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为奴十二年》的日子
作者:彭小莲
来源:《上海采风月刊》2016年第02期
2014年86届奥斯卡的最佳影片颁给了英国黑人导演史蒂夫·麦克奎,这也是奥斯卡在漫长
的岁月里,第一次由黑人导演获取了最佳影片。这位黑人导演并不比其他的黑人有更多的幸
运,在念中学的时候,他是被安排在——毕业后“适合于体力劳动,或许水管工和建筑工人,
这一类活计”的班级里,以至于后来的新校长不得不承认,他们的教育体制里存在着种族歧
视。麦克奎自己补充说道,他确实有阅读的困难,由于弱视,不得不戴一种特殊的眼镜,这可
能也是其中一个原因,入校后立刻就被置于一个低级班里。
麦克奎在英国的Goldsmiths大学毕业,然后去了久仰大名的纽约大学Tisch艺术学院里的
电影学院,那里毕业了著名的黑人导演斯派克·李,还有其他著名导演,像马丁·斯库塞西、伍
迪艾伦、奥利弗·斯通、李安等,就连中国的大导演孙瑜,最早也是在Tisch刚成立的电影学院
里学的摄影专业,那是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学校还没有能力开设导演系,孙瑜导演也是最早
把美国的电影工业制作方式带回中国的人;但是麦克奎只在那里呆了很短一个时期,重新回到
伦敦。他并不感激NYU,他是从欧洲吸取文化教育长大的,他觉得NYU的电影教育还是太传
统,甚至过于沉闷,没有多少实验和创新精神,用他的话说:“他们不会让你把摄影机扔向空
气里。”
所以在他的影片《耻辱》里面,那种叛逆的性场面,具有对传统道德的挑战,他的镜头赤
裸裸地展现人性中的丑陋;快节奏的剪切,几乎带有视觉的刺激性,是对传统的彻底反叛。可
是接着《耻辱》之后,他却拍摄了《为奴十二年》,这是从题材到手法处理上孑然不同的影
片。他的电影语言变得中规中矩,工整,以至于表现的是麦克奎在大学里反对的“过于传统,
甚至是沉闷”的风格,连一点实验和创新的精神都没有;但是导演对人物的刻划,对黑奴问题的
思考,以及他最终的价值诉求都进入了银幕。画面上的历史将主人公所罗门的遭遇,将观众从
书本拖入了残酷的现实,让我们对黑人在美国历史上的命运有了更深切的理解。
影片是根据所罗门自传改编的,故事表现了他“为奴十二年”的悲惨经历,他原本是一个自
由人,生活在纽约,有一个幸福的家庭,黑人妻子和两个可爱的孩子,他以演奏小提琴为生,
并且小有成就。可是他怎么都不会想到,两个白人以马戏团表演寻找伴奏为由,给他以优厚的
报酬,将他骗到华盛顿,在灌醉以后,将他卖了出去。当他一觉醒来,不敢相信自己竟然成了
黑奴。起初他被卖给了福特先生,在庄园里当奴隶。不久又转卖给了素有“黑奴终结者”之称的
埃培斯,他日复一日地在种植园里采摘棉花,目睹了许多黑奴的悲惨命运。当白人女主人让他
去镇上买东西的时候,他心生逃跑的念头,正当他迷失在树林里时,却看见逃跑的黑奴被埃培
斯活活吊死的场面。
女奴露皮塔·尼永奥被鞭打、蹂躏得不堪入目时,深夜跑到所罗门这里,告诉他,自己自
小就被卖到这里,没有公文,她将是终身的奴隶,看不见一丝生命的希望,她还沦为庄园主埃
龙源期刊网
培斯的性奴,女主人因为妒忌,对她有了更多的压迫,唯一可以倾诉的对象就是所罗门。黑暗
中,她说,“我对你所有的请求,就是帮助我,结束我的生命。我没有勇气自己去做这件
事……”对于一个漫长、没有尽头的苦难,她彻底绝望了。但是作为基督徒(他们黑人大多数
都是教徒),如果自杀是要进地狱的,她说,如果所罗门杀了她就是一种“神的慈悲”,这是在
帮助她逃离苦海,她不想自杀,不想从一个地狱走向另外一个地狱。可是所罗门做不到,直到
最后一天,所罗门被解救离开那里的时候,尼永奥追上来,她紧紧地和所罗门拥抱,无言的爱
和痛,还有所罗门的无能为力,这将所罗门重新成为自由人的幸福打破了,残酷的生活对所有
的黑奴来说,依然在继续下去。
就是在这十二年里,所罗门始终没有放弃重回自由人的希望,他甚至在努力给人演出,将
挣下的几个银元藏在大树里。他用树枝削成笔尖,沾着黑莓果汁给妻子写信。当他把自己所有
的积蓄给了白人领班,希望他为自己寄一封信去纽约时,没有想到,白人领班欺骗了他,收下
银元后,却向奴隶主告发了所罗门,为此他差点付出生命的代价。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加拿
大来的木匠巴斯先生,这才结束了他奴隶的命运。回到纽约之后,他完成了《为奴十二年》的
回忆录。
但是,所罗门的故事仅仅是一个个案,大多数自由人被拐卖成黑奴后,几乎很少有成功回
到自己家园的,他们都在悲惨的压迫下,结束了生命。
影片中多次出现对黑奴施暴的镜头,这并不是导演想在血腥的刺激中寻找商业效果,他更
多是再现历史现实中的残酷。这些暴力场面,通过各种手段表现出来,甚至当尼永奥被鞭打之
后,其他的黑奴在为她清洗伤口时,那皮开肉绽的镜头,都被强化地凸显在画面里。导演在黑
暗中,逼迫着所有观众,面对黑奴的生存状态。麦克奎对这些暴力场面解释说:“当然,作为
一个电影导演,你需要做的就是了解电影里的情绪的转切点。知道它何时会出现,以什么样的
形式出现,是不是会让观众有情绪上的反应。在这部电影里,我所设置的这种情绪的极大化的
转切点,其实就是用暴力的镜头让人们知道,我们的历史,和我们走过来的道路。很可能会有
人感到不舒服,那是因为你对影片中的黑人有着某种感同身受的理解和感情,如果能做到这
样,那么这部电影的目的,其实就达到了。我就是希望人们能有这种屈辱和不愉快的体验——
因为我们的父辈,曾经真切地经历了这一切。”
可是你上网查看一下,会吃惊地发现,中国太多的年轻观众并不买账,他们冲出来,拿着
昆丁·塔伦蒂诺的《被解放的姜戈》成为《为奴十二年》参照对比,于是有人会说:“我倒是觉
得,要是昆汀出马拍个所罗门复仇记可能会更完美。”“此片相比充满戏剧感热血高潮不断,血
浆与正义齐飞的《姜戈》来说简直平庸得一塌糊涂,或者说本片只是一部单纯的政治谄媚
片?”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样的问题,怎么会有这样理解黑人历史的?说得多轻松啊,如果能
认真回顾黑奴的历史,就会明白这是两部完全没有可比性的影片,昆丁拍的是商业片,虽然他
对黑人给予全部的同情,但那只是一种异想天开,最后白人牙医死了,百战不败的黑人姜戈终
于找回了他的爱人,赢得了胜利,有了大团圆的结局。这是好莱坞的神话,而麦克奎拍的是现
实主义题材,现实没有给黑人任何完成复仇的空间,以至于在影片结束的时候,片尾特为打上
字幕:所罗门最后是哪一年去世的,都无从确定。黑人,在美国的历史上是那么无足轻重,即
龙源期刊网
使今天的美国总统已经由黑人担任,但是美国的种族歧视依然存在,黑人在寻求自身的独立、
建立尊严的道路上还是步履艰难,他们一步一步地走来,那路上淌满了鲜血和付出的生命代
价。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的死亡记忆犹新。
影片是根据1853年所罗门·诺瑟普写的自传《为奴十二年》完成的,在80年代它已经被
拍成电视连续剧,可是麦克奎完全不知道这些事情。是他的夫人先阅读了这个传记,把书交给
了麦克奎,他看完以后大吃一惊,自以为很了解黑人历史的他,竟然不知道还有把自由人、已
经成名的黑人小提琴手灌醉后贩卖成黑奴的事件,他整个人为之而震惊。他觉得他应该将它重
新拍摄成电影,但是好莱坞毫不犹豫就拒绝了这个项目,谁都没有信心,观众会对这样陈旧的
题材感兴趣吗?可是,偏偏是导演昆丁鼓励着麦克奎,说:“我希望能有不止一部的黑奴片在
这个时代出现。”就是从这时候开始,麦克奎努力去寻找演员和投资。当麦克奎走上奥斯卡的
舞台,领取最佳影片大奖时,他是和好莱坞的一线演员布拉德·皮特站在一起的,麦克奎首先
感谢了皮特作为《为奴十二年》的制片人之一所做出的努力,他说:“感谢布拉德·皮特,没有
他,我们根本制作不了这部电影。”可见,即使在美国,大明星的加入,也是找钱的金钥匙。
为此,他们还找了英国的一线明星,迈克尔·法斯宾以及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最后生于墨西
哥的黑人女演员露皮塔·尼永奥凭此片荣获这届奥斯卡最佳女配角。
只是手握金钥匙,有大明星护航,作为导演还是需要具备开启大门的能力,再有价值的金
钥匙,他们依然是作为低成本电影在制作,为了控制成本,全片实拍35天完成。也正是这些
职业的一线明星,他们深知除了金钱以外,电影的真正价值所在,于是大家共同努力为这样的
低成本影片付出努力。皮特就是在片中饰演了从加拿大来的木匠,他具有人权平等的思想,也
正是这个木匠在犹豫之后,把所罗门的信寄给了他纽约的朋友,最终解救了所罗门。皮特虽然
出演了一个英雄人物,但是他在整部影片里只有一场戏。
麦克奎深有体会地对记者说:“黑奴的历史就是我自身存在的一部分,从小就压在我的胸
口和后背,那重量却从不让我为此感觉到愤怒。”没有愤怒,那是因为社会认可了这个现象,
每一个黑人都没有更多的选择。但是当麦克奎成熟以后,他还是意识到,“你会觉得受伤害,
但不是愤怒。我当然会对黑人所受的不公感到生气,但并不是愤怒”,愤怒,会使人失去理
性,只有思考才是寻找未来的手段。和很多艺术家一样,麦奎因看世界的视角非常纯粹。他是
一个成长于1980年代伦敦郊区的工人阶层的小孩。“那个时代没有任何与我相似的榜样,你没
有见过任何一个黑人做自己想做的事。”他的父亲总是劝他实际一点,即便在他小获成功之
后。
奥斯卡是商业片的标志,所以在电影艺术的造诣上,是平庸的。同样符合与“黑奴”有关的
电影:《被解救的姜戈》《为奴十二年》《弗鲁特韦尔车站》《白宫管家》《曼德拉》……好
莱坞在追随票房的时刻,视觉大片占领了统治地位,很多优秀的独立电影依然困难地在寻找好
的电影公司去推行、宣传和发行,可是,那些优秀的影片常常在完成以后变得默默无闻。即使
他们中的少数被大公司看中,却还是发行困难。这就是为什么《为奴十二年》如此严肃的影
片,在好莱坞的体制下,同样需要大明星护航,不仅是为了影片的质量,更重要的是发行上的
保证。最终《为奴十二年》获取了一亿三千多万美元的票房。如此商业的好莱坞,却具有另一
龙源期刊网
种黑色幽默,就是他们的最佳影片,通常是授予那些价值诉求非常“正确”的影片。前年是以反
恐为主题的《逃离德黑兰》,希拉里亲自上台为影片颁奖;再往前追溯,是反战影片《拆弹部
队》;还有涉及种族矛盾的《撞车》或者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沉重的《百万宝贝》——思考着
生命的价值,最后因为对女拳击手的爱护,走进她瘫痪在床的病房里,听从她的愿望,教练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扮演)拔去了她鼻子上的氧气管子,让她进入安乐死……而那些纯粹的
商业大片,很少有机会获得最佳影片的殊荣。当然,奥斯卡的最佳影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少
进入世界电影史的圣殿。这并不重要,他只是向你证明了一个真理:好莱坞再商业,他的道德
和价值底线在那里,他们一方面在追求票房,同时还是在推崇这些有正义感的影片,这正是美
国人一直追寻的“信念的传承”,天赋人权,生命是可贵的,每一个个体的自由都是不可剥夺
的!他们的影片也必须将这样的信念贯穿和传承下去。
本文发布于:2023-01-28 10:33: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5108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