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弄拙变巧的例子
那天,我上《根与系数的关系的应用》一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对
二次三项式进行因式分解,课前稍稍地看了一下内容,没多少准备就
走上讲台,对于我来说,类似情况在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偶有几次,
以下是当时课堂片段的实录简要地复习根与系数的关系后,就开始引
入新课内容师如果x1、x2是方程x2+px+q=的两根,由根与系数的关
系可得出什么结论?
生x1+x2=-p,X1x2=q。
师根据这一结论,x2+Px+q可以怎样分解呢?(由于准备不足,
中间的一些过渡性语言一时不知如何衔接,所以在这种情形下我选择
直奔主题,但学生却不知如何回答)师也就是说根与系数的关系对二
次三项式进行因式分解有怎样的启示呢?(面对冷场,我只能无奈地
选择继续追问,这是下意识的行为,也知道于事无补,但仍期待着某
位学生来帮我解围)
但学生仍然毫无反应,他们也都是习惯地看着老师,等待老师给
以解答。要命的是,这一结论对我来讲并没有难度,但一时却找不到
合适的语言加以过渡,也就是说陷入了不能自圆其说的窘境。连续几
个“可以怎样分解”的尴尬提问后,直逼得自己浑身发热,刚才还漫
不经心的同学开始留意了,而此前开小差的同学也放下了手中的小玩
意,也许他们是抱着看热闹的心理,但却的的确确地进入了课堂的角
色。怎么办?教室里出奇的静,他们都期待着老师如何收场当时我也
想抛开语言的链接,直接把结论告诉大家,然后让学生套用公式直接
去解例题
我知道这样虽然很牵强,但学生还是能掌握,也能完成教学任务,
或许学生不知道你是在掩饰,但对这一结论是持怀疑态度的,同时也
不符合整个知识体系的衔接,即不利于在根与系数的关系的基础上找
到新知识的生长点。于是我就红着脸说同学们,非常抱歉,老师对这
段内容不太熟悉,让我们一起翻开课本,看一下书上是怎样说的。课
本用很简练的语言,很清晰地把这一问题给阐述了,这时一批进入初
三后就不曾认真听课的同学,饶有兴趣地解读着书上的内容,也不时
地发表着自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已保存我又提问为什么可以用这种
方法来对二次三项式进行因式分解?根与系数的关系在整个过程中
发挥了什么作用?这种方法与此前的因式分解的方法相比有什么优
点?又有什么需注意的?让同学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小组讨论,并
进行全班汇总这彻底打破了我的课堂原有计划,随后我也仅仅要求大
家根据自己的理解,尝试着对例题进行解决,而不是习惯的老师例题
讲解、学生练习巩固的模式。虽然课堂结构的严谨性、过程的完整性
已荡然无存,但每个同学脸上都洋溢着一种成就感,仿佛是因为自己
参与帮老师解决了一个难题。
在另一个班的教学中,我吸取了上一堂课的教训,知识引入自然
得体,例题讲解也很注重启发式,讲得可谓是滴水不漏,学生也是从
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很轻松地欣赏完了老师的表演,我也带着一种愉悦
感结束上课,而远非是前者的沮丧,但课后作业却给我一个很强烈的
反差,第一班的作业要远远好于第二班!对一些可以用根与系数的关
系来解的题目,第一班的同学明显掌握得较为灵活,他们更容易将新
知识融入整个知识体系之中,而第二班的同学较为死板;对大型如
x2+2X+3的二次三项式,第一班也能较敏锐地看出不能分解也就是说
第一堂课反而“弄拙成巧”了。
本文发布于:2022-11-14 03:53: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518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