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曾文正公

更新时间:2023-01-28 14:41:31 阅读: 评论:0

硬核老人怎样写作文-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什么季节


2023年1月28日发(作者:观众多的成语)

曾国潘12个小故事

1、向咸丰提建议:

青年时代,他还喜欢用自己的道德标准要求别人。不仅要求其他普通人,甚至还要求皇帝。

有一次,咸丰皇帝按照惯例要求群臣给皇帝提意见。就好比,现在领导让下属给领导提意见

一样。

一般,作为下属只要轻描淡写地提上一两条就可以了,比如“领导太不爱惜身体了”。可是曾

国藩却老老实实地写了一封奏折,指出了皇帝的三个毛病:

第一条,皇帝小事精明,大事糊涂。任何一个有智商、有自尊心的人,恐怕都受不了这个评

价,何况是皇帝老子。

第二条,皇帝只喜欢搞表面上那一套。这不明摆着说皇帝表里不一吗?

第三条,皇帝刚愎自用,出尔反尔。艾玛,有这么说领导吗?

你说这么直白的挑领导的毛病,领导能不跟你急吗?

咸丰皇帝果然就急了。据说他当时拿到这个奏折,脸色变的通红,马上就要派人去弄死曾国

藩。结果被边上的人给拦住了,说是您老人家自己求直言的,这个时候再杀人不好吧?所以

曾国藩算是捡回了一条命。

2、曾与小偷的故事

曾国藩是个笨人,有多笨?听听下面这个故事——13岁那年的一个晚上,曾国藩在书房背

一篇300字的短文,一篇文章不知道重复读了多少遍,可就是背不下来。这时有个贼光顾

他家,潜伏在他屋檐下想等他读完书熟睡后下手。左等右等,曾国藩就是反复读那么篇文章

背不下来。贼人实在等不下去了,勃然大怒,跳出来说:“像你这等笨蛋还读书!”贼人说完,

把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并对曾国藩说:“我实在听不下去了,你这么笨,还读什么

书!”曾国藩就是发扬了这种人一己百的精神走向成功的!

这个故事看出:生为庸人,应当以勤补拙;生为才人,应当谦虚稳重。

点评:

曾国藩曾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第一人”,但他在书信中多次说自己“愚笨”、“迟钝”。

这个故事很说明问题。

聪明的人,可喜可贺但不足为恃,千万别忘了勤奋和坚持。迟钝笨拙的人,无须自卑,更不

必气馁,只要肯用功,不怕吃苦,坚忍不拔,照样也能踏上成功的坦途。这就是所谓“天道

酬勤”的道理,谁如果对此理有所怀疑,就想想那个背书还背不过贼的曾国藩吧。

事实上,许多过目成诵、强闻博记、聪明过人者固然占尽先机,却不一定能走多远。反倒是

那些看似愚笨、资质平平却肯下苦功锲而不舍者,最终能获得成功。

3、赐同进士出身

曾国藩小时候不属于那种才气纵横的人,曾国藩23岁时才考取秀才,而且前后考了七次。

要知道,晚清的著名人物中秀才普遍都很早。比如说比曾国藩小一岁的左宗棠,14岁就中

了秀才,而且是全县第一名。而曾国藩考了七次才中,还是全县倒数第二名。李鸿章17岁

就中了秀才。所以说,曾国藩读书开窍是比较迟的。

虽然,曾国藩28岁考取了三甲进士。当时有人说他是“赐同进士出身”,意思是三甲的进士

出身,看不起他。清朝进士一共分三档,就是三甲。一甲只有三名,就是状元、榜眼、探花;

二甲人数就多一些了;三甲的进士就是皇上可怜你们,赏赐你们,你们的身份也如同进士。

4、位高轿低

曾国藩在道光年间连年被提拔,升迁极快,十年之间连升十级,这是难得的恩遇:在升为正

三品大员后,按规定,轿呢要由蓝色换为绿色,护轿人也要增加俩人,而且乘轿是需要配备

引路官和护卫的。但令百官诧异的是,曾国藩从升为三品官之日起,除身边不得不增加两名

护卫外,轿前不仅没有引路官,连扶轿的人也省了去,且轿呢也没有换成绿色,仍乘蓝轿。

不久,曾国藩又升为二品大员,下人就为他荐举了四名轿夫,要把曾国藩的四人大轿换为八

抬大轿。按清朝官制,四品以下官员准乘四人抬的蓝呢轿,三品以上官员准乘八人抬的绿呢

轿,俗称八抬大轿。但这并非硬性规定,官员如达到品级而收入不丰者,是可量力而行的;

若品级达不到却乘高品级的轿子就算违制,一旦被人举报,不仅要受处分,严重的还要被革

职、充军。

其实,曾国藩早就打定主意,他明晓水满则溢、人满则忌的官场道理,对于可摆可不摆的架

势、可坐可不坐的大轿,一律是不摆不坐。虽然,曾国藩因乘蓝呢轿而被下级官员欺侮,但

京城三品以上的大员出行,都知道向护轿的官员交代一句:“长点眼睛,内阁学士曾国藩大

人坐的可是蓝呢轿呢。”

曾国藩纵横官场几十载,正是凭借了这种低调、内敛的力量。

5、“不要钱,不怕死”

明清京官之苦,时人皆知。作为七品京官的曾国藩年俸仅为45两,外加作为津贴的“恩俸”

和“禄米”也不过135两。而后来的张之洞曾给京官算过账:“计京官用度,即十分刻苦,

日须一金,岁有三百余金,始能勉强自给。”弥补这样大的收支赤字只有两法:一是收受外

官的馈赠,二是借贷。外官收入丰厚,为了构建关系网,每次进京,都要给熟悉的京官们送

礼,名为“冰敬”、“炭敬”、“别敬”(意为夏冬买冰买炭等费用)。这笔馈赠,少则数十

两,多则数百两。但是曾国藩很少利用手中权力为人办事,所以这种馈送次数很少,于是借

债就成为他经济来源的主要部分。因为人品好,曾国藩借钱比较容易。至道光二十二年(18

42)年底,曾国藩已累计借银400两。这一时期,他在家书中多次出现“借”“欠”“窘”

的字样,艰难形状,跃然纸上。

咸丰二年(1852)曾国藩墨绖(dié,指服孝)从戎,创建湘军,从此开始了11年镇压太平军的

戎马生涯。晚清军队是腐败最烈的所在。吃空额、扣兵饷、出售兵缺,以及在军营中设赌收

费都是军官们最普遍的营私方式。即使清廉之员,也可以凭“截旷”和“扣建”致富。国家

统计的军饷,是足员足月的全额。但一年当中,军队常有兵员死亡、退伍或者被淘汰,以新

兵补充。新旧兵员不可能当天衔接,这中间会有空缺。空缺时的饷银就节省下来,叫做“截

旷”。国家计饷,都按每月30天算,农历小月只有29天,省下的一天军饷扣下来,叫做

“扣建”。这两笔银子本应上缴国库,但实际上谁都没有缴。日积月累,为数甚巨。比如李

鸿章带淮军几十年,截旷和扣建积累巨大。他把其中一部分银子存在直隶藩库中,作为自己

的“小金库”,死后还存有800万两。

但曾国藩的宦囊并没有因此而丰富。初出山之时,曾国藩表示:“不要钱,不怕死。”统兵

之后,可以支配的金钱虽多,但他为“风示僚属”和“仰答圣主”,把自己的部分收入捐给

了战区灾民,寄回家的钱反而比以前少了。

曾国藩立定主意不多往家寄钱,不仅因为要保持清廉之节,还因为他认定从小经过生活磨炼

的人更容易成大器。“若沾染富贵习气,则难望有成”。他在家信中说:“吾不欲多寄银物

至家,总恐老辈失之奢,后辈失之骄,未有钱多而子弟不骄者也。”

虽然官至极品,但曾国藩晚年生活仍然保持俭朴习惯。薛福成拟的《代李伯相拟陈督臣忠勋

事实疏》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其(曾国藩)本身清俭,一如寒素。官中廉俸,尽举以充官中之用,未尝置屋一廛(chán,

平民住所),增田一区。疏食菲衣,自甘淡泊,每食不得过四簋(guǐ,古代食具)。男女婚嫁,

不得过二百金,垂为家训。有唐杨绾(wǎn)宋李沆(hàng)之遗风(杨、李二人分别为唐宋名臣)。

而邻军困穷,灾民饥馑,与夫地方应办之事,则不惜以禄俸之盈余,助公用之不给。”

这段叙述,应该说并没有过分夸张。曾国藩爱穿着家人为其纺织的土布衣服,不爱着绸帛。

曾国藩升任总督后,其鞋袜仍由夫人及儿媳、女儿制作。当时每晚南京城两江总督府内,曾

国藩夜阅公事,全家女眷都在麻油灯下纺纱绩麻。通常他每顿饭只有一个菜,“绝不多设”。

同治十一年,曾国藩在两江总督官署去世,终年61岁。他生前曾留下遗嘱,丧事概不收礼。

但曾国荃建议曾纪泽不要遵守此项遗嘱,因为,一品大员的丧事,“实非巨万可以了”,关

系密切者,“似可以酌受”。但曾纪泽拒绝了此项建议。曾国藩自以为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养

老钱“极丰裕”,然而办完丧事后,已经所剩无几。

6、“四败”藏锋

曾国藩认为为官有四大忌,即“四败”:昏惰任下者败,傲狠妄为者败,贪鄙无忌者败,反

复多诈者败。曾国藩把这“四败”写在案头上,每天都提醒自己。

在另一个地方,曾国藩又说,自古以来凶德致败者大约有二端:一是傲慢,一是多言。他总

结历史的经验说:“我看历代的那些着名的大官,大多数都是因为这两个原因而败家丧身的。”

不管是居官四败也好,还是二败也好,其实都有一个核心,这就是,为官者之所以身败名裂,

往往是由于不知道顾忌。

曾国藩曾经说自己有“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曾国藩一生,也始终是在如履薄

冰、如临深渊这样的心境中度过的。道光二十五年五月,曾国藩升了官,他在给弟弟的家书

中,表示不但不敢高兴,反而感到战战兢兢。他说:

“这次升官,实在是出乎我的意料。我日夜诚惶诚恐,自我反省,实在是无德足以承受。你

们远隔数千里之外,一定匡正我的过失,时时寄信来指出我的不足,务必使累世积累下的阴

德不要自我这里堕落。弟弟们也应当常存敬畏之心,不要以为家里有人当官,于是就敢欺负

别人;不要以为自己有点学问,于是就敢于恃才傲物。常存敬畏之心,才是惜福之道。”

7、注意勤俭持家

有这么一则故事: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时候,他妻子带着小女儿来找他。小女儿可能是没

有见过总督府,因此进总督府时候特别注意,还特地穿了一件绣花裤子,而这条裤子还是自

己大嫂留给自己的。可是没想到,就是这条裤子,曾国藩觉得奢华,并且因此狠狠数落她一

顿。

曾国藩教育勤俭持家是有自己道理。他曾经说过,自古这些当官的,很少有富过两代。其中

原因,就是这些“官二代”富裕日子过惯了,忘记怎么生活。

而从小勤俭持家,不仅能够锻炼孩子们生活能力,让他们养成自己动手,节约资源的好习惯,

还能够让孩子们体会美好生活来之不易的艰辛,这样他们长大后,也会勤俭持家,日子才能

过得长久。

8、平民生活,以身作则

曾国藩虽然位极人臣,但是平常生活跟普通平民没什么两样。他自己房子也很简陋,根本看

不出是清朝中兴之臣府邸。而相比较而言,他弟弟曾国荃的住宅就豪华多了,简直赶上皇宫

内院。而曾国藩不仅是住着简朴,生活也一样简朴,吃穿用度一般都是自己动手,轻易不用

佣人。

他告诫自己子女,能自己做的事,就自己做,能够简易从事,就不要铺张浪费。他自己子女

出门办事,曾国藩不让他们乘坐轿子,都是自己走着去。而且普通人家孩子要做的事,例如

挑水,捡粪这些粗活累活,孩子们也要做。

曾国藩认为“穷”能够养志气。孩子如果从小娇生惯养,什么好东西都享受过,那这个孩子

从小就没什么追求,也不会上进,这个人长大之后就会废掉。从小用艰苦生活磨练他,既能

够锻炼他的能力,心理素质,也能够培养志向。他自己说过:“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

不与寒士相同,庶几可以成大器。”

9、双向谅解

一天上午,家仆陈力要外出办事,小少爷非要跟着去,坐船时好动的小少爷不小心掉进了河

里,陈力及时跳进河里奋力把他救了上来。曾国藩知道后,突然脸色一变,厉声道:“陈力,

办事不力,家法伺候。”

手下皆愕然——他对待下人一向宽厚仁慈,这不是他的作风呀。尽管左右再三劝阻,曾国藩

还是决定对陈力进行处罚。不过,接受完处罚的陈力不仅没有丝毫怨言,对曾国藩反而更加

忠心,跟着他直到终老。

有一次与手下说起此事,曾国藩说:“陈力跟我的时间长,我了解他的脾性。如果我直接谅

解他,他的心底一定会有顾虑和猜忌,说不定就不能安心在这里做事了。只有处罚过后,陈

力才会接受我的谅解,当然在处罚力度上我是有把握的。”手下听完,赞同地连连点头。

点评:

其实,在我们日常的交际中,也常常会遇到同样的问题。有时,我们大度地谅解了别人的过

错,却不曾想过别人到底有没有释然,只有通过巧妙的方法谅解对方,让对方也从心底放下

芥蒂,这样的“双向谅解”才是真正的谅解。

10、不以一事论英雄

1853年,北方暴发了捻军起义,曾国藩从李鸿章手中把刘铭传借了过来。在“剿捻”过程

中,有些刘铭传的兵故意与陈国瑞的兵生事,闹矛盾。

湘军上下强烈要求曾国藩严办刘铭传。于是,曾国藩把刘铭传叫过来,进行严厉斥责,,但

之后也没追究什么。不久,刘铭传就率部到皖北独自剿捻去了。

陈国瑞不解地问曾国藩:“您为什么不惩罚刘铭传?”曾国藩说:“刘铭传是淮军旧部,谋勇兼

备,又有洋枪洋炮,剿捻还要倚重他。我给他处分,没人剿捻了不说,他的人和湘军搅

在一起,发生内讧怎么办?此类悍将,只要控制好了就是国之良将啊。”

果然,刘铭传最终成了台湾第一任巡抚。

点评:

曾国藩不因刘铭传一时一事的错误就一棒子打死,体现了交际大智慧。

张居正曾说:“切莫以一事概其平生,以一眚掩其大节。”以一事论英雄,以一错定平生,这

是很多人常会犯的毛病,也最容易引发矛盾。

所以,我们与人交往务须跳出“以一件事情来否定所有的事情”这种“因噎废食”的思维局限,

才能让矛盾在我们脚下“刹住车”。

11、斥责重罚彭翔麟

彭翔麟是曾国藩的爱将,屡立战功,他对曾国藩一直是毕恭毕敬。有一次,因为部下斗殴,

曾国藩当众训斥彭翔麟,并罚彭翔麟两个月的军俸。有人觉得彭翔麟有点冤枉,因为事出

有因,责任不在彭翔麟,罚得有点重。

彭翔麟却说:“部下斗殴,无论什么原因,我都脱不了干系,理当受罚。何冤之有。恩师不

从严治军,湘军何来战斗力。至于罚得重,这是恩师想让我引以为戒,让我疼得狠一些,教

训就深刻一些,才不至于再犯错。”

曾国藩听人转述这番话后,当场评价彭翔麟:“孺子可教,当成栋梁之才。”

点评:

面对曾国藩的当众斥责和严厉重罚,别人都觉得冤。彭翔麟的言辞里没有抱怨,没有不满,

而是充满对曾国藩的理解和支持。这是因为他的心态端正,有着大局观念,分得清是非。

有的人受到批评、处分,就牢骚满腹,愤恨不已,说出来的话让人觉得刺耳和愤怒,就是因

为心态不端正。面对处罚,我们要有负责任、勇于认错的心态,才能摒弃那些负面的因素,

说出对别人理解支持的话,让人听了觉得舒服,也对你有个良好的印象。

12、“八交九不交“原则

曾国藩有个著名的“八交九不交”原则:

所谓“八交”——要交胜己者、盛德者、趣味者、肯吃亏者、直言者、志趣广大者、惠在当厄

者、体人者。

所谓“九不交”——不交志不同者、谀人者、恩怨颠倒者、好占便宜者、全无性情者、不孝不

悌者、愚人者、落井下石者、德薄者。

点评:仔细想想,曾国藩的这十七条交友原则很有道理。

和比自己强的人交往,才能提高自己;和道德高尚的人交往,才能塑造自己优秀的品行;和

有趣味的人交往,才不会乏味;和肯吃亏的人交往,友谊才能长久;和敢于直言的人交往,

才能不断纠正自己;和志趣广大的人交往,才能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和肯于助人于危难的

人交往,做事情的时候就会多一些底气;和懂得体谅别人的人交往,可以放得开一点,不必

谨小慎微。

与志向不同的人交往,话不投机半句多;与阿谀奉承的人交往,会在甜言蜜语中迷失自我;

与恩怨颠倒者交往,会使自己变得越来越愚钝;与好占便宜的人交往,友谊必然不会长久;

与全无性情的人交往,日子会过成白开水;与不懂孝敬长者的人交往,自己也会沾染恶名;

与愚笨的人交往,往往会连累自己一事无成;与落井下石者交往,下一个被石头砸的可能就

是自己;与少德的人交往,会毁坏自己的名声,为正人君子所唾弃。

13、

本文发布于:2023-01-28 14:41: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5203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曾文正公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