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林泉高致

更新时间:2023-01-28 13:49:11 阅读: 评论:0

中考数学矩形压轴大题-古代死的说法


2023年1月28日发(作者:低密度脂蛋白偏高)

1/4

林泉高致》-正文

中国北宋时期论山水画创作的重要专著。作者郭熙,字淳夫,河阳温县

(今河南温县)人,著名画家。《林泉高致》6篇,由郭思编述其父郭熙的创作

经验和艺术见解而成。

《林泉高致》产生在中国山水画充分成熟的时期,集中地论述了有关自然

美与山水画的许多基本问题。郭熙认为,山石林泉胜景是“君子”所向往的,但他们

不愿因渴慕自然风光而远离君、亲,面对山水画就可以“不下堂筵,坐穷泉

壑”,充分领略自然山水的美,以解决“君子”厌烦世俗事务而又留恋功名的矛

盾。用观画代替欣赏自然真景的所谓“卧游”的思想,早在南朝的宗炳就已提

出。但宗炳是谢绝仕途的隐士,而郭熙却是为宫廷服务的山水画家。因此他对

自然美的看法,既不同于宗炳,也不同于以纵情山水求得精神解脱的文人画

家。

在绘画理论史上,郭熙最早明确而具体地提出,山水画家应当努力创造一

种美的境界,使观者“如真在此山中”,产生可游、可居的感觉,得到精神上的满

足。同时,境界的创造,又与表现山川“意态”的美不能分离,所谓“春山淡冶而

如笑”、“冬山惨淡而如睡”等说法,表明郭熙看到了山水的“意态”美,同人的感

情与自然景物的交流密切相关。他和同时代的苏轼,都看到了诗画在意境上的

相通点。郭熙还强调画家不应单纯模仿一家一派,也不应拘泥于一时一地的景

色,而应“饱游饫看”,广泛摄取山水美的“精粹”,而后加以熔铸创造,这和西方

绘画中强调实景写生很不相同。郭熙在探求山水画的艺术美的过程中创立了“三

远”说,即高远、深远、平远,在理论上阐明了中国山水画所特有的三种不同的

空间处理和由此产生的意境美、章法美。(

林泉高致》是郭煕山水画创作的一篇经验总结,是由其子郭思整理而成

的。全书分六节,即序言、山水训、画意、画诀、画格拾遗、画题。原书有南

宋许光凝序,今佚。今存六节中“序言”和“画格拾遗”两节为郭思所写,其余四节

均为郭煕之词,乃郭熙生前所述,由郭思记录整理而成。序言称,郭思小时,

常跟随其父游泉石,郭熙“每落笔必曰:„画山水有法,岂得草草。‟思闻一说,

旋即笔记,今收拾纂集,殆数十百条,不敢失坠,用贻同好。”《山水训》一节

集中叙述郭熙山水画创作经验和主张,认为人们生在太平盛世,想要“苟洁一

2/4

身”,不一定去隐居归向大自然,借助好的山水画,完全可以不下堂奥而坐穷泉

壑。这是对前人提出的“卧游”、“畅神”的绘画美学思想的发展。又讲述了山水画

家如何观察大自然、如何汲取素材、如何继承传统和如何表现。这是全书的精

华所在。《画意》一节主要是强调画家要注意艺术气质的锻炼和文学修养的提

高,认为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可以帮助画家扩大思路,丰富想象。

《画诀》一节讲的是画面布局、形象塑造、笔墨技巧以及表现四季天气变化等

不同景色的基本规律。《画格拾遗》是郭思记述其父的一些山水画的情况。

《画题》一节就古代绘画的作用发表议论,认为画家应当有所作为。

《林泉高致》涉及面很宽,有关山水画的方方面面,从起源、功能到具体

创作时构思、构图、形象塑造、笔墨运用,以及观察方法等等,都有很好的说

明。不少地方发前人所未发。就山水画的创作经验而论,它强调了如下几点:

(一)画家要深入观察生活,抓取主要特征。“远望以取其势,近看以取其

质。”对于山水的四季朝暮、阴晴雨雪等环境下的变化,郭熙都经过认真的观察

研究,总结出不少带有规律性的经验,如对山水“三远”的提出及山水在“三远”状

态下的特征,对山水画创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山有三远,自山下仰山巅谓

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

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水色春绿、夏碧、秋青、冬黑。天

色春晃(明亮)、夏苍(淡青色或草色)、秋净、冬暗(深黑色)。”“真山水

之云气,四时不同,春融怡,夏蓊郁,秋疏薄,冬暗淡。”等等,不一而足。

(二)抓住富有诗意的情节,酝酿构思。“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

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清,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春山烟

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

翳塞,人寂寂。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画之景外意也。见青烟

白道而思行,见平川落照而思望,见幽人山客而思居,见岩扃泉石而思游,看

此画令人起此心,如将真即其处,此画之意外妙也。”带着诗人的心怀去观察自

然,去发现自然中富有诗意的情节,再给予诗化的表现,画面必然充满诗意的

内涵。

(三)创作时精神高度集中,反复修改。郭思追述郭熙创作时的精神状

态:“乘兴得意而作,万事俱忘。”“凡落笔之日,必明窗净几,焚香左右,笔精

3/4

墨妙,盥手涤砚,如见大宾,必神闲意定,然后为之。岂非不敢以轻心佻之者

乎。已营之,又撤之;已增之,又润之;一之可矣,又再之;再之可矣,又复

之。每一图必重复,始终如戒严敌,然后毕此。岂所谓不敢以慢心忽之者乎。”

这种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至今仍值得提倡。

(四)师承要广取博采,不局限于一家。“专门之学,自古为病。”“人之学

画,无异学书。

今取钟、王、虞、柳,久必入其仿佛。至于大人达士,不局于一家,必兼

收并览,广议博考,以使我自成一家,然后为得。”“今齐鲁之士,唯事营丘

(李成),关陕之士,唯摹范宽。一己之学,尤为蹈袭。况齐鲁关陕,幅员数

千里,州州县县,人人作之哉。专门之学,自古为病,正所谓出于一律。而不

肯听者,不可罪不听之人,殆由陈迹。人之耳目,喜新厌故,天下之同情也。

故予以为大人达士,不局于一家者此也。”

(五)技法要根据需要,灵活运用。“笔墨要为人使,不可反为笔墨

使。”“或曰:„墨之何如?‟答曰:„用焦墨,用宿墨,用退墨,用埃墨,不一而

足,不一而得。砚用石、用瓦、用盆、用瓮,片墨用精墨而已,不必用东川与

西山。笔用尖者、圆者、粗者、细者、如针者、如刷者。运墨有时而用淡墨,

有时而用浓墨,有时而用焦墨,有时而用宿墨,有时而用退墨,有时而用厨中

埃墨,有时取粉黛杂墨水而用之。用淡墨六七加而成深,即墨色滋润,而不枯

燥。

用浓墨焦墨,欲特然取其限界,非浓与焦,则松棱石角不了然故尔。了然

之后,用青墨水重叠过之,即墨色分明,常如雾露中出也。‟”

对于笔墨色如何具体运用,郭熙也作了论述:“淡墨重叠旋旋而取之,谓之

斡淡;以锐笔横卧惹惹(轻轻之意)而取之,谓之皴擦;以水墨再三淋之,谓

之渲;用水墨滚同而泽之(布施或铺开)谓之刷;以笔头直往而指之,谓之拃

(手持笔顺势轻拖之意);以笔头特下而指之谓之擢(抽拔或耸起之意);以

笔端而注之谓之点。点施于人物,亦施于木叶。以笔引而去之谓之画,画施于

楼屋,亦施于松针。雪色用淡浓墨作浓淡,但墨之色不一。而染就烟色,就缣

素本色萦拂,以淡水而痕之,不可见笔墨迹。风色用黄土或埃墨而得之,石色

用青黛和墨而浅深取之。瀑布用缣素本色,但焦墨作其旁以得之。”

4/4

中国古代山水画发展到北宋中期,产生了巨大变化。突出的一点是多数山

水画家不再过隐居生活,他们也不再强调山水画一定要表现隐居思想。郭熙作

为宫廷御用画家,适应山水画的发展趋势,及时从创作实践和理论方面给以总

结。由于郭熙的山水画强调表现诗意,可望可即可游可居,使山水画进入一个

新的境界。在笔墨技法方面,郭熙的贡献更为突出。中国画的积墨法和用笔法

实完备于郭熙,而积墨法的完备,大大提高了水墨画的表现力。所谓积墨法,

就是用淡墨重叠数次,使画面深润、厚重,对画面的模糊处和应分层次处,再

用干浓墨破醒,破醒后再用淡墨水渲染,务使达到深厚而层次分明的境界。此

外,用笔方法的皴擦点刷拃擢画,也是郭熙第一个系统总结的。而这些对山水

画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元好问说:“山水家李成、范宽之后,郭熙为高

品。”这个评价是恰当的

本文发布于:2023-01-28 13:49: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5179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考试后的反思
下一篇:粗心
标签:林泉高致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