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味》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自主合作探究文章的主旨。
2.体会文章生动的描写及简练的议论及表达效果。
3.联系生活获得生活的感悟。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联系生活,品味关键语句,体会情感。
难点:从两件事得到的不同滋味中去思考作者要表达的深意。
三、问题探究
1、文中所写两件事情有何联系?
2、文章末尾有什么作用?
四、核心解读
1、关于作者:
张抗抗,女作家。浙江杭州人,1950年生。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1969年中学毕业后到黑
龙江国营农场劳动八年。1977年到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一年,1979年调到黑龙江作协从
事专业创作。1972年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灯》,1975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分界线》。反映黑龙
江农场知识青年的生活。以后又相继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夏》、《白罂粟》;中篇小说《淡
淡的晨雾》、《北极光》等。出版了长篇小说《隐形伴侣》。作品《夏》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
说奖,《淡淡的晨雾》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代表作:《情爱画廊》《作女》《请带我走》
等。
2、相关知识:
关于张抗抗的作品
正如张抗抗自己说的那样,1950年生于浙江杭州的她并不是一个幸运儿,她所走过的路与那个时
代的同龄人并没有什么两样,甚至经历了同龄人所不曾遇到过的曲折和苦痛。
1969年,中学毕业后的张抗抗上山下乡到黑龙江国营农场劳动了8年,其间当过农工、砖厂
工人、通讯员、报道员、创作员等。1972年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灯》,后因一部反映黑龙江农
场知识青年生活的短篇小说《爱的权利》而成名,短篇小说《夏》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中篇小说《淡淡的晨雾》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近年来的新作———长篇小说《情爱画
廊》、《作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到目前为止,张抗抗已发表的短、中、长篇小说、散
文共计400余万字,出版各类专集40余种,代表作有《张抗抗自选集》5卷。累累的硕果,使她
成为中国当代文坛上知名的女作家。
张抗抗把自己定位为“较中性的作家”,作品关注的面比较广。一方面她以女性的温柔和细腻
探索青年一代的追求与痛苦,以敏锐、潇洒的笔揭示人的心灵底蕴;另一方面,她认为“作家承
载着一定的道义”,因而,张抗抗的作品包含着更多的理性思考,她不被感觉和情绪所左右,很多
作品以深邃而独到的思索见长。
作家的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对生活与创作之间的关系,张抗抗有着独到的见解。她认
为,人们有一种误解,似乎只有自己亲历的才是生活,其实,“感受的经历比亲历的过程更重要,
自己的心灵能否去感觉它,才是最重要的”,创作中对生活素材的取舍“主要取决于写作者心灵的
感受”。直接经验只是一部分,间接经历同样可以激起人们的思考。生活无处不在,很多人不具备
“感受生活的能力”,即对所观察事物的细节的记忆,而这一点,对一个从事创作的人而言,至关
重要。张抗抗坦言,在她的作品中,她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自我投射到作品人物身上,作品中
的不少人物都带有“自我的影子”,但那“不是生活的影子,而是心灵的影子”。
基于对心灵的关注,理想主义成为张抗抗作品中始终贯穿的主线。在她不同时期的作品中,
理想主义一以贯之,一脉相承。她认为,一部作品在“吸引了人们的目光之后,根本的是要能打
动人们的心灵,刺激人们的灵魂”,因为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理想的角落,只是人们没有
发现”,通过阅读自己的作品,唤起了人们内心深处那一个个“不易实现的梦”。对于张抗抗来说,
每一个时期她都有着不同的梦想,“梦想与愿望不同,它往往是虚幻的”。张抗抗说,在她彩色的
梦中,有满目苍翠的山坡,五彩斑斓的鲜花,清清蜿蜒的河流„„这些梦想渗透在她的作品中,
时常让人感到一阵阵青春的朝气和纯净的诗意。“假如我重新做一次女孩,我一定要穿超短的连衣
裙和背带裙,格子的、小碎花的都好看,配一双白色的连裤袜,还有一双小红皮鞋„„扎一把粗
黑的马尾辫,再系上一只漂亮的蝴蝶结,玫瑰红色或天蓝色,我在风中奔跑的时候,蝴蝶结像翅
膀那样飞起来,我就变成了一只风筝。”这是张抗抗的散文《嫁衣之纫》中的片断,她的心就像风
筝一样,在梦想中飞翔。
自幼生长在江南水乡的张抗抗对自然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她认为“自然生成的东西是最
好的”,“喜欢自然是人最起码的感情”。二十多年前的云南之行,对于这位热爱自然的人而言,至
今记忆犹新。在她的散文中,写了很多云南的植物,比如红豆、王莲、望天树等等。在西双版纳,
第一次看到掉落一地的红豆时的惊喜,让她至今难以忘记。
张抗抗说,她不可能创作以云南为素材的作品,因为自己“只是一个观光客、欣赏者”,没有
对云南这一方水土的自然信息的积淀,也就无法与当地的文化信息对接,除非搬到云南来长住,
深入到这一方水土中去。她认为,在偏于一隅的云南,云南作家带有地域性和由这种地域性生成
的文化的神秘性,相比较而言,云南作家的作品反映的共通性稍逊一筹,有一些阻隔,但这并不
影响其文学成就和优秀作品的产生,云南已经有了一些在全国很有影响的作家,将来还会产生一
些很好的作品。
专门学过编剧而又有两部作品《情爱画廊》、《作女》改编成电视连续剧的张抗抗,表示自己
不会从事剧本创作,在她看来,电视剧是视觉艺术,小说是语言艺术,表达方式太不相同,而电
视剧远远不能达到小说的境界。她表示,除非创作才能衰退,否则不会停止写作,“写作是表达自
我的方式”。
张抗抗认为自己不是特别擅长短、中篇小说创作,长篇则比较得心应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创作的《隐形伴侣》和九十年代创作的《赤彤丹朱》,是她认为比较满意的作品。她最新的一部中
短篇小说《请带我走》将于今年与读者见面。
3、字词积累:
嘟哝:连续不断地自言自语。
嚅动:想要说话而嘴唇微动。
将信将疑:有些相信,又有些怀疑。
冷不丁:冷不防。
魂不守舍:原指人的灵魂离开了躯壳,这里形容精神恍惚、心神不定。
4、主题结构
本文通过记叙小时候吃杨梅和买烟花、放烟花这两件事,提示人们珍惜人生的各种滋味,珍
惜人生体验,从而在人生之路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文共30自然段,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总说小时候的两件事,都与“我”的感觉有关。
第二部分(2-30),回忆小时候的两件事,叙写珍惜人生的体验以及获得成功的感受。这部分又
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2-12),记叙了小时候吃杨梅却没有得出滋味的事情。
第二层(13-30),主要记叙了小时候买烟花、放烟花的经过。
5、写作特色
(1)生动的描写,摹状的传神。
文章写的是童年生活。作者对人物心理感受、动作、神态作了描写,无处不凸显儿童的特性。
吃杨梅的一事中,重点描写了我半睡半醒的样子:“昏昏沉沉地睡过去”“迷迷糊糊睁开眼”“嘟哝
着翻过身”“睡眼蒙咙地坐到桌子旁”,一边吃一边打着瞌睡,“半睁半眯着眼”,大口努力地吃着
杨梅,“连核都来不及吐出来”。这小孩子似在睡梦中,糊里糊涂而又迫不及待想品盼望已久的好
东西的、特别的“吃相”,实在形神兼备,让人忍俊不禁,给人留下了鲜明的印象。
文中写男孩子放鞭的几句,也是特别有生活气息的。他们“冷不丁地点燃„“哨悄地扔到女
孩脚边”,看着她们“捂着耳朵尖叫”,继而“开心地乱笑”,那动作、神态,真是惟妙惟肖,活脱
脱一幅小男生恶作剧的场面。再比如写放烟花,只有简短的几句,叫、心地安放”“试着划火柴”
“手发抖”“扔下”“猛地躲到妈妈身后”等,活画出小女孩对烟花既爱又怕的心态、神态。怕就
不玩了吧?不,玩的就是心跳,玩的就是刺激。文章用词造句贴切、生动,所描摹的场景实在是天
真活泼的少男少女们真实的生活写照。
春节放烟花这件事中能让人即刻和“我”的心融在一起的,恐怕还是那焦急等待的铺叙和心
理活动的描摹。本来,满脑子就充塞着“可惜”二字,因为“离年三十还有好几天”<注意语言和
标点,不是“离年三十可惜还有好几天”)。外婆因为烟花珍贵要等到过年才放;妈妈因为要让全
家、邻居都来看,要等到年三十再放;好不容易终于盼到大年三十了,又要等吃过年夜饭、天黑
再放,真是叫人心急火燎。“时间从来没有过得那么慢,天空几乎是一寸一寸地暗下来的。”熬呀,
盼呀!感觉到家里人吃年夜饭“没完没了”,甚至觉得“天已经快要亮了”,实际上是我急切难耐、
烦躁不安的心理反应。这一段睹其神,窥其心,让读者充分理解“我”焦急地等待放烟花背后,
那难以压抑的兴奋和冲动。
(2)真挚的情感表达,情趣之中至理。
“情感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灵魂。”《滋味》通过叙写儿童的趣事,告诉读者“我”生活中的两种
滋味和对这滋味的解读,全篇饱含作者的真情实感。
但是,作者并不只是停留在描绘生活饶有情趣的画面,而是情趣之中透着理,给人以启迪。
写完夜半吃杨梅后,接下来引发的议论质朴、真淳,确是童言,但让人感到情趣浓郁,饱含哲理。
仅就吃某种好东西而言,“我”体验到的是毫无感觉、毫无印象的、无滋味的痛苦,比吃不到自己
想吃的东西更难受(不吃还没这份感觉)。这里,没有夸大、没有拓展,纯粹就是谈吃的滋味,吃
好东西的滋味,吃好东西没感觉的后悔、难受的滋味。也许,在孩子来说,这种表达是再简单、
直白不过的了,但也正因为如此,也是极富个性、独到的心理表白。难道这只是说吃吗?读到这里,
难道你就不会想到,生活中其实很多时候、很多的滋味就是如此么?
在材料的安排上,文章先写吃杨梅没感觉的滋味,再写放烟花的乐趣。为什么要把这两件事
放在一起写呢?为什么同是自己喜欢的,得到的滋味却完全不同呢?掩卷深思,我们不难发现作者
意在表明:同是滋味,“品尝”过程不同,尝到的滋味也就不同,只有自己努力体验了的,才是生
活最甜美的滋味。作者把这个道理渗透在极富情趣的事件描写之中,这样既突出了作品的主旨意
趣,又使结构清晰、流畅。
六、反思与测评
第一部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粽
.
子()竭
.
力()焰
.
火()稻穗
.
()瞌
.
睡()
2、请为下列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⑴一个夏天的夜晚,周围闷(mēnmèn)热得没有一丝风,凉席摸上去都发烫。
⑵好一会儿,我才记起那是昨天半夜里用来盛(shèngchéng)杨梅的一只篓子。
⑶舌头是硬的,牙齿是木的,嘴巴机械地嚅动着,喉咙也好像堵塞(sāisè)了。
⑷后来,我走到了卖鞭炮和烟花的小铺(pūpù)旁边。
3、课文第一段“至今我还记得小时候的两件事,都是同感觉有关的”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4、说说下列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那么,难道昨天夜里我竟然是吃过杨梅吗?
5、文章题目叫《滋味》,作者品尝到了哪两种滋味呢?作者将这两种滋味放在一起写目的是什么?
6、说说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嗤的一声,从地面上飞起了一串金色的火焰。像下雨,又像喷泉,还像是风中摇摆的稻穗。
第二部分:
(一)
我差不多是被爸爸抱起来放到椅子上的,我睡眼蒙咙地坐到桌子旁边后,还在打瞌睡。但我
多么想吃那些杨梅啊,平时我是最喜欢吃杨梅的啊,看来爸爸没有忘记上星期的允诺。
我就那样半睁半眯着眼,开始大吃杨梅。
其实那时候我根本还没有清醒过来。舌头是硬的,牙齿是木的,嘴巴机械地蠕动着咀嚼着,
喉咙也好像堵塞了。但我仍然十分努力地吃着杨梅。因为妈妈说,这么新鲜的杨梅是难得吃到的,
如果放到明天就会变味了。我一大颗一大颗地往嘴里塞着,差点连核都来不及吐出来。
于是那一篓子杨梅一点点浅下去,大家齐心协力,终于把杨梅吃光了。
第二天早晨醒来的时候,我第一眼就看见了桌上的那只空篓子。
好一会儿,我才记起那是昨天夜里用来盛杨梅的一只篓子。那么,难道昨天夜里我竟然是吃
过杨梅吗?但桌上那堆杨梅核证明我确实是吃过杨梅的。那篓紫红色的杨梅,每一粒的样子都很好
看,像一个个深红色的绒线球似的,从我的记忆中滚过。
我将信将疑地起床去洗脸,在镜子里,我看见了嘴边残留的红色,同我梦里的绒线球的颜色
一模一样。唇上还沾着些碎珠子般的梅刺。
可是,我怎么一点都不记得那杨梅,究竟是什么滋味了呢?
许多年来,我始终在竭力回忆和想象那天半夜里吃杨梅的味道,但一无所获。于是苦恼由此
而生:如果一个人明明吃到了盼望已久的某种好东西,却发现自己对此毫无感觉毫无印象,这种
无滋味的痛苦,比吃不到自己想吃的东西,更加难受。
7.为什么吃了那么多杨梅,我仍然感到没有尝出杨梅的滋味?
8.“一大颗一大颗地往嘴里塞,差点连核都来不及吐出来”,这种情形可以用成语来形容。
9.早上醒来后,为什么我会“将信将疑”呢?
10.“那篓紫红色的杨梅,每一粒的样子都很好看,像一个个深红色的绒线球似的,从我的记忆中
滚过”句中加点动词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一碗馄饨
那天,她跟妈妈又吵架了,一气之下,她转身向外跑去。
她走了很长时间,看到前面有个面摊,这才感觉到肚子饿了。可是,她摸遍了身上的口袋,连一
个硬币也没有。
面摊的主人是一个看上去很和蔼的老婆婆,她看到她站在那里,就问:“孩子,你是不是要吃
面?”“可是,可是我忘了带钱。”她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没关系,我请你吃。”
老婆婆端来一碗馄饨和一碟小菜。她满怀感激,刚吃了几口,眼泪就掉了下来,纷纷落在碗
里。“你怎么了?”老婆婆关切地问:“我没事,我只是很感激!”她忙擦眼泪,对面摊主人说,“我
们不认识,而你却对我这么好,愿意煮馄饨给我吃。可是我妈妈,我跟她吵架,她竟然把我赶出
来,还叫我不要再回去!”
老婆婆听了,平静地说道:“孩子,你怎么会这么想呢?你想想看,我只不过煮了一碗馄饨给
你吃,你就这么感激我,那你妈妈煮了十多年的饭给你吃,你怎么会不感激她呢?你怎么还要跟她
吵架?”
女孩愣住了。
女孩匆匆吃完了馄饨,开始往家走去。当她走到家附近时,一下就看到疲惫不堪的母亲正在
路口四处张望„„母亲看到她,脸上立即露出喜色:“赶快过来吧,饭早就做好了,你再不回来吃,
菜都要凉了!”
这时,女孩的眼泪又开始掉了下来!
有时候,我们会对别人给予的小恩小惠“感激不尽”,却对亲人一辈子的恩情“视而不见”。
11.女孩两次流泪的原因是什么?
12.第4自然段中女孩说“妈妈叫我不要再回去”是真的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13.女孩为什么突然愣住了?
14.“女孩匆匆吃完了馄饨,开始往家走去。当她走到家附近时,一下就看到疲惫不堪的母亲正在
路口四处张望„„”这句话省略了什么?你能写出来吗?
15.如何理解“却对亲人一辈子的恩情‘视而不见’”?
本文发布于:2023-01-28 06:22: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5005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