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书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书1
教学内容:教材第1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在生活情景中确定物体位置的多种方法,能在具
体情境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座”、“第几层第几号”、“第几组第几个”等
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中的相对位置,或依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
过程与方法:知道可以在平面上用两上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在确定位置
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平面坐标最根本的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第几排第几座”、“第几层第几号”、“第几组第几个”
等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中的相对位置,或依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并解决一些
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学依据“第几排第几座”、“第几层第几号”、“第几组第几个”
等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中的相对位置。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与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方法。
教学预备:多媒体、投影仪等有关内容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1、出示多媒体课件或图片:一位教师到图书馆借书,询问图书管理员工
具书所在位置,然后图书员告诉他图书所在位置。
2、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或图片,听教师讲解,初次接触位置这个概念。
3、引入本课学习并板书课题。
4、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回忆某物体的位置,确定它们的位置,联系具体
生活场景和经验,进入到下面的学习中。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直观演示以及具体的情景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对学
习的兴趣,为学习新知奠定根底。
2
二、例题展示:
1、投影出例如1的内容。
(1)学生读题,了解已知信息。
教师引导学生可以依据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来思考这个问题。
(2)问:已知__同学是第二列、第三行的同学,你能指出谁是__同学吗?
学生联系实际的根底上依据图中__所在的列数的行数来确定__的位置,教
师给予肯定。
(3)假如用(2,3)表示__同学的位置,你能表示王艳和赵强同学的位置
吗?看一看有什么不同?
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用数对表示位置。
2、引导学生用刚刚的方法小结:先从前往后确定第几行,再从左往右确定
第几列,这样就能用第几行第几列确定同学们的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第几行和第几列的推断方法,经
历应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做一做,稳固确定位置的方法。
1、出示情景。组织学生观看情景,思考教师的提问。
2、引导学生利用在例题中学到确实定位置的方法来回答下列问题。
3、组织学生用一组数字来表示它们的位置。学生思考后可交流讨论,最后
全班汇报。
四、反应练习。
完成教材第19页的做一做。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选用课时作业。
板书设计:
位置
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
课后小记与反思:
第二课时位置(二)
3
课型:讲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20页及相关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在生活中怎样依据示意图找到位置。
过程与方法:理解可以用一组数来确定位置关系,通过确立一个坐标图形
来找准方位。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数学的亲切感,把位置关
系的学习与生活场景紧密联系起来。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通过示意图找到物体的具体位置。
难点:理解用一对数来确定位置的方法,并把它用于实践中。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和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或实物等。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学生回忆在生活所见的示意图,答复教师问题,。
2、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对前面知识的复习,以及具体的直观演示和具体的情景联
系,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为学习新知奠定根底。
二、例题展示。
1、出例如2。
学生读题,明白示意图,初步了解题目中的每个位置是用一个坐标的形式
来表示的,每一个游历区和一对数相对应。
2、学生可提问质疑,可小组讨论,可互相回答下列问题。全班交流。
交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示意图,知道它们是怎样标示各区域所在位置
的。
小结:横排和竖排所构成的区域就是整个动物园的范围。
4
每个小区域所对应的数值就是整个动物园这个大范围的一个坐标点。通过
这些坐标点,我们就能够确定某个游历区的具体位置。
3、组织学生说说其他场馆的位置,同时教师板书。
4、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场馆位置与坐标中各点对应的关系。
5、练习:在图上标出这些场馆的位置。
6、小结:通过例题我们把一个区域的示意图用坐标的形式表示出来,通过
对应的坐标位置就可以确定所要找的地方的位置。
三、做一做,稳固确定位置的知识。
出示练习,引导学生完成练习。
四、反应练习。
五、课堂总结。
在练习中,要紧紧把握图形,从题目入手,查找位置与坐标数值的对应关
系,明确它们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可以互相推断对方。
六、作业:选用课时作业。
板书设计:
位置
第三课时位置(练习课)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材P21——23练习五2、3、5、6、
7、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用数对表示、确定位置的能力。
2、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开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验
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用数对表示、确定位置的能力。
教学难点:开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根底性练习
1、填一填,再答复
⑴、用数对表示平面图中的位置时,我们规定:竖排叫做(),横排叫做
5
(),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往()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往()
数。
⑵、○在第4列第5行,用数对表示是(,);用数对表示是(2,7),
那么它在第()列第()行,(8,7)在图中表示第()列第()行的位
置。2、动物园的平面图。
①、动态生成方格图,渗透坐标思想
②、你能用数对表示出大门的位置吗?请生汇报,说理。
③、游戏:猜景点
任选你想去的一个景点,用数对表示它的位置。小组内同学看数对说地
名,看看说得对吗?全班交流。假如想去的景点是在(,4),可能是哪里?
得出:一个数能准确说出一个地点的位置吗?数对中的两个数能关心我们很
快在平面图上找到某个具体的地点。
④鳄鱼潭在(2,4),请标出。图上(4,2)和(2,4)表示的位置相同
吗?为什么?得出:数对表示位置时不仅要用两个数,还要注意两个数的顺序。
⑤小强的位置在(3,1),他要去的地方位置在(6,5),你能沿着方格线
画出他的行走路线吗?过渡:数对能表示一个人的具体位置,平面图上一个地
点,利用数对还能准确描述图形的具体位置。
二、稳固性练习:
书本第2、3、5、6、7、8题,学生先独立练习,老师再有选择、有重点地
加以点评,指正(为节约课堂教学时间,这局部练习可以课前布置)。
三、开展性练习
1、移动图形
⑴、在格子图上画一个直角三角形ABC,并建立一个平面示意图,确定列
和行,用数对表示这个直角三角形的三个顶点。
⑵、把三角形ABC向右平移5格再向上平移两格后的图形用A’、B’、
C’标出对应的点,并用数对表示A’、B’、C’的位置。
⑶、把三角形ABC绕B点逆时针90°,得到的图形用A”、B”、C”标出
对应的点,并用数对表示A”、B”、C”的位置。2、五子棋
明明和小强下五子棋:
6
明明执黑子先下,小强执白子后下。明明和小强的落子位置用数对表示
是:
明明:1、(4,5)2、(5,6)3、(6,7)4、(7,8)5、(4,7)6、
(5,7)
小强:1、(5,5)2、(6,6)3、(3,4)4、(8,9)5、(4,4)6、
(7,7)
⑴、请你依据所给的信息,画出一个简单的棋盘,并在棋盘上画出黑子和
白子。
⑵、你认为谁赢的可能性大?假如你是明明,你的下一步棋子预备放哪?请
用数对表示。3、涂色游戏
依据下面给出的数对给方格涂上相应的颜色,并说说涂出的图形是什么。
红色:(3,4),(4,5),(5,6),(6,7),(7,6),(8,5),(9,4),
(4,4),(5,4),(6,4),(7,4),(8,4)。
蓝色:(4,1),(4,2),(4,3),(8,1),(8,2),(8,3)。黄色:(8,
6),(8,7)。
绿色:(7,10),(8,9),(8,11),(9,9),(9,11),(10,9),(10,
11),(11,10)。
四、课堂总结:
用数对确定位置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学们说说在哪些领域会用到
这个知识?我们学好这个知识对于大家以后指导自己的生活,工作都有重要的作
用。我们今天练习的这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怎样?有哪些地方还需要
加强?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书2
设计说明
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动身,推动知识的建立。
本设计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开展水平和知识经验动身,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
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利用数轴引出公倍数,让学生对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产生感性的认识。利用最大公因数的知识迁移,让学生自己抽象出公倍数和最
小公倍数的概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7
2.呈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倡导,要注重角色转变,改变在以往的教学中只
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
习,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本
设计在教学怎样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出方法,并观
看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得到充分的思考,提高教学的实效
性。
课前预备
教师预备PPT课件投影仪
学生预备数轴卡片彩色笔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复习。
分别说一说4和6的倍数分别有哪些。
4的倍数6的倍数
46
812
__
1624
2030
…………
2.导入。
师:我们分别列出了4的倍数和6的倍数。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两个数公有
的因数,今天来学习两个数公有的倍数。
设计意图:分别说出4和6的倍数,一是复习倍数知识,二是为学习公倍
数和最小公倍数作铺垫,使学生的思维自然过渡到新知。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1.探究概念。
(1)在数轴上表示数。
8
在数轴上分别找出表示4的倍数和6的倍数的点。(学生观看数轴,用两种
不同颜色的笔在数轴上分别描出这些点)
(2)观看数轴,交流发觉。
4和6公有的倍数有哪些?最小的是几?有没有最大的?(学生口答后,老师
在投影仪上表示出来)
(3)迁移命名。
想一想我们已经学过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谁能给几个公有的.倍数和其
中最小的一个取名字?(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4)理解意义。
请说一说什么是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学生口答: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
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5)集合表示法。
课件出示教材68页的集合圈。为什么集合圈里要写上省略号?(一个数的
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几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
2.练习。(课件出示)
把不超过50的3和6的倍数、公倍数填在68页“做一做”中的集合圈
里,再找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请一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填在教材上,然后
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对具体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关心学生加深对公倍
数、最小公倍数意义的理解,使表象更加清楚,由此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从具
体到抽象的教学过程。
⊙最小公倍数的求法
1.探究方法。
师:你是怎样求6和8的公倍数的?可以怎样表示?
(1)学生先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想法试着找出6和8的最小公倍数。
(2)小组讨论,互相启发,再全班交流。
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方法。
方法一先分别写出6和8各自的倍数,再从中找出它们的公倍数和最小公
倍数。
9
方法二先写出8的倍数,再从小到大圈出6的倍数,第一个圈出的就是它
们的最小公倍数。
方法三先写出6的倍数,再看6的倍数中哪些是8的倍数,从中找出最小
的。
方法四从小到大写出8的倍数,边写边推断是不是6的倍数,第一个6的
倍数,就是6和8的最小公倍数。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书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看、猜测、验证、理解并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2.引导学生学会推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
3.培养学生分析、推断、概括的能力。
【重点难点】
理解并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复习导入】
1.学生口述2的倍数的特征,5的倍数的特征。
2.练习:下面哪些数是2的倍数?哪些数是5的倍数?
32486756
教师:看来同学们对于2、5的倍数已经掌握了,那么3的倍数的特征是不
是也只看个位就行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
板书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
【新课讲授】
1.猜一猜: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2.算一算:先找出10个3的倍数。
3×1=33×2=63×3=9
3×4=123×5=153×6=18
3×7=213×8=243×9=27
3×10=30……
观看:3的倍数的个位数字有什么特征?能不能只看个位就能推断呢?(不
能)
10
提问:假如老师把这些3的倍数的个位数字和十位数字进行调换,它还是
3的倍数吗?(让学生动手验证)
12→2115→5118→8124→4227→72
教师:我们发觉调换位置后还是3的倍数,那3的倍数有什么微妙呢?
(以四人为一小组、分组讨论,然后汇报)
汇报:假如把3的倍数的各位上的数相加,它们的和是3的倍数。
3.验证:下面各数,哪些数是3的倍数呢?
2119876
小结:从上面可知,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假如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
数就是3的倍数。(板书)
4.比一比(一组笔算,另一组用规律计算)。
推断下面的数是不是3的倍数。
3467
5.“做一做”,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页“做一做”。
(1)以下数中3的倍数有。
1435451
①要求学生说出是怎样推断的。
②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2)提示:①首先要考虑谁的特征?(既是2又是5的倍数,个位数字一
定是0)
②接着再考虑什么?(最小三位数是100)
③最后考虑又是3的倍数。(120)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11~12页练习三的第4、6、7、8、9、10、11题。
【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3的倍数的特征
11
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通过猜一猜、
算一算、想一想、验一验、比一比等教学环节,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参与到学习
中来,但教师在想一想这个环节中要进行适当点拨、引导,这样效果更明显。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书4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分数的产生和意义》。
学情分析:在学习这局部内容之前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中,已经借
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了分数的各局部的名称,会读、写简单
的分数,会比较分数大小还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设想:本节课的教学,单位“1”和分数单位这两个概念非常重要,应
从直观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用利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展开小组学习,
适当展开概念的形成过程,关心学生在过程中获得者得感悟,自己建立这些概
念的意义。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原有分数知识根底上,使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理解分数的意
义,知道分子、分母和分数单位的含义。
2、经历认识分数意义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利用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展开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
力,培养质疑和验证科学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明确分数和分数单位的意义,理解单位“1”的含义。
教学难点:对单位“1”的理解。
教具和学具:卷尺、四张长方形白纸、四条一米长的绳子、若干个小立方
体和一捆绘画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温故引新。
1、师: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板书:分数)谁来说几个分数?(板
书:如1/4)你知道分数各局部的名称吗?(板书):师:那你们知道分数是怎
样产生的吗?
二、教学分数的产生。
12
2、能依据成语说出下面的分数吗?
一分为二()七上八下()百里挑一()十拿九稳()
1、请一个学生用米尺测量黑板的长,说一说,用“米”做单位,看看测量
的结果能不能用整数表示。那剩下的缺乏一米怎么记?
2、在古代,人们就已经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师用一根打了结的绳子演示
古人测量的情况)。课件呈现情境图,介绍分数的起源和开展历史。
3、总结:在测量、分物的时候,可能得不到整数的结果,需要用一种新的
数表示——分数表示。所以分数是人类为了适用实际需要而产生的。
4、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了平均分配一些东西,也常常会遇到不能用整
数表示的情况。比方两个小朋友平分一个橘子、一块月饼、一块饼干等,每人
分到的能用整数表示吗?用什么分数表示?
三、教学分数的意义。
师:下面老师要先考考大家,你能举例说明1/4的含义吗?(投影出示题
目,学生口答)
出示一个1/4的正方形的阴影局部。
师:阴影局部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它表示什么意思?
2、师:以下图中的阴影局部能用1/4表示吗?为什么?
如生说可以,则问:你为什么觉得可以用1/4表示呢?生说理由。
(强调一定要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3、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操作。
师:现在我给每一个小组都提供了四种材料,一张长方形纸、一条一米长
的绳子、6个小立方体,4根绘画笔。下面请每组依据这四种一样的材料,通过
折一折、画一画、分一分等方法,创造出几个不同的分数。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2)交流
师:谁情愿上来说一说,你得到了哪些分数?这个分数是怎样得到的?
小组交流。
(3)认识单位“1”。
13
师:利用这四种材料,同学们创造出了好多分数。刚刚在表示这些分数
时,我们都是把哪些东西来平均分的?
生:一张长方形纸、一米长的绳子、6个小立方体、4根绘画笔平均分。
师:象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我们可以称之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
(课件显示:一个物体)
把一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我们可以称之为把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课件显
示:一个计量单位)
把6个小方块、4根绘画笔平均分,我们又可以称之为把一些物体平均
分。(课件显示:一些物体)
师小结: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做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
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课件显示)
师:(投影出示):我们可以把这3只象看作一个整体吗?
我们可以把这6颗草莓看作一个整体吗?这4只老虎呢?
我们还可以把哪些物体也看成一个整体呢?(学生举例。)
师:象这样的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我们可以用自然数
“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课件显示)强调说明:①单位“1”
不仅可以指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也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如:一个苹果、一枝铅笔、一个计量单位、一堆煤、一仓库粮食等等,把什么
平均分,就应把什么看做单位“1”。②单位“1”和自然数“1”的区别:自然
数1是一个数,只表示一个具体事物。如:一个人、一本书、一间房子……它
是自然数的计数单位。而单位“1”不仅可以表示某一个具体事物,还可以表示
一堆、一群……它表示被平均分的整体。
概括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
数,叫做分数。
(4)理解分子分母的意义。
师:通过刚刚的学习,大家知道了分数的意义,请同学们想一下,这个
“若干份”是分数中的什么?(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这样的一份或几
份”是分数中的什么?(分子,表示取的份数)
(5)师:接下来我想出几道题来考考大家,你们愿不情愿接受挑战?
14
①把这个文具盒里的所有铅笔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
的几分之几?
生:1/2
②师:为什么可以用1/2来表示?
③师:假如把这盒铅笔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
之几呢?
假如把这盒铅笔平均分给10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
呢?
假如把这盒铅笔平均分给50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
呢?2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
假如把这盒铅笔平均分给100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
呢?10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呢?
④师:现在这个文具盒里有6支铅笔,把它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
得到的铅笔能用1/2表示吗?是几支铅笔?
⑤假如我再增加2支铅笔,把8支铅笔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
的铅笔还能用1/2表示吗?是几支铅笔?为什么同样是1/2,铅笔的支数不一样?
师:因为一个整体表示的具体数量不同,所以同样是1/2,铅笔的支数不
一样。
四、教学分数单位。
师:整灵敏有计数单位个、十、百、千、万……分数是否也有计数单位呢?
它的计数单位又是怎样规定的?
显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师:也就是说分数单位是由一个分数的分母决定的,分母是几,它的分数
单位就是几分之一。(师举例说明后,并说出几个分数让学生答复,后再让学生
自己举例说明)
加强练习,深化概念。
练习:
1、35表示把()平均分成()份,表示这样的()份,它的分母是
(),表示();分子是(),表示()。
15
2、67的分数单位是(),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3、说出每个分数的意义。
(1)五(1)班的三好生人数占全班的29。
(2)一节课的时间是23小时。
4、课本练习十一第9题。
5、推断(对的打“√”,错的要“×”)。
(1)一堆苹果分成4份,每份占这堆苹果的14()
(2)把5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7段,每段占全长的57()
(3)14个19是914()
(4)自然数1和单位“1”相同。()
五、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你有哪些收获?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书5
教学目标:
(1)通过观看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2)能准确推断哪些事物是轴对称图形。
(3)能找出并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4)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5)结合教材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建立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2)准确推断生活中哪些事物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依据本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是找轴对称图形的对称
轴。
教学过程:
一、认识对称物体
1、出示物体:今天秦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物体,这是我们学校的同学参
加数学竞赛获得的奖杯。这时一架轰炸战斗机。这是海狮顶球。
16
2、请同学们认真观看这些物体,想一想它们的外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可能的答复:对称)
(但局部学生这时并不真正理解何为对称)
追问:对称?你是怎样理解对称的呢?
(可能的答复:两边是一样的)
像这样两边形状、大小都完全相同的物体,我们就说它是对称的。(板书:
对称)像这样对称的物体,在我们的生活中你看到过吗?谁来说说看?
(可能正确的答复:蝴蝶、蜻蜓……)
(可能错误的答复:剪刀)
若有错误答案则如此处理。追问:剪刀是不是对称的?学生产生分歧,有说
是,有说不是。剪刀两边不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它不对称。但是沿着轮廓把它
画在纸上,是一个对称的。
二、认识对称图形
1、这些对称的物体,我们把它画在纸上,就得到这样一些平面图形。(出
示图片)这些图形还是对称的吗?(是对称的)
同学们真聪慧,一眼就能看出这些图形都是对称的。那么像这样的图形,
我们就把它们叫做——(生齐说:对称图形)
(师在“对称”后接着板书:图形)
2、是不是所有的图形都是对称的?它们又是怎样对称的?我们又怎样证明它
们是不是对称图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为了研究这些问题,老师
还带来了一些平面图形,你们看——
(师在黑板上贴出图形)
边贴边说:汽车图形、钥匙图形、桃子图形、蝴蝶图形、青蛙图形、竖琴
图形、香__区徽图形。
这些图形都是对称的吗?(不是)
3、你们能给它们分分类吗?(能)谁情愿上来分一分?
你预备怎么分类?(分成两类:一类是对称图形,一类是不对称图形)
问全班同学:你们同意吗?(同意)
你们怎么知道这些图形就是对称图形?有什么方法来证明吗?(对折)
17
好,我们用这个方法试一下。谁情愿上来折给大家看的?自己上来,选择一
个喜爱的图形折给大家看。
4、图形对折后你发觉了什么?谁先说?(可能的答复:对折后两边一样或对
折后两边重叠)
你们所说的两边一样、两边重叠,也就是说对折后两边重合了。
(师板书:重合)(若有说出完全重合则板书:完全重合)
请将对折后的对称图形贴到黑板上,感谢。
师指不对称图形。同学们刚刚我们通过把这些对称图形对折,发觉对折后
两边重合了,现在再请几位同学上来折一折不对称图形,看看这次又有什么发
觉?还是自己上来。
折后你发觉了什么?(可能的答复:没有重合、对折后两边不一样)它们有
没有重合?一点点重合都没有吗?
(有一点重合)
拿一个对称图形和同学折过的不对称图形比较。这个图形对折后重合了,
这个也重合了,那这两种重合有什么不一样吗?
(可能的答复:这个全部重合了,这个没有)
这些对称的图形对折后全部重合了,也就是完全重合了!
(师在“重合”前板书:完全)而不对称图形只是局部重合。
好,感谢你们,请将图形放这(不对称图形下黑板)
大家的表现非常出色,奖励一下我们自己,来拍拍手吧!
“一——二——停!”我们的两只手掌现在是——
(生齐说:完全重合)
三、认识对称轴,对称轴的画法
同学们都很聪慧,课前你们都预备了彩纸、剪刀,假如请你用这些材料创
作一个对称图形,行吗?
1、请将你创作的对称图形,慢慢打开,问:你们发觉了什么?
(中间有一条折痕)
大家把手中的对称图形举起来,看看是不是每个对称图形中间——都有一
条折痕。这些折痕的左右两边——(生齐说:完全重合)。
18
这条折痕所在的直线,有它独有的名称叫做“对称轴”。
(在“对称图形”前板书:轴)
像这样的图形,我们就把它们叫做“轴对称图形”。
(师手指板书,边说边把“对折——完全重合——轴对称图形”连起来)
现在大家知道了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这个呢?这个呢?他们都是—
—轴对称图形。接下来请你看着自己创作的图形说说。
谁来说说,怎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可以上来拿一个轴对称图形说。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
2、师拿一张轴对称图形,随便折两下。
这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吗?是的。师随便折两下。
谁来说说这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那条?
(一条都不是。)为什么?
只有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折痕才是对称轴。
请你来折出它的对称轴。通常我们用点划线表示对称轴。
师示范。请你在所创作的轴对称图形上用点划线表示出对称轴。
四、平面图形中的轴对称图形,及它们的对称轴各有几条。
1、对于轴对称图形,其实我们并不陌生,在我们认识的一些平面图形中应
该就有一些是轴对称图形。我们先回忆一下学习过的平面图形有哪些?
(可能的答复: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圆形、梯形、三角形等
等)(教师板书,适当布局)
同学们说的是否正确呢?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对折)假如它是轴对称图
形,那它有几条对称轴呢?
好,那我们就拿出课前预备的平面图形,用对折的方法来证明,注意假如
它有对称轴请你折出来。
结论出来了吗?现在你的推断和刚刚还是一样的吗?
3、问:你想汇报什么?学生汇报。教师机动答复,答复语可有:
这位同学既能给出推断结果,又能说出推断的理由,非常好。
看来,仅靠经验、观看得出的结论有时并不准确,还需要动手实验进行验
证。
19
能抓住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进行分析,不错!
也许一般的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但有些特别的平行四边形却是比
方:长方形和正方形。以此类推……
圆有很多条对称轴。所有的圆都是轴对称图形。
讨论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时,我们既要考虑一般的图形,又要考虑
特别的图形。但是关于圆形,我们却无需考虑这么多,正如你所说的,所有的
圆都是轴对称图形,不存在什么特别的情况。看来,数学学习中,具体的问题
还得具体对待。
(一般三角形、一般梯形、直角梯形、一般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正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和圆都是轴对称图形)等
腰梯形(1条),正五边形(5条),圆(很多条)
4、用测量的方法找对称轴。
刚刚,大家都用对折的方法找出了他们的对称轴,但是假如老师请你在黑
板面上找出对称轴呢?
大家都有一张长方形纸,假如它就是不能对折的黑板面,怎么画出它的对
称轴?(我们可以用测量的方法,来找出对边的中点,连结中点。用同样的方
法,我们可以画出另一条对称轴。
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画出书上长方形的对称轴。(小组内交流检查)
五、练习
1、学习了什么是轴对称图形,现在请在你身边的物体上找出三个轴对称图
形。(瓷砖面、电视机柜、衣服、国旗?、凳面、桌面)
问:国旗是轴对称图形吗?
产生冲突。说明:不但要观看外形,还要观看里面的图案。
2、推断国旗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3、找阿拉伯数字中的轴对称图形
4、领会窗花的漂亮,再从中找到创作的灵感,创作轴对称图形。教师可出
示一些指导性图片。
选择一些贴到黑板上,最后出示“美”字。
总结:轴对称图形非常漂亮,因此被广泛的运用于服装、家具、交通、商标
20
等方面的设计中,盼望大家能够运用今天的知识,把我们的教室、把你的家以后
把我们的祖国装扮得更美丽。
数学教案
本文发布于:2023-01-28 08:43: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5056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