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教学设计
课文内容分析:
《雷雨》是第六单元的第二课,这是一篇描写夏季时节雷雨前、雷
雨中和雷雨后景色的优美短文。全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语言精练、
用词准确,既生动地再现了夏天雷雨的景色,又给了读者丰富的想象空
间。
本文共有8个自然段。1到3自然段主要写雷雨即将来临的情景。
满天的乌云,一动不动的树叶,一声不出的蝉,写出了雷雨前沉闷的天
气。尤其是“压”字,让人感觉喘不过气来。突然袭来的大风,乱摆的
树枝,逃跑的蜘蛛,给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和不安。闪电,雷
声,“越来越亮”“越来越响”,给人恐惧之感。4到6自然段主要写
雷雨中的情景。“雨下起来了”“雨越下越大”“雨声小了”,写出了
雨起初又大又急,接着越下越大,渐渐地变小的过程。“哗,哗,哗”
写出了雨又大又急,“渐渐地”写出了雨逐渐变小,充分表现了雷雨的
特点。7到8自然段主要写了雷雨之后的情景。这一部分作者按照从上
往下的顺序,空中——树上——池塘如画卷一样徐徐展开,通过雨后
不同事物:清新的空气,天空的彩虹,蝉叫了,蜘蛛坐回网上,池塘水
满,青蛙叫了,写出了雷雨后清新愉悦的画面。
课文中的插图天空和地面上下呼应,浑然一体。天空中电闪雷鸣,
雨帘密织,地面上一切笼罩在雨中模糊不清,和课文中的第5自然段内
容相匹配。
学情分析:
生活中学生对雷雨并不陌生,也积累了不少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素
材,同时他们已经具备了提取明显信息和寻找关键信息的能力。本课要
提取主要信息,了解课文内容,还要整合信息,说雷雨前,雷雨中和雷
雨后景色的变化,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学生能力要求有梯度地提高了。纵
观本课语言特点,都是简短的句式,容易提取信息。对学生难度较大的
是:本课没有明显的时间词,如何让学生发现课文雷雨前、雷雨中、雷
雨后的写作顺序;提取了信息之后,如何整合信息说清楚雷雨前,雷雨
中和雷雨后景色的变化。
教学目标:
1.认识“压、蝉”等5个生字,会写“雷、乌”等9个字,会写“雷
雨、乌云”等7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说出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景色的变化,能在语境中体会
“压、垂、挂”等词语运用的好处,并抄写句子。
4.能说出自己见到过的雨及下雨时的情景。
教学重点:
1.学习识字、写字。
2.能在课文中找出主要信息,说出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景色的
变化。
教学难点:
1.在语境中体会“压、垂、挂”等词语的好处。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一)出示谜语,请学生猜,并说是如何猜出来的
(课件出示:千条线,万条线。数不清,剪不断。落到地里禾苗绿,
落到水里看不见。)
小结:会抓关键信息来猜。(板书:雨)
(二)说说见过的雨,引入课题
1.学生交流生活中见过什么样的雨。
2.根据交流,揭示课题:还有一种雨,先是电闪雷鸣,接着就哗哗
哗哗地下起来,这样的雨就叫雷雨。(板书:雷)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独立读。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完后把课后双
横线里的生字多读几遍。
2.合作读。同桌位相互检查读一遍,帮助纠正字音。
3.集体对读。
(课件出示:
yāchánchuíhùpū
压蝉垂户扑)
(1)指名检查。
刚才同学们读得真认真,现在请哪位小朋友来读一读这些生字。相
机正音提示:“蝉”“垂”读准翘舌音。
(2)去掉拼音齐读。
(二)认读词语
(课件出示:蝉鸣窗户垂下来压下来迎面扑来)
1.学生练读。
2.集体读。
男女生开火车比赛读,随机提示:“户”在词中要读轻声。
(三)整体感知,了解主要内容,梳理文章脉络
1.自由读课文,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2.根据学生反馈关于下雨的内容,顺势质疑: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
是写下雨时的情景?引导学生找出4、5、6自然段写的是雷雨中的情景。
教师板书:雷雨中
3.教师进一步质疑引导:4至6自然段写的是雷雨中的情景,那前
面的1、2、3和后面的7、8自然段分别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情景呢?
4.根据学生反馈,相机板书:雷雨前、雷雨后
5.小结:课文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描写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
后的不同情景。
三、学习1至3自然段,抓主要信息,感受雷雨前的情景
(一)整体感知,标注信息
1.自由读1至3自然段。
2.用方框标出雷雨前描写了哪些景物。
3.学生反馈,相机板书。
(板书:乌云叶子蝉大风树枝蜘蛛闪电雷声)
(二)品读感悟雷雨前的情景
1.抓关键信息,想象画面。
我们一边读一边来感受:雷雨前,这些景物是什么样的呢?
(1)学习第一自然段,感受雷雨前的沉闷。
课件出示: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做动作理解“压”,让学生感受“压”是向下用力。
·什么东西压下来?引导回扣“满天”和“黑沉沉”感受乌云的特点。
读读句子说说,乌云是怎样的?(满天黑沉沉压)
·用评价指导学生读出画面。
·结合你读出的画面,说说“压”给你的感受。带着感受去读。(指
名学生读出乌云越来越逼近的沉闷,紧张,让人喘不过气来的感受。)
课件出示: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出。
·读读句子,随文识字“蝉”。
·说说树上的叶子和蝉是怎样的呢?它们为什么是这样呢?(引导感
受天气闷得一丝风也没有。)
·指名读出感受。
(2)学习第2自然段,感受大风袭来时的情景。
课件出示: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
逃走了。
·读句子说说,蜘蛛为什么要逃?引导学生联系前文,了解是因为风
很大。
·蜘蛛是怎样逃的?
·课件出示“垂”字的演变,相机理解字义。(课件出示:
“垂”甲骨文字形是土上有一棵枝叶下垂的植物,本来的意思就是东
西的一头笔直向下。)
·为什么它要这样逃呢?(指导结合字义感受蜘蛛的害怕)
·指名朗读句子。
(3)学习第3自然段,感受雷雨前闪电和雷声的变化。
课件出示: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雨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还有什么变化呢?
·指导读好“越来越亮”和“越来越响”。
2.小结方法,整体回顾。
我们运用抓关键词,读中标记的方法,找到了雷雨前描写的景物,
边读边想象画面,了解了这些景物的样子,感受到了雷雨前空气的闷热,
大风袭来的慌乱,闪电和雷声的变化。请全班齐读1至3自然段,读出
雷雨前的情景。
四、归类辨别,指导书写
(一)归类辨别
1.全班齐读
(课件田字格出示9个字:雷、黑、垂、迎、新、乌、压、户、扑。)
2.观察字形,按结构给生字分类。
第一类:上下结构——雷黑
第二类:独体字——垂乌户
第三类:左右结构——新扑
第四类:半包围结构——压迎
(二)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本节课要写的5个字。(课件出示:雷黑垂乌户)
2.仔细观察字形,做到“三看”——看结构,看比例,看关键笔画。
让学生说说书写时要注意的地方。课件出示:雷黑垂,重点引导观察
这三个字的共同点,竖都压在竖中线上。
3.重点指导。
跟着课件演示,书空“黑”。注意“黑”字的书写顺序,第6笔是
竖,压在竖中线上,注意两横的长短变化。
4.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教师范写“垂”,学生跟着书空。注意第4笔是竖,压在竖中线上,
第2横压在横中线上,一横一竖相交于中心点。“垂”字还要注意笔顺,
4横要注意间距均匀,长短变化,第2横最长。
5.学生在书本上描红、临写生字。
(提醒写字姿势。)教师巡视指导间架结构和关键笔画。
(三)师生共评
选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投屏,然后师生合作讲评。评价指向关键
部件和关键笔画。
(四)抄写词语
学生抄写“雷雨、乌云、闪电”。
五、总结交流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了解了课文的叙述顺序和雷雨前
的景色变化。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色又是怎样的呢?下节课我们接着学
习。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回顾导入
(一)巩固词语
(课件出示:蝉鸣窗户垂下来压下来迎面扑来)
同学们,你还认识这些词语朋友吗?请你们读一读。
(二)回顾雷雨前的情景
一起来读一读1至3自然段,回顾一下雷雨前的情景吧!
这节课,咱们继续学习第16课——《雷雨》
二、学习4至6自然段,抓主要信息,感受雷雨中的变化
(一)抓关键句子,感受雷雨的变化特点
1.自由读一读4至6自然段,说一说这部分是怎样来写雨的呢?
2.学生交流,相机指导学生找出写雨的句子去发现。
(“哗,哗,哗,”“雨越下越大,”“雨声小了。”)
3.小结:雷雨先是由小变大,接着由大变小,这就是雷雨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标注信息
1.自由读4至6自然段。
2.请用方框标出雷雨中描写的景物。
3.根据学生的反馈,教师相机板书。
(板书:雨树房子雷声雨声)
(三)抓关键句子感受雷雨的大
1.默读4到6自然段,找一找哪些句子写出来了雨大呢?找出来好
好读一读。
2.出示句子:“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用评价指导学生读好“哗,哗,哗”,读出雨的来势很猛。
3.出示句子:“雨越下越大,往窗外望去,树啊,房子啊,都看不
清了。”
(1)引导看课文插图,让学生说说画面,再结合第五自然段内容,图
文结合引导感受雨很大。
(2)师生配合读,指导读出雨的大。
(四)抓关键词感受雨的变化
1.出示句子:“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2.哪一个关键词写出来了雨变小了?(渐渐地)
3.你能换一个词吗?(慢慢地,一点一点地)现在你能读好这个词
吗?
4.指名读句子。
(五)小结方法,整体回顾
我们继续运用抓关键字词读中标记的方法,找到了雷雨中描写的景
物,抓住关键词句品读感悟,了解雷雨变化的特点。用我们的朗读,读
出雨的变化吧,齐读4到6自然段。
三、学习7、8自然段,抓主要信息,感受雷雨后的清新
(一)整体感知,标注信息
1.自由读7、8自然段,思考:雷雨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2.请用方框标出雷雨后都写了哪些景物。
3.学生交流,相机板书。
(板书:太阳彩虹蝉蜘蛛池塘青蛙)
(二)结合板书,梳理写作顺序
1.借助板书,引导学生发现。
仔细观察黑板上的板书,先写了天空中太阳和彩虹,接着写树上的
蝉和蜘蛛,最后写了池塘和青蛙。你有什么发现?
2.学生反馈,小结。
作者是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写的,咱们按照这样的顺序,美美地读
一读雷雨后那美丽的情景吧。
(三)感受雷雨后天空的美
1.抓住关键词语,展开想象,读出感受。
(课件出示:天亮起来了。雨停了。太阳出来了。一条彩虹挂在天
空。)
2.借助“挂”的构字特点,联系生活体会用词的有趣。
(1)(课件出示:挂)生活中,你们都挂过一些什么呀?
(2)将字的形和义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发现挂这个动作和“挂”的形
旁——提手旁是相符合的,引导学生感受汉字的有趣。
(3)小结:瞧,天空中挂着的一条彩虹,也像是我们亲手挂上去的呢!
(4)指导读出天空的美丽。
(四)感受雷雨后空气的清新
1.出示句子:打开窗户,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
2.空中发生变化的还有一个事物呢。(板书:空气)
3.联系前后文对比,体会空气的清新。
雷雨前空气是怎样的?雷雨后呢?经历了雷雨前的闷热,雨过天
晴,这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吹到我们的身上,呼吸进我们的身体,你
是什么感受?
4.指名朗读。(指导读出舒适,愉悦。)
(五)感受雷雨后的舒适、惬意
1.出示句子:蝉叫了。蜘蛛又坐到了网上。
(1)读一读句子,联系前文说一说蝉和蜘蛛雷雨前和雷雨后的样子。
(2)(课件出示蜘蛛雷雨前后的不同样子的句子和图片。)比较蜘蛛前
后不同的样子,说一说你从“坐”字中感受到了什么?
(3)指名朗读。(指导读出雷雨后的舒适,惬意。)
(六)感受雷雨后池塘的情景
1.出示句子:“池塘里水满了,青蛙也叫了起来。”
2.读一读,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生机,活力,美丽等)
3.想象着画面,读出感受。
(七)小结方法,整体回顾
我们运用抓关键词,读中标记的方法,找到了雷雨后描写的景物,
抓住天空、树上、池塘三个画面品读感悟,了解到雨过天晴,经过大雨
的冲刷,一切变得那么清新,那么美丽,那么富有生机。让我们美美地,
甜甜地读一读这个部分吧。
四、总结全文学习方法,合作读中整体回顾
这节课,我们通过读课文,找主要信息,欣赏了雷雨前、雷雨中、
雷雨后的不同景色。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重新感受一下吧。男生读
雷雨前,女生读雷雨中,全班齐读雷雨后。
五、整合全文信息,说清楚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色的变化
(一)小组合作练说
四人小组合作,借助板书,任选一个你感兴趣的部分,可以用文中
的句子,也可以用自己的话,在小组里说一说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
的景色变化。
(二)小组展示
要求小组开火车,按照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进行展示。
六、借助填空,引导背诵
1.课件出示:
满天的(),黑沉沉地()下来。树上的()一动不动,()一声也不
出。忽然一阵(),吹得()乱摆。一只()从网上()下来,逃走了。()
越来越亮,()越来越响。
(),雨下起来了。雨()。往窗外望去,树啊,房子啊,都()。
渐渐地,渐渐地,()小了,()也小了。
天亮起来了。打开窗户,()迎面扑来。雨停了。()出来了。()
挂在天空。()叫了。()又坐在网上。()水满了,()也叫起来了。
2.指名借助填空背诵。
七、迁移运用,拓展延伸
(一)联系生活,说自己见过的雷雨
联系你看到过的雷雨,可以用书上的句子,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
说。指名交流。
(二)图片引路,提供表达支撑
你还见过什么样的雨?当时是怎样的情景?
指名交流,相机出示图片帮助学生说清楚。
(三)小结
大自然中还藏着无穷无尽的奥妙,只要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
中更多有趣的情景。
八、归类辨别,指导书写
(一)发现规律
在田字格分两组出示4个字:新、扑、压、迎。
仔细观察,你发现这两组字有什么特点?说说书写时要注意的地
方。(引导发现“压、迎”两个半包围结构的字撇捺要伸展,“压”先
外后里,别少写了一点;“迎”先里后外,别多写一笔。“新、扑”两
个左右结构的字,左右等宽。)
(二)重点指导
“新”左右宽窄差不多,注意“亲”最后一点的避让,“斤”的撇
笔要穿插到点下。
“迎”要注意第二笔是竖提,上面不要多写一撇或一点,最后三笔
才是“辶”。
(三)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教师范写“新”和“迎”,学生跟着老师书空。
(四)学生描红、临写生字
(提醒写字姿势。)教师巡视指导间架结构和关键笔画。
(五)师生共评
选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投屏,然后师生合作讲评。评价指向关键
部件和关键笔画。
(六)抄写词语
学生抄写“雷声、房子、窗户、清新”。
板书设计:
本文发布于:2023-01-28 13:01: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5174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