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电影《边城》的改编
[摘要]凌子风导演的影片《边城》是根据沈从文先生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自搬上银幕后,
曾得到诸多好评,并在国内外获过大奖。但时过境迁,以当代人的眼光来比读原著和这部
改编电影,笔者认为无论是在人物塑造、故事情节的增删、边城风俗的展现,还是细节的处
理上,都有值得商榷之处。本文拟以原著为依托,就如何充分利用电影的视听艺术特性更
好地展现原著的精髓方面提出点滴拙见,以期抛砖引玉,甚至促生新的电影改编的出现。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电影;改编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1984年被导演凌子风拍成同名电影,1985年获中国
电影节第五届金鸡奖“最佳导演奖”、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评委会荣誉奖”,被赞是
“没有改编的改编”[1]。但是,通过原著和影片的比读,笔者发现电影《边城》还是有些需
要改进的地方,拙见如下。
第一,关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一部成功的作品,往往能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令读者过目难忘。一部成功的电影,由于它独特的视听效果,人物形象的传神塑造更是不
可或缺。电影《边城》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是存在问题的。如:演员戴呐饰演的翠翠给人一
种形似神不似的感觉——只是外部形象(年龄、外貌)与原著比较符合,性格上就比较单
一,也太过严肃了些。如有这样一个情节:翠翠挖鞭笋时无意中听到二老与脚夫关于“碾坊”
与“渡船”的谈话,知道二老喜欢的是“渡船”,回家后,当爷爷看到篮子里的虎耳草时,原
著中翠翠的表现是“脸红了,半天不说话”,“两颊绯红跑了”[2]。充分体现了一个情窦初开
的女孩子的娇羞。而电影中的翠翠却是面无表情地走开了;并且翠翠的性格当中最主要的
特点是快乐——原著《边城》共21章,在前19章里翠翠都是一个快乐的女孩子。如:翠
翠“为人天真活泼”“从不发愁,从不动气”“翠翠依然是个快乐人……”“翠翠在塔下玩得极高
兴”“翠翠自己守船,心中却古怪地快乐高兴”……而电影中的翠翠却实在缺乏快乐活泼的因
子;还有翠翠的歌声,原著中也多次写到,如“翠翠轻轻地无所谓地唱着:„白鸡关出老虎咬
人,不咬别人,团总的小姐派第一‟”,“过渡人走了,翠翠就在船上又轻轻地哼着巫师迎神
的歌玩”。沈从文写到翠翠的歌声,不仅使她具有边城人独有的特质,而且表现了翠翠隐约
感觉到自己爱情受到了威胁,她希望“神”来帮助自己,她甚至因此还想到了愿望达成后的
“秋末酬神还愿”的情景。而电影中的翠翠从来没有唱过歌,只朗诵过几句“白鸡关出老虎咬
人”的歌词,这对翠翠性格的塑造远比不上让翠翠唱出优美抒情的民歌来得直接和传神;另
外电影中对翠翠心理活动的揭示更是少得可怜,而原著中却通过梦境的描写、全知视角的
叙述等方式给我们做了很好的阐释。不得不说,中国影视《边城》没有恰如其分地给我们塑
造出美丽、勤劳、快乐、聪明、天真、活泼的“自然之子”——翠翠的形象。
第二,关于故事情节的增删。电影中故事情节的呈现和原著相比,肯定要有所增删,但
遵循的原则应该是如何更好地体现电影本身的视听优势和更好地阐释好原著的精髓。电影
《边城》在这一方面做得不是十分到位。首先,电影中没有很好利用黄狗这个角色,而原著
中,黄狗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它是老人“惟一的朋友”。它参与了老船夫和翠翠的工作:“黄
狗伴同翠翠守船。黄狗坐在船头,每当船拢岸时必先跳上岸边去衔绳头……”“船将近岸边,
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点,慢点‟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把船绳紧
衔着拖船拢岸。”介入了翠翠和老船夫的生活:“翠翠与黄狗皆张着耳朵,听爷爷说些城中
多年以前的战争故事。”……这些描写既可以让我们感觉到人与动物的温馨和谐相处,也让
我们了解到老船夫和翠翠的生活的简单和寂寞。可惜这些场景电影中都没有出现。有限的
几次出场还往往要么是不恰当,要么是有头无尾。如:原著中“前年端午”,当傩送捉了鸭子
湿淋淋爬上岸时,“翠翠身旁的黄狗,仿佛警告水中似的,汪汪的叫了几声,那人方注意到
翠翠”,可见,由于翠翠在河边等爷爷时间太久,天黑透了,如果没有黄狗的叫声,傩送是
不会注意到翠翠的,那就不会有和翠翠的对话,更不会派人送翠翠回家,那以后的故事就
更不会发生了。可是,电影中黄狗并没有叫,傩送就注意到了翠翠。并且当傩送派人送翠翠
回家时,电影中还有黄狗的身影,可是到家的时候,黄狗却不见了踪迹;“去年端午”,爷
爷、翠翠同黄狗一同避雨,电影中还有黄狗抖身上雨珠的镜头,可是当到顺顺家的时候,
黄狗又不见了,回家的时候,也没有了黄狗的踪影。还有,在原著中,是翠翠和黄狗一起帮
爷爷拦住了那个坐船非要给钱的客人,可电影中仅仅出现了翠翠的身影——缺少了黄狗戏
份的电影和原著相比就有了一定的差距。
其次,翠翠父母的爱情故事应该增加。在原著中,翠翠父母的爱情故事是非常重要的,
一方面它显示了茶峒人自由恋爱的民俗,另一方面它预示了翠翠和母亲共同的命运,因为翠
翠的一切都像她死去的母亲。[3]原著对翠翠母亲、父亲和杨马兵的恋爱故事不仅做了交
代,还有细节呈现:“翠翠母亲与父亲,在未认识以前在白日里对歌,一个在半山上竹篁里
砍竹子,一个在溪面渡船上拉船。”“翠翠的母亲,如何善于唱歌,而且所唱的那些歌在当
时如何流行”,杨马兵年轻做马夫时,“牵了马匹到碧溪岨来对翠翠母亲唱歌,翠翠母亲不理
会。”翠翠父母:“唱歌相熟后,很秘密地背着那忠厚爸爸发生了暧昧关系。有了小孩子后,
这屯戍兵士便想约了她一同向下游逃去。”结果却是“首先服了毒”。翠翠母亲也在小孩
子生下来后,“到溪边故意吃了许多冷水死去了。”……这是一个美丽凄美的爱情故事,如
果以视听觉的方式出现在电影中而不是仅仅通过爷爷的苍白的讲述来呈献,效果应该会好
很多。例如可以让翠翠的扮演者一个人饰演母女两个角色!
第三,关于《边城》民俗。《边城》给我们讲述了翠翠的成长故事,但是《边城》讲述
的不仅仅是一个女孩子的成长故事,在《边城》中,当地的风俗民情也占了很大的位置。首
先是唱山歌的风俗。这在当地是非常重要的,既是人们业余生活不可或缺的娱乐活动,也
是青年人自由恋爱的象征。在原著中,有很多的唱歌情景:翠翠、傩送、爷爷、妈妈、爸爸、
杨马兵、纤夫、妓女的唱歌等。可是电影中连女主人公翠翠唱歌的情景都没有加以表现;
其次是过节的风俗。当地“最热闹”“最有意义的几个节日”是端午、中秋与过年。书中重点写
了端午节。在“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
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且吃过午饭后要去河边看赛船,赛船过后,还有抓鸭
子的活动。而在电影《边城》中,既没有人们“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的特写,河
边看赛船的人们也没有多少穿新衣过节的气氛——几乎是一律的黑灰色,很少的几个着民
族服装的女孩子衣服也是黑色为主,这和我们所了解的苗族人穿红着绿的亮丽民族服装相差
太远,并且影片中翠翠的着装竟然是汉族服饰,这个问题也很值得商榷,但因为篇幅所限,
本文不作延伸讨论。再次是“迎婚送亲”的风俗。在原著中有过几次描写,最详细的一次是在
“今年端午”前,过渡迎娶新嫁娘的队伍是:吹唢呐两人,抬花轿的四个人,娶亲人,两只羊,
牵羊的孩子,一坛酒,一盒糍粑,一个担礼物的人。而电影中却少了两只羊,牵羊的孩子,
一坛酒,一盒糍粑,担礼物的人却由一个变成两个,他们其实也没有抬什么礼物。这些细
节是没有必要修改的,因为里面含了当地迎娶的风俗。
第四,关于细节的处理。影片中的有些细节处理是错误的。如:“今年端午”,祖父从城里回
来时,电影中是爷爷直接进了家,翠翠说了句“爷爷回来了!”这个处理就很不恰当,因为
家中只有爷爷和翠翠,按当时情景,渡船应该和翠翠在一起,爷爷在溪对岸,根本不可能自
己坐渡船进家。原著中的描写是:爷爷“一上小山头便喊翠翠,要翠翠拉船过小溪来迎接他”。
有些细节处理得不恰当。如“今年端午”,翠翠在傩送家看船。电影中团总的妻子给了翠翠一
把瓜果,翠翠把瓜果放到盘子里,忽然想到了狗,这个处理就太突兀了。原著的描写是:
翠翠看到傩送赛船得了第一名,“心中便印着两年前的旧事,„大鱼吃掉你!‟„吃掉不吃掉,
不用你这个人管!‟„好的,我就不管!‟„狗,狗,你也看人叫!‟”(此处在电影中如果用闪
回的方式处理,效果一定很好!可惜电影中没有表现。)翠翠这才想起狗,才发现身边的黄
狗不见了,才开始在楼上各处找寻;有些不该省略的细节被“省略”掉了。如关于“渡船”与“碾
坊”的评价:“别说一个光人,一个有用的人,两只手敌得五座碾坊!”(杨马兵)、“渡船不
会不如碾坊!”(顺顺家里看赛船的客人)“碾坊陪嫁,希奇事情咧。”(翠翠)这些群众舆
论和当事人的观点是十分重要的。这一方面反映了当时经济的力量已经对当地纯朴的民风
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经济力量的影响是相当有限的,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看
重经济实力。所以傩送的爱情选择应该是边城人的常态而不是“傻小二”的做法。可是电影
中却莫名其妙地缺少了舆论当中有利于“渡船”的评价。另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今
年端午”,翠翠离开顺顺家找到祖父不久,二老就来了,“站在翠翠面前微笑着。翠翠也笑着。
于是三个人回到吊脚楼上去。”这个细节非常重要,这是在翠翠得知团总家以碾坊作陪嫁向
傩送提亲并且在对面相逢没有理会二老的情况下,二老亲自邀请祖父和翠翠去他家,这个细
节太重要了,几乎相当于是二老的一次爱情宣言,也形成了两人爱情发展的一次小高潮。
但电影中却略去了这个细节;另外,影片中光线的处理有些偏暗。原著中多次提到,月亮、
月光等意象,如“到门外高崖上月光下去说故事”“翠翠抱膝坐在月光下”等。尤其是大老、
二老决定唱歌向翠翠求爱的那几天(十四、十五、十六)都应该是明月当空的景象的,可
是电影中就硬是没有月亮和月光的镜头,老是黑乎乎的夜景,不符合实际,也给人一种过分
压抑的感觉。
《边城》在20世纪50年代曾经由严俊改编成电影《翠翠》,虽然影片没有得到沈从文
先生的肯定,但是却捧红了翠翠的扮演者林黛;80年代又由姚云、李隽培再改编为电影文
学剧本,这次改编经过了沈从文先生的亲自评改和肯定;后凌子风导演在姚、李剧本的基
础上根据原著改编为分镜头剧本,拍成了同名电影。三种改编各有千秋,各有利弊。但凌子
风导演的《边城》拍摄完成后,在国内没有卖出一个拷贝,上座率也很低,并没有起到和
名著相得益彰的效果,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失败的改编。相信随着现代影视技术的发展和沈
从文研究的深入展开,我们已经有了足够的实力、精力和必要来重新审视和拍摄这部名著了,
期待着新的改编的出现!
本文发布于:2023-01-28 14:29: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5197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