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高的赏析
杜甫登高的赏析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翻译: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
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
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晚年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苦难后双鬓已长满了白发,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杜甫登高字词解释:
⑴诗题一作《九日登高》。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选自
《杜诗详注》。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⑵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鸟飞回:鸟在急风中
飞舞盘旋。回:回翻旋转。
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⑸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⑹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⑻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刚刚
停止。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杜甫登高简析:
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
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
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颈联两
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
的同情。
杜甫登高背景:
唐朝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所作的《登高》诗,于公元767年创作。
杜甫登高背景:
该诗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当时安史之乱已
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
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
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
安呆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
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
非常不好。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
的。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
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
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
的《登高》。
杜甫登高赏析:
此诗选自《杜工部集》,是杜甫公元767年(大历二年)秋在夔
州时所写。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
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杨伦称赞
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
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
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
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
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
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
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
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
“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
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
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
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
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
“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
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
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
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
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
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
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
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
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
纸上。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
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
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
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
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
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
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
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
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
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
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
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旧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
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
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
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
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
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
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
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
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
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
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
溢于言外”(《诗薮》)。
后世评价:
1,“风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如海底珊瑚,瘦劲难明,深沉莫测,
而力量万钧。通首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说说
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
言律第一也。元人凭此诗云:”一篇之内,句句皆奇,一句之内,字
字皆奇;亦有识者。(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五)
2,七言律有以叠字益见悲壮者,如杜子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
尽长江滚滚来。”“江天漠漠鸟双去,风雨时时龙一吟”是也。(清
王士禛《带经堂诗话》卷三)
3,《登高》起二“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收二艰
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通首作对而不嫌其笨者,三四”
无边落木“之句,有万钧之气;五六”万里悲秋“二句,有顿挫之神
耳。又首句妙在押韵,押韵则声长,不押韵则局板(清施补华《岘佣
说诗》一六二)
4,少陵派有二诗,一派立论宏阔,如此篇”万里悲秋常作客,百
年多病独登台“及”二仪清浊还高下,三伏炎蒸定有无“其流为宋诗,
本朝庄定山诸公祖之。一派造语富丽,如”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
墙起白鸥“及,“鱼吹细浪摇歌扇,燕蹴飞花落舞筵”等作,其流为
元诗,本朝杨孟诸公祖之。(明张綖《杜工部诗通》)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
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
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
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
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
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
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
想,期间许多作品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
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在颠沛流离的生活
中,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
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
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
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
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
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本文发布于:2023-01-28 14:34: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5200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