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
LT
非物质文化遗产
——昆曲
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能我们很陌
生,其实它在我们生活当中随处可见,
比如端午节,京剧,皮影戏,珠算等等。
那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呢?非物质文
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
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
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
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
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
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
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
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
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
人类的创造力。那今天我就给大家讲一
个我们不熟悉但在我们生活当中经常出
现的昆曲,它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
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
昆曲,原名“昆山腔”、“昆腔”,是中
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清代以来被
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
是中国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
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
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
的一朵“兰花”。
昆曲早在元朝末期(14世纪中叶)即
产生于江苏昆山(属太仓州)一带,它
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
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
同属南戏系统。
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
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
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
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万历末年还
流入北京。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
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昆曲是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
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
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被称为“百戏之
祖,百戏之师”,有“中国戏曲之母”的
雅称。即时,无锡昆曲社对昆曲起到了
繁荣推广的作用。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
种。”[2]之后,全国许多地方相继恢复
了昆曲剧团。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
质遗产代表作”名单,其中包括中国的昆
曲艺术,中国成为首次获此殊荣的19个
国家之一。
但在今天,昆曲严格的程式化表演、
缓慢的板腔体节奏、过于文雅的唱词、
陈旧的故事情节,丧失了时尚性和大部
分娱乐功能,离当代人的审美需求相距
甚远,因而难以争得观众,演出越来越
少,以至在演出市场上难觅其踪,形成
了恶性循环。之前,全国大约有800人
在从事昆曲工作,号称“八百壮士”,如
今只剩下600人了。全国6个昆曲剧院
团创作、演出普遍陷入困境,演员培养
及艺术创作均无力投入。自田家被迫离
开北昆后其独有家传秘本《双占魁》、
全本《荷珠配》、《白娘子》,就此失
传,也是北方昆曲的一巨大损失。
有人主张,昆曲应作为博物馆艺术,
只求保存,不用发展,此说遭到昆曲工
作者和有识之士的反对,也有悖于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初衷――保证这些杰出文化的
生存,而不是遏制它们未来的发展。但
是,昆曲确实面临着困境:人才的流失,
使得胜任昆曲创作的人员寥寥无几;而
要革新昆曲,又面临两难的境地――不
对昆曲作较大的改变,就无法缩小昆曲
与时代的距离;倘若作大的改变,昆曲
就失去特性而不成其为昆曲了。
专家认为,昆曲当务之急是抢救现有
剧目和文献资料,首先要对全国中老年
艺术家的拿手剧目进行录音录像,对珍
贵的昆曲文献、演出脚本、曲谱和图片
进行搜集整理。昆曲演出可以从老戏中
讨生活,剧目应以继承、整理为主,如
上海昆剧团近两年排演的《牡丹亭》,
将汤显祖原作删减为上中下三本,配以
现代化的舞台处理,既保持原作特色,
又符合当今审美,收到了很好的市场效
果。
文化部计划10年间在北京和上海建
立两个昆曲演员培训中心,为全国昆剧
院团输送表演人才。昆曲剧院团长们则
希望集中全国优秀师资,在中国戏曲学
院等院举办昆曲演员、编剧、导演、作
曲和管理人员研修班。
本文发布于:2023-01-28 09:30: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5078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