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子传翻译
这是方山子传翻译,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方山子传翻译第1篇
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与作者的用意2、认识方山子始侠后隐的
行径与神情风貌3、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介
绍: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
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
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
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
“东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
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
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二、写作动机:作者选择某人作为传主,一定是对方
的身上有着某些令他特别感兴趣的东西,方山子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贫贱的行
动,对大难不死的苏轼有不少的触动,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
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
不遇,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三、研读课文;1、鉴赏
提示可知在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动作者的是他的“异”,那么方山子的“异”表现在
哪呢?明确:(一)是他与常人不同的生活道路:少年--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成年--
折节读书,有志用世晚年--无所遇合,遁于光、黄间(二)是生活态度的独特:庵居
蔬食,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所著帽,方屋而高(三)是待人接物的方
式: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四)是其家庭情况及其大气、大方的行为作风:世有勋
阀,岁得帛千匹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第一自然段简介方山了生平,并说明
得此称号的缘由2、第一自然段哪句话可以看出作者与方山子有共同的遭遇?明
确: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3、在第二、三自然段以今昔两次邂逅作对比,指
出方山子并非寻常的隐逸之辈,两次邂逅所见有何不同?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4、思考:为什么方山子听了苏轼的遭遇后,表现出“俯而不答,仰而笑”的情
态?明确:这既表现了方山子对于黑暗腐败的世道的熟悉,因为他是过来的,所以
见怪不惊。又极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对打击诬蔑苏轼的那些奸
邪小人的蔑视。5、第三自然段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倒叙方山子少年时豪侠之
气)6、第四自然段为什么要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明确:为了突出其“异”于
常人之处,甘心放弃显赫的家世而庵居蔬食必有其自得之处。作者在此极度赞颂方
山子超脱世俗的高尚美德,直接赞语仅最后“此岂无得而然哉”!最后作者以光、
黄其他“阳狂垢污“的异人来反衬方山子,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及其同类人生活的
向往。所谓异人的“阳狂”之行乃是一种掩饰,是为了压抑心中的激情,平息心中
的矛盾。方山子不也正是如此吗?作者以疑似的口吻问他是否见过“阳狂垢污”的
异人,其实,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他自己就是这样的一个异人。四、概括主旨表彰
方山子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借此流露出同为不遇的感慨。五、关于本文的构思见
教参p68六、参考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
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
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
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
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
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
“方山子”。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
“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
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
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我对此感
到十分惊异。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
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
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砩,独自跃马向
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
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
这怎么会是一位蛰居山中的人呢?br>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例应有官做,假
如他能厕身官场,到现在已得高官荣名了。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
可与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
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
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装
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七、作业课后练
习二
方山子传翻译第2篇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识记本文文言实词、虚词意思,归纳文言知识点。
了解作者。过程与方法:体会本文构思——“文似看山不喜平”的精巧与奇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方山子狂放的精神实质。教学重点:体会本文构思——
“文似看山不喜平”的精巧与奇特。教学难点:理解方山子狂放的精神实质。教
学方法:自读法、分析法、引导法。教具:多媒体课件、常规教具。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语】课前给大家讲个故事。宋朝有一位文学家苏
轼,又叫苏东坡。他擅长诗词,文章也写得很好,是朝中重臣,皇帝非常看重他。
不过有一次,有人参奏他写诗讥刺朝政,皇帝很生气,就把他从朝中贬到黄州,也
就是现在的湖北黄冈。
苏东坡在黄冈有个好友陈慥,字季常,号方山子。他们两人的爱好差不
多,都喜欢游山玩水,写诗作赋,喜欢研究佛教的道理,还喜欢在一起饮酒。他们
饮酒的时候,都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请来一些美女,在一边歌舞助兴。可是陈慥
的夫人柳月娥很爱吃醋,很不满意陈慥的行为,尤其不满意的就是陈慥喝酒时找美
女来斟酒夹菜,跳舞唱歌。有时,美女们正唱着歌、跳着舞,柳氏就来了,把美女
们全都赶走,后来,陈慥跟苏东坡两人在喝酒的时候,就不敢找美女来陪酒了。
一天晚上,苏东坡又到陈慥家来。两个人一边喝着酒,一边谈佛论道。两
人讲来讲去,越讲越泄气。陈慥说:我们两个讲来讲去,把情绪搞坏了。我知道有
两个美女唱得非常好,今晚干脆请她们给咱们唱两首歌。咱们边听边喝,不是挺好
吗?陈慥立刻吩咐手下人把那两个歌女找来,和苏东坡端着酒杯,听着两位歌女给
他们唱歌,又觉得人世也有美好的东西。没料到夫人的丫鬟听见了,赶紧向夫人禀
报,夫人从屋里出来怒火中烧。两人只好散了。第二天,苏东坡写了首诗,送给
陈慥。这首诗是: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
心茫然。意思是说,您这位居士真是挺可怜哪,又说空又说有,晚上不睡觉。说了
半天,护法的狮子来了,这么一叫唤,吓得您连拄杖都掉了,心里空空荡荡的。说
河东狮子,是因为柳月娥老家是河东人。这就是成语“河东狮吼”的来历。比喻妇
人妒悍,大吵大闹。同时,又因为陈慥字季常,后来人们就把怕老婆的人称为“季
常癖”。这个陈慥是谁呢?他有着怎样的家世和人生经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了
解他。【作者介绍】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宋代
诗人、散文家、词人、书法家、画家、高级厨师,是一个对中国文学史、艺术史有
着巨大贡献的全能型作家。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在文学史上取得很高的成
就,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
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称之为“一门父子三词客,千秋文章八
大家”。苏轼如此全才,与他同时代的四位诗人甘心做他学生,形成“苏门四学
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现代女作家方方曾经说过:“我要是生
活在苏轼那个年代,我一定要想方设法嫁他”。同时,民间传说苏轼还有个妹妹叫
苏小妹,是个才貌双全、秀外慧中的女人,嫁给了秦观,其实这是民间传说的,是
民间杜撰的,不是事实。诗人: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如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题西林壁》﹚;“水光潋滟晴方好,山
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海棠》﹚散文家:与北宋古文运动领
导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当时就有“苏氏文章擅天
下”的美誉,如《喜雨亭记》、《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词人:与南宋
大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是豪放派词风的创始人,词作豪放高旷,情浓意远,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书法家:擅长行书、
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绘画家:善画竹,喜作枯木怪
石,论画主张“神似”。高级厨师:东坡肉、东坡鱼、东坡肘子。【文言知识
点】1、通假字:前十有九年:“有”通“又”。犹见于眉间:“见”通
“现”。往往阳狂垢污:“阳”通“佯”。2、古今异义词:此岂古方山冠之
遗像乎:遗像,古义,流传下来的样子。今义:人死后留下的画像。而妻子奴婢
皆有自得之意:妻子,古义,妻子和孩子。今义:男人的.配偶。3、词类活用:
余既耸然异之:异,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异。岁得帛千匹:岁,名词作状
语,每一年。4、特殊句式:徒步往来山中:省略句。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判
断句。鹊起于前:状语后置。【内容解析】1、文章所分成的五段中,每段各
写了什么内容?用了怎样的叙述方法?明确:第一段,直接叙述,简介方山子生
平,并说明得此称号的缘由。第二段,细节描写,写了他乡遇故知。第三段,倒
叙,细节描写,写方山子少年时的豪侠之气。第四段,补叙,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
景。第五段,对方山子的赞颂。2、第一段从哪句话可以看出作者与方山子有共同
的遭遇?明确: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3、在第二、三自然段以今昔两次
邂逅作对比,指出方山子并非寻常的隐逸之辈,两次邂逅所见有何不同?从文中找
出相关的语句。明确:俯而不答,仰而笑。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
一时豪士。4、鉴赏提示说在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动苏轼的是他的“异”,那么方山
子的“异”表现在哪些方面?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倾向?明确:(1)他与
常人的生活道路不同:少年——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成年——折节读书,有志用
世。晚年——无所遇合,遁于光、黄间。(2)生活态度独特:庵居蔬食,弃车
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所著帽,方屋而高。(3)待人接物的方式与常人不
同: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4)家庭情况及其大气、大方的行为作风:世有勋
阀,岁得帛千匹。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表彰陈慥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
藉此流露出同为“不遇”的感慨。(换句话说:对老友的知音之情,寄托自己身世
之感。这也是本文主旨。)5、“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最忌平淡,请问此文是
如何打破平淡,塑造丰满形象的?明确:本文没有像一般传记那样,平铺直叙地
介绍人物的姓氏、乡里、家世、生平等。开始,只是粗略地介绍了方山子生平,并
说明得此称号的缘由。但其人真实姓名、家世、籍贯等均未介绍,让读者产生一种
悬念,急于知道此人究竟是谁。接着,记叙自己在黄州跟他的一次巧遇,点明人物
姓氏。随后追溯此隐士曾有过的年少气盛,最后说明其拥有的显赫家
世。这样,由隐而显,由略而详,层层设疑,层层呼应,愈深愈见方山子的不
同寻常和卓立无匹。作业布置:预习《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方山子传翻译第3篇
《方山子传》
作者:苏轼
方山子(11),光、黄①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②为人,闾里③之
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
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
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⑤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⑥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
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
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⑦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⑧,余在岐山
(12),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
山子怒马⑨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
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
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
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倘⑩见之欤?
【注释】
1、光、黄:即光州和黄州。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
2、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侠,喜替人排忧解难。
3、闾里:乡里。
4、宗:尊奉。
5、折节:改变以往的志向行为。
6、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
戴之。
7、谪:降职。苏轼是在元丰三年(1080年)贬到黄州的。黄:今湖北黄
冈。
8、使酒:酗酒任性。
9、前十有九年:即嘉祐八年(1063),作者任凤翔府签判。
10、怒马:使马怒,即纵马向前。
11、傥:或许。
12、歧山:地名,指凤翔。
13、方山子:即宋陈慥,字季常。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下,
苏轼在任凤翔签判时,与其相识。
14、岐下:地名,指凤翔。
15、岐亭:镇名,在今湖北麻城。
16、屋:帽顶。
17、精悍:精明强干。
18、世有勋阀:世代有功勋,属世袭门阀。
19、等:等同,相类似。
20、阳狂:假装疯癫。阳,通“佯”,假装。
21遁:隐居
方山子传翻译第4篇
方山子传
宋代: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
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
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
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
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
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
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
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
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
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
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倘见之欤?
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
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
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
岐亭的地方。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
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
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
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哎,
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
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X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是酗酒任性,喜欢使
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亭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的随
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
中。方山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
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
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隐居山中的人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理应有官做,假如他能置身官场,到现在已
得声名显赫了。他原本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同了。在河
北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
都抛开不去享用,偏偏要来到穷僻的山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
此的吗?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异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
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注释
1.方山子:即陈慥,字季常。
2.光、黄:光州、黄州,两州连界。光州州治在今河南潢川县。
3.隐人:隐士。
4.朱家、郭解:西汉时著名游侠,见《史记·游侠列传》。
5.闾里:乡里。
6.侠:侠义之士。
7.宗之:崇拜他,以他为首。宗,尊奉。
8.折节:改变原来的志趣和行为。《后汉书·段颎传》:“颎少便习弓
马······长乃折节好古学。”
9.“驰骋”句:在当代施展才学抱负。
10.遁:遁世隐居。
11.岐亭:宋时黄州的镇名,在今湖北麻城县西南。
12.屋:帽顶。
13.岂:其意为“(这)难道不是······”。
14.方山冠:唐宋时隐士戴的帽子。
15.遗象:犹遗制。
16.“余谪居”三句:苏轼《岐亭五首叙》:“元丰三年正月,余始谪黄
州,至歧亭北二十五里,山上有白马青盖来迎者,则余故人陈恤季常也。为留五
日,斌诗一篇而去。”谪,降职。
17.矍(jué)然:惊讶睁眼相视貌。
18.“环堵”一句:用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环堵萦然,不蔽风日”成
句,谓室内空无所有。
19.使酒:喝醉酒后爱发脾气,任性而行。
20.好剑:好摆弄刀剑一类武器。
21.余在岐山:宋仁宗嘉祐七年,苏轼任风翔府签判,时陈糙之父陈希亮
知凤翔府。苏轼这时始与陈糙相识订交。岐山,指凤翔。凤翔有岐山。
22.怒马:愤怒地鞭马独自冲出去。
23.“一发”一句:一箭射中它。
24.“精悍”一句:精明英武的神情气度。精悍,精明强干。
25.“然方山子”二句:苏轼《陈公弼传》:陈希亮(公弼)“当荫补子
弟,辄先其族人,卒不及其子糙。”世有勋阀:世代有功勋,属世袭门阀。
26.穷山中:荒僻的山中。“此岂”一句:难道没有独特的造诣修养能够
作到这一点吗?
27.异人:指特立独行的隐沦之士。
28.佯狂:装疯。
29.垢污:言行不屑循常蹈故,被人们认为是德行上的垢污。
30.傥:或者。
本文发布于:2023-01-28 11:43: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5141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