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光阴不可轻
1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教材,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点,充分显示了语文
的特性,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为完成好这学期的教学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
修养素质,特制订如下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30篇课文(其中讲读15篇,自读15篇),分为四大板块,阅读、
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课外古诗词背诵等。
二、学生情况分析
所教班级七年级一班这学期共人,上学期语文最高分分,最低分分,
优秀人数,人平分分。部分学生的理解能力太差,甚至一些学生对于很简单的
病句修改都判断不出来。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不够,不能运用准确的词句表达自
己想说的话。作文方面读题、审题不清,理解不透。
三、学期目标
思想品德目标: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
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
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
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是初中三年的最终目标,
本学期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打下基础。
知识目标:
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
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能力的目标:
在上学期学习语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
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具体的说,就是
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
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以及浏览的方法,培养默读
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
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
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人文素质目标:
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把课本中感受
学习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
位,例如待人接物的仪态,为人处事的心理,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等。
四、达到目标的途径与措施
一寸光阴不可轻
2
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我校的实际,本学期拟采用以下措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
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
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
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
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
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
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
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5.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
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6.做好开头的扭转工作,扭转以往不良的学习习惯。
7.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8.根据当前社会形势,推行语文素质教育。
9.实行“双体互促”课堂教学,培养合作精神,帮助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
和成绩。
10.开展网络辅助教学。对家庭有条件的同学鼓励和指导他们利用语文教育
网多学习一些课外阅读,优秀作文和作文技巧等。
五、教学进度表。
周内容课时数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爸爸的花儿落了》5
2《丑小鸭》《诗两首》《伤仲永》5
3第一单元作文检测4
4《黄河颂》《最后一课》4
5《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土地的誓言》4
6《木兰诗》第二单元作文检测5
7《邓嫁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6
8《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楼拜家的星期天》4
9《孙权劝学》第三单元作文检测6
10复习中期考试
周内容课时数
一寸光阴不可轻
3
11《社戏》《安塞腰鼓》5
12《竹影》《观舞记》4
13《口技》第四单元作文检测5
14《伟大的悲剧》《在沙漠中心》6
15《登上地球之巅》《真正的英雄》4
16《短文两篇》第五单元作文检测5
17《猫》《斑羚飞渡》6
18《华南虎》《马》4
19《狼》第六单元作文检测5
20期末复习
一寸光阴不可轻
4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教学目标:
㈠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作家作品;积累词语、掌握音形义;体会课文写景的精妙;把握作品主
题。
㈡过程和方法目标:
反复朗读课文,理清层次;结合自身实际,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多角
度深思课文的主题。
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了解他人的成长足迹,联系自我实际,思考自己如何走好成长途中的每一步。
教学重点
1.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难在两点:
1.是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
2.是有些难解的词语。
课文类型:讲读课
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内容的特点、教学的目标、教材重点,选用的教法和预计效果如下:
提问法、讨论法——能精讲、善导、内容要点集中,思维方向集中。
比较练习法——优化训练,突出重点,使难点形象化。
读写结合法——以写促读、突出“应用语文”。
谈话法、演示法——作激趣、引思,突出“与生活密切联系”,创设良好课
堂气氛。
学法指导:
1.根据单元的要求,要求学生自觉使用工具书。
2.根据课文内容特点,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和课后练习,会速读(或跳读)、
研读相结合。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拓展延伸、作业练习)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寸光阴不可轻
5
教学要点:学习百草园部分,体会文中的景物描写。[来源:学,科,网Z,X,X,K]
布置预习:
(1)查字典:给课文“预习提示”中和阅读过程中的生字注音,连同课文
注释中的文字注音一起拼读,并抄录积累。
(2)阅读理解课文中注释的词义,其他生词查词典解决,抄录积累。
(3)指出本文的文体,作者及其称号、著作,抄录积累。
(4)通读全文,熟读课文第②段和第⑦段描写:“捕鸟”过程的文字。
(5)以《我的乐园》为题写一段话,要求对身边生活作细致观察,写出自
己的真实情感。
课堂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先由上单元写“家庭生活”引入学生另一个身边生活“学校
生活”,交代本单元学习的就是“学校生活”,然后投影课本插页中鲁迅像,并
强调鲁迅作品在中国
文学上的影响和在教材中的地位引入本课学习,板书课题。
2.明确课文的教学目标和本课时学习要点。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写了哪几个地方?作者喜欢哪一个地
方?
讨论:从题目上看,本文应分几个部分?[两部分]从百草园写到三味书屋,在层
次结构上中间怎样处理?[过渡]”学生讨论明确后再让学生找出文中的过渡
段。
在这一步的操作中同步完成一个板书
小结:词语本身是有感情色彩的,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可以不直接说出来,
借助“准确的形容”即能表情达意,无论是阅读理解或作文表达,应深刻地体会
这一点。
三、讲析课文
1.学习①—②段
2.学习③—⑥段
略讲。先小结第②段“词语形容景物美,喜欢百草园是‘乐园’然后用谈话
法让学生结合课文逐层明确“这一层写故事喜欢听神秘的故
事长妈妈讲的故事很神秘,很喜欢听百草园是‘乐园’”
3.学习⑦⑧两段
一寸光阴不可轻
6
在文中找出“捕鸟”过程的句子并上讲台演示捕鸟过程,再导入“准确表述
动作”的学习。由于演示中,动作的“准确表述”很具体,易快速把握。然后教
师小结并板书
4.“部分”小结
依据“板书二”从整部分层次结构上作简单小结。
五、课时小结
六、布置课后练习作业:
1.背诵第二段。
2.“百草园”里,作者学到了不少东西,也是“学校生活”。“三味书屋”
直接写了“学校生活”。试预习“三味书屋”部分,分别找出两部分中“学习的
环境、教课的先生、学习的内容”,并加以对比,结合完成文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三味书屋”部分,体会文章对三味书屋环境和先生的描写。
2.讨论文章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朗读第九自然段
完成课后练习三
点拨:1.副词及其表达作用。
2.过渡的知识
二、默读10-24段
1.从文中找出写三味书屋环境的句子,说说三味书屋的环境是怎样的?
点拨:第10段的描写。第17段的描写。
2.文中还写到了作者的老师,从文中找出这些句子,说说这是怎样的一位
老师,你喜欢他吗?
点拨:抓住文中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去理解
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
A.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
B.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
C.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
D.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3.百草园中有许多趣事,如拔何首乌等,作者在三味书屋有没有?分别是
哪些趣事?
点拨:第17段;读书;上课时的画画等。
一寸光阴不可轻
7
4.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
三、讨论文章的主题
讨论课后练习一
点拨:从文中看来,作者觉得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
充分肯定学生的意见,最后统一为第三种。
四、拓展延伸(出示课件)
五、作业布置:
你知道鲁迅先生的经历吗,请同学们查找课外资料,写一篇介绍鲁迅先生的
练笔,下节课上课时给大家介绍。
六、板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后记: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
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
也是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让学生走进鲁迅
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改变以前的教育方式,不再限制学生的思维,
表现在对文章的思想理解,不再让学生限制在反封建教育的范围。学生有一个相
对宽裕自由空间。
忆
百三
味
草书
甜美
欢乐
一寸光阴不可轻
8
爸爸的花儿落了
林海音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作家作品,积累词语,理清文章脉落,了解插叙、伏笔手法的运用,正
确体会作者的情感。
过程和方法目标:
正确朗读,反复朗读,在读中理解内容,在读中体会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了解他人的成长足迹,正确面对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走好自己的人生
道路。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从中感受至爱亲情。
教学方法:学生分组讨论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1.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在学习的过程中,你可能也遇到过类似“我”赖在床上不想上学的经历,
你的父亲是如何教育你的呢?也许感受到父爱的事件很多,准备好说给大家听听。
教师:
1.准备好授课内容及多媒体课件。
2.有条件的,可提前为学生播放影碟《城南旧事》。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人生在世,人们夸赞的最多的是母爱,人们最不能忘怀的也是母爱。可是今天
我们要为我们的父辈唱一首颂歌,他们同样让我们难以忘怀,他们同样值得我们
夸赞。现在我们就一同去认识一位可敬又可亲的父亲吧!
二、整体感悟:
(1)检查预习情况。(利用多媒体课件)
(2)快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一寸光阴不可轻
9
大屏幕技影出示问题组:
a.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
b.“花”在全文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c.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速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回答,学生间互相评论补充。
a.爸爸表面上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
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7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很重感情,他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
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b.文章题目为“爸爸的花儿落了”,与题目相映,文章也多处写到花,如开头
由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结尾用“垂落的夹竹桃”回应前文,点出爸
爸已不在人间,可以看出“花”是作为线索贯穿小说始末的。
c.表达了作者失去父亲的痛楚与无奈,同时又深深眷念的感情。
三、研读与赏析(上)
1.教师导学:
这篇文章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一方面指爸爸种的夹竹桃凋谢了,另一
方面象征生性爱花的爸爸的离开人世。那么爸爸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究竟起了怎样
的作用呢?同学们可以围绕这个话题再深入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力求对文章能有
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2.自主探究:
确定思考题,教师引导学生逐渐将思考题集中到以下几方面,大屏幕出示问
题组
a.文中哪些写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回忆的事情是怎样引出
的?
b.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可能将不久于人世的?
c.怎样理解文章末尾“我”默念的话的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学生在课文中勾画,四人小组讨
论回答,教师补充归纳。
a.文章开篇用衣襟上的粉红色夹竹桃,引出前一天去医院探望爸爸时的情形;
通过亿述探病时爸爸的一番话,特别是嘱咐她不要迟到,引出六年前因赖床不起
受爸爸惩罚以及自己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这时,礼堂的钟声响了,想到爸爸
不会来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儿,于是又忆起爸爸爱
花的情形还没有想完,韩主任已经讲话了,我们也唱起了辅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
望自己长大,进而回忆起爸爸要她闯练,让她到东郊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
一寸光阴不可轻
10
的陈叔叔的经过;最后毕业典礼回来,看着满院零落的花儿,昕到老高的话,她清
醒地意识到爸爸的花真的落了,自己已经长大了。
b.比如开头“我”回忆去医院看望爸爸时,爸爸曾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
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长大了,是不是?”这是一处伏笔。又如当毕
业典礼的钟声响起后,我突然又想到妈妈爸爸,疑惑“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
着”是暗示妈妈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将去世。而毕业典礼结束后,“催着
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赶回家去,这恐怕是一种预感。
至于写她进家门以后看到“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
落的,很不像样”,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将丧父的伤痛推到极致。
c.是说作者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四、小结
五、作业布置
(1)识记字词,完成读一读,写一写
(2)思考"研讨与练习”
(3)进一步阅读文章,思考"研讨与练习
(4)准备说说自己的爸爸。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作业。
继续研读与赏析文章的重点。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二、研读与赏析(下)
(1)教师导学
上节课我们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已经基本把握了文章的内容,也理清了
文章的脉络。这节课我们就文章的重点进一步学习和探讨,使自己的认识达到新
的高度。请同学们重点阅读爸爸逼“我”去上学以及毕业典礼后“我”急着回家
两部分,可就下面的问题展开讨论。
(2)大屏幕出示问题组:
a.对爸爸逼“我”去上学的回忆表明了爸爸怎样的态度和情感?对“我”的
成长有什么影响?
b.毕业典礼后“我”回家时见到了怎样的情景?这情景预示着什么呢?
c.“我”是不是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教师引导学生再读有关内容,然后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一寸光阴不可轻
11
明确:
a.爸爸对“我”要求很严格,希望“我”从小就能养成好的习惯,但是他表
面的严厉中又有元限的关爱,关心自己的冷暖和苦乐。爸爸的爱使“我”意识到
不能懒惰,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为“我”以后的成长上了很好的一课。
B.弟弟妹妹们只是自顾自地玩着;爸爸种的夹竹桃垂下好几校,很不像样子;
小青石榴从树上掉下来,老高急匆匆地告诉医院来了电话,等等,这些都预示着爸
爸已经病得很重,将不久于人世。
C.是的。“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识到“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
的大人”,然后就对老高说话,而且是“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最后在心里默念“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三、体验与反思
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讨论“我们”为什么很喜欢、又害怕变成大人?教
师应给学生自由说话的机会,使学生畅所欲言,并且明确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
都有烦恼,但只要正确对待就一定会解除烦恼,迎接新的挑战。
进一步提问:
(1)课文中还有什么情节会引起你的阅读兴趣?谈谈体会。
(2)你有没有类似“我”赖在床上不想上学的经历,你的父亲是如何处理的?
说给大家听听。
四、拓展延伸
有首歌说:世上只有妈妈好。今天的文章让大家重新认识了父亲,那深沉的爱,
那感人的爱,让我们说真话,诉真情,用自己的心声说说,“世上还有爸爸好”。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作者的文章和同学们的发言合成了一首感人肺腑的
父爱的乐章,让我们把这些内容记在本子上,印在脑海里,留在我们成长的记忆长
河中。
五、作业布置
小作文:((世上还有爸爸好))
六、信息反馈:
七、板书设计:[来源:学&科&网]
爸爸的花儿落了
爸爸
关眷
爱念
英子
爸爸爱花
赖学被打
汇款闯练
参加典礼
典礼开始
回到家中
惊闻噩耗
一寸光阴不可轻
12
教学后记:这是一篇感情颇深的文章,学习中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意思,但对作者的
感情理解不到位,不能够完全进入课文中的状态。衣襟上的夹竹桃引起“我”对爸爸的回
忆,回忆中有快乐,也有感伤;有爸爸严厉的责罚,也有他绵绵的爱意。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已不再是小孩子,“我”已经长大了。
一寸光阴不可轻
13
丑小鸭
安徒生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积累本文中的生字词语。
能力目标:
认识《丑小鸭》这一部童话作品的自传色彩。理解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培
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情感目标:
丑小鸭之所以能成为白天鹅,是因为心中有梦,并向着梦想飞翔,让学生懂
得命运其实没有轨道,关键在于要有对美好境界、美好理想的追求。
教学重点:通过丑小鸭的经历,认识到要成为“白天鹅,要经过自身的努力,重
要的是要有天鹅一般高贵的灵魂。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童年的记忆里,有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善良的白雪公主,可怜的卖火柴的
小女孩,寂寞的嫦娥,慷慨无私的快乐王子。有过一只可爱的丑小鸭吗?(板书
课题)
二、了解作者
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情况,老师作适当的补充(安徒生的生平可详细一
些)。
三、清除阅读障碍:(指名完成后齐读识记)
注音:讪笑吐绶鸡灯芯草铰链迸出
听写:沼泽地嫉妒木屐飕飕讪笑
释义:排挤来势汹汹弥漫
四、你喜欢这篇童话吗?请谈谈你的理由。
丑小鸭“丑在什么地方?它刚出生时的处境是怎样的?请联系书中的语句来回
答。(见彩图)
五、学生跳跃阅读全文后,进行研究性学习。
1.你知道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吗?(指名回答)-(理线索)
明确:以丑小鸭的流浪足迹为线索
2.全文写了丑小鸭在哪几个地方的流浪生活?请分别找出来--(明结
构)
一寸光阴不可轻
14
沼泽地——老太婆——灌木林里——老农家——花园里
3.并简要概括它在各个地方所发生的故事。大家是怎样对待它的?丑小鸭
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生活的?请联系具体的语句来回答。--(知内容)
沼泽地:(同情、歧视)
老太婆家:(被嘲笑)
灌木林里:(向往美与幸福)
老农家:(被追打)
花园里:(被赞美)
4.找出童话中的若干人物(动物)形象,结合具体语句谈谈自己的看法。
(辨形象)
启发:老师看到了仁爱的农夫,是他在冰天雪地里救回了丑小鸭,我仿佛看
到了那个时代善良仁慈乐意帮助别人的人。(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可悲的、可笑的、可鄙的、美丽的……可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认识猫绅士
与鸡太太)
结合此题让理解文章的现实意义,理解本文童话的自传色彩。
5.你知道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原因是什么吗?在文找出相应的语句并分析
(悟主题)
关键句子:
A.想我还是走到广大的世界里去才好。
B.我要飞向他们,飞向这些高贵的鸟儿……在冬天里受苦要好得多
C.只要你是一只天鹅,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
D.他到非常难为情,……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也不会骄傲的
研究探讨:有人说,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是它是自己追求和努力的结果;有人
说,他如果不被善良而又软弱的鸭妈妈赶走,就是最初生活的地方,也会变成白
天鹅。你同意哪种看法呢?
(此题的设置,是让学生争辩,在思想的碰撞中,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
剖析:
1.丑小鸭之所以“丑“,是用鸭氏家族的审美标准来评价的;之所以在猫绅
士和鸡太太眼里是无能的,也是用猫族及鸡族的能力标准来衡量的。所以人们永
远也不可能承认它的美丽。
2.丑小鸭如果不离开老太婆家,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从而在灌木林中认
识白天鹅的话,他永远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
六、丑小鸭留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可板书学生的精彩发言)
1.能够勇敢地离开那个让他饱受欺凌的出生之地,走向一个未知的世界。
一寸光阴不可轻
15
2.能够舍弃所谓的温暖舒适的生活,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3.它对自己的认识发现过程说明,没有对美好境界、理想生活的追求,不经
历那么多的磨练,就不会发现自己其实也可以成为生活的一个奇迹。
七、拓展引申:
1.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丑小鸭,他们经过自己的拼搏奋斗,
最后也成为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欣赏文章——《把握生命的每一分钟》、《命
运无轨道》
2.请学生谈谈自己听了两篇文章的感受。
八、作业布置:从以下作文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作文
A.命运无轨道B.丑小鸭的梦
九、板书设计:
丑小鸭
(执着追求)
丑小鸭告诉我们:
1.成为“白天鹅,要经过自身的努力,重要的是要有天鹅一般高贵的灵魂。
2.命运无轨道,三分天注定,七分靠自己。
3.在拼搏中才能真正认识自己原来也可以变成“白天鹅“
教学后记:
1.教学按照理线索--明结构--知内容--辨形象--悟主题的思路
进行,各环节衔接紧凑,思路清晰,学生在“辨形象“一环中,表现出了一定
的思想深度,在探讨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真正原因的辩论时,气氛热烈,思维敏
锐,水到渠成地完成了对主题的认识。两则课外选文朗读,使学生对丑小鸭的现
实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们眼神告诉了我他们内心深处的感动。
2.分角色朗读对学生理解人物形象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3.不足:在处理“知内容”这一环节时教学时间偏多。以至于文中精彩片
断朗读不够充分。
白
天
天鹅蛋丑小鸭
一寸光阴不可轻
16
诗两首
课型:自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
反复朗读,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联系自身实际,深刻体会两首诗的思
想意义。
道德、情感、价值观:
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
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象征与比喻的区别。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诗歌?
词典上的解释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
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表现了一种美的追求。《荷马史诗》表现了一种悲壮雄阔的英雄之美,
《繁星·春水》表现了一种心有灵犀的美,即使是《恶之花》《死水》这样的诗篇,写了
种丑恶的事物,也是为了表现对逝去的美的留恋和对现实毁灭美的愤慨,这是一种追求之
美。同样,我们可以从抒发个人情感的爱情诗中看到美的存在,而描写人生哲理的诗歌也
同样是美的乐园。我们学习这两首诗歌,首先要去体会这种诗歌的美,通过我们的朗读,
通过我们的体会,通过我们的品味来感知这种美。
二、引入:
俄罗斯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譬如托
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马雅科夫斯其、莱蒙托夫、普希金等。今天我们就来
学习一首广为传诵的俄罗斯诗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
一寸光阴不可轻
17
1.简介作者:
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
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
庭。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评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为此
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对曾被两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终不愈
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则,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他虽然被沙皇政府阴
谋杀害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
术魅力。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
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
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
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样铿锵有力。”
2.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
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
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
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三、熟悉诗歌内容。
方法:1.听课文录音。2.划分朗读节拍。3.自由朗读。
四、研讨问题
1.问: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
你曾有过的体验。
明确: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
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
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
子终会到来。
2.问: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明确:见教参。
3.问: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
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诗,想想原因何在?
4.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
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请同学们最好联系实际,
自由讨论,各持己见。这首诗最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这里。
五、作业布置:
1.仿句练习。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
一寸光阴不可轻
18
假如生活捉弄了你,不要……,不要……!
2.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学《未选择的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交流阅读普希金诗集的情况。
二、导入新课:
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的叮咛与嘱咐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积
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
的选择。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还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
尬和困惑。该怎么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也是写“路”的诗,在这首诗中,
表达了作者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三、作者简介: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徒步漫
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
志》《白桦树》等。他在晚年成为美国的非官方的桂冠诗人,美国参议院曾作出
决议向他表示敬意。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
“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四、朗读诗篇、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2.全诗共5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找出诗中最
令你感动的诗句或词,谈谈你的体会。
明确: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
顾、叹息
3.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
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明确: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选择的路一步步变为现实,而生活中许多人往往
对现实不满,总觉得还有其它的可能,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悔意由此
而生,忧郁因此而起。这正是人之常情,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五、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一寸光阴不可轻
19
明确: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
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六、分清象征与比喻的概念。
1.二者的概念是什么?
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某种特殊的意义。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
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
求给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2.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
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七、作业布置:
1.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如屈原的“路漫
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
言警句。
2.结合《爸爸的花儿落了》课后练习三,完成一篇小作文,谈谈成长历程
上的体验。
八、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
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的叮咛和嘱咐。
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
教会学生去怎么做。
一寸光阴不可轻
20
伤仲永
王安石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之”“于”“隶”“宾客”“称”等文言虚、实词的用法;能翻译全
文,体会语言简洁、洗炼的特点,明确仲永“泯然众人矣”的深层原因。
过程和方法目标:
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初晓课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成长中的青少年应把握美好时光,刻苦学习,早日
成才。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方法:学生分组讨论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步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一.(整体感知)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
的?
三个阶段:
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
“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原因是
“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
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
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
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讨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分组讨论)
一寸光阴不可轻
21
二、熟读全文,参照课后练习中的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顿。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
1.在选材组材上,“见”“闻”交织,详略有序。
理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
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
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
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
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明。
2.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
可从两方面体会:
①用词的精当传神。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
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
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
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②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
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二、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
观点。
本题意在训练学生确立观察角度、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能力,以及阐述观点
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发言中心明确,层次清楚,语言简练。限定时间,是要求
迅速思考、快速组织语言。要启发学生从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炼观点,不拘一格。
三、小结
四、作业布置:完成练习册。
五、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的掌握文言
文的学习方法,增强了语感,了解了道理:一个人
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
及自身的学习有关。本文作者为一位“神童”最终
变成平常人而深惋惜,并发表议论,以此引发人们
的思考。给学生展示一个学习的机会,让学生明白学习的重要。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成长的烦恼》
一、活动目标
一寸光阴不可轻
22
1.认识自我,正确对待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烦恼,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
2.通过了解成人对成长时期烦恼的认识,审视自己的所谓烦恼,重新评价
自我,也要为朋友、同学排忧解难。
3.与别人交谈应口齿清楚,态度大方,话语通顺完整,能准确地表情达意。
说话不要带口头禅,不要重复罗嗦。
4.写作要围绕中心,有主题。写自己要能写出独特的认识,写别人要注意
本人的审视和评论,帮朋友解忧要注意语言的针对性。
二、导入:
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七色阳光,然而,即使是阳光普照的时候,也难
免出现暂时的阴云,也会有来自学习,生活,交友方面的烦恼,这节课就让我们
互诉心声,排除你心中的烦恼。
三、活动项目:
1.分四人小组讨论,互诉心中的烦恼。
2.选出代表大组交流。
3.分四人小组讨论,找出帮助朋友排忧解难的方法。
4.选出代表大组交流。
四、创设情境:
5.两个同学模拟电话交流心中的烦恼。
6.以书信形式和同学、老师、家长进行心灵的沟通。
五、活动指导【例文】(见《创新作文》)
六、教师小结:
同学们,生活中常常出现烦恼是正常的,但是关键要正确对待它。让我们一
起清理烦恼,消除烦恼,迎着七色阳光,笑对人生,快乐地生活。
黄河颂
光未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不忘过去,努力进取,为中华民族的腾飞贡
献力量。
教学重、难点:
一寸光阴不可轻
23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歌曲《保卫黄河》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知识画面)
播放音乐《黄河大合唱》之第一、第二部。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
生心灵的共鸣。
二、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①教师范读。
②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③学生齐读。
三、内容研讨(多媒体课件展示问题)
①解题。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②这首歌词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
吗?(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
③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
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即“望”
字。)
④“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
黄河!”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⑤小结课文。
五、再朗读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黄河颂》音乐,进行配乐诗朗诵。教
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学生齐读、领读或个别诵读。[来源:学#科#网Z#X#X#K]
六、作业布置:
①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
②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唱
七、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随着诗人行进在黄河岸边,
感受黄河的气魄,回想着雄奇壮丽的
山河,英勇的战士抗击敌人的气概,使
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
一寸光阴不可轻
24
神与不屈的意志。《黄河颂》给了学生一个了解先烈精神的机会。最后一课
都德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识记并理解“哽、宛转、惩罚、祈祷、懊悔”等词语的音、形、义;结合课
文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
过程和方法目标:
整体把握,通过人物的心理、语言及动作,理解人物思想感情;学习文章“以
小见大”的写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味文中深沉的爱国情怀,珍惜现在时光,抓紧时间学好本领,为祖国的腾
飞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串讲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句话:“失去了,才觉得珍贵。”体会一下,你们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可今天我们要见到一位小学生,他应该有更深的体会。过去的他是一个非常贪玩
的人,但突然有一天被宣布从此不能再学习母语了,他似乎一下子警醒了,“学
习是多么重要!”可这失去的又无法挽回了。因此,在他的“最后一课”中他想
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
二、简介课文背景(多媒体课件展示)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
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
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
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
一寸光阴不可轻
25
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
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
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三、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完成课后练习一)
明确: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
段:
第一个阶段(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
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
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
下课
四、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1.分析第一阶段。——幼稚、怕提问
①“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怕提问。上学迟到怕挨老师骂。
②“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明确: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幼稚。
③“又出了什么事啦?”设置悬念,
④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
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平时上课“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气氛
最后一课“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氛。”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学生
“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教室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一寸光阴不可轻
26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我”迟
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
教师
“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的穿戴。
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
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
着许多本村的人。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
悬念。
3.分析第三阶段。——难受、懊悔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结合课后练习二找
出有关语句。
①“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
情。
②课后练习二:
⑴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
要性。
⑵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⑶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
望和巨大动力。
⑷这联想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
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4.分析第四阶段。——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明确: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五、小结: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
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
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
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寸光阴不可轻
27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
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二、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多媒体课件展示)
1.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
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
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
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
2.指导朗读:
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
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⑴“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
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
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
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⑵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三、完成课后练习三。
四、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
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
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
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
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
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
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五、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一寸光阴不可轻
28
(1)找出开端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明确:“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
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
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
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
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
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
祖国语言的难舍。
六、解题:
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
明确: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
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
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
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
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了对这最后一
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七、布置作业:
下课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又见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请仍用第
一人称的写法,进行创造性续写。
八、板书设计:
小弗郎士
人物:
韩麦尔
一寸光阴不可轻
29
情节:上学上课下课
自然环境
环境:
社会环境
教学后记:爱国主义教育是这一课的主旨。这篇课文一小佛郎士的口吻,叙
述了法国阿尔萨斯地区遭受普军侵占以后,师生上最后一课法语课的情景。短暂
的最后一课,使我们深切感受到法国人在失去土地时的悲愤、沉痛的心情。这时
一篇充满活力的文章,很能够贴近学生的心灵。
一寸光阴不可轻
30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李大钊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积累和掌握“逼狭、崎岖、阻抑、回环曲折、亦复如是”等词语;了解作者
及写作背景;学习并运用朗读课文,准确感悟雄健精神的现实意义。
过程和方法目标:
正确朗读,反复朗读,在读中理解内容;理解本文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文
章通过一系列比喻进行生动形象的说理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以作者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正确认识雄健精神的现
实意义,发扬民族精神,为中华的富强而勇往直前。
教学重、难点:
欣赏文章浩荡雄奇之语言,仰先生博大磊落之英雄气概。
教学准备:李大钊先生名言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历史的车轮滚滚驶进了崭新的二十一世纪,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在黄河之滨写下
了一首回肠荡气的壮丽的史诗。中国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辉煌与骄傲。正因为此,有一些人,
我们应当永远怀念,是他们赋予了共和国新生;有一些话语,我们应当永远铭记……
二、了解作者:
你了解李大钊吗?——学生介绍完毕后教师作适当补充。
三、新课学习:
(一)、李大钊先生在1927年不幸被反动军阀杀害,他的身影离我们已经很远
很远,但历史永远也不会忘记他们。当我们阅读他的遗作,仍然能感觉到他的心
跳和呼吸,倾听到那超越时空的激情澎湃的心声。下面听教师范读。
思考:A.勾画出应该掌握和不能理解的词语。
B.文章的语言有什么样的特点?
C.艰难的国运是怎么样的一种命运,请联系文的具体语言来回答。
1.出示应该掌握的词和不理解的词,清除阅读障碍。
其经历亦复如是固是高高兴兴地往前走奇绝壮绝的境界老于旅
途的人以成其浊流滚滚魄势阻抑
2.初步把握语言特点。(指名回答)——本文语言气势磅礴,铿锵有力,
3.“艰难的国运”的含义:对二十年代的国家命运,作者在文中是怎么样
比喻的,你了解当时的历史吗?——了解写作背景
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国内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二)、指名朗读各段,每读完一段即归纳各段内容——研究写了什么、怎么阐
述
1.历史的道路崎岖不平,全靠雄健的精神冲过去。
2.民族生命的进程就像江河的进程,是曲折坎坷的。
3.人类的历史生活正如旅行,在奇绝壮绝的境界才能感受到冒险的美趣。
一寸光阴不可轻
31
4.中华民族的道路崎岖险阻(国运艰难),需要有雄健的精神才能欣赏到
壮美的趣味
5.中华民族国运艰难,需要我们发扬黄河那种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三)、揣摩文章的语言:
1.喜欢哪些句子呢?请它推荐给大家。
2.联系课后练习二,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和作用。(讨论下列比喻句的含
义)
A.……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乐趣。
B.第四节的含义
C.我们应该拿出雄健的精神,………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你是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的含义的?深刻理解“趣味”的含义:
A.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挑战艰险,征服旅途,无限风光在险峰。
B.国难当头,挺身而出,英勇斗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C.为民族的新生而奋斗,奉献生命的光和热,谱写壮丽的人生之歌。
李大钊先生在他的作品里,表达了他对这种乐趣的理解:
“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
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与球,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重点突破:
1.朗读并理解乐趣的含义。你能联系历史事实来谈谈你的看法吗?
2.联系第五节,谈谈“雄健的精神”的具体含义。
从课文的标题来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要提示两者的关系,你能结合文
章,把作者言而未尽的意思说出来吗?————-理解写作目的。
在国运艰难的时候,要发扬雄健的精神,为民族的尊严和发展而奋斗、奉献。
3.你从李大钊先生的文章中感受到他怎样的人格风范?
他的信念、忠诚、追求、勇气、执著、热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4.李大钊先生用他的生命诠释了“雄健的国民”的含义,那就是一种像高
山一样巍峨、像黄河一样浩荡一样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朗读名言,唤起学生
对李大钊先生的崇敬之情)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
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郁达夫)
四、带着崇敬的心情齐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磅礴激越的情感。
五、感悟联想:
1.李大钊先生对人生乐趣表述,实际上也是对人生意义的一次庄严的思考。
你认为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最有趣味、最有意义的呢?学生自由发表看法。教师引
用李大钊先生的名言,学生朗读并背诵李大钊先生的名言:
人生的目的,在于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
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远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绝
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
烈的牺牲中。今天的中华民族,国运昌盛,联系国际形式来想想,我们还需要
“雄健的国民”吗?(学生自由发言,集体交流。(联系我驻南使馆被炸一事实、
《立此存照》,日本青年长谷川弘一在网上发表的言论,见《读者》XXXX年第
七期))
六、总结全文:
一寸光阴不可轻
32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个伟大的灵魂,总是把自己的身家命运和民族命运
国家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并把自己的生命交付给自己的国家,自己的人民,
把它作为终身的幸福。这些为理想而奋斗的勇士,为了信念而逝去的志士,把
自己的生命铸成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人们的心里。因为有了他们的牺牲
和奋斗,共和国才有今天的繁荣和富强,每一个有民族责任感的人都应该对自己
说:让共和国的明天因为有我而更加强大和美丽!
七、作业布置:
任选一题作文:《昌盛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或结合课文写读后感一篇。
八、板书设计:
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
艰难的国运——“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
雄健的精神:勇往直前、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
雄健的国民:勇敢、执著、爱国……
教学后记:这是一篇用散文形式写的“黄河颂”、民族精神颂。有感情的朗
诵课文,学生可以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增强爱国主义心!
一寸光阴不可轻
33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积累并掌握“炽痛、嗥鸣、斑斓、谰语、亘古、默契”等词语;背诵精彩片
断,理解修辞的运用;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目标:
朗读、背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为祖国的
繁荣富强而奋斗。
教学重点: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教学方法:朗读、分组讨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按要求听读课文。
1.感受作者所蕴涵的情感。
2.注意教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
3.画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
4.学生交流各自的听读感受,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怀念、赞美、
忧伤、愤怒等)
5.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章中的情感。要求:流畅、准确、并尽量
读出刚才自己所体悟到的情感。然后教师正音并进行肯定评价。
二、自主研读与赏析。(分组讨论)
1.问题一: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深情地朗读这些句
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
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2.问题二: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
请举例说明。
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
候,怪诞的狂风”;“当我想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在春天,多么
丰饶”等句子。)
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
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
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3.在研读赏析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运用朗读的技巧来表达自己对课
文情感的把握。
三、探究与反思
一寸光阴不可轻
34
1.课文总共只有两段,请大家想一想,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
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究。
2.学生小组充分探讨交流后,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引导:
结果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在直接抒情。
内容上的相同点:都有对故乡的回忆和描述。(第一段:“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
候,……怪诞的狂风,第而段:“在故乡的土地上,……多么丰饶”。)
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
教师引导:所选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为何选取不同景物?
学生讨论明确:前者选取东北所特有的物产,并采用景物的叠加,是为了展
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情怀念,应用排比,则
加强了对读者的情感冲击力。
后者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但没有采
用排比,情感也没有前者来得。它也表达可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怀念中却
暗含着忧伤与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得以最强烈的喷发,面对土地发出
自己坚强的誓言。
3.学生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进行质疑研讨。
4.学生反思本课的学习过程以及自己的情感体验。
四、作业:写一篇短文,描绘一下你印象中的故乡,表达你对它的情感。
五、板书:
九土地的誓言
教学后记:土地也就是一个国家的主权问题,结合《最后一课》来讲。用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来导入。文章是写事变过去十年后,抗日战争
正处在十分艰难的时候。用联系时代背景,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
摩、欣赏精彩段落。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誓言:为土地而发出的誓言
故乡在呼唤
一寸光阴不可轻
35
木兰诗
乐府民歌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积累文言知识,包括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了解古诗修辞用语的特点;从
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
结合语境理解诗中意象,体会诗中心理描写结人物塑造的作用;学习本文叙
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木兰这一形象的审美趣味,理解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北方人民勇敢乐观的
爱国精神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美好愿望与高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
1.感受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2.培养主动探究的精神,享受探究问题的乐趣。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入
问:中国(古今中外)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
参考备案:穆桂英、刘胡兰、秋瑾、邓颖超、撒切尔夫人、
二、简介背景(出示课件)
欣赏京剧、豫剧、动画片、邮票等简单片段,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兴趣可以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观察学生对学习是
否感兴趣可以先看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到学习的活动内容中,再看学生对学习
的内容和方式是否感到兴奋、愉悦,然后看学生是否具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一
个好的活动内容和方式,常常使一些学生在完成了正规的活动内容之后,还想继
续进行。
三、配乐朗读
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也为背诵打下基础。
四、复述故事
一寸光阴不可轻
36
进一步感知课文,也为下面的探究服务。
五、借助注释逐句理解,理清故事情节
①停机叹息,代父从军
②准备出征,奔赴战场
③征战沙场,凯旋回朝
④建功受封,还朝辞官
⑤解甲还乡,亲人团聚
⑥双兔难辩,隐喻作结
六、千百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家喻户晓,木兰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体
会并交流木兰有哪些美好品德?
勤劳善良,坚毅勇敢,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英勇善战,建立功勋。竭尽爱
国之忠心,又不慕高官厚禄,这正是千百年来传奇故事历久不衰的原因。
七、小结课文
第二课时
一、主动发现问题,寻找探究点
问题(包括老师提出的启发性问题)展开讨论,讨论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
探究点参考备案:
1.南朝民歌的修辞运用(或特点)
2.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古代女子的服饰
3.从《木兰诗》中“爷”的称呼看中国古代的称呼与地位
4.中国古代几次的女扮男装出征的巾帼英雄
5.我对木兰的看法
6.诗歌的凝练的语言分析
7.木兰为什么不当官?(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
8.中国古代著名女子研究(要做名女人,从正道上讲,须合于立德、立功、
立字三标准。班昭、孟光是为以立德闻名;花木兰、梁红玉是为以立功出名;李
清照、朱淑贞是以立字闻世。)
9.中外影视作品对木兰形象塑造的差异。
二、学生合作探究
主要指学生能否围绕着探究点,通过探索活动(可以是实践活动、小组讨论、
看教科书、看录像等多种形式),向教科书、教师、同学大胆质疑问难、提出见
解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遵守活动规则,会倾听、理解别人的发言,
主动自觉的与别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一寸光阴不可轻
37
三、流探究成果
指通过探究活动,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对共同关心的某些问题达成共识,
可以对某些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也可以通过动脑、动手解决某些问题或寻找到解决问题
的有效办法、途径。
四、自由诵读课文,直至背诵。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2.自编6—8道理解性默写填空题
3.假如你是木兰十年征战时的战友,请写出你眼里的和你心里的木兰的形
象。
4.假如当年的木兰来到我们身边,你将怎样欢迎她?还将怎样跟她当面交
流?
六、板书设计:
十木兰诗
教后记:这首诗写的是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千百年来,
花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家喻户晓,深受人们的喜爱。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
抓住全诗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族情味的特点,背诵起来也是朗朗
上口,不是那么的枯燥。
建功立业
征战沙场辞官还家
代父从军
一寸光阴不可轻
38
邓稼先
杨振宁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并理解“宰割、筹划、彷徨、马革裹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
词语,并学会运用。
2.高快速阅读的能力,抓住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情
感。
过程和方法目标:
1.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自成一体、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
2.会语言及句式特点,理清各部分的关系。
3.探究作者写人物传记的独特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习邓稼先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
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图片)显示原子弹爆炸时的蘑菇云,邓稼先画像、杨振宁画像。(针
对三幅图作适当的介绍,突出邓稼先的形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为我
国科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两弹元勋”邓稼先。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意,完成下列各题。
1.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先概述我国
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
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
史人物。)
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
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
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
产党的理想党员。”)
3.“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试阐释这两句话。(.“邓稼先是中国几
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
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
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
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
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
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
一寸光阴不可轻
39
服工宣队、军宣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
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
员。)
4.“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
性格与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
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
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
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课堂设计:
1.教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先把你认为比较精美的词语用小圆圈标
示出来,然后按照“我发现……词语用得好,它好在……”的句式组织好语言,
准备精彩发言。
同学们阅读课文,然后发言讨论,教师补充完善,归纳出下列词语的妙处:
任人宰割:我发现“任人宰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写出了甲午战争和
八国联军时代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压迫而不图反抗的现状,读来让人悲痛、伤
心,更为当时中国的处境担忧。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发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
好在作者用相当凝练的语言,对邓稼先兢兢业业、不辞辛劳,为中国的核武器事
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光辉一生作了概括性总结,让我们在敬佩中受到了教育。
2.教师:请同学们运用跳读的方式再次快速阅读课文,先用波浪线把你认
为美妙的句子或段落标示出来,然后按照“我发现……句子或段落写得美妙,它
的美妙在于……”的句式组织语言,准备再次闪亮登场发言。归纳学生发言:
①我发现“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
家:邓稼先”这一句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句话在本部分的末尾,显得突出、醒
目。作者把邓稼先这位科学家放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背景上,运用蒙太奇手法,
逐步把邓稼先的特写镜头推到读者面前,形象地表明了对“中国人站起来了”这
一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就是邓稼先,
指明了核心人物,突出了写作的中心,开启下文。
②我发现“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是为了民族而自
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写得美妙。它的美妙
在于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
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
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
③我发现“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
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这两段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两句
话分两段陈述,起突出、强调作用,高度赞扬了邓稼先的崇高品质和精神境界。
读完这两句,不由得使人在内心深处升起一股敬仰之情。
④我发现“——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自己走
过的路。这是他的性格和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
幸”这一段写得特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一段话作者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对邓稼先进行高度的评价。邓稼先把献身祖国的国防事业作为自己终身的奋斗目
标和人生追求,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从来没有彷徨、没
有矛盾过,至死不渝,无怨无悔,他执著追求、竭力奋斗的辉煌的一生将在历史
一寸光阴不可轻
40
长河中成为永恒,永不磨灭。这样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他是我们
永恒的骄傲。
3.教师:同学们肯定还有许多发现,诸如在修辞手法上、标点符号上、结
构安排上、描写方法上等,请仿照上述句式,用形象的语言陈述出来。
学生发现文中的对比、排比等修辞方法和细节描写等,并争先发言。教师总
结归纳出下列内容:
①本文在语言运用上颇具特色。排比的运用,节奏感鲜明,增强了语言气势;
对比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长短句的结合,又使文气活跃,抒情味浓厚,
感染力强。
②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
运用“板块”并列的结构,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
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
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
4.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用的是发现阅读法,它也是一种科学的
阅读方法,是写读书笔记的一种模式。阅读散文、小说等形象性的文学作品会经
常用到它,它能让我们体验到阅读发现的乐趣,培养我们的阅读审美能力和创新
意识,望同学们在今后的阅读中多加实践。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探究问题
1.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有时句式十分整齐,有时长句与
短句交错使用,句式的运用完全服从于表现感情的需要。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加
以说明吗?(有时句式十分整齐,例如“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
举了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又如“‘两弹’元勋”部分,按时间顺
序介绍邓稼先的简历和贡献,句式也相对整齐;又如,第五部分第四段,句式也
比较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例如“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部分中,
第四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长句和短句就交错使用。句式多变,是为表
达思想感情服务的。句式排列整齐,往往造成一股气势,好念,读者印象深刻。
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形成一种交错美。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
显得活泼,节奏快。结合起来用,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2.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引”,等于是个帽子。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全文
的总结。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可以说是第二
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
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
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则是重点写出了邓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
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
神,是《中国男儿歌》中的“男儿”一类的人物。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3.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
按理说,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对研制“两
弹”的巨大贡献上。现在这样写,原因在于:第一,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
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
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体细节的描写上。第二,作者
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
一寸光阴不可轻
41
不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
同的东西。因此,这篇文章常常从作者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
必就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第三,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50年的友谊,
但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
会很多。加上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因此,像现在这样写,扬长避短,
是很高明的。
二、总结课文
三、作业布置:完成练习册
四、板书设计:
教后记:结合美国同伊拉克战争中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来导入课文。邓稼先,“‘两弹’
元勋”,“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这是一个“大写的人”!我们做人就是要做这样的人!
我们随着作者饱含深情的笔触,来感悟这位不平凡的科学家的。让学生了解一些武器的知识。
一寸光阴不可轻
4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臧克家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并掌握“衰微、赫然、迭起、锲而不舍”等词语。
2.积累优美的语句,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3.整体把握课文,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学习文章选材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
情性。
2.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精致严谨的结构,理解过渡段的作用,逐步
提高阅读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学习闻一多先生为救国救民潜心学术,不畏艰辛的治学精神和面对国民党反
动派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
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多媒体显示“闻一多画像”,翻看彩图。专注地注视一分钟,你觉得闻一多是怎样的一个
人?(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他似乎和鲁迅很相似:清瘦、目光坚定、深邃、嫉恶如
仇……)那闻一多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请看臧克家先生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二、通读课文,整体把握
1.这一篇文章不是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
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
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
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
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闻一多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具有我
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是闻一多先生精神品格的最主要方面,这在这篇文章中充
分表现出来了。文章的后半部分,着力写闻一多先生是“大勇的革命烈士”。然
而,闻一多先生一生中主要身份是学者、诗人。因此,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写闻一
多先生前期怎样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
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
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于学术,后期投身于民主运动,这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
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
是始终如一的。)
2.这篇文章写得十分精粹,全文只有一千多字,就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
思想品格的最本质特征。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精练的诗一般的语
言,精当的抒情性议论,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感人的力量。
一寸光阴不可轻
43
(1)结构严谨。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
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
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在上半部
分与下半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2)选材精当。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
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
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
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
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
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
格,都表现出来了。
(3)精于剪裁。对材料的使用,作者根据表现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
有简。比如,闻先生的研究唐诗,作者并没有写他研读了哪些书籍,发掘了哪些
新意等等,而是着重写他研究的目的和态度:“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
几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突出了闻
先生的研究学问,目的是在于救国;“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
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
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
度。这样的剪裁,能有力地突出中心。从详略上说,研究唐诗,写得详细;而写
作《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两事,只用了一小段,不足一百字,强调“做”
了“也没有说”的意思,表达的侧重点与前面又有不同。闻先生的“最后一次演
讲”及其被害经过,是人们熟知的,作者就不再对事实经过作过多的记述,而只
是反复强调“凶多吉少”的紧急形势,撷取“演讲”中最“慷慨淋漓”的“你们
站出来”这一句话,描绘“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从容姿态,从而突出了闻一
多先生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作者在材料剪裁上的深厚功力。
3.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
(1)生动形象。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
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
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
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
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此外,如“吃尽”
“消化尽”“炯炯目光……远射……”,“赫然而出”“向……迈进了”“起先,小
声说”“向……呼喊”“警报迭起”,等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叙述语言和议论语
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
(2)精练含蓄。比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开头引
用的闻一多自述中的“说”,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什么的
意思;与第5段“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中的“说”和第6段中的“说”,
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
神和谦虚美德;“作为革命家”,闻一多的“说”,是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是
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实际上也就不但是“言”,也是“行”了。一个“说”
字,竟然表达这么多的意思!这种结合一定语言环境灵活地赋予同一个词以不同
含义的表现手法,是耐人寻味的。
(3)富于感情。这篇文章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令人无法分清哪些是记叙,
哪些是抒情。例如,“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
一寸光阴不可轻
44
锲而不舍”,说它是记叙未尝不可,但洋溢着赞美之情。又如,“昂首挺胸,长须
飘飘”,显然是描写,但颂扬、景仰之情也呼之欲出。又如,“饭,几乎忘了吃”,
本来是极平常的一句赞语,但紧接着跟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形成了对比,
意蕴就丰富多了。同样,“夜间睡得很少”,“惜寸阴”,这种句子原也并不怎么精
妙,但跟着一个情犹未尽的“分阴”,给人的感觉就不一般了。由于作者带着强
烈的感情,能把平常的语句变得不平常了。
(4)富于音乐美。①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
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
“警报迭起,形势紧张”,等等。这些词语的结构整齐,有节奏感。②作者惯于
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又如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动不响,无声无闻”,“动人心,鼓壮志,气
冲斗牛,声震天地”,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些成
对的句子,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有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
句。这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4.夹叙夹议的写法。
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作者实际上是以议论来结构文章的。第一、
二段是第一部分的叙述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
八、九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
也都是议论。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应,有首尾照应,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有
行文与题目的照应。多种方式的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
一种气势,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这些照应,又几乎全是议论。由此可见
议论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
(以上主要由学生来完成)
三、细读全文,画出精辟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大意,并说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
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闻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
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
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成为中国
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闻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
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
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1.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
起过渡作用的。(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
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
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
“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
“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
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的关联,这样就使两个
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
2.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课文中
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
长须飘飘、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
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
一寸光阴不可轻
45
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
西。)
二、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加点部分的意思。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
....
而研究志趣正浓。(“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
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
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
(
.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
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
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
.....
”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望闻
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拟),
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
.......
,“漂白了的四壁”。(“它”指深
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
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
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
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
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
.........
,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潜心贯注”和“心
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
他分心。)
三、课外收集: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试为本文补充一两个事例。
四、作业布置:完成练习册
五、板书设计:
教后记:这篇文章记述了闻一多先生的
主要事迹,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和精神。在熟
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学习他的精
神。同时让学生注意本文的选材角度和记述
的重点。
一寸光阴不可轻
46
音乐巨人贝多芬
何为
教学目标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
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
2.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3.阅读方法上,以抓要点精读为重点:内容理解上,以深人人物内心世界
为主;写作学习上,以人物外貌描写训练为主。
教学重点:
一是体会伟大音乐家的人格魅力,二是学习文章描写人物外貌的技法。
教学难点:难句的理解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准备: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学生静听。)同学们,你们听了有什么感触
呢?要知道这是世间最伟大的作品之一;更要知道这是贝多芬全聋后的作品,是
超越灵感的产物,也是有超越人生的大苦闷的精神的英雄,才能够创造出来。(再
次聆听,感受……)生活中的贝多芬是怎样的形象呢?请看课文《音乐巨人贝多
芬》。
二、整体感知
1.理清“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说说其间写了哪几件事。(客人”访
问贝多芬的过程:女佣开门女佣介绍贝多芬的情况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下
楼并开始和“客人”谈话贝多芬和“客人”共进晚餐贝多芬回忆往事。主要事件:
“客人”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和“客人”会面,贝多芬回忆他最后一次
指挥音乐会的情形。)
2.用几句话概括一下作者笔下的贝多芬的形象。(贝多芬的形象:独立而骄
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
3.文中贝多芬的哪些话深深触动了你?你对这些话是怎样理解的?(学生回
答)
三、研讨学习本课要点一:体会大音乐家的人格魅力
1.要求学生:默读全文,筛出生字。
小组讨论;梳理文章主要内容,并以女佣的口吻概括那天发生的事。
教师:出示需加以注意的生字。选几组代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同学生一起
完成板书。
2.要求学生;精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来。
小组讨论:
①互相帮助,理解句子含义。
一寸光阴不可轻
47
(此时屏幕显示相关背景资料以帮助学生理解特定文句的含义。如:贝多芬
名曲创作时间与双耳失聪时间;其侄儿情况;其演奏会盛
②各组之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作答。
教师:适时点拨疑义,并加以提炼补充。
小结:研讨学习的经验:应联系背景理解文句含义。
3.小结要点一。
要求学生:欣赏贝多芬名曲《命运交响曲》,谈从音乐中听出了什么。
教师小结:耳聋,对平常人是一部分世界的死灭,对音乐家是整个世界的死
灭。整个世界死灭了而贝多芬不曾死!并且他还重造那已经死灭的世界,重造音
响的王国,不但为他自己,而且为着人类。这样一种超生和创造的力,只有自然
界里那种无名的、原始的力可以相比。(傅雷)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
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罗曼·罗兰)
师生共同为本文重拟标题,以此将全文思想加以最高程度的提炼,并将板书
补充完整。
四、研讨学习本课要点二:学习文章描写人物外貌的技法
1.导人:我们已深入了贝多芬的内心世界,却仍与他“对面不相识”,他
的相貌如何?文中如何加以刻画?(出示贝多芬画像)
2.要求学生:跳读全文,勾画关于贝多芬的外貌描写的句子,并说说这些
外表的描写反映了贝多芬怎样的内心世界。
教师:概括描写人物外貌的要旨:要以形传神,忌点点俱到,忌“脸谱化”。
3.实践:三分钟人物速写(选取同班同学,描写外貌,三五十字即可,不提
及姓名,文成朗读大家一起猜,同时教师点拨写法得失。)
五、归结全文
1.小组讨论:站在“客人”的角度谈谈此次访问的收获。选派代表概括小组
学习成果。
2.再次聆听《命运交响曲》,深切感悟。
六、作业布置:完成练习册
七、板书设计:
一寸光阴不可轻
48
教后记:雄浑激昂的《命运交响曲》叩击着你的心灵时,你也许想起了贝多芬这
位音乐巨匠——遭遇到命运沉重打击,但他没气馁。生活中,教会学生要
坚强的面对挫折,一贝多芬为榜样。同时可以侧击其他的
一寸光阴不可轻
49
福楼拜家里的星期天
莫泊桑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课文词语丰富,让学生注意积累。
2.学习作者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技巧。
3.体会文中遣词造句准确生动,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让学生默读揣摩,比较几个人物不同的写法。
2.让学生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例如行文顺序、材料剪裁、人物配置等,
都可以从课文中得到启发。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友人间的脉脉温情。
教学重、难点:
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准备:录音机,课文朗读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的星期天是怎样渡过的呢?……想不想知道大作家福楼拜的星
期天是怎样渡过的?请看法国作家莫泊桑写的《福楼拜家和星期天》。
二、听读课文,熟悉文本。
1.听录音朗读。
学生静听,初步感知文章,体会四人形象,学生听后谈感受。
2.学生自读,圈划要点、自制问题卡。
学生朗读,进一步体会四人形象,圈划文章的要点,疑难点,并制作面问题
卡,以备课上讨论解决。
三、熟读课文,分别概括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和左拉的肖像、语言、行动和
性格的特点,并用表格说明。
人物肖像语言动作性格
福楼拜
屠格涅夫
都德
左拉
四、问题探究
一寸光阴不可轻
50
1.学生出示问题卡,统一讨论解决。
2.作者在叙述和描写中间,插入一些抒情和议论,有什么作用?
(有助于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使读者更深刻地认识这四位作家。例如,对
屠格涅夫与福楼拜的会面,作者议论说:“……两人常常是一拍即合,一见面,
两人都不约而同地感到一种与其说是相互理解的愉快,倒不如说是心灵内在的欢
乐。”这里的议论告诉读者,由于屠格涅夫同福楼拜有相同的思想、哲学观点,
共同的趣味、生活和梦想,相同的文学主张、狂热的理想,共同的鉴赏能力与博
学多识,因此早就超出了“相互理解的愉快”,而是“心灵内在的欢乐”,使读者
对两位大作家之间的关系有更深刻的认识。)
3.让学生揣摩课文中人物描写的句子,比较几个人物不同的写法。
作者善于抓住四位作家的性格上的特点,各有侧重地描写他们的肖像、行动
和语言。哪个作家在哪一方面最有特点,就着重写哪一方面。
左拉:最详细具体
都德:较详细
肖像描写福楼拜:略写形成鲜明对比
屠格涅夫:一句话,最简略
1.没有具体铺开写,只是概述了他们的说话内容
语言描写2.描绘了谈话的声调仪态
3.对口才也做了一些评论
福楼拜:全文中心人物,详写
左拉:坐相比较特殊,也较详细
动作描写都德:略写
屠格涅夫:一句话
写作家的肖像、语言、动作,又是为了表现他的性格特点。
4.本文写了四位作家,作者是怎样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
a.按时间顺序来写:
第一个屠格涅夫
过了一会都德注意语言标志
接着左拉
渐渐地人越来越多
b.像舞台剧结构
时间:星期天
地点:福楼拜家(六层楼的一个单身宿舍)
一寸光阴不可轻
51
人物:福楼拜为核心人物,屠格涅夫、都德、左拉逐个登场
主要内容:每个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
人物之间的交流
五、教学小结
六、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练习
七、板书设计:
教后记:要求学生抓住四位作家
在肖像和性格上的特点,各有侧重
地描写他们的肖像、行动和语言。
哪个作家在哪一方面最有特点,就
着重写哪一方面。对四个作家都进
行了肖像描写,写得最详细具体的
是左拉,其次是都德,这两位作家的肖像又形成鲜明的对比。
一寸光阴不可轻
52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积累文言词语“初、见、过、更”等,了解一些文学常识,理解文章内容,
领会文章内容,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品味文章中传神的人物对话。
过程和方法目标:
反复朗读课文直至背诵,复述课文内容,通过提问、训练等方式提高学生的
文言文阅读能力,可进行比较阅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懂得“开卷有益”的道理,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对自
己的成长意义重大;敦促学生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具准备:录音机,朗读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读后感)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
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
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2.教师或请学生进行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
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
1086),字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
三、正课
1.朗读课文(听录音后,学生朗读)
2请学生翻译。(一人译一句)
3.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事。但:只不过。多务:事情多。
孰若:与……相比如何。遂:于是
4.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
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读
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一寸光阴不可轻
53
5.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6.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7.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
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8.提问: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
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
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
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9.提问: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
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
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
他可要刮目相待。
第二课时
一、试背诵全文。
二、复述课文(学生讲讲文章的内容和背景)
三、情节表演(分男女两组,每组三给人,分扮演三个角色)
四、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
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
神态和心理。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三。
2.背诵全文。
3.写写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
六、板书设计:
教后记: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
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
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可分两层:先写孙权
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
“结友而别”。学生能够理解和找到文中的主
旨。
一寸光阴不可轻
54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我也追“星”
活动目标:
1.通过名人故事大家讲、“我心中的‘星”’演讲会、创办“星星小报”
等活动来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并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
力和写作能力。
2.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名人,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追星”现象
加以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本次综合性学习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
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在活动
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并培养自己的语文素养,所以,确立了
本次活动的第一个教学目标;同时,本次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我也追‘星”’,
活动主题的设计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由于贴近学生生活,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通过活动,可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名人,进而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从这一角度,确立本次活动的第二个教学目标。)
活动安排:
1.课时安排:三课时。
2.活动进度表:
①组织学生观看纪录片《霍金与(时间简史)》、姚明参加的NBA篮球比赛(课
余时间)央视网站(www.cctv.com)
②名人故事大家讲(课堂时间)使用www.sohu.corn的搜索引擎
③“我心中的‘星’”演讲会(课堂时间)使用www.sohu.corn的搜索引
擎
④创办“星星小报”(课堂时间)使用www.sohu.corn的搜索引擎
⑤成果展览(课余时间)工作
活动准备:
1.让学生自主选择合作伙伴,组成合作小组,并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及活动
内容给小组命名。
2.围绕活动内容广泛搜集资料,上网查询资料,整理资料。
3.每组准备一个档案袋。
设计思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对世间事物的好奇心,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
兴趣,具有问题意识,这是综合性学习的前提。本设计的第一个环节意在激发学
生的活动兴趣;本次综合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下面“活动过
一寸光阴不可轻
55
程”设计是这次活动的整体构想和过程创意,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和资料的情
况,选择一、两项展开活动;具体活动过程由教师据实际情况安排;每项活动的
评价,教师可根据活动目标制订相应的评价标准,绘成表格。
教学过程:
一、活动兴趣的激发
组织学生观看纪录片《霍金与(时间简史)》、姚明参加的NBA篮球比赛。
二、名人故事大家讲
1.每组每人搜集一个名人的故事,在小组内互讲故事。(提前布置。)
2.每组选出一名讲故事的代表,参加班级比赛。(课余准备。)
3.比赛将评出一、二、三等奖。(课堂完成。)
4.小组将部分参赛的名人故事进行搜集整理、汇编成册。(课余准备。)
(学生在搜集名人故事的过程中,自己无意中会受到名人精神的熏陶。)
三、“我心中的‘星’”演讲会
1.搜集查找众“星”(科学之星、爱国之星、坚强之星、助人之星、影视明
星、体育明星)的资料。(提前布置。)
2.从众“星”中选择一“星”,并围绕这一“星”继续查找相关资料。(课
余准备。)
3.小组成员熟悉资料内容,共同撰写“我心中的‘星”’演讲稿。(课余完
成。)
4.“我心中的‘星’”演讲会以小组为单位,每一小组推荐一名代表上台演
讲。(课堂完成。)
5.以演讲情况、小组合作情况及主题是否鲜明评出一、二、三等奖。(教师
可设计一张评价表,由全体学生参与。)
6.比赛后把演讲稿汇编成册。
(“关注过程”“培养方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精髓”,在活动过程中,应
多关注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及合作意识,切不可盲目去追求活动的“成果”。
初一学生第一次上台演讲,他们可能会紧张,会失误,但只要他们主动积极地投
身其中,即使他们的观点很幼稚,材料很单薄,他们也能体验到“合作与成功”
的喜悦,学到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这将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
四、创办“星星小报”
1.每组设计一张小报,可以用电脑制作,也可以手工制作。(课余准备。)
要求:
(1)每张小报要一个鲜明的主题,并根据主题设置一些有特色的栏目。
(2)内容充实,自己的作品要占三分之二以上。
一寸光阴不可轻
56
(3)版面设计合理、有创意,誊写美观工整。’
2.根据上面的要求,评出一、二、三等奖。(课堂完成。)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人类如果没有创新,那么世界还会发展吗?……培
养学生创造能力,语文老师责无旁贷。本教学环节,意在给学生一个创新的空间。)
五、成果展览
1.每组派出一名代表作评委会成员,组成评委组。(提前布置。)
2.每小组用本次活动编辑的小报、资料集锦、实物和相关的说明,布置一
个有特色的展区。(课余准备。)
3.每小组派2名代表站在自己的展区前,回答评委组提出的问题,对本组
展区的主题设计、环境布置等作简要的解说。(课余进行。)
4.由评委组根据各展区的主题设计、环境布置等给各个展区做出评定,评
出一、二、三等奖。(课后完成。)
六、活动评价
根据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表现的情感和态度,同时也根据小组在各个活动中的
获奖情况,评出最佳合作奖、最佳口语交际能力奖、最佳表现奖、最佳创意奖等
一系列奖项。
(“评价”是课程实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一次活动没有一个比较
公正、科学的评价,那么学生将失去对活动的兴趣,活动目标也会落空,最终会
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负面的影响。本设计中“活动评价”,力争做到以下二点:1.注
重对学生活动态度、过程与方法的评价,而不只看活动的成果;2.坚持让学生
作评价的主人,以改变作为活动主体的学生只能充当被评价的对象,而无法参与
评价的现状。)
七、作文训练
请以“我和名人”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一寸光阴不可轻
57
社戏[来源:Z+xx+]
学习目标:
1、训练朗读和背诵
2、品位景物描写的优美、心理描写的细腻、语言的自然流畅。
3、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教学重难点:
景物描写的优美、心理描写的细腻、语言的自然流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童年:童年是七彩的梦/伴我在床头玩耍/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
海洋里遨游/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现在呵/童
年却是一枚小小的铃铛/不管春与夏、秋与冬/永在我记忆深处/放声歌唱……是
啊,人们回忆往事,总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即使如鲁迅这样的斗士,回
忆起童年往事,笔调也是温馨的。这从我们今天要学的鲁迅的小说〈社戏〉中可
以看出来。(板书课题)
二、了解作者:
鲁迅,原名周树人,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浙江绍兴人,有小说、杂
文、散文、诗歌等,都收在《鲁迅全集》里。1918年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
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又发表了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
花夕拾》。
三、学生朗读课文:
1、了解课文内容。
2、画记并解决自己难以读准、难以了解的字词。
3、标出自己最欣赏的词、句、段。
4、理请文章结构,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5、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段落。
线索:看社戏
(1)看戏前(1--3)--(2)看戏中(4--30)--看戏后(31--40)
四、略读第一部分,明确这一部分的重要性。
1、请三名同学朗读这一部分。
2、第一部分有一个词即写出了平桥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写出了"我"
对平桥村的情感,请同学们把这个词找出来。("乐土")
3、"乐"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方法:班上集体讨论,教师归纳。
(1)"我"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
(2)可以不念〈诗经〉只类难懂的书
(3)可以钓虾、放牛等
4、这一部分与看社戏有什么关系?
提示: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这一部分写"我"随母亲归省在平桥村的生活,意在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
同时简写一些"趣事",为下文详写"看戏"中的趣事作铺垫。
五、小结:(略)
六、作业:
一寸光阴不可轻
58
1、朗读课文,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2、把文中没掌握的字词带拼音写一遍。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略)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看戏之前遇到了什么波折,后来又如何解决的?
明确:三次波折,三次转机。
2、请一名同学读第10自然段,其他同学圈出描写少年朋友们开船动作的
词语,并体味其运用之妙。
明确:(略)
3、结合课后练习,学习"夏夜行船"段,引导学生揣摩情景交融的描写方法
(见教参)
4、请同学默读课文"船头看戏"的段落,思考在作者笔下,"我"所要急切看
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
明确:不好看。
(1)想看-----------------
(2)想看----------------
(3)最怕看---------------
5、既然戏不好看,大家都一致赞成回去。请同学们齐读"月下归船"的段落。
明确:月下归航写了小伙伴们去"偷"罗汉豆的趣事。去时"我"的心情很激
迫,总"以为船慢",而此时"我"和小伙伴们偷豆吃豆,心情无比欢畅。
6、孩子们偷豆时,有一句人物语言很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请同学们找出
来,并思考表现了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阿发,"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的多呢。"这句话足以表现出这群农
家孩子们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天真活泼的性格特征。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文章最后部分是写社戏的余波,其中"六一公公送豆"的情节在文中起什
么作用?
明确:孩子们"偷"了六一公公的豆,第二天他"不料竟非常感激起来",并
又送上一大碗罗汉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老人的宽厚慈爱,热情好客,进一步
说明"我"之所以爱平桥村,正是因为平桥村的人善良可爱。深化主题。
2、讨论文章最后一句话。删去可不可以?为什么?
提示:(1)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我"却有这种感觉?
(2)同学们读这篇小说有什么感受?
(4)文中最后一句话充满着一种怎样的情愫?-
四、布置作业:
1、做课后练习第二题。
2、习作:《童年趣事》。
板书设计:
一寸光阴不可轻
59
17安塞腰鼓
教学目的:
1、整体感悟,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2、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3、学习本文由写实到写意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本文既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
象,又用更多的笔墨写意。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
的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安
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对课文的见解即教学的重点。
教学方法:
1、多媒体助学2、诵读导学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安塞腰鼓是我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民间舞蹈之一。有人这样形容道:
“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
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
劲!”今天我们学习陕北作家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这篇文章,借助作者的生
动描摹,跟着安塞腰鼓的节奏,体会它的气势,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动。
二、研习课文:
(一)首先请大家欣赏全文朗读,在整体感知的同时,根据板书理清作者的写作
思路。
1、看表演片断,听全文朗读(配乐、配画面)。
2、引导学生划分结构层次。
3、划出文中高度概括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的一句话: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
么一股劲!”
(二)讲读,重点突破。
1、过渡:安塞腰鼓是一曲生命与力量的礼赞,为了表现生命挣脱束缚、冲破
羁绊、撞开闭塞的雄浑粗犷的力量,作者十分注意形式与内容的和谐。我们重点
品读其中一个片断,感受作者是怎样造成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排山倒海的气
势,来与所要歌颂的生命的力量相辅相承的。
2、精读第二部分第一层次。
播放范读片断(配乐、配画面),指导朗读,结合具体语境感受分析排比修辞的
表达效果。
(1)问:本文段突出地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种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排比。给人一气呵成之感,语言畅达,节奏感强,有气势,能增强文章的说服
力和感染力。)
(2)请同学朗读本文段的排比句,要求读准重音,读出节奏、气势。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增强气势)
(3)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
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节奏
感强,渲染动感形象)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一寸光阴不可轻
60
(感情充沛,富有感染力)
(4)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
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层
层推进,一气呵成)
(5)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
么一股劲!
(排山倒海,气势磅礴)
小结:本文段使用排比,将安塞腰鼓的力与美推到极致。(配合音乐、看画面
齐声朗读。)
安塞腰鼓不仅带给我们视觉形象上的刺激,更带来思想情感上的震撼。看来
艺术欣赏不仅要察其形,更要重其意。我们再来探究一下作者是如何将写形与写
意结合起来,从不同角度、侧面展示安塞腰鼓的美的。
如骤雨,如旋风,如乱蛙,如火花,如斗虎——这是安塞腰鼓的
“形”;
挣脱了束缚、冲破了羁绊、撞开了闭塞——这是安塞腰鼓的“意”;
“使人想起……使人想起……使人想起……”——联想和想象是联结
“形”与“意”的纽带。
3、小结:作者利用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再现“安塞腰鼓”的恢弘
气势,又运用由写实到写意的艺术描摹手法,揭示了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现在请大家快读文章其他部分,品味精彩语句,说说自己对安塞腰鼓的感受。(解
决课后练习三)
三、布置作业:
自由选择文中某一精彩片段朗读、背诵。
(附)板书设计:
(静)安静的腰鼓
(动)火爆的腰鼓→
(静)寂静的腰鼓
如骤雨、如旋风、如乱蛙、如火花、如斗虎(写实)
使人想起……使人想起……使人想起……(联想和想像)
挣脱了束缚、冲破了羁绊、撞开了闭塞(写意)
设计(B)一、教学目的:
1、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2、学习文章形、神结合的语言。
二、课型设计(品读课)
三、预习要求:1、落实字词,会读会写。2、简单了解作者情况。
四、教学设想: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
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所以教学分为两个板块:感知气势;品味语言。整个
过程又以“朗读”一线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
成教学。
五、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朗读、感知
一寸光阴不可轻
61
1、知内容。自由朗读课文,用“……的安塞腰鼓’对安要塞鼓进行评价。
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内容。
学生各抒己见,可能有如下一些答案:“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
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容
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
受中,使人叹为观止”“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等等。
2、明结构。(师生联读课文)
说明: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大部分。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
体部分,分别从4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这4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
一句话。
学生会很快找出:好一个安塞腰鼓!
明确: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3、寻美点。布置分组朗读,分组进行寻找美点比赛。用“美,你看(听)….”
的句式叙述出来。学生可能有如下答案:
①蓄而待发的后生荚,你看,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梁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
片高梁。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
而安静。
②火烈的舞蹈场面荚,你看,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
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
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
的风姿。
③激越的鼓声美,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
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④击鼓的后生美,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疚速地
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⑤变幻的舞姿荚,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
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第二板块:朗读、品味
1、替换式品读,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析义:所谓替换式品读,就是将文章加工,变为别的形式再读,比较、品味其中
的美。
①让学生齐诵第6段。
②教师示范。
教师将大家刚才读的内容改成了另一种文学样式诗,(幻灯出示所改之诗)
教师范读。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
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学生反复朗读。)
③学生仿照以上形式,加工另外的文章内容。如:
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愈
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
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
④分小组反复替换朗读。
一寸光阴不可轻
62
2、评点式品读,理解文章语言的意蕴美、情味美。
①学生任意寻找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地方朗读3遍,要求用“好,好在”
这一句式进行评点。(可以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各方面进行评点,
说得越多越好。)
②分小组交流。
③汇总意见。
3、整理学生评点。
从用词方面说:
(1)“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呆
呆地”用得好,好在它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安静时安塞腰鼓的状态。
(2)“茂腾腾的后生”“咝溜溜的南风”中的“茂腾腾”“咝溜溜”用得
好,好在叠词的运用使语言亲切富有韵味。
(3)“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
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中反义词用得好,好在它们对比强烈,更能
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从句式上说:
(1)“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中“发狠”“忘‘隋”“没命”
用得好,好在它们语意层层递进,语势步步增强。
(2)“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些短句用得好,好在它们
使文章语句铿锵,气势强劲,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
(3)“但是”与“看”独立成段好,好在它们特别引人注目,自然完成画面
由静到动的急转。
从修辞上说:
(1)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
鼓恢宏磅礴的气势。
(2)“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
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写得好,好
在比喻使对象更加形象具体,从而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
(3)文中的反复用得好,好在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
从写法上说:
(1)“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写得好,好在它使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2)“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写得好,好在“以声写静”,更加突出了鼓
声止后的寂静。
(3)文中开头的静态描写好,好在它为文章后面写动设下铺垫,使文章静中
蕴动,动静结合,充满画面美。
第三板块:练习,学用课文句式、段式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一寸光阴不可轻
63
1、学习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2、理解排比的
修辞手法及其在本文中的作用。
二、课型设计:品读课
三、预习要求
1、落实字词,会读会写。2、上网了解作者和安塞腰鼓的
情况。
四、教学设想
1、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
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生活在成都的现代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
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教这样的文章,
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学生进入角色,教
起来就轻松多了。
2、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
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所以教学分为两个板块:感知气势;品味语言。
整个过程又以“朗读”一线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
到熏陶,完成教学。
3、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凸现学生主体精神,力避教师烦琐讲解,突出
新课程理念。
五、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朗读、感知
(一)知内容。
1、放录像。
安塞腰鼓曾在我国多种大型活动中演出,可把其制成多媒体教学录
像。在正式讲解课文时,放出来,给学生以形象的感受,并调动学生的情
绪。
学生边看录像边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其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2、谈观感。
在学生谈观感时,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适当引导:
一寸光阴不可轻
64
①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
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②它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高度
合谐。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
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③安塞腰鼓的内涵是生命的激昂和渲泻;是羁绊不住的力量;是原始力
量的勃发、喷涌。
3、读课文,作评价。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试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
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内容。
学生各抒己见,可能有如下一些答案:“壮阔”“豪放”“火
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
了,忘情了,没命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每一
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好一个痛快了
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等等。
(二)明结构。
师生联读课文。
说明: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大部分。
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4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
且这4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
学生会很快找出:好一个安塞腰鼓!
明确: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三)寻美点。
分组朗读,进行分组寻找美点比赛。用“美,你看(听)”的句式
叙述出来。
学生可能有如下答案:
①蓄而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梁地。他们朴实
得就像那片高梁。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②火烈的舞蹈场面美,你看,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
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
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
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一寸光阴不可轻
65
③激越的鼓声美,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
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
隆隆,隆隆。
④击鼓的后生美,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
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⑤变幻的舞姿美,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
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
第二板块:朗读、品味
(一)替换式品读,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1、学生齐诵第6段。
2、教师示范。教师将大家刚才读的内容改成了另一种文学样式
——诗,(幻灯出示所改之诗)教师范读。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
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
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学生反复朗读。
3、学生仿照以上形式,加工另外的文章内容。如:
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
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
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
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
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
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
华!
4、分小组反复替换朗读其他段。
(二)评点式品读,理解文章语言的意蕴美、情味美。
1、学生任意寻找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地方朗读3遍,要求用“好,
好在”这一句式进行评点。
可以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各方面进行评点,说得越多
越好。
2、分学习小组交流。
3、学习小组汇报员向全班汇报。
4、教师整理学生评点。
从用词方面说:
(1)“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
句中“呆呆地”用得好,好在它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安静时安塞腰鼓
的状态。
(2)“茂腾腾的后生”“咝溜溜的南风”中的“茂腾腾”“咝溜
溜”用得好,好在叠词的运用使语言亲切富有韵味。
一寸光阴不可轻
66
(3)“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
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中反义词用得好,好在它们对
比强烈,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从句式上说:
(1)“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中“发狠”“忘
情”“没命”用得好,好在它们语意层层递进,语势步步增强。
(2)“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些短句用得好,
好在它们使文章语句铿锵,气势强劲,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
(3)“但是”与“看”独立成段好,好在它们特别引人注目,自然完
成画面由静到动的急转。
从修辞上说:
(1)“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
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
姿”写得好,好在比喻使对象更加形象具体,从而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
的画面。
(2)文中的反复用得好,好在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
(3)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
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句内部的排比:“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句与句之间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
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
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流做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
大彻大悟!”这些排比句使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钱
钻,能表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
从写法上说:
(1)“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
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
的大彻大悟!”写得好,好在它使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增加了文章
的内涵。
(2)“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写得好,好在“以声写静”,更加突
出了鼓声止后的寂静。
(3)文中开头的静态描写好,好在它为文章后面写动设下铺垫,
使文章静中蕴动,动静结合,充满画面美。
(三)自由式美读
1、小结
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锡铭,写出了安塞
腰鼓壮
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表达出作者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
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赞美陕北高原人们粗矿、豪迈、
一寸光阴不可轻
67
开放的性格特征。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
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激越豪壮,增强了文章感人力量。
2、美读
第三板块:练习,学用课文句式、段式。
请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写一段话,描述一个表演场面。(可事先准备一
个表演录象)
一寸光阴不可轻
68
18.竹影教案
一、课前五分钟演讲
二、讲授课文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过竹子吗?在晚上看过竹子吗?在有月光的晚上看过竹子吗?画
过竹子吗?在水泥地上画过竹子吗?在有月光的晚上在水泥地上画过竹子吗?
没有的话,你可要留下遗憾了,不过还好,有人画过,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画得
算是弥补一下,请同学们翻开课本125页,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丰子恺的《竹影》。
(二)读一读
读课文
(三)想一想
1、文章开头交代天气闷热的目的是什么?这让我们想起那篇课文,它的开
头也是写闷热的天气,他们的目的是否相同?给你什么启示?
2、文中写道"大家吃了一惊,立起身来,看见爸爸反背着手立在水门汀旁的
草地上看我们描竹,他明明来得很久了。"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3、爸爸是怎样一个人?
(四)议一议
通过爸爸对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介绍,你认为此二者的区别有哪些?讨论一
下,结合自己的认识,归纳一下。
答:(1)中国画不注意"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
(2)颜色方面:中国画以墨和朱砂为颜料
西洋画则以事物的本来颜色为颜色
归纳:中国画重神似、神韵;西洋画重形似、写实。
补充:中西方在画法方面的基点区别
(1)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
(2)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
(3)中国画人物画不讲解剖学,西洋画人物画很重解剖学。Anatomyforart
students
(艺术解剖学)
(4)中国画不注重背景,西洋画很重背景
(5)中国画题材以自然为主,西洋画题材以人物为主
(五)说一说
好,关于中西方绘画方面的区别,我们就讨论到这里,其余的要在美术课上
学了,我们学习这篇课文,是要学习这篇课文中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这
又让我们想起了上学期我们学习过的一篇文言文《童趣》,能不能记住,好我们
来齐背第二自然段。
同学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现在想起来很有趣味的。跟同学们说一说
《竹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A、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B、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C、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一寸光阴不可轻
69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学习重点: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A、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B、将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写在作业本上。
C、查找有关的丰子恺的资料。
教学设计:
一、展示自己的风采。
(课外积累"惜时"的名句)
二、导语: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幸福的回忆,有美好的向往,当然也会有小
小的烦恼。那么,我们为这仰慕的名人,他们的童年生活你了解吗?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几篇这样的文章,谁能说给大家听一听?(例如:
----------------)
三、信息箱:
请同学们谈谈你对丰子恺的了解。
四、整体感知:(看谁说得棒)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A、你认为哪些字容易读错?给大家提示一下。
B、用简洁的一句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C、课文题为"竹影",它是写景----竹之影呢?还是主要写人物活动?
D、本文除写人物活动外,作者在体文中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中心?
(过渡语)童心童趣是天真烂漫的,月光下的竹影牵动了天真无邪的心,孩
子们在婆娑的竹影中,感受到美,于是,他们开始本能的画画,这一切,被一位
具有深厚艺术功底的基本特征。让我们也来领略一下这种寓教于乐的匠心美。
五、你品味到美了吗?
再次浏览课文,勾画文中你认为最美的语句,并试着说明理由。(分
组合作,每组选代表发言)
(总结)通过大家的细细品味,我们可以发现本文的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
语言,同时借助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把我们带入了孩子们的童稚
活动中,也让我们进入了美的世界------------
六、比较鉴赏(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点)
七、欣赏延伸:
(1)名人与竹:搜集有关画竹的名家或关于竹的名句,名篇。
(2)竹之悟:有人说,竹---每前进一步都要做一个小结;
也有人说,竹----外强内
干。
你认为呢?请你联系实际,说说你的感想。
九、质疑大挑战:
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
(过渡)大家在童年时都做过哪些游戏?(生答)
一寸光阴不可轻
70
其实,你留心一下,你也许进行着一种艺术的创造,也许会有艺术上
的发现,让我们走进童年
十、走进童年:
叙说一下一段童年的往事
要求:用语简洁,尽表现童真、童趣。
(小结)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童心,就能拥有童年般
的快乐;看似平凡的生活美好的,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爱心和一双敏锐的眼睛,你
们就能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无处不在-----------
祝愿全体老师和同学们永远快乐!
一寸光阴不可轻
71
观舞记
学习目标:
1、通过自读欣赏、感受舞蹈、文字和文化的美。
2、领悟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3、了解一些有关印度文化、艺术方面的知识。
学习过程:
一、导入:
许多同学喜爱绘画,喜欢唱歌;也有些同学有乐器或舞蹈方面的特长,具
有一定的艺术鉴赏力。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欣赏一段舞蹈,请同学们说说这是哪
一个国家的(播放一首印度音乐的片段)。
不同国家和地域的音乐、舞蹈能够反映不同的文化风情。比如说我们的邻邦
印度,就一向以其独具特色的歌舞闻名于世。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我们敬爱
的冰心奶奶记叙自己观看印度舞蹈的一篇散文:《观舞记》。
二、初读,整体感知:
在第一遍阅读时,一般采用默读的方法来通读全文,注意整体感知文章的大
意,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现在,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全文,语速稍慢)
想一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请你试着用最简洁的语言说说本文主要
内容,如果能写在笔记本上则更好。
——本文主要是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描绘了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
蹈,也表现了印度舞蹈的美。
本文是怎样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描绘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
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再次阅读文章。在这次阅读时,我们稍稍放慢速度,
拿起笔来,边读边动笔做些圈点勾画:
先给课文标上小节号。(共22小节)
这篇文章的文字非常优美,也有一些生字词,请同学们参考注释自读全文,读的时候用
直线勾画出不懂的词句,可以查找字典、词典;用波浪线勾画出你认为用的好的词语、句
子和段落。
三、研读课文:
1、正音正字。
2、本文描写了印度舞蹈的美,文中哪些语句或语段表现了舞蹈的美?
——第2——6小节
——第13——18小节。
体会这些语段从服饰、姿态、神情、动作等多方面来表现卡拉玛姐妹美妙的
舞蹈。
四、阅读探析:
(找出精彩语句或语段,认真思考)
1、思考题一:
请你从修辞手法、和表现方法等方面思考,简单地说说这些语句好在哪?
——生动的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舞蹈和舞蹈者的姿态,
以及作者的赞叹之情。
——正面描写结合侧面描写,多角度地展示舞姿的美,引发读者的想象和联
想。
一寸光阴不可轻
72
2、考题二:
能否引用文中语句,并加上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舞蹈?或说说印度舞蹈
主要表现些什么内容?
——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可以表现人的生活、思想和感情,也
可以表现自然和其他,一般用音乐伴奏。
——印度舞蹈主要表现神和人的故事,模拟自然界生物的姿态。(在第17、
18节)
3、自读过程中,有没有感到的不理解的语句?
问题一:
为什么第17小节说卡拉玛“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
自己”?
——卡拉玛的舞蹈非常优美,好像“飞动”起来。但是仅有“飞动”是不
够的,还要心灵的完全投入,使自己也成为舞蹈的一部分,身心浑然一体,才
能达到美的境界。
问题二:
第19小节中说:“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
久的文化艺术……”为什么看了她们的舞蹈会体会到她们的文化?你感到印度文
化有什么特点?
(朗读第19小节)
首先,艺术上的交流,能增强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所以,
“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
其次,所有优秀的艺术家,都在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吸取养料,卡拉玛姐妹也
是一样,“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它的食粮的供养”。没有印度悠久文化的熏陶,没
有印度文化历史的内涵,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就不会这样优美动人。
4、多媒体介绍印度宗教及文化概况。
——虽然现在印度属于资本主义国家,但宗教势力极大,所以也有人说印度
是一个宗教国家。印度几乎所有的文化艺术形式、内容也都受此影响,多以表现
宗教为主题。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也同样如此,例如第18小节中提到的莲花、鹿、
孔雀、蛇等动物在印度的宗教中都有其象征意义。所以……
五、练习:
延伸思考一:
引用原文说说,为什么卡拉玛姐妹的舞蹈能那么样地打动人心?
——第19、20小节原文:“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舞蹈、音乐、雕刻、
图画……都如同一条条的大榕树上的树枝,枝枝下垂,入地生根。……还会不断
地给她们以滋润培养的。”
延伸思考二:
这篇文章的文字很优美,值得我们一读再读。能否结合自己的感受或学习生
活体验,说说为什么冰心奶奶能写出这样一篇优美的文章,像卡拉玛姐妹的舞蹈
那样打动人心?
——我个人认为,冰心老人之所以能写出这样一篇优美的文章,首先可能是
她从小就对文学怀有极大的兴趣,观察或写作时能全身心地投入。
其次是她在文学以及其他方面坚持不懈的学习,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吸取了
许多宝贵的养料。
三是由于她的勤奋。从她十几岁开始发表文章到她逝世,一直笔耕不辍,坚
一寸光阴不可轻
73
持写作近八十年。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六、比较阅读:
下面,让我们来阅读当代诗人艾青先生的诗歌《给乌兰诺娃》,这也是作者
在欣赏了一场优美的舞蹈表演后的所思所感。
再读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选段,看看他怎样用语言来描绘音乐的
美。
七、结束语:
同学们,生活和艺术是分不开的,无论我们将来要从事什么职业,即使是与
写作或舞蹈离得很远,也应当时时刻刻注意观察和学习。我们的中华文化和印度
文化一样博大精深,都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一世纪的青年,应
当珍惜、热爱、学习、弘扬这些优秀文化,才可能真正成为一个高素质的现代人,
才可能创造出更优美的现代文明。
八、家庭作业:
1、反复诵读课文。
2、摘抄本文中优美语段,做一点语言积累。
南京四中华晓隽
一寸光阴不可轻
74
20《口技》教案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二学生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
四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是教学目的一、二。
二先帮助学生扫除语言障碍,然后抓住口技人的艺术构思,启发学生的想象,
来复述课文,以了解本文层次清楚的记叙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预习、解题、介绍作者、扫除语言障碍、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复述课文。讲读
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有很多名人,今天我们学习的《口技》就是反映我国古代口技人高
超的艺术才能。
板书课题后,解题、简介作者:
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
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
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
作者林嗣环,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著作
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等。《口技》是他的《〈秋声诗〉
自序》的一部分。
二指导预习
1.查字典,给下面的字注音,并写出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
吠(狗叫)叱(大声责骂)
倾(斜)顷(短时间)
2.认真阅读课文注释,口译课文。
3.思考“思考一、二题”。
三研习新课。
1.教师范读课文。
(提示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停顿、节奏、表情)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字和词的含义。
3.齐读课文。
4.理解课文中的疑难词语。
可让学生先找出文中的疑难词语,然后分组讨论。
应重点理解的词语是:“厅事”、“欠伸”、“呓语”、“屏障”、“侧目”、
“作作索索”、“力拉崩倒”、“齁”、“战战”、“施”、“毕”、“绝”、
“意”、“曳”、“指”、“名”。
5.掌握活用的词
一寸光阴不可轻
75
活用的词是指有些词本只属某一词类,但有时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中,可灵活
用为另一类的词,随着词性功能的临时转化,它们的意义也就相应地发生某种变
化。活用词概念不必从理论上给学生讲,只要学生理解这些词在文中的含义即可。
“妇抚儿乳”中的“乳”是动词,作“喂奶”讲。
“善口技者”中的“善”是动词(原为名词),作“擅长”讲。
“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是动词(原为名词),作“说出”讲。
“会宾客大宴”中的“宴”是动词(原为名词),作“举行宴会”讲。
6.先让学生找出表时间性的词语,并引导学生们掌握它们的不同用法(结合
完成“练习三”)
“一时”,同时。“忽”,“忽然”突然发生。“既而”两事相继发生。“是
时”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少顷”、“俄而”、“未几”,在很短时间内
发生。
7.出示本文古今异义词,由学生比较古今不同含义。
“会”(适逢)“厅事”(大厅、厅堂)“施”(放置)“闻”(听见)“奋”
(卷起)“但”(只)“虽”(即使)“走”(跑)
8.学生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数量的词,比较古今的不同用法,并填上适当的
量词。
一(个)人一(张)桌一(把)椅
一(把)扇一(块)抚尺两(个)儿
百千(个)人百千(条)犬百(只)手
百(条)舌百(张)口
9.讲读课文第一部分(第一段)。
(1)先请学生朗读并翻译,然后师生共同补充订正。
“京中有善口技者”京城里有一个擅长口技的人。善:善于,擅长。者:代
词,代艺人。
“会宾客大宴”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会:副词,恰值,
正好。
“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人坐障中”在客厅的东北角,设置八尺宽的围幕,
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里。于:介词,在。厅事:厅堂、大厅。
“一桌……一抚尺而已”。里面仅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和一块
醒木。“而已”表示“仅有”的语气助词。
“众宾客团坐……无敢哗者”。众多宾客团团围坐在围幕周围,过了一会儿,
只听见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敢大声说话。但:副词,
只,仅。寂然:寂、寂静。然,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哗:喧闹,
声大而杂乱。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内容?
此段写表演前的准备和会场情况。
“善”字贯通全篇,是概括全文题旨的关键性字眼。“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
尺屏障”,交代了口技者表演的场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交代了口
技者表演所用的道具,作者连用了四个“一”字,极力渲染道具简单,以衬托后
面艺人技艺的高超。“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写出表演者表演前听众的反
映。
10.学生熟读,背诵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
一寸光阴不可轻
76
教学要点:
继续研习课文二、三部分。
教学步骤:
一讲读第二部分(2—4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2段
2.学生翻译第2段,然后师生订正。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远远地听见深巷胡同
里狗在叫,接着有一妇人被惊醒,打呵欠,伸懒腰。她丈夫说着梦话。遥:远。
巷:胡同、里弄。吠:狗叫。惊觉:惊吓而醒过来。
“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
醒,絮絮不止”。过了一会儿,小儿子醒了,大声啼哭。丈夫也醒了。妇人拍着
小儿子,给他喂奶,孩子含着奶头还在哭,妇人一边拍着,一边哼着哄他睡觉。
另一个大儿子也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既而:时间副词,表示一事过去不
久又有一事,即不久,过了一会的意思。啼:放声哭。亦:副词,也。前一个“乳”
是动词,作“喂奶”讲。后一个“乳”是名词,奶头。絮絮:连续不断地谈话。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这时候,妇人用手拍小儿子的声音,哼着哄他睡觉的声
音,小儿子含着奶头的啼哭声,大儿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叱骂大儿子的声音,
一齐发出,各种维妙维肖的声响全都有了。当:值,在。是:此,这。叱:大声
呵斥。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绝妙”。全场的宾客没有一
个不伸着颈子,偏着头看,微笑着,默默地赞叹,认为好极了。以为,认为是。
妙绝:“绝”,极,副词,引伸为少有的,没有人能赶得上。
3.提问:在这一段中,作者描写“善口技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
景?
学生口述后,教师归纳:“善口技者”表演了一家人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
先写院外远处深夜犬吠声,这是引起本段后文所写一系列声音的缘由。“便有妇
人惊觉欠伸”,“便”是时间副词,写出由于“犬吠”引起的“惊觉欠伸”,以
“犬吠”到“其夫呓语”表示出声音由远转近,由院外深巷转室内,由大转小。
“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写一会儿后,紧接着发出了儿子醒来的声音,大哭
声音和丈夫被儿子的哭声惊醒的声音。接着因为儿啼而发出的“妇抚儿乳,儿含
乳啼,妇拍而呜之”以及“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的声音。至此,表演出了一
家大小相继醒来,各自发出不同的声音,表现出声音由小转大,由简到繁。“妇
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五种声音一时
齐发,出现了口技表演的第一个高潮。而且各种声音有因果关系。因“犬吠”而
引起妇人“惊觉欠伸”。不久“儿醒,大啼”,而儿大啼引起“夫亦醒”。“妇
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儿呜之”,又引起“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4.指名学生朗读第3段。
5.学生翻译第3段,然后师生订正。
“未几,夫齁有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倒,妇
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没有多久,丈夫的打呼声响起来了,妇人
哄拍小孩的声音也逐渐停止了。隐约听到有老鼠(出来活动),悉悉索索作响。
有盆碗一类东西被打翻,妇人在睡梦中咳嗽。客人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一些,慢慢
地坐端正了。未几,时间副词,没有多久。倾侧:倾斜歪倒。
一寸光阴不可轻
77
6.提问:这一段,作者描写“善口技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景?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善口技者”表演一家人又渐渐进入梦乡的场景。“未
几”这一时间副词,承接上段描写表演的声音高潮,表现出这高潮持续了短暂时
间,“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表演的响声由繁转简,由大转小,由高
潮转入低潮,室内由闹转静。“微闻有鼠作作索索”,进一步表现出室内的静。
全家都已入睡,老鼠才敢出穴活动;室内非常安静,才能听到老鼠动作的声音。
(这是以动衬静)。
7.指名学生朗读第4段。
8.学生翻译第4段,然后师生订正。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忽然有人大喊“起
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地呼喊,妇人也起来大声地呼喊,两个孩子一齐哭了起来。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
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
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
其一处也”。一会,有成百上千的孩子在啼哭,成百上千的狗在狂叫。中间还夹
杂着劈里啪啦的房屋倒塌声,燃烧中的爆炸声,还有呼呼的风声,成百上千种声
音一齐响起来;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拉倒房屋时,人们一齐用力
发出的许许的声音,往外抢夺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一切应该有的声音,没
有听不到的。即使一个人长有一百只手,每一只手长有一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
其中某一方面的情况;即使一个人长着一百张嘴,一张嘴长有一百条舌头,也说
不清其中的一个地方。百千:是虚词,极言其多。作:起,这里是响起来的意思。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无”、“不”两个否定词连用,表肯定。
“于是众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时候,客人
们没有一个不惊惶变色,离开座位,个个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腿直发抖,
几乎都想抢先逃走。“奋”:本义尽全力举起的意思。这里可译成“捋、挽”。
“走”:逃跑。
9.讲析第4段。
在这一自然段,作者描绘了“善口技者”摹拟一场突然性的特大火灾的惊险
场景。
这一场景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表演用火警而引起的人们的惶急纷杂声音(“忽一人大呼……百
千犬吠”)。
“忽”这一副词表现出大呼“火起”的声音来得突然,出人意料,陡地掀起
骇浪险峰,构成了表演的又一巨大波澜。
“夫起大呼……两儿齐哭”,表现出声音由外到内,由少转多,由街坊大呼
“火起”到室内一家人强烈反响。“俄而”表时间短暂,继室内一家大小呼喊啼
哭,远近街邻被惊起,大人骇呼,小儿哭叫,狗也惊吠。三个“百千”表现出声
音繁多杂乱。
第三:火势猛烈的声音(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百千齐作)。
房屋倒塌,火声爆响,风助火势,表音表现出火势的蔓廷、猛烈。
第三层:紧张救火的声响。(又百千求救声……泼水声)。
“中间”、“又夹”等词语的运用,表现出上述许多声音同时发出,突出了失火、
救火的紧急情景,达到了口技表演的又一高潮。接着用“凡所应有……不能名其
一寸光阴不可轻
78
一处也”,这一夸张赞叹语句,以失火、救火作结,衬托出“善口技者”技艺的
高超。
10.指名学生朗读第5段。
11.学生翻译第5段,然后师生共同订正。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
而已。”忽然,(幕中)醒木啪的一响,各种声响完全没有了。撤掉围幕一看,
(里边)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毕:完
全。绝:断,停止。之:代指围幕里边。
12.提问:为什么作者在本文结束再次交代表演者及所用道具?(结合完成
课后“练习二”)。
这样既与第一段呼应,写出表演者凭借进行表演的道具极为简单,突出“善
口技者”的真正本领是全靠一张嘴,衬托了“善口技者”技艺高超。
提问:课文中有哪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精神和动作?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结合完
成课后“练习二”)。
有以下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神情和动作:(1)写口技者表演一家大小从睡梦
中惊醒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表现出
听众专注倾听的神态,深被口技表演所吸引。(2)写口技者表演了一家大小又
进入梦乡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意少舒,稍稍正坐”,衬托出了口技表
演完全控制了听众的情绪。(3)写口技表演失火、救火紧张场景后,写听众反
应的有:“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表现出听众已完
全被带进表演的意外火警的紧张场面中去,忘却了自己在听口技表演,好像身在
火场,惊骇恐惧。这是随着口技者卓越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口技表演
者卓越表演所引起的反应,作者紧密结合口技表演,写出听众的反应随着表演内
容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口技表演深深吸引和感染了听众,衬托出口技者再现生
活的高超能力。另外写听众的反应也使文章内容变得丰富多采。
四练习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2.熟读课文、自选场景背诵(课后背诵全文)。
资料来源:语文出版社主编:黄岳洲《新编中学语文教案》初中第三册
口技
一、学习目的:
1、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正确朗读翻译全文,重点理解表示时间的词语。
4、揣摩语言,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逼真的描写,并注意本文
层次清晰、有条不紊的特点,以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5、通过想象,关键抓住口技表演的艺术构思,深入思考,体会文章的精彩片断。
二、学习步骤
(一)整体感知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模仿各种声音,它是一种流传技艺,是艺
人们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
在中华民族灿烂多姿的表演艺术宝库里,就有这样一颗璀璨明珠——口技。它用
人的声音模仿大自然及人类生活的万事万物,惟妙惟肖,妙不可言。今天我们将
一寸光阴不可轻
79
要学习的《口技》一课,就记叙了古代一位不知其名的口技表演艺术家的一场精
彩的表演。同学们读后一定会有如治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
(二)了解作者、出处。
林嗣环,字铁崖,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初进土。《口技》一文选自《虞
初新志》。
《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以铺写故事记叙人物为中心。全
书20卷,所收多为明末清初访拟传奇故事之作,形式近于搜奇志异,并加评语,
实际上是一部短篇小说集。林嗣环的《口技》一文被收入《虞初新志》。
(三)朗读全文,注意划出不会读、读不准的字,并标上注音。
少
.
顷(shǎo)犬吠
.
(fèi)呓
.
语(yì)夫叱
.
大儿声(chì)夫齁
.
声起(hōu)
意少
.
舒(shāo)中间
.
(jiàn)曳
.
(yè)屋许许
..
(hǔ)声几
.
欲先走(jī)
(四)了解全文大意及结构。
很明显,全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进行记叙的。也就是按“表演前”、“表演中”、
“表演后”来叙事的。
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口技表演的时间、地点以及表演的道具、演出前的气氛。
第二部分:第2、3、4段,描绘口技表演的精彩场面。
第三部分:第5段,写表演结束,再次强调所用道具的简单。
(五)研读第一部分。
1、朗读第1段找出表演的地点、道具、气氛。
2、思考:
①第一段中写表演的场地在“八尺”屏障中,道具为“一桌、一椅、一扇、
一抚尺”,这些数字的运用有何作用?
说明表演地狭小、道具简单,衬托表演者技艺的高超。②“满坐寂然,无敢
哗者”一句说明了什么?参加宴会者无不是京城的名门望族,大富人
家,可表演者一声抚尺,使满坐寂然,无敢哗者”,暗示表演者名声之大,
技艺之高无人不晓,无人不服。
3、注意掌握本段中重点词句。
善:擅长厅事:大厅、客厅施:放置会:恰逢,正赶上但:只闻:听
见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译文:京城里有一个善于表演口技的人。一天,正好碰上有一家大摆酒席请客,
在客厅的东北角上安放了一个八尺宽的围幕,这位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中,
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客人们围坐在一起。
过了一会儿,只听得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六)文章的第2、3、4这三个文段是全文的中心部分,形象而逼真地描述了口
技艺人精心摹拟的复杂而多变的声响,听读这一部分,
1、找出口技人表演了哪三个场景?
(1)第一个场景:梦中惊醒。(夜阑人静,一家人惊醒后的喧闹情景。)
(2)第二场景:渐入梦乡。(一家人闹而复静的情景。)
“纵声”“渐拍渐止”,声音由大而小,“微闻”声音更小,是由大及小,微闻
余响。
(3)第三场景:火起群乱。(深夜失火、救火的情景。)
2、作者按什么顺序描摹的?描摹了哪些声音?
这一部分,作者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描摹,请同学们划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一寸光阴不可轻
80
遥闻……既而……当是时……未几……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①第一个场景的声音从“深巷犬吠”开始.写到屋中四人的不同声音,由远
及近,由小到大;
②第二个场景“夫声起”、“妇梦中咳嗽”说明一家人由醒而睡.声音变
小.尤其通过鼠倾盆器之言来衬托屋内的安静,甚是绝妙。
③第三个场景情形急转,由“一人大呼”到“夫大呼”、“妇大呼”、“两
儿齐哭”再到百千人“大呼”、“儿哭”、“犬吠”,再到各种风火声、救
火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说明声音由少而多、杂,也越来越大.
从三个场面总体来看,声音变化的情形是:小--大--小--大,思路清楚有
序,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体现出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3、这三个文段中,除了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外,还描写了其他方面吗?如果有,
请一一找出来。
三个文段都描写了听众的情绪变化,有“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
以为妙绝”,“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些描写是侧面烘托,在于反衬与赞美艺人技艺高超。
比较第2、3、4段中听众的反应,看看有何不同并加以品味。
第2段中听众的反应是:“伸颈”、“侧目”说明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
笑”、“默叹”表明对表演者的赞赏,观众初入情境,尚能自持;
第3段中写“意少舒,稍稍正坐”,几个字已说明观众已渐渐融入表演情境,开
始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了;
第4段写听众“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恨不得赶紧
逃脱这场火灾,说明已完全进入到表演者创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
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而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
4、小结
以上三个场景,既从正面突出描写了“善”,又从侧面反衬与赞美了艺人之技的
“善”。总之,三个场景的描述,都是先描摹表演的情节内容,再写听众的情绪
变化,其间插入笔者的简要赞语,这种正面描摹与侧面相结合的写法,是本文一
个显著的特点。
整个口技表演是由简单到复杂,由驰缓而渐趋紧张。三个场景,则犹如三个乐章。
既各有不同的“乐”趣,又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文章按表演顺序依次描
述,第一个场景描写四口人五声齐发,形成第一个波澜;第二个场景主要起过渡
作用,承上启下,声情潜伏;最后一个场景是整个表演的高峰,情节发展的高潮。
文章写得波澜叠起,变化万端,动人心魄。
5、这一部分需要重点掌握的字句。
妇抚儿乳
.
(动词,喂奶)手有百指
.
(名词,手指)
儿含乳
.
啼(名词,乳头)不能指
.
其一端(动词,指出)
宾客意
.
少舒
.
:心情;稍微中间
.
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虽
.
人有百手:即使不能名
.
其一处:说出
奋
.
袖出臂:卷起两股
.
战战:大腿
几
.
欲先走
.
:几乎、差点儿;跑
(七)朗读第5段、理解课文结尾一段的作用。
思考:这一段写到“抚尺一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向已。”
似乎与第1段相重复,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一寸光阴不可轻
81
再次写到道具的简单,既与第1段相呼应.更是以侧面反衬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
超让人恍然醒悟,原来一场出神火化的表演完全出自人的口中,而不是借助于其
他繁多的器物。
(八)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1、分析理解:课文除了直接从正面写表演的过程,还有侧面的衬托,哪些地方
是侧面描写?有何作用?
侧面衬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开头和结尾部分对表演道具的交代,二是在表演
过程中观众的神情举止的反应。这样从正面表现,从侧面衬托,生动地表现了口
技表演者出神入化般的表演所带来的巨大艺术魅力。
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几个场面表演中观众的不同神情举止的变化,二
是在首尾两段中对道具和场地气氛的描写。侧面描写从不同角度衬托出表演者的
高超技艺,使文章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了感染力,显得真实可信。
2、揣摩语言,领会主旨。
(1)课文中写犬吠用“遥闻”,写鼠声用“微闻”,有什么好处?“造闻”表
远远地听到之意,营造出小巷幽深、夜黑宁静的氛围,一开始便把人们带入了特
定的生活环境中。“微闻”是指声音轻而慢,从侧面突出房间的寂静。这两个词
用得恰如其分,符合人们在生活中的听觉感受。
(2)课文写小儿“含乳啼”,大儿“絮絮不止”,好在哪里?
准确传神,让人一下子就在脑海里浮现出这幅画面。
(3)文中用了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何作用?
表示突然发生的有“忽”、“忽然”;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的有“一时”;表示
相继发生的有“既而”;表现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的有“是时”,表示过了
很短时间就发生的有“俄而”、“少顷”、“未见”。这些词语运用灵活多变,
准确地反映了表演者在不同情况下制造出的声响种类和听觉效果,表现出其技艺
之高深。
(4)课文第4段中写起火。救火场面,连用五个“百千”,表达效果怎样?
“百千”指多、杂,突出了火情急、火势猛的特点,也渲染出人们的紧张和慌乱。
(九)总结全文。
本文正是这样通过细腻的刻画描写展示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赞扬了口技艺术
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十)完成课后练习。
一熟读课文,根据提示,画出并体会文中描摹音响的语句。
1表现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由醒入睡的过程。
①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由分而合。
②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
2、表现从失火到救火的情形。
①响声大作,由少而多。
②百千齐作,应有尽有。
1、①“遥闻深巷中有犬吠……众妙毕备”,写声音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由分而
合,生动地表现了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的情形。其中“遥闻深巷中犬吠……絮絮不
止”,写深夜的寂静氛围以及一家四口陆续醒来后的各种声音;“当是时……众妙毕备”以排比
的句式,急促的语势,合写五种声音,犹如一部大合唱,使人感到一家四口在静夜的喧闹气
氛。
②“夫声起……妇梦中咳嗽”,写声音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表现了一家人由醒复
一寸光阴不可轻
82
睡的情形。“声起”,写丈夫由醒到睡;“渐拍渐止”,写出拍儿声由大到小的变化,给人一
种轻慢的声感,说明妇人和小儿正慢慢入睡;“微闻”的“微”字,表示声音很弱。老鼠作作
索索声,盆器倾侧声,妇人梦中咳嗽声,都很轻微,衬托了深夜寂静的氛围。
2、“忽一人大呼‘火起’……百千犬吠”,写响声大作,由少而多;“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不能
名其一处也”,写声音百千齐作,应有尽有。逼真地表现了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
灾的情形。先用三个“……大呼”、一个“……齐哭”,继之以三个“百千……”,又加之以“……百千
齐作”“又夹百千……”等句,写发现火情、火势漫延和人们救火的情景;“凡所应有,无所不
有”,以及两组相同的句式“虽人有百手……不能名其一处也”,总写火场的声音之多之杂。极
力渲染火场的紧张气氛,使人感到火情的紧急,火势的猛烈,救火人的慌乱,犹如置身于
救火现场。
二联系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多次描述听众的反应,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
文中三次描述听众的反应:
一是“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伸颈”“侧目”说明宾客听得入
神,被深深吸引,惟恐有所遗漏;“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
写出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此时,听众已经进入口技表演的情
景之中而尚能自持。
二是“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正坐”与“伸颈”“侧目”对照。“稍稍”是“逐渐”“渐渐”的
意思,细致地表现了宾客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渐变过程。说明听众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
已融入口技表演的情景之中而难以自持。
三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写宾客惊慌欲逃的神态、动
作,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绝妙境界,使听众仿佛置身于火场,不禁以假为真,完全
进入口技表演所营造的生活情景之中而不能自持。
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
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2文中前后两次把极简单的道具交代得清清楚楚,这对文章的结构和表现口技表演者的技
艺有什么作用?
从文章的结构上看,前后呼应,使文章的结构完整;同时也从侧面表现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
高超。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会宾客大宴……
会:适逢,正赶上,恰好。宴:举行宴会。
2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但:只。闻:听见。
3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乳:喂奶呜:发出呜呜的声音
4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少:稍微。稍稍:渐渐。
5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虽:即使。名:说出。
6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臂出袖,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股:腿。走:跑。
四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将它们分别填在横线上。然后以这些词语为线索,背诵全文。
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一寸光阴不可轻
83
1表示突然发生:忽忽然
2表示同时发生:一时
3表示相继发生:既而
4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是时
5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俄而少顷未几
(十一)课外练习: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呓
.
语()夫叱
.
大儿声()齁
.
声()
意少
.
舒()曳
.
()屋许许
..
()声几
.
欲先走()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会
.
宾客大宴:2、便有妇人惊觉
..
欠伸:
3、几
.
欲先走:4、虽
.
人有百手:
三、解释下列多义词。
众宾团坐
.
()手有百指
.
()
满坐
.
寂然()不能指
.
其一端()
四、选出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盆器倾侧:盆子、器皿翻倒倾斜。B、会宾客大宴:开会时为宾客摆宴
席。
C、群响毕绝:各种声响都停下了。D、施八尺屏障:安放了一面八尺长的
屏风。
五、对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A、许多宾客相聚而坐。一会儿,但是等到屏障中醒木一拍,全场都静下来,
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B、众多宾客相聚而坐。过了一会,只听到围幕中醒木一拍,全场都静下
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C、众多宾客,团团围坐,过了一会,只听到围幕中醒木一拍,全场都坐
下了,很安静,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D、众多宾客相聚而坐,过了一会,但是听到屏障中抚尺一放下,全场都
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六、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回答问题。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
妇抚儿乳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
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
发,。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
1、这段文字选自课文___作者是___。
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是()
A、口技人坐
.
屏障中满坐
.
寂然B、妇抚儿乳
.
儿含乳
.
啼
C、群响毕
.
绝众妙毕
.
备D、不能名
.
其一处有名
.
无实
3、在上文中横线上填上原文语句,并把它翻译成现代语。
翻译:①
②
一寸光阴不可轻
84
4、从文中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___。
七、课外拓展。
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①,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
且有火急。主人默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
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o,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
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无大患。今论功而请客,曲突徙薪无恩泽,
焦头烂额为上客邪!”主人乃寤而请之。
【注释】突:古代仕旁突起的出烟火口,相当于现在的烟囱。②上行(háng):
上列,指上座。③乡:同“向”,从前。④寤:同‘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傍有积薪
.
:柴草②客谓主人更
.
为曲突:改
③俄而
..
家果失火:不久④不者,且
.
有火患:将要
2、下列句子的意思不合原意的一项是:(B)
A、幸而得息:很侥幸把火熄灭了。
B、余各以功次坐:我们各人论功劳摆座位。。
C、乡使所客之言:从前假使听了那个客人的话。
D、焦头烂额为上客邪?那些头部烧焦、额头灼伤的人反而成了上客吗?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防患于未然,不要等到灾祸临头才去抢救。(要虚心听
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不然将有祸患发生。)
一寸光阴不可轻
85
21.伟大的悲剧
教学目标
1快速默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2理清故事情节,体味关键语句
3激起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颂扬之情,通过默读、重点朗读,体味关键语句,认识人类挑战
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教学设计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感知内容
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
学生默读,复述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出示问题组:
1.本文写了什么内容?哪些细节最让你激动难忘,说给大家听
2.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边读边圈点勾画,然后四人小组互相复述故事
研读课文
1.教师导学
学生朗读课文重点片段,在朗读中深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
2.合作探究
(1)斯科特等探险队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具体表现在那里?
(2)作者为什么给失败者斯科特作传
(3)斯科特一行人探险的意义是什么?
3.小结
作者倾注了他的全部感情来写了这个悲剧,颂扬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
业而献身的从高精神。他们的精神让所有人仰慕,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体验与反思
导学
斯科特等人为人类事业而献身的淙高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学习了这片文章对
你有什么启发?联系生活实际讨论。
作业
积累字词句
写一篇读书笔记.
一寸光阴不可轻
86
伟大的悲剧(学案)
有人说:天上最难的事,是太空旅行;天下最难的事,是叩访南极。千百年来,
南极这个亘古长眠的世界一面向世人裸呈着自己冰肌玉骨、绝世无双的美丽,一
面以其层层冰嶂、酷冷奇寒的肃杀之气凛然回绝了人类无数次好奇的拜访。这充
满神奇色彩的冰雪王国能给予人类什么?人类又想从这荒凉的白色世界获取什
么呢?
南极,是所有爱好探险的人永久的目标。设立在南极南纬90度的科学实验站取
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是为了纪念人类历史上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名科学探
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这两个人都想成为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
英雄。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是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
到达南极,而斯科特队则于1912年1月18日才到达,比阿蒙森队晚了将近五个
星期。最后,阿蒙森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而斯科特等五
名冲击南极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的突然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
在返回的途中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奥地利作家
茨威格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电影胶卷、书信和遗书,发挥他天才的
想象,饱含感情地用文学的笔法,表达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本文节
选了斯科特一行从南极绝望而归以至悲壮覆灭的部分。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
篇文章。
一默读全文,勾画出文中你不熟悉的成语和字词。本文重点掌握以下字词:
拽无垠癫狂凛冽吞噬销蚀羸弱步履告罄角逐
遗孀坚持不懈千辛万苦风餐露宿夜不成眠
精疲力竭闷闷不乐毛骨悚然耀武扬威洋洋得意
怏怏不乐姗姗来迟忧心忡忡疲惫不堪畏缩不前
鲁莽大胆念念有词语无伦次精打细算与其……毋宁
二、在掌握了文中的字词后,第二次默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做到能复述这篇文
章。复述文章要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文章的写作线索,从本文来看,作者是以时间顺序为线索,那么,
在复述的过程中,就可以遵循时间先后,有条不紊地进行复述,而不至于造
成语无伦次的局面。
2、抓住文章内容的关键环节。明确了作者的写作线索后,还要弄清在作者
叙述的这段时间内,发生了那些事情,从1912年1月16日到11月12日,
要抓住每一阶段的典型事例。
这篇文章的主要事例大致有:热情高涨地奔向极点——极点惊现挪威国旗—
—心情无比沮丧失望——履行冷酷无情的职责——归途遇上暴风雪——遭遇
疲惫、冻伤和饥饿——艾文斯精神失常而死去——燃料越来越少——奥茨英
勇地走进暴风雪——3月29日三人静候死神来临——斯科特记日记直到生命
最后一息——10月29日救援者发现他们的尸体和遗物。
3、描述激动难忘的细节。看看文中那些细节最令你感动,最令你难忘,反
复地阅读这几段,在复述的过程中作一些较详细的描述。可以使你的复述更
加精彩。
三、第三次默读课文,找出文中令你感动的语句,作一些品评。
文章一开始就有许多精彩的描写,很好地体现了探险队员们的心情由希望到失望
一寸光阴不可轻
87
的过程。开头一系列的动作描写体现出队员们胜利在望的心情,宿愿就要成为现
实,多年的梦想即将成真,他们将迎来多么激动人心的时刻,此时他们简直无法
抑制内心的激动与喜悦,欢乐的潮水即将涌出,“因为现在再也不可能达不到目
的地了,为人类所作的决定性的业绩几乎已经完成。”双重否定更加坚定了他们
的信心,读者的心潮也随之澎湃,与他们共同期待着那激动人心的一刻。然而随
着那黑色旗帜的出现,他们的热情刚刚涌出就被凝成了坚冰,仅管不愿面对但每
一个人都无比清醒地意识到挪威人已捷足先登,这是铁一样残酷的事实,他们的
情绪落到了冰点。
“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
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历尽
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
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在这里,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达了
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
但事实上作者本人并不这么认为,理由是,作者为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作传,本身
就说明作者不同意“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的观点。
“他们在那里发现的惟一不寻常的东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
的对手造成的,那就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挪威国旗耀武扬威、
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作者在这里用了泥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的是斯科特和伙伴的心情。此时,在痛
苦万分的斯科特眼中,风中飘扬的挪威国旗就是他的对手,胜利者阿蒙森似乎站
在那里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这真是“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
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英国人普遍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实、守信,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这
种文化传统熏陶下的斯科特,不能不接受这项为他人的业绩作证的任务。正因为
他的这一行为,其人格才显得无比的高尚,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对他怎么办?把他抛弃在这没有生命的冰原上?不。可是另一方面,他们又必须
毫不迟疑地迅速赶到下一个贮藏点,要不然……从日记里看不出斯科特究竟打算
怎么办。”
驱使他们带上挨文思的是人性亲情友情,驱使他们抛弃挨文思的是生存,的确,
一切在生存面前显得那么苍白,在离死神咫尺之遥的地方,生的愿望是多么强烈,
然而多年的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又使他们无法作出残忍的抉择,在这段文字中,
作者将取和舍的关系表达得十分透彻,他们除了承受巨大的身理痛苦之外,还要
面对巨大的精神压力。
“但是谁也不敢说一句阻拦他的话,也没有一个人敢伸出手去向他握别。他们大
家只是怀着敬畏的心情感觉到:劳伦斯·奥茨这个英国皇家禁卫军的骑兵上尉正
像一个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
和埃文思一样,又一名同伴要离开他们,虽然身体的负担将有所减轻,但心
灵的负担却日益加重,惶恐惊惧再加上亲人离取的撕心裂肺的痛苦。所不同
的是,这次面对同伴的离去,他们多了一份镇定,一份钦佩,没有人伸出手,
是不愿看到又一个朋友的离去,还是不敢面对那双坦然的眼睛?总之,奥茨
走了,虽在死寂无声的南极,但他的离去在每个人的内心留下沉重的回响。
“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
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
一寸光阴不可轻
88
联系上下文看,“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斯科特在离开世界前心中回忆的美好
的往事和他对遥远祖国、亲人和朋友的怀想,它们与显示的严酷形成了鲜明
的对照。海市蜃楼是美好的,却是根本无法实现的。这样写更加突出了悲剧
效果,给人心灵的冲击。
“最后一篇日记是他用已经冻伤的手指哆哆嗦嗦写下的愿望:请把这本日记送到
我的妻子手中!但他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划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
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
一个鲜活的生命消失是可怕的,但更可怕的是一个人清楚地知道生命正在离
他远去,死神正一步步地逼近。而且还是在极度的孤独中面对死亡。在最后
的日子里,斯科特承受着普通人难以想象的痛苦,他将永远不能见到家人,
但他的勇气也是惊人的,“悲伤”又坚决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而斯科特却能
勇敢的面对现实,写上我的遗孀这几个触目惊心的字。
“发现英雄们的尸体已冻僵在睡袋里,死去的斯科特还像亲兄弟似的搂着威
尔逊。”
没有人知道他们临死之前真正想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但是从保留到最后
的动作可以看出他们不是死在心灵的沙漠之中,伴随他们到达天国的还有人
与人之间的关怀和爱心,在冷如冰窟的南极,这是他们唯一感受到的温暖,
带着这样的情感,相信他们在通往天堂的途中不会寂寞。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
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高的赞誉,意思是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
然失败了,他的肉体倒下了,但是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的崇高。有价
值的、美的毁灭当然是伟大的悲剧。这话在全文中可作为主旨句,起点题的作用。
最后让我们来讨论几个问题:
1.茨威格为何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书写着悲
壮的一幕?
这可以从课文的最后两句话中找到答案:“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
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
伟大的悲剧。”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想到的决不主要是事业的成功者,
而是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而悲剧,往往拥有着巨大的震
撼力。按照这个标准,茨威格当然认为给斯科特作传会更有意义,会给人长久的
思考。
2.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具体表现在课文的哪
些地方
首先是诚信,有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斯科特一行在与阿蒙森的竞争中失败了,
但他们勇于承认失败,并愿意“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
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如果将此事至于一个人爱耍赖,不守信用的人
面前,结果如何,可想而知
坚毅,执着,为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概。在删节部分对斯科特的这一性格特点有
充分的交代:
从照片上看,他的脸同成千上万的英国人一样,冷峻、刚毅。脸部没有表情,仿
佛肌肉被内在的力量凝住了似的。青灰色的眼睛,闭得紧紧的嘴巴。面容上没有
任何浪漫主义的线条和一丝轻松愉快的色彩,只看到他的意志和考虑世界实际的
思想。
一寸光阴不可轻
89
他出征到过印度,政府过许多星罗棋布的岛屿,他随同殖民者到过非洲,参加过
无数次世界性的战役。但不论到哪里,他都是一副同样冷冰冰的,矜持的面孔,
带着同样刚强的毅力和集体意识。
课文中,写他们想到自己所进行的探险是人类的不朽事业,就有了超人的力量。
事实上,没有对探险的执著、超人的力量和勇气,是不可能从事这项事业的。而
当他们在归途中与死亡抗争,一个个倒毙时,没有一个孬种,都是响当当的汉子,
活得明白,死得悲壮。
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探险需要团结协作精神,在关键的时刻为了保护同伴,有
时要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一点斯科特和他的队员都做到了。
无私的爱。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息,考虑的不是一己之利,心中惦记的始终是
别人:朋友、同伴、妻小,还有他的祖国和人民。他最后的遗书不是为死后的沽
名钓誉,而完全是爱的真情流露;信写得如此镇静,丝毫不像一个行将离世的人!
斯科特是怀着一种热烈的爱而没有丝毫的恨离开了那个冰冷的世界。
3.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何在?
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课文颂
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
义精神,作者描绘的五个探险者,是英国的英雄,也是全人类的英雄,让所
有人仰慕。
一寸光阴不可轻
90
22.在沙漠中心
圣埃克絮佩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理解运用“真谛”“芸芸众生”等词语;
2、对“冒险”一词的新认识;
3、体会幽默自嘲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4、抓住作者对人物心里的描写,学习沉着冷静的思考方法。
情感与德育:5、学习处变不惊的心里承受能力。
[教学重点]:
深刻领会“我”战胜死神的方法与勇气。
[教学难点]:
心里变化的句子和心里变化的原因。
[教学方法]:
讨论法分析法练习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增加语言积累。2)培养学生快速月的课文的能力
方法指导
练习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美容要点,理清任务思路,感
受其心理活动,利用合作的
一、新课导入
1、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在90几年的一个寒冷深夜里,有一艘叫泰坦尼克
号的豪华大油轮,途经大西洋的时候,因为夜晚视线的模糊,轮船撞到一座巨大
的冰山上,这艘坐着几千名的游客的大轮船,当时出现了怎样惊心动魄的场景
呢?请看大屏幕……(播放影片《泰坦尼克号》片断)
思考:片断中人们争先恐后逃亡的目的是什么?
(引出“生命”主题)
2.探险,是充满危险的活动,当那些勇敢的探险者们身陷困境、面对死亡
的威胁时,他们的内心有着怎样的感受?他们是否也有常人一样的恐惧?是什么
使他们对探险那样着迷?让我们走进探险家的心灵世界,去感受他们的情怀。
二、指导自学:
(一)、知识积累
1.本文节选自《人类的大地》,作者是法(国家)作家圣埃克絮佩里(人名),
其代表作有《夜航》《空军飞行员》《小王子》等。
1.圣艾克絮佩里,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是优秀的飞行员,法国航
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同时他又是一位出色的作家,他把自己的飞行体验,对生
活的热爱,对人类、对世界的思考写入作品,为人类展现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
人们评价他有飞行员的勇气,诗人的气质,儿童的纯真,思想家的深度。
2.快速阅读课文,勾画词语积累。
乙醚(mí)虫豸(zhì)硌(gè)犁铧(lí)(huá)脐带(qí)真
谛(dì)噎(yè)筛糠(shāi)(kāng)比喻失败之后重新恢复势力。()
形容死得有价值、有意义。()佛教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一般也用来指众多
一寸光阴不可轻
91
的平常人。(芸芸众生)比喻因惊吓或受冻而身体发抖。(筛糠)
3.请一位学生叙述故事内容
(二)、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要根据要求,抓住内容要点,抓住关键字词句段,默读课文,不重
读不回读。回答
1、在沙漠中心,“我”遭遇了哪些痛苦与煎熬?2、面对这些痛苦,作者心
情发生怎样的变化?(先找出表达作者心情的句子)
教师预设:(干渴疲惫孤立无援环境恶劣物资匮乏)
1)痛苦与煎熬:⑴因血液缺水而循环不畅,寒气逼人,干渴。⑵寒风越刮
越猛,吹得他团团转。⑶感到呼吸困难。⑷找不到任何水源,连露水也没有。⑸
走了很远的路,却没有脱离困境。⑹身体虚弱并产生幻觉。⑺沙漠里白天炽热,
夜晚寒风侵袭。……
2)心情变化:痛苦——绝望——平静——乐观学生找出这些句子读
一读
(1)学生1:表达作者心情痛苦的句子
第①个自然节:我的血液因缺水而循环不畅,寒气逼人,但这不只是夜晚的
寒冷,我的牙床冻得格格作响,身子也斗得像筛糠似的。
第②个自然节:不管是躺着还是站着我都••屠刀就在我的头上。
第⑤个自然节:冻死的想法让我难受••我不喜欢像奴隶那样忍受鞭打。第⑨
个自然节:我的喉咙发紧,这不是个好兆头。
学生2:表达作者心情绝望的句子
第④个自然节:这不是寒冷,是别的原因,是我的大限到了。
第11个自然节:永别了,你们这些我曾经爱过的人。
学生3:表达作者心情平静的句子
第⑩个自然节:我感到,有一股图像的激流把我带到一个宁静的梦里,在大
海深处,江河就平静了。
(2)很幸运,最后他们俩遇上商队获救了。
学生4:表达作者心情乐观的句子
第17个自然节:我在工作中是幸福的。
第18个自然节:我没有一点儿遗憾。
第21个自然节:我们应该继续走下去。
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的赏析,我们看到了在作者痛苦与绝望中,变得平静、
乐观,重新充满生的渴望。于是,他对同伴说:“上路吧,普雷沃!我们的喉咙
还没有噎住:我们应该继续走下去。”这句话中哪两个词语最能体现作者求生的
渴望?(上路继续)所以朗读是我们要重重的读,来表达作者这份坚定,一刻
也不会卸下的精神。很幸运,最后他们俩遇上商队获救了。他曾写过这样一段精
彩的文字,让我们一起朗读“飞行员用飞机这个工具,------是迷失在冰天雪地、
沙漠荒野后看到的亲切的人。”一段
(三)、练习:《新思维》“积累与运用“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品味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积累文中好的语言;体味生命的意义,
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
指导自学:
一、品味语言,体悟情感
一寸光阴不可轻
92
自学指导:本文不仅是一篇真实感人的文章,而且语言也十分优美,富有表
现力,现在请大家跳读课文,并思考:
1、你认为心理描写最成功的句子是?
2、你认为最富有哲理的句子是?
3、你认为感触最深的句子是?
(先找出,读一读、品一品,并说说其妙处。
学生读课文后指名学生回答思考1.心理描写成功的句子:
①我跑不动了,我再也没有力气了,我逃不出凶手的鹰爪……(被陷沙漠的
痛苦,无奈与茫然)②我从前从不怕冷,而现在却感到自己要冻死了,干渴产生
的反应多奇怪啊!(极度寒冷与缺水中,我失望、痛苦)③于是,我忘了埋在沙
子里的躯体。我不再动弹,永远都不会感到痛苦。(濒临死亡的平静)
指名学生回答思考2、富有哲理的句子:
①我们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春天,我们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一片福地,
我们在群星中寻找自己的真理。(黎明相对于黑暗,比喻飞行中的发现,这与农
民盼望春天来临一样,有春种才有秋收。飞行途中有“中途站”的补给,才能到
达终点的希望,所以中途站对于飞行员来说是福地。)
②我没有一点儿遗憾,我奋斗过,但我失败了……海风了。我从事的是危险
的工作,经常面对的是失败的痛苦和死亡的威胁,但我无怨无悔,只要我奋斗过,
也死得其所,死而无憾。
指名学生回答思考3、感触最深的句子:
①我感觉平静,一种超越了任何希望的平静,我身不由己地踏上……还不是
很不幸。(虽死面对死亡,作者却能坦然面对(没有恐惧),反而说还不是很不
幸,可见其大无畏的精神,可见是我们遇到挫折与失败,要像作者一样,坚强地
面对。)
②不管怎么说,上天待我不薄,如果我能回去,我还会重来。(永不放弃,
孜孜以求事业的精神)
③我需要生活,在城市里,已经没有人的生活了。(我的生活是与生命、事
业、责任、勇气、信念等紧密相连的,而城市的人的生活是指庸碌了,没有追求
了,没有追求的平常人生活。)
二、体验感悟:
1、学了本文,我们还可以得到哪些启示:①应该有战胜困难的信心。②身
处逆境应该看到生活的希望。③困境中应该有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④生命的
价值在于发现。⑤人生的意义在于对生活、对他人的一种责任。
2、你想对圣埃克絮佩里说些什么呢?
(如果你是他,你会怎么选择自己的人生?)让我们明白了生命的意义在于
乐观、责任、友爱、追求。(板书)
即使处在沙漠的中心,
也要为自己点一盏温暖的心灯!
3、老师朗读老师想说的话——《寄往天堂的信——写给圣埃克絮佩里》
寄往天堂的信
——写给圣埃克絮佩里
亲爱的小王子:
晚上好!
请允许我用“小王子”来称呼你。尽管你还活着的话,现在应该有100多岁
一寸光阴不可轻
93
了。我喜欢你写的童话,在我的心里,你永远是一个纯真可爱的小王子。
这个有风的夜晚,我推开窗户,看到一片田野和满是星星的夜空。这是一片
你曾经夜夜飞行的星空,是你在寒冷的沙漠中心,望见的温暖星空。那颗最亮的
星星,是否还记得你受过的苦难,你流过的泪水?
你身处荒芜的沙漠,依然想象着自己的童话故事。你说:“在城市里已经没
有人的生活。”你是憎恨都市生活的尔虞我诈吧?你厌倦了世俗,你感受到自己
的格格不入,感受到自己的脆弱与无助。所以,你选择了孤傲地飞行,尽管在那
个年代,这是如此冒险的事。我也曾像你一样在偌大的城市,找不到一个温馨的
角落。那个时候,广阔繁华的城市,在我眼中,也只是一片荒凉的沙漠。在梦想
与现实的缝隙间,我也迷茫过,挣扎过。十年寒窗的艰辛,高考志愿的落败,生
活中的诸多不顺……可是我现在想想,我所经历的一切,在你的苦难面前,又算
什么呢?你的飞机坠毁在沙漠,你在寒冷的沙漠中心承受了如此强大的绝望。可
是你没有退缩。你持着坚定的信念,跋涉在每一寸都充满痛苦的茫茫之路。
我想你一定也如我一样,对自己所选择的事业有过犹豫、徘徊。可是你把这
个事业坚持到了最后,你把生命都献给了它。我也有过忧虑,想过什么时候我只
能放弃,只能离开我所热爱的讲台。在很多人眼里,讲台只是再普通不过的地方,
它没有醉人的金钱,没有明艳的鲜花,但它却是我的生命,我的全部。这是他人
无法理解的,甚至是有人觉得可笑的。但不管这条路有多难走,我都应该像你一
样的坚定,就算一颗心干枯得挤不出了眼泪,我也要像你一样,让心中的热爱,
站立成不倒的树。只要一缕海风,便能吹走所有的忧伤……
有人认为你就像一个脆弱而忧伤的孩子,你天真地维持着一个乌托邦式的理
想。可谁能理解,你需要拥有一颗怎样的心灵,才能把高空的荒凉与孤独,阅读
成心中的美丽童话!天空因为有你而更加广袤,更显深刻。如今,人们可以如此
轻易就能把天涯变成咫尺,全是因为有了像你一样的飞行员对航天事业的执着
付出。你的飞机已然消失在风中,但是你的灵魂依然如空中的云,轻轻飘逸,飘
逸成最美的风景。
亲爱的小王子,你在天堂里过得好吗?天堂是不是像你的童话世界,那样纯
净美好?我想你一定亲眼看见了“一所美丽的粉红色砖墙的小房子,窗上爬着天
竺葵,屋顶上还有鸽子……”我要告诉你,地球上,有许多的目光在仰望你。我
把我对你的敬佩与祝福寄给了那朵最亮的星星,你看到了吧?
我的生活还在继续。也许前方还有很多的困难,但是我不怕。因为你让我读
懂了生命的意义,读懂了爱与责任。无论身处何方,就算身陷沙漠中央,我也要
像你一样永不放弃,像你一样为自己点亮一盏温暖的心灯,照亮前进的方向!
夜深了,希望我们在不同的世界里,都能做个好梦。我想乘着月亮船,满载
着星光,漫游在你晶莹的童话世界。明早醒来,我会带着美好的心情去教室。那
被风吹过的走廊里,肯定又会有学生拍着我的肩膀,说:“帅哥,你早!”
你的读者陈德清XXXX年3月19日夜
三、质疑探究,理解关键句
合作学习
1、“我的血液因缺水而循不不畅,寒气逼人,但这不只是夜晚的寒冷。”
沙漠夜晚的低温和严重的缺水使作者感到寒冷难耐,死亡的危险更让作者感
到绝望,这是作者所面临的危险的真实写照。
2、“寒风就像平原上的骑兵向我直冲过来,我只好团团转以躲避它的来犯。”
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沙漠的恶劣环境和作者的感受,语
一寸光阴不可轻
94
气并不沉重,反而有些风趣,表现了作者镇定乐观的精神。
3、“我们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春天,我们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一片福地,
我们在群星中寻找自己的真理。”
宝贵的露水在黎明才有,黎明代表着生的希望,所以作者说期待黎明就像农
人期待充满希望的春天;中途站维系着飞行员的生命,所以作者说期待中途站就
像期待福地。这两句话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群星”代表大自然,“在群星
中寻找真理”就是在同自然的搏斗中实现生命的价值。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自己
的追求的自豪。
4、“我没有一点儿遗憾。我奋斗过,但我失败了,这对从事我们这个行业的
人来说也很平常。不过,我总算是呼吸过海风了。”
作者认为自己从事的职业是有意义的,他实现了人生的价值,没有使生命虚
度,所以即使失败,甚至牺牲生命,他也无怨无悔。
四、总结:最后我想对大家说,现在你们还在温馨的教室里,或许还感受不
到生活的艰辛,但是以后你们会经历种种困难。但不管怎样,都要像课文的结尾
所写的那样:我们要继续走下去。即使身处沙漠中心,希望你们也不要忘了给自
己点一盏心灯。只要心还亮着,世界就是明亮的!
五、课堂练习:完成《新思维》阅读训练。六、课外作业:写一篇读后感
课堂构思与教学反思
这堂课大致流畅地展现了自己的教学设计,也达到了教学意图,细节方面也
落实到位。
一、突出课堂的丰富性
丰富性一直是我课堂的追求方向。但追求丰富的同时,如果不理顺思路,有
可能会带来条理紊乱的后果。所以在步骤的设计,费了一些心思,还好结果是令
自己满意的,每个环节的串联是顺畅的,而且也达到了步步深入的效果。在每个
环节的衔接上,没有遇到一点磕绊,可以说是一气呵成。
二、追求课堂的深度感
这堂课容易上得很“说教”。所以在主题的挖掘上,我希望能深刻一些,最
后以“以乐观、责任、执着、坚强、信念等来点燃生命之灯”的主题、以及“生
与死”问题的探究,来提高文本的深度。
三、教学反思:本文运用遇险的环境描写,临死前的心理描写,七年级的学
生亲身感悟得比较少,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把握句子含义的环节不够理想。
一寸光阴不可轻
95
23.《登上地球之巅》
主要内容:
《登上地球之巅》
《真正的英雄》
学习重点:
《登上地球之巅》
1、速读课文,复述主要内容。
2、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思想,树立探索自然奥秘的豪情壮志。
《真正的英雄》
1、了解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失事是世界航天史上的巨大悲剧。
2、感知人类最为闪光的品质——百折不挠地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认识到——
整个人类前进的历史是与一切艰难险阻斗争的历史。
知识讲解:
一、基础知识
1、正确朗读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
耸立sǒng砭骨biān崔巍cuīwēi匍匐púfú阴霾mái余暇
xiá
2、辨别下列词语的读音和形体的异同。
缭绕——缠绕斩钉截铁——锲而不舍养精蓄锐——齐心协
力
阴霾——阴晦梦寐以求——孜孜不倦迫不及待——难以弥补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履践:践踏。
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
阴霾:本文指一种压抑、沉闷的气氛。
侵袭:侵入和袭击。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寄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情上。
哀思:悲哀思念的感情。
二、重点分析
1、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
作。1960年,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地了解了许多感人
故事,本文就选自他的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
2、阅读课文,试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5月24日上午9时,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向珠峰
最后380米高度冲击。他们艰难地向前行进着。两个多小时后,著名的“第二台
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他们冒着严寒,花了五个多小时,用搭人梯的方式,爬
上了“第二台阶”。这时,队员们又得面对黑夜的挑战。他们借着雪夜的反光,
一步一步地前进。由于前面用时过多,氧气已经不多了,他们又受到缺氧的严重
威胁。反应最强烈的是刘连满,他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了。为了争取时间,大
家决定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突击登顶。
严重缺氧的刘连满躺着休息,开始进入半昏迷状态。他冒着生命危险,决定把自
己不多的氧气留给登山的,并留下了一封感人的短信。此时,三位登山队员
一寸光阴不可轻
96
正搏斗在前进的道路上。他们借着星光和雪光,辨认路途,艰难地匍匐前进。到
8830米时,氧气全部用完,他们果断地抛掉空氧气筒,开始了艰难而危险的
无氧攀登。他们的四肢更加沉重,行动更加迟缓,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要用半
个多小时。凌晨,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坡攀上世
界最高峰的创举。
3、登顶过程中对生命构成极大威胁的三大困难是什么?
寒冷、黑夜和缺氧。
登山英雄是靠的什么来克服上述困难的?
靠意志、毅力、团结合作和牺牲精神。
4、1986年1月28日上午美国东部标准时间11点38分,美国“挑战者”号航
天飞机在升空约1分12秒后突然爆炸,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爆炸后,飞
机变成熊熊燃烧的巨大火球,拖着长蛇般的然后分叉的火焰和黄白色浓烟坠入大
西洋中。
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当晚即向全国发表了电视讲话,对罹(lí)难的英雄表示哀
悼,并决心继续对宇宙进行探索。1月31日,休斯敦航天中心举行隆重的追悼
大会,里根总统在会上发表了声情并茂的演讲。课文就是这次演讲的演讲词。
5、这篇演讲词的主要内容是:哀悼罹难的航天勇士,颂扬人类的探索精神,号
召人们化悲痛为力量,踏着先烈开辟的道路,继续进行太空探索。演讲词体现了
人类最闪光的品质——百折不挠地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
6、全文的感情脉络是怎样的?
前半部分主要是抒发悲痛心情,后半部分则主要表达力量(前后为悲痛和力量)。
这两种感情水乳交融:全篇演讲词给人的整体情绪是悲痛,但在总统言辞的感召
下,全民的悲痛转化成了一种无形的力量。
7、文章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总——分——总。
第一段(1——4节)表达深深的哀痛和对英雄的赞颂。
第二段(5——13节)分别追忆几位献身的英雄,要人民永远记住这些“真正的
美国英雄”。
第三段(14——21节)号召人民化悲痛为力量,继承英雄未竟的事业,继续向
太空进军。
8、你怎样看待演讲者的姿态和角色定位?
演讲者有着双重身份,一是代表全国人民的总统,要代表人民说话,要赋予演讲
以普遍的意义;二是作为人民中的一员,与人民一道,共同仰视这些真正的英雄。
巩固训练
1、找出下列各组中注音或书写的错误,并在横线上订正。
A.刺入骨髓销耗巨大阴霾毙日砭骨biān________
B.难以弥补斩钉戳铁养经蓄锐耸立sǒng________
C.梦寐以求孜孜不卷迫不急待匍匐púfú________
D.钢毅不屈步履艰难契而不舍余暇xiá________
2、对下列各句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山严重缺氧,他们感到眼花、气喘、无力。(排比)
B.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夸张)
一寸光阴不可轻
97
C.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死神正在悄悄地走来。(比喻、
拟人)
D.阴霾笼罩着整个的国家。(夸张)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这次学习,使我们的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
B.他那崇高的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C.他的家乡是江苏省南京市人。
D.会谈就互相感兴趣的问题广泛交换了意见。
4、《登上地球之巅》写了三个队员最终从北路登上了世界最高峰。你如何看待
这种胜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登顶过程中,很多困难对生命构成了威胁,作者着意描写了哪些困难?你如
何看待这些困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课文中有许多景物描写的句子,请举出几例,并说说它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迁移阅读
一次难忘的远征
学生会发起了自行车远征的活动,同学们闻讯,纷纷报名。
“这可不是什么好差事。”父母听说后,急忙劝阻我们。我们却用老师
的话来回答:“依靠自己的能力,达到自己的目的,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夜里,我们出发了。我们骑出繁华的城市,进入了那深沉的黑色世界。
没有月亮,没有星星,没有灯光,只有夏夜的蛙噪声和轻轻的车轮转动的声音。
“鸟鸣山更幽”,这一阵阵的蛙鸣,更给此刻增添了诗情画意。
正当我们深深陶醉在夜色沉沉的山野中的时候,突然发生了一件事,令
我们至今心有余悸。一辆亮着头灯的大卡车从我们后面驶过来,司机似乎没有发
现前面有人,速度丝毫未减,一刹那呼啸而过,几乎没有我们的容身之地了。几
个骑车技术稍差的同学险些被卡车带起的疾风掀倒。我们不得不停下来。老师风
趣地说:“在城里,汽车怕行人;在这里,行人怕汽车。大家小心点吧,苦头还
在后面哪。”
整整骑了二十四个小时,我们才在一所山根小学停了下来。
第二天清早,我们进山了。啊,那红色的天体洒下万道光辉,照耀在我
们身上,如同用清泉沐浴,舒畅极了!看远山,一片翠绿。日光下彻,直入山谷,
红与绿交织着,主宰着,幽邃极了。清风遥遥,薄雾袅袅,大家有说有笑,好个
欢快的旅行啊!
中午,红色的天体变成了一片白光。大地贪婪地吸收着太阳发出的热量,
变成了一个大蒸笼。我们骑着,骑着,一样的山,一样的树,可我们已无心欣赏。
水喝光了,嗓子里冒着烟。汗流尽了,身上散发着难闻的气味。没有人说话,没
一寸光阴不可轻
98
有人笑,现在唾沫也是极宝贵的了。我们理解了老师的话,苦,真苦啊。然而苦
在心里,没有人说出来。大家的眼睛依然是闪亮的,依然充满希望的光
芒。
蝉唱起了歌,它们吸完了树的汁水,它们高兴了。它们的这种生活有什
么意义呢?实在无聊!我按了一下车铃,那铃声竟这样清脆,它传进了山谷,
发出了回声,冲上了苍穹。一霎时,大家也都按铃,铃声大作,形成一片和谐的
共鸣。蝉被吓了一跳,不再叫了。
“水!”分明有人惊叫了一声,大家为之一振。我们清楚地看见一条小
溪,欢快地唱着歌,一路奔来。“冲啊!”不知谁喊了一声,欢乐的人群一下子
冲向那清清的山的飘带。没有人听老师的劝阻,闹肚子我们认了,发烧我们也认
了,只要能喝到水,我们什么都认了。
那以后,我们精神更加振奋了。终于,我们完成了远征,胜利回师。
“依靠自己的能力,达到自己的目的,才是最有意义的。”老师的话依
然回响在我们耳边。我们愿把这次活动比做一首歌,一首由我们生活的音符组成
的歌,一首欢乐的、蓬勃向上的、时代的歌。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余悸()袅袅()贪婪
()幽邃()
2、这篇文章从几个方面写出了“难忘”?最难忘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虚线处“没有人听老师的劝阻”一句,联系上下文,补出老师“劝阻”
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篇文章
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请找出具有标志性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篇文章详写的内容是__________,略写的内容是_________。
6、作者为什么说“蝉”的生活实在无聊?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分别引用了老师的话:“依靠自己的能力,达到自
己的目的,才是最有意义的。”请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仿照文中画浪线的句子写一句话。
例:我们愿把这项活动比做一首歌,一首由我们生活的音符组成的歌,一
首欢快的、蓬勃向上的、时代的歌。
仿写:我们愿把这次活动比做_____________,一首由_________,一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巩固训练
一寸光阴不可轻
99
1A消蔽B截精C倦及D刚锲2B3D4王富洲、
屈银华和贡布三人登顶成功,说明他们是登山队的佼佼者。他们取得的胜利,是
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是集体主义精神的胜利。没有其他人的大量前期工
作和集体协作,他们不可能取得登顶的胜利。为了胜利,有人还愿意不惜献出自
己的生命,刘连满就是一个例子。
5作者着意描写了三大困难:寒冷、黑夜和缺氧。这三者构成对生命的极大威胁,
写这些困难可以表现出队员在严峻考验面前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精神。登山英雄
是靠意志、毅力、团结合作和牺牲精神来战胜这些困难的。6“阳光灿烂,
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夜更
深沉,山上山下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这些描写使读
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与艰苦的攀登描写结合,构成一张一弛,让人轻松、有美
的享受。
迁移阅读
1jìniǎolánsuì2夜静、山美、途中口渴、胜利后的喜
悦。最难忘的是险遭车祸。3喝生水容易引起疾病。4以时间
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如:夜里、夜色更沉、第二天清晨、中午。5详写的
是远征途中的见闻和感受;略写的是回来的经过。6蝉只知道“吃”、“喝”,
其实生活没有创造,所以无聊。7从结构上看:起首尾呼应的作用。从内容
上看:点明全文的主旨(或突出全文的中心)。8例句:我们愿把这次活动
比做一首诗,我们亲手谱写的诗,优美的充满激情的跨世纪的诗。
23.《登上地球之巅》(学案)
课型:
自读课
学习目标:
提高概括课文的能力。
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的描写景物。
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本课重点:
有详有略的复述课文,学习探险队员的崇高精神
背景资料:
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
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记录。1960年3月9日,中国登山
队在海拔5120米的珠峰下一块宽阔的谷地上停下来。这里是登山队的大本营。
参加登山活动的共有214名队员和工作人员,他们来自祖国各地,来自各行各业,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登上珠峰,为国争光。在大本营里,他们战天斗地,与
风雪搏斗,表现出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了尽早的征服珠峰,他们争分夺秒,作
了大量周密的准备工作。
基础知识:
P182读一读写一写中的有关词语;课下注解中的有关词语的解释。
课文内容把握:
1、从全文看,三位队员最后的胜利,是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是集
体主义精神的胜利
2、登顶过程中,要注意作者着意描写的三大困难:寒冷、黑夜和缺氧。构
一寸光阴不可轻
100
成对生命的巨大威胁。作者在行文中处处表现这些困难对队员的考验。正
是这样的考验面前,才充分体现了登山队员的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
总结登山英雄是靠什么克服上述困难的?(靠意志、毅力、团结合作和牺
牲精神)
3、择最典型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重点写了征服“第二台阶”。
还重点描写了刘连满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的事迹。由
这一个人的行为,可以窥见全体登山队员的优秀品质,也可以推断这样的
队伍是不可战胜的。
问题探讨:
课文中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课文中,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的用闲笔
来描写珠穆朗玛峰的景色。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
余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在阅读效果上可谓一张一弛,给
人美的享受。
课后作业:
P181二、三
本文发布于:2023-01-28 14:03: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5185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