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白桦课文

更新时间:2023-01-28 11:34:35 阅读: 评论:0

硬核议论文-鼻子怎么写


2023年1月28日发(作者:月亮的心愿)

11白桦

【教学目标】

1.认识“绣、潇”等个生字,会写“桦、涂”等11个字,会写

“白桦、毛茸茸”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文中的短语描述白桦,感受诗歌的意境美,能说出白桦给

自己留下的印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4.能积累一些与植物有关的诗歌,交流自己收集诗歌的体会。

【重点难点】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

结合文中的短语描述白桦,感受诗歌的意境美,能说出白桦给自

己留下的印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图片展示白桦。

师:你知道这个谜语说的是什么树吗?(谜语:照亮世界,修补

碎物,医治病人,保持清洁。)

课件展示关于白桦的资料,解说谜语。

小结:白桦高洁、正直,诗人叶赛宁专门写下了这首《白桦》来

歌颂它。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歌。

二、学习生字词

1.课件出示生字,学生朗读,不会读的字自己查字典或同桌交流

学习。

生字:桦涂茸绣潇穗朦胧寂霞抹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强调多音字“抹”的读音。提示易错字:

“徉”读yáng,不读xiáng。

3.学生练习用生字进行组词。

4.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生字书写,强调笔顺和书写规范。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读要求:读懂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

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分小组朗读课文。思考:你从课文当中看到了一棵怎样的白

桦?(美丽、挺拔、高洁)

3.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诗歌从哪些方面表现了白桦的美?

第一节:白桦的洁白第二节:雪中的白桦

第三节:金晖中的白桦第四节:朝霞中的白桦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

2.回顾内容: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棵高洁、美丽的白桦,这节课

我们就来具体欣赏它的美。

二、感悟高洁

1.学生自由读第一、二小节,交流感受。

2.理解“涂”“披”,体会诗人的拟人写法,感受白桦对一身洁白

的喜爱,体会白桦的高洁形象。

3.理解“花边”“花穗”“洁白的流苏”,想象雪中的白桦。(比喻。

将白桦枝叶上松软的积雪比作花边,落满积雪的树枝比作花穗、流苏。

表现了白桦雪中的美丽,赞美了白桦傲寒挺立的形象。)

4.感情朗读一、二小节。

三、感受美丽

1.齐读第三、四小节。

2.仿照前面的学习方法,学生自主探究:表现了白桦在()中

的()形象。

3.理解“玉立”,体会白桦的笔直挺拔。

4.体会“金晖”“朝霞”的作用。(衬托白桦的美)

5.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四、交流拓展

1.出示诗中短语,交流:白桦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引导积累:诗歌中常常写到一些植物,你知道哪些与植物有关

的诗歌?摘抄你最喜欢的一首,和同学交流。

3.活动交流:交流阅读、收集诗歌的收获、感受,试当“小诗人”,

写诗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课文小结】

诗歌以白桦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美:披满身的雪花,

亭亭玉立,有朝霞萦绕,在光辉中晶莹闪亮,赞颂了白桦的高洁。表

现了诗人对白桦的喜爱、赞美、崇敬之情。

【板书设计】

白桦的整体美:涂银霜披雪花

白桦的枝叶美:绣花边绽流苏

金晖中的白桦:玉立

朝霞中的白桦:又抹光华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以谜语及白桦的背景资料导入,让学生初

步建立了白桦的高洁印象。教学课文时,让学生先整体概括诗人描写

的角度,再从高洁与美丽两方面分析白桦的形象,在分析中引导抓住

重点词句,体会修辞,理解形象,从而丰富对白桦的印象。最后,总

结全诗,再让学生说对白桦的印象,学生就有话可说了。

11.白桦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歌,并用诗歌中的短语说说白桦给你留下的印象。

3.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同学们自由发言,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树木及其象征意义、代表的精神品

质等。

2.多媒体展示:一身雪花、雪绣的花边、洁白的流苏……这就是白桦,诗人

叶赛宁笔下的白桦。今天,让我们跟随诗人的吟诵,走进苏联的国树——白桦。

二、检查预习情况,巩固生字词

1.了解作者情况:叶赛宁(1895-1925),苏联田园派诗人。生于梁赞省一个

农民家庭,1914年发表抒情诗《白桦》,1915年结识勃洛克、高尔基和马雅可夫

斯基等人,并出版第一部诗集《亡灵节》。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1)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2)出示易错字,提醒学生注意问题。

(3)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词语。

(4)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

姗姗来迟:形容来得很晚。文中指太阳很晚才升起来。

潇洒:自然大方,有韵致,不拘束。文中指白桦的树枝落了一层雪的美景。

三、出示学习要求,整体感知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说说这首诗歌的内容。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这是苏联著名诗人叶赛宁的抒情诗。诗歌以白桦为中

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美。一身雪花、雪绣的花边、洁白的流苏。在朝霞

里晶莹闪亮,披银霜,绽花穗,亭亭玉立,表现出一种高洁之美。

2.读诗歌,说说各小节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本课词语表中的词语。

2.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诗人叶赛宁的经历,整体感受了白桦那挺拔、高

洁之美,下面让我们一起细细品读诗歌,感受诗人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互动课堂,感受诗歌的美

1.有感情地朗读诗的第一节,感受白桦的整体美和动态美。

(1)第一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白桦的什么特征?(比喻、拟人,

把雪比作银霜,描写了白桦的高洁之美,通过“涂、披”等动词写出了白桦的动

态之美。)

(2)练习仿写。(示例:那束红红的玫瑰花,仿佛染上脂粉,披了一身霞光。)

(3)朗读本节诗,语气可以稍微平淡一点,语速放慢,“一身”一词可以重

读,表现白桦通体洁白的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诗的第二节,感受雪中白桦的近景美。

(1)用几个词形容一下雪后的景象。(洁白、白茫茫、寂静……)

(2)“雪绣的花边”“洁白的流苏”分别指什么?

(3)指导朗读本节诗,语速放慢,声调上扬,“毛茸茸”“潇洒”“如画”几

个词要重读、慢读,表现白桦高洁、挺拔的美。

(4)读完本节诗,你有怎样的感受?

3.有感情地朗读诗的第三节,感受白桦在寂静中的朦胧美。

(1)学生自由读诗,课件出示习题:诗中的“玉立”写出了(白桦的挺拔),

“晶亮的雪花”写出了(白桦树皮的细腻),表现了白桦静中有动的气质美。

(2)朗读本节诗,语速舒缓,“朦胧”“玉立”“晶亮”几个词要重读、慢读,

表现白桦朦胧、挺拔之美。

4.有感情地朗读诗的第四节,感受白桦在朝霞中的美。

(1)赏析本节诗。(诗中的“姗姗来迟”“抹”,把朝霞当作人来写,写出了

白桦在朝霞中雍容华贵的美。)

(2)朗读本节诗,语速舒缓,“姗姗来迟”“白雪皑皑”“银色”几个词要重

读、慢读,表现白桦树在朝霞中的美。

(3)仿写: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写小溪。(例:小溪在山间欢快地奔跑

者,它迈着轻快地步伐,它多么想见见更为广阔的小河。)

三、赏析诗歌之美,概括主旨

1.说说诗歌之美体现在哪些地方。

(1)诗歌之美,美在色彩。(银霜、金晖、银色)

(2)诗歌之美,美在修辞。(比喻、拟人、通感)

(3)诗歌之美,美在节奏。(诗歌采用四行一节的形式,各节偶句押韵,全

诗押通韵,读来音韵回环和谐,如一首欢快的小夜曲。)

2.概括诗歌的主旨。

《白桦》一文以白桦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美。诗中的白桦,既

具色彩的变化,又有动态的美感。白桦那么高洁、挺拔,它是高尚人格的象征。

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对祖国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拓展延伸

诗歌中常常写到一些植物,如松、竹、梅、兰,你知道哪些与植物有关的诗

歌?摘抄你最喜欢的一首,和同学交流。还可以试着当个“小诗人”写写诗,把

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写的时候注意分行。写完后,和同学交流。

[教学板书]

11.白桦

白桦一身雪花——总写

雪中的近景美

寂静中朦胧美

朝霞中的美分写高洁、挺拔,

对祖国和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主要通过朗读让学生来感知诗歌的内容,领悟诗歌的美。通过对每

节诗的内容和修辞手法的分析,以及对朗读的指导,让学生感受白桦之美。最后

对诗歌的意境美进行总结,并让学生摘抄有关植物的诗歌,从而完成本节课的教

学目标。

总体上,本课的教学目标完成较好。因为有了前面两篇诗歌学习的基础,学

生掌握了一些学习诗歌的方法。部分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以自己试着写诗歌了。

本文发布于:2023-01-28 11:34: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5136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西江月苏轼
标签:白桦课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