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始终相信,这世间,相爱的原因有很多,但分开的理由只有一个--爱
的还不够。人生有四个存折:健康情感事业和金钱。如果健康消
失了,其他的存折都会过期。
《前赤壁赋》原文及译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
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
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
而登仙。
------------------------------------------------------------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
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赞美)明月的诗句,
吟唱婉转优美的乐曲。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盘桓在斗宿与牛
宿之间。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听任小船
飘流到各处,凌于苍茫的万顷江面之上。乘着轻风(在江面上)无所
不至,并不知到哪里才会停栖,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
有如道家羽化成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其声呜
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
2
泣孤舟之嫠妇。
------------------------------------------------------------
在这时喝酒喝得高兴起来,敲着船边,指打着节拍,应声高歌。歌中
唱道:“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逆着流水的泛光。我
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同伴吹起洞箫,按着节奏为歌声
伴和,洞箫呜呜作声:有如怨怼有如倾慕,既象啜泣也象低诉,余音
在江上回荡,丝丝缕缕缭绕不绝。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
孤舟上的孀妇为之饮泣。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
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
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
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
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
响于悲风。”
------------------------------------------------------------
苏轼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同伴问道:“箫声为什么
这样哀怨呢?”同伴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
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
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
3
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
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持酒而饮,横转矛槊吟诗作赋,
委实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
的水渚上打渔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
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象沧海中
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
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
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
的秋风中罢了。”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
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
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
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
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苏轼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流逝的就象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
逝去;时圆时缺的就象这月,终究又何尝盈亏。可见,从事物变易的
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
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
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
4
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
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
尽的忧虑。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你我尽可以一
起享用。”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
东方之既白。
------------------------------------------------------------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
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
的曙光。
赏析:
无端受屈、含冤入狱的苏轼,在"乌台诗案"结案后不久,就被贬谪为
黄州团练副使,所幸的是黄州地方官吏钦慕他的为人与俊才,非但不
加管束,还常常任他在管区内纵情游山观水,而情豪兴逸的苏东坡则
每游一地必有诗文纪盛,《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就是这一时期留
下的不朽名篇。
作者以往的游记散文,大多以纪游写景或于纪游中借景抒情为主,
而东坡的不少散文,却开创了一种新的写法。在这些文章中,作者并
不着意写景,而是以阐明哲理,发表议论为主。借题发挥,借景立论
的独特风貌贯串于字里行间。《前赤壁赋》就是这种新型游记的一篇代
5
表作。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也就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年初秋,他
与朋友驾一叶小舟,来到黄冈赤壁下的长江中赏月游玩,明月一轮映
于波平浪静的江面,送爽的清风徐徐吹来,茫茫白露布满大江,水光
山色与中天夜月相辉映,主客对酌于舟中,酒酣耳热后和着凄怆的洞
箫声扣舷而歌,然后又从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中引出客人思古
之幽伤和对人生如寄的慨叹,文章也就此由情入理,由感情的抒发到
哲理的畅达,进而以苏子的对答把全文的主旨表露出来,"变"与"不变
"的理论和"物各有主"的观点好似一剂"愀然"的灵丹妙药,使客人终于
"喜而笑"。
《前赤壁赋》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
辅之,全文紧扣风、月来展开描写与议论。以风、月之景开卷,又于
文中反复再现风、月形象。歌中的"击空明兮泝流光"则是由景入论的
转折。客的伤感起于曹操的"月明星稀",终于"抱明月而长终"、"托
遗响于悲风"的悲哀,仍然不离"风"、"月"二字。苏子的对答,亦从清
风、明月入论: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景物的连贯,不仅在结构上使全文俨然一体,精湛缜密,而且还
沟通了全篇的感情脉络,起伏变化。起始时写景,是作者旷达、乐观
情状的外观;"扣舷而歌之"则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乐甚
"向"愀然"的过渡;客人寄悲哀于风月,情绪转入低沉消极;最后仍是
6
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议论,从而消释了
心中的感伤。景物的反复穿插,丝毫没有给人以重复拖沓的感觉,反
而在表现人物悲与喜的消长的同时再现了作者矛盾心理的变化过程,
最终达到了全文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完美统一。
之所以说《前赤壁赋》是苏轼散文的代表作,是因为这篇文章几
乎包揽了苏文的主要风格特点。宋元明清以来,不少文人纷纷指出,
苏文的风格是"如潮"、是"博",也有的说是"汗漫",是"畅达",是"
一泻千里、纯以气胜",确实都很有道理,但又都不够全面、确切。从
《前赤壁赋》来看,苏文的风格乃是一种自由豪放,恣肆雄健的阳刚
之美。文中无论说理,还是叙事、抒情,都能"随物赋形"、穷形尽相,
写欢快时可以羽化登仙、飘然世外;述哀伤时,又能拿动蛟龙、泣嫠
妇作比;而苏文的舒卷自如、活泼流畅,在《前赤壁赋》中也不难发
现,像"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
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这样的句子真是一
气呵成,如同“行云流水”,挥洒自如。至于语言的精练生动、词简情
真,就更是可以在文章中信手举来,毫不费力。“徘徊于斗牛之间”的
“徘徊”;“渺沧海之一粟”的“渺”,都是一字千钧,读来似铿锵作金
石声。《前赤壁赋》一文还充分体现了苏轼散文自然本色、平易明畅的
特色,那种纯真自然之美给古往今来的无数读者带来了多么难忘的艺
术享受。
7
《后赤壁赋》原文及译文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
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
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我们的
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
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
“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
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
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
“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象吴淞江的
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
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
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
8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
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
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
出来了!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
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
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
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
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
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
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
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划地一
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括起,
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
畏惧,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
那里停泊。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翩仙),过临皋之下,揖
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
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
9
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
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
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象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
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
西飞去。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
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
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
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经过我船上的,不就
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
他在什么地方。
赏析:
前后赤壁赋虽都以秋江夜月为景,以客为陪衬,但后赤壁赋重在游、
状景,而前赤壁赋意在借景抒怀,阐发哲理。本文第一段,作者在月
明风清之夜,与客行歌相答。先有“有客无酒”、“有酒无肴”之憾,
后有“携酒与鱼”而游之乐。行文在平缓舒展中有曲折起伏。第二段,
从“江流有声,断岸千尺”的江岸夜景,写到“履巉岩,披蒙茸„„”
的山崖险情;从“曾日月之几何而江水不可复识”的感叹,到“悄然
而悲,肃然而恐”的心情变化,极腾挪跌宕之姿。第三段,借孤鹤道
士的梦幻之境,表现旷然豁达的胸次和慕仙出世的思想。
《后赤壁赋》是《前赤壁赋》的续篇,也可以说是姐妹篇。前赋主要
10
是谈玄说理,后赋却是以叙事写景为主;前赋描写的是初秋的江上夜
景,后赋则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时间也移至孟冬;两篇文章均以"
赋"这种文体写记游散文,一样的赤壁景色,境界却不相同,然而又都
具诗情画意。前赋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后赋则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不同季节的
山水特征,在苏轼笔下都得到了生动、逼真的反映,都给人以壮阔而
自然的美的享受。
全文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写泛游之前的活动,包括交待泛游时间、
行程、同行者以及为泛游所作的准备。写初冬月夜之景与踏月之乐,
既隐伏着游兴,又很自然地引出了主客对话。面对着"月自风清"的"
如此良夜",又有良朋、佳肴与美酒,再游赤壁已势在必行,不多的几
行文字,又写了景,又叙了事,又抒了情,三者融为一体,至此已可
转入正文,可东坡却"节外生枝"地又插进"归而谋诸妇"几句,不仅给
文章增添生活气息,而且使整段"铺垫"文字更呈异采。
第二层次乃是全文重心,纯粹写景的文字只有"江流有声"四句,却写
出赤壁的崖峭山高而空清月小、水溅流缓而石出有声的初冬独特夜景,
从而诱发了主客弃舟登岸攀崖游山的雅兴,这里,作者不吝笔墨地写
出了赤壁夜游的意境,安谧清幽、山川寒寂、"履巉岩,披蒙茸,踞虎
豹,登虬龙;攀西鹊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奇异惊险的景物更令人
心胸开阔、境界高远。可是,当苏轼独自一人临绝顶时,那"划然长啸,
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的场景又不能不使他产生凄清之情、
忧惧之心,不得不返回舟中。文章写到这里,又突起神来之笔,写了
11
一只孤鹤的"横江东来"'、"戛然长鸣"后擦舟西去,于是,已经孤寂的
作者更添悲悯,文章再起跌宕生姿的波澜,还为下文写梦埋下了伏笔。
最后,在结束全文的第三层,写了游后入睡的苏子在梦乡中见到了曾
经化作孤鹤的道士,在"揖予"、"不答"、"顾笑"的神秘幻觉中,表露
了作者本人出世入世思想矛盾所带来的内心苦闷。政治上屡屡失意的
苏轼很想从山水之乐中寻求超脱,结果非但无济于事,反而给他心灵
深处的创伤又添上新的哀痛。南柯一梦后又回到了令人压抑的现实。
结尾八个字"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相当迷茫,但还有双关的含义,表
面上像是梦中的道士倏然不见了,更深的内涵却是"苏子的前途、理想、
追求、抱负又在哪里呢?
文中写苏子独自登山的情景,真是"句句如画、字字似诗",通过夸张
与渲染,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文中描写江山胜景,色泽鲜明,带有
作者个人真挚的感情。巧用排比与对仗,又增添了文字的音乐感。读
起来更增一分情趣。但总的来说,后赋无论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不及
前赋。神秘色彩,消沉情绪与"赋"味较淡、"文"气稍浓恐怕是逊色于
前篇的主要原因。
《后赤壁赋》作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之时,贬谪生涯使
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
的情感波澜。《后赤壁赋》沿用了赋体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传统格局,
抒发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同时也描写了长江月夜的优美景色。全文骈
散并用,情景兼备,堪称优美的散文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作者高超
的表达能力和语言技巧,文中的孤鹤形象更能够让我们感到超然物外
12
的人生哲理。孤独、寂寞、高贵、幽雅、超凡脱俗的孤鹤历来便是道
家的神物。乘鹤是道化升仙的标志,苏轼不仅借孤鹤以表达自己那种
高贵幽雅、超凡脱俗、自由自在的心境,更表现了那种超越现实的痛
苦遗世的精神。那我们就看看他在《后赤壁赋》中是如何将孤鹤的孤
独、寂寞、高贵、幽雅、超凡脱俗展现得淋漓尽致的。山石高峻怪异,
既是对立、压迫着他的自然力量,又象征了他积郁难消的苦闷之情。
鹤则是这一苦闷孤独情感的意象。歇于松柏,不作稻粮谋的孤鹤在苏
轼心中,就像在其他隐逸者的意中一样,本是高蹈于世外的象征。苏
轼曾作《放鹤亭记》,以放鹤招鹤、与鹤共处来渲染内心弃世的幽情,
孤鹤的形象尤其为他所钟爱。此际在苏轼最感孤独时,忽然有一东来
的孤鹤振翅横江而掠过小舟西去。这只在暗夜独飞,独鸣的鹤是孤独
的,它可以蔚藉同样感受状态中的苏子之心。因此与客不交一言的苏
子对它注意极深。而且它不仅是苏子此际情怀的象征,也是七月之夜
的道士形象新化。苏轼以“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的
觉悟,联想前来入梦的道士,表明作者在这只孤鹤身上寄予了自己怀
念故友之情。而道士的思想,原是苏子思想中的一个侧面,苏子--孤
鹤--道士的联结,暗示着苏轼在精神上已归向高蹈于世外的隐逸者。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结尾处写自己梦醒后开门寻找,夜色茫茫,
不见孤鹤,也并无道士。一笔双关,余味深长。将苦闷与希望糅合在
诗化境界中。山形与鹤形,使苏轼因自然的变化和人事的不谙的精神
不适感,和在孤独中向往自由的念头找到了对应。通观全文,在我们
的眼前自然就展现出了好一幅“水月禅境、山鹤幽鸣”的美景图!
本文发布于:2023-01-28 09:48: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5086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