1
n
a
a
n
n;
4、运算性质:
⑴Qsraaaasrsr,,0;
⑵Qsraaars
s
r,,0;
⑶Qrbabaabrr
r,0,0.
§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1、记住图象:1,0aaayx
2、性质:
§2.2.1、对数与对数运算
1、指数与对数互化式:
logx
a
aNxN
;
2、对数恒等式:log
a
NaN.
3、根本性质:01log
a
,1loga
a
.
4、运算性质:当0,0,1,0NMaa时:
⑴NMMN
aaa
logloglog;
⑵NM
N
M
aaa
logloglog
;
⑶MnM
a
n
a
loglog.
1a10a
图
象
-1
-4-20
1
-1
-4-20
1
性
质
(1)定义域:R
〔2〕值域:〔0,+∞〕
〔3〕过定点〔0,1〕,即*=0时,y=1
〔4〕在R上是增函数〔4〕在R上是减函数
(5)0,1xxa;
0,01xxa
(5)0,01xxa;
0,1xxa
a>1
1
y=ax
o
y
x
-
.z.
5、换底公式:
a
b
b
c
c
alog
log
log
0,1,0,1,0bccaa
.
6、重要公式:loglog
n
m
a
a
m
bb
n
7、倒数关系:
a
b
b
alog
1
log1,0,1,0bbaa
.
§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
1、记住图象:1,0logaaxy
a
2、性质:
§2.3、幂函数
1、几种幂函数的图象:
§3.1.1、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1、方程0xf有实根
函数xfy的图象与x轴有交点
函数xfy有零点.
2、零点存在性定理:
如果函数xfy在区间ba,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
的一条曲线,并且有0bfaf,则函数xfy
在区间ba,内有零点,即存在bac,,使得
0cf,这个c也就是方程0xf的根.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1、空间几何体的构造
⑴常见的多面体有:棱柱、棱锥、棱台;常见的旋转体有:
圆柱、圆锥、圆台、球。
⑵棱柱: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并且
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这些面所围
成的多面体叫做棱柱。
⑶棱台: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底面与
截面之间的局部,这样的多面体叫做棱台。
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把光由一点向外散射形成的投影叫中心投影,中心投影
的投影线交于一点;把在一束平行光线照射下的投影叫
平行投影,平行投影的投影线是平行的。
3、空间几何体的外表积与体积
⑴圆柱侧面积;lrS2
侧面
⑵圆锥侧面积:lrS
侧面
⑶圆台侧面积:lRlrS
侧面
⑷体积公式:
hSV
柱体
;hSV
3
1
锥体
;
⑸球的外表积和体积:
32
3
4
4RVRS
球球
,.
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1、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两点在一个平面内,则这条直
线在此平面内。
2、公理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3、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则它们
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4、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5、定理:空间中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对应平行,则这两
个角相等或互补。
6、线线位置关系:平行、相交、异面。
7、线面位置关系:直线在平面内、直线和平面平行、直
线和平面相交。
8、面面位置关系:平行、相交。
9、线面平行:
⑴判定: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
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简称线线平行,则线面平行〕。
⑵性质: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则过这条直线的任一
平面与此平面的交线与该直线平行〔简称线面平行,则
线线平行〕。
10、面面平行:
⑴判定: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
则这两个平面平行〔简称线面平行,则面面平行〕。
⑵性质: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则它
们的交线平行〔简称面面平行,则线线平行〕。
1a10a
图
象
2.5
1.5
0.5
-0.5
-1
-1.5
-2
-2.5
-10
1
1
2.5
1.5
0.5
-0.5
-1
-1.5
-2
-2.5
-10
1
1
性
质
(1)定义域:〔0,+∞〕
〔2〕值域:R
〔3〕过定点〔1,0〕,即*=1时,y=0
〔4〕在〔0,+∞〕上是增函数〔4〕在〔0,+∞〕上是减函数
(5)0log,1xx
a
;
0log,10xx
a
(5)0log,1xx
a
;
0log,10xx
a
-
.z.
11、线面垂直:
⑴定义: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
则就说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垂直。
⑵判定: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
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简称线线垂直,则线面垂直〕。
⑶性质: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
12、面面垂直:
⑴定义:两个平面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二面角是直二面
角,就说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⑵判定: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则这两个
平面垂直〔简称线面垂直,则面面垂直〕。
⑶性质:两个平面互相垂直,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
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简称面面垂直,则线面垂直〕。
直线与方程
1、倾斜角与斜率:
12
12tan
xx
yy
k
2、直线方程:
⑴点斜式:
00
xxkyy
⑵斜截式:bkxy
⑶两点式:121
121
yyyy
xxxx
⑷截距式:1
xy
ab
⑸一般式:0CByAx
3、对于直线:
222
111
:
,:
bxkyl
bxkyl
有:
⑴
21
21
21
//
bb
kk
ll;
⑵
1
l和
2
l相交
12
kk
;
⑶
1
l和
2
l重合
21
21
bb
kk
;
⑷1
2121
kkll.
4、对于直线:
0:
,0:
2222
1111
CyBxAl
CyBxAl
有:
⑴
1221
1221
21
//
CBCB
BABA
ll;
⑵
1
l和
2
l相交
1221
BABA;
⑶
1
l和
2
l重合
1221
1221
CBCB
BABA
;
⑷0
212121
BBAAll.
5、两点间距离公式:
6、点到直线距离公式:
7、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
1
l:0
1
CByAx与
2
l:0
2
CByAx平行,
则
22
21
BA
CC
d
第四章:圆与方程
1、圆的方程:
⑴标准方程:2
22rbyax
其中圆心为(,)ab,半径为
r
.
⑵一般方程:022FEyDxyx.
其中圆心为(,)
22
DE
,半径为22
1
4
2
rDEF.
2、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直线0CByAx与圆222)()(rbyax
的位置关系有三种:
0相离rd;
0相切rd;
0相交rd.
弦长公式:222drl
3、两圆位置关系:
21
OOd
⑴外离:rRd;
⑵外切:rRd;
⑶相交:rRdrR;
⑷内切:rRd;
⑸内含:rRd.
3、空间中两点间距离公式:
-
.z.
统计
1、抽样方法:
①简单随机抽样〔总体个数较少〕
②系统抽样〔总体个数较多〕
③分层抽样〔总体中差异明显〕
注意:在N个个体的总体中抽取出n个个体组成样本,
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时机〔概率〕均为
N
n
。
2、总体分布的估计:
⑴一表二图:
①频率分布表——数据详实
②频率分布直方图——分布直观
③频率分布折线图——便于观察总体分布趋势
注:总体分布的密度曲线与横轴围成的面积为1。
⑵茎叶图:
①茎叶图适用于数据较少的情况,从中便于看出数据
的分布,以及中位数、众位数等。
②个位数为叶,十位数为茎,右侧数据按照从小到大
书写,一样的数据重复写。
3、总体特征数的估计:
⑴平均数:
n
xxxx
xn
321;
取值为
n
xxx,,,
21
的频率分别为
n
ppp,,,
21
,则其
平均数为
nn
pxpxpx
2211
;
注意:频率分布表计算平均数要取组中值。
⑵方差与标准差:一组样本数据
n
xxx,,,
21
方差:
2
1
2)(
1
n
i
i
xx
n
s;
标准差:
2
1
)(
1
n
i
i
xx
n
s
注:方差与标准差越小,说明样本数据越稳定。
平均数反映数据总体水平;方差与标准差反映数据的
稳定水平。
⑶线性回归方程
①变量之间的两类关系:函数关系与相关关系;
②制作散点图,判断线性相关关系
③线性回归方程:abxy
〔最小二乘法〕
1
2
2
1
n
ii
i
n
i
i
xynxy
b
xnx
aybx
注意:线性回归直线经过定),(yx。
第三章:概率
1、随机事件及其概率:
随机事件A的概率:
1)(0,)(AP
n
m
AP
.
2、古典概型:
⑴特点:
①所有的根本领件只有有限个;
②每个根本领件都是等可能发生。
⑶古典概型概率计算公式:一次试验的等可能根本领
件共有n个,事件A包含了其中的m个根本领件,则
事件A发生的概率
n
m
AP)(
.
3、几何概型:
⑴几何概型的特点:
①所有的根本领件是无限个;
②每个根本领件都是等可能发生。
⑵几何概型概率计算公式:
的测度
的测度
D
d
AP)(
;
其中测度根据题目确定,一般为线段、角度、面积、
体积等。
4、互斥事件:
⑴不可能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称为互斥事件;
⑵如果事件
n
AAA,,,
21
任意两个都是互斥事件,则称
事件
n
AAA,,,
21
彼此互斥。
⑶如果事件A,B互斥,则事件A+B发生的概率,等
于事件A,B发生的概率的和,
即:)()()(BPAPBAP
⑷如果事件
n
AAA,,,
21
彼此互斥,则有:
⑸对立事件:两个互斥事件中必有一个要发生,则称
这两个事件为对立事件。
①事件
A
的对立事件记作A
②对立事件一定是互斥事件,互斥事件未必是对立事
件。
必修4数学知识点
-
.z.
第一章:三角函数
§1.1.1、任意角
1、正角、负角、零角、象限角的概念.
2、与角终边一样的角的集合:
Zkk,2.
§1.1.2、弧度制
1、把长度等于半径长的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弧度
的角.
2、
r
l
.
3、弧长公式:R
Rn
l
180
.
4、扇形面积公式:lR
Rn
S
2
1
360
2
.
§1.2.1、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1、设是一个任意角,它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点
yxP,,则:
x
y
xytan,cos,sin
2、设点,Axy为角终边上任意一点,则:〔设
22rxy〕
sin
y
r
,cos
x
r
,tan
y
x
,cot
x
y
3、sin,
cos
,tan在四个象限的符号和三角
函数线的画法.
§1.2.2、同角三角函数的
根本关系式
1、平方关系:1cossin22.
2、商数关系:
cos
sin
tan.
3、倒数关系:tancot1
§1.3、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概括为"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Zk〕
1、诱导公式一:
.tan2tan
,cos2cos
,sin2sin
k
k
k
〔其中:Zk〕
2、诱导公式二:
3、诱导公式三:
4、诱导公式四:
5、诱导公式五:
6、诱导公式六:
§1.4.1、正弦、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记住正弦、余弦函数图象:
2、能够对照图象讲出正弦、余弦函数的相关性质:定
义域、值域、最大最小值、对称轴、对称中心、
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
3、会用五点法作图.
sinyx在[0,2]x上的五个关键点为:
3
0010-120
22
(,)(,,)(,,)(,,)(,,).
§1.4.3、正切函数的图象
与性质
1、记住正切函数的图象:
y=tanx
3
2
2
-
3
2
-
-
2
o
y
x
3、正切函数的相关性质:定义域、值域、对称中心、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
周期函数定义:对于函数xf
,如果存在一个非零常数T,使得当x取定义域内的每一个值时,都有
xfTxf,则函数xf
就叫做周期函数,非零常数T叫做这个函数的周期.
图表归纳: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
xysinxycos
xytan
1
-1
y=sinx
-3
2
-5
2
-7
2
7
2
5
2
3
2
2
-
2
-4
-3
-2
4
3
2
-
o
y
x
T
M
A
O
P
x
y
-
.z.
图象
定义域
RR},
2
|{Zkkxx
值域[-1,1][-1,1]
R
最值max
min
2,1
2
2,1
2
xkkZy
xkkZy
时,
时,
max
min
2,1
2,1
xkkZy
xkkZy
时,
时,
无
周期性2T2TT
奇偶性
奇偶奇
单调性
Zk
在
[2,2]
22
kk
上单调递增
在3
[2,2]
22
kk
上单调递减
在[2,2]kk上单调递增
在[2,2]kk上单调递减
在
(,)
22
kk
上单调递增
对称性
Zk
对称轴方程:
2
xk
对称中心(,0)k
对称轴方程:
xk
对称中心(,0)
2
k
无对称轴
对称中心,0)(
2
k
§1.5、函数xAysin的图象
1、对于函数:
sin0,0yAxBA的周期
2、能够讲出函数xysin的图象与
sinyAxB的图象之间的平移伸缩变
换关系.
①先平移后伸缩:
sinyx平移||个单位sinyx
〔左加右减〕
横坐标不变sinyAx
纵坐标变为原来的A倍
纵坐标不变sinyAx
横坐标变为原来的
1
||
倍
平移||B个单位sinyAxB
〔上加下减〕
②先伸缩后平移:
sinyx横坐标不变sinyAx
纵坐标变为原来的A倍
纵坐标不变sinyAx
横坐标变为原来的
1
||
倍
平移
个单位sinyAx
〔左加右减〕
平移||B个单位sinyAxB
〔上加下减〕
-
.z.
3、三角函数的周期,对称轴和对称中心
函数sin()yx,*∈R及函数cos()yx,
*∈R(A,,为常数,且A≠0)的周期
2
||
T
;函数
tan()yx,,
2
xkkZ
(A,ω,为常数,
且A≠0)的周期
||
T
.
对于sin()yAx和cos()yAx来
说,对称中心与零点相联系,对称轴与最值点联系.
求函数sin()yAx图像的对称轴与对称中心,
只需令()
2
xkkZ
与()xkkZ
解出x即可.
4、由图像确定三角函数的解析式
利用图像特征:maxmin
2
yy
A
,maxmin
2
yy
B
.
要根据周期来求,要用图像的关键点来求.
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
§3.1.2、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1、sincoscossinsin
2、sincoscossinsin
3、sinsincoscoscos
4、sinsincoscoscos
5、tantan
1tantan
tan
.
6、tantan
1tantan
tan
.
§3.1.3、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1、cossin22sin,
变形:
1
2
sincossin2.
2、22sincos2cos
2sin21.
变形如下:
升幂公式:
2
2
1cos22cos
1cos22sin
降幂公式:
2
2
1
cos(1cos2)
2
1
sin(1cos2)
2
3、
2
tan1
tan2
2tan
.
4、
sin21cos2
tan
1cos2sin2
§3.2、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
1、注意正切化弦、平方降次.
2、辅助角公式
〔其中辅助角所在象限由点(,)ab的象限决
定,tan
b
a
).
第二章:平面向量
1、三角形加法法则和平行四边形加法法则.
2、三角形减法法则和平行四边形减法法则.
向量数乘运算及其几何意义
1、规定:实数与向量
a
的积是一个向量,这种运
算叫做向量的数乘.记作:a,它的长度和方向
规定如下:
⑴
aa
,
⑵当0时,a的方向与
a
的方向一样;当0
时,a的方向与
a
的方向相反.
2、平面向量共线定理:向量0aa与
b
共线,当
且仅当有唯一一个实数,使
ab
.
平面向量根本定理:如果
21
,ee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
共线向量,则对于这一平面内任一向量
a
,有
且只有一对实数
21
,,使
2211
eea.
§2.3.2、平面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坐标表
1、yxjyixa,.
§2.3.3、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1、设
2211
,,,yxbyxa,则:
-
.z.
⑴
2121
,yyxxba,
⑵
2121
,yyxxba,
⑶
11
,yxa,
⑷
1221
//yxyxba.
2、
2211
,,,yxByxA则:
1212
,yyxxAB.
△ABC中:
1、设
332211
,,,,,yxCyxByxA,则
⑴线段AB中点坐标为
22
2121,yyxx,
⑵△ABC的重心坐标为
33
321321,yyyxxx.
§2.4.1、平面向量数量积
1、cosbaba
.
2、
a
在
b
方向上的投影为:cosa
.
3、
2
2aa.
4、
2aa.
5、
0baba
.
§2.4.2、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模、夹角
1、设
2211
,,,yxbyxa,则:
⑴
2121
yyxxba
⑵2
1
2
1
yxa
⑶
1212
00ababxxyy
⑷
1221
//0ababxyxy
2、设
2211
,,,yxByxA,则:
2
12
2
12
yyxxAB
.
3、两向量的夹角公式
必修5数学知识点
第一章:解三角形
1、正弦定理:
R
C
c
B
b
A
a
2
sinsinsin
.
〔其中R为ABC外接圆的半径〕
用途:⑴三角形两角和任一边,求其它元素;
⑵三角形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其它元素。
2、余弦定理:
用途:⑴三角形两边及其夹角,求其它元素;
⑵三角形三边,求其它元素。
做题中两个定理经常结合使用.
3、三角形面积公式:
4、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在△ABC中,有
()ABCCAB
222
CAB
222()CAB.
5、一个常用结论:
在ABC中,sinsin;abABAB
假设sin2sin2,.
2
ABABAB
则或特别注
意,在三角函数中,sinsinABAB不成立。
第二章:数列
1、数列中
n
a
与
n
S
之间的关系:
1
1
,(1)
,(2).n
nn
Sn
a
SSn
注意通项能否合并。
2、等差数列:
⑴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
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即
n
a-
1n
a=d,〔n≥
2,n∈N〕,
则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
⑵等差中项:假设三数aAb、、成等差数列
2
ab
A
⑶通项公式:
1
(1)()
nm
aandanmd
或(
n
apnqpq、是常数).
⑷前
n
项和公式:
⑸常用性质:
①假设
Nqpnmqpnm,,,,则
-
.z.
qpnm
aaaa
;
②下标为等差数列的项,,,
2mkmkk
aaa
,仍组成
等差数列;
③数列ba
n
〔b,为常数〕仍为等差数列;
④假设{}
n
a、{}
n
b是等差数列,则{}
n
ka、{}
nn
kapb
(k、p是非零常数)、*{}(,)
pnq
apqN
、,…也成等
差数列。
⑤单调性:
n
a的公差为d,则:
ⅰ〕0d
n
a为递增数列;
ⅱ〕0d
n
a为递减数列;
ⅲ〕0d
n
a为常数列;
⑥数列{
n
a}为等差数列
n
apnq〔p,q是常数〕
⑦假设等差数列
n
a的前
n
项和
n
S,则
k
S、
kk
SS
2
、
kk
SS
23
…是等差数列。
3、等比数列
⑴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
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则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
数列。
⑵等比中项:假设三数ab、G、成等比数列
2,Gab〔ab同号〕。反之不一定成立。
⑶通项公式:1
1
nnm
nm
aaqaq
⑷前
n
项和公式:
1
1
1
11
n
n
n
aq
aaq
S
⑸常用性质
①假设
Nqpnmqpnm,,,,则
mnpq
aaaa
;
②,,,
2mkmkk
aaa
为等比数列,公比为kq(下标成
等差数列,则对应的项成等比数列)
③数列
n
a〔为不等于零的常数〕仍是公比为q的
等比数列;正项等比数列
n
a;则lg
n
a是公差为
lgq的等差数列;
④假设
n
a是等比数列,则2
nn
caa,,
1
n
a
,
()r
n
arZ是等比数列,公比依次是2
1
.rqqq
q
,,,
⑤单调性:
11
0,10,01aqaq或
n
a为递增数列;
11
0,010,1
n
aqaqa或为递减数列;
1
n
qa为常数列;
0
n
qa为摆动数列;
⑥既是等差数列又是等比数列的数列是常数列。
⑦假设等比数列
n
a的前
n
项和
n
S,则
k
S、
kk
SS
2
、
kk
SS
23
…是等比数列.
4、非等差、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求法
类型Ⅰ观察法:数列前假设干项,求该数列的通
项时,一般对所给的项观察分析,寻找规律,从而根
据规律写出此数列的一个通项。
类型Ⅱ公式法:假设数列的前
n
项和
n
S与
n
a的关
系,求数列
n
a的通项
n
a可用公式
1
1
,(1)
,(2)n
nn
Sn
a
SSn
构造两式作差求解。
类型Ⅲ累加法:
形如)(
1
nfaa
nn
型的递推数列〔其中)(nf是关
于
n
的函数〕可构造:
1
12
21
(1)
(2)
..
(1
.
)
nn
nn
aafn
aafn
aaf
类型Ⅳ累乘法:
形如
1
()
nn
aafn
1()n
n
a
fn
a
型的递推数列〔其
-
.z.
中)(nf是关于
n
的函数〕可构造:
1
1
2
2
1
(1)
(
.
2)
(1
..
)
n
n
n
n
a
fn
a
a
fn
a
a
f
a
类型Ⅴ构造数列法:
㈠形如qpaa
nn
1
〔其中,pq均为常数且0p〕
型的递推式:
〔1〕假设1p时,数列{
n
a}为等差数列;
〔2〕假设0q时,数列{
n
a}为等比数列;
类型Ⅶ倒数变换法:
形如
11nnnn
aapaa
〔p为常数且0p〕的递推
式:两边同除于
1nn
aa
,转化为
1
11
nn
p
aa
形式,
化归为qpaa
nn
1
型求出1
n
a
的表达式,再求
n
a;
5、非等差、等比数列前
n
项和公式的求法
⑴错位相减法
①假设数列
n
a为等差数列,数列
n
b为等比数
列,则数列
nn
ab的求和就要采用此法.
②将数列
nn
ab的每一项分别乘以
n
b的公比,
然后在错位相减,进而可得到数列
nn
ab的前
n
项
和.
此法是在推导等比数列的前
n
项和公式时所用的方
法.
⑵裂项相消法
一般地,当数列的通项
12
()()n
c
a
anbanb
12
(,,,abbc为常数)时,往往
可将
n
a变成两项的差,采用裂项相消法求和.
可用待定系数法进展裂项:
设
12
n
a
anbanb
,通分整理后与原式相
比拟,根据对应项系数相等得
21
c
bb
,从而可得
常见的拆项公式有:
①
111
(1)1nnnn
;
②
1111
();
(21)(21)22121nnnn
③
11
();ab
ab
ab
⑶分组法求和
有一类数列,既不是等差数列,也不是等比数列,
假设将这类数列适当拆开,可分为几个等差、等比或
常见的数列,然后分别求和,再将其合并即可.一般分
两步:①找通向项公式②由通项公式确定如何分组.
⑷倒序相加法
如果一个数列
n
a,与首末两项等距的两项之和等于
首末两项之和,则可用把正着写与倒着写的两个和式
相加,就得到了一个常数列的和,这种求和方法称为
倒序相加法。特征:
121
...
nn
aaaa
⑸记住常见数列的前
n
项和:
①
(1)
123...;
2
nn
n
②2135...(21);nn
③2222
1
123...(1)(21).
6
nnnn
第三章:不等式
§3.1、不等关系与不等式
1、不等式的根本性质
①〔对称性〕abba
②〔传递性〕,abbcac
-
.z.
③〔可加性〕abacbc
〔同向可加性〕dbcadcba,
〔异向可减性〕dbcadcba,
④〔可积性〕bcaccba0,
⑤〔同向正数可乘性〕0,0abcdacbd
〔异向正数可除性〕
0,0
ab
abcd
cd
⑥〔平方法则〕
0(,1)nnababnNn且
⑦〔开方法则〕
0(,1)nnababnNn且
⑧〔倒数法则〕
ba
ba
ba
ba
11
0;
11
0
2、几个重要不等式
①222abababR,,〔当且仅当ab时取
""号〕.变形公式:
22
.
2
ab
ab
②〔根本不等式〕
2
ab
ab
abR,,〔当且
仅当ab时取到等号〕.
变形公式:
2abab
2
.
2
ab
ab
用根本不等式求最值时〔积定和最小,和定积最
大〕,要注意满足三个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
⑥0,2
ba
ab
ab
若则〔当仅当a=b时取等号〕
0,2
ba
ab
ab
若则〔当仅当a=b时取等号〕
3、几个著名不等式
5、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求一元二次不等式20(0)axbxc或
2(0,40)abac解集的步骤:
一化:化二次项前的系数为正数.
二判:判断对应方程的根.
三求:求对应方程的根.
四画:画出对应函数的图象.
五解集:根据图象写出不等式的解集.
规律:当二次项系数为正时,小于取中间,大于取两边.
6、高次不等式的解法:穿根法.
分解因式,把根标在数轴上,从右上方依次往下穿
〔奇穿偶切〕,结合原式不等号的方向,写出不等式的
解集.
7、分式不等式的解法:先移项通分标准化,则
()
0()()0
()
()()0
()
0
()0
()
fx
fxgx
gx
fxgx
fx
gx
gx
〔“或”时同理〕
规律:把分式不等式等价转化为整式不等式求解.
9、指数不等式的解法:
⑴当1a时,()()()()fxgxaafxgx
⑵当01a时,()()()()fxgxaafxgx
规律:根据指数函数的性质转化.
10、对数不等式的解法
⑴当1a
时,
()0
log()log()()0
()()
aa
fx
fxgxgx
fxgx
⑵当01a
时,
()0
log()log()()0.
()()
aa
fx
fxgxgx
fxgx
规律:根据对数函数的性质转化.
11、含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⑴定义法:
(0)
.
(0)
aa
a
aa
⑵平方法:22()()()().fxgxfxgx
⑶同解变形法,其同解定理有:
①(0);xaaxaa
②(0);xaxaxaa或
③()()()()()(()0)fxgxgxfxgxgx
④()()()()()()(()0)fxgxfxgxfxgxgx或
规律:关键是去掉绝对值的符号.
12、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法:
规律:找零点、划区间、分段讨论去绝对值、每段中
取交集,最后取各段的并集.
-
.z.
13、含参数的不等式的解法
解形如20axbxc且含参数的不等式时,要
对参数进展分类讨论,分类讨论的标准有:
⑴讨论
a
与0的大小;
⑵讨论与0的大小;
⑶讨论两根的大小.
14、恒成立问题
⑴不等式20axbxc的解集是全体实数〔或恒成
立〕的条件是:
①当0a时0,0;bc
②当0a时
0
0.
a
⑵不等式20axbxc的解集是全体实数〔或恒成
立〕的条件是:
①当0a时0,0;bc
②当0a时
0
0.
a
⑶()fxa恒成立
max
();fxa
()fxa恒成立
max
();fxa
⑷()fxa恒成立
min
();fxa
()fxa恒成立
min
().fxa
专题一:常用逻辑用语
1、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
四种命题的真假性之间的关系:
⑴、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有一样的真假性;
⑵、两个命题为互逆命题或互否命题,它们的真假性
没有关系.
3、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
假设pq,但qp,则p是q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假设pq,但qp,则p是q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假设pq
且
qp
,则p是q的充要条件;
假设pq且qp,则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4、复合命题
⑴复合命题有三种形式:p或q〔pq〕;p且q
〔pq〕;非p〔p〕.
⑵复合命题的真假判断
"p或q〞形式复合命题的真假判断方法:一真必真;
"p且q〞形式复合命题的真假判断方法:一假必假;
"非p〞形式复合命题的真假判断方法:真假相对.
5、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⑴全称量词与全称命题
短语"所有的〞"任意一个〞在逻辑中通常叫做全称
量词,并用符号"〞表示.含有全称量词的命题,叫做
全称命题.
⑵存在量词与特称命题
短语"存在一个〞"至少有一个〞在逻辑中通常叫做
存在量词,并用符号"〞表示.含有存在量词的命题,
叫做特称命题.
⑶全称命题与特称命题的符号表示及否认
①全称命题p:,()xpx,它的否认p:
00
,().xpx全称命题的否认是特称命题.
②特称命题p:
00
,(),xpx,它的否认p:
,().xpx特称命题的否认是全称命题.
专题二:圆锥曲线与方程1.椭圆
-
.z.
3.抛物线
专题五:数系的扩大与复数
1、复数的概念
⑴虚数单位i;
⑵复数的代数形式(,)zabiabR;
⑶复数的实部、虚部,虚数与纯虚数.
2、复数的分类
复数,zabiabR
3、相关公式
⑴dcbadicbia且,
⑵00babia
⑶22babiaz
⑷zabi
zz,指两复数实部一样,虚部互为相反数〔互为共
轭复数〕.
4、复数运算
⑴复数加减法:idbcadicbia;
⑵复数的乘法:
焦点的位置焦点在
x
轴上
焦点在y轴上
图形
标准方程22
22
10
xy
ab
ab
22
22
10
yx
ab
ab
第一定义
到两定点
2
1
FF、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2
a
,即
2
1
||||2MFMFa〔
2
1
2||aFF〕
范围axa且bybbxb且aya
顶点
1
,0a、
2
,0a
1
0,b、
2
0,b
1
0,a、
2
0,a
1
,0b、
2
,0b
轴长长轴的长2a短轴的长2b
对称性
关于
x
轴、y轴对称,关于原点中心对称
焦点
1
,0Fc、
2
,0Fc
1
0,Fc、
2
0,Fc
焦距222
12
2()FFccab
离心率
2222
222
1(01)
ccabb
ee
aaaa
〔焦点〕弦长公式
1,12,2
(),()AxyBxy
,222
121212
11()4ABkxxkxxxx
焦点的位置焦点在
x
轴上
焦点在y轴上
图形
标准方程22
22
10,0
xy
ab
ab
22
22
10,0
yx
ab
ab
第一定义
到两定点
2
1
FF、
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2a,即
2
1
||||2MFMFa
〔
2
1
02||aFF
〕
范围xa或xa,yRya或ya,xR
顶点
1
,0a、
2
,0a
1
0,a、
2
0,a
轴长实轴的长2a虚轴的长2b
对称性
关于
x
轴、y轴对称,关于原点中心对称
图形
-
.z.
abicdiacbdbcadi
;
⑶复数的除法:
abicdi
abi
cdicdicdi
6、复数的几何意义
复平面:用来表示复数的直角坐标系,其中x轴叫
做复平面的实轴,y轴叫做复平面的虚轴.
专题六:排列组合与二项式定理
1、根本计数原理
⑴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分类相加)
做一件事情,完成它有n类方法,在第一类方法中有
1
m种不同的方法,在第二类方法中有
2
m种不同的方
法……在第n类方法中有
n
m种不同的方法.则完成这
件事情共有
n
mmmN
21
种不同的方法.
⑵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分步相乘)
做一件事情,完成它需要n个步骤,做第一个步骤有
1
m种不同的方法,做第二个步骤有
2
m种不同的方
法……做第n个步骤有
n
m种不同的方法.则完成这件
事情共有
n
mmmN
21
种不同的方法.
⑸排列数公式:
①121mnnnnAm
n
!mn
n
Am
n
!
;
②!nAn
n
,规定1!0.
⑹组合数公式:
①
!
121
m
mnnnn
Cm
n
或
!!mnm
n
Cm
n
!
;
②mn
n
m
n
CC,规定10
n
C.
⑺排列与组合的区别:排列有顺序,组合无顺序.
⑻排列与组合的联系:m
m
m
n
m
n
ACA,即排列就是先
组合再全排列.
(1)(1)!
()
(1)21!!
m
m
n
n
m
m
A
nnnmn
Cmn
Ammmnm
⑼排列与组合的两个性质性质
排列1
1
m
n
m
n
m
n
mAAA;组合1
1
m
n
m
n
m
n
CCC.
⑽解排列组合问题的方法
①特殊元素、特殊位置优先法〔元素优先法:先考虑
有限制条件的元素的要求,再考虑其他元素;位置优
先法:先考虑有限制条件的位置的要求,再考虑其他
位置〕.
②间接法〔对有限制条件的问题,先从总体考虑,再
把不符合条件的所有情况去掉〕.
③相邻问题捆绑法〔把相邻的假设干个特殊元素"捆
绑〞为一个大元素,然后再与其余"普通元素〞全排
列,最后再"松绑〞,将特殊元素在这些位置上全排列〕.
④不相邻(相间)问题插空法〔*些元素不能相邻或*些元
素要在*特殊位置时可采用插空法,即先安排好没有限
制元条件的元素,然后再把有限制条件的元素按要求
插入排好的元素之间〕.
⑤有序问题组合法.
⑥选取问题先选后排法.
⑦至多至少问题间接法.
⑧一样元素分组可采用隔板法.
⑨分组问题:要注意区分是平均分组还是非平均分组,
平均分成n组问题别忘除以n!.
3、二项式定理
⑴二项展开公式:
011222
n
nnnrnrr
nnnn
abCaCabCabCab
nn
n
CbnN
.
⑵二项展开式的通项公式:
NnNrnrbaCTrrnr
nr
,,0
1
.主要用途
是求指定的项.
⑶项的系数与二项式系数
项的系数与二项式系数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但当
二项式的两个项的系数都为1时,系数就是二项式系
数.如
在()naxb的展开式中,第1r项的二项式系数
为r
n
C,第1r项的系数为rnrr
n
Cab;而
1
()nx
x
的
展开式中的系数等于二项式系数;二项式系数一定为
正,而项的系数不一定为正.
⑷nx1的展开式:
0221101xCxCxCxCxn
n
n
n
n
n
n
n
n,
-
.z.
假设令1x,则有
n
nnnn
n
nCCCC210211.
1、根本概念
⑴互斥事件:不可能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
当AB、是互斥事件时,则事件AB发生〔即
AB、中有一个发生〕的概率,等于事件AB、分别发
生的概率的和,即
()()()PABPAPB.
⑵对立事件:其中必有一个发生的两个互斥事件.事件
A的对立事件通常记着A.
对立事件的概率和等于1.
()1()PAPA.
⑶相互独立事件:事件A〔或B〕是否发生对事件B
〔或A〕发生的概率没有影响,〔即其中一个事件是
否发生对另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没有影响〕.这样的两
个事件叫做相互独立事件.
当AB、是相互独立事件时,则事件AB发生
〔即AB、同时发生〕的概率,等于事件AB、分别发
生的概率的积.即
()()()PABPAPB.
假设A、B两事件相互独立,则A与B、A与B、
A与B也都是相互独立的.
⑷独立重复试验
①一般地,在一样条件下重复做的n次试验称为
n次独立重复试验.
②独立重复试验的概率公式
如果在1次试验中*事件发生的概率是p,则在n
次独立重复试验中这个试验恰好发生k次的概率
2、离散型随机变量
⑴随机变量:如果随机试验的结果可以用一个变量
来表示,则这样的变量叫做随机变量随机变量常用字
母,,,XY等表示.
⑵离散型随机变量:对于随机变量可能取的值,可
以按一定次序一一列出,这样的随机变量叫做离散型
随机变量.
⑶连续型随机变量:对于随机变量可能取的值,可
以取*一区间内的一切值,这样的变量就叫做连续型随
机变量.
⑷离散型随机变量与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区别与联
系:离散型随机变量与连续型随机变量都是用变量表
示随机试验的结果;但是离散型随机变量的结果可以
按一定次序一一列出,而连续性随机变量的结果不可
以一一列出.
假设X是随机变量,(,YaXbab是常数〕
则Y也是随机变量并且不改变其属性〔离散型、连续
型〕.
3、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
⑴概率分布〔分布列〕
设离散型随机变量X可能取的不同值为
12
,xx,…,
i
x
,…,
n
x,
X的每一个值
i
x
〔1,2,,in〕的概率
()
ii
PXxp,则称表
X
1
x
2
x
…
i
x
…
n
x
P
1
p
2
p
…
i
p
…
n
p
为随机变量X的概率分布,简称X的分布列.
性质:①0,1,2,...;
i
pin②
1
1.
n
i
i
p
⑵两点分布
如果随机变量X的分布列为
则称X服从两点分布,并称(1)pPX为成功概
率.
⑶二项分布
如果在一次试验中*事件发生的概率是p,则在n
次独立重复试验中这个事件恰好发生k次的概率是
其中0,1,2,...,,1knqp,于是得到随机
变量X的概率分布如下:
X01…k…n
P00n
n
Cpq111n
n
Cpq…kknk
n
Cpq…0nn
n
Cpq
我们称这样的随机变量X服从二项分布,记作
pnBX,~,并称p为成功概率.
判断一个随机变量是否服从二项分布,关键有三点:
①对立性:即一次试验中事件发生与否二者必居其一;
②重复性:即试验是独立重复地进展了n次;
③等概率性:在每次试验中事件发生的概率均相等.
注:⑴二项分布的模型是有放回抽样;
⑵二项分布中的参数是,,.pkn
⑷超几何分布
一般地,在含有M件次品的N件产品中,任取n
X
01
P
1p
p
-
.z.
件,其中恰有X件次品数,则事件Xk发生的概率
为()(0,1,2,,)
knk
MNM
n
N
CC
PXkkm
C
,于是得
到随机变量X的概率分布如下:
其中min,mMn,*,,,,nNMNnMNN≤≤.
我们称这样的随机变量X的分布列为超几何分布列,
且称随机变量X服从超几何分布.
注:⑴超几何分布的模型是不放回抽样;
⑵超几何分布中的参数是,,.MNn其意义分别是
总体中的个体总数、N中一类的总数、样本容量.
4、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与方差
⑴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
一般地,假设离散型随机变量X的分布列为
X
1
x
2
x
…
i
x
…
n
x
P
1
p
2
p
…
i
p
…
n
p
则称
1122iinn
EXxpxpxpxp
为离散型
随机变量X的均值或数学期望〔简称期望〕.它反映了
离散型随机变量取值的平均水平.
性质:①()().EaXbaEXb
②假设X服从两点分布,则().EXp
③假设pnBX,~,则().EXnp
⑵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方差
一般地,假设离散型随机变量X的分布列为
X
1
x
2
x
…
i
x
…
n
x
P
1
p
2
p
…
i
p
…
n
p
则称
2
1
()(())
n
ii
i
DXxEXp
为离散型随机变量X的
方差,并称其算术平方根()DX为随机变量X的标
准差.它反映了离散型随机变量取值的稳定与波动,集
中与离散的程度.
()DX越小,X的稳定性越高,波动越小,取值越集
中;()DX越大,X的稳定性越差,波动越大,取值
越分散.
性质:①2()().DaXbaDX
②假设X服从两点分布,则()(1).DXpP
③假设pnBX,~,则()(1).DXnpP
5、正态分布
:
值
2
2
()
()()()()
nadbc
K
abcdacbd
,其中
nabcd为样本容量,K2的值越大,说明"*
与Y有关系〞成立的可能性越大.
随机变量2K越大,说明两个分类变量,关系越强;
反之,越弱。
23.841K时,*与Y无关;23.841K时,*
与Y有95%可能性有关;26.635K时*与Y有99%
可能性有关.
X
01…m
P
00n
MNM
n
N
CC
C
11n
MNM
n
N
CC
C
…
mnm
MNM
n
N
CC
C
本文发布于:2023-01-28 14:49: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5207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